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消息來源公關稿與報紙新聞報導之差異比較:華航新聞個案研究
作者 林珈妤
貢獻者 鄭自隆
林珈妤
關鍵詞 公關稿
消息來源
媒體報導
中華航空公司
新聞價值
新聞結構
Press Release
Resource of Information
News
China Airlines
News Value
News Structure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45:14 (UTC+8)
摘要 以華航新聞發佈個案,探討分析消息來源公關稿與報紙新聞報導之差異比較,以了解消息來源公關稿與新聞報導間之關係。本研究以華航發布之「歡慶47週年華航勾勒營運願景」、「華航加入天合聯盟SkyTeam」、「華航招募空服員 歡迎說故事高手」、「華航2013年月桌曆發表」公關稿,再以台灣四大主流平面媒體-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之新聞報導,進行文本分析,以了解華航公關稿構成元素、媒體報導華航新聞之構成元素,以及華航公關稿與媒體報導之差異比較。

本研究以新聞價值、新聞結構、新聞框架、消息來源與媒體間的互動模式、照片處理、新聞字數,作為分析指標與評論方向,進行文本分析,主要結論陳述如下:
一、 華航公關稿與媒體報導之間屬合作模式。
二、 華航公關稿以宣傳企業立場為主。
三、 媒體報導以突出性、人情趣味性、娛樂功能為主,降低企業立場。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nalyzing and cross comparing the press releases between two aspects, which are the re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news coverage,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relationship in between. By randomly selecting a few examples from China Airline press release for case study, such as “China Airlines Celebrates 47th Anniversary”, “China Airlines Joins SkyTeam”, “ China Airlines to Recruit Flight Attendants” and “ China Airlines Releases 2013 Corporate Calendar” with actual news stories from four primary press agencies which are Apple Daily, The Liberty Times, China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the outcome of text assay aids identifying the basis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he materials from both angles.
The Indicative analysis and criterion of review basically refer to several ingredients, e.g. news value, news structure, news frame, interacting pattern between news resource and media, image presentation and words amount (of each news). Through text analysis (with above effects), the conclusions can be induced as followin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irline official press releases and the media statement should be concerned as “mutualism” which ensures the benefits of both parties.
2. The primary purpose of China Airline official press releases is to propose Air Industrial.
3. Rather than from industrial point of view, news coverage focus more 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spokesperson binding with highly entertaining functionality and narrate in more emotional/humanizing wa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卜正珉(1990)。《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航空(2012)。《中華航空2011年年報》。台北:中華航空。
民航局(2012)。《中華民國100年民航局統計年報》。台北:民航局。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原書 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oston, M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
沈征郎(1991)。《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台北:聯合報。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碧娥(2005)。《財經專業報紙失業議題的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慧、呂郁女、邱瑞惠、許志嘉、蕭耀文、陳忠義.....陳萬達(2010)。《新聞原理與編輯》台北:秀威資訊。
吳亞倩(2011)。《奇美集團報紙媒體形象之研究- 以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 (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 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用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與實證》。台北:三民。
莊克仁(2012)。《圖解新聞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憶寧(2002)。〈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初探:以核四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72:85-117。
陳韻如(2011)。〈保護誰的生命?秘魯「婦女運動」公共議題的新聞框架〉,《新 聞學研究》,109:121-166。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 理論與實務》台北:威仕曼。
陳雍正、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盧麗淑(2006)。《設   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張建家(2009)。《網路時代的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關係研究--以新竹縣政府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齡(2006)。《新聞稿發佈與媒體訊息產製之研究-以商業及公共訊息在報紙 上之呈現差異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趙莒玲、張家琪、杜聖聰(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三民。
鄭自隆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政中。
鄭自隆(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三民。
潘家慶(1992)。《新聞媒介 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
劉念夏(2002)。〈民意調查與民意產製:一個框架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 72:173-205。
劉伶伶(2012)。《官方消息來源之模糊傳播研究-以馬英九總統受CNN訪談內容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3 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三民。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 文本、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 文學研究》,50,頁15-40。
蘇蘅、陳憶寧(2010)。〈公共衛生危機中政府與媒體如何共舞:檢視產生不實新聞的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33:1-38。

英文部分:

Breed,W.(199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33(4),326-355.
Chris Roberts (2005). Gatekeeping theory: An evoluti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an Antonio, Texas.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51-58.
Fishman, M.(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rman,J.C.(1986).Gatekeeper versus propaganda models: A critical American perspective.In P. Golding et al.,(eds). Communicating politics.NY: Holmes and Meier.
Patti M. Valenburg, Holli A. Semetko, Claes H. DE Vreese (1999).The Effects of News Fram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 550-56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094100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4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珈妤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珈妤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13 11:45: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Nov-2013 11:45: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45: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41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4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41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以華航新聞發佈個案,探討分析消息來源公關稿與報紙新聞報導之差異比較,以了解消息來源公關稿與新聞報導間之關係。本研究以華航發布之「歡慶47週年華航勾勒營運願景」、「華航加入天合聯盟SkyTeam」、「華航招募空服員 歡迎說故事高手」、「華航2013年月桌曆發表」公關稿,再以台灣四大主流平面媒體-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之新聞報導,進行文本分析,以了解華航公關稿構成元素、媒體報導華航新聞之構成元素,以及華航公關稿與媒體報導之差異比較。

本研究以新聞價值、新聞結構、新聞框架、消息來源與媒體間的互動模式、照片處理、新聞字數,作為分析指標與評論方向,進行文本分析,主要結論陳述如下:
一、 華航公關稿與媒體報導之間屬合作模式。
二、 華航公關稿以宣傳企業立場為主。
三、 媒體報導以突出性、人情趣味性、娛樂功能為主,降低企業立場。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nalyzing and cross comparing the press releases between two aspects, which are the re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news coverage,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relationship in between. By randomly selecting a few examples from China Airline press release for case study, such as “China Airlines Celebrates 47th Anniversary”, “China Airlines Joins SkyTeam”, “ China Airlines to Recruit Flight Attendants” and “ China Airlines Releases 2013 Corporate Calendar” with actual news stories from four primary press agencies which are Apple Daily, The Liberty Times, China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the outcome of text assay aids identifying the basis structur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he materials from both angles.
The Indicative analysis and criterion of review basically refer to several ingredients, e.g. news value, news structure, news frame, interacting pattern between news resource and media, image presentation and words amount (of each news). Through text analysis (with above effects), the conclusions can be induced as followin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irline official press releases and the media statement should be concerned as “mutualism” which ensures the benefits of both parties.
2. The primary purpose of China Airline official press releases is to propose Air Industrial.
3. Rather than from industrial point of view, news coverage focus more 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spokesperson binding with highly entertaining functionality and narrate in more emotional/humanizing wa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個案說明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策劃 7
第二章 文獻檢閱 12
第一節 新聞價值 12
第二節 新聞結構 22
第三節 新聞框架 29
第四節 消息來源與媒體間的互動模式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文本分析法 35
第二節 分析對象 38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個案分析 42
第一節 個案分析一:「歡慶47周年 華航勾勒營運願景」 42
第二節 個案分析二:「華航加入SkyTeam天合聯盟」 57
第三節 個案分析三:「華航招募空服員 歡迎說故事高手」 74
第四節 個案分析四:「中華航空2013年月桌曆發表」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理論對話:新聞價值之探討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41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公關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消息來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報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華航空公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價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結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ess Relea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source of Inform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na Airlin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s Valu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s Structureen_US
dc.title (題名) 消息來源公關稿與報紙新聞報導之差異比較:華航新聞個案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卜正珉(1990)。《新聞記者與企業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航空(2012)。《中華航空2011年年報》。台北:中華航空。
民航局(2012)。《中華民國100年民航局統計年報》。台北:民航局。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原書 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oston, M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
沈征郎(1991)。《實用新聞編採寫作》。台北:聯合報。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碧娥(2005)。《財經專業報紙失業議題的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慧、呂郁女、邱瑞惠、許志嘉、蕭耀文、陳忠義.....陳萬達(2010)。《新聞原理與編輯》台北:秀威資訊。
吳亞倩(2011)。《奇美集團報紙媒體形象之研究- 以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 (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 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用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與實證》。台北:三民。
莊克仁(2012)。《圖解新聞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憶寧(2002)。〈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初探:以核四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72:85-117。
陳韻如(2011)。〈保護誰的生命?秘魯「婦女運動」公共議題的新聞框架〉,《新 聞學研究》,109:121-166。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 理論與實務》台北:威仕曼。
陳雍正、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盧麗淑(2006)。《設   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張建家(2009)。《網路時代的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關係研究--以新竹縣政府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齡(2006)。《新聞稿發佈與媒體訊息產製之研究-以商業及公共訊息在報紙 上之呈現差異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趙莒玲、張家琪、杜聖聰(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三民。
鄭自隆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政中。
鄭自隆(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三民。
潘家慶(1992)。《新聞媒介 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
劉念夏(2002)。〈民意調查與民意產製:一個框架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 72:173-205。
劉伶伶(2012)。《官方消息來源之模糊傳播研究-以馬英九總統受CNN訪談內容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3 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三民。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 文本、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
蘇蘅(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 文學研究》,50,頁15-40。
蘇蘅、陳憶寧(2010)。〈公共衛生危機中政府與媒體如何共舞:檢視產生不實新聞的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33:1-38。

英文部分:

Breed,W.(199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s.33(4),326-355.
Chris Roberts (2005). Gatekeeping theory: An evoluti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an Antonio, Texas.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51-58.
Fishman, M.(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rman,J.C.(1986).Gatekeeper versus propaganda models: A critical American perspective.In P. Golding et al.,(eds). Communicating politics.NY: Holmes and Meier.
Patti M. Valenburg, Holli A. Semetko, Claes H. DE Vreese (1999).The Effects of News Fram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 550-56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