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作者 徐蔚文
貢獻者 陳木金
徐蔚文
關鍵詞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
教學效能
國民小學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Sep-2013 15:37:07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內涵,進而建構及驗證互動模式,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基礎;接著,進行問卷調查345位教師(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四縣市,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345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一)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包括探索期教師、轉化期教師、成熟期教師及精進期教師四層面;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轉化期教師得分最高。
(二)教學效能包括教師教學信念、教材系統呈現、多元教學技術、教學時間運用、師生關係建立、班級管理營造;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多元教學技術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現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之影響情形:
(一)不同教師生涯發展階段中分別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情形:探索期教師中以「我樂意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法」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轉化期教師中以「我能與學生維持教學相長的關係」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成熟期教師中以「我能維持高昂的工作情緒,且勝任愉快」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精進期教師中以「我認為自己的教學已經十分純熟」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
(二)在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的整體模式中以「轉化期教師」最具影響力;其次為「精進期教師」;接著為「成熟期教師」;最後則是「探索期教師」。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2006)。潛在變相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百祿、王財印、周新富 (2004)。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教育資科館:教育學術講座專輯,7,ll7-l53頁。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雲道(2006)。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錫欽 (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官振良(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輔導學報,12,265-297頁。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林進財 (1999)。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 104,32-43頁。
邱義川(200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
金樹人(1996)。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天馬文化。
施宏杰(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 139-156頁。
孫國華(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春花(2009)。臺北市優質學校踐行之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取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95)。樂在教學―提昇教學的品質。台北:南宏。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0, 113- 133頁。
張文馨(2008)。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芳(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清濱(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施。菁莪季刊,13(1),2-19頁。
張瑛珊(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分級制度可行性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年10月6日)。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七: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7.pdf
教育部電子報(2010年9月30日)。教師節表揚大會,教部籲尊師重道。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93
曹翠英(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教學效能之探討。國教之友,59(1),47-54頁。
莊明宜(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許郁卿(2007)。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頁。
陳木金(1999)。從教學效能評鑑取向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主辦「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理想的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2-99頁。
陳木金、王素芸、溫子欣、王志翔、徐蔚文、張峰森、彭慧婷(2010)。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計畫期中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9-8016/99A99059)。台北市教育部。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模組談教師進修研習系統建構,輔仁大學「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 18頁。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p.17-32。
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 (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珮琦( 2002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狀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誠(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李隆盛(1993)。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益(2010)。不同教學效能國小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比較研究。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黃義良(2001)。淺談中小學教師生涯規劃。台北市立師院國教新知,47(1),81-87頁。
塗淑君(2007)。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2002)。迎接二十一世紀新專業主義之建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界的教育願景,(41-56頁)。台北:台灣書店。
劉宗明(2006)。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9(2)。
劉明秋 (1994)。教師生涯發展態度之評量及其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39-153頁。
蔡培村(2000)。建立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度專案規劃-期未報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徵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1頁。高雄:麗文文化。
蔡義德(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碧璉(1995)。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生涯發展之探討。台北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301-H-004-069。
鄭英耀(1992)。 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新輝(1991)。國民小學高齡教師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1996)。從生涯發展理論論教師職級制度的推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23頁。
羅欣怡(2007)。三位未婚單身滋生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述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文獻
Borich,G.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urden, P. R.(1980).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RIC ED 198 087)
Burden,P.R.(1982). 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at Different Career Stages [Abstract]. Phoeni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18267)
DeMoulin, D. F. & Guyton, J. W. (1988). 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areer stages as perceived b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Louisville, KY: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3422)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field, Ill. : C.C. Thomas.
Fuller, F. F., & Bown, O. H. (1975). Becoming a teacher. In K. Ryan (Ed.) Teacher Education. 7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pp.25-5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l, D. T.(1986).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Herr, E. L. & Cramer, S. H.(1984).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2nd ed).Boston:Little, Brown & Co.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 417-435.
Katz, L.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Joural, 73(1), 50-54.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New York: Ballantine.
Lortie, D.C.(1975). 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Donald, J. H.(1985). A career ladder and career alternatives teachers. In Burke, P. J. & Hoideman, R. G.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McDonald, K. S., & Hite, L. M. (2005). Reviving the relevan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4(4), 418-439.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Humber Coll.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Etobicoke (Ontario). North Campus. Candina Ontario: Geographic srce./country of publ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Newman, K. K. (1980). 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or, 15(4), 7-1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233179)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pivey, J. R. (1976). A conceptual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Kappa Delta Pi Record, 13(2), 40-4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158007)
Super,D.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pper & Brothers.
Super,D.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D., Brooks,L. &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197-261.Jossey-Bass Publishers.
UNESCO(2010, January 17). Teac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themes/icts/teacher-educati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9817101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7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木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蔚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徐蔚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3 15:37:07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3 15:37: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3 15:37: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71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4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71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內涵,進而建構及驗證互動模式,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基礎;接著,進行問卷調查345位教師(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四縣市,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345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一)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包括探索期教師、轉化期教師、成熟期教師及精進期教師四層面;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轉化期教師得分最高。
(二)教學效能包括教師教學信念、教材系統呈現、多元教學技術、教學時間運用、師生關係建立、班級管理營造;其整體、分層面得分均為中上,其中以多元教學技術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的得分方面: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但性別、現任職務及學校所在區域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之影響情形:
(一)不同教師生涯發展階段中分別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情形:探索期教師中以「我樂意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法」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轉化期教師中以「我能與學生維持教學相長的關係」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成熟期教師中以「我能維持高昂的工作情緒,且勝任愉快」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精進期教師中以「我認為自己的教學已經十分純熟」對教學效能最有影響。
(二)在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學效能的整體模式中以「轉化期教師」最具影響力;其次為「精進期教師」;接著為「成熟期教師」;最後則是「探索期教師」。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 11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 39
第三節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 7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86
第三節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對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力分析 106
第四節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教學效能互動模式之整體模式效果 12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43
參考資料 147
附錄一 專家調查問卷 153
附錄二 正式調查問卷 161
zh_TW
dc.format.extent 17294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71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學效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民小學zh_TW
dc.title (題名)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2006)。潛在變相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百祿、王財印、周新富 (2004)。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教育資科館:教育學術講座專輯,7,ll7-l53頁。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雲道(2006)。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錫欽 (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硏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官振良(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輔導學報,12,265-297頁。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林進財 (1999)。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 104,32-43頁。
邱義川(200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
金樹人(1996)。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天馬文化。
施宏杰(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 139-156頁。
孫國華(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春花(2009)。臺北市優質學校踐行之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取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95)。樂在教學―提昇教學的品質。台北:南宏。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0, 113- 133頁。
張文馨(2008)。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芳(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清濱(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施。菁莪季刊,13(1),2-19頁。
張瑛珊(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分級制度可行性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年10月6日)。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七: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7.pdf
教育部電子報(2010年9月30日)。教師節表揚大會,教部籲尊師重道。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93
曹翠英(200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教學效能之探討。國教之友,59(1),47-54頁。
莊明宜(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許郁卿(2007)。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頁。
陳木金(1999)。從教學效能評鑑取向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主辦「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理想的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2-99頁。
陳木金、王素芸、溫子欣、王志翔、徐蔚文、張峰森、彭慧婷(2010)。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計畫期中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9-8016/99A99059)。台北市教育部。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模組談教師進修研習系統建構,輔仁大學「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 18頁。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p.17-32。
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 (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珮琦( 2002 )。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狀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誠(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李隆盛(1993)。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益(2010)。不同教學效能國小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比較研究。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黃義良(2001)。淺談中小學教師生涯規劃。台北市立師院國教新知,47(1),81-87頁。
塗淑君(2007)。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2002)。迎接二十一世紀新專業主義之建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界的教育願景,(41-56頁)。台北:台灣書店。
劉宗明(2006)。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9(2)。
劉明秋 (1994)。教師生涯發展態度之評量及其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39-153頁。
蔡培村(2000)。建立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度專案規劃-期未報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徵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1頁。高雄:麗文文化。
蔡義德(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碧璉(1995)。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生涯發展之探討。台北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301-H-004-069。
鄭英耀(1992)。 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新輝(1991)。國民小學高齡教師自我形象與公共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1996)。從生涯發展理論論教師職級制度的推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23頁。
羅欣怡(2007)。三位未婚單身滋生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述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文獻
Borich,G.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urden, P. R.(1980).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RIC ED 198 087)
Burden,P.R.(1982). 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at Different Career Stages [Abstract]. Phoeni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18267)
DeMoulin, D. F. & Guyton, J. W. (1988). 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areer stages as perceived b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Louisville, KY: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3422)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field, Ill. : C.C. Thomas.
Fuller, F. F., & Bown, O. H. (1975). Becoming a teacher. In K. Ryan (Ed.) Teacher Education. 7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pp.25-5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l, D. T.(1986).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Herr, E. L. & Cramer, S. H.(1984).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2nd ed).Boston:Little, Brown & Co.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 417-435.
Katz, L.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Joural, 73(1), 50-54.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New York: Ballantine.
Lortie, D.C.(1975). 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Donald, J. H.(1985). A career ladder and career alternatives teachers. In Burke, P. J. & Hoideman, R. G.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McDonald, K. S., & Hite, L. M. (2005). Reviving the relevan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4(4), 418-439.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Humber Coll.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Etobicoke (Ontario). North Campus. Candina Ontario: Geographic srce./country of publ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Newman, K. K. (1980). 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or, 15(4), 7-1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233179)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pivey, J. R. (1976). A conceptual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Kappa Delta Pi Record, 13(2), 40-4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158007)
Super,D.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pper & Brothers.
Super,D.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D., Brooks,L. &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197-261.Jossey-Bass Publishers.
UNESCO(2010, January 17). Teac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themes/icts/teacher-education/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