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之法律問題
On Legal Issues of Passport Prevention and Penalty作者 陳綺韓
Chen, Chi Han貢獻者 李聖傑
陳綺韓
Chen, Chi Han關鍵詞 護照犯罪
偽變造護照
晶片護照
生物特徵辨識身分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Jan-2014 14:32:19 (UTC+8) 摘要 護照為一國政府發給其國民持憑在國外旅行之國籍身分證明,也是行使旅外國人及僑民保護的憑證。在全球化影響下,為便利快速通關及防範冒用護照情形,國際民航組織(ICAO)對晶片護照制定全球一致之規範,為提昇護照安全性,歐盟、新加坡等國之晶片護照已儲存指紋作為第二生物特徵,漸為國際趨勢。我國雖已於2008年12月29日配合ICAO規範發行晶片護照,惟因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明示個人對其指紋資訊之自主控制,受資訊隱私權之保障,為避免引起國人爭議,我晶片護照僅儲存臉部影像作為生物特徵。我晶片護照雖防偽功能強大,惟由於晶片僅儲存臉部影像,辨識身分之誤差率較指紋高出許多,且除首次申請者外,申辦護照得委託代辦,申請人無須親自到場,致人別查核困難,不法集團爰由申辦流程之上游冒辦護照,或由下游冒用他人護照,以買賣護照方式提供罪嫌逃逸、人蛇偷渡、人口販運及洗錢等,護照犯罪態樣已非現行罰則所能完全規範。本文研究護照犯罪之防制及處罰涉及之法律問題,分為六章,除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外,第二章首先探討我國護照沿革及護照犯罪保護之法益;第三章續研析護照濫用或犯罪態樣及犯罪手法,並說明現行外交部防制護照犯罪之相關措施;第四章承上章就外交部為防制護照犯罪發行晶片護照之措施,分析晶片護照防偽功能缺失,說明指紋作為生物特徵辨識身分之優點,並探討指紋資訊涉及之權利性質,以及歐盟、德國及法國晶片護照或身分證儲存指紋之相關規定,以為參考;第五章分析我國護照犯罪司法實務及現行罰則問題,並介紹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日本等國護照犯罪罰則相關規定,以研提對現行護照條例之修正建議;第六章則綜整以上各章研究所得作出結論,並提出建議,俾作為護照條例之修正及後續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相關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一)書籍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1994年。2.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市:瑞興,1996年。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初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10年。4. 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一刷,臺北市:元照,2009年9月。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臺北市:林山田發行,2005年9月。6.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修訂九版,臺北市:元照,2006年。7. 林東茂,刑法綜覽(下篇),六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8. 俞承修,中華民國刑法分則釋義(上冊),臺一版,臺北市:三民,1956年。9. 翁岳生等著,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臺北市: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10.范振水,中國護照,香港:三聯,2004年2月。11.張紹勳,研究方法(精華本),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12.黃仲夫(黃源盛),刑法精義,修訂二版,臺北市:元照,2008年1月。13.黃榮堅,刑法的極限,初版,臺北市:元照,1999年。14.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2年。15.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二版一刷,臺北市:新學林,2009年8月。16.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二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臺北市:元照,2012年4月。18.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六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08年2月。19.韓忠謨(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臺北市:三民,2000年。20.鄭爰諏編,刑法集解,七版,上海:世界,1932年11月。(二)期刊及專書論文1. 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出入境管理制度與渡航兩岸問題」,臺灣文獻(62:3),2011年9月,頁1-54。2.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納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頁38-56。3. 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刑偽造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載: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頁4.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5. 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九號與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二○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238-249。6. 吳建浩,「生物辨識技術應用優勢探討」,零組件雜誌,第183期,2007年1月,頁48-50、52-56。7. 吳耀宗,「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三一號裁判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253-266。8. 吳耀宗,「代理製作文書與偽造文書罪」,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69-80。9.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120-141。10.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266-280。11.徐正戎,「戶籍法第八條按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年10月,頁57-81。12.張天一,『偽造文書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99-238。13.范姜真媺,「按捺指紋與合憲性審查基準—以日本判例、學說為主」,律師雜誌,第311期,2005年8月,頁54-71。14.張敦智,「民國時期一紙護照編排設計之研究」,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7期,2010年10月,頁21-39。15.許義寶,「外國人個人資料保護與國家蒐集利用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入國與居留為例」,警大法學論集,第19期,2010年10月,頁55-114。16.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4-191。17.黃榮堅,「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二二九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2004年1月,頁63-80。18.詹鎮榮,「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2005年7月,頁8-9。19.葉家瑜,「中華民國身分證與新台幣鈔券及護照上一般文件特徵之辨識」,刑事科學,第60期,2006年3月,頁147-183。20.廖福特、翁逸泓,「建構國家收集與留存個人生物特徵資料之底線?—歐洲人權法院S. and Marper v. UK判決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1日,頁49-64。21.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2月,頁25-31。22.劉靜怡研究主持,周桂田等協同主持,運用生物特徵辨識身分制度之比較研究,2007年,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3.陳友鋒,「危險的偽造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2007年1月,頁54-52。24.謝孟圜,「我國晶片護照的誕生與展望」,外交部通訊,第27卷第5期,2008年12月,頁10-13。25.蔡齊賢,「全民指紋建檔及所衍生之風險管理分析」(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88-110。26.顏厥安,「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性問題鑑定意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45-177。27.顧振豪,「FRID電子式護照的應用與法律爭議」,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12月,頁8-12。(三)學位論文1. 李漢強,The Impact of fraudulent passport in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crime: A case study of Thailand,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2.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3. 林萬芳,台灣與泰國偽造護照罪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4. 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二、外文資料1.Biometrics Deployment of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version 2.0), Technical Report,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TAG/MRTD)15 Endorsed,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May 21, 2004.2.Compatibility verification of e-passport for immigration control, Project Report Summary, volumeⅠof Ⅵ,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 March, 2006.3.Crime of Forging a U.S.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legalmatch.com/law-library/article/crime-of-forging-a-us-passport.html4.DOC 9303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 Part 1, vol.1, approved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and published under his authority,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65.Doulman, Jane & Lee, David, Every Assistance & Protection:A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the Federation Press, Canberra, 2008.6.Hopkins, Richard,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s and Large Scale Civilian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vol. 13, No. 3(337-363), 1999.7.Starnes, Robert W., How Passport and Visa Fraud Relate to Identity Fraud, 31 March 2003,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2001-2009.state.gov/m/ds/rls/rm/19561.htm8.Revised Bill of Passport Act Passed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press release o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Feb. 26, 2008,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mofa.go.kr/ENG/press/pressreleases/index.jsp?menu=m_10_20&sp=/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3FtypeID=12%26boardid=302%26seqno=3059239.Study Report on Facial Biometrics for Japanese ePassport, Biometric WG of IC Passport Committee of Japan, March 6, 2012,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biometrics.nist.gov/cs_links/ibpc2012/presentations/Day1/110_sakamoto.pdf10.The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passports.gov.au/Web/HistoryOfPassports/PassportEvolution.aspx.11.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justice.gov/usao/eousa/foia_reading_room/usam/title9/crm01524.htm三、網站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2.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3.日本內閣官房:http://www.cas.go.jp4.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5.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6.外交部領事事務局:http://www.boca.gov.tw7.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8.加拿大政府法律網:http://laws-lois.justice.gc.ca9.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10.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Diplomatic Security, http://www.state.gov/m/ds11.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http://travel.state.gov12.紐西蘭國會法規網:http://www.legislation.govt.nz13.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http://www.icao.int14.德國聯邦法務部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http://www.bmj.de15.澳大利亞外交及貿易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http://www.dfat.gov.au16.韓國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go.kr 17.蕃薯藤新聞網:http://history.n.yam.com18. TVBS新聞網:http://www.tvbs.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8961234
1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6123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聖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綺韓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i Ha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綺韓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i Han en_US dc.date (日期) 201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Jan-2014 14:32:19 (UTC+8) - dc.date.available 2-Jan-2014 14:32:1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Jan-2014 14:32:19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6123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22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61234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護照為一國政府發給其國民持憑在國外旅行之國籍身分證明,也是行使旅外國人及僑民保護的憑證。在全球化影響下,為便利快速通關及防範冒用護照情形,國際民航組織(ICAO)對晶片護照制定全球一致之規範,為提昇護照安全性,歐盟、新加坡等國之晶片護照已儲存指紋作為第二生物特徵,漸為國際趨勢。我國雖已於2008年12月29日配合ICAO規範發行晶片護照,惟因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明示個人對其指紋資訊之自主控制,受資訊隱私權之保障,為避免引起國人爭議,我晶片護照僅儲存臉部影像作為生物特徵。我晶片護照雖防偽功能強大,惟由於晶片僅儲存臉部影像,辨識身分之誤差率較指紋高出許多,且除首次申請者外,申辦護照得委託代辦,申請人無須親自到場,致人別查核困難,不法集團爰由申辦流程之上游冒辦護照,或由下游冒用他人護照,以買賣護照方式提供罪嫌逃逸、人蛇偷渡、人口販運及洗錢等,護照犯罪態樣已非現行罰則所能完全規範。本文研究護照犯罪之防制及處罰涉及之法律問題,分為六章,除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外,第二章首先探討我國護照沿革及護照犯罪保護之法益;第三章續研析護照濫用或犯罪態樣及犯罪手法,並說明現行外交部防制護照犯罪之相關措施;第四章承上章就外交部為防制護照犯罪發行晶片護照之措施,分析晶片護照防偽功能缺失,說明指紋作為生物特徵辨識身分之優點,並探討指紋資訊涉及之權利性質,以及歐盟、德國及法國晶片護照或身分證儲存指紋之相關規定,以為參考;第五章分析我國護照犯罪司法實務及現行罰則問題,並介紹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日本等國護照犯罪罰則相關規定,以研提對現行護照條例之修正建議;第六章則綜整以上各章研究所得作出結論,並提出建議,俾作為護照條例之修正及後續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相關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一項 研究動機....................................11 第二項 研究目的....................................13 第二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方法......................14 第一項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項 研究方法....................................15 第三節 論文架構......................................17第二章 我國護照沿革及護照犯罪刑罰保護法益.................19 第一節 護照之沿革....................................19 第一項 護照之起源...................................19 第二項 民國以前之護照................................20 第三項 民國以後之護照................................25 第二節 護照之性質與作用...............................30 第一項 護照之性質...................................30 第二項 護照之作用...................................33 第三節 現行有關護照犯罪刑罰及保護法益...................34 第一項 刑法第212條及第216條規定......................34 第二項 護照條例第23條至第25條規定.....................44 第四節 小結..........................................48第三章 我國護照犯罪現況及防制措施........................50 第一節 護照犯罪手法...................................50 第一項 偽造、變造護照及行使偽造、變造護照..............51 第二項 冒領護照.....................................57 第三項 將護照交付他人冒用............................60 第二節 未受現法規範之護照濫用行為.......................61 第一項 買賣護照、以護照抵銷債務或債權..................61 第二項 冒名使用護照..................................62 第三項 以護照抵押貸款或作為債權擔保....................63 第三節 護照犯罪防制措施................................64 第一項 護照犯罪相關統計資料...........................64 第二項 發行晶片護照..................................69 第三項 首次申請護照親辦制度...........................74 第四節 小結...........................................75第四章 護照犯罪防制問題..................................77 第一節 我國晶片護照防偽功能缺失及面臨之挑戰...............77 第一項 晶片護照未來發展趨勢...........................77 第二項 我國現行晶片護照安全缺失........................78 第三項 我國晶片護照發展面臨之挑戰及問題.................78 第二節 生物特徵辨識身分之應用..........................80 第一項 生物特徵資訊...................................80 第二項 辨識身分之意義.................................82 第三項 各種生物特徵辨識工具之比較分析...................84 第四項 晶片護照儲存生物特徵之目的......................87 第三節 晶片護照儲存生物特徵之合憲性......................89 第一項 指紋資訊涉及之權利.............................89 第二項 國家蒐集、處理或利用指紋之合憲性.................94 第四節 外國晶片護照或身分證儲存指紋之相關規定..............96 第一項 歐盟晶片護照及旅行文件..........................96 第二項 德國晶片護照及身分證............................97 第三項 法國身分證....................................100 第五節 小結...........................................101第五章 護照犯罪處罰問題及修法建議.........................103 第一節 我國護照犯罪處罰問題............................103 第一項 司法實務問題.................................103 第二項 現行罰則缺失.................................118 第二節 外國護照犯罪處罰規範............................125 第一項 美國及澳大利亞................................125 第二項 德國及日本...................................131 第三項 其他主要國家.................................136 第三節 護照犯罪罰則修正建議............................139 第一項 刑罰保護法益及刑罰之合憲性.....................139 第二項 刑罰之前置化.................................142 第三項 增訂犯罪類型及在國外犯罪之處罰.................145 第四節 小結..........................................148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0 第一節 結論..........................................150 第一項 護照犯罪防制問題..............................150 第二項 護照犯罪處罰問題..............................152 第二節 建議..........................................153 第一項 護照犯罪防制部分..............................153 第二項 護照犯罪處罰部分..............................156參考文獻................................................158附錄一 德國護照法第4、16、16a、24條(德文)...............165附錄二 澳大利亞護照法第4章第2節罰則(英文)................169附錄三 日本旅券法第23條及第24條(日文)...................176 zh_TW dc.format.extent 2645468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6123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護照犯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偽變造護照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晶片護照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物特徵辨識身分 zh_TW dc.title (題名) 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之法律問題 zh_TW dc.title (題名) On Legal Issues of Passport Prevention and Penalty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一)書籍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1994年。2.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市:瑞興,1996年。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初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10年。4. 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一刷,臺北市:元照,2009年9月。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臺北市:林山田發行,2005年9月。6.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修訂九版,臺北市:元照,2006年。7. 林東茂,刑法綜覽(下篇),六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8. 俞承修,中華民國刑法分則釋義(上冊),臺一版,臺北市:三民,1956年。9. 翁岳生等著,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臺北市: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10.范振水,中國護照,香港:三聯,2004年2月。11.張紹勳,研究方法(精華本),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12.黃仲夫(黃源盛),刑法精義,修訂二版,臺北市:元照,2008年1月。13.黃榮堅,刑法的極限,初版,臺北市:元照,1999年。14.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2年。15.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二版一刷,臺北市:新學林,2009年8月。16.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二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臺北市:元照,2012年4月。18.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六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08年2月。19.韓忠謨(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臺北市:三民,2000年。20.鄭爰諏編,刑法集解,七版,上海:世界,1932年11月。(二)期刊及專書論文1. 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出入境管理制度與渡航兩岸問題」,臺灣文獻(62:3),2011年9月,頁1-54。2.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納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頁38-56。3. 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刑偽造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載: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頁4.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5. 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九號與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二○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238-249。6. 吳建浩,「生物辨識技術應用優勢探討」,零組件雜誌,第183期,2007年1月,頁48-50、52-56。7. 吳耀宗,「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三一號裁判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253-266。8. 吳耀宗,「代理製作文書與偽造文書罪」,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69-80。9.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120-141。10.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266-280。11.徐正戎,「戶籍法第八條按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年10月,頁57-81。12.張天一,『偽造文書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99-238。13.范姜真媺,「按捺指紋與合憲性審查基準—以日本判例、學說為主」,律師雜誌,第311期,2005年8月,頁54-71。14.張敦智,「民國時期一紙護照編排設計之研究」,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7期,2010年10月,頁21-39。15.許義寶,「外國人個人資料保護與國家蒐集利用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入國與居留為例」,警大法學論集,第19期,2010年10月,頁55-114。16.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4-191。17.黃榮堅,「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二二九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2004年1月,頁63-80。18.詹鎮榮,「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2005年7月,頁8-9。19.葉家瑜,「中華民國身分證與新台幣鈔券及護照上一般文件特徵之辨識」,刑事科學,第60期,2006年3月,頁147-183。20.廖福特、翁逸泓,「建構國家收集與留存個人生物特徵資料之底線?—歐洲人權法院S. and Marper v. UK判決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1日,頁49-64。21.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2月,頁25-31。22.劉靜怡研究主持,周桂田等協同主持,運用生物特徵辨識身分制度之比較研究,2007年,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3.陳友鋒,「危險的偽造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2007年1月,頁54-52。24.謝孟圜,「我國晶片護照的誕生與展望」,外交部通訊,第27卷第5期,2008年12月,頁10-13。25.蔡齊賢,「全民指紋建檔及所衍生之風險管理分析」(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88-110。26.顏厥安,「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性問題鑑定意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45-177。27.顧振豪,「FRID電子式護照的應用與法律爭議」,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12月,頁8-12。(三)學位論文1. 李漢強,The Impact of fraudulent passport in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crime: A case study of Thailand,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2.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3. 林萬芳,台灣與泰國偽造護照罪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4. 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二、外文資料1.Biometrics Deployment of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version 2.0), Technical Report,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TAG/MRTD)15 Endorsed,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May 21, 2004.2.Compatibility verification of e-passport for immigration control, Project Report Summary, volumeⅠof Ⅵ,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 March, 2006.3.Crime of Forging a U.S.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legalmatch.com/law-library/article/crime-of-forging-a-us-passport.html4.DOC 9303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 Part 1, vol.1, approved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and published under his authority,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65.Doulman, Jane & Lee, David, Every Assistance & Protection:A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the Federation Press, Canberra, 2008.6.Hopkins, Richard,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s and Large Scale Civilian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vol. 13, No. 3(337-363), 1999.7.Starnes, Robert W., How Passport and Visa Fraud Relate to Identity Fraud, 31 March 2003,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2001-2009.state.gov/m/ds/rls/rm/19561.htm8.Revised Bill of Passport Act Passed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press release o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Feb. 26, 2008,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mofa.go.kr/ENG/press/pressreleases/index.jsp?menu=m_10_20&sp=/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3FtypeID=12%26boardid=302%26seqno=3059239.Study Report on Facial Biometrics for Japanese ePassport, Biometric WG of IC Passport Committee of Japan, March 6, 2012,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biometrics.nist.gov/cs_links/ibpc2012/presentations/Day1/110_sakamoto.pdf10.The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passports.gov.au/Web/HistoryOfPassports/PassportEvolution.aspx.11.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justice.gov/usao/eousa/foia_reading_room/usam/title9/crm01524.htm三、網站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2.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3.日本內閣官房:http://www.cas.go.jp4.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5.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6.外交部領事事務局:http://www.boca.gov.tw7.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8.加拿大政府法律網:http://laws-lois.justice.gc.ca9.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10.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Diplomatic Security, http://www.state.gov/m/ds11.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http://travel.state.gov12.紐西蘭國會法規網:http://www.legislation.govt.nz13.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http://www.icao.int14.德國聯邦法務部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http://www.bmj.de15.澳大利亞外交及貿易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http://www.dfat.gov.au16.韓國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go.kr 17.蕃薯藤新聞網:http://history.n.yam.com18. TVBS新聞網:http://www.tvbs.com.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