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創意平台之生存與跨越生活、生產的交界,以CAMPOBAG與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為例
Creative Platforms Lead the Society from Production to Life: the Studies on CAMPOBAG and the Bamboo Curtain Studio
作者 楊尹琦
貢獻者 溫肇東
楊尹琦
關鍵詞 創意平台
CAMPOBAG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Oct-2013 14:30:56 (UTC+8)
摘要 近年來工業社會勢微,風格社會舉旗而起,但對於如何打造「個人風格」,使個人、組織甚或社會都能彼此共生共存或共創,於此階段仍然還需要許多媒介串插其中,因此媒合各界資源與需求的創意平台於焉而生。 CAMPOBAG與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兩創意平台跳脫早期創意平台之創意市集模式,融合創作與生活,與不同利害關係人建立網絡關係,使創意平台能順利運營,同時將創意產業中的資源與需求於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相互傳遞,形成創意循環。
本研究希望探討創意產業中不同定位之創意平台維繫平台生存之機制,與各自如何結合創意與生活以增加一般大眾對創意的敏感度,增加創意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故本研究提出三點研究問題探討:一、創意平台之不同定位與其機制設計可能導出的結果為何? 二、不同定位的創意平台對各利害關係人如創意工作者、民眾、社區與政府的影響。三、創意平台將創意與生活結合,並於平台內形成自發性正向創意循環的關鍵因素為何?
本研究以獲利世代一書所提出之商業模式圖作為解構兩創意平台的生存方式與策略,找出創意平台如何介入生活,媒合各利害關係人的資源與需求。本研究並結合「創意循環」理論,探討兩創意平台如何在平台內創造自發性創意循環,從中尋找創意平台型塑創意循環的關鍵因素與關鍵階段。
本研究所得之初步結論如下:一、依據平台的定位選擇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方式,各自能從群體與個人兩不同面向來加深大眾對創意產業的敏感度。二、創意平台可從經濟力量與改變社會環境的力量二個層面對社會產生影響力。三、「網路與組合架構」以及「再次催生構想的能力」兩項條件為形成創意循環的關鍵階段。
參考文獻 壹、 英文文獻
1. Christian Byrge Sørensen and Søren Hansen. (2010). Den Kreative Platform I Skolen [Danish]. Aalborg Universitet og selvstendighedsfonden, retrieved from http://projekter.aau.dk/projekter/files/32688033/Speciale%20FÆRDIG%207%20juni%202010-1.pdf
2. (In)visible cities. (2010).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view – Creative Clusters in Western Context. Retrieved 2013/09/04 from http://theinvisiblecities.wordpress.com/category/urbanism/creative-clusters/
3. Rick Tirrell. (2009). The Wisdom of Resilience Builders. Bloomington. AuthorHouse. P73
4. The Work Foundation.(2007). Staying ahea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 Retrieved 2013/09/03, from http://www.theworkfoundation.com/Reports/176/Staying-Ahead-The-economic-performance-of-the-UK39s-creative-industries-overview

貳、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Landry, Charles,(2011),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2. Osterwalder, Alexander, & Pigneur, Yves,(2013),獲利世代:早安財經文化。
3. Yin, Robert K,(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4. 吳瑪琍, 蕭麗虹, 黃瑞茂, 容淑華, 辛佩津, 張惠莉, . . . 陳泓易,(2013),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新北市: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二、網路資料
1. C+,(2009),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簡介,2013/05/23 擷取自http://campobag.blogspot.tw/2009_05_01_archive.html
2. CAMPOBAG,(2012),Cooking Together,2012/12/05 擷取自http://www.campobag.com
3. Wang, Zoren,(2008),星期六讀書會「風格社會」導讀,2013/03/13 擷取自http://holazoren.pixnet.net/blog/post/23626877-風格社會-導讀
4.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2007),荷蘭女皇節,2013/05/23 擷取自http://tulip0615.pixnet.net/blog/post/26163709-荷蘭-女皇節
5. 方雯玲,(2013),旅遊策展人/小麥的擺攤人生 讓臺灣創意被看見, 2013/05/24 擷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522/9663811.html
6. 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3),《我們擺的不是攤,是人生!!》希嘉文化「擺攤人生」計畫,帶你用擺攤來開拓人生,2013/06/10 擷取自http://betablog.udn.com/jabbar66/7376032
7. 安東尼奧尼,(2006),與CAMPO共舞一年,2013/05/23 擷取自http://campolive.blogspot.tw/2006/10/campo.html
8. 竹圍工作室,(2012),藝嚮力,2013/05/28 擷取自http://bambooculture.com/aboutus/109
9. 竹圍創藝國際,(2012),關於我們,2013/05/28, 擷取自http://creativelab.tw/about/01
10. 張晴文,(2012),一五一十:關於竹圍工作室,2013/05/24, 擷取自http://bambooculture.com/aboutus/266
11. 陳靜亭,(2013),【Wondero人物專訪】活出自己的獨特價值 —專訪CAMPOBAG創辦人小麥,2013/04/11 擷取自http://woundero.wordpress.com/2013/03/31/campobag/
12. 創藝養成網,(2011),專案簡介,2013/05/26 擷取自http://creativelab.tw/about
13. 鄭心舜,(2009),創為新調 蕭麗虹由竹圍出發,2013/05/26擷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2075&from_..
14. 賴珍琳,(2007),狂歡藝術直銷臺灣混搭文化,三個年輕人無心插柳玩出CAMPO,2013/03/03 擷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89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100359029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3590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溫肇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尹琦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尹琦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3 14:30:56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3 14:30: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3 14:30: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3590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22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35902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工業社會勢微,風格社會舉旗而起,但對於如何打造「個人風格」,使個人、組織甚或社會都能彼此共生共存或共創,於此階段仍然還需要許多媒介串插其中,因此媒合各界資源與需求的創意平台於焉而生。 CAMPOBAG與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兩創意平台跳脫早期創意平台之創意市集模式,融合創作與生活,與不同利害關係人建立網絡關係,使創意平台能順利運營,同時將創意產業中的資源與需求於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相互傳遞,形成創意循環。
本研究希望探討創意產業中不同定位之創意平台維繫平台生存之機制,與各自如何結合創意與生活以增加一般大眾對創意的敏感度,增加創意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故本研究提出三點研究問題探討:一、創意平台之不同定位與其機制設計可能導出的結果為何? 二、不同定位的創意平台對各利害關係人如創意工作者、民眾、社區與政府的影響。三、創意平台將創意與生活結合,並於平台內形成自發性正向創意循環的關鍵因素為何?
本研究以獲利世代一書所提出之商業模式圖作為解構兩創意平台的生存方式與策略,找出創意平台如何介入生活,媒合各利害關係人的資源與需求。本研究並結合「創意循環」理論,探討兩創意平台如何在平台內創造自發性創意循環,從中尋找創意平台型塑創意循環的關鍵因素與關鍵階段。
本研究所得之初步結論如下:一、依據平台的定位選擇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方式,各自能從群體與個人兩不同面向來加深大眾對創意產業的敏感度。二、創意平台可從經濟力量與改變社會環境的力量二個層面對社會產生影響力。三、「網路與組合架構」以及「再次催生構想的能力」兩項條件為形成創意循環的關鍵階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V
Abstract VI
目錄 VIII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動機 1
貳、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意產業 7
第二節 創意平台 8
壹、 創意平台的基礎 10
參、 城市創意循環 13
第三節 獲利世代—商業模式 15
壹、 獲利世代緣起與商業模式構成要素 15
肆、 商業模式類型 1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8
壹、 研究方法 28
貳、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1
壹、 研究架構 31
貳、 資料搜集 3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6
壹、 個案資料 36
貳、 理論選取 37
第四章 研究個案 38
第一節 CAMPOBAG 38
壹、 CAMPOBAG前身:從CAMPO走來 38
貳、 停擺後再啟—CAMPOBAG確立定位與理念 41
參、 空間的建立—穩定的開始 43
肆、 CAMPOBAG活動 48
伍、 小結:生存與生活 57
第二節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 59
壹、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 59
貳、 初衷:生活與生存 62
參、 竹圍工作室空間規劃 69
肆、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活動 71
伍、 小結: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之網絡關係 80
第五章 個案資料分析 83
第一節 CAMPOBAG 83
壹、 商業模式圖解析 83
貳、 創意循環 99
第二節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 109
壹、 商業模式圖解析 110
貳、 創意循環 122
第三節 個案比較 130
壹、 平台 130
貳、 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 137
參、 創意循環運行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1
壹、 創意平台之不同定位與其機制設計可能導出的結果為何? 141
貳、 不同定位的創意平台對各利害關係人如創意工作者、民眾、社區、政府的影響 145
參、 創意平台將創意與生活結合,並形成自發性正向創意循環的關鍵因素為何? 152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53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57
壹、 實務建議 157
貳、 研究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59
壹、 英文文獻 159
貳、 中文文獻 160
zh_TW
dc.format.extent 27759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35902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意平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AMPOBAG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zh_TW
dc.title (題名) 創意平台之生存與跨越生活、生產的交界,以CAMPOBAG與竹圍創藝社會企業體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Creative Platforms Lead the Society from Production to Life: the Studies on CAMPOBAG and the Bamboo Curtain Studio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英文文獻
1. Christian Byrge Sørensen and Søren Hansen. (2010). Den Kreative Platform I Skolen [Danish]. Aalborg Universitet og selvstendighedsfonden, retrieved from http://projekter.aau.dk/projekter/files/32688033/Speciale%20FÆRDIG%207%20juni%202010-1.pdf
2. (In)visible cities. (2010).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view – Creative Clusters in Western Context. Retrieved 2013/09/04 from http://theinvisiblecities.wordpress.com/category/urbanism/creative-clusters/
3. Rick Tirrell. (2009). The Wisdom of Resilience Builders. Bloomington. AuthorHouse. P73
4. The Work Foundation.(2007). Staying ahea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 Retrieved 2013/09/03, from http://www.theworkfoundation.com/Reports/176/Staying-Ahead-The-economic-performance-of-the-UK39s-creative-industries-overview

貳、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Landry, Charles,(2011),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2. Osterwalder, Alexander, & Pigneur, Yves,(2013),獲利世代:早安財經文化。
3. Yin, Robert K,(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4. 吳瑪琍, 蕭麗虹, 黃瑞茂, 容淑華, 辛佩津, 張惠莉, . . . 陳泓易,(2013),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新北市: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二、網路資料
1. C+,(2009),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簡介,2013/05/23 擷取自http://campobag.blogspot.tw/2009_05_01_archive.html
2. CAMPOBAG,(2012),Cooking Together,2012/12/05 擷取自http://www.campobag.com
3. Wang, Zoren,(2008),星期六讀書會「風格社會」導讀,2013/03/13 擷取自http://holazoren.pixnet.net/blog/post/23626877-風格社會-導讀
4.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2007),荷蘭女皇節,2013/05/23 擷取自http://tulip0615.pixnet.net/blog/post/26163709-荷蘭-女皇節
5. 方雯玲,(2013),旅遊策展人/小麥的擺攤人生 讓臺灣創意被看見, 2013/05/24 擷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522/9663811.html
6. 夯仔外ㄟ人愛看戲,(2013),《我們擺的不是攤,是人生!!》希嘉文化「擺攤人生」計畫,帶你用擺攤來開拓人生,2013/06/10 擷取自http://betablog.udn.com/jabbar66/7376032
7. 安東尼奧尼,(2006),與CAMPO共舞一年,2013/05/23 擷取自http://campolive.blogspot.tw/2006/10/campo.html
8. 竹圍工作室,(2012),藝嚮力,2013/05/28 擷取自http://bambooculture.com/aboutus/109
9. 竹圍創藝國際,(2012),關於我們,2013/05/28, 擷取自http://creativelab.tw/about/01
10. 張晴文,(2012),一五一十:關於竹圍工作室,2013/05/24, 擷取自http://bambooculture.com/aboutus/266
11. 陳靜亭,(2013),【Wondero人物專訪】活出自己的獨特價值 —專訪CAMPOBAG創辦人小麥,2013/04/11 擷取自http://woundero.wordpress.com/2013/03/31/campobag/
12. 創藝養成網,(2011),專案簡介,2013/05/26 擷取自http://creativelab.tw/about
13. 鄭心舜,(2009),創為新調 蕭麗虹由竹圍出發,2013/05/26擷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2075&from_..
14. 賴珍琳,(2007),狂歡藝術直銷臺灣混搭文化,三個年輕人無心插柳玩出CAMPO,2013/03/03 擷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899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