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獨立唱片公司之經營模式研究:以角頭音樂為例
A Study on Business Model of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Color Music作者 薛詒丹 貢獻者 黃秉德
薛詒丹關鍵詞 流行音樂
唱片產業
獨立唱片公司
獨立廠牌
經營模式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38:08 (UTC+8) 摘要 2000年以降,全球唱片產業在數位科技的發展之下,面臨急遽的市場環境變化,大型國際唱片公司透過合資或併購的方式將勢力滲透於全世界各個音樂市場中,也由於極端的資本導向操作,大型國際唱片公司從1980年代晚期的六大轉變為現在的三大,產業競爭趨於集中化,前三大掌握了全球超過70%的唱片市場。 Frith(2001)曾說過:「唱片產業有種感人的信念,認為是歌曲和歌手本身創造了對的環境。」然而在獲利為主、商業導向的操作手法之下,主流唱片公司採用一貫的經營思維來包裝旗下歌手、製作具有市場效益的流行樂曲,非主流音樂人士認為這樣的作法使得音樂中深層的情緒消失了,模版化的製作方式讓音樂趨於同質,潮流來來去去,而忘了記錄音樂的價值。主流之外,選擇以小本經營、深耕差異化市場的獨立唱片公司則用一種近乎理想的態度在利基市場中提供新穎的音樂產品,記錄小眾音樂的軌跡,並善用其小規模的經營靈活性、對新音樂類型的實驗精神以及創新的操作手法來創造其競爭優勢。 本研究以市場表現亮眼的獨立唱片公司角頭音樂為例,探討其經營模式的內涵,從市場區隔與目標顧客、價值主張與創造、收益結構、價值網絡等四個構面來進行剖析,研究發現其經營模式以老闆的理想為中心,透過差異化的價值創造以及延伸業務的財務槓桿來達到創新和效率兩大經營指標,而唱片發行則為締造品牌知名度以及建立人才網絡的主要活動。 角頭音樂在過去的經驗之中建立了其市場地位,而未來尚須在既有產出之上,不斷累積好的作品、市場肯定以及創新能量,並且不忘初衷地堅持下去,才能在低靡唱片市場之中,闢出深刻且長遠的路。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8)。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台北市:新聞局。任國勇(2007)。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新聞局(2011)。99年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市:新聞局。行政院新聞局(2011)。中華民國一百年出版年鑑。台北市:新聞局。衣俊卿、尹樹廣、王國有(2003)。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李田樹、李芳齡(譯)(2000)。啟動革命(原作者:G. Hamel)。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0)周昭平(1999)。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樂的個案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5(2),10-31。林怡瑄(2002)。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韻茹(2004)。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韻茹(2004)。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與管理研究,4(1),113-138。張育章(1996)。望花埔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9。郭威君(2003)。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倩文(譯)(1993)。搖滾社會學(原作者:S. Frith)。台北市:萬象。(原著出版年:1978)曾裕恆(2007)。台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原作者:T. O`Sullivan, J. Hartley, D. Saunders, M. Montgomery, & J. Fiske)。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楊惠晴(2001)。台灣獨立音樂廠牌之發展與現狀。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論文。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原編者:S. Frith, W. Straw, & J. Street)。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1)鄭凱同(2004)。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戴昀(2005)。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市:五南。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英文資料Baskerville, D. (Ed.). (2006). Music Business Handbook and Career Guide (8th edn.). London, England: Sherwood Publishing Partners.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Burnett, R. (1990). Concent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Phonogram Industry. Gothenburg, Sweden: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Press.Chesbrough, H. W., & Rosenbloom, R.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 533-534.Dale P. (2008). It was easy, it was cheap, so what?: Reconsidering the DIY principle of punk and indie music. Popular Music History, 3(2), 171-193.Frith, S. (2006).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usic. In A. Bennett, & B. Shank, & J. Toynbee (Eds.), Popular Music Studies Reader.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NY: Routledge, 231-239.Harrington, C. L., & Bielby, D. D. (Eds.). (2001). Popular Cul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Publishers.Johnson, M. W., Chiristensen, C. C., & Kagermann, H. (2008).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6, 50-59.Kealy, E. (1979). From Craft to Art: The Case of Sound Mixers and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 (Eds.),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207-220.Lee, S. (1995). Re-Exam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 3-8.Middleton, R. (1990). Studying Popular Music.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Morris, M., Schindehutte, M., & Allen, J. (2005).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726-735.Negus, K. (1992). Producing Pop: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London, England: Edward Ardnold.Negus, K. (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England: Polity Press.Riesman, D. (1950).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 (Eds.),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5-13.Shafer, S. M., Smith, H. J., & Linder, J. (2005).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iess Horizons, 48, 199-207.Shuker, R. (2008).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uture (3rd edn.).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NY: Routledge.Tagg, P. (1982). Analysing popular music: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Popular Music, 2, 37-67.Teece, D. J. (2010).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43, 172-194.Zott, C., Amit, R. & Massa, L. (2011).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etical root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4), 1019-104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9355016
10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355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秉德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薛詒丹 zh_TW dc.creator (作者) 薛詒丹 zh_TW dc.date (日期) 201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13 11:38:08 (UTC+8) - dc.date.available 1-Nov-2013 11:38:08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38:08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355016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45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355016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0年以降,全球唱片產業在數位科技的發展之下,面臨急遽的市場環境變化,大型國際唱片公司透過合資或併購的方式將勢力滲透於全世界各個音樂市場中,也由於極端的資本導向操作,大型國際唱片公司從1980年代晚期的六大轉變為現在的三大,產業競爭趨於集中化,前三大掌握了全球超過70%的唱片市場。 Frith(2001)曾說過:「唱片產業有種感人的信念,認為是歌曲和歌手本身創造了對的環境。」然而在獲利為主、商業導向的操作手法之下,主流唱片公司採用一貫的經營思維來包裝旗下歌手、製作具有市場效益的流行樂曲,非主流音樂人士認為這樣的作法使得音樂中深層的情緒消失了,模版化的製作方式讓音樂趨於同質,潮流來來去去,而忘了記錄音樂的價值。主流之外,選擇以小本經營、深耕差異化市場的獨立唱片公司則用一種近乎理想的態度在利基市場中提供新穎的音樂產品,記錄小眾音樂的軌跡,並善用其小規模的經營靈活性、對新音樂類型的實驗精神以及創新的操作手法來創造其競爭優勢。 本研究以市場表現亮眼的獨立唱片公司角頭音樂為例,探討其經營模式的內涵,從市場區隔與目標顧客、價值主張與創造、收益結構、價值網絡等四個構面來進行剖析,研究發現其經營模式以老闆的理想為中心,透過差異化的價值創造以及延伸業務的財務槓桿來達到創新和效率兩大經營指標,而唱片發行則為締造品牌知名度以及建立人才網絡的主要活動。 角頭音樂在過去的經驗之中建立了其市場地位,而未來尚須在既有產出之上,不斷累積好的作品、市場肯定以及創新能量,並且不忘初衷地堅持下去,才能在低靡唱片市場之中,闢出深刻且長遠的路。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第二章 文獻探討 6第一節 流行音樂產業中的主流與獨立 62-1-1 流行音樂的定義 62-1-2 獨立音樂廠牌的產生與特性 122-1-3 主流廠牌與非主流/獨立廠牌之間的異同與關係 142-1-4 小結 18第二節 經營模式 202-2-1 經營模式的源起與發展概要 202-2-2 經營模式的定義與成分 212-2-3 小結 27第三章 研究設計 30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第三節 研究方法 31第四章 台灣唱片產業歷史回顧與發展 34第一節 台灣唱片產業歷史 34第二節 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 42第三節 台灣唱片產業現況 484-3-1 現況介紹 484-3-2 唱片產業競爭者概況 51第五章 角頭音樂個案分析 59第一節 角頭音樂基本描述 595-1-1 公司歷史介紹 595-1-2 組織架構 625-1-3 組織文化 655-1-4 作品介紹 70第二節 角頭音樂經營模式 835-2-1 市場區隔與目標顧客 835-2-2 價值主張與創造 845-2-3 收益結構 905-2-4 價值網絡 955-2-5 角頭音樂與主流廠牌之異同 96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0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6-1-1 台灣獨立唱片公司的經營模式 1006-1-2 維持產品獨特性與差異化的方法 1066-1-3 台灣獨立唱片公司經營上的不足之處 1086-1-4 唱片產業的未來趨勢 108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發現 1106-2-1 研究價值省思 1106-2-2 獨立唱片公司的生存能力 113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46-3-1 研究限制 1146-3-2 研究建議 115參考文獻 117中文資料 117英文資料 119附錄一:訪談逐字稿(A) 122受訪者:角頭企劃負責人亮亮(候曉君) 122附錄二:訪談逐字稿(B) 128受訪者:角頭經營業務負責人詹董(詹顯能) 128 zh_TW dc.format.extent 2074658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355016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流行音樂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唱片產業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立唱片公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立廠牌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營模式 zh_TW dc.title (題名) 獨立唱片公司之經營模式研究:以角頭音樂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Business Model of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Color Music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8)。有聲出版事業經營狀況調查。台北市:新聞局。任國勇(2007)。曙光: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新聞局(2011)。99年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市:新聞局。行政院新聞局(2011)。中華民國一百年出版年鑑。台北市:新聞局。衣俊卿、尹樹廣、王國有(2003)。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李田樹、李芳齡(譯)(2000)。啟動革命(原作者:G. Hamel)。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0)周昭平(1999)。台灣唱片公司華語流行歌曲產製策略研究:滾石國際與新力音樂的個案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5(2),10-31。林怡瑄(2002)。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韻茹(2004)。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韻茹(2004)。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與管理研究,4(1),113-138。張育章(1996)。望花埔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9。郭威君(2003)。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倩文(譯)(1993)。搖滾社會學(原作者:S. Frith)。台北市:萬象。(原著出版年:1978)曾裕恆(2007)。台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原作者:T. O`Sullivan, J. Hartley, D. Saunders, M. Montgomery, & J. Fiske)。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楊惠晴(2001)。台灣獨立音樂廠牌之發展與現狀。中華傳播學會香港年會論文。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原編者:S. Frith, W. Straw, & J. Street)。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1)鄭凱同(2004)。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戴昀(2005)。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市:五南。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英文資料Baskerville, D. (Ed.). (2006). Music Business Handbook and Career Guide (8th edn.). London, England: Sherwood Publishing Partners.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Burnett, R. (1990). Concent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Phonogram Industry. Gothenburg, Sweden: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Press.Chesbrough, H. W., & Rosenbloom, R.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 533-534.Dale P. (2008). It was easy, it was cheap, so what?: Reconsidering the DIY principle of punk and indie music. Popular Music History, 3(2), 171-193.Frith, S. (2006).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usic. In A. Bennett, & B. Shank, & J. Toynbee (Eds.), Popular Music Studies Reader.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NY: Routledge, 231-239.Harrington, C. L., & Bielby, D. D. (Eds.). (2001). Popular Cultur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Publishers.Johnson, M. W., Chiristensen, C. C., & Kagermann, H. (2008).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6, 50-59.Kealy, E. (1979). From Craft to Art: The Case of Sound Mixers and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 (Eds.),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207-220.Lee, S. (1995). Re-Exam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 3-8.Middleton, R. (1990). Studying Popular Music.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Morris, M., Schindehutte, M., & Allen, J. (2005).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726-735.Negus, K. (1992). Producing Pop: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London, England: Edward Ardnold.Negus, K. (1996).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England: Polity Press.Riesman, D. (1950).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 (Eds.), 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5-13.Shafer, S. M., Smith, H. J., & Linder, J. (2005).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iess Horizons, 48, 199-207.Shuker, R. (2008).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uture (3rd edn.). London, England & New York, NY: Routledge.Tagg, P. (1982). Analysing popular music: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Popular Music, 2, 37-67.Teece, D. J. (2010).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43, 172-194.Zott, C., Amit, R. & Massa, L. (2011).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etical root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4), 1019-104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