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社工專業於福利服務法制中之定位 —以兒少保護安置與收出養認可案件為中心
The Social Workers’ Legal Status on Social Welfare Law: With Emphasis on Child Protection Placement and Children Adoption
作者 黃國媛
貢獻者 孫迺翊
黃國媛
關鍵詞 社工與法律
兒少保護
緊急安置
法院交查案件
收出養媒合服務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歐洲人權公約
英國1989年兒童法
英國2002年收養及兒童法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Oct-2013 11:43:58 (UTC+8)
摘要 兒童少年權益保障向來是社會福利服務法制著重之處,蓋我國憲法基本國策章節第156條作為憲法委託條款,即課予立法者積極建置完善兒童福利法制之義務。從1973年制定兒童福利法後,迄至2011年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福利服務相關之法制已趨向完備,尤可見證兒童從「保護客體」至「權利主體」地位轉變之過程。而社工人員基於其對兒童少年發展、家庭政策之認識,以及資源引介與諮商等專業技巧,成為兒少福利服務主要提供者,立法者期待社工發揮賦權功能,協助身心未臻成熟之兒少實踐其權益。
然而,福利服務法制雖高度規範社工職責,卻仍可耳聞因社工人力不足,或專業判斷缺失導致之重大虐兒案件,本文以此為觀察基礎,並提出問題意識:社工專業與兒少權益保障之關係為何?社工人員於行政與司法程序之定位又是如何?而從事社會工作業務者,可能來自公部門行政機關,或是來自私部門民間團體,故本文以「兒少保護安置」與「兒少收出養案件」為研究範疇,前者釐清公部門社工於緊急保護安置公權力行使之界限,及其與司法審查間之關係;至於兒少收出養案件,本文則探討民間兒少福利團體受法院囑託所出具之訪視建議,對於法院裁判有如何拘束力,又如何定性該受託法律關係等問題。
對於社工人員應如何認知自身權利與義務,應如何積極執行履行其法定職務並有效落實兒童權利,本文以英國兒童法制為借鏡,說明英國兒童法對於兒童保護安置有其細膩之評估標準與程序,同時強調多元專業參與之觀點,至於英國收養審判程序中,則由專門機構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英國法制同時強調司法與行政程序中皆應考量兒童自主意見,並著重兒童與父母家庭生活權之保障。反思於我國,本文具體指出,於兒少保護安置措施中,公部門社工員就法律不確定概念之涵攝及決定安置與否,應透過與法院之對話發展出更完善之準則,避免濫權或怠於行使職權等影響人民權利之憾事發生;至於兒少收出養案件,本文則認為政府應積極建置司法社工,避免囑託委外契約之紊亂,同時應兼顧當事人程序事前事後聽審權保障,又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應留意專業自主判斷空間與界限,方能達成跨專業合作保障兒少權益之目的。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書籍
1.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增訂八板,2004年8月。
2.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2年10月。
3. 李園會,兒童權利公約,內政部兒童局,2000年4月。
4. 林萬億,社會福利,五南出版,2010年10月。
5. 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3月。
6.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的比較分析,巨流圖書,2003年6月。
7. 法治斌、董保成,憲法新論,元照出版,5版,2012年9月。
8. 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法論文集,元照出版,2001年2月。
9. 徐震、李明政,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松慧文化,2004年10月。
10.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年3月。
11. 郭明政,年金政策與法制,元照出版,2009年6月。
12.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政大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 1997年。
13.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修訂五版,2009年7月。
14. 彭淑華、鄭善明等,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華都文化事業,二版,2008年8月。
15. 黃源協,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出版,2000年6月。
16. 董保城、湛中樂,國家責任法-兼論大陸地區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元照出版,2005年8月。
17. 詹火生、古允文,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厚生基金會,2001年8月。
18. 詹鎮榮,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元照出版,2005年9月。
19. 廖福特,歐洲人權法,學林文化事業,2003年5月。
20.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正點出版文化,2001年7月。
21. 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圖書,2000年9月。

(二) 專書論文
1.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踐(二),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
2. 林萬億,我國憲法與社會權的實踐,載: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1月。
3. 張文貞,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 ─ 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新學林圖書出版,2009年7月。
4. 郭明政,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載: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下),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5.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載: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1月。
6. 黃慶讚,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間之互動,載: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巨流出版,2000年 9月。
7. 楊玫瑩,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社工師法的立法過程」,載: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出版,2000年9月。
8. 詹火生,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分析,載: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後生基金會出版,2001年8月。
9. 蔡漢賢,英國社會工作專業概況,載:各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研究,1972年。
10. 謝靜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暨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下之兒童及少年人權,載: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台灣法學會,2010年10月。
(三) 期刊論文
1. 王育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兒童福利聯盟發展基金會,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293至299。
2. 王育敏、何佑寧,從我國收養制度看社工與司法體系對童權之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28期,2009年12月,頁222至233。
3. 王明仁等,第三部門與兒童權益倡導-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參與民法繼承編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2008年6月,頁97至111。
4. 王增勇、陶蕃瀛,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年6月,頁201至224。
5. 吳志光,援引國際條約做為憲法解釋基準對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意義,東吳公法論叢,東吳大學法律系公法中心主編,1卷,2007年11月,頁147至168。
6. 李玉君,社會福利民營化法律觀點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74至93。
7.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對台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頁38至50。
8. 李雲裳,臺灣地區早期社會福利工作回顧 臺灣基督教福利會1964 ~ 1974年工作紀實,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245至255。
9. 沈冠伶,家事事件之類型及統合處理(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18期,2012年8月,頁56至82。
10. 沈冠伶,家事非訟事件之程序保障-基於紛爭類型審理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觀點,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05至160。
11. 林昀嫺,民法收養制度之修正與展望,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12月,頁73至86。
12. 林萬億,199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12至35。
13. 邱聯恭,「程序主體」概念相對化理論之形成及今後(上)-基於民事訴訟法修正意旨即其前導法理之闡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1月,頁137至147。
14. 姜世明,程序監理人,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頁142至161。
15. 施慧玲,論我國兒童人權法制之發展,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2004年1月,頁169至204。
16. 施慧玲、陳竹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4月,頁23至32。
17. 孫迺翊,社會福利服務契約法制初探-從我國社會福利機構「公設民營」之經驗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2010年3月,頁241至261。
18. 孫迺翊,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41至290。
19. 張文貞,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台灣人權促進會季刊-兩公約專輯,第10期,2010年3月,頁12至15。
20. 張秀鴛、林資芮,兒少保護社工實務困境之探討與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20期,2012年12月,頁213至231。
21. 郭明政,社會法治國的司法建構-第六屆大法官解釋中與社會安全法制相關解釋之分析,憲政時代,第33卷第2期,2007年10月,頁187至220。
22.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1997年1月,頁121至141。
23. 黃源協,英國社會工作的緣起與發展-台灣社會工作的借鏡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1997年6月,頁141至156。
24. 詹火生,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期,頁22,2007年12月,頁21至29。
25. 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8至29。
26.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32至41。
27.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六講 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題、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頁45至55。
28. 雷文玫,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頁245至309。
29. 雷文玫,國家、父母與兒童少年權益間之拉鋸-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116至127。
30. 雷文玫,發包福利國?-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福利服務責信架構之研究,兒童福利期刊,第2期,2002年2月,頁147至179。
31. 廖福特,台灣與國際人權條約 ─ 開始接觸,尚未完備,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頁63至73。
32. 廖福特,國際人權條約內國法化與地方自治體,台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至116。
33. 廖福特,最具普世性的三個人權條約:種族、婦女及兒童,月旦法學教室,第56期,2007年6月,頁56至69。
34. 劉宏恩,「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臺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之觀點,軍法專刊第57卷第1期,2011年2月,頁84至106。
35. 劉宏恩,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 從英美法實務看我國民法親屬編新規定之適用,軍法專刊第43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24至55。
36. 劉淑瓊,教恐龍跳芭雷? 論兒童保護服務之網絡協同合作,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11期,2011年2月,頁49至76。
37. 鄧學仁,從德日法制論我國家事事件法之程序監理人,法學論叢,第57卷第2期,2012年4月,頁71至93。
38. 鄭怡世,國家、福利治理與社會工作,英國1986年後國家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4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63至210。
39. 鄭麗珍,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社會工作師證照的對話,國家菁英季刊,第四卷第四期,2008年12月,頁127至140。
40. 蕭琮琦,為愛兒童而生,要陪兒童而行-臺灣家扶基金會兒童福利服務發展史,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317至329。
41. 賴月蜜,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修法之歷程與爭議-民間團體推動修法之經驗,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2003年9月,頁50至65。
42. 賴月蜜,兒童保護案件在司法上之運用與議題討論,兒童福利期刊,第4期,2003年2月,頁63至82。
43. 賴雨陽,社工師法對專業制度的影響與爭議:1997~2007,社區發展季刊,第120期,2007年12月,頁67至84。
44. 謝榮堂、周佳宥,論國家保護義務,軍法專刊,第55卷第3期,2009年6月,頁45至71。
45. 謝靜慧,「法律」在「專業」與「人性」之間-以兒童及少年基本權之保障為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96至111。
46. 簡春安、李雲裳、高永興,「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始末,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142至147。
(四) 學位論文
1. 古允文,政府角色於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與困境-理論觀點的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7月。
2. 李立如,兒童保護行政之研究-實現兒童最佳利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 李宛亭,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之結合─以台北縣市區域社福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 李鎨澂,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 : 以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社會國原則(Sozialstaatsprinzip)為借鏡,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李瓊華,兒童保護工作委託民間辦理之合作與監督-以家庭處遇服務方案委託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6. 林沛君,機構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人權保障法制-以兒童國際人權公約及英國兒童法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7. 林晨穎,地方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政策執行上的互動關係-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 洪嘉佑,幼兒教育政策憲法基礎探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9. 胡木蘭,警察人員在受虐兒童保護網絡體系之因應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0. 孫奇芳,建構保護受虐兒童權益之法制研究-以兒童保護請求權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1. 張瀞文,社工員在「法院交付委託收出養訪視調查案件」之評估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2. 黃式賢,我國與英國收養制度之比較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2月。
13. 黃義成,論以未成年養子女利益為中心之收養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14. 劉介中,論我國收養認可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15. 劉有志,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安置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原則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5年。
16. 霍志豪,南台灣社會服務事業工作者對社會工作證照制度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17. 嚴之翔,社工員從事收養家庭調查及預估之工作經驗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五) 會議論文
1. 王美恩,收養理念與兒童最佳利益的認知,收錄於:收出養工作人員實務專業研習會會議手冊,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2年10月。
2. 孫迺翊,社會行政程序法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以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6條為例,收錄於:第十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2010年11月。
3. 陳麗如、白麗芳、王夏文,收養案件中兒童最佳利益之評估指標,收錄於:收出養工作人員實務專業研習會會議手冊,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2年10月。
4. 彭淑華,如何達到子女最佳利益的實踐? 社會工作的觀點,收錄於:當兒童遇上家暴-兒童保護法律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0年9月。
5. 劉邦富,縣市政府辦理監護權、收養調查及出養服務現況探討,收錄於:台灣地區兒童收出養案件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兒童福利聯盟協辦,2001年7月。
6. 賴月蜜,社會工作在法院體系內發展之探討與省思,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研討會,實踐大學主辦,2006年6月。
7. 賴月蜜,法律專業在社會工作養成教育之重要性探討,收錄於:2009年華人社會工作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大學社工系主辦,2009年6月。
(六) 研究報告
1.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方案評估報告,內政部兒童局補助評估報告(評估案主持人:彭淑華教授),2006年12月。
2. 廖福特,國際公約內國法化的實踐,法務部委託研究計畫,2009年10月。
3.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3年12月。
(七) 網路資料
1.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2. 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cy.gov.tw/mp1.htm
3.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4.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5.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二、 英文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書籍
1. Bainham, A.(2005), Children: The Modern Law, Family Law.
2. Ball, C. and McDonald, A.(2002), Law For Social Workers, Ashgate .
3. Brayne, H. and Carr,H.(2008), Law For Social Work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Choudhry, S and Herring,J.(2010), European Human Rights And Family Law, Portland, Or. : Hart.
5. Ellison, N. and Pierson, C.(2003),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6. Fortin, J.(2009), Childre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Gibson, C., Grice, J, James, R. and Mulholland, S.(2000) The Children Act Explaned, Stationery Office Books.
8. Ife, J.(2001),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Work Towards Rights-Base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Kirton, D.(2009), Child Social Work Polic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Ltd.
10. Lord, J.(2008), The adoption process in England-A guide for children’s social workers, BAAF.
11. Lowe, R.(2005),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Since 1945, Basingstoke, Hampsire.
12. Malcolm, P.(2005), The Origins Of Social Work : Continuity And Change, Palgrave Macmillan .
13. Walsh, E.(2010), Working In The Family Justice System : The Official Handbook Of The Family Justice Council, Family Law.
14. White, R., Broadbent, G. and Brown,K.(2007), Law And The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 : A Manual For Practice, Learning Matters.
15. Mark W. Janis, Richard S. Kay and Anthony W. Bradley(2008),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Text And Materials, OUP Oxford.
(二) 專書論文
1. Ellison, N. and Pierson,C.(ed.)(2003) Introduction-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in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三) 期刊論文
1. Block, F. and Somers, M.(2003) In the Shadow of Speenhamland: Social Policy and the Old Poor Law, 31 Politics and Society, pp 283-323.
2. Bowpitt, G.(1998)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Secular Humanism, and the Genesis of British Social Work, 28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675-693.
3. Choudhry, S.(2003)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 the welfare principle and 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a missed opportunity? 15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119-138.
4. Dickens(2006) Care, Control and Change in Child Care proceedings: Dilemmas for social workers, Mangers and Lawyers, 11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pp.23-32.
5. Eekelaar,J.(2002) Beyond the welfare principle, 14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37-250.
6. Ferguson, H.(2009) Performing Child Protection: Home Visiting,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to Reach the Abused Child, 14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pp.471-480.
7. Fortin, J.(1999) The HRA’s Impact on litigation involvi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11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237-256.
8. Hall, A.(2008) Special guardianship and permanency planning: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20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359-377.
9. Harris-Short, S.(2001)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Bill-a Fast Track to Failure? 13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405-430.
10. Harris-Short, S.(2005) Family law and 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 judicial restraint or revolution, 17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329-362.
11. Herring, J.(1999) Human Rights Act and the welfare principle in family law- conflicting or complementary? 11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23-236.
12. Hunt, M.(1998) The Horizontal Effect of the Human Rights Act, 423 Public Law.
13. Lindley, B. and Richards M.(2000) Working Together 2000 – how will parents fare under the new child protection process? 12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12-228.
14. Malcolm, P. (2002) The Role and Achievements of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70-2000, 32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969-995.
15. Masson, J.(2006) Fair Trials in Child Protection, 28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and Family Law, pp, 15-30.
16. Masson, J.(2012) Emergency Intervention To Protect Children: Using And Avoiding Legal Controls, 17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75-96.
17. McDonald, C., Harris, J. and Wintersteen, R.(2003) Contingent on Context? Social Work and the State in Australia, Britain, and the USA, 33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191-208.
18. Miles, J.(2001) Case Commentary –Human Rights and child protection, 13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431-454.
19. Robe, J.L.(2001) Child Welfare Workers in the Legal Arena: What Works, What Doesn’t, 30(5)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pp 305-319.
20. Sagar, T. and Hitchings, E.(2007) More Adoption, More Quickly : A study of social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 29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And Family Law. Issue 3/4, pp. 199-215.
21. Selwyn, J. and Sempik, J.(2011) Recruiting Adoptive Families: The Costs of Family Find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Inter-Agency Fee, 41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415-431.
22. Thoburn, J.(2003)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adop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public care, 15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391-402.
23. Williams, J.(2001) 1998 Human Rights Act: Social Work’s New Benchmark, 31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831-844.
(四) 政府/機構出版品(按出版順序排列)
1. BASW (2012) The Code of Ethics for Social Work.
2. NSPCC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the UK.
3. Ofsted (2012) Inspection of local authority and voluntary adoption agencies-Framework for inspection from April 2012.
4. Ofsted(2012) Inspections of adoption agencies-Evaluation schedule and grade descriptors.
5. UK Parliament (2012) Select Committee on Adoption Legislation-Second Report, Adoption : Post-Legislative Scrutiny.
6. HCPC (2011) Social Work Student (England) Suitability Scheme Executive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7. HM Government (2010)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 A Guide to Inter-Agency Working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8. NSPCC (2010) The child protection system in UK.
9. Department of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2008) Analysing Child Deaths and Serious Injury Though Abuse and Neglect: What Can We Learn? A Biannual Analysis of Serious Case Reviews 2002-2005.
10.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2)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Work Training.
(五) 網路資源
1. BASW: http://www.basw.co.uk/
2. CAFCASS: http://www.cafcass.gov.uk/default.aspx
3. GSCC: http://www.gscc.org.uk/holding.html
4. NSPCC: http://www.nspcc.org.uk/
5. Nagalro: http://www.nagalro.com/about-nagalro/aims-and-structure.aspx
6. Ofsted: http://www.ofsted.gov.uk/about-us
7. Statics: England: http://www.baaf.org.uk/res/statengland
8. The Independent Review Mechanism (IRM) : http://www.independentreviewmechanism.org.uk/about
9. The National Archives(UK Legislation):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10.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http://treaties.un.org/home.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8651012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65101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孫迺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國媛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國媛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3 11:43: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3 11:43: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3 11:43: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65101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1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651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兒童少年權益保障向來是社會福利服務法制著重之處,蓋我國憲法基本國策章節第156條作為憲法委託條款,即課予立法者積極建置完善兒童福利法制之義務。從1973年制定兒童福利法後,迄至2011年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福利服務相關之法制已趨向完備,尤可見證兒童從「保護客體」至「權利主體」地位轉變之過程。而社工人員基於其對兒童少年發展、家庭政策之認識,以及資源引介與諮商等專業技巧,成為兒少福利服務主要提供者,立法者期待社工發揮賦權功能,協助身心未臻成熟之兒少實踐其權益。
然而,福利服務法制雖高度規範社工職責,卻仍可耳聞因社工人力不足,或專業判斷缺失導致之重大虐兒案件,本文以此為觀察基礎,並提出問題意識:社工專業與兒少權益保障之關係為何?社工人員於行政與司法程序之定位又是如何?而從事社會工作業務者,可能來自公部門行政機關,或是來自私部門民間團體,故本文以「兒少保護安置」與「兒少收出養案件」為研究範疇,前者釐清公部門社工於緊急保護安置公權力行使之界限,及其與司法審查間之關係;至於兒少收出養案件,本文則探討民間兒少福利團體受法院囑託所出具之訪視建議,對於法院裁判有如何拘束力,又如何定性該受託法律關係等問題。
對於社工人員應如何認知自身權利與義務,應如何積極執行履行其法定職務並有效落實兒童權利,本文以英國兒童法制為借鏡,說明英國兒童法對於兒童保護安置有其細膩之評估標準與程序,同時強調多元專業參與之觀點,至於英國收養審判程序中,則由專門機構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英國法制同時強調司法與行政程序中皆應考量兒童自主意見,並著重兒童與父母家庭生活權之保障。反思於我國,本文具體指出,於兒少保護安置措施中,公部門社工員就法律不確定概念之涵攝及決定安置與否,應透過與法院之對話發展出更完善之準則,避免濫權或怠於行使職權等影響人民權利之憾事發生;至於兒少收出養案件,本文則認為政府應積極建置司法社工,避免囑託委外契約之紊亂,同時應兼顧當事人程序事前事後聽審權保障,又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應留意專業自主判斷空間與界限,方能達成跨專業合作保障兒少權益之目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論文架構 7

第貳章 我國社會福利法制與社工專業之發展 9
第一節 社會工作專業之內涵 9
第一項 我國相關法制之定義 9
第二項 英美社工專業組織之定義 10
第三項 社會工作專業性之思考 11
第二節 我國社會福利暨社會工作發展之回顧 13
第一項 民間社會福利機構開啟社會工作濫觴 14
第二項 政府社會福利立法與社會工作發展階段 15
第一款 國家社會福利立法發展 15
第二款 政府社會工作初試啼聲 17
第三項 政府與民間社會福利資源合作階段 18
第四項 民間倡議立法與社工專業法制化 20
第一款 解嚴後第一波社會運動與法制 20
第二款 政黨輪替後第二波社會運動與法制 24
第三節 社工專業法制化之理論基礎-以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制為中心 26
第一項 社工專業法制化之憲法論理基礎 27
第一款 社會國原則之實踐 27
第二款 國家基本權利保護義務之確立 32
第二項 社工專業於我國兒少福利法制中之體現 37
第一款 社工人員於兒少福利行政程序之角色 38
第二款 社工人員於司法程序之角色 39
第四節 小結 40

第参章 英國社會福利暨社工專業之發展 43
第一節 英國福利政策與社工專業之發展歷程 43
第一款 1968年前英國社會工作發展概況 45
第二款 1968年希蒙報告書出版與社會服務部成立 46
第三款 1979年保守黨執政與社區照顧政策 47
第四款 1997年新工黨執政與其後現代化社會服務 48
第二節 英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介紹 48
第一項 英國社工專業認證與專業組織 48
第一款 社工專業認證與教育制度 48
第二款 英國社工專業組織 51
第二項 英國社工專業於福利法制中之體現 52
第一款 英國社工專業於兒童保護案件之參與 54
第二款 英國社工專業於司法程序中之參與 55
第三節 國際公約人權理念對英國兒少權益保障 及社工專業之影響 57
第一項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於英國之實踐狀況 57
第二項 歐洲人權公約對英國兒少權益保障之影響 59
第一款 歐洲人權公約內國法化之重要性 59
第二款 兒童在歐洲人權公約體系之面貌 61
第三款 歐洲人權公約內國法化後對兒少權益保障之影響 63
第三項 社工專業與人權理念之聯結 66
第一款 社會工作方法理論基礎 66
第二款 社會工作倫理要求 67
第三款 英國社工專業之法學養成內涵 69
第四節 小結 70

第肆章 社工專業與兒少保護安置案件 74
第一節 我國兒少保護相關法制與執行現況 74
第一項 我國兒少保護相關法制 74
第一款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74
第二款 家庭暴力防治法 85
第三款 兒童少年表意權與程序主體權之建置 86
第二項 我國目前兒童保護案件執行狀況 88
第一款 兒童保護案件執行情形與數據 88
第二款 我國社工人員執法困境 89
第二節 英國兒童保護相關法制介紹 91
第一項 英國兒童保護法制背景介紹 91
第一款 國家、父母與兒童之關係-照顧政策模組 91
第二款 英國1989年兒童法 93
第三款 英國2004年兒童法 95
第二項 兒童保護於兒童法之規範狀況 96
第一款 兒童保護案件之調查與計畫 98
第二款 地方主管機關相關服務義務 100
第三款 兒童保護案件之相關命令 101
第一目 核發命令要件-情節重大傷害 101
第二目 照顧命令與監護命令 102
第三目 緊急保護命令 105
第四目 警察權介入保護 107
第四款 兒童表意權於英國兒童保護程序之實踐 109
第三項 英國社工人員執法困境 110
第三節 兒少保護案件之爭議與救濟 112
第一項 我國爭議案件與救濟 112
第一款 兒少保護安置判斷與司法審查 112
第二款 兒少保護案件與國家賠償責任 114
第二項 英國爭議案件與救濟 118
第一款 英國兒童保護案件救濟途徑說明 118
第二款 實務案例分析 120
第四節 小結-英國兒童保護制度對我國之啟示 124

第伍章 社工專業與司法協力-以兒少收出養認可案件為中心 130
第一節 我國收養相關法制介紹 130
第一項 我國收養法制思想之變遷 130
第二項 我國未成年收養法制之建置原則 131
第一款 國家公權力介入監督主義 131
第二款 收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中心 134
第三款 社工專業意見之借重強化 136
第二節 社工專業於收出養程序之協力 138
第一項 機構收出養媒合服務制度與執行狀況 139
第一款 收出養媒合服務者之資格 139
第二款 收出養媒合服務內容與契約 141
第三款 現行收出養媒合服務之爭議問題 142
第二項 法院交付委託收出養調查之執行狀況 145
第一款 法院查交案件執行情形 146
第二款 社工人員訪視調查指標與執行困境 148
第三款 當事人之程序保障問題 151
第四款 社工訪視報告建議與司法審查 155
第三節 英國兒童收出養法制介紹 158
第一項 英國兒童收出養法制說明 158
第二款 2002年收養及兒童法制定背景 158
第二款 2002年收養及兒童法重要原則 159
第三款 英國兒童長期安置之多元措施方案 161
第四款 英國收養程序與要件說明 163
第五款 決定長期安置方案之原則 167
第二項 國家介入與禁止私人收養之法制特色 169
第一款 收養機構之定義 169
第二款 收養機構工作流程 170
第三款 陳情與收養機構評鑑管理 177
第三項 兒童與家事法院諮詢支持服務處之司法協力 178
第四節 小結-英國相關法制與及執行方法對我國之啟示 181

第陸章 結論 189

參考文獻 193

附錄一、社工專業於我國福利法制中之職務內涵 204
附錄二、兒童及少年國內與跨國收出養媒合服務契約參考範例 214
附錄三、宜蘭縣政府法院交查案執行計畫服務契約 221
附錄四、花蓮縣政府「法院交查兒童及少年收出養調查」行政契約書 232
zh_TW
dc.format.extent 303382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65101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工與法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兒少保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緊急安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院交查案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收出養媒合服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歐洲人權公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英國1989年兒童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英國2002年收養及兒童法zh_TW
dc.title (題名) 社工專業於福利服務法制中之定位 —以兒少保護安置與收出養認可案件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ocial Workers’ Legal Status on Social Welfare Law: With Emphasis on Child Protection Placement and Children Adop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書籍
1.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增訂八板,2004年8月。
2.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2年10月。
3. 李園會,兒童權利公約,內政部兒童局,2000年4月。
4. 林萬億,社會福利,五南出版,2010年10月。
5. 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3月。
6.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的比較分析,巨流圖書,2003年6月。
7. 法治斌、董保成,憲法新論,元照出版,5版,2012年9月。
8. 施慧玲,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法論文集,元照出版,2001年2月。
9. 徐震、李明政,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松慧文化,2004年10月。
10.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1999年3月。
11. 郭明政,年金政策與法制,元照出版,2009年6月。
12.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政大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 1997年。
13.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修訂五版,2009年7月。
14. 彭淑華、鄭善明等,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華都文化事業,二版,2008年8月。
15. 黃源協,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出版,2000年6月。
16. 董保城、湛中樂,國家責任法-兼論大陸地區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元照出版,2005年8月。
17. 詹火生、古允文,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厚生基金會,2001年8月。
18. 詹鎮榮,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元照出版,2005年9月。
19. 廖福特,歐洲人權法,學林文化事業,2003年5月。
20.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正點出版文化,2001年7月。
21. 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圖書,2000年9月。

(二) 專書論文
1. 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踐(二),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
2. 林萬億,我國憲法與社會權的實踐,載: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1月。
3. 張文貞,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 ─ 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新學林圖書出版,2009年7月。
4. 郭明政,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載: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法制(下),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5.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載: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1月。
6. 黃慶讚,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間之互動,載: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巨流出版,2000年 9月。
7. 楊玫瑩,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社工師法的立法過程」,載: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巨流出版,2000年9月。
8. 詹火生,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分析,載: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後生基金會出版,2001年8月。
9. 蔡漢賢,英國社會工作專業概況,載:各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研究,1972年。
10. 謝靜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暨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下之兒童及少年人權,載:台灣法學新課題(八),台灣法學會,2010年10月。
(三) 期刊論文
1. 王育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兒童福利聯盟發展基金會,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293至299。
2. 王育敏、何佑寧,從我國收養制度看社工與司法體系對童權之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28期,2009年12月,頁222至233。
3. 王明仁等,第三部門與兒童權益倡導-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參與民法繼承編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2008年6月,頁97至111。
4. 王增勇、陶蕃瀛,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第30期,2006年6月,頁201至224。
5. 吳志光,援引國際條約做為憲法解釋基準對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意義,東吳公法論叢,東吳大學法律系公法中心主編,1卷,2007年11月,頁147至168。
6. 李玉君,社會福利民營化法律觀點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74至93。
7. 李建良,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對台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頁38至50。
8. 李雲裳,臺灣地區早期社會福利工作回顧 臺灣基督教福利會1964 ~ 1974年工作紀實,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245至255。
9. 沈冠伶,家事事件之類型及統合處理(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18期,2012年8月,頁56至82。
10. 沈冠伶,家事非訟事件之程序保障-基於紛爭類型審理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觀點,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05至160。
11. 林昀嫺,民法收養制度之修正與展望,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12月,頁73至86。
12. 林萬億,199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12至35。
13. 邱聯恭,「程序主體」概念相對化理論之形成及今後(上)-基於民事訴訟法修正意旨即其前導法理之闡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1月,頁137至147。
14. 姜世明,程序監理人,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頁142至161。
15. 施慧玲,論我國兒童人權法制之發展,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2004年1月,頁169至204。
16. 施慧玲、陳竹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4月,頁23至32。
17. 孫迺翊,社會福利服務契約法制初探-從我國社會福利機構「公設民營」之經驗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2010年3月,頁241至261。
18. 孫迺翊,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41至290。
19. 張文貞,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台灣人權促進會季刊-兩公約專輯,第10期,2010年3月,頁12至15。
20. 張秀鴛、林資芮,兒少保護社工實務困境之探討與分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20期,2012年12月,頁213至231。
21. 郭明政,社會法治國的司法建構-第六屆大法官解釋中與社會安全法制相關解釋之分析,憲政時代,第33卷第2期,2007年10月,頁187至220。
22.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1997年1月,頁121至141。
23. 黃源協,英國社會工作的緣起與發展-台灣社會工作的借鏡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1997年6月,頁141至156。
24. 詹火生,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期,頁22,2007年12月,頁21至29。
25. 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8至29。
26.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32至41。
27.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六講 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題、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頁45至55。
28. 雷文玫,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頁245至309。
29. 雷文玫,國家、父母與兒童少年權益間之拉鋸-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116至127。
30. 雷文玫,發包福利國?-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福利服務責信架構之研究,兒童福利期刊,第2期,2002年2月,頁147至179。
31. 廖福特,台灣與國際人權條約 ─ 開始接觸,尚未完備,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頁63至73。
32. 廖福特,國際人權條約內國法化與地方自治體,台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至116。
33. 廖福特,最具普世性的三個人權條約:種族、婦女及兒童,月旦法學教室,第56期,2007年6月,頁56至69。
34. 劉宏恩,「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臺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之觀點,軍法專刊第57卷第1期,2011年2月,頁84至106。
35. 劉宏恩,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 從英美法實務看我國民法親屬編新規定之適用,軍法專刊第43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24至55。
36. 劉淑瓊,教恐龍跳芭雷? 論兒童保護服務之網絡協同合作,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11期,2011年2月,頁49至76。
37. 鄧學仁,從德日法制論我國家事事件法之程序監理人,法學論叢,第57卷第2期,2012年4月,頁71至93。
38. 鄭怡世,國家、福利治理與社會工作,英國1986年後國家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4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63至210。
39. 鄭麗珍,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社會工作師證照的對話,國家菁英季刊,第四卷第四期,2008年12月,頁127至140。
40. 蕭琮琦,為愛兒童而生,要陪兒童而行-臺灣家扶基金會兒童福利服務發展史,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317至329。
41. 賴月蜜,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修法之歷程與爭議-民間團體推動修法之經驗,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2003年9月,頁50至65。
42. 賴月蜜,兒童保護案件在司法上之運用與議題討論,兒童福利期刊,第4期,2003年2月,頁63至82。
43. 賴雨陽,社工師法對專業制度的影響與爭議:1997~2007,社區發展季刊,第120期,2007年12月,頁67至84。
44. 謝榮堂、周佳宥,論國家保護義務,軍法專刊,第55卷第3期,2009年6月,頁45至71。
45. 謝靜慧,「法律」在「專業」與「人性」之間-以兒童及少年基本權之保障為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96至111。
46. 簡春安、李雲裳、高永興,「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始末,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年3月,頁142至147。
(四) 學位論文
1. 古允文,政府角色於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與困境-理論觀點的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7月。
2. 李立如,兒童保護行政之研究-實現兒童最佳利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 李宛亭,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之結合─以台北縣市區域社福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 李鎨澂,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 : 以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社會國原則(Sozialstaatsprinzip)為借鏡,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李瓊華,兒童保護工作委託民間辦理之合作與監督-以家庭處遇服務方案委託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6. 林沛君,機構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人權保障法制-以兒童國際人權公約及英國兒童法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7. 林晨穎,地方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政策執行上的互動關係-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8. 洪嘉佑,幼兒教育政策憲法基礎探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9. 胡木蘭,警察人員在受虐兒童保護網絡體系之因應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0. 孫奇芳,建構保護受虐兒童權益之法制研究-以兒童保護請求權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1. 張瀞文,社工員在「法院交付委託收出養訪視調查案件」之評估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2. 黃式賢,我國與英國收養制度之比較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2月。
13. 黃義成,論以未成年養子女利益為中心之收養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14. 劉介中,論我國收養認可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15. 劉有志,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安置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原則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5年。
16. 霍志豪,南台灣社會服務事業工作者對社會工作證照制度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17. 嚴之翔,社工員從事收養家庭調查及預估之工作經驗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五) 會議論文
1. 王美恩,收養理念與兒童最佳利益的認知,收錄於:收出養工作人員實務專業研習會會議手冊,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2年10月。
2. 孫迺翊,社會行政程序法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以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36條為例,收錄於:第十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2010年11月。
3. 陳麗如、白麗芳、王夏文,收養案件中兒童最佳利益之評估指標,收錄於:收出養工作人員實務專業研習會會議手冊,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2年10月。
4. 彭淑華,如何達到子女最佳利益的實踐? 社會工作的觀點,收錄於:當兒童遇上家暴-兒童保護法律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兒童福利聯盟主辦,2000年9月。
5. 劉邦富,縣市政府辦理監護權、收養調查及出養服務現況探討,收錄於:台灣地區兒童收出養案件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兒童福利聯盟協辦,2001年7月。
6. 賴月蜜,社會工作在法院體系內發展之探討與省思,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研討會,實踐大學主辦,2006年6月。
7. 賴月蜜,法律專業在社會工作養成教育之重要性探討,收錄於:2009年華人社會工作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大學社工系主辦,2009年6月。
(六) 研究報告
1.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方案評估報告,內政部兒童局補助評估報告(評估案主持人:彭淑華教授),2006年12月。
2. 廖福特,國際公約內國法化的實踐,法務部委託研究計畫,2009年10月。
3.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3年12月。
(七) 網路資料
1.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2. 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cy.gov.tw/mp1.htm
3.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4.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5.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二、 英文部分(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書籍
1. Bainham, A.(2005), Children: The Modern Law, Family Law.
2. Ball, C. and McDonald, A.(2002), Law For Social Workers, Ashgate .
3. Brayne, H. and Carr,H.(2008), Law For Social Work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Choudhry, S and Herring,J.(2010), European Human Rights And Family Law, Portland, Or. : Hart.
5. Ellison, N. and Pierson, C.(2003),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6. Fortin, J.(2009), Childre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Gibson, C., Grice, J, James, R. and Mulholland, S.(2000) The Children Act Explaned, Stationery Office Books.
8. Ife, J.(2001),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Work Towards Rights-Base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Kirton, D.(2009), Child Social Work Polic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Ltd.
10. Lord, J.(2008), The adoption process in England-A guide for children’s social workers, BAAF.
11. Lowe, R.(2005),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Since 1945, Basingstoke, Hampsire.
12. Malcolm, P.(2005), The Origins Of Social Work : Continuity And Change, Palgrave Macmillan .
13. Walsh, E.(2010), Working In The Family Justice System : The Official Handbook Of The Family Justice Council, Family Law.
14. White, R., Broadbent, G. and Brown,K.(2007), Law And The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 : A Manual For Practice, Learning Matters.
15. Mark W. Janis, Richard S. Kay and Anthony W. Bradley(2008),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Text And Materials, OUP Oxford.
(二) 專書論文
1. Ellison, N. and Pierson,C.(ed.)(2003) Introduction-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in DEVELOPMENTS IN BRITISH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三) 期刊論文
1. Block, F. and Somers, M.(2003) In the Shadow of Speenhamland: Social Policy and the Old Poor Law, 31 Politics and Society, pp 283-323.
2. Bowpitt, G.(1998)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Secular Humanism, and the Genesis of British Social Work, 28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675-693.
3. Choudhry, S.(2003)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 the welfare principle and 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a missed opportunity? 15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119-138.
4. Dickens(2006) Care, Control and Change in Child Care proceedings: Dilemmas for social workers, Mangers and Lawyers, 11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pp.23-32.
5. Eekelaar,J.(2002) Beyond the welfare principle, 14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37-250.
6. Ferguson, H.(2009) Performing Child Protection: Home Visiting,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to Reach the Abused Child, 14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pp.471-480.
7. Fortin, J.(1999) The HRA’s Impact on litigation involvi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11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237-256.
8. Hall, A.(2008) Special guardianship and permanency planning: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20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359-377.
9. Harris-Short, S.(2001)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Bill-a Fast Track to Failure? 13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405-430.
10. Harris-Short, S.(2005) Family law and the Human Rights Act 1998: judicial restraint or revolution, 17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329-362.
11. Herring, J.(1999) Human Rights Act and the welfare principle in family law- conflicting or complementary? 11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23-236.
12. Hunt, M.(1998) The Horizontal Effect of the Human Rights Act, 423 Public Law.
13. Lindley, B. and Richards M.(2000) Working Together 2000 – how will parents fare under the new child protection process? 12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212-228.
14. Malcolm, P. (2002) The Role and Achievements of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70-2000, 32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969-995.
15. Masson, J.(2006) Fair Trials in Child Protection, 28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and Family Law, pp, 15-30.
16. Masson, J.(2012) Emergency Intervention To Protect Children: Using And Avoiding Legal Controls, 17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75-96.
17. McDonald, C., Harris, J. and Wintersteen, R.(2003) Contingent on Context? Social Work and the State in Australia, Britain, and the USA, 33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191-208.
18. Miles, J.(2001) Case Commentary –Human Rights and child protection, 13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431-454.
19. Robe, J.L.(2001) Child Welfare Workers in the Legal Arena: What Works, What Doesn’t, 30(5) Child and Youth Care Forum, pp 305-319.
20. Sagar, T. and Hitchings, E.(2007) More Adoption, More Quickly : A study of social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 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 29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And Family Law. Issue 3/4, pp. 199-215.
21. Selwyn, J. and Sempik, J.(2011) Recruiting Adoptive Families: The Costs of Family Find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Inter-Agency Fee, 41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415-431.
22. Thoburn, J.(2003)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adop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public care, 15 Child and Family Law Quarterly, pp 391-402.
23. Williams, J.(2001) 1998 Human Rights Act: Social Work’s New Benchmark, 31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p. 831-844.
(四) 政府/機構出版品(按出版順序排列)
1. BASW (2012) The Code of Ethics for Social Work.
2. NSPCC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the UK.
3. Ofsted (2012) Inspection of local authority and voluntary adoption agencies-Framework for inspection from April 2012.
4. Ofsted(2012) Inspections of adoption agencies-Evaluation schedule and grade descriptors.
5. UK Parliament (2012) Select Committee on Adoption Legislation-Second Report, Adoption : Post-Legislative Scrutiny.
6. HCPC (2011) Social Work Student (England) Suitability Scheme Executive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7. HM Government (2010)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 A Guide to Inter-Agency Working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8. NSPCC (2010) The child protection system in UK.
9. Department of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2008) Analysing Child Deaths and Serious Injury Though Abuse and Neglect: What Can We Learn? A Biannual Analysis of Serious Case Reviews 2002-2005.
10.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2) Requirements for Social Work Training.
(五) 網路資源
1. BASW: http://www.basw.co.uk/
2. CAFCASS: http://www.cafcass.gov.uk/default.aspx
3. GSCC: http://www.gscc.org.uk/holding.html
4. NSPCC: http://www.nspcc.org.uk/
5. Nagalro: http://www.nagalro.com/about-nagalro/aims-and-structure.aspx
6. Ofsted: http://www.ofsted.gov.uk/about-us
7. Statics: England: http://www.baaf.org.uk/res/statengland
8. The Independent Review Mechanism (IRM) : http://www.independentreviewmechanism.org.uk/about
9. The National Archives(UK Legislation):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10.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http://treaties.un.org/home.aspx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