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情勢影響之研究
無作者 林淑芬
Lin. Shu Feng貢獻者 朱新民
林淑芬
Lin. Shu Feng關鍵詞 中美關係
南海爭端
新型大國關係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45:32 (UTC+8) 摘要 南海爭端在21世紀有持續升高的趨勢。美國在重返亞洲的戰略態勢下,主張以多邊主義處理主權爭議;中國大陸堅持以單邊主義進行解決,並排斥區域外大國的介入,使得南海爭端情勢越形詭譎多變。在既有形勢下,歐巴馬確定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習近平也確定接任中國大陸國家主席,兩位領導人在此當下聲稱要建構「以尊重為前提、合作為途經、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大國關係,此對南海爭端情勢的影響,必須持續關注。中國大陸2010年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整體貿易額更達到38,670億美元,較美國的38,220億美元多出1.18%,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展現了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在軍事上,2011年殲20隱形戰鬥機成功試飛及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啟動,顯示中國大陸的軍事航太科技直逼美國;在政治外交上,持續落實「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獨立自主外交策略,中國大陸儼然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在後冷戰時期,美國無論在經濟金融、軍事戰略及政治外交上無疑是世界唯一超級強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憂心其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2009年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強調亞太事務需要美國的領導,歐巴馬總統出席APEC新加坡峰會時更自許為「第一位太平洋總統」,頗有爭奪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意味。當今中美關係絕對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經濟依存互賴、軍事的競合及外交合縱連橫皆是衝擊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因素。南海爭端情勢發展端賴中美關係的牽動。本文試就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下對南海情勢的影響加以討論。
In the 21st century, tension mounted at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the “return-to-Asia” strategy, 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for those seven sovereign states to solve the disputes with the multilateralism while China persisted with the unilateralism and rejected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major nations.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that two major-powers took made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unpredictable. In 2012, Barack Obama was elected as the 4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 while Xi Jingping was promoted as the Chairman of China. Both two leaders stated that “respecting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on global issues”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which should have impact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must be concerned.In 2010,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s of 2012, China’s total trade value amounted to US$3.867 trillion, which is %1.18 more than US$3.822 trillion of United States. China has become the biggest trading nation and shown its economy power. The J-20 made its first flight in 2011 and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operated in 2000 and began offering services to custom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December 2012, which showed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aviation technology. As to foreign relations, China adopts the unilateralism strategy that “the major nations are the pivot, the periphery countries are the priorit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the fundaments, and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s the stage”, which makes China as the challenger to the United States.During the Post Cold War era, the United States was undoubtedly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world. Facing the emerging of China, the U.S. worries its leading status in Asia-Pacific region. In 2009, President Obama proposed the strategy “return-to-Asia”, emphasizing that the region should be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e said that he was the America’s first “Pacific President” when President Obama attended the APEC in Singapore, which signified the intention to maintain the leadership in Asia-Pacific region.U.S.-China Ties is definitely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mutual economic dependence, the arms race and the foreign policy and strategy will be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wo major powers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type Major-Power relations”. How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ceeds depends on the moves of two major powers. The influence of U.S.’s and China’s constructing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up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官方出版品林中斌,中國大陸『和平崛起論』特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2004年。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臺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2001年。Ronald L. Tammen, Jacek Kugler,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臺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2003年。中文專書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王逸舟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6年。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石之瑜主編,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曲星,中國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江澤民,國際形勢和軍事戰略方針,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江澤民,加強對現代化技戀別是高技術下局部戰爭的學習究,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沈一之編,理事縱橫:軍事篇,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平合著,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亨利•基辛格,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黃異,國際海洋法,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1997年。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程詣証、張登及,二戰後美國對華安全戰略變遷與對華認識之演進(1949-197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大陸繼兩岸關係較學與研究中心,100年。楊志恆,亞太各國的南海戰略-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楊明杰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楊潔勉,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大陸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閻學通,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劉復國、吳士存,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蕭曦清,南沙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期刊論文王自然、孟慶春,「博弈論視角下的中美戰略關係」,人民論壇,第384期,2012年11月。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聯盟戰略的調整」,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4。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 月,頁31-33。沈明室,「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究,第83期(2012年3月),頁22-33。沈明室,「大陸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與國際反應評估」,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5期(2013年5月),頁26-37。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頁82-114。宋鎮照、蔡相偉,「亞太經貿開啟雙軸競爭格局之新秩序:RCEP vs. TPP發展之政經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10月),頁13-24。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87 -103。林文隆、周美伍,「從美菲肩並肩軍演看美海軍戰略在南海的進程」,戰略安全研究,第84期(2012年4月),頁46-55。林正義,「菲律賓處理黃岩島衝突的策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5期(2012年5月),頁12-19。林廷輝,「龍在陌生海域: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外交之困境」,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2010年7月),頁57。邱坤玄,「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7-30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 年夏季),頁1-14。卓慧菀,「中國加入WTO特殊條款暨其對中國出口影響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1-55。金燦榮,「中國人的美國觀」,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9-10月,頁17-20。高景成,「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5年),頁49-64。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 月),頁7 。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頁7-13。翁俊桔、宋鎮照,「2012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泰緬柬三國的政經意涵:修補或挖牆角?圍堵或親善?」,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19-33。孫莎嵐,「和平的崛起與我國南海政策」,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3。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臺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頁147-179。 陳嘉生,「南海新局勢-美國軍事連橫與中共制度突圍」,戰略安全研究,第85期(2012年5月),頁34-42。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6月),頁116。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6。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10月),頁49-76。楊昊,「弱勢領導權對於東協核心地位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6期(2012年6月),頁36-44。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頁1-11。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18。賴怡忠,「中共十八大後美中競合關係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35-44。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究,第2期(2008年),頁25-34。謝奕旭,「美國2013年大陸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解讀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6期(2013年6月),頁16-22。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當代亞太,第3 期(2011年),頁97-112 。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 期(2012年),頁32-33。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12月),頁71-84。碩博士畢業論文王治平,「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李志剛,中國大陸處理南海爭端的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林光榮,「中國大陸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金龍,「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的東亞安全政策一以南海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馮嘉惠,「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鄭秋明,「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南海戰略互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劉濤,「南海爭端對中國和平發展影響探悉」,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研討會論文孫國祥,「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及其在南海對台灣的鑲嵌策略」,發表於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發展趨勢—東海、南海之政策與情勢分析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共同主辦,2013年2月27日)。黃奎博、盧政鋒,「美「中」關係之展望 敵友難辨的「新型大國關係」?」,發表於新形勢下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大陸研究學會共同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高少凡、李文堂,「黃岩島之爭與中國南海政策」,發表於東海大學101學年度上學期第二次專任教師學術發表論壇(臺中:東海大學主辦,2013年1月7日)。二、英文部分專書Aileen San Pablo-Bavier, (E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hilippine Perspectives.(Quezon City: 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er, 1992).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1).Davis M. Lampton, “ Greater China and American Security,” in Thomas A. Metzger and Ra-mon H.Myers eds., 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Harding, Han"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Guan, Kwa Chong and Skogan Johrv A, Maririme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Londa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James A. Baker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 (New York:G.P. Putnam’s Sons, 1995).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2001).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0).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Chatham House, 2000).US DoD, Susl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liesfor 21, Century Defense (Washington D.C.: US DoD,2012).Wu Shicun and Zou Keyua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ancashire Ashgate,2009).期刊論文David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73(2003), pp. 37-49Evan S. Medeiros &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3, p.22.14George Bush,“1991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U.S. Department of States Dispatch, Vol.2, Issue 33(August 19,1991),pp.618-619.Hamrin, Carol.“China Reassesses the Supexpowers. "Pacfic Affairs 56 (2): 209-31.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2。Hiramatsu, Shigeo, “China`s Adv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es and Objectives, ”Asia-Pacfic Review, Vol. 8, No. 1(2001),pp. 40~50.James A. Baker, “American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5 (1991/92),pp. 4-14. Jia, Qingguo. "Leaming to Live with the Hegemon: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4 (44): 395-407.Paulson, Henry M. 2008.“A Strategic Economic Engagement: Strength-ening U.S.-Chinese Ties. "Foreign Affairs 87(5): 59-77.Rapkin, David, and William Thompson. 2003.“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Intemational Interaction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3(4): 315-42. Samuels, Marwyn S.“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uen (1982): 100-106.Yu, Peter kien-hong. “The Four Archipelago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uncil for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Taipei), 2 (September 1991): 83-85.三、網路資料「《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新浪網,2004 年4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希拉蕊宣示美國太平洋世紀來臨」,路透社,2011年11月11日,http://hk.news.yahoo.com/%E5%B8%8C%E6%8B%89%E8%95%8A%E5%AE%A3%E7%A4%BA%E7%BE%8E%E5%9C%8B%E5%A4%AA%E5%B9%B3%E6%B4%8B%E4%B8%96%E7%B4%80%E4%BE%86%E8%87%A8-053600498.html(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趙祥亨,「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2012年9月10日)。「亞太軍演環繞中國周邊舉行,美專家:防備中國等新興勢力崛起」,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704/18371618372.html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習近平和奧巴馬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嗎?」,大紀元,2013年02月0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7/n3795832.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19日)「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 - 1972」,美國在台協會,http://www.ait.org.tw/zh/us-joint-communique-1972.html(檢索日期:102年5月18日)。岳健勇,「和平崛起:現實還是幻象?」,經濟、社會與傳媒,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93_0601008.pdf(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2005年11月6日,http://www.pf.org.tw/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501&user_id=hyweb&passwd=Qe567tB9&STATUS=0&ERRCODE=00(檢索日期:2013年 4月13日)。徐禕珉,「911後的中美關係格局」,星島環球網,2006年9月11日,http://www.stnn.cc:82/xuyi-min/200801/t20080130_723235.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3日)。「布希總統歡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訪」,IIP DIGITAL,2006年4月20日,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06/04/20060420145339bcreklaw0.5985071.html#axzz2WC1Hj4D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楊潔篪,「期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日報, 2013年3月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3/130309_china_npc_yang_sino-us.s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劉世忠,「解讀『香格里拉對話』」,台灣公論報, 2011年6月24,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2011/06/24/2345p02-2/(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揭示中美兩大軍事摩擦謎底」,人民報,2009年3月28日。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3/28/50159b.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相互尊重擴大合作 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2013年3月14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mo/chn/szyw/t1021466.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日)。李中邦,「美日安保「公共財產」化是日本介入南海的工具」,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7-7955.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聯合報:李光耀稱“後美國時代”或再等30年」,人民網,2010年05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1626417.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宋鎮遠,「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237-7954.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12日)。「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結成針對中國的"卡拉集團"」,倍可親網訊,2009年7月13日,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48676-big5.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歐巴馬主張“重返”東南亞 美插手南海轉為高調」,鳳凰網,2010年7月31日,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7/31/1865308_1.shtml(檢索日期2013年5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針對中國的談話」,華爾街日報,2010年6月6日,http://tw.myblog.yahoo.com/tottoro-meowmeowmeow/article?mid=664&l=d&fid=9(檢索日期2013年5月22日)。「馬媒:美軍不會袖手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人民網,2010年6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899778.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日)。「社評:美南海表態 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101395795.html?coluid=93&kindid=2772&docid=101395795(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 月2 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 月9 曰,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759945(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前沿部署外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2月3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2/6/4/10152641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26418(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陸增購美國債 2604億元」,中央社,2013年4月16日,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7833826.s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7日)。陳仲志,「美澳強化同盟 展現「重返亞洲」決心」,青年日報,2011年12月8日,第7版。「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之路」,人民日報,2013年07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10/c_116470946_5.htm,(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Seiji Maehara and South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Kim Sung-hwan: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2/152443.htm and Trilateral Statement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0/12/152431.htm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2015: A Dialogue About the Future With Nongovernment Experts,”http://www.cia.gov/cia/reports/globaltrends2015/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J. Robert Kerrey & Robert A. Mann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ttp://www.ciaonet.org/conf/cfr25/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981005
1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8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淑芬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Shu Fe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淑芬 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hu Fe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1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Nov-2013 11:45:32 (UTC+8) - dc.date.available 1-Nov-2013 11:45:32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Nov-2013 11:45:32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81005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501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81005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南海爭端在21世紀有持續升高的趨勢。美國在重返亞洲的戰略態勢下,主張以多邊主義處理主權爭議;中國大陸堅持以單邊主義進行解決,並排斥區域外大國的介入,使得南海爭端情勢越形詭譎多變。在既有形勢下,歐巴馬確定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習近平也確定接任中國大陸國家主席,兩位領導人在此當下聲稱要建構「以尊重為前提、合作為途經、共贏為目標」的新型大國關係,此對南海爭端情勢的影響,必須持續關注。中國大陸2010年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整體貿易額更達到38,670億美元,較美國的38,220億美元多出1.18%,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展現了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在軍事上,2011年殲20隱形戰鬥機成功試飛及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啟動,顯示中國大陸的軍事航太科技直逼美國;在政治外交上,持續落實「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獨立自主外交策略,中國大陸儼然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在後冷戰時期,美國無論在經濟金融、軍事戰略及政治外交上無疑是世界唯一超級強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憂心其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2009年提出「重返亞洲」戰略,強調亞太事務需要美國的領導,歐巴馬總統出席APEC新加坡峰會時更自許為「第一位太平洋總統」,頗有爭奪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意味。當今中美關係絕對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經濟依存互賴、軍事的競合及外交合縱連橫皆是衝擊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因素。南海爭端情勢發展端賴中美關係的牽動。本文試就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構下對南海情勢的影響加以討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21st century, tension mounted at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 territorial disputes. With the “return-to-Asia” strategy, 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for those seven sovereign states to solve the disputes with the multilateralism while China persisted with the unilateralism and rejected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major nations. The attitude and strategy that two major-powers took made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unpredictable. In 2012, Barack Obama was elected as the 4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 while Xi Jingping was promoted as the Chairman of China. Both two leaders stated that “respecting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on global issues”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which should have impact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must be concerned.In 2010,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s of 2012, China’s total trade value amounted to US$3.867 trillion, which is %1.18 more than US$3.822 trillion of United States. China has become the biggest trading nation and shown its economy power. The J-20 made its first flight in 2011 and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operated in 2000 and began offering services to custom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December 2012, which showed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aviation technology. As to foreign relations, China adopts the unilateralism strategy that “the major nations are the pivot, the periphery countries are the priorit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the fundaments, and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s the stage”, which makes China as the challenger to the United States.During the Post Cold War era, the United States was undoubtedly the most powerful state in the world. Facing the emerging of China, the U.S. worries its leading status in Asia-Pacific region. In 2009, President Obama proposed the strategy “return-to-Asia”, emphasizing that the region should be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e said that he was the America’s first “Pacific President” when President Obama attended the APEC in Singapore, which signified the intention to maintain the leadership in Asia-Pacific region.U.S.-China Ties is definitely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mutual economic dependence, the arms race and the foreign policy and strategy will be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wo major powers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type Major-Power relations”. How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proceeds depends on the moves of two major powers. The influence of U.S.’s and China’s constructing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 up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第二節 文獻回顧………………………………………………………………9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5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17第貳章 中美大國關係的背景與內涵………………………………19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1949年~1990年)…………………………19第二節 1990年代以來的中美關係(1991年~2000年)……………………25第三節 911事件後的中美關係(2001年~2008年)………………………32第四節 小結……………………………………………………………………38第參章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思維(2009年~2013年)………41第一節 全球化的經濟合作關係………………………………………………43第二節 軍事戰略的競合關係…………………………………………………48第三節 政治外交的多邊關係…………………………………………………53第四節 小結……………………………………………………………………59第肆章 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下的南海情勢………………………63第一節 南海地區情勢分析…………………………………………………65第二節 中國大陸崛起後的南海戰略分析…………………………………72第三節 美國勢力重返亞洲對南海情勢的衝擊……………………………82第四節 小結…………………………………………………………………90第伍章 結論………………………………………………………92第一節 研究發現……………………………………………………………92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97參考文獻……………………………………………………………98 zh_TW dc.format.extent 1309723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81005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美關係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海爭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型大國關係 zh_TW dc.title (題名)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對南海爭端情勢影響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無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官方出版品林中斌,中國大陸『和平崛起論』特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2004年。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臺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2001年。Ronald L. Tammen, Jacek Kugler,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臺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2003年。中文專書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王逸舟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6年。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石之瑜主編,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曲星,中國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江澤民,國際形勢和軍事戰略方針,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江澤民,加強對現代化技戀別是高技術下局部戰爭的學習究,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沈一之編,理事縱橫:軍事篇,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平合著,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亨利•基辛格,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黃異,國際海洋法,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1997年。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程詣証、張登及,二戰後美國對華安全戰略變遷與對華認識之演進(1949-197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大陸繼兩岸關係較學與研究中心,100年。楊志恆,亞太各國的南海戰略-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楊明杰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楊潔勉,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大陸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閻學通,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劉復國、吳士存,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蕭曦清,南沙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期刊論文王自然、孟慶春,「博弈論視角下的中美戰略關係」,人民論壇,第384期,2012年11月。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聯盟戰略的調整」,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4。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 月,頁31-33。沈明室,「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究,第83期(2012年3月),頁22-33。沈明室,「大陸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與國際反應評估」,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5期(2013年5月),頁26-37。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頁82-114。宋鎮照、蔡相偉,「亞太經貿開啟雙軸競爭格局之新秩序:RCEP vs. TPP發展之政經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10月),頁13-24。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87 -103。林文隆、周美伍,「從美菲肩並肩軍演看美海軍戰略在南海的進程」,戰略安全研究,第84期(2012年4月),頁46-55。林正義,「菲律賓處理黃岩島衝突的策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5期(2012年5月),頁12-19。林廷輝,「龍在陌生海域: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外交之困境」,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2010年7月),頁57。邱坤玄,「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7-30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 年夏季),頁1-14。卓慧菀,「中國加入WTO特殊條款暨其對中國出口影響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1-55。金燦榮,「中國人的美國觀」,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9-10月,頁17-20。高景成,「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5年),頁49-64。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 月),頁7 。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頁7-13。翁俊桔、宋鎮照,「2012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泰緬柬三國的政經意涵:修補或挖牆角?圍堵或親善?」,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19-33。孫莎嵐,「和平的崛起與我國南海政策」,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3。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臺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頁147-179。 陳嘉生,「南海新局勢-美國軍事連橫與中共制度突圍」,戰略安全研究,第85期(2012年5月),頁34-42。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6月),頁116。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6。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10月),頁49-76。楊昊,「弱勢領導權對於東協核心地位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6期(2012年6月),頁36-44。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頁1-11。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18。賴怡忠,「中共十八大後美中競合關係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35-44。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究,第2期(2008年),頁25-34。謝奕旭,「美國2013年大陸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解讀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6期(2013年6月),頁16-22。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當代亞太,第3 期(2011年),頁97-112 。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 期(2012年),頁32-33。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12月),頁71-84。碩博士畢業論文王治平,「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李志剛,中國大陸處理南海爭端的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林光榮,「中國大陸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金龍,「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的東亞安全政策一以南海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馮嘉惠,「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鄭秋明,「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南海戰略互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劉濤,「南海爭端對中國和平發展影響探悉」,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研討會論文孫國祥,「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及其在南海對台灣的鑲嵌策略」,發表於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發展趨勢—東海、南海之政策與情勢分析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共同主辦,2013年2月27日)。黃奎博、盧政鋒,「美「中」關係之展望 敵友難辨的「新型大國關係」?」,發表於新形勢下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大陸研究學會共同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高少凡、李文堂,「黃岩島之爭與中國南海政策」,發表於東海大學101學年度上學期第二次專任教師學術發表論壇(臺中:東海大學主辦,2013年1月7日)。二、英文部分專書Aileen San Pablo-Bavier, (E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hilippine Perspectives.(Quezon City: 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er, 1992).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1).Davis M. Lampton, “ Greater China and American Security,” in Thomas A. Metzger and Ra-mon H.Myers eds., 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Harding, Han"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Guan, Kwa Chong and Skogan Johrv A, Maririme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Londa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James A. Baker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 (New York:G.P. Putnam’s Sons, 1995).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2001).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0).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Chatham House, 2000).US DoD, Susl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liesfor 21, Century Defense (Washington D.C.: US DoD,2012).Wu Shicun and Zou Keyua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ancashire Ashgate,2009).期刊論文David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73(2003), pp. 37-49Evan S. Medeiros &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3, p.22.14George Bush,“1991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U.S. Department of States Dispatch, Vol.2, Issue 33(August 19,1991),pp.618-619.Hamrin, Carol.“China Reassesses the Supexpowers. "Pacfic Affairs 56 (2): 209-31.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2。Hiramatsu, Shigeo, “China`s Adv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es and Objectives, ”Asia-Pacfic Review, Vol. 8, No. 1(2001),pp. 40~50.James A. Baker, “American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5 (1991/92),pp. 4-14. Jia, Qingguo. "Leaming to Live with the Hegemon: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4 (44): 395-407.Paulson, Henry M. 2008.“A Strategic Economic Engagement: Strength-ening U.S.-Chinese Ties. "Foreign Affairs 87(5): 59-77.Rapkin, David, and William Thompson. 2003.“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Intemational Interaction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3(4): 315-42. Samuels, Marwyn S.“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uen (1982): 100-106.Yu, Peter kien-hong. “The Four Archipelago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uncil for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Taipei), 2 (September 1991): 83-85.三、網路資料「《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新浪網,2004 年4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希拉蕊宣示美國太平洋世紀來臨」,路透社,2011年11月11日,http://hk.news.yahoo.com/%E5%B8%8C%E6%8B%89%E8%95%8A%E5%AE%A3%E7%A4%BA%E7%BE%8E%E5%9C%8B%E5%A4%AA%E5%B9%B3%E6%B4%8B%E4%B8%96%E7%B4%80%E4%BE%86%E8%87%A8-053600498.html(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趙祥亨,「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2012年9月10日)。「亞太軍演環繞中國周邊舉行,美專家:防備中國等新興勢力崛起」,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704/18371618372.html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習近平和奧巴馬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嗎?」,大紀元,2013年02月0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7/n3795832.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19日)「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 - 1972」,美國在台協會,http://www.ait.org.tw/zh/us-joint-communique-1972.html(檢索日期:102年5月18日)。岳健勇,「和平崛起:現實還是幻象?」,經濟、社會與傳媒,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93_0601008.pdf(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2005年11月6日,http://www.pf.org.tw/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501&user_id=hyweb&passwd=Qe567tB9&STATUS=0&ERRCODE=00(檢索日期:2013年 4月13日)。徐禕珉,「911後的中美關係格局」,星島環球網,2006年9月11日,http://www.stnn.cc:82/xuyi-min/200801/t20080130_723235.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3日)。「布希總統歡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訪」,IIP DIGITAL,2006年4月20日,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06/04/20060420145339bcreklaw0.5985071.html#axzz2WC1Hj4D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楊潔篪,「期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日報, 2013年3月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3/130309_china_npc_yang_sino-us.s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劉世忠,「解讀『香格里拉對話』」,台灣公論報, 2011年6月24,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2011/06/24/2345p02-2/(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揭示中美兩大軍事摩擦謎底」,人民報,2009年3月28日。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3/28/50159b.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相互尊重擴大合作 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2013年3月14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mo/chn/szyw/t1021466.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日)。李中邦,「美日安保「公共財產」化是日本介入南海的工具」,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7-7955.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聯合報:李光耀稱“後美國時代”或再等30年」,人民網,2010年05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1626417.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宋鎮遠,「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237-7954.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12日)。「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結成針對中國的"卡拉集團"」,倍可親網訊,2009年7月13日,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48676-big5.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歐巴馬主張“重返”東南亞 美插手南海轉為高調」,鳳凰網,2010年7月31日,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7/31/1865308_1.shtml(檢索日期2013年5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針對中國的談話」,華爾街日報,2010年6月6日,http://tw.myblog.yahoo.com/tottoro-meowmeowmeow/article?mid=664&l=d&fid=9(檢索日期2013年5月22日)。「馬媒:美軍不會袖手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人民網,2010年6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899778.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日)。「社評:美南海表態 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101395795.html?coluid=93&kindid=2772&docid=101395795(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 月2 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 月9 曰,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759945(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前沿部署外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2月3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2/6/4/10152641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26418(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陸增購美國債 2604億元」,中央社,2013年4月16日,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7833826.s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7日)。陳仲志,「美澳強化同盟 展現「重返亞洲」決心」,青年日報,2011年12月8日,第7版。「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之路」,人民日報,2013年07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10/c_116470946_5.htm,(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Seiji Maehara and South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Kim Sung-hwan: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2/152443.htm and Trilateral Statement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0/12/152431.htm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2015: A Dialogue About the Future With Nongovernment Experts,”http://www.cia.gov/cia/reports/globaltrends2015/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J. Robert Kerrey & Robert A. Mann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ttp://www.ciaonet.org/conf/cfr25/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