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馬來西亞巫華女性候選人媒介分析-以第12屆全國大選為例
Media analyst sees malay and chinese female candidates in Malaysia`s twelfth general election coverage作者 楊麗玲 貢獻者 楊婉瑩
楊麗玲關鍵詞 民聯
馬來女性候選人
國陣
華人女性候選人
媒體再現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5-Sep-2013 14:31:41 (UTC+8) 摘要 本研究從媒體、政黨與族群三個角度切入,引用量化内容分析法與質化文本分析方法,去了解不同語言媒體建構不同政黨與族群女性候選人形象特質爲何?研究結果顯示,在媒體的比較上,《馬來西亞前鋒報》由於是馬來語文報紙較偏好馬來女性候選人新聞,至於中文報《星洲日報》則恰恰相反的偏向華人女性候選人新聞,充分反映族群報的特色,即認同與自己相同語言的女性候選人;在政黨立場上,《馬來西亞前鋒報》由於受控於巫統,較偏好報導國陣女性候選人新聞,反觀《星洲日報》雖掌握在與國陣擁有良好關係的朋黨手中,但是在報導上卻偏好民聯女性候選人新聞,反映媒體擁有權並非必然影響媒體的黨派立場。 至於政黨聯盟的對照上,可以發現國陣與民聯女性候選人形象上的差異,主要來自聯盟内的族群,是為族群性別分野的再現,其中兩大聯盟都傾向將華人女性候選人建立起「積極角色」,至於馬來女性候選人,在國陣比較是「消極角色」,反觀民聯則是「中立角色」的建立,雖然兩者主題上有所不同,但所強調的是一種「中立又偏消極」的參政姿態,這與華人女性候選人積極參政姿態很不相同。 最後再深入探究馬來人與華人女性候選人形象比較上,並從三方面著手,即參政途徑的比較、政治角色的比較以及私領域的比較,歸納出三點:(一)被黨主導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主動出擊的華人女性候選人;(二)依賴男性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自主型的華人女性候選人;(三)重視母職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雙重角色負擔的華人女性候選人。 參考文獻 王元賢(2003)。《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 2001 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石番(1999)。《傳播内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相尹 (2001)。《公領域內女性角色的性別反思-以國會女性助理為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王海波(2009.8.27)。<馬來西亞華媒駁斥種族主義指責:勿帶有色眼光>,《中國僑網》。上網日期:2010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chinaqw.com/hqhr/hrdt/200908/27/177768.shtml王國璋(1997)。《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王國璋 (2003)。<馬來西亞華社的領導危機>,《僑協雜誌》 ,81: 12-15。王樂麗、朱浤源、鄭月裡 (2000)。<融合或衝突?馬華伊斯蘭近代發展初探」簡介>,《漢學研究通訊》,19(2): 219-235。王曉梅(2009)。<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同與語言傳播之間的互動>,鄭文泉、傅向紅(編),《粘合與張力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内關係》,頁175-187。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丘光耀 (2003).<雙重文化霸權下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與文化認同新探>,《海華與東南亞研究 》,3(4): 95-120。石凔金 (2005)。《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古鴻廷 (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 》。 臺北:聯經。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合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社。(原書Allan Johnson [1997]. Gender Knot: Unraveling Patriarchal Leg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伊斯蘭姐妹組織 (2004)。《伊斯蘭與女性雪蘭莪》。吉隆坡:星洲日報。沈天奇(2006.8.10)。<從馬來西亞城鄉規劃剖析白小事件與增建華小制度>。上網日期:2010年6月3日,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mages/doc/zjhx/article2.pdf吳志怡 (2003)。《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吳庚(198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臺北:聯經。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貞德(2009)。《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李美馨(2005)。《女男女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何國忠 (1993)。<多元文化下的徬徨:馬來西亞華族知識分子的困境>,《問題與研究》,32(1): 77-86。何國忠 (2002)。<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文訊》,195:36-39。李偉滿(2008.04.24)。<四朝野政黨女從政者鹹認 女性要醒覺打破傳統思維>,《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8年7月1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579 呂貴香(2007)。《西北穆斯林婦女地位的變遷與調適 : 以臨夏穆斯林社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硏究所96年度碩士論文。吳富盛、陳芸芸(2004)。《性別新聞學》。臺北:韋伯。(原書Cynthia Carter、Gill Branston、Stuart Allan[1998].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五南。李寳鑽 (1998)。《馬來西亞華人涵化之研究-以馬六甲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林合勝 (2001)。《馬來西亞華人角色轉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宗仁 (1985)。<馬來西亞華人問題>,《臺灣教育》,412: 36-38。林若雩 (2001)。《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 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研究》,99:1-45。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女書文化。韋政通(1991)。《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韋政通(1987)。《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紀傳財(2009)。<改變.希望.人民力量>,《透視308 馬來西亞覺醒了…》,紀傳財編。吉隆玻:海濱出版(馬)私人有限公司。洪嘉蔆(2003)。《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倪炎元 (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8。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孫和聲、唐南發編(2007)。《風雲五十年-馬來西亞政黨政治》。吉隆玻:燧人氏事業。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7:141-166。莊迪澎 (2002)。《看破媒體》。 吉隆玻:破媒體。莊迪澎(2004)。《強勢首相 VS弱勢媒體:給馬哈迪的媒體操控算帳》。雪蘭莪:破媒體傳播事業社出版。莊迪澎(2009)。<威權統治夾縫中的奇葩—馬來西亞獨立運動方興未艾>,《新聞學研究》,99:169-199。夏倩芳、張明新(2007)。<社會衝突性議題之黨政形象建構分析──以《人民日報》之「三農」常規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91:85—142。祝家華、潘永強 (2007)。《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吉隆玻:益新印務有限公司。陳子瑩(2007.12.05)。<政黨占印刷媒體半壁江山 張曉卿成印刷媒體大贏家>,《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5502.html 陳中和 (2003),<多元族群國家原教旨主義政黨理念之探討-以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為例>,《亞太研究論壇》,21:69-100。陳中和(2006.11)。《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巫統和伊斯蘭黨之比較》。吉隆玻: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張正霖(2002.1.15)。<日據時期台灣新美術運動保守風格的總體脈絡與意識形態分析>,《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上網日期:2010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773.htm#note84張存武、湯熙勇編(2002)。《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臺北:華僑協會總會。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曹晉(2008)。《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理論與實例》。上海:上海三聯書局。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臺北:正中。張錦華 (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王雅各主編,頁93-130。台北:心理。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07)。《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原書:Zoonen, L.V.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張璐(2009)。<希拉蕊與佩林:婦女運動、性別政治和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研究》,1:84。陳耀薇 (2007) ,<伊斯蘭女權主義?>,《台灣東南亞學刊》, 4(2): 129-133。黃士春(1984)。《馬來西亞聯合邦憲法(華文譯本)》。吉隆玻。揚允運(2009)。<媒體變!變!變!>,《透視308 馬來西亞覺醒了…》,紀傳財編。吉隆玻:海濱出版(馬)私人有限公司。黃田榮(2004)。<2004年大選華人政治分析>,潘永強(編)《舊政府新政權:馬來西亞2004年大選與政治走向》,頁41-74。吉隆玻:大將出版社。傅向紅(2009)。<身體自主權的萌發 試探馬來(西)亞婦運的内在張力>,鄭文泉、傅向紅(編),《粘合與張力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内關係》,頁117-131。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黃招勤(2004)。《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 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黃厚滋(2002)。《性別政治與社會變遷-馬來西亞馬來婦女社會性別形成之分析》。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偉步(2008)。《星洲日報研究》。吉隆坡:復旦大學出版社。彭偉步(2009)。《新馬華文報文化、族群和國家認同比較研究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黃國富(2008) 。<遲滯中突露曙光:馬來西亞的媒改行動>,《新聞學研究》, 97: 283-318。 黃國富(2008b)。<掙紮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5(2):89-118。曾慶豹 (1990) ,<儒學在馬來西亞華社之發展及其前景>,《孔孟月刊》,28(7): 15-25。賀璋瑢(2006)。《兩性關係本乎陰陽-先秦儒家道家經典中的性別意識研究》。臺北:巴蜀書社。葉明德 (2002) 。<馬來亞華人政治參與型態與困境>,《亞洲研究》,43: 117-165。楊建成(1982)。《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楊婉瑩(2008)。<書評:Gender and Elections: Shaping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性別與選舉:打造美國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5(2):175-180。楊意菁(1999)。<形象與性別政治的迷思?探討女性候選人與媒體形象建構>,「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廖小健(2007),《戰後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趙浩生(2005.11.28)。<政治遊說、國際公關與中國形象——趙浩生教授清華大學演講錄>,《中華傳媒網 學術網》。上網日期: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803潘永強(2000)。《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永強 (2004) 。<抗議與順從:馬哈迪時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 《海華與東南亞研究》,4(2): 54-86。鄭至慧(2008)。<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頁81-120。臺北:女書文化。鄭赤琰 (2000) 。<華人選民在馬來西亞大選中的槓桿作用>, 《亞洲研究》,36: 34-46。 範若蘭(2004)。<1929-1933年經濟危機與中國女性人口國際遷移:馬來亞個案研究(1929-1941)>,《婦女研究論叢》,57:55-61。範若蘭(2009)。<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馬來西亞穆斯林婦女>,《東南亞研究》,5:71-77。潘慧玲(2003)。《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劉蕓蕓(2006) 。《馬來西亞族群別婦女勞動參與之趨勢,1957-2000》。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盧鎮基 (1993) 。<馬來西亞種族保護政策的評析>, 《僑協雜誌》,40: 29-32。賴觀福主編 (1982) 。《馬華文化探討》。吉隆玻: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國立編譯舘。(原書:Bryan Turner [2008].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anations in Social Theory. Third edition. London: SAGE. )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心理出版社。謝臥龍(2002)。《性別:解讀與跨越》。 臺北:五南。謝偉倫 (2009.02.27) 。<巾幗何須讓鬚眉?--女性政治參與狂想曲>, 《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9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8939.html 蕭新煌(2000.10)。《東南亞的變貌》。臺北:九冠印刷品有限公司。羅世宏等譯(2008.0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原書:Barker, C.[2000].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Thousand Oaks : Sage.)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臺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顧長永、蕭新煌主編(2002)。《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顧長永(2009)。《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北:商務。-(2008.10.24)。<馬來西亞回教理事會裁決:禁止女性衣著舉止“男性化”>,《愛白網》 。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aibai.cn/info/open.php?id=18729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1)。<馬來西亞>。上網日期:2010年5月17日,取自http://gender.wrp.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71-(2008.08.17)。<馬國前副首相復出 補選掀開三角戰>,《大紀元》。上網日期: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7/n2231709p.htm -(2008.02.23)。<小辣椒馮寶君棄戰,你覺得她該走還是留?=> 馮寶君宣佈退選120小時後歸隊>,《第六感海外華人論壇》。上網日期:2010年7月15日,取自http://forum.6cn.org/thread-412531-1-263.htmlAHMAD, A. (1998). Woman in Malaysia, Country Briefing Paper. Programs Depart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vision (SOCD) staff.Azizah, W. (2002). Case Study Women in Politics: Reflections from Malaysia. In International IDEA.Beckwith, K. (2003). The Gendering Way of States: Women’s Representation and State Reconfiguration in France,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abaszak, L. A., Beckwith,K. & Rucht,D. (Eds), Women`s Movement Facing the Reconfigurated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rroll, S. J. & Linda M. G. Z. (1993). Feminist Challenges to Political Science. In Finifter, A. W.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Discipline II.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hang, C., & Hitchon, J. (2004). When does gender count: Further insights into gender schematic processing of female candidates` political advertisements. Sex Roles, 51, 197-208.Connell, R. W. (1990). The State, Gender, and Sexual Politics: Theory and Appraisal. Theory and Society, 19, 507-544.Dancz, V.H. (1987). Women and Party Politic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rt, K. P. (2000). Representing Gay Men on American Television.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9(1): 59-.Hamzah, A. (2002). Women in the media: facing the challenges.In Omar, R. & Hamzah, A. (Eds.), Women in Malaysia: Breaking boundaries (pp.65-86). Kuala Lumpur:Utusan Publications and Distributors Sdn Bhd.Joseph, C.(2006). Negotiating discourses of gender, ethnicity and schooling: ways of being Malay, Chinese and Indian schoolgirls in Malaysia.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14(1),38.Inglehart, R., Pippa, N. (2003). Rising Tide: Gender Equality and Cultural Change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2009.08.31). Women in Parliaments.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9, from http://www.ipu.org/wmn-e/world.htmLi, C.Y. (2000). Confucianism and Feminist Concerns: Overcoming the Confucian “Gender Complex”.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7(2),187-199.Ministry of Women and Family Development (2003). The Progress of Malaysian Women since independence1957-2000. Kuala Lumpur: Ministry of Women and Family Development. Mohamad, M. (2004). Women’s Engagement with Political Islam in Malaysia.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16(2),133-148.Ng,C., Mohamad, M. & Tan, B.-H. (2006). Feminism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in Malaysia : an unsung (r)evolution. New York : Routledge.Ng,C. (1999). Positioning women in Malaysia: class and gender in an industrializing stat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Ong, A. (1990). state versus Islam: Malay families, women`s bodies, and the body politic in Malaysia. American Ethnologist,17(2), 258-276.Ong, A. & Peletz, M.G. (1995). Bewitching Women, Pious Men: Gender and Body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Okin, S. M. (1998). Feminist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Kourany, J.(Ed), Philosophy in a Feminist Voice: Critiques and Reconstructions (pp. 116-144).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A. (1998).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on. In Phillips, A.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hode, D. L. (1998). The Politics of Paradigms: Gender Difference and Gender Disadvantage. In Phillips, A.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an,C.B. (2000).The Religio of Chinese in Malaysia.In Lee,K.H.& Tan,C.B. (Eds),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p. 282-315).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ing, H. (2007). Gender discourse in Malay politics: old wine in new bottle? In E. T. Gomez (Eds),Politics in Malaysia: The Malay dimension (pp.75-106).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Zaharopoulos T. (2007). The news framing of the 2004 olympic games.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0(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6451028
98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451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婉瑩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麗玲 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麗玲 zh_TW dc.date (日期) 200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3 14:31:41 (UTC+8) - dc.date.available 5-Sep-2013 14:31:41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3 14:31:41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45102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368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451028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從媒體、政黨與族群三個角度切入,引用量化内容分析法與質化文本分析方法,去了解不同語言媒體建構不同政黨與族群女性候選人形象特質爲何?研究結果顯示,在媒體的比較上,《馬來西亞前鋒報》由於是馬來語文報紙較偏好馬來女性候選人新聞,至於中文報《星洲日報》則恰恰相反的偏向華人女性候選人新聞,充分反映族群報的特色,即認同與自己相同語言的女性候選人;在政黨立場上,《馬來西亞前鋒報》由於受控於巫統,較偏好報導國陣女性候選人新聞,反觀《星洲日報》雖掌握在與國陣擁有良好關係的朋黨手中,但是在報導上卻偏好民聯女性候選人新聞,反映媒體擁有權並非必然影響媒體的黨派立場。 至於政黨聯盟的對照上,可以發現國陣與民聯女性候選人形象上的差異,主要來自聯盟内的族群,是為族群性別分野的再現,其中兩大聯盟都傾向將華人女性候選人建立起「積極角色」,至於馬來女性候選人,在國陣比較是「消極角色」,反觀民聯則是「中立角色」的建立,雖然兩者主題上有所不同,但所強調的是一種「中立又偏消極」的參政姿態,這與華人女性候選人積極參政姿態很不相同。 最後再深入探究馬來人與華人女性候選人形象比較上,並從三方面著手,即參政途徑的比較、政治角色的比較以及私領域的比較,歸納出三點:(一)被黨主導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主動出擊的華人女性候選人;(二)依賴男性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自主型的華人女性候選人;(三)重視母職的馬來女性候選人與雙重角色負擔的華人女性候選人。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價值...........................................4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馬來西亞的政治、族群與性別關係........................7 壹、 多元族群與政體...................................7 貳、 馬來西亞女性的政治地位與角色......................12 第二節 族群文化與性別價值..................................19 壹、 馬來/穆斯林女性的社會角色.........................20 貳、 華人性別文化與角色...............................23 第三節 媒體再現與性別政治..................................29第三章 研究範圍與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範圍 ..........................................34 壹、 報紙選樣........................................34 貳、 日期選樣........................................34 參、 政黨選樣........................................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8第四章 影響媒體建構因素 .....................................48 第一節 《馬報》與《星報》女性候選人報導異同比較 ..............48 壹、 《馬報》政黨與族群報導偏好........................48 貳、 《星報》政黨與族群報導偏好........................51 參、 《馬報》與《星報》異同比較........................58 第二節 國陣與民聯女性候選人形象異同比較 .....................61 壹、 國陣女性候選人形象特質...........................61 貳、 民聯女性候選人形象特質...........................63 參、 國陣與民聯異同比較...............................65第五章 馬來人與華人女性候選人報導異同比較......................67 第一節 參政途徑的比較....................................67 壹、 被黨主導的馬來女性候選人..........................67 貳、 主動出擊的華人女性候選人..........................78 第二節 政治角色的比較....................................87 壹、 依賴男性的馬來女性候選人..........................87 貳、 自主型的華人女性候選人...........................94 第三節 私領域的比較......................................96 壹、 重視母職的馬來女性候選人..........................96 貳、 雙重角色負擔的華人女性候選人.....................100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15 壹、 語言報傾斜偏好為各自語言族群發聲..................115 貳、 《馬報》偏好國陣巫統,《星報》偏好民聯行動黨.......116 參、 政黨聯盟差異小,差異來自聯盟中的族................117 肆、 單一化馬來女性候選人與多元化華人女性候選人.........11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與反思.................................121參考文獻..................................................123 中文部分................................................123 英文部分................................................129附件.....................................................132 附件1:《馬來西亞前鋒報》樣本編列..........................132 附件2:《星洲日報》樣本編列...............................136 附件3:《馬報》各政黨女性候選人出現比例....................147 附件4:《馬報》各政黨聯盟新聞主題比例分佈...................149 附件5:《星報》各政黨女性候選人出現比例....................151 附件6:《星報》各政黨聯盟新聞主題比例分佈...................154 附件7:國陣新聞主題比例分佈...............................156 附件8:民聯新聞主題比例分.................................157 附件9:馬來人與華人新聞主題比例分佈........................158 zh_TW dc.format.extent 2016272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451028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民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來女性候選人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陣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人女性候選人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再現 zh_TW dc.title (題名) 馬來西亞巫華女性候選人媒介分析-以第12屆全國大選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Media analyst sees malay and chinese female candidates in Malaysia`s twelfth general election coverage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元賢(2003)。《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 2001 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石番(1999)。《傳播内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相尹 (2001)。《公領域內女性角色的性別反思-以國會女性助理為例》。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王海波(2009.8.27)。<馬來西亞華媒駁斥種族主義指責:勿帶有色眼光>,《中國僑網》。上網日期:2010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chinaqw.com/hqhr/hrdt/200908/27/177768.shtml王國璋(1997)。《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王國璋 (2003)。<馬來西亞華社的領導危機>,《僑協雜誌》 ,81: 12-15。王樂麗、朱浤源、鄭月裡 (2000)。<融合或衝突?馬華伊斯蘭近代發展初探」簡介>,《漢學研究通訊》,19(2): 219-235。王曉梅(2009)。<馬來西亞華人族群認同與語言傳播之間的互動>,鄭文泉、傅向紅(編),《粘合與張力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内關係》,頁175-187。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丘光耀 (2003).<雙重文化霸權下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與文化認同新探>,《海華與東南亞研究 》,3(4): 95-120。石凔金 (2005)。《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古鴻廷 (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 》。 臺北:聯經。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合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出版社。(原書Allan Johnson [1997]. Gender Knot: Unraveling Patriarchal Leg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伊斯蘭姐妹組織 (2004)。《伊斯蘭與女性雪蘭莪》。吉隆坡:星洲日報。沈天奇(2006.8.10)。<從馬來西亞城鄉規劃剖析白小事件與增建華小制度>。上網日期:2010年6月3日,取自http://www.djz.edu.my/resource/images/doc/zjhx/article2.pdf吳志怡 (2003)。《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吳庚(198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臺北:聯經。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貞德(2009)。《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李美馨(2005)。《女男女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何國忠 (1993)。<多元文化下的徬徨:馬來西亞華族知識分子的困境>,《問題與研究》,32(1): 77-86。何國忠 (2002)。<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文訊》,195:36-39。李偉滿(2008.04.24)。<四朝野政黨女從政者鹹認 女性要醒覺打破傳統思維>,《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8年7月1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579 呂貴香(2007)。《西北穆斯林婦女地位的變遷與調適 : 以臨夏穆斯林社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硏究所96年度碩士論文。吳富盛、陳芸芸(2004)。《性別新聞學》。臺北:韋伯。(原書Cynthia Carter、Gill Branston、Stuart Allan[1998].NEWS, Gender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五南。李寳鑽 (1998)。《馬來西亞華人涵化之研究-以馬六甲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林合勝 (2001)。《馬來西亞華人角色轉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宗仁 (1985)。<馬來西亞華人問題>,《臺灣教育》,412: 36-38。林若雩 (2001)。《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 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研究》,99:1-45。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女書文化。韋政通(1991)。《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韋政通(1987)。《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紀傳財(2009)。<改變.希望.人民力量>,《透視308 馬來西亞覺醒了…》,紀傳財編。吉隆玻:海濱出版(馬)私人有限公司。洪嘉蔆(2003)。《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倪炎元 (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8。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孫和聲、唐南發編(2007)。《風雲五十年-馬來西亞政黨政治》。吉隆玻:燧人氏事業。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7:141-166。莊迪澎 (2002)。《看破媒體》。 吉隆玻:破媒體。莊迪澎(2004)。《強勢首相 VS弱勢媒體:給馬哈迪的媒體操控算帳》。雪蘭莪:破媒體傳播事業社出版。莊迪澎(2009)。<威權統治夾縫中的奇葩—馬來西亞獨立運動方興未艾>,《新聞學研究》,99:169-199。夏倩芳、張明新(2007)。<社會衝突性議題之黨政形象建構分析──以《人民日報》之「三農」常規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91:85—142。祝家華、潘永強 (2007)。《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吉隆玻:益新印務有限公司。陳子瑩(2007.12.05)。<政黨占印刷媒體半壁江山 張曉卿成印刷媒體大贏家>,《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5502.html 陳中和 (2003),<多元族群國家原教旨主義政黨理念之探討-以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為例>,《亞太研究論壇》,21:69-100。陳中和(2006.11)。《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巫統和伊斯蘭黨之比較》。吉隆玻: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張正霖(2002.1.15)。<日據時期台灣新美術運動保守風格的總體脈絡與意識形態分析>,《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上網日期:2010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773.htm#note84張存武、湯熙勇編(2002)。《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臺北:華僑協會總會。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曹晉(2008)。《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理論與實例》。上海:上海三聯書局。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臺北:正中。張錦華 (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王雅各主編,頁93-130。台北:心理。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07)。《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原書:Zoonen, L.V.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張璐(2009)。<希拉蕊與佩林:婦女運動、性別政治和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研究》,1:84。陳耀薇 (2007) ,<伊斯蘭女權主義?>,《台灣東南亞學刊》, 4(2): 129-133。黃士春(1984)。《馬來西亞聯合邦憲法(華文譯本)》。吉隆玻。揚允運(2009)。<媒體變!變!變!>,《透視308 馬來西亞覺醒了…》,紀傳財編。吉隆玻:海濱出版(馬)私人有限公司。黃田榮(2004)。<2004年大選華人政治分析>,潘永強(編)《舊政府新政權:馬來西亞2004年大選與政治走向》,頁41-74。吉隆玻:大將出版社。傅向紅(2009)。<身體自主權的萌發 試探馬來(西)亞婦運的内在張力>,鄭文泉、傅向紅(編),《粘合與張力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内關係》,頁117-131。雪蘭莪: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黃招勤(2004)。《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 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黃厚滋(2002)。《性別政治與社會變遷-馬來西亞馬來婦女社會性別形成之分析》。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偉步(2008)。《星洲日報研究》。吉隆坡:復旦大學出版社。彭偉步(2009)。《新馬華文報文化、族群和國家認同比較研究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黃國富(2008) 。<遲滯中突露曙光:馬來西亞的媒改行動>,《新聞學研究》, 97: 283-318。 黃國富(2008b)。<掙紮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5(2):89-118。曾慶豹 (1990) ,<儒學在馬來西亞華社之發展及其前景>,《孔孟月刊》,28(7): 15-25。賀璋瑢(2006)。《兩性關係本乎陰陽-先秦儒家道家經典中的性別意識研究》。臺北:巴蜀書社。葉明德 (2002) 。<馬來亞華人政治參與型態與困境>,《亞洲研究》,43: 117-165。楊建成(1982)。《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一九五七~一九七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楊婉瑩(2008)。<書評:Gender and Elections: Shaping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性別與選舉:打造美國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5(2):175-180。楊意菁(1999)。<形象與性別政治的迷思?探討女性候選人與媒體形象建構>,「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廖小健(2007),《戰後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趙浩生(2005.11.28)。<政治遊說、國際公關與中國形象——趙浩生教授清華大學演講錄>,《中華傳媒網 學術網》。上網日期: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803潘永強(2000)。《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永強 (2004) 。<抗議與順從:馬哈迪時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政治>, 《海華與東南亞研究》,4(2): 54-86。鄭至慧(2008)。<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頁81-120。臺北:女書文化。鄭赤琰 (2000) 。<華人選民在馬來西亞大選中的槓桿作用>, 《亞洲研究》,36: 34-46。 範若蘭(2004)。<1929-1933年經濟危機與中國女性人口國際遷移:馬來亞個案研究(1929-1941)>,《婦女研究論叢》,57:55-61。範若蘭(2009)。<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馬來西亞穆斯林婦女>,《東南亞研究》,5:71-77。潘慧玲(2003)。《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劉蕓蕓(2006) 。《馬來西亞族群別婦女勞動參與之趨勢,1957-2000》。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盧鎮基 (1993) 。<馬來西亞種族保護政策的評析>, 《僑協雜誌》,40: 29-32。賴觀福主編 (1982) 。《馬華文化探討》。吉隆玻: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國立編譯舘。(原書:Bryan Turner [2008].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anations in Social Theory. Third edition. London: SAGE. )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心理出版社。謝臥龍(2002)。《性別:解讀與跨越》。 臺北:五南。謝偉倫 (2009.02.27) 。<巾幗何須讓鬚眉?--女性政治參與狂想曲>, 《獨立新聞在綫》。上網日期:2009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8939.html 蕭新煌(2000.10)。《東南亞的變貌》。臺北:九冠印刷品有限公司。羅世宏等譯(2008.0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原書:Barker, C.[2000].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Thousand Oaks : Sage.)羅燦煐(1998)。<性暴力的文化再現:港臺強暴電影的文本分析>,《新聞學研究》,57:159-190。顧長永、蕭新煌主編(2002)。《新世紀的東南亞》。臺北:五南。顧長永(2009)。《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北:商務。-(2008.10.24)。<馬來西亞回教理事會裁決:禁止女性衣著舉止“男性化”>,《愛白網》 。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aibai.cn/info/open.php?id=18729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1)。<馬來西亞>。上網日期:2010年5月17日,取自http://gender.wrp.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71-(2008.08.17)。<馬國前副首相復出 補選掀開三角戰>,《大紀元》。上網日期: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8/17/n2231709p.htm -(2008.02.23)。<小辣椒馮寶君棄戰,你覺得她該走還是留?=> 馮寶君宣佈退選120小時後歸隊>,《第六感海外華人論壇》。上網日期:2010年7月15日,取自http://forum.6cn.org/thread-412531-1-263.htmlAHMAD, A. (1998). Woman in Malaysia, Country Briefing Paper. Programs Depart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vision (SOCD) staff.Azizah, W. (2002). Case Study Women in Politics: Reflections from Malaysia. In International IDEA.Beckwith, K. (2003). The Gendering Way of States: Women’s Representation and State Reconfiguration in France,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abaszak, L. A., Beckwith,K. & Rucht,D. (Eds), Women`s Movement Facing the Reconfigurated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rroll, S. J. & Linda M. G. Z. (1993). Feminist Challenges to Political Science. In Finifter, A. W.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Discipline II.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hang, C., & Hitchon, J. (2004). When does gender count: Further insights into gender schematic processing of female candidates` political advertisements. Sex Roles, 51, 197-208.Connell, R. W. (1990). The State, Gender, and Sexual Politics: Theory and Appraisal. Theory and Society, 19, 507-544.Dancz, V.H. (1987). Women and Party Politic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rt, K. P. (2000). Representing Gay Men on American Television.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9(1): 59-.Hamzah, A. (2002). Women in the media: facing the challenges.In Omar, R. & Hamzah, A. (Eds.), Women in Malaysia: Breaking boundaries (pp.65-86). Kuala Lumpur:Utusan Publications and Distributors Sdn Bhd.Joseph, C.(2006). Negotiating discourses of gender, ethnicity and schooling: ways of being Malay, Chinese and Indian schoolgirls in Malaysia.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14(1),38.Inglehart, R., Pippa, N. (2003). Rising Tide: Gender Equality and Cultural Change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2009.08.31). Women in Parliaments.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9, from http://www.ipu.org/wmn-e/world.htmLi, C.Y. (2000). Confucianism and Feminist Concerns: Overcoming the Confucian “Gender Complex”.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7(2),187-199.Ministry of Women and Family Development (2003). The Progress of Malaysian Women since independence1957-2000. Kuala Lumpur: Ministry of Women and Family Development. Mohamad, M. (2004). Women’s Engagement with Political Islam in Malaysia.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16(2),133-148.Ng,C., Mohamad, M. & Tan, B.-H. (2006). Feminism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in Malaysia : an unsung (r)evolution. New York : Routledge.Ng,C. (1999). Positioning women in Malaysia: class and gender in an industrializing stat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Ong, A. (1990). state versus Islam: Malay families, women`s bodies, and the body politic in Malaysia. American Ethnologist,17(2), 258-276.Ong, A. & Peletz, M.G. (1995). Bewitching Women, Pious Men: Gender and Body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Okin, S. M. (1998). Feminist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Kourany, J.(Ed), Philosophy in a Feminist Voice: Critiques and Reconstructions (pp. 116-144).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A. (1998).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on. In Phillips, A.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hode, D. L. (1998). The Politics of Paradigms: Gender Difference and Gender Disadvantage. In Phillips, A.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an,C.B. (2000).The Religio of Chinese in Malaysia.In Lee,K.H.& Tan,C.B. (Eds),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p. 282-315).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ing, H. (2007). Gender discourse in Malay politics: old wine in new bottle? In E. T. Gomez (Eds),Politics in Malaysia: The Malay dimension (pp.75-106).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Zaharopoulos T. (2007). The news framing of the 2004 olympic games.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0(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