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兩岸政治整合可能模式:具「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strait political integration with cross-strait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onfederation
作者 徐于婷
貢獻者 邵宗海<br>彭立忠
徐于婷
關鍵詞 兩岸關係
政治整合
中華邦聯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Oct-2013 15:42:14 (UTC+8)
摘要 2008年5月20日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後,五年多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獲得相當大的進展。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九二共識」 的基礎上恢復制度化的協商,也已達成十六項經濟協議。達成「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代表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目標有了雖模糊但同方向的共識,這對未來兩岸走向國家的統一具有正面的助益,在這樣和平發展的契機下,重新探討兩岸對未來國家統一後的國家結構與制度安排有其重大的意義。

由於兩岸對於國家統一的規範有各自堅持的立場與主張,在這樣的思維之下,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以及北京的「一國兩制」原則兩項前提就極為重要,如何尋求一個兩岸共同可以接受的政治體制實質架構,實行於未來統一後的臺灣與中國大陸,實有其研究價值。本文有鑑於兩岸當前的交流互動已發展出具有「兩岸特色」的經貿制度,往後更會加強在文化層面的交流,依循兩岸間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將經濟上「兩岸特色」的核心價值「比較利益原則」以及文化上「中華文化」放入兩岸政治整合的之中,寄以提出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整合模式-「中華邦聯」。「中華邦聯」的實質內涵將含括部分的「一國兩制」精神,這將不是由北京為主導,「一國」不再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不是「中央對地方」的從屬關係,而是兼具「一國兩制」的精神及「主權共用」的原則,以「對等」的「中央對中央」的權力關係來取代「一國兩制」,含括「中華邦聯」的國家結構設計亦可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以及與中國大陸互為「對等」的地位。故「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將是基於兩岸現階段經貿文教的交流互動為基礎,在一個國家內部的框架下,以對等的權力關係進行兩岸的政治整合。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書目

一、專書

1、大前研一,《中華聯邦》,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3、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1998 年。
4、王振民,《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係》,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5、任德厚,《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努力〉,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
7、何適,《國際公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頁18。
8、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
9、宋小莊:《論「一國兩制」下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出版社,1990年。
11、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12、林勝編,《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
14、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
15、邵宗海,《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年。
16、施漢榮,《「一國兩制」與香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馬英九,《原鄉精神》,臺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社,2007年。
18、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編,《解決兩岸僵局話邦聯:鼎談集第二集實錄》,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1年。
19、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一》,臺北:經聯出版社,2003年。
20、連戰,《新藍圖、新動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年。
21、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22、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臺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3、傅思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論》,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 年。
24、黃昆輝,《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25、詹寧斯‧瓦茨修訂、王鐵崖、陳公綽、湯宗舜、周仁譯,《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26、趙全勝編著,《分裂與統一:中國、韓國、德國、越南經驗之比較研究》,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27、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8、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9、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0、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1、鄭瑞耀,《聯邦國及邦聯國成員建立國際人格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年。
3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3、蕭蔚雲,《一國兩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1、王禹,〈論國家對特別行政區授權的意義、依據、形式及其體系〉,《「一國兩制」研究》,第 9 期,2011年。
2、王英津,〈「一國兩區論」與「兩岸一國論」之比較分析〉,《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2月號。
3、王英津,〈關於「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新構想〉,《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2009年。
4、王維新,〈中共的「一國兩制」政策及其在香港的實施〉,《中山學報》,第21卷,1990年。
5、丘宏達,〈中國統一問題:「一國兩制」與「中華邦聯」〉,《當代中國研究》,第4卷,2002年。
6、包宗和,〈「九二共識」與兩岸政治互信的建構〉,《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7、江炳倫,〈自治、聯邦、一國兩制—論解決族群與國家衝突及分裂國家問題的方案〉,《華岡社科學報》,第14期,2000年。
8、李家泉,〈「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在港澳的實踐〉,《百年潮》,第2期,2009年。
9、李鵬,〈兩岸協商談判中的「兩岸特色」:理論意涵與實踐特徵〉,「兩岸特色:理論建構與路徑探索」研討會,北京:全國臺灣研究會,2011年8月31日。
10、周陽山,〈「不統不獨不武」與統合前景〉,《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2008年。
11、邵宗海,〈2012年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中共研究雜誌社》,第46卷第12期,總期552期,2012年。
12、俞新天,〈對擴大臺灣國際空間的思考〉,《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3月號。
13、洪丁幅,〈邦聯的運作與成效〉,《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2001年。
14、夏立平,〈對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問題的若干思考〉,《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6月號。
15、翁松燃,〈統合模式初探〉,《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2001年。
16、郝志東,〈一個聯邦和邦聯的複合體:論中國國家結構的一個可能性〉,發表於「第二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1年1月25-26日。
17、高輝,〈「九二共識」與兩岸互信的建構〉,《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18、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有關階段性「邦聯」的政策構想〉,《國家政策論壇》,第1 卷第6 期,2001 年
19、張玉曉,《關於香港特區基本法解釋衝突解決機制的思考》,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20、張亞中,〈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2003年。
21、許世銓,〈兩岸關係中的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9月號。
22、陳建仁,〈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4期,2008年。
23、童清峰,〈專訪﹕中國國民黨主席、臺北市長馬英九-臺灣民主要廉政提升〉,《亞洲週刊》,第19卷51期,2005年。
24、楊立憲,〈關於以「一國兩制」模式促進兩岸統一的若干思考〉,《中國評論》月刊,總第169期,2012年1月號。
25、趙建民,〈一國兩制理論與實際〉,《東亞季刊》,第18卷第1期,1986年。
26、趙建民,〈從「九二共識」看兩岸政治互信〉,《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27、劉國深,〈兩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9年。
28、鄭安國,〈陳水扁一年來大陸政策之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1期第8卷,2001年。
29、蕭蔚雲,〈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幾個問題〉,《法學雜誌》,第26卷第2期,2005年。
30、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
31、魏鏞,〈邁向民族內共同體:臺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 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2002年。
32、關中,〈邦聯是兩岸和平共存的基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2001年。

三、報紙

1、〈一國兩府‧枯樹生花〉,《聯合報》,2011年6月24日,社論。
2、〈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就李登輝分裂中國言論發言人發表談話〉,《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7月12日,版1。
3、〈別讓名稱爭議再破壞兩岸氣氛〉,《中國時報》,2008年7月14日,社論。
4、〈和平協議內容 大陸必須面對 王郁琦:不會與停戰協議或互不侵犯條約採相同表述〉,《旺報》,2012年12月6日,版A3。
5、〈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證〉,《人民日報》,2004年2月20日。
6、〈從駐港澳機構更名談楚樹龍的龍尾效應〉,《聯合報》,2011年7月6日,社論。
7、李明賢、林琮盛,〈「中華臺北」名稱爭議 大陸釋善意〉,《聯合報》,2008年4月23日。
8、李英明,〈以主權共用化解主權爭議〉,《旺報》,2012年10月12日,版C4。
9、周育仁,〈邦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中華日報》,2001年7月6日,版9。
10、翁松然,〈邦聯制與聯邦制〉,《聯合報》,1989年10月15日。
11、邵宗海,〈名家-臺北參與國際空間的新局〉,《旺報》,2012年12月29日,版A7。
12、邱宏達,〈已聯邦制統一中國的可能性〉,《聯合報》,1989年10月13日。
13、范世平,〈一國兩制 面臨深水區〉,《中國時報》,2012年9月11日。
14、張五岳,〈新胡六點框架下 兩岸特色ECFA 先擱政治歧見〉,《聯合報》,2009年5月27日,版A2。
15、陳曼儂,〈馬訪教廷 陸外交部低調回應〉,《旺報》,2013年3月16日,版A4。
16、劉曉霞,〈邵宗海:一國兩區為解決政治難題鋪路〉,《旺報》,2012年3月26日,版C5。
17、羅印沖,〈仿蘇聯模式 兩岸可同進聯合國〉,《旺報》,2013年3月31日,版A4。

四、網路資源

(一)官方網站

1、〈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2、〈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總統府網站》,2008年5月20日,
3、〈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0日,
4、〈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總統府網站》,2000年5月20日,
5、〈王毅: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定商談已基本達成一致〉,《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6月24日,
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02年11月8日,
7、〈江澤民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中共國臺辦網站》,2001年3月26日,
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副主任委員德勳今(25)日表示〉,《陸委會網站》,2012年3月25日,
9、〈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1998年7月23日,
10、〈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發出重要資訊〉,《中共國臺辦網站》,2010年7月11日,
11、〈建立互信基礎,確保兩岸和平〉,《總統府網站》,2012年11月9日,
12、〈活路外交 執政報告〉請見,《總統府網站》,
13、〈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2008年12月31日,
14、〈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 2008年12月31日,
15、〈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以「北京的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掣肘」為題刊出總統投書〉,《總統府網站》,2007年7月3日,
16、〈胡錦濤強調: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共國臺辦網站》,2007年10月15日,
17、〈胡錦濤強調: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共國臺辦網站》,2007年10月15日,
18、〈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四點意見〉,《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3月4日,
19、〈胡錦濤發表新年賀詞: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31日,
20、〈胡錦濤發表新年賀詞: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31日,
21、〈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全文)〉,《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4月29日,
22、〈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全文)〉,《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4月29日,
23、〈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中共國臺辦網站》,2008年4月30日,
24、〈孫亞夫: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主張一直有共同點和連結點〉,《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2月10日,
25、〈海協11月16日致海基會「有關繼續進行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商談的函件」〉,《中共國臺辦網站》,1992年11月16日,
26、〈國統綱領〉,《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
27、〈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5-30)〉,《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5月30日,
28、〈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5-30)〉,《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5月30日,
29、〈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9-12)〉,《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9月12日,
30、〈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11-28)〉,《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1月28日,
31、〈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3-03-27)〉,《中共國臺辦網站》,2013年3月27日,
32、〈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3-03-27)〉,《中共國臺辦網站》,2013年3月27日,
33、〈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1月8日,
34、〈陳水扁總統在八月三日談話之說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2002年8月6日,
35、〈陸委會回應中共國臺辦對奧會名稱說法〉,《陸委會網站》,2008年7月24日,
36、〈陸委會針對今(28)日中時社論及旺報投書「批陸版護照 陸委會違憲」內容之說明〉,《陸委會網站》,2012年11月28日,
37、〈溫家寶: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中共國臺辦網站》,2010年3月5日,
38、〈賈慶林:在海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16日,
39、〈蔡主任委員八十九年六月廿八日就有關「一個中國」問題舉行記者會〉,《總統府網站》,2000年6月28日,
40、〈總統主持國安高層會議〉,《總統府網站》,2006年2月27日,
41、〈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總統府網站》,2002年8月3日,
42、〈總統出席「2011南方領袖教育學院(五)」閉幕式〉,《總統府網站》,2011年8月26日,
43、〈總統出席2012年「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4日,
44、〈總統出席2012年「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6日,
45、〈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典禮〉,《總統府網站》,2011年10月10日,
46、〈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典禮〉,《總統府網站》,2011年10月10日,
47、〈總統召開記者會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表達我政府嚴正立場〉,《總統府網站》,2011年5月10日,
48、〈總統接見「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內政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總統府網站》,2011年11月3日,
49、〈總統接見「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19屆主席團〉,《總統府網站》,2011年9月21日,
50、〈總統接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何立強〉,《總統府網站》,2001年6月18日,
51、〈總統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臺團〉,《總統府網站》,2007年5月23日,
52、〈總統接見參加「第8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方代表團〉,《總統府網站》,2012年3月22日,
53、〈總統接受「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ik)期刊書面專訪〉,《總統府網站》,2009年12月31日,
54、〈總統接受三立電視臺大話新聞節目專訪〉,《總統府網站》,2005年5月8日,
55、〈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總統府網站》,1999年7月9日,
56、〈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系集團董事長瓦斯蓋茲(Mario Vázquez Raña)專訪〉,《總統府網站》,2009年9月3日,
57、〈總統訪視外交部並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總統府網站》,2008年8月4日,
58、〈總統發表跨世紀談話〉,《總統府網站》,2000年12月31日,
59、〈總統與日內瓦國際重要人士舉行越洋視訊會議〉,《總統府網站》,2006年5月19日,
60、〈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後談話及記者會答問全文〉,《總統府網站》,2005年2月24日,

(二)新聞網站

1、〈APEC連胡會 連戰提國際空間〉,《中央社網站》,2012年9月7日,
2、〈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提法正式使用〉《華夏經緯》,2008年12月29日,
3、〈反分裂國家法〉,《新華社網站》,2005年4月14日,
4、〈巴拉圭要求金援7000萬美元 北京斷然拒絕〉,《黃埔軍事網》,2008年5月20日,
5、〈毛澤東對臺灣政策的演變:從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中國網》,
6、〈毛澤東籌劃用武力解放臺灣為何沒能實現?〉,《人民網》,
7、〈世衛稱謂爭議 國臺辦籲臺冷靜〉,《中央社網站》,2011年5月12日,
8、〈吳榮譽主席與胡總書記會面新聞稿〉,《國民黨網站》,2012年3月26日,
9、〈張五岳:臺灣國際空間 短期可見進展〉,《中國評論新聞》,2008年12月31日,
10、〈連胡會 連戰提臺灣國際空間〉,《中央社網站》,2012年9月7日,
11、〈連戰將邦聯制和兩國論 劃清界線〉,《大紀元網站》,2012年7月25日,
12、〈連戰將邦聯制和兩國論 劃清界線〉,《大紀元網站》,2012年7月25日,
13、〈陳水扁:平等是兩岸對談最重要原則〉,《大紀元網站》,2001年5月10日,
14、〈陸學者揭九二共識寫進十八大報告原因〉,《維多新聞網》,2012年11月12日,
15、〈臺北會談 兩岸談認同〉,《中央廣播電臺網站》,2012年12月10日,
16、〈臺國民黨政綱放棄「邦聯」〉,《BBC中文網》,2001年7月25日,
17、〈趙建民:十八大提九二共識 格外有意義〉,《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1月9日,
18、〈蔣孝嚴:北京放掉巴拉圭,呼應兩岸外交休兵〉,《中評社網站》,2008年8月11日,19、〈錢其琛談對臺政策〉,《大紀元網站》,2001年1月5日
20、王宗銘、倪鴻祥,〈張五嶽:馬表述一國兩區 深化兩岸互信〉,《中國評論新聞網站》,2012年3月23日,
21、亓樂義、鄭閔聲,〈傅高義:鄧若健在 不會堅持一國兩制,《中國時報》,2012年6月5日,
22、田世昊,〈連戰:一國兩制 我們不能接受〉,《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7月14日,
23、宋丁儀,〈唐樹備:務實協商臺灣國際空間〉,《中時電子報》,2012年12月4日,
24、李光儀、王光慈,〈活路外交奏效 援外經費四年少近3成〉,《聯合新聞網》,2011年7月21日,
25、沈旭暉,〈解構香港次主權 ——從曾蔭權致電菲律賓總統談起〉,《明報網站》,2010年10月27日,
26、倪鴻祥,〈臺北論壇激辯「一國兩區」〉,《中國評論新聞網站》,2012年3月25日,
27、張榮恭,〈胡錦濤提「一中各表」張榮恭:意義重大〉,《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3月28日,
28、章文,〈「焦仁和:92共識是兩岸不談主權的默契〉,《醒報新聞網站》,2011年9月2日,
29、饒戈平,〈對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思考〉,《中道網》,2013年2月6日,

(三)其他網站

1、〈跨越對立: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國民黨網站》,2006年2月13日,
2、民主進步黨於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黨綱全文請見《民進黨網站》,
3、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4、陳立旭,《「一國兩制」起始於毛澤東的構想》,《環球視野》,第376期,
5、趙英順,〈再談聯邦制與大中國—兼評李光耀新論「中國若行民主, 國家必將崩潰」〉,《英順文集網站》,

貳 英文書目

一、專書

1、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2、Joseph S. Nye, Pan-Africanism and East African Integration, Cambridge: Harvard Press, 1965.
3、Karl W.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Prentice Hall, 1988.
4、Leon N. Lindber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二、網站資源

1、Chinese, U.S. presidents hold telephone talks on Taiwan, Tibet, .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26100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6100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邵宗海<br>彭立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于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徐于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3 15:42: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3 15:42: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3 15:42: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826100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23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261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8年5月20日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後,五年多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獲得相當大的進展。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九二共識」 的基礎上恢復制度化的協商,也已達成十六項經濟協議。達成「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代表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目標有了雖模糊但同方向的共識,這對未來兩岸走向國家的統一具有正面的助益,在這樣和平發展的契機下,重新探討兩岸對未來國家統一後的國家結構與制度安排有其重大的意義。

由於兩岸對於國家統一的規範有各自堅持的立場與主張,在這樣的思維之下,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以及北京的「一國兩制」原則兩項前提就極為重要,如何尋求一個兩岸共同可以接受的政治體制實質架構,實行於未來統一後的臺灣與中國大陸,實有其研究價值。本文有鑑於兩岸當前的交流互動已發展出具有「兩岸特色」的經貿制度,往後更會加強在文化層面的交流,依循兩岸間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將經濟上「兩岸特色」的核心價值「比較利益原則」以及文化上「中華文化」放入兩岸政治整合的之中,寄以提出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整合模式-「中華邦聯」。「中華邦聯」的實質內涵將含括部分的「一國兩制」精神,這將不是由北京為主導,「一國」不再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不是「中央對地方」的從屬關係,而是兼具「一國兩制」的精神及「主權共用」的原則,以「對等」的「中央對中央」的權力關係來取代「一國兩制」,含括「中華邦聯」的國家結構設計亦可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以及與中國大陸互為「對等」的地位。故「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將是基於兩岸現階段經貿文教的交流互動為基礎,在一個國家內部的框架下,以對等的權力關係進行兩岸的政治整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概念界定、研究途徑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文獻探討……………………………………………………………………6

第二章 國家結構模式的探討…………………………………………15
第一節 單一制國家…………………………………………………………………15
第二節 聯邦制國家…………………………………………………………………18
第三節 邦聯制國家…………………………………………………………………20
第四節 小結…………………………………………………………………………24

第三章 北京對國家統一的方針與論述………………………………27
第一節 「一國兩制」的緣起與發展………………………………………………27
第二節 中共各時期對「一國兩制」方針的論述…………………………………31
第三節 近期中共對「一國兩制」方針的彈性策略………………………………35
第四節 「一國兩制」作為兩岸整合模式的可行性探討…………………………37
第五節 小結…………………………………………………………………………40

第四章 台北對國家統一的目標與立場………………………………41
第一節 各時期政府對國家統一的主張……………………………………………41
第二節 各時期政府對中共「一國兩制」……………………………………………46
第三節 各時期政府對中共一國兩制的反應………………………………………49
第四節 當前我國政府對兩岸整合模式的主張……………………………………52
第四結 小結…………………………………………………………………………57

第五章 當前兩岸對國家統一之交集與分歧…………………………59
第一節 「一個中國」問題…………………………………………………………59
第二節 兩岸的政治定位……………………………………………………………64
第三節 臺灣國際空間問題…………………………………………………………67
第四節 小結…………………………………………………………………………74

第六章 兩岸特色與中華邦聯…………………………………………75
第一節 中華邦聯的要素與內涵……………………………………………………75
第二節 兩岸特色之說法緣起與互動現象…………………………………………81
第三節 建構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89
第四節 小結…………………………………………………………………………92

第七章 結論……………………………………………………………95
第一節「兩岸特色」的實質…………………………………………………………95
第二節 一國兩制、聯邦制、邦聯制的再互動………………………………………96
第三節 中華邦聯的進程……………………………………………………………99

參考書目………………………………………………………………103
壹 中文書目………………………………………………………………………103
貳 英文書目………………………………………………………………………114

附錄……………………………………………………………………115
















圖目錄

圖一、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析…………………………………55
圖二、臺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56

表目錄

表一、國家結構型式之比較……………………………………………25
zh_TW
dc.format.extent 230336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6100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整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華邦聯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兩岸政治整合可能模式:具「兩岸特色」的中華邦聯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strait political integration with cross-strait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onfeder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書目

一、專書

1、大前研一,《中華聯邦》,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3、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1998 年。
4、王振民,《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係》,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5、任德厚,《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努力〉,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年。
7、何適,《國際公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頁18。
8、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
9、宋小莊:《論「一國兩制」下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出版社,1990年。
11、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12、林勝編,《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
14、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
15、邵宗海,《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年。
16、施漢榮,《「一國兩制」與香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馬英九,《原鄉精神》,臺北:天下遠見文化出版社,2007年。
18、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編,《解決兩岸僵局話邦聯:鼎談集第二集實錄》,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1年。
19、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一》,臺北:經聯出版社,2003年。
20、連戰,《新藍圖、新動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年。
21、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22、陸潤康,《美國聯邦憲法論》,臺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3、傅思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論》,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 年。
24、黃昆輝,《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25、詹寧斯‧瓦茨修訂、王鐵崖、陳公綽、湯宗舜、周仁譯,《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26、趙全勝編著,《分裂與統一:中國、韓國、德國、越南經驗之比較研究》,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27、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8、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9、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0、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中華民國史硏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硏究室合編(以下省略出版者),《孫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1、鄭瑞耀,《聯邦國及邦聯國成員建立國際人格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年。
3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3、蕭蔚雲,《一國兩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1、王禹,〈論國家對特別行政區授權的意義、依據、形式及其體系〉,《「一國兩制」研究》,第 9 期,2011年。
2、王英津,〈「一國兩區論」與「兩岸一國論」之比較分析〉,《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2月號。
3、王英津,〈關於「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新構想〉,《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2009年。
4、王維新,〈中共的「一國兩制」政策及其在香港的實施〉,《中山學報》,第21卷,1990年。
5、丘宏達,〈中國統一問題:「一國兩制」與「中華邦聯」〉,《當代中國研究》,第4卷,2002年。
6、包宗和,〈「九二共識」與兩岸政治互信的建構〉,《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7、江炳倫,〈自治、聯邦、一國兩制—論解決族群與國家衝突及分裂國家問題的方案〉,《華岡社科學報》,第14期,2000年。
8、李家泉,〈「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在港澳的實踐〉,《百年潮》,第2期,2009年。
9、李鵬,〈兩岸協商談判中的「兩岸特色」:理論意涵與實踐特徵〉,「兩岸特色:理論建構與路徑探索」研討會,北京:全國臺灣研究會,2011年8月31日。
10、周陽山,〈「不統不獨不武」與統合前景〉,《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2008年。
11、邵宗海,〈2012年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中共研究雜誌社》,第46卷第12期,總期552期,2012年。
12、俞新天,〈對擴大臺灣國際空間的思考〉,《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3月號。
13、洪丁幅,〈邦聯的運作與成效〉,《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2001年。
14、夏立平,〈對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問題的若干思考〉,《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6月號。
15、翁松燃,〈統合模式初探〉,《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2001年。
16、郝志東,〈一個聯邦和邦聯的複合體:論中國國家結構的一個可能性〉,發表於「第二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1年1月25-26日。
17、高輝,〈「九二共識」與兩岸互信的建構〉,《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18、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有關階段性「邦聯」的政策構想〉,《國家政策論壇》,第1 卷第6 期,2001 年
19、張玉曉,《關於香港特區基本法解釋衝突解決機制的思考》,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20、張亞中,〈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2003年。
21、許世銓,〈兩岸關係中的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9月號。
22、陳建仁,〈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4期,2008年。
23、童清峰,〈專訪﹕中國國民黨主席、臺北市長馬英九-臺灣民主要廉政提升〉,《亞洲週刊》,第19卷51期,2005年。
24、楊立憲,〈關於以「一國兩制」模式促進兩岸統一的若干思考〉,《中國評論》月刊,總第169期,2012年1月號。
25、趙建民,〈一國兩制理論與實際〉,《東亞季刊》,第18卷第1期,1986年。
26、趙建民,〈從「九二共識」看兩岸政治互信〉,《交流雜誌》,第126期,2012年12月號。
27、劉國深,〈兩岸政治僵局的概念性解析〉,《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9年。
28、鄭安國,〈陳水扁一年來大陸政策之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1期第8卷,2001年。
29、蕭蔚雲,〈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幾個問題〉,《法學雜誌》,第26卷第2期,2005年。
30、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
31、魏鏞,〈邁向民族內共同體:臺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 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2002年。
32、關中,〈邦聯是兩岸和平共存的基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6期,2001年。

三、報紙

1、〈一國兩府‧枯樹生花〉,《聯合報》,2011年6月24日,社論。
2、〈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就李登輝分裂中國言論發言人發表談話〉,《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7月12日,版1。
3、〈別讓名稱爭議再破壞兩岸氣氛〉,《中國時報》,2008年7月14日,社論。
4、〈和平協議內容 大陸必須面對 王郁琦:不會與停戰協議或互不侵犯條約採相同表述〉,《旺報》,2012年12月6日,版A3。
5、〈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保證〉,《人民日報》,2004年2月20日。
6、〈從駐港澳機構更名談楚樹龍的龍尾效應〉,《聯合報》,2011年7月6日,社論。
7、李明賢、林琮盛,〈「中華臺北」名稱爭議 大陸釋善意〉,《聯合報》,2008年4月23日。
8、李英明,〈以主權共用化解主權爭議〉,《旺報》,2012年10月12日,版C4。
9、周育仁,〈邦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中華日報》,2001年7月6日,版9。
10、翁松然,〈邦聯制與聯邦制〉,《聯合報》,1989年10月15日。
11、邵宗海,〈名家-臺北參與國際空間的新局〉,《旺報》,2012年12月29日,版A7。
12、邱宏達,〈已聯邦制統一中國的可能性〉,《聯合報》,1989年10月13日。
13、范世平,〈一國兩制 面臨深水區〉,《中國時報》,2012年9月11日。
14、張五岳,〈新胡六點框架下 兩岸特色ECFA 先擱政治歧見〉,《聯合報》,2009年5月27日,版A2。
15、陳曼儂,〈馬訪教廷 陸外交部低調回應〉,《旺報》,2013年3月16日,版A4。
16、劉曉霞,〈邵宗海:一國兩區為解決政治難題鋪路〉,《旺報》,2012年3月26日,版C5。
17、羅印沖,〈仿蘇聯模式 兩岸可同進聯合國〉,《旺報》,2013年3月31日,版A4。

四、網路資源

(一)官方網站

1、〈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2、〈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總統府網站》,2008年5月20日,
3、〈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0日,
4、〈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總統府網站》,2000年5月20日,
5、〈王毅: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定商談已基本達成一致〉,《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6月24日,
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02年11月8日,
7、〈江澤民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中共國臺辦網站》,2001年3月26日,
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副主任委員德勳今(25)日表示〉,《陸委會網站》,2012年3月25日,
9、〈我們對一國兩制之看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1998年7月23日,
10、〈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發出重要資訊〉,《中共國臺辦網站》,2010年7月11日,
11、〈建立互信基礎,確保兩岸和平〉,《總統府網站》,2012年11月9日,
12、〈活路外交 執政報告〉請見,《總統府網站》,
13、〈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2008年12月31日,
14、〈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周年,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 2008年12月31日,
15、〈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以「北京的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掣肘」為題刊出總統投書〉,《總統府網站》,2007年7月3日,
16、〈胡錦濤強調: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共國臺辦網站》,2007年10月15日,
17、〈胡錦濤強調: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共國臺辦網站》,2007年10月15日,
18、〈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四點意見〉,《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3月4日,
19、〈胡錦濤發表新年賀詞: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31日,
20、〈胡錦濤發表新年賀詞: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31日,
21、〈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全文)〉,《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4月29日,
22、〈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全文)〉,《中共國臺辦網站》,2005年4月29日,
23、〈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中共國臺辦網站》,2008年4月30日,
24、〈孫亞夫: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主張一直有共同點和連結點〉,《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2月10日,
25、〈海協11月16日致海基會「有關繼續進行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商談的函件」〉,《中共國臺辦網站》,1992年11月16日,
26、〈國統綱領〉,《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
27、〈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5-30)〉,《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5月30日,
28、〈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5-30)〉,《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5月30日,
29、〈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9-12)〉,《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9月12日,
30、〈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11-28)〉,《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1月28日,
31、〈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3-03-27)〉,《中共國臺辦網站》,2013年3月27日,
32、〈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3-03-27)〉,《中共國臺辦網站》,2013年3月27日,
33、〈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共國臺辦網站》,2012年11月8日,
34、〈陳水扁總統在八月三日談話之說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2002年8月6日,
35、〈陸委會回應中共國臺辦對奧會名稱說法〉,《陸委會網站》,2008年7月24日,
36、〈陸委會針對今(28)日中時社論及旺報投書「批陸版護照 陸委會違憲」內容之說明〉,《陸委會網站》,2012年11月28日,
37、〈溫家寶: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中共國臺辦網站》,2010年3月5日,
38、〈賈慶林:在海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共國臺辦網站》,2011年12月16日,
39、〈蔡主任委員八十九年六月廿八日就有關「一個中國」問題舉行記者會〉,《總統府網站》,2000年6月28日,
40、〈總統主持國安高層會議〉,《總統府網站》,2006年2月27日,
41、〈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總統府網站》,2002年8月3日,
42、〈總統出席「2011南方領袖教育學院(五)」閉幕式〉,《總統府網站》,2011年8月26日,
43、〈總統出席2012年「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4日,
44、〈總統出席2012年「國際比較法學會」大會開幕典禮〉,《總統府網站》,2012年5月26日,
45、〈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典禮〉,《總統府網站》,2011年10月10日,
46、〈總統出席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典禮〉,《總統府網站》,2011年10月10日,
47、〈總統召開記者會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表達我政府嚴正立場〉,《總統府網站》,2011年5月10日,
48、〈總統接見「中國大陸發展模式的內政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總統府網站》,2011年11月3日,
49、〈總統接見「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19屆主席團〉,《總統府網站》,2011年9月21日,
50、〈總統接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何立強〉,《總統府網站》,2001年6月18日,
51、〈總統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臺團〉,《總統府網站》,2007年5月23日,
52、〈總統接見參加「第8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方代表團〉,《總統府網站》,2012年3月22日,
53、〈總統接受「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ik)期刊書面專訪〉,《總統府網站》,2009年12月31日,
54、〈總統接受三立電視臺大話新聞節目專訪〉,《總統府網站》,2005年5月8日,
55、〈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總統府網站》,1999年7月9日,
56、〈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系集團董事長瓦斯蓋茲(Mario Vázquez Raña)專訪〉,《總統府網站》,2009年9月3日,
57、〈總統訪視外交部並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總統府網站》,2008年8月4日,
58、〈總統發表跨世紀談話〉,《總統府網站》,2000年12月31日,
59、〈總統與日內瓦國際重要人士舉行越洋視訊會議〉,《總統府網站》,2006年5月19日,
60、〈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後談話及記者會答問全文〉,《總統府網站》,2005年2月24日,

(二)新聞網站

1、〈APEC連胡會 連戰提國際空間〉,《中央社網站》,2012年9月7日,
2、〈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提法正式使用〉《華夏經緯》,2008年12月29日,
3、〈反分裂國家法〉,《新華社網站》,2005年4月14日,
4、〈巴拉圭要求金援7000萬美元 北京斷然拒絕〉,《黃埔軍事網》,2008年5月20日,
5、〈毛澤東對臺灣政策的演變:從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中國網》,
6、〈毛澤東籌劃用武力解放臺灣為何沒能實現?〉,《人民網》,
7、〈世衛稱謂爭議 國臺辦籲臺冷靜〉,《中央社網站》,2011年5月12日,
8、〈吳榮譽主席與胡總書記會面新聞稿〉,《國民黨網站》,2012年3月26日,
9、〈張五岳:臺灣國際空間 短期可見進展〉,《中國評論新聞》,2008年12月31日,
10、〈連胡會 連戰提臺灣國際空間〉,《中央社網站》,2012年9月7日,
11、〈連戰將邦聯制和兩國論 劃清界線〉,《大紀元網站》,2012年7月25日,
12、〈連戰將邦聯制和兩國論 劃清界線〉,《大紀元網站》,2012年7月25日,
13、〈陳水扁:平等是兩岸對談最重要原則〉,《大紀元網站》,2001年5月10日,
14、〈陸學者揭九二共識寫進十八大報告原因〉,《維多新聞網》,2012年11月12日,
15、〈臺北會談 兩岸談認同〉,《中央廣播電臺網站》,2012年12月10日,
16、〈臺國民黨政綱放棄「邦聯」〉,《BBC中文網》,2001年7月25日,
17、〈趙建民:十八大提九二共識 格外有意義〉,《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1月9日,
18、〈蔣孝嚴:北京放掉巴拉圭,呼應兩岸外交休兵〉,《中評社網站》,2008年8月11日,19、〈錢其琛談對臺政策〉,《大紀元網站》,2001年1月5日
20、王宗銘、倪鴻祥,〈張五嶽:馬表述一國兩區 深化兩岸互信〉,《中國評論新聞網站》,2012年3月23日,
21、亓樂義、鄭閔聲,〈傅高義:鄧若健在 不會堅持一國兩制,《中國時報》,2012年6月5日,
22、田世昊,〈連戰:一國兩制 我們不能接受〉,《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年7月14日,
23、宋丁儀,〈唐樹備:務實協商臺灣國際空間〉,《中時電子報》,2012年12月4日,
24、李光儀、王光慈,〈活路外交奏效 援外經費四年少近3成〉,《聯合新聞網》,2011年7月21日,
25、沈旭暉,〈解構香港次主權 ——從曾蔭權致電菲律賓總統談起〉,《明報網站》,2010年10月27日,
26、倪鴻祥,〈臺北論壇激辯「一國兩區」〉,《中國評論新聞網站》,2012年3月25日,
27、張榮恭,〈胡錦濤提「一中各表」張榮恭:意義重大〉,《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年3月28日,
28、章文,〈「焦仁和:92共識是兩岸不談主權的默契〉,《醒報新聞網站》,2011年9月2日,
29、饒戈平,〈對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思考〉,《中道網》,2013年2月6日,

(三)其他網站

1、〈跨越對立: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國民黨網站》,2006年2月13日,
2、民主進步黨於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黨綱全文請見《民進黨網站》,
3、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4、陳立旭,《「一國兩制」起始於毛澤東的構想》,《環球視野》,第376期,
5、趙英順,〈再談聯邦制與大中國—兼評李光耀新論「中國若行民主, 國家必將崩潰」〉,《英順文集網站》,

貳 英文書目

一、專書

1、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2、Joseph S. Nye, Pan-Africanism and East African Integration, Cambridge: Harvard Press, 1965.
3、Karl W.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Prentice Hall, 1988.
4、Leon N. Lindberg,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二、網站資源

1、Chinese, U.S. presidents hold telephone talks on Taiwan, Tibet, .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