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舊酒裝新瓶」? 台灣男性政治人物之身體再現剖析
作者 廖先豪
貢獻者 楊婉瑩
廖先豪
關鍵詞 男人
男性氣概
陰柔氣質
身體展演
媒體論述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Oct-2013 12:01:38 (UTC+8)
摘要 台灣的男性政治人物身體究竟存在哪些形貌?隨著男性政治人物的裸身被公開報導與觀賞,男性的威權地位似乎再度受到挑戰。那麼,以往稱霸政治場域的男性身體是如何被解讀的?在性別權力結構逐漸鬆動的當下,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形象似乎也被解放。本研究試圖回溯解嚴後至今的政治場域中呈現的男性身體,在「霸權男性氣概」及「多元男性氣概」的理論視野下,透過對媒體「語言式」和「展演式」的論述內容解析,勾勒出「傳統大男人身體」、「新好男人身體」、及「慾望身體」三種男性身體類型,並以個別政治人物觀察身體形貌的動態展演。
本研究發現,「新好男人身體」與「慾望身體」給予男性政治人物不同的形象選擇,使他們得以脫離傳統男性束縛,與霸權男性氣概相互「競爭」身體形貌;然而這兩種身體又以間接隱晦的形式,與象徵男性霸權的「傳統大男人身體」維持著「合作」關係。除了性別權力上的互動外,各種男性政治人物身體類型也受到階級分化的對待。此外,從李登輝、施明德、陳水扁、馬英九等四位政治人物中的身體展演可發現,不同情境下的傳統男性氣概時而受到「卸除」或隱藏、甚至與相互衝突的陰柔氣質發展出「共生」的互動。然而無論是身體類型、或是個別政治人物的身體展現,都在「情境差異」及「身體資本」的影響下,無法充分施展選擇的自主性。至於更關鍵的問題則是:如同研究標題「舊酒裝新瓶」之喻,在媒體論述營造的「陽剛氛圍」作用下,男性政治人物仍得不時面臨「是不是男人」的考驗,宣示「正港」的男性身分。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浩威,1998,《臺灣查甫人》,臺北市 : 聯合文學。
王浩威,2011,〈陳水扁的婚姻選擇與成就追求〉,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50-81。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王銘義著,1998,《該出馬時就出馬:金魚缸裏的馬英九》,臺北市:商業周刊。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 : 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市 : 皇冠。
李維倫,2011,〈閱讀陳水扁:一種詮釋現象學的讀法〉,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190-223。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芳玫等作;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 : 女書文化。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收錄於謝臥龍主編之《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1,臺北市:五南。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邱定一,1995,《少年李登輝》,臺北市:商周文化。
施明德,2006,《囚室之春》,臺北市:寶瓶文化。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臺北市:女書文化。
彭渰雯,2007,〈婦運與政治〉,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177-198。臺北市:巨流。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 :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市 : 聯經。
黃淑玲,2007,〈男子性與男子氣概〉,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67-292。臺北市:巨流。
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91-110。臺北市:巨流。
劉寶傑、郭淑媛著,1998,《該出手時就出手:金魚缸裏的陳水扁》,臺北市:商業周刊。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
蕭蘋,2007,〈性別與媒介〉,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71-89。臺北市:巨流。

期刊論文
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科和布爾迪厄身體觀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 75-117。
姚人多,2000,〈論傅科的《主體與權力》〉,《當代》,150: 108-131。
姜貞吟,2005,〈兩性參政之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33-68。
張玉佩,2006,〈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 41-85。
張嘉倪,2009,〈電影中的觀看—男性窺視與女性自拍〉,《婦研縱橫》,89:34-41。
曹長青,〈馬英九和金溥聰是「同性戀夥伴」嗎?〉,《當代》復刊第四期,243(9): 20-31。
畢恆達,2002,〈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 105-12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 131-167。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 73-132。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新聞學研究》,62: 119-142。

研討會論文
王大維,2010,〈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吳倍華,2010,〈消費文本中再現的性別論述:以《草食男VS.肉食女之戀愛營養學》網路行銷小說為例〉,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林津如、郭耀隆,2010,〈男分男解的婆媳關係:藍領階級男性在婆媳關係中的陽剛特質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陳韻如,2009,〈後女性主義或尚未?大眾文化中的性與女體〉,發表於「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翻譯書目
Benson, Susan著,1997,〈身體、健康及飲食失調〉,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211-324,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Bonnewitz, Patrice 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Burger, John著,1972;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
Butler, Judith.著,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 : 女性主義與身分顚覆》,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出版;臺北縣新店市:聯經總經銷。
Clatterbaugh, Kenneth著,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槪的當代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Connell, R. W著,2004;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市:書林。
Featherstone, Mike著,2007;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歸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Kaufmann, Jean-Paul著,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臺北市:先覺。
Mansfield, Harvey C.著,2006;鄧伯宸譯,2010。《虛無.中性.男子氣槪》,臺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Mauser, Gary A.著,王淑女譯,1992。《政治行銷》,臺北市:桂冠。
Shilling, Chris,2005;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hilling, Chris著,1997,〈身體與差異〉,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111-209,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ontag, Susan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臺北市:唐山。
Stevenson, Nick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9。《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Wolf, Naomi著,1991;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臺北市:自立晚報。
Woodward, Kathryn著,1997;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Young, Iris Marion著,2005;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市:商周。

學位論文
王元賢,2002,《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 2001 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君,1998,《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宣燕,1990,《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李汝民,2009,《「壞男人論述」過程與「新」男性氣概的協商— 以「魅力壞男人」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馨,2005,《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士芬,2006,《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儀,2007,《「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馬英九不同從政時期新聞報導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范家瑜,2006,《閱讀電視廣告中新女性形象的意涵》,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高穎超,2005,《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道遠,2008,《「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3,《台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颺,2009,《男性身體的想像:健康資訊的報紙新聞論述分析》,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鄭又銘,2005,《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0,《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台灣民主化之路〉,2009,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70iQzXlxE。2011年5月7日查詢。
〈關於阿扁的藝術雜記〉,2009,http://mypaper.pchome.com.tw/mr7/post/1312035817。2011年4月5日查詢。
Nownews新聞資料庫,http://member.nownews.com/newsearch/searcher.php?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TVBS新聞資料庫,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search.as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中時報系知識庫,http://kmw.ctgin.com.ezproxy2.lib.nccu.edu.tw/kmw_v2/main.aspx。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民視新聞資料庫,http://news.ftv.com.tw/。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年代新聞,〈馬英九酒後又娘掉 還跟郝龍斌十指緊扣〉,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53Uo9NkSU。2011年3月27日查詢。
自由時報新聞資料庫,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search.php。
洪淑蓉,2009,〈「鋼琴家」與「鋼琴家教」〉,刊登於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06418/IssueID/20091121。2011年3月27日查詢。
壹週刊新聞資料庫,http://wisesearch.wisers.net.tw/ws5/index.do?srp_restore=discard&new-login=true。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636期,〈扁、馬、薩柯奇 搞不定老婆搞不定國政〉,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005。2011年4月5日查詢。
聯合報系知識庫,http://udndata.com.ezproxy2.lib.nccu.edu.tw/udn/。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蘋果日報新聞資料庫,http://tw.nextmedia.com/index/search。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英文文獻
Bourdieu,P.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P.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rroll, S. J. and Schreiber, R., 1997. Media coverage of women in the 103rd congress. In P. Norris(Eds.), 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pp.131-14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xam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 senate campaign coverage.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15, May,104-113.
Goffman, E., 196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 Doubleday.
Kahn, K. F., & Goldenburg, E. N. (1991b). Women candidates in the news: An
Kahn, Kim Fridkin. 1994b. The Distorted Mirror: Press Coverage of Women Candidate for Statewide Office. Journal of Politics 56(1): 154-174.
Kiesling, S. ,2007. Men, masculinities, and languag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1:653-673.
Messner, Michael A., 1997. Politics of Masculinities: Men in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age.
Narayan, Uma, 1997. Towards a Feminist Vision of Citizenship: Rethinking the Implications of Dign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Nationality. In Mary Lyndon Shanley and Uma Narayan (eds), Reconstructing Political Theory. Polity Press.
Schiffrin, D., 1996. Narrative as self-portrait: Socio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 Language in Society, 25: 167-203.
Siim,Birte., 2000. Gender and Citizenship. Politics and Agency in France, Britain and Denm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t, Candace and Don H. Zimmerman,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125-151.
Whitehead, S. M., and Barrett, F.J.,2001. The sociology of masculinity. In S. M. Whitehead and F.J. Barrett(Eds), The Masculinities reader(pp. 1-26). Cambridge, UK: Polity.
Yuval-Davis, Nira, 1997. Gender & nation. London :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625200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2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婉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先豪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先豪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3 12:01:38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3 12:01: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3 12:01: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252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1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252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的男性政治人物身體究竟存在哪些形貌?隨著男性政治人物的裸身被公開報導與觀賞,男性的威權地位似乎再度受到挑戰。那麼,以往稱霸政治場域的男性身體是如何被解讀的?在性別權力結構逐漸鬆動的當下,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形象似乎也被解放。本研究試圖回溯解嚴後至今的政治場域中呈現的男性身體,在「霸權男性氣概」及「多元男性氣概」的理論視野下,透過對媒體「語言式」和「展演式」的論述內容解析,勾勒出「傳統大男人身體」、「新好男人身體」、及「慾望身體」三種男性身體類型,並以個別政治人物觀察身體形貌的動態展演。
本研究發現,「新好男人身體」與「慾望身體」給予男性政治人物不同的形象選擇,使他們得以脫離傳統男性束縛,與霸權男性氣概相互「競爭」身體形貌;然而這兩種身體又以間接隱晦的形式,與象徵男性霸權的「傳統大男人身體」維持著「合作」關係。除了性別權力上的互動外,各種男性政治人物身體類型也受到階級分化的對待。此外,從李登輝、施明德、陳水扁、馬英九等四位政治人物中的身體展演可發現,不同情境下的傳統男性氣概時而受到「卸除」或隱藏、甚至與相互衝突的陰柔氣質發展出「共生」的互動。然而無論是身體類型、或是個別政治人物的身體展現,都在「情境差異」及「身體資本」的影響下,無法充分施展選擇的自主性。至於更關鍵的問題則是:如同研究標題「舊酒裝新瓶」之喻,在媒體論述營造的「陽剛氛圍」作用下,男性政治人物仍得不時面臨「是不是男人」的考驗,宣示「正港」的男性身分。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研究旨趣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理論 6
第一節 政治場域與男性氣概 6
一、男人的政治場域? 6
二、男人的多元樣貌? 9
第二節 身體的權力作用 13
一、身體就是權力? 13
二、觀看身體,或身體觀看? 14
三、身體的自由限度? 16
第三節 身體、權力與論述 21
第四節 小結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25
第四章 台灣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類型—傳統大男人與身體 32
第一節 身為政壇「男子漢」 35
一、 政壇「男子漢」的積極取向 36
二、 政壇「男子漢」的消極取向 41
第二節 「男子漢」與「查某人」 46
第三節「男子漢」的階級屬性 52
一、 草莽型 53
二、 仕紳型 55
三、禮教型 56
第五章 台灣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類型—新男性、新慾望 57
第一節 「新好男人」的身體 58
一、 拼湊「新好男人」身體 58
二、 拆解「新好男人」身體 64
第二節 慾望男人、慾望身體 68
一、打造「愛美」男人 70
二、 「肉身猛男」現身 76
三、 慾望的條件 83
第六章 移動的身體—個別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展演 86
第一節 傳統的斷裂—李登輝 88
第二節 浪漫英雄主義—施明德 92
第三節 第一名的政治「舞臺」—陳水扁 97
第四節 美型男儒生—馬英九 101
一、成為「美型男儒生」 102
二、「美型男儒生」的考驗 106
三、「美型男儒生」的禮教歸宿 110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限制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6
參考書目 117
附錄一 關鍵詞句搜尋統計概況表 123
zh_TW
dc.format.extent 276722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2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男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男性氣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陰柔氣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展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舊酒裝新瓶」? 台灣男性政治人物之身體再現剖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浩威,1998,《臺灣查甫人》,臺北市 : 聯合文學。
王浩威,2011,〈陳水扁的婚姻選擇與成就追求〉,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50-81。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王銘義著,1998,《該出馬時就出馬:金魚缸裏的馬英九》,臺北市:商業周刊。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 : 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市 : 皇冠。
李維倫,2011,〈閱讀陳水扁:一種詮釋現象學的讀法〉,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190-223。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芳玫等作;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 : 女書文化。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收錄於謝臥龍主編之《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1,臺北市:五南。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邱定一,1995,《少年李登輝》,臺北市:商周文化。
施明德,2006,《囚室之春》,臺北市:寶瓶文化。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臺北市:女書文化。
彭渰雯,2007,〈婦運與政治〉,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177-198。臺北市:巨流。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 :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市 : 聯經。
黃淑玲,2007,〈男子性與男子氣概〉,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67-292。臺北市:巨流。
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91-110。臺北市:巨流。
劉寶傑、郭淑媛著,1998,《該出手時就出手:金魚缸裏的陳水扁》,臺北市:商業周刊。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
蕭蘋,2007,〈性別與媒介〉,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71-89。臺北市:巨流。

期刊論文
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科和布爾迪厄身體觀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 75-117。
姚人多,2000,〈論傅科的《主體與權力》〉,《當代》,150: 108-131。
姜貞吟,2005,〈兩性參政之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33-68。
張玉佩,2006,〈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 41-85。
張嘉倪,2009,〈電影中的觀看—男性窺視與女性自拍〉,《婦研縱橫》,89:34-41。
曹長青,〈馬英九和金溥聰是「同性戀夥伴」嗎?〉,《當代》復刊第四期,243(9): 20-31。
畢恆達,2002,〈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 105-12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 131-167。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 73-132。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新聞學研究》,62: 119-142。

研討會論文
王大維,2010,〈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吳倍華,2010,〈消費文本中再現的性別論述:以《草食男VS.肉食女之戀愛營養學》網路行銷小說為例〉,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林津如、郭耀隆,2010,〈男分男解的婆媳關係:藍領階級男性在婆媳關係中的陽剛特質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陳韻如,2009,〈後女性主義或尚未?大眾文化中的性與女體〉,發表於「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翻譯書目
Benson, Susan著,1997,〈身體、健康及飲食失調〉,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211-324,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Bonnewitz, Patrice 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Burger, John著,1972;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
Butler, Judith.著,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 : 女性主義與身分顚覆》,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出版;臺北縣新店市:聯經總經銷。
Clatterbaugh, Kenneth著,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槪的當代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Connell, R. W著,2004;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市:書林。
Featherstone, Mike著,2007;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歸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Kaufmann, Jean-Paul著,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臺北市:先覺。
Mansfield, Harvey C.著,2006;鄧伯宸譯,2010。《虛無.中性.男子氣槪》,臺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Mauser, Gary A.著,王淑女譯,1992。《政治行銷》,臺北市:桂冠。
Shilling, Chris,2005;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hilling, Chris著,1997,〈身體與差異〉,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111-209,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ontag, Susan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臺北市:唐山。
Stevenson, Nick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9。《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Wolf, Naomi著,1991;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臺北市:自立晚報。
Woodward, Kathryn著,1997;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Young, Iris Marion著,2005;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市:商周。

學位論文
王元賢,2002,《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 2001 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君,1998,《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宣燕,1990,《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李汝民,2009,《「壞男人論述」過程與「新」男性氣概的協商— 以「魅力壞男人」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馨,2005,《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士芬,2006,《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儀,2007,《「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馬英九不同從政時期新聞報導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范家瑜,2006,《閱讀電視廣告中新女性形象的意涵》,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高穎超,2005,《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道遠,2008,《「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3,《台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颺,2009,《男性身體的想像:健康資訊的報紙新聞論述分析》,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鄭又銘,2005,《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0,《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台灣民主化之路〉,2009,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70iQzXlxE。2011年5月7日查詢。
〈關於阿扁的藝術雜記〉,2009,http://mypaper.pchome.com.tw/mr7/post/1312035817。2011年4月5日查詢。
Nownews新聞資料庫,http://member.nownews.com/newsearch/searcher.php?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TVBS新聞資料庫,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search.as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中時報系知識庫,http://kmw.ctgin.com.ezproxy2.lib.nccu.edu.tw/kmw_v2/main.aspx。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民視新聞資料庫,http://news.ftv.com.tw/。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年代新聞,〈馬英九酒後又娘掉 還跟郝龍斌十指緊扣〉,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53Uo9NkSU。2011年3月27日查詢。
自由時報新聞資料庫,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search.php。
洪淑蓉,2009,〈「鋼琴家」與「鋼琴家教」〉,刊登於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06418/IssueID/20091121。2011年3月27日查詢。
壹週刊新聞資料庫,http://wisesearch.wisers.net.tw/ws5/index.do?srp_restore=discard&new-login=true。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636期,〈扁、馬、薩柯奇 搞不定老婆搞不定國政〉,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005。2011年4月5日查詢。
聯合報系知識庫,http://udndata.com.ezproxy2.lib.nccu.edu.tw/udn/。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蘋果日報新聞資料庫,http://tw.nextmedia.com/index/search。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英文文獻
Bourdieu,P.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P.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rroll, S. J. and Schreiber, R., 1997. Media coverage of women in the 103rd congress. In P. Norris(Eds.), 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pp.131-14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xam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 senate campaign coverage.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15, May,104-113.
Goffman, E., 196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 Doubleday.
Kahn, K. F., & Goldenburg, E. N. (1991b). Women candidates in the news: An
Kahn, Kim Fridkin. 1994b. The Distorted Mirror: Press Coverage of Women Candidate for Statewide Office. Journal of Politics 56(1): 154-174.
Kiesling, S. ,2007. Men, masculinities, and languag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1:653-673.
Messner, Michael A., 1997. Politics of Masculinities: Men in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age.
Narayan, Uma, 1997. Towards a Feminist Vision of Citizenship: Rethinking the Implications of Dign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Nationality. In Mary Lyndon Shanley and Uma Narayan (eds), Reconstructing Political Theory. Polity Press.
Schiffrin, D., 1996. Narrative as self-portrait: Socio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 Language in Society, 25: 167-203.
Siim,Birte., 2000. Gender and Citizenship. Politics and Agency in France, Britain and Denm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t, Candace and Don H. Zimmerman,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125-151.
Whitehead, S. M., and Barrett, F.J.,2001. The sociology of masculinity. In S. M. Whitehead and F.J. Barrett(Eds), The Masculinities reader(pp. 1-26). Cambridge, UK: Polity.
Yuval-Davis, Nira, 1997. Gender & nation. London : Sage.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