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結》創作論述
Creation Description of “Knot“
作者 丘其崇
貢獻者 黃葳威
丘其崇
關鍵詞 廣播劇
孤獨
依戀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0-Feb-2014 14:44:58 (UTC+8)
摘要 本作品以「結」為題,以繩結來比擬人際關係,一方面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不會因為溝通形式的改變而變得脆弱,彷彿繩結一解就散?還是有可能發展出既真實又堅韌的關係?
     另一方面則是討論我們在孤身一人時,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孤獨?如果我們害怕孤獨,究竟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於孤獨的看法?
     本作品以廣播劇的形式呈現,希望藉著聲音所建構的想像空間,讓聽眾透過語言、音樂與音效的搭配,了解劇中想要傳達的訊息,並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王雪梅。2007。廣播劇史論。第一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王鼎鈞。2008。見證台灣廣播事業的鼎盛繁榮。新浪網:彼岸雜誌。網址: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439.html。上網日期:2008-07-08
     朱寶賀。2001。廣播劇編劇藝術。第一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宋偉航譯。1999。 Joanne Wieland-Burston 著。孤獨世紀末。初版。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吳佳煇、林以正。2005b。依戀形態對網路他人信任感與網路自我確定度之影響。資訊社會研究。9:325-342。
     周傳基。1991。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第一版。北京:中國電影。
     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28
     唐林。1987。電視音效與實務。初版。台北市:中視文化公司。
     孫暢。2010。電影音樂與情緒。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06期:124-125。
     馬諧、白學軍、陶云。2013。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4期:643-652。
     崔小萍。1994。表演藝術方法。增訂二版。台北市:書林。
     梁永安譯。1997。孤獨。初版。 Philip Koch 著。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陳韻文。1999。台灣的廣播劇 : 1930`s-1990`s。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初版。台北市:五南。
     黃葳威。2003。2003年不同年齡台灣民眾收聽廣播節目類型交叉分析。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網址:http://goo.gl/NKR6pp上網日期:無日期。
     黃玉蓮、陳淑惠。2011。成人依戀量表台灣修訂版的心理計量特性與預測心理適應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3(2):209-227
     黃燦。2011。語言性抑或音樂性:理解廣播聲音的一種新範式。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7:74-77。
     黃葳威。2012。數位時代資訊素養。初版。新北市:威仕曼。
     陸洛、高旭繁。2012。實用心理學。初版。台中市:滄海書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102年3月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
     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址: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028&is_history=0&pages=0&sn_f=28494。上網日期:2013-04-20。
     張嚶嚶譯。1995。孤獨。 Anthony Storr 著。台北市:知英文化。
     彭駕騂。1998。心理學概要。初版。台北市:風雲論壇。
     傅振焜譯。1999。 Ester Schaler Buchholz 著。孤獨的呼喚。初版。台北市:平安文化。
     劉曦、張建新。2007。青少年依戀理論建構及問卷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5(4):339-341。
     蔡念中、陳清河、黃兆仁、黃惠琴。2008。96年度廣播事業產業調查研究。
     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網址:http://www.bamid.gov.tw/BAMID/Code/NewListContent46.aspx?id=8bfab14e-f373-4e2e-9ee6-f1dca20dc4ea。上網日期:2009-05-07
     韓貴香。2003。自我概念差異、不同生活向度滿足與正、負向情感感受之關係--以台灣女性幼教老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84530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453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葳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丘其崇zh_TW
dc.creator (作者) 丘其崇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Feb-2014 14:44: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0-Feb-2014 14:44: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Feb-2014 14:44: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453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453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作品以「結」為題,以繩結來比擬人際關係,一方面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不會因為溝通形式的改變而變得脆弱,彷彿繩結一解就散?還是有可能發展出既真實又堅韌的關係?
     另一方面則是討論我們在孤身一人時,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孤獨?如果我們害怕孤獨,究竟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於孤獨的看法?
     本作品以廣播劇的形式呈現,希望藉著聲音所建構的想像空間,讓聽眾透過語言、音樂與音效的搭配,了解劇中想要傳達的訊息,並引起共鳴。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標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創作形式相關理論 5
     一、廣播劇的定義與發展 5
     二、廣播劇的元素使用 8
     第二節 創作內容相關理論 12
     一、人格心理學與自我概念 12
     二、依戀理論及相關論述 14
     三、關於孤獨 16
     
     第三章 創作內容說明 23
     第一節 劇本撰寫 23
     一、角色建構 23
     二、故事設計 24
     三、場景設定 26
     四、劇本內容 29
     第二節 製作安排 45
     一、作品設計 45
     二、聲音元素設計 45
     三、製作時程 63
     
     第四章 作品發表記錄與檢討 64
     
     第五章 結論 67
     
     參考文獻 69
     
     附件 7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453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廣播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孤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依戀zh_TW
dc.title (題名) 《結》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Creation Description of “Kno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雪梅。2007。廣播劇史論。第一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王鼎鈞。2008。見證台灣廣播事業的鼎盛繁榮。新浪網:彼岸雜誌。網址: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439.html。上網日期:2008-07-08
     朱寶賀。2001。廣播劇編劇藝術。第一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宋偉航譯。1999。 Joanne Wieland-Burston 著。孤獨世紀末。初版。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吳佳煇、林以正。2005b。依戀形態對網路他人信任感與網路自我確定度之影響。資訊社會研究。9:325-342。
     周傳基。1991。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第一版。北京:中國電影。
     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28
     唐林。1987。電視音效與實務。初版。台北市:中視文化公司。
     孫暢。2010。電影音樂與情緒。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06期:124-125。
     馬諧、白學軍、陶云。2013。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4期:643-652。
     崔小萍。1994。表演藝術方法。增訂二版。台北市:書林。
     梁永安譯。1997。孤獨。初版。 Philip Koch 著。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陳韻文。1999。台灣的廣播劇 : 1930`s-1990`s。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初版。台北市:五南。
     黃葳威。2003。2003年不同年齡台灣民眾收聽廣播節目類型交叉分析。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網址:http://goo.gl/NKR6pp上網日期:無日期。
     黃玉蓮、陳淑惠。2011。成人依戀量表台灣修訂版的心理計量特性與預測心理適應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3(2):209-227
     黃燦。2011。語言性抑或音樂性:理解廣播聲音的一種新範式。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7:74-77。
     黃葳威。2012。數位時代資訊素養。初版。新北市:威仕曼。
     陸洛、高旭繁。2012。實用心理學。初版。台中市:滄海書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102年3月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
     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址: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028&is_history=0&pages=0&sn_f=28494。上網日期:2013-04-20。
     張嚶嚶譯。1995。孤獨。 Anthony Storr 著。台北市:知英文化。
     彭駕騂。1998。心理學概要。初版。台北市:風雲論壇。
     傅振焜譯。1999。 Ester Schaler Buchholz 著。孤獨的呼喚。初版。台北市:平安文化。
     劉曦、張建新。2007。青少年依戀理論建構及問卷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5(4):339-341。
     蔡念中、陳清河、黃兆仁、黃惠琴。2008。96年度廣播事業產業調查研究。
     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網址:http://www.bamid.gov.tw/BAMID/Code/NewListContent46.aspx?id=8bfab14e-f373-4e2e-9ee6-f1dca20dc4ea。上網日期:2009-05-07
     韓貴香。2003。自我概念差異、不同生活向度滿足與正、負向情感感受之關係--以台灣女性幼教老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