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陸蠡散文研究
作者 洪怡珍
貢獻者 張堂錡
洪怡珍
關鍵詞 陸蠡
散文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0-Feb-2014 14:54:35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重新挖掘1930年代有「絕代散文家」之稱的陸蠡。追溯其生平及各個時期的散文創作,期能從四個面向的研究更貼近陸蠡其人其文。分別從「生平與創作背景」、「散文主題內涵」、「散文語言藝術特色」、「散文思想意涵」四大面向切入,以其三本散文集為主要研究主體,旁及未結集的科普文章、翻譯、小說作參考,分析其各時期的創作主題及意義對其內在幽微的生命歷程,透過文本做一番梳理。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並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界定研究範圍及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陸蠡生平與文藝活動」,談及陸蠡生命史及創作歷程。會以大時代的文藝風潮為背景,略述1930年代的文藝風貌,以及在抗戰文藝旗幟下,文人與時代社會的互動。最後聚焦到陸蠡一生的文藝活動,包含創作、翻譯、編輯等。

  第三章為「陸蠡散文的創作類型」,本章節將其散文創作分為:「詩化散文」「哲思寓言」、「生活小品」、「批判雜文」。「詩化散文」類表現其文體越界的嘗試,文字詩意滿盈,表現青年浪漫之風;「哲思寓言」類已有極短篇的雛型,亦有小小說的質感,也是其創作具越界風格的一類;「生活小品」有個人的抒情流盪,最能表現其性情;「批判雜文」類有其對人不忍之仁、及對社會之觀察體悟,多流露不平噴發之氣。

  第四章為「陸蠡散文的創作主題」,並將其主題做一番探悉。分別以「回憶與幻境的塑造」、「現實關懷與批判」、「心靈掙扎的軌跡」分別論述,並挖掘各個時期反覆出現的主題對照其生命歷程,頗具意義。最後則以「創作主題的變化與探悉」總結其主題的深化。

  第五章為「陸蠡散文的藝術風貌」,此章第一節「語言技巧與篇章結構」探討其頗具風格的敘述語調,如:喜用長句造成緩慢精細的風格,並多以複線結構成文……等;第二節探討其藝術技巧,包括其意象與想像的經營、氣氛的渲染等;第三節挖掘其深埋的悲劇意識與反抗意識;第四節總論其散文的風格承繼與奠定,肯定其美文與雜文兩方面的努力與開拓。

  第六章為「結論」。對創作提出評價,說明其價值在於勇於暴露自我內在幽微,有個人的抒情,並肯定其文體的自覺與追求,最後論述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一)陸蠡著作
陸蠡,《海星》,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陸蠡,《竹刀》,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陸蠡,《囚綠記》,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秦賢次編,《陸蠡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
袁振聲編,《陸蠡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二)專書
(德)伊塞爾:《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于君,《散文講稿》,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仇小房,《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
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光明,《散文詩的世界》,武漢:長江文藝,1992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王得后、錢理群編,《魯迅雜文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白春仁,《文學修辭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伍蠡甫主編,《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庄漢新,《中國二十世紀散文思潮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局,195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朱棟林、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佘樹森,《散文藝術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佘樹森編,《現代作家談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
佘樹森,《散文創作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光中,《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李怡,《魯迅的精神世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李春林,《東方意識流文學》,遼寧:遼寧大學,1987年
李春雨,《出版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1987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李濟生,《巴金與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汪文頂,《現代散文史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沈玲、方環海、史支炎,《詩意的語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沈謙、趙衛民、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車鎮憲,《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產生發展及其對小說文體的影響》,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周作人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周作人,《談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看雲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出版社,1979年
季薇,《鉛筆屑》,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林非,《中國現代散文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1年
林非,《現代散文六十家劄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邱言曦,《騁思樓隨筆》,台北:時報出版社,1978年
金劍,《美學與文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阿英編,《現代十六家小品》上海:光明書局,1935年
俞元桂,《中國現代散文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店,1968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柯藍,《中國散文詩創作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范培松,《散文瞭望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郁達夫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郁達夫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夏丏尊,《文心》,台北:大正書局,1991年
孫光萱,《中國現代散文名家賞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紹振,《文學創作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
孫晶,《文化生活出版社與現代文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席揚,《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中國現代散文名家新論》,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
徐治平,《散文美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徐開壘,《巴金和他的同時代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秦賢次,《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張彥加,《散文詩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高評等著,《中國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張榮翼、李松,《文學理論新視野》,台北:新銳文叢,2012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6年
郭宏安編,《李健吾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郭紹虞,《漢語語法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陳良運,《新詩的哲學與美學》,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
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南昌:江西高校,2004年
陳德錦,《中國現代鄉土散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
喻大翔,《現代中文散文十五講》,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貴志浩,《話語的靈性─現代散文語體格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
黃永健,《中國散文詩研究:現代漢語背景下一種新文體的理論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守森,《20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賈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靳以,《靳以選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勇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1年
蔣孔陽,《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批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魯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懷風月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錢理群,《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魯迅入門讀本》,台北: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09年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蘇文瑜,《自己的園地》,台北: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
蘇雪林,《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三)期刊文章
文娟,〈理智與情感交鋒的心靈獨語——細讀《囚綠記》〉,《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2月
王吉朋、張娟,〈過客與獨語者―魯迅《野草》和何其芳《畫夢錄》比較研究〉,《揚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5月
王家倫,〈漫評李廣田的散文〉,《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8年3月
王景科、崔凱旋,〈洞悉靈魂之聲的窗口―論獨語與散文獨語的審美特質〉,《理論學刊》,2004年10月第10期
王樹文,〈理智與情感的錯位——陸蠡《囚綠記》魔念之審美價值分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10月
王澤龍,〈新詩散文化的詩學內蘊與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王穆之,〈陸蠡譯拉瑪爾丁的《葛萊齊拉》〉,《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4月
王美榮,〈淺談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2001年9月
古大勇,〈獨具特色的散文批評實踐和散文理論研究──評曾煥鵬《中國當代散文論》、《當代散文再論》〉,《泉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1月
平穎,〈全知視角下敘述心靈的聲音——談陸蠡《囚綠記》〉,《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2月
朱云才,〈暗夜里的心靈憩地——論《海星》蘊含的兩個象征世界〉,《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年1月
宋琦,〈抗戰前現代派個人抒情在詩歌審美建構方面的特點〉,《固原師專學報》,2005年4月
杜福磊,〈林非散文理論範疇體系構成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8年
杜福磊,〈林非對我國現當代散文理論建設的貢獻〉,《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
阮中,〈劉熙載散文理論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周甜,〈試論接受美學影響下的藝術創作〉,《安徽文學》第3期,2009年
季愛娟,〈獨特感悟與豐厚意象的完美融合——陸蠡散文集《海星》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李怡,〈不僅是匕首,不僅是投槍―雜文魯迅對人生和文學定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2年6月
汪衛東,〈魯迅雜文:何種文學性?〉,《文學評論》第5期,2012年
林高峰,〈試析陸蠡散文創作主題〉,《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8月
邱天君,〈悲劇意識在寫作的有意識運用〉,《長春學學報》第3期,2006年5月
邵凱云,〈尋尋覓覓的腳跡——評《陸蠡傳》〉,《臺州學院學報》,1998年5月
范培松,〈文化人性:散文的變革與可能〉,《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12年
范衛東,〈探詢現代化的中國固有精神——論周作人抗戰時期的散文創作〉,《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4月
孫紹振,〈文本分析的七個層次〉,《福建師範大學》,2008年4月
孫紹振,〈評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文學評論》第5期,2006年
孫麗芬,〈新課程下《囚綠記》主題探究〉,《現代語文》 (教學研究版),2009年10月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源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2004年
高文波,〈論抗戰時期散文的美學風貌〉,《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1年4月
張光全,〈茅盾、陸蠡散文創作比較〉,《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4月
張志連,〈陸蠡散文的文本解讀和心路歷程探析〉,《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1年6月
張俊山,〈散文詩文體溯源與考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
張龍福,〈寂寞中的人生獨語——論陸蠡的散文〉,《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月
莊來來,〈以死觀生 尋找自我——讀巴金的挽悼散文〉,《當代文壇》,2006年4月
郭立彬,〈試論抗戰時期華北淪陷區文學〉,《時代文學》,2009年6月
郭繼毅,〈鄭振鐸抒情散文的真實觀理論〉,《語文學刊》,2011年12月
陳江平,〈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家陸蠡與泉州平民中學〉,《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年6月
陳幸蕙,〈再見常春藤─陸蠡與其散文名篇〈囚綠記〉〉,《明道文藝》第284期,1999年11月
陳順宣,〈三星閃燁天臺山(續)──許杰、王以仁與陸蠡的比較研究〉,《浙江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月
陳順宣,〈三星閃燁天臺山──許杰、王以仁與陸蠡的比較研究〉,《浙江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5年2月
陳劍暉,〈現代批評視野與詩性散文理論建構〉,《當代視野》,2011年2月
陳劍暉,〈斷裂中的痛苦與困惑──20世紀散文裡論批評評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月
陳劍暉,〈略論魯迅雜文的曲筆藝術〉,《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6月
陳嘯,〈論京派純散文理論的本體性〉,《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9年3月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
舒敏,〈《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月
閔靜,〈《囚綠記》中綠的多重象征含義〉,《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8月
黃永健,〈散文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功能〉,《文藝理論與批評》第3期,2006年
黃建,〈靈魂的獨語―《野草》魯迅的心路歷程〉,《名家讀經典》2010年6月
黃香媛,〈掙扎的內核,從容的表達——論陸蠡散文之藝術風格〉,《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黃健,〈魯迅與抗戰時期的雜文創作〉,《抗戰文化研究》第1期,2007年
楊向東,〈《囚綠記》詩意探微〉,《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10月
楊景龍,〈用典擬作與互文性〉,《文學評論》第2期,2012年4月
筱嘉,〈現代散文個性人格的生成、失落與復歸〉,《湛江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12月
賈曉榮,〈陸蠡研究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4月
賈曉榮,〈陸蠡散文的外來影響與比較研究〉,《連云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8年9月
賈曉榮,〈陸蠡散文的宏觀掃描與歷史定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5年4月
劉鐵群,〈穿越黑暗的飛翔—論巴金桂林文化城時期的散文創作〉,《東方叢刊》,2008年4月
蔡志標,〈綠色之畫,心靈之歌─《囚綠記》藝術構思管窺〉,《惠州大學學報》,1997年1月

(四)學位論文
吳祉瑩,〈陸蠡散文和散文詩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2008
周天威,〈陸蠡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0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堂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怡珍zh_TW
dc.creator (作者) 洪怡珍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Feb-2014 14:54:35 (UTC+8)-
dc.date.available 10-Feb-2014 14:54: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Feb-2014 14:54: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120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9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12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重新挖掘1930年代有「絕代散文家」之稱的陸蠡。追溯其生平及各個時期的散文創作,期能從四個面向的研究更貼近陸蠡其人其文。分別從「生平與創作背景」、「散文主題內涵」、「散文語言藝術特色」、「散文思想意涵」四大面向切入,以其三本散文集為主要研究主體,旁及未結集的科普文章、翻譯、小說作參考,分析其各時期的創作主題及意義對其內在幽微的生命歷程,透過文本做一番梳理。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並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界定研究範圍及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陸蠡生平與文藝活動」,談及陸蠡生命史及創作歷程。會以大時代的文藝風潮為背景,略述1930年代的文藝風貌,以及在抗戰文藝旗幟下,文人與時代社會的互動。最後聚焦到陸蠡一生的文藝活動,包含創作、翻譯、編輯等。

  第三章為「陸蠡散文的創作類型」,本章節將其散文創作分為:「詩化散文」「哲思寓言」、「生活小品」、「批判雜文」。「詩化散文」類表現其文體越界的嘗試,文字詩意滿盈,表現青年浪漫之風;「哲思寓言」類已有極短篇的雛型,亦有小小說的質感,也是其創作具越界風格的一類;「生活小品」有個人的抒情流盪,最能表現其性情;「批判雜文」類有其對人不忍之仁、及對社會之觀察體悟,多流露不平噴發之氣。

  第四章為「陸蠡散文的創作主題」,並將其主題做一番探悉。分別以「回憶與幻境的塑造」、「現實關懷與批判」、「心靈掙扎的軌跡」分別論述,並挖掘各個時期反覆出現的主題對照其生命歷程,頗具意義。最後則以「創作主題的變化與探悉」總結其主題的深化。

  第五章為「陸蠡散文的藝術風貌」,此章第一節「語言技巧與篇章結構」探討其頗具風格的敘述語調,如:喜用長句造成緩慢精細的風格,並多以複線結構成文……等;第二節探討其藝術技巧,包括其意象與想像的經營、氣氛的渲染等;第三節挖掘其深埋的悲劇意識與反抗意識;第四節總論其散文的風格承繼與奠定,肯定其美文與雜文兩方面的努力與開拓。

  第六章為「結論」。對創作提出評價,說明其價值在於勇於暴露自我內在幽微,有個人的抒情,並肯定其文體的自覺與追求,最後論述未來展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 、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 6
一、研究範圍 6
二、文獻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一、歷史研究法 13
二、文本分析法 14
三、文獻探討法 15
第二章 陸蠡生平與文藝活動 17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7
一、1930年代文藝背景 17
二、「抗戰文藝」口號下的影響 19
三、作家與時代的互動 21
第二節  成長經歷與文藝活動 23
一、成長經歷 24
二、文藝活動 31
第三章 陸蠡散文的創作類型 39
第一節 詩化散文 39
一、詩化散文與散文詩 40
二、《海星》詩化散文的表現 41
第二節 哲思寓言 47
一、動物題材寓言 47
二、人物題材寓言 50
三、詠物題材寓言 52
第三節 生活小品 55
一、夫妻情感 55
二、回憶感懷 58
三、故鄉情懷 62
第四節 批判雜文 64
一、女性婚姻際遇 65
二、社會勞動階層與時代犧牲者 70
第四章 陸蠡散文的創作主題 76
第一節 回憶與幻境的塑造 77
一、幻境之營造 77
二、童心想像與自然野趣 80
三、原鄉風情與記憶 85
第二節 現實關懷與批判 87
一、小人物的生存與掙扎 88
二、諷寓現實 95
第三節 心靈掙扎的軌跡 97
一、獨白及告解 98
二、思想價值的追尋與定位 103
第四節 創作主題的變化與承繼 107
一、散文主題的轉變 107
二、主題變化的探析 109
第五章 陸蠡散文的藝術風貌 113
第一節 語言技巧與篇章結構 114
一、文辭精美,喜用長句 115
二、章法結構豐富多元 121
第二節 藝術技巧的靈活表現 130
一、散文的詩藝策略 131
二、氣氛的渲染 140
第三節 審美意識及思想探尋 145
一、悲劇意識 145
二、反抗意識 148
第四節 風格承繼與奠定 151
一、美文與雜文之承繼 151
二、獨語風格之奠定 156
第六章 結論 167
第一節 創作總評 168
一、小巧透明的創作世界 168
二、文學本體的追求與自覺 170
三、邊緣文體的嘗試 171
四、文格與人格的統一 17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174
參考書目 176
附錄一………………………………………………….………………………………………………………………184
附錄二 187
zh_TW
dc.format.extent 223853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陸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散文zh_TW
dc.title (題名) 陸蠡散文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陸蠡著作
陸蠡,《海星》,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陸蠡,《竹刀》,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陸蠡,《囚綠記》,收錄於熊融:《陸蠡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秦賢次編,《陸蠡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
袁振聲編,《陸蠡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二)專書
(德)伊塞爾:《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于君,《散文講稿》,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仇小房,《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
巴金,《巴金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光明,《散文詩的世界》,武漢:長江文藝,1992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王得后、錢理群編,《魯迅雜文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白春仁,《文學修辭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伍蠡甫主編,《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庄漢新,《中國二十世紀散文思潮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局,195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朱棟林、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佘樹森,《散文藝術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佘樹森編,《現代作家談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
佘樹森,《散文創作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光中,《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李怡,《魯迅的精神世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李春林,《東方意識流文學》,遼寧:遼寧大學,1987年
李春雨,《出版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瑞騰,《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1987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李濟生,《巴金與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汪文頂,《現代散文史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沈玲、方環海、史支炎,《詩意的語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沈謙、趙衛民、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車鎮憲,《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產生發展及其對小說文體的影響》,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周作人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周作人,《談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看雲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出版社,1979年
季薇,《鉛筆屑》,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林非,《中國現代散文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1年
林非,《現代散文六十家劄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邱言曦,《騁思樓隨筆》,台北:時報出版社,1978年
金劍,《美學與文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阿英編,《現代十六家小品》上海:光明書局,1935年
俞元桂,《中國現代散文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店,1968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柯藍,《中國散文詩創作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范培松,《散文瞭望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郁達夫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郁達夫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夏丏尊,《文心》,台北:大正書局,1991年
孫光萱,《中國現代散文名家賞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紹振,《文學創作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
孫晶,《文化生活出版社與現代文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席揚,《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中國現代散文名家新論》,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
徐治平,《散文美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徐開壘,《巴金和他的同時代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秦賢次,《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張彥加,《散文詩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高評等著,《中國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張榮翼、李松,《文學理論新視野》,台北:新銳文叢,2012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6年
郭宏安編,《李健吾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郭紹虞,《漢語語法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正治,《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陳良運,《新詩的哲學與美學》,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
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南昌:江西高校,2004年
陳德錦,《中國現代鄉土散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
喻大翔,《現代中文散文十五講》,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貴志浩,《話語的靈性─現代散文語體格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
黃永健,《中國散文詩研究:現代漢語背景下一種新文體的理論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守森,《20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賈平凹,《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靳以,《靳以選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勇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1年
蔣孔陽,《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批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魯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魯迅,《懷風月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錢理群,《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魯迅入門讀本》,台北: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09年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蘇文瑜,《自己的園地》,台北: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
蘇雪林,《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三)期刊文章
文娟,〈理智與情感交鋒的心靈獨語——細讀《囚綠記》〉,《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2月
王吉朋、張娟,〈過客與獨語者―魯迅《野草》和何其芳《畫夢錄》比較研究〉,《揚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5月
王家倫,〈漫評李廣田的散文〉,《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8年3月
王景科、崔凱旋,〈洞悉靈魂之聲的窗口―論獨語與散文獨語的審美特質〉,《理論學刊》,2004年10月第10期
王樹文,〈理智與情感的錯位——陸蠡《囚綠記》魔念之審美價值分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10月
王澤龍,〈新詩散文化的詩學內蘊與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王穆之,〈陸蠡譯拉瑪爾丁的《葛萊齊拉》〉,《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4月
王美榮,〈淺談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2001年9月
古大勇,〈獨具特色的散文批評實踐和散文理論研究──評曾煥鵬《中國當代散文論》、《當代散文再論》〉,《泉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1月
平穎,〈全知視角下敘述心靈的聲音——談陸蠡《囚綠記》〉,《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2月
朱云才,〈暗夜里的心靈憩地——論《海星》蘊含的兩個象征世界〉,《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年1月
宋琦,〈抗戰前現代派個人抒情在詩歌審美建構方面的特點〉,《固原師專學報》,2005年4月
杜福磊,〈林非散文理論範疇體系構成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8年
杜福磊,〈林非對我國現當代散文理論建設的貢獻〉,《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8年
阮中,〈劉熙載散文理論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周甜,〈試論接受美學影響下的藝術創作〉,《安徽文學》第3期,2009年
季愛娟,〈獨特感悟與豐厚意象的完美融合——陸蠡散文集《海星》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李怡,〈不僅是匕首,不僅是投槍―雜文魯迅對人生和文學定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2年6月
汪衛東,〈魯迅雜文:何種文學性?〉,《文學評論》第5期,2012年
林高峰,〈試析陸蠡散文創作主題〉,《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8月
邱天君,〈悲劇意識在寫作的有意識運用〉,《長春學學報》第3期,2006年5月
邵凱云,〈尋尋覓覓的腳跡——評《陸蠡傳》〉,《臺州學院學報》,1998年5月
范培松,〈文化人性:散文的變革與可能〉,《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12年
范衛東,〈探詢現代化的中國固有精神——論周作人抗戰時期的散文創作〉,《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4月
孫紹振,〈文本分析的七個層次〉,《福建師範大學》,2008年4月
孫紹振,〈評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文學評論》第5期,2006年
孫麗芬,〈新課程下《囚綠記》主題探究〉,《現代語文》 (教學研究版),2009年10月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源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2004年
高文波,〈論抗戰時期散文的美學風貌〉,《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1年4月
張光全,〈茅盾、陸蠡散文創作比較〉,《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4月
張志連,〈陸蠡散文的文本解讀和心路歷程探析〉,《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1年6月
張俊山,〈散文詩文體溯源與考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
張龍福,〈寂寞中的人生獨語——論陸蠡的散文〉,《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月
莊來來,〈以死觀生 尋找自我——讀巴金的挽悼散文〉,《當代文壇》,2006年4月
郭立彬,〈試論抗戰時期華北淪陷區文學〉,《時代文學》,2009年6月
郭繼毅,〈鄭振鐸抒情散文的真實觀理論〉,《語文學刊》,2011年12月
陳江平,〈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家陸蠡與泉州平民中學〉,《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年6月
陳幸蕙,〈再見常春藤─陸蠡與其散文名篇〈囚綠記〉〉,《明道文藝》第284期,1999年11月
陳順宣,〈三星閃燁天臺山(續)──許杰、王以仁與陸蠡的比較研究〉,《浙江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月
陳順宣,〈三星閃燁天臺山──許杰、王以仁與陸蠡的比較研究〉,《浙江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5年2月
陳劍暉,〈現代批評視野與詩性散文理論建構〉,《當代視野》,2011年2月
陳劍暉,〈斷裂中的痛苦與困惑──20世紀散文裡論批評評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月
陳劍暉,〈略論魯迅雜文的曲筆藝術〉,《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6月
陳嘯,〈論京派純散文理論的本體性〉,《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9年3月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6年
舒敏,〈《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月
閔靜,〈《囚綠記》中綠的多重象征含義〉,《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8月
黃永健,〈散文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功能〉,《文藝理論與批評》第3期,2006年
黃建,〈靈魂的獨語―《野草》魯迅的心路歷程〉,《名家讀經典》2010年6月
黃香媛,〈掙扎的內核,從容的表達——論陸蠡散文之藝術風格〉,《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黃健,〈魯迅與抗戰時期的雜文創作〉,《抗戰文化研究》第1期,2007年
楊向東,〈《囚綠記》詩意探微〉,《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10月
楊景龍,〈用典擬作與互文性〉,《文學評論》第2期,2012年4月
筱嘉,〈現代散文個性人格的生成、失落與復歸〉,《湛江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12月
賈曉榮,〈陸蠡研究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4月
賈曉榮,〈陸蠡散文的外來影響與比較研究〉,《連云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8年9月
賈曉榮,〈陸蠡散文的宏觀掃描與歷史定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5年4月
劉鐵群,〈穿越黑暗的飛翔—論巴金桂林文化城時期的散文創作〉,《東方叢刊》,2008年4月
蔡志標,〈綠色之畫,心靈之歌─《囚綠記》藝術構思管窺〉,《惠州大學學報》,1997年1月

(四)學位論文
吳祉瑩,〈陸蠡散文和散文詩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2008
周天威,〈陸蠡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