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Images of Snakes from Pre-Qin Dynasty to Six Dynasties
作者 柯恩琪
貢獻者 高莉芬
柯恩琪
關鍵詞 
原型
神話思維
六朝志怪
混沌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53:02 (UTC+8)
摘要 蛇作為世界性的神話意象,在各國的敘事文本中皆能看見其反覆出現,此中既有著共通的原型部分之呈現,同時也展示了蛇如何適應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在神話與傳說中生發新的意義與特徵。在中國神話與傳說中,蛇無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從先秦考古文物中蛇之圖像的挖掘、傳世文獻中人首蛇身神的記載,到六朝志怪中諸多蛇妖的傳說,蛇一直都穿梭在神話意識與神話思維中,並藉由敘事中的變型與轉化,汲取並獲得適應新時代的能力。從蛇之形象的研究出發,能幫助我們了解此種神聖動物是如何在中國文化中發揮其影響力,同時也能藉由其形象的轉變,觀看中國文化與民間思維的幾種特徵。
本文試著以近代神話研究中提出的「神話原型」作為出發點,透過神話思維與文化的角度,穿透各時期文化風貌與人類潛意識在敘事中所造出的種種迷障,來分析蛇之形象的背後意義。由此,再尋出其最初始的意象,以此為基礎,找出蛇之意象轉變的歷程與脈絡,討論蛇形象如何折射出人類社會的面貌,又如何反射出人類原始的心靈渴求。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
《老子》,朱謙之 校釋:《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二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頁27。
《孫子》,李零譯注:《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1993年
《列子》,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84。
[戰國]《山海經》,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漢]劉安:《淮南子》,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舊題[漢)東方朔:《神異經》,王國良據廣漢魏叢書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舊題[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王國良據顧氏文房小說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郭憲:《漢武洞冥記》,王國良據顧氏文房小說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魏]曹丕:《列異傳》,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郭璞:《玄中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晉]王嘉 著、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王儉;《漢武故事》,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王琰:《冥祥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祖沖之:《述異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常璩:《華陽國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楊家駱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劉義慶:《幽明錄》,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舊題[晉]陶潛:《搜神後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共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范曄等:《後漢書》,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繹:《金樓子》台北:《知不足齋叢書》,出版年份不詳。
[唐]魏徵等撰:《隋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李昉 等奉敕編:《太平御覽一千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一千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市:新文豐,1985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濟南 : 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湯球撰:《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專著
1、中文專著
(俄)李福清(B.Riftin):《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香港:錦鏽,1994年
中國岩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岩畫全集》,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全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中國史‧史前時代》,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全八冊),濟南 : 山東美術,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國家文物局編:《早期中國 : 中華文明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2009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王秋桂 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冥祥記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硏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編∕國立編譯館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著集目正編》,臺北:五南,民1996年
王國良編∕國立編譯館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著集目續編》,臺北:五南,1997年
王維忠編:《中國歷代器物造型文飾圖典》,瀋陽:遼寧美術,1996年8月。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三民,1993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田兆元:《神話學與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編:《殷墟地下瑰寶 : 河南安陽婦好墓,台北:光復,1994年
史語所展製作小組編:《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品圖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2002年
譚旦冏:《商周銅器》,台北:中華叢書會,196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9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月
向柏松:《神話與民間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安徽省文物局編:《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台北:眾志美術,2004年10月。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何星亮:《龍族的圖騰》,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
何新:《談龍》,香港:中華,1989年
何新:《談龍說鳳:龍鳳的動物學原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1987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侯旭東等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6月。
呂亞虎:《戰國秦漢簡帛所見巫術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小光:《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以《太一生水》為中心的考察》,成都:巴蜀書社, 2009年
李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共十冊),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4月。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臺北市 : 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0年。
李建偉、牛瑞紅編:《中國青銅器圖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
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8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豐琳、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 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84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邢文 編譯:《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南泉、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編:《中國玉器定級圖典》,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7月。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高去尋遺稿,杜正勝、李永迪整理:《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報告 : 河南安陽殷代、東周墓地及遺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8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4月。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1996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年3 月初版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九大文化,1990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孫慶偉編:《西周玉器》,台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5年11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乃湘、崔岩峋:《說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袁珂 校注:《山海經》,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袁珂:《中國民族神話詞典》四川: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79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廣闊、馬保春、宋國定:《河南早期刻畫符號研究》,北京:科學,2012年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出版,1996年),頁399。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蓋亞文化出版,2010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6月。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江蘇: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裡仁出版社,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國立故宮傳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屈原的故鄉-楚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12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歷代銅鏡》,臺北:歷史博物館,1996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年。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198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市:聯經,1990年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2002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郭淨、陳星譯,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年2月。
張光直著、毛小雨譯:《商代文明》,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1998年
張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
張偉華主編:《抱璞怡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與玉器》,臺北市:雲中居古玩, 2001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煒:《楚辭筆記》,臺北:時報文化,2002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北京 : 北京大學,2011年。
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許右方:《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臺北:秀威資訊,2003年
陳明遠:《秦漢瓦當圖》,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茂仁:《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楚帛書研究》上、下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鵬翔編:《主題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8月。
陶陽、鍾秀:《中國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4月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 : 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2002年
淩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鄭州:大象,2009年
淩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傅道彬:《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傅嘉儀 編:《中國瓦當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曾芳玲編:《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市美術館,2000年
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游琪、劉錫誠主編:《山嶽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湯惠生、張文華著:《青海岩畫--史前藝術中二元對立思維及其觀念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程征、錢志強:《黃河彩陶》,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2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悅:《神話敘事與集體記憶──《淮南子》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楚文化硏究會編:《楚文化硏究論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 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别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8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
賈湖亭:《龍圖騰社會與民族政治意識》,台北:大風出版社,1987年。
遊琪、劉錫誠主編:《葫蘆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生):《卑南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9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1997年
廖明君,《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公司,1975年
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力光:《中國古代瓦當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趙力光:《古瓦當集珍》,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出版社,2002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1998年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趙曉彬:《普羅普民俗學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發行,2006年
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嶽麓出版,2001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
劉雲輝編:《陜西出土東周玉器》,北京:文物,2006年
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1987年。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曉暉,楊燕譯:《永恆的輪回:印度神話》,北京:中國靑年出版社, 2003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木鐸出版,1983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蔡慶良編:《商代玉器》,台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10年3月。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四川:重慶出版社,1996年
魯文生編:《山東省博物館藏珍》,山東: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魯迅《中國小説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編:《古小說鉤沈》,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
蕭兵:《楚文化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1987年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市:文物出版發行,1997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2005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年6 月。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板橋:駱駝,1987年
譚旦冏纂輯:《中國藝術圖錄》,臺北市:明華,1959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嚴志斌、洪梅編:《殷墟靑銅器:靑銅時代的中國文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200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安陽市文物考古硏究編:《殷墟新出土靑銅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顧望、謝海元編:《中國青銅圖典》,杭州:浙江攝影,1999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87年

2、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おおばやし たりょう,1929-2001) 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日)小南一郎(こみなみ いちろう, 1942-)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白川靜(1910-2006) 著、鄭威 譯:《漢字百話》,臺北:大家出版,2012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伊藤清司(いとう せいじ,1924-2007)著/劉曄原譯:《《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年。
(日)多田克己(ただ かつみ,1961-)著/歐凱寧譯:《日本神妖博物誌》,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7月。
(日)安田喜憲(やすだ よしのり,1946-)主編:《神話︰祭祀與長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
(日)武光誠(たけみつ まこと,1950年)著/蔡瑪莉譯:《日本神話圖解》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9月。
(日)河合隼雄(かわい はやお,1928-2007)著、廣梅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10月。
(日)御手洗勝(1924-)等著:《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臺北:時報文化, 1988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加)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 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 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古羅馬)阿普列烏斯(Apuleio ,125 – 170)著/劉黎亭譯:《金驢記》上海: 譯文出版社,1988年。
(古羅馬)維吉爾(Vergilius, P.M. 70 BC –19 BC)原著/王承教選編/王承教、黄芙蓉等譯:《埃涅阿斯纪章義》,北京市:華夏出版,2009年。
(法)克洛德.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年
(法)李維史陀(即Lévi-Strauss,此處翻為李維史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法)李維-史特勞斯(即Lévi-Strauss,此處翻為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市:聯經,1989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űhl,1857-1939)/丁由 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1988年
(俄)葉.莫.梅列金斯基(E. M.Meletinskij,1963-)著/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10月。
(美)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 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美)Joseph Campbell(1904-1987)著/李子寧 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2009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緖文化,1997年
(美)Robert H. 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美)艾蘭(Sarah Allan,1945-)著/張海晏譯:水之德與道之端(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巫鴻 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 中國古代圖像藝術的思想性》, 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哈裡.A.威爾默(Harry A. Wilmer) 著/楊韶剛譯:《可理解的榮格──榮格心理學的個人方面》,1998年
(美)威爾杜蘭(Will Durant,1885-1981)著/幼獅翻譯中心譯:《埃及與近東》,臺北:幼獅出版,1973年。
(美)瑪麗加.金芭塔絲(Gimbutas,M,1952-1993) 著/葉舒憲 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鄧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 編/朝戈金 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Hopcke, Robert H.)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1922-)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與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挪威)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著/施植明 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挪威)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曾旭正譯:《建築意向》,臺北:胡氏圖書,1988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瑞士)卡爾.吉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著/徐德林 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馮川、蘇克 編譯:《心理學與文學》,九大文化,1994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 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2002年
(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1990年4月。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著/李以洪 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年-1917):《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連樹聲 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德)恩斯特.凱西勒(Ernst Cassirer,又可譯成恩斯特.卡西爾)/甘陽 譯:《人論》(An Essay on Ma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凱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於曉 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葛哈德.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著/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羅馬尼亞)M.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1921-1986,又有出版業者譯成伊利亞德、埃利亞德等)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羅馬尼亞)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 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 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文聖經啟導本編輯委員會 編:《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1990年11月。

(三)期刊會議論文
卞東波:〈宮亭湖廟神及其在古典文學中的流變〉,《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2008年)。
王諾:〈原始思維與神話的隱喻〉,《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王玲:〈藏族民間故事斑竹姑娘與日本故事竹取物語的類比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8期,2007年。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田兆光:<中國神話史研究的若干問題>《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6年4月。
朱立元:〈弗萊的原型批評美學〉,《人文雜誌.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6期。
任敬軍〈竹取物語中根元的日本竹文化內涵〉,《世界竹藤通訊》第5期,2010年。
朱任飛:〈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混沌母題與莊子寓言〉,《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
何紅:〈災異、徵兆、犧牲──從「陷湖」傳說到「獻身」故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一),柯慶明、林明德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李川:〈從「象物」敍事看山海經之零散論成因〉,《欽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2 期, 2011年4月。
李傳江:〈中古典籍中的非類型故事闡釋-以《搜神記.羽衣人》為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
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政治的影響〉(上),《大陸雜誌》第26卷第10期,1963年5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馬昌儀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1980年。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1993年。
李灩波:〈中希“混沌”神話的哲學意蘊〉,《世界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
汪冬梅:〈莊子的理想世界──混沌〉,《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第4期。
林科吉:〈圖像:歷史記憶與文化表徵-論圖像作為第四重證據的效用〉,《求索》,2009年9月。
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評《古小說鉤沉》──兼論有關六朝小說的資料〉,《中外文學》第8 卷第9 期,1980年2 月。
孫常敘:〈伊尹生空桑和歷陽沉而為湖故事傳說合二為一以甲足乙例和語變致誤例〉,《社會科學戰線》1982 年第4 期。
孫熙國:〈《易經》的宇宙觀與陰陽五行家思想之淵源〉,《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徐麗霞:〈排灣族與百步蛇〉,《中國語文》第542期, 2002年8月。
袁珂:<我在神話研究方面做的工作>,《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馬昌儀:〈石獅子的象徵與陸沉神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 4期。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 期,2007年3月。
張中載:〈原型批評〉,《外國文學》,2003年1月,第1期。
張運華:〈先秦氣論的產生及發展〉,《唐都學刊》1995年第3期。
張曉平:〈文學意象的文化積澱與創造──兼評神話-原型批評〉,《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第17卷,第2期。
張錫科:〈我國十二生肖文化探源〉,《東方論壇》,2008年第3期。
郭靜云:〈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芻議〉,《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
郭靜云:〈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 卷第2 期,2007年12 月。
陳志良〈沉城的故事〉,《風土什誌》(復刻本)第一卷第三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陳建憲:〈垂死化身與人祭巫術—盤古神話再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 期。
陳建憲:〈試論神話的定義與形態〉,《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1卷4期1995年12月。
陳建憲:〈論神話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1997年第二期。
陳雅雯:〈黃帝與昆侖的神話原型〉,《遠東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
陳器文〈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探賾〉《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9年。
傅道彬:〈文學人類學: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方法?〉,《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傅光宇:〈陷湖傳說之型式及其演化〉,《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第3期。
喬蘭:〈《老子》“混沌”概念的哲學意義〉,《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 卷第1 期,2011 年2 月。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26卷,2007年6月。
黃毓任:〈先秦道家的「氣」與南方原始宗教〉,《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第12 卷第4、5 期,1982 年8月。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第十二卷第4期。
楊劍龍:〈「一種文學中的人類學」──論原型批評方法及其操作〉,《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第16卷。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漢學研究》,7卷1期,1989年6月。
楊曉林:〈神話-原型批評芻議〉,《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2月,第16卷,第4期。
萬建中:〈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解讀〉,《思想戰線》2000年 第5期。
葉舒憲: 〈山海經:從單純考據到文化詮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2000年第2期。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年1月第一期。
葉舒憲:〈三星堆與西南玉石之路——夏桀伐岷山與巴蜀神話歷史〉,《民族藝術》,2011年第4期。
葉舒憲:〈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經˙荒經的觀念背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第37 卷。
葉舒憲:〈女媧補天和玉石為天的神話觀〉,《民族藝術》,2011年第1期。
葉舒憲:〈山海經與文化他者神話形象學與人類學的分析〉,《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 卷第2 期,1998年6 月。
葉舒憲:〈中華文明探源的比較神話學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6月。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田野與文本之間〉,《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中國化過程與四重證據法──學術史的回顧及展望〉,《社會科學戰線》。
葉舒憲:〈冬眠之熊與鯀、禹、啟神話通解──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 卷 第4 期,2007年8月。
葉舒憲:〈四重證據法重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以玉文化和龍文化的大傳統研究為例〉,《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2012年4月。
葉舒憲:〈老子哲學與母神原型〉,《民間文學論壇》1997第1期。
葉舒憲:〈西王母神話:女神文明的中國遺產〉,《百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1年10月。
葉舒憲:〈原始思維說及其現代批判〉,《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03年七月。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在中國的傳播〉,《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1月。
葉舒憲:〈珥蛇與珥玉:玉耳飾起源的神話背景—四重證據法的玉文化發生研究〉,《百色學院學報》2012年1月,第25卷第1期。
葉舒憲:〈蛙人:再生母神的象徵——青海柳灣“陰陽人”彩陶壺解讀〉,《民族藝術》,2008年第2期。
趙虹:〈竹取物語與斑竹姑娘的比較研究〉,《日本研究》第2期,2003年。
趙鐵寒:〈夏民族的圖騰演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1961 年〉。
齊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神話淵源——論混沌神話的本體論意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11年5月。
劉向政:〈混沌”創世神話的原始象徵意義與宇宙觀〉,《求索》2007年2月。
劉青:〈從甲骨卜辭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論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維模式〉,《思想戰線》2008年第5期第34卷。
劉茂才:<填海追日五十年──袁珂先生生平及學術成就>,《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3月。
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樊聖:〈蛇杖醫學標幟的起源〉,《臨床醫學》四十七卷五期,2001年5月。
潛明茲;<袁珂對當代神話學的貢獻 >《社會科學研究》,1988年第1期。
鄧惠明:〈神話-原型批評三家述評〉,《西藏大學學報》,1997年11月,第12卷第2期。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敘事性與象徵性〉,《輔仁國文學報》,第17期,2001年11月。
潘俊杰:〈陰陽五行合流新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
蔡波 等:〈中國蛇類物種豐富度地理格局及其生態因子的關係〉,《動物學研究》,2012年7月,第33期。
鄧佩玲:〈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劄記(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2011年2月,詳文可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395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第24卷第3期總號279,1998年9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6月。
謝明勳:〈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著目錄〉,《東華漢學》第2期,國立東華大學,200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
藍多民:〈蛇圖騰.三月三.崖棺葬〉,《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魏斌:〈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第2期,2010年。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鐘年:〈“混沌”與洪水的牽連〉,《淮南師專學報》,第16卷1994第1期 。
饒春球、饒雪:〈“混沌”與洪水神話〉,《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9 卷第4 期,2009 年8 月。
龔奎洪、沙紅:〈原始思維基本特徵考論──布留爾《原始思維》讀後〉(《浙江社會科學》1998 年第2 期)。

(四)學位論文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陜西師範大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鏡玲:《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李傳江:《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蛇文化探究》,南京師範大學在職人員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筱雯:《《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祇結構關係淺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金克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洪謙:《中國上古神話與民間信仰──一個神話思維的考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紀千惠:《六朝志怪巨人與侏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翁雪華:《永生的鎖鑰──中國不死藥故事之探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康柏楷:《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型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頁93。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郭啟傳:《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郭麗鎔:《真實與虛構的國度──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之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海茵:《六朝志怪小說禁忌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傅仕欣:《先秦兩漢東海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嘉祺:《伊里亞德象徵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其原:《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藍珮文:《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蘇曼如:《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週期之主題探析》,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9151014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柯恩琪zh_TW
dc.creator (作者) 柯恩琪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Dec-2013 17:53:02 (UTC+8)-
dc.date.available 2-Dec-2013 17:53: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Dec-2013 17:53: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1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20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1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蛇作為世界性的神話意象,在各國的敘事文本中皆能看見其反覆出現,此中既有著共通的原型部分之呈現,同時也展示了蛇如何適應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在神話與傳說中生發新的意義與特徵。在中國神話與傳說中,蛇無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從先秦考古文物中蛇之圖像的挖掘、傳世文獻中人首蛇身神的記載,到六朝志怪中諸多蛇妖的傳說,蛇一直都穿梭在神話意識與神話思維中,並藉由敘事中的變型與轉化,汲取並獲得適應新時代的能力。從蛇之形象的研究出發,能幫助我們了解此種神聖動物是如何在中國文化中發揮其影響力,同時也能藉由其形象的轉變,觀看中國文化與民間思維的幾種特徵。
本文試著以近代神話研究中提出的「神話原型」作為出發點,透過神話思維與文化的角度,穿透各時期文化風貌與人類潛意識在敘事中所造出的種種迷障,來分析蛇之形象的背後意義。由此,再尋出其最初始的意象,以此為基礎,找出蛇之意象轉變的歷程與脈絡,討論蛇形象如何折射出人類社會的面貌,又如何反射出人類原始的心靈渴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一、六朝志怪的研究成果-------------------------------------------------------------------------4
二、蛇神話的研究成果----------------------------------------------------------------------------7
(一)由龍蛇相雜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8
(二)由語音文字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10
(三)由蛇的象徵進行蛇神話的討論--------------------------------------------------------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13
一、名詞義界-----------------------------------------------------------------------------------------13
二、研究資料選用範圍----------------------------------------------------------------------------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8
第二章 蛇的原始意象考察---------------------------------------------------------------------24
第一節 原始思維與動物崇拜------------------------------------------------------------------24
第二節 神蛇崇拜----------------------------------------------------------------------------------31
第三節 上古文獻中的蛇意象-----------------------------------------------------------------39
一 、蛇敘事------------------------------------------------------------------------------------------40
(一)環蛇-------------------------------------------------------------------------------------------41
(二)蛇守衛----------------------------------------------------------------------------------------48
(三)蛇吞食----------------------------------------------------------------------------------------51
(四)蛇珠 ------------------------------------------------------------------------------------------57
二 、蛇與它物的敘事-----------------------------------------------------------------------------58
(一)蛇魚互變-------------------------------------------------------------------------------------58
(二)蛇鳥主題-------------------------------------------------------------------------------------62
三 、人與蛇的敘事--------------------------------------------------------------------------------68
(一)操蛇、踐蛇、珥蛇之人-----------------------------------------------------------------68
(二)人面蛇身-------------------------------------------------------------------------------------75
第四節 十二生肖中的蛇--------------------------------------------------------------------------82
第五節 小結------------------------------------------------------------------------------------------87
第三章 六朝志怪中的蛇考察------------------------------------------------------------------89
第一節 六朝志怪中蛇的類型--------------------------------------------------------------------90
第二節 六朝志怪的蛇類故事比較-------------------------------------------------------------97
一、異蛇-----------------------------------------------------------------------------------------------99
二、妖蛇-----------------------------------------------------------------------------------------------102
三、靈蛇-----------------------------------------------------------------------------------------------105
第三節 六朝志怪中蛇的分析-------------------------------------------------------------------108
一、異蛇---------------------------------------------------------------------------------------------108
(一)蛇珠--------------------------------------------------------------------------------------------109
(二)怪蛇------------------------------------------------------------------------------------------111
(三)蛇禁忌---------------------------------------------------------------------------------------112
(四)蛇小偷/蛇守衛---------------------------------------------------------------------------115
(五)巨蛇--------------------------------------------------------------------------------------------119
(六)其它--------------------------------------------------------------------------------------------120
二、妖蛇----------------------------------------------------------------------------------------------121
(一)變化--------------------------------------------------------------------------------------------122
(二)作祟--------------------------------------------------------------------------------------------134
(三)徵兆---------------------------------------------------------------------------------------------142
三、靈蛇-----------------------------------------------------------------------------------------------145
(一)蛇藥---------------------------------------------------------------------------------------------145
(二)瑞蛇--------------------------------------------------------------------------------------------151
(三)蛇母---------------------------------------------------------------------------------------------156
(四)靈蛇禁忌-------------------------------------------------------------------------------------166
(五)神蛇---------------------------------------------------------------------------------------------169
第四節 小結------------------------------------------------------------------------------------------170
第四章 從上古到中古:蛇的意象演變原因考察---------------------------------------172
第一節 蛇意象的轉變與承衍-------------------------------------------------------------------174
一、上古蛇形象的幾點特徵---------------------------------------------------------------------174
二、六朝蛇形象的幾點特徵---------------------------------------------------------------------179
三、 蛇形象的變遷與繼承------------------------------------------------------------------------183
附表:上古至六朝蛇的形像發展樹狀圖-----------------------------------------------------186
第二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外部考察---------------------------------------------------------191
一、南北地理空間之懸隔與域外風物民情的交流----------------------------------------194
二、當代佛道思想之崛起與彼此相爭交流的過程-----------------------------------------198
三、儒家正統思想之轉型與玄學清談的博物風氣---------------------------------------201
四、秦漢歷史資料之承衍與史學責任感的覺醒--------------------------------------------204
第三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內部探討---------------------------------------------------------210
一、氣化論思想與陰陽五行說的結合--------------------------------------------------------211
二、精怪妖異說的發達與神聖性之遷移------------------------------------------------------216
三、混沌雙重性之轉向與秩序的開展--------------------------------------------------------221
第四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生物學討論------------------------------------------------------227
第五節 小結------------------------------------------------------------------------------------------235
第五章 結論------------------------------------------------------------------------------------------237
一、原型的繼承與新變-----------------------------------------------------------------------------239
二、秩序的認同與建立----------------------------------------------------------------------------240
三、混沌的回歸與解破-----------------------------------------------------------------------------242
圖版目錄----------------------------------------------------------------------------------------------245
參考文獻----------------------------------------------------------------------------------------------252
附表:志怪中的「異蛇」篇章----------------------------------------------------------------276
附表:志怪中的「妖蛇」篇章----------------------------------------------------------------280
附表:志怪中的「靈蛇」篇章----------------------------------------------------------------285
zh_TW
dc.format.extent 123391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思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志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混沌zh_TW
dc.title (題名)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Images of Snakes from Pre-Qin Dynasty to Six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
《老子》,朱謙之 校釋:《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二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頁27。
《孫子》,李零譯注:《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1993年
《列子》,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84。
[戰國]《山海經》,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漢]劉安:《淮南子》,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司馬遷:《史記》,(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舊題[漢)東方朔:《神異經》,王國良據廣漢魏叢書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舊題[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王國良據顧氏文房小說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郭憲:《漢武洞冥記》,王國良據顧氏文房小說本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魏]曹丕:《列異傳》,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郭璞:《玄中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晉]王嘉 著、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王儉;《漢武故事》,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王琰:《冥祥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祖沖之:《述異記》,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晉]常璩:《華陽國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楊家駱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劉義慶:《幽明錄》,古小說鉤沉本,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舊題[晉]陶潛:《搜神後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共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范曄等:《後漢書》,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繹:《金樓子》台北:《知不足齋叢書》,出版年份不詳。
[唐]魏徵等撰:《隋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李昉 等奉敕編:《太平御覽一千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一千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市:新文豐,1985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濟南 : 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湯球撰:《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專著
1、中文專著
(俄)李福清(B.Riftin):《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北京:人民文學,1996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香港:錦鏽,1994年
中國岩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岩畫全集》,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年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全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中國史‧史前時代》,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全八冊),濟南 : 山東美術,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國家文物局編:《早期中國 : 中華文明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2009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王秋桂 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冥祥記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硏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編∕國立編譯館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著集目正編》,臺北:五南,民1996年
王國良編∕國立編譯館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著集目續編》,臺北:五南,1997年
王維忠編:《中國歷代器物造型文飾圖典》,瀋陽:遼寧美術,1996年8月。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三民,1993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田兆元:《神話學與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編:《殷墟地下瑰寶 : 河南安陽婦好墓,台北:光復,1994年
史語所展製作小組編:《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品圖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2002年
譚旦冏:《商周銅器》,台北:中華叢書會,196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9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月
向柏松:《神話與民間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安徽省文物局編:《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台北:眾志美術,2004年10月。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何星亮:《龍族的圖騰》,台北:中華書局,1993年。
何新:《談龍》,香港:中華,1989年
何新:《談龍說鳳:龍鳳的動物學原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1987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侯旭東等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6月。
呂亞虎:《戰國秦漢簡帛所見巫術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小光:《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以《太一生水》為中心的考察》,成都:巴蜀書社, 2009年
李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共十冊),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4月。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臺北市 : 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70年。
李建偉、牛瑞紅編:《中國青銅器圖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
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8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豐琳、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 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84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邢文 編譯:《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南泉、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編:《中國玉器定級圖典》,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7月。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高去尋遺稿,杜正勝、李永迪整理:《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報告 : 河南安陽殷代、東周墓地及遺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8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4月。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1996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年3 月初版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九大文化,1990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孫慶偉編:《西周玉器》,台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5年11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乃湘、崔岩峋:《說龍》,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袁珂 校注:《山海經》,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袁珂:《中國民族神話詞典》四川: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79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廣闊、馬保春、宋國定:《河南早期刻畫符號研究》,北京:科學,2012年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出版,1996年),頁399。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蓋亞文化出版,2010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6月。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江蘇: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裡仁出版社,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國立故宮傳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屈原的故鄉-楚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12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歷代銅鏡》,臺北:歷史博物館,1996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年。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198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市:聯經,1990年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2002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郭淨、陳星譯,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年2月。
張光直著、毛小雨譯:《商代文明》,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1998年
張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
張偉華主編:《抱璞怡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與玉器》,臺北市:雲中居古玩, 2001年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煒:《楚辭筆記》,臺北:時報文化,2002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北京 : 北京大學,2011年。
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許右方:《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臺北:秀威資訊,2003年
陳明遠:《秦漢瓦當圖》,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茂仁:《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楚帛書研究》上、下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鵬翔編:《主題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8月。
陶陽、鍾秀:《中國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4月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 : 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2002年
淩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鄭州:大象,2009年
淩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傅道彬:《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傅嘉儀 編:《中國瓦當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曾芳玲編:《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市美術館,2000年
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游琪、劉錫誠主編:《山嶽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湯惠生、張文華著:《青海岩畫--史前藝術中二元對立思維及其觀念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程征、錢志強:《黃河彩陶》,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 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2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悅:《神話敘事與集體記憶──《淮南子》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楚文化硏究會編:《楚文化硏究論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 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别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8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
賈湖亭:《龍圖騰社會與民族政治意識》,台北:大風出版社,1987年。
遊琪、劉錫誠主編:《葫蘆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生):《卑南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9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1997年
廖明君,《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公司,1975年
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力光:《中國古代瓦當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趙力光:《古瓦當集珍》,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出版社,2002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1998年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趙曉彬:《普羅普民俗學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發行,2006年
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嶽麓出版,2001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
劉雲輝編:《陜西出土東周玉器》,北京:文物,2006年
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1987年。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曉暉,楊燕譯:《永恆的輪回:印度神話》,北京:中國靑年出版社, 2003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木鐸出版,1983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蔡慶良編:《商代玉器》,台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10年3月。
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振偉:《意識.神話.詩學:文本批評的尋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四川:重慶出版社,1996年
魯文生編:《山東省博物館藏珍》,山東: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魯迅《中國小説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編:《古小說鉤沈》,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
蕭兵:《楚文化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江蘇古籍,1987年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市:文物出版發行,1997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2005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年6 月。
韓養民:《秦漢文化史》,板橋:駱駝,1987年
譚旦冏纂輯:《中國藝術圖錄》,臺北市:明華,1959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嚴志斌、洪梅編:《殷墟靑銅器:靑銅時代的中國文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200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安陽市文物考古硏究編:《殷墟新出土靑銅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顧望、謝海元編:《中國青銅圖典》,杭州:浙江攝影,1999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87年

2、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おおばやし たりょう,1929-2001) 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日)小南一郎(こみなみ いちろう, 1942-)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白川靜(1910-2006) 著、鄭威 譯:《漢字百話》,臺北:大家出版,2012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伊藤清司(いとう せいじ,1924-2007)著/劉曄原譯:《《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年。
(日)多田克己(ただ かつみ,1961-)著/歐凱寧譯:《日本神妖博物誌》,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7月。
(日)安田喜憲(やすだ よしのり,1946-)主編:《神話︰祭祀與長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
(日)武光誠(たけみつ まこと,1950年)著/蔡瑪莉譯:《日本神話圖解》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9月。
(日)河合隼雄(かわい はやお,1928-2007)著、廣梅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10月。
(日)御手洗勝(1924-)等著:《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黃帝的傳說》,臺北:時報文化, 1988年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
(加)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 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 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古羅馬)阿普列烏斯(Apuleio ,125 – 170)著/劉黎亭譯:《金驢記》上海: 譯文出版社,1988年。
(古羅馬)維吉爾(Vergilius, P.M. 70 BC –19 BC)原著/王承教選編/王承教、黄芙蓉等譯:《埃涅阿斯纪章義》,北京市:華夏出版,2009年。
(法)克洛德.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年
(法)李維史陀(即Lévi-Strauss,此處翻為李維史陀)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法)李維-史特勞斯(即Lévi-Strauss,此處翻為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市:聯經,1989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űhl,1857-1939)/丁由 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臺北:南方叢書出版,1988年
(俄)葉.莫.梅列金斯基(E. M.Meletinskij,1963-)著/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10月。
(美)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 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美)Joseph Campbell(1904-1987)著/李子寧 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2009年
(美)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緖文化,1997年
(美)Robert H. 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美)艾蘭(Sarah Allan,1945-)著/張海晏譯:水之德與道之端(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巫鴻 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 中國古代圖像藝術的思想性》, 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哈裡.A.威爾默(Harry A. Wilmer) 著/楊韶剛譯:《可理解的榮格──榮格心理學的個人方面》,1998年
(美)威爾杜蘭(Will Durant,1885-1981)著/幼獅翻譯中心譯:《埃及與近東》,臺北:幼獅出版,1973年。
(美)瑪麗加.金芭塔絲(Gimbutas,M,1952-1993) 著/葉舒憲 等譯:《活著的女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鄧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 編/朝戈金 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Hopcke, Robert H.)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汪培基 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1922-)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與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挪威)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著/施植明 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挪威)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曾旭正譯:《建築意向》,臺北:胡氏圖書,1988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瑞士)卡爾.吉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著/徐德林 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馮川、蘇克 編譯:《心理學與文學》,九大文化,1994年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 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2002年
(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1990年4月。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著/李以洪 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年-1917):《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連樹聲 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德)恩斯特.凱西勒(Ernst Cassirer,又可譯成恩斯特.卡西爾)/甘陽 譯:《人論》(An Essay on Ma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德)恩斯特.凱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於曉 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德)葛哈德.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著/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羅馬尼亞)M.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1921-1986,又有出版業者譯成伊利亞德、埃利亞德等)著/楊儒賓 譯:《宇宙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羅馬尼亞)米爾希.埃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宋立道、魯奇 譯:《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 譯:《神聖的存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文聖經啟導本編輯委員會 編:《中文聖經啟導本》,香港:海天書樓,1990年11月。

(三)期刊會議論文
卞東波:〈宮亭湖廟神及其在古典文學中的流變〉,《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2008年)。
王諾:〈原始思維與神話的隱喻〉,《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王玲:〈藏族民間故事斑竹姑娘與日本故事竹取物語的類比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8期,2007年。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田兆光:<中國神話史研究的若干問題>《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6年4月。
朱立元:〈弗萊的原型批評美學〉,《人文雜誌.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6期。
任敬軍〈竹取物語中根元的日本竹文化內涵〉,《世界竹藤通訊》第5期,2010年。
朱任飛:〈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混沌母題與莊子寓言〉,《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
何紅:〈災異、徵兆、犧牲──從「陷湖」傳說到「獻身」故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一),柯慶明、林明德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李川:〈從「象物」敍事看山海經之零散論成因〉,《欽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2 期, 2011年4月。
李傳江:〈中古典籍中的非類型故事闡釋-以《搜神記.羽衣人》為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5期。
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政治的影響〉(上),《大陸雜誌》第26卷第10期,1963年5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馬昌儀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1980年。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1993年。
李灩波:〈中希“混沌”神話的哲學意蘊〉,《世界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
汪冬梅:〈莊子的理想世界──混沌〉,《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第4期。
林科吉:〈圖像:歷史記憶與文化表徵-論圖像作為第四重證據的效用〉,《求索》,2009年9月。
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評《古小說鉤沉》──兼論有關六朝小說的資料〉,《中外文學》第8 卷第9 期,1980年2 月。
孫常敘:〈伊尹生空桑和歷陽沉而為湖故事傳說合二為一以甲足乙例和語變致誤例〉,《社會科學戰線》1982 年第4 期。
孫熙國:〈《易經》的宇宙觀與陰陽五行家思想之淵源〉,《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徐麗霞:〈排灣族與百步蛇〉,《中國語文》第542期, 2002年8月。
袁珂:<我在神話研究方面做的工作>,《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馬昌儀:〈石獅子的象徵與陸沉神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 4期。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 期,2007年3月。
張中載:〈原型批評〉,《外國文學》,2003年1月,第1期。
張運華:〈先秦氣論的產生及發展〉,《唐都學刊》1995年第3期。
張曉平:〈文學意象的文化積澱與創造──兼評神話-原型批評〉,《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第17卷,第2期。
張錫科:〈我國十二生肖文化探源〉,《東方論壇》,2008年第3期。
郭靜云:〈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芻議〉,《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
郭靜云:〈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25 卷第2 期,2007年12 月。
陳志良〈沉城的故事〉,《風土什誌》(復刻本)第一卷第三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陳建憲:〈垂死化身與人祭巫術—盤古神話再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 期。
陳建憲:〈試論神話的定義與形態〉,《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1卷4期1995年12月。
陳建憲:〈論神話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1997年第二期。
陳雅雯:〈黃帝與昆侖的神話原型〉,《遠東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
陳器文〈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探賾〉《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9年。
傅道彬:〈文學人類學: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方法?〉,《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傅光宇:〈陷湖傳說之型式及其演化〉,《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第3期。
喬蘭:〈《老子》“混沌”概念的哲學意義〉,《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 卷第1 期,2011 年2 月。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26卷,2007年6月。
黃毓任:〈先秦道家的「氣」與南方原始宗教〉,《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第12 卷第4、5 期,1982 年8月。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復刊》第十二卷第4期。
楊劍龍:〈「一種文學中的人類學」──論原型批評方法及其操作〉,《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第16卷。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漢學研究》,7卷1期,1989年6月。
楊曉林:〈神話-原型批評芻議〉,《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2月,第16卷,第4期。
萬建中:〈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解讀〉,《思想戰線》2000年 第5期。
葉舒憲: 〈山海經:從單純考據到文化詮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2000年第2期。
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年1月第一期。
葉舒憲:〈三星堆與西南玉石之路——夏桀伐岷山與巴蜀神話歷史〉,《民族藝術》,2011年第4期。
葉舒憲:〈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經˙荒經的觀念背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第37 卷。
葉舒憲:〈女媧補天和玉石為天的神話觀〉,《民族藝術》,2011年第1期。
葉舒憲:〈山海經與文化他者神話形象學與人類學的分析〉,《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 卷第2 期,1998年6 月。
葉舒憲:〈中華文明探源的比較神話學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6月。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田野與文本之間〉,《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中國化過程與四重證據法──學術史的回顧及展望〉,《社會科學戰線》。
葉舒憲:〈冬眠之熊與鯀、禹、啟神話通解──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 卷 第4 期,2007年8月。
葉舒憲:〈四重證據法重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以玉文化和龍文化的大傳統研究為例〉,《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2012年4月。
葉舒憲:〈老子哲學與母神原型〉,《民間文學論壇》1997第1期。
葉舒憲:〈西王母神話:女神文明的中國遺產〉,《百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1年10月。
葉舒憲:〈原始思維說及其現代批判〉,《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2003年七月。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在中國的傳播〉,《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1月。
葉舒憲:〈珥蛇與珥玉:玉耳飾起源的神話背景—四重證據法的玉文化發生研究〉,《百色學院學報》2012年1月,第25卷第1期。
葉舒憲:〈蛙人:再生母神的象徵——青海柳灣“陰陽人”彩陶壺解讀〉,《民族藝術》,2008年第2期。
趙虹:〈竹取物語與斑竹姑娘的比較研究〉,《日本研究》第2期,2003年。
趙鐵寒:〈夏民族的圖騰演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1961 年〉。
齊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神話淵源——論混沌神話的本體論意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11年5月。
劉向政:〈混沌”創世神話的原始象徵意義與宇宙觀〉,《求索》2007年2月。
劉青:〈從甲骨卜辭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論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維模式〉,《思想戰線》2008年第5期第34卷。
劉茂才:<填海追日五十年──袁珂先生生平及學術成就>,《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3月。
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
樊聖:〈蛇杖醫學標幟的起源〉,《臨床醫學》四十七卷五期,2001年5月。
潛明茲;<袁珂對當代神話學的貢獻 >《社會科學研究》,1988年第1期。
鄧惠明:〈神話-原型批評三家述評〉,《西藏大學學報》,1997年11月,第12卷第2期。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敘事性與象徵性〉,《輔仁國文學報》,第17期,2001年11月。
潘俊杰:〈陰陽五行合流新探〉,《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
蔡波 等:〈中國蛇類物種豐富度地理格局及其生態因子的關係〉,《動物學研究》,2012年7月,第33期。
鄧佩玲:〈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劄記(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2011年2月,詳文可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395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第24卷第3期總號279,1998年9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6月。
謝明勳:〈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著目錄〉,《東華漢學》第2期,國立東華大學,200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
藍多民:〈蛇圖騰.三月三.崖棺葬〉,《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魏斌:〈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第2期,2010年。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鐘年:〈“混沌”與洪水的牽連〉,《淮南師專學報》,第16卷1994第1期 。
饒春球、饒雪:〈“混沌”與洪水神話〉,《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9 卷第4 期,2009 年8 月。
龔奎洪、沙紅:〈原始思維基本特徵考論──布留爾《原始思維》讀後〉(《浙江社會科學》1998 年第2 期)。

(四)學位論文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陜西師範大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鏡玲:《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李傳江:《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蛇文化探究》,南京師範大學在職人員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筱雯:《《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祇結構關係淺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金克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洪謙:《中國上古神話與民間信仰──一個神話思維的考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紀千惠:《六朝志怪巨人與侏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翁雪華:《永生的鎖鑰──中國不死藥故事之探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康柏楷:《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型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頁93。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郭啟傳:《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郭麗鎔:《真實與虛構的國度──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之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海茵:《六朝志怪小說禁忌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傅仕欣:《先秦兩漢東海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君琦:《「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嘉祺:《伊里亞德象徵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其原:《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藍珮文:《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蘇曼如:《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週期之主題探析》,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