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對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作者 吳嘉展
貢獻者 陳婉真
吳嘉展
關鍵詞 輔導教師
人格特質
學校組織氣氛
專業倫理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3-Mar-2014 15:31:52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與其專業倫理行為間的影響情形,並進ㄧ步探討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是否可以解釋輔導教師之專業倫理行為。
研究過程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服務於國內北中南三區之313位國小輔導教師(專任及兼任)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五大人格特質量表」、「學校組織氣氛量表」、「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量表」。
本研究以SPSS 17.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據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來驗證假設,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輔導教師之五大人格特質中,以「和善性」特質最明顯,「情緒穩定
性」特質則相對不明顯。
二、國小輔導教師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類型中,以「開放型」之比例為最多,
以「約束型」之比例為最少。
三、國小輔導教師在專業倫理之表現上,以「對當事人之責任」之表現程度最
高,「對監護人之責任」表現程度較低
四、國小輔導教師會因輔導倫理了解程度、輔導年資以及學校所在位置之不
同,而在部分專業倫理行為的表現上有所差異。
五、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間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外向
性」之關聯性為最高。
六、知覺學校組織氣氛為「開放型」之國小輔導教師,在部分專業倫理行為
上,表現程度高於「封閉型」和「疏離型」之輔導教師。
七、學校組織氣氛中的「教師同僚行為」、「教師親密行為」、「校長支持行
為」,與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有顯著相關,其中以「教師親密行為」關
聯度最高。
八、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能有效預測其專業倫理行為,其
中以「外向性」之預測效力為最高,其次是「教師親密行為」以及「對輔
導倫理的了解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輔導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市:五南。
牛格正(1994)。婚姻與家庭諮商的理論、實務與倫理。輔導季刊,30(1), 20-30
牛格正(1996)。諮商員的專業倫理。通識教育季刊,3(2),97-111。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市:心靈工坊。
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原作者:J. J. Schmidt)。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王智弘(1993a)。督導倫理問題與專業督導倫理守則。學生輔導通訊,25,61-69。
王智弘(1993b)。督導倫理中雙重關係問題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9,56-63。
王智弘(1994)。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之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7,95-121。
王智弘(1995a)。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2。
王智弘(1995b)。諮商中涉及法律的倫理問題。輔導季刊,31(2),53-59。
王智弘(1996)。諮商實務的挑戰-處理特殊個案的倫理問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王智弘(1999a)。心理諮商之證照制度與專業倫理。測驗與輔導,154,3211-3214。
王智弘(1999b)。諮商倫理量表編製、教學方案設計與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王智弘、張勻銘(2002a)。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上)。諮商與輔導,202,47-53。
王智弘、張勻銘(2002b)。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下)。諮商與輔導,203,48-52。

王麗斐(2002)。建構國小輔導工作的未來。輔導季刊,38(2),1-7。
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134,41-53。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3(2),33-56。
朱錦鳳(2010)。心理測驗理論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朱慶龍(2003)。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何志平(2000)。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倫理行為與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何金針、陳秉華(2007)。台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166-183。
吳佩芬(2012)。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看國小兼任輔導教師的諮商倫理議題。諮商與輔導,313,24-28。
吳怡君(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欣展(2006)。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員工工作態度及員工倫理行為影響之研
究 : 以證券營業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姿瑩(2007)。學校人員之輔導專業倫理。教師天地,148,64-68。
吳貞慧(2011)。國小小型學校推行輔導工作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呂羿慧(2009)。從雙重關係中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多重重角色的困境。諮商與輔導,277,11-14。
形志彬(2009)。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參與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光裕(2009)。銀行行員倫理行為前置因素之研究-以兆豐國際商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育亭(2007)。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情緒勞務負荷之關聯性研究 : 以臺北縣市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宜玟(2005)。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 : 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佳儒、張勻銘與王智弘(2010)。未成年團體諮商之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4),513-517。
李信弘(2005)。台東縣國民中學兼任訓導工作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瑩映(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氣氛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燕琦(2008)。人格特質、上下關係品質與國小教師向上影響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沈湘縈(1992)。諮商被虐待兒童的倫理與法律責任。輔導月刊,28(5/6),27-33。
周育呈(2009)。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周武昌(2003)。四所國中認輔工作之研究。國教學報,15,329-356。
周柏程(2007)。新移民女性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雪璉(2011)。企業諮商人員專業倫理衝突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宇銘(2005)。國軍心理輔導人員專業工作推行與專業倫理決策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林妏砡、陳盈穎、李玠錞、黃敬傑(2012)。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的多重關係之困境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13,7-11。
林佳伶(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俊德(2005)。認輔制度之倫理考量。諮商與輔導,237,8-11。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林家興(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輔導教師與個案學生的雙重關係。諮商與輔導,68,2-3。
林家興(1997)。在學校做心理諮商的提醒。輔導季刊,33(4),47-49。
林家興(2005)。心理師執業之路。台北市:心理。
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
林能白、丘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研究—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管理學報,16(2),175-200。
林淑芬(2007)。中輟生輔導志工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連性研究—以高雄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新發(1993)。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台北師院學報,6,1-41。
林震岩(2008)。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
林慶仁(1987)。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判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林蔚芳(1992)。輔導員專業倫理中的多趨衝突。諮商與輔導,84,6-8。
花蓮半數中小學,兼任輔導教師非專業。(民101年3月7日)。自由時報,A4
版。
邱小萍(1999)。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邱國隆(2000)。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及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邱從益(2004)。民營銀行營繕單位管理差異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邱競平(2010)。台北縣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玉卿(2004)。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洪家殷、張麗卿、楊淑文、謝易宏監修(2010)。最新簡明六法。台北市:五南。
洪莉竹(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51-472。
洪莉竹(2011)。中小學學校輔導人員倫理決定經驗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
33(2),87-107。
洪惠珍(2009)。審計從業人員倫理行為決策意向之探討 : 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胡展誥(2012)。國中校園實施團體諮商的倫理困境與因應之探討。諮商輔導,313,29-33。
胡銘浚(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魅力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1)。學生疏離感、學校組織氣候類型、與學生學業成就與性向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4,141-176。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袁志晃(1997)。「學校心理專家」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發展之可行性。教育研究資訊,5(6),118-129。
高景志(2005)。國民小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之相關研
究 : 以高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康家華(2008)。中等學校輔導教師對師生諮商雙重關係的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如芬(2006)。諮商員之人格特質、宗教信仰、自我效能與諮商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雅玲(2011)。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教學創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瑋珊(2010)。校園輔導工作實務的困境與因應。台灣教育,665,58-60。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原作者:Robert M. & Liebert. L. L. L.)。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6)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德聰(2003)。督導研究的議題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19,22-24。
張簡憶如(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學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曹中瑋(2003)。心理師法對於國中小學生輔導工作的影響。學生輔導,85,46-51。
莊慧美(2001)。國小輔導工作的實施情形與困境。諮商與輔導,181,45-47。
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7。
許宗蔚(2013)。【究竟是誰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整體衡鑑】。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許明仁(2005)。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行政兼職意願之研究 : 以臺灣北區國立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朕豪(2011)。影響銷售人員倫理行為前因及後果之研究 : 以保險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台南市。
許維素(1998)。學校輔導人員角色認定困境的突破。諮商與輔導,145,2-7。
許維素、朱素芬(2009)。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工作的省思。諮商與輔導,28(2),35-44。
許毅帆(2009)。臺灣會計師事務所組織特性、倫理氣侯與倫理行為意圖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郭明堂(1988)。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因、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輔導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陳文玲(1991)。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7)。多變量分析-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志信(1993)。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長士(2000)。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組織氣候與組織決策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羿君(2008)。教育行政學:行政主管之領導型態、學校組織氣氛與教職員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若璋、王智弘、劉志如、陳梅菁 (1997)。台灣地區助人專業實務人員倫理信念、行為及困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標號:
NSC86-2413-H-007-001),未出版。
陳若璋(1997)。助人專業的倫理問題已到了不容忽視的時機。學生輔導,53,22-29。
陳婉真(2008)。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市:三民。
陳愉雅(2010)。諮商師心理五大人格、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耗竭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 : 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洛、吳珮瑀、施建彬、高旭繁、翁崇修、陳欣宏譯(2006)。人格理論。(原作者:D. P. Schultz & S. E. Schultz)。台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陸洛、吳珮瑀、林國慶、高旭繁、翁崇修譯(2007)。社會心理學。(原作者:J. D. DeLamater & D. J. Myers)。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6)。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概論(二版)。台北市:洪葉文化。
游子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昆輝主譯(1985)。教育行政原理。(原作者:P. F. Silver)。臺北市:三民。原著出版年:1983)
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淑蓉(1994)。兒童保護責任報告制之研究:台北市國小教育人員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淑寬(2006)。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默夫(2008)。行政法-測驗之卷。台北市:一品。
楊淳斐(1997)。大專院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光輝譯(2012)。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二版)。(原作者:L. A. Pervin& D. Cervone)。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1)
詹大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態度、組織氣氛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鳳池(2001)。深耕小學輔導工作。諮商與輔導,183,42-43。
褚玫玲(1992)。學校輔導人員之兩難。輔導月刊,28(12),43-p46。
劉宗芳(2007)。社工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 以高雄市服務身心障礙者之公益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明秋(2006)。學校諮商倫理之間問題探討—談個案的知後同意權。國教之友,57(3),2-6。
劉芳綺(2011)。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自我照顧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姿吟(1992)。從告發與保密談兒童虐待案件的倫理問題。輔導月刊,28(3/4),34-35。
劉容孜(2007)。青少年輔導工作志願工作者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劉湘婷、黃嘉鳳、李博勳、張瑋珊、蔡宜潔(2012)。學校諮商面臨的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諮商輔導,313,2-6。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三民。
劉麗慧(1985)。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上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秀青(2011)。學校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家廷(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淳安(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藝華(2002)。影響小學教師辨識與通報兒童身體虐待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黎正中譯(2008)。企業倫理:倫理決策訂定與案例第七版。(原作者:O.C. Ferell,J. Fraedrich & L. Ferrell)。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06)
賴怡卉(200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秋滿(2009)。彰化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信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戴淑芬、黃怡禎、張麗鳳(2012)。建構輔導教師專業支持系統-高雄市國中輔導教師團體督導成效評估。第一屆兩岸四地學校輔導國際學術研討會。香
港:浸會大學。
戴維舵(1999)。"Big Five"五大人格特質在人力甄選上的應用探討。致理學報,12,89-114。
謝明瑾(2011)。國民小學諮商心理師面臨保密議題的倫理衝突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鳴鳳(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謝澄賢(2009)。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璦如(2010)。義務張老師人格特質、人際依附風格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韓楷檉(1986)。國中輔導教師角色衝突對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簡欣儀(2007)。內外控人格特質對於工作態度與倫理行為影響之研究 : 以會計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蘇盈儀(2007)。自我覺察督導模式在同儕督導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輔導工作人員為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Arthur, G. L., & Swanson, C. D. (1993).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ilege communication.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shton, M. C., Lee, K., Perugini, M., Szarota,P., De Vries, R. E., Di Blas, L., Boies,K., & De Raad, B. (2004). 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 Solutions from psycholexi 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 356–366.
Beeman, D. G., & Scott, N. A. (1991). Therapists` attitudes toward psychotherapy informed consent with adolesc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2(3), 230-234.
Bersoff, D. N. (1978). Legal and ethical concerns in research, In L. Goldman (Ed.),Research methods for counselors (pp. 363-400). New York: Wiley.
Blocher, D. H. (1987).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New York: Macmillan.
Bodenhorn, N. (2005).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ethical code changes relevant family work.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13(3), 319-320.
Corey, G., Corey, M., & Callana, P. (1993).Issue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Cottone, R. R., & Tarvydas V. M. (2007).Counseling ethics and decision making (3 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uglas, N. J., Sampo, V. P., & Paul, F. T. (2000). Six 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FPQ). Port Huron, MI: Sigma.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 (1991).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Scal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Fuqua, D. R., Newman, J. L. (1989). Research issues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on, 29(2), 84-93.
Goldberg, L. R. (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L. Wheeler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Beverly Hills, CA: Sage.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26-34.
Haipin A.W. ( 1966). Theory and reasearch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Hayes, N., & Joseph, S. (2003). Big 5 correlate of three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 723-727.
Henderson, P., & Lampe, R. E. (1992).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school counselors. The School Counselor, 39(3), 151-157.
Hogan, R., Johnson, J. & Briggs, S. (Eds.) (1997).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 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Cherry, J. & Fraedrich J. (2000).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structure of moral reasoning.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Sales Management, 3, 173-188.
K. Kalshoven., D. Den., & A. D. Hoogh (2011). Ethical leader behavior and big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00(2), 349-366.
K. F. Alam (1999). Business ethics in New Zealand organisations: view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2(2), 145-153.
Keith-Spiegel, P. & Koocher, G. P. (1985). Ethics in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ase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Kitchener, K. S. (1984). Intuition,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3), 43-55.
Kurpius, D., Gibson, G., Lewis, J., & Corbet, M. (1991). Ethical issues in supervising counseling practitioner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31(1), 48-57.
Max Torres (1998).Ethical decison-making models. Research Paper No. 358, IESE,University of Navarra.
Miles, M. B. (1969). Planned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health: Figure and ground, Organizations and human behavior, 375-391, New York: McGraw-Hill.
Page, B. J., Pietrzak, D. R., & Sutton, J. M.(2001). National survey of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1, 142-150.
Pervin, L. A. (1999). Epilogue:constancy and change in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L.A. Pervin & O.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aserch (pp.689-704). New York: Guilford.
Pope, K. S., Schover, L. R., & Levenson, H. (1980). Sexual behavior between clinical supervisors and traines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standar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10, 157-162.
Riemann, R., & De Raad, B. (1998) (Editors): Special issue: Behavior 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2(5), 307-320.
Salo,M. M., & Shumate, S. G. (1993).Counseling minor clients.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Schmidt, John J. (2003). Counseling in Schools: Essential Services an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4th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Stein, R. H. (1990). Ethical issues in counseling. Buffola, NY: Prometheus Books.
Trevino, L. K., & Youngblood, S. A. (1990). Bad apples in bad barrels: a causal analysis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378-385.
Trevino, L. K. (1986).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 A person situation interactions model.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3), 601-617.
Van Hoose, W. H., & Paradise, L.V. (1979).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erspectives in issues and decision making : includes the ethical judgment scale and manual. Cranston, R. I.: Carroll Press.
Wayne K. Hoy & Sharon I.R.Clover (1986). Elementary School Climate: A Revision of the OCDQ,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2(1), 93-110.
陳美琴(1999)。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NEO PI-R for a Taiwanese Sample, In T. Sugiman, M. Karasawa, J. H. Liu, & C. Ward (Eds),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pp. 105-119). Seoul: Kyoyook-Kwahak-Sa.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7152009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2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婉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嘉展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嘉展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Mar-2014 15:31:52 (UTC+8)-
dc.date.available 3-Mar-2014 15:31: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Mar-2014 15:31: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7152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43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2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與其專業倫理行為間的影響情形,並進ㄧ步探討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是否可以解釋輔導教師之專業倫理行為。
研究過程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服務於國內北中南三區之313位國小輔導教師(專任及兼任)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五大人格特質量表」、「學校組織氣氛量表」、「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量表」。
本研究以SPSS 17.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據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來驗證假設,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輔導教師之五大人格特質中,以「和善性」特質最明顯,「情緒穩定
性」特質則相對不明顯。
二、國小輔導教師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類型中,以「開放型」之比例為最多,
以「約束型」之比例為最少。
三、國小輔導教師在專業倫理之表現上,以「對當事人之責任」之表現程度最
高,「對監護人之責任」表現程度較低
四、國小輔導教師會因輔導倫理了解程度、輔導年資以及學校所在位置之不
同,而在部分專業倫理行為的表現上有所差異。
五、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間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外向
性」之關聯性為最高。
六、知覺學校組織氣氛為「開放型」之國小輔導教師,在部分專業倫理行為
上,表現程度高於「封閉型」和「疏離型」之輔導教師。
七、學校組織氣氛中的「教師同僚行為」、「教師親密行為」、「校長支持行
為」,與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有顯著相關,其中以「教師親密行為」關
聯度最高。
八、國小輔導教師之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能有效預測其專業倫理行為,其
中以「外向性」之預測效力為最高,其次是「教師親密行為」以及「對輔
導倫理的了解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輔導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表 次………………………………………………………………………vii
圖 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輔導專業倫理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人格特質理論及其相關研究……………………………………46
第三節 學校組織氣氛理論及其相關研究………………………………61
第四節 人格特質、組織氣氛與倫理行為之相關研究…………………76

第三章 研究方法……………………………………………………………82
第一節 研究架構…………………………………………………………82
第二節 研究假設…………………………………………………………83
第三節 研究對象…………………………………………………………84
第四節 研究工具…………………………………………………………87
第五節 實施程序…………………………………………………………10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02

第四章 研究結果……………………………………………………………105
第一節 國小輔導教師背景之現況分析…………………………………105
第二節 國小輔導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倫理行為現況
分析………110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輔導教師與專業倫理行為之差異分析………117
第四節 國小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專業倫理行為之關係………………125
第五節 國小輔導教師知覺之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倫理行為之差異與
相關………………………………………………………………127
第六節 國小輔導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對專業倫理行為之解
釋力………………………………………………………………130

第五章 綜合討論……………………………………………………………13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4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8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159
附錄
附錄一 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量表初稿………………………………173
附錄二 專家意見修正彙整………………………………………………180
附錄三 預試問卷…………………………………………………………182
附錄四 正式問卷…………………………………………………………188
附錄五 問卷回收意見表…………………………………………………193
zh_TW
dc.format.extent 88078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200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輔導教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特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校組織氣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專業倫理zh_TW
dc.title (題名) 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對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市:五南。
牛格正(1994)。婚姻與家庭諮商的理論、實務與倫理。輔導季刊,30(1), 20-30
牛格正(1996)。諮商員的專業倫理。通識教育季刊,3(2),97-111。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台北市:心靈工坊。
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原作者:J. J. Schmidt)。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王智弘(1993a)。督導倫理問題與專業督導倫理守則。學生輔導通訊,25,61-69。
王智弘(1993b)。督導倫理中雙重關係問題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9,56-63。
王智弘(1994)。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之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7,95-121。
王智弘(1995a)。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2。
王智弘(1995b)。諮商中涉及法律的倫理問題。輔導季刊,31(2),53-59。
王智弘(1996)。諮商實務的挑戰-處理特殊個案的倫理問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王智弘(1999a)。心理諮商之證照制度與專業倫理。測驗與輔導,154,3211-3214。
王智弘(1999b)。諮商倫理量表編製、教學方案設計與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智弘(2005)。諮商專業倫理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2,87-98。
王智弘、張勻銘(2002a)。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上)。諮商與輔導,202,47-53。
王智弘、張勻銘(2002b)。國小輔導工作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下)。諮商與輔導,203,48-52。

王麗斐(2002)。建構國小輔導工作的未來。輔導季刊,38(2),1-7。
王麗斐、趙曉美(2005)。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134,41-53。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3(2),33-56。
朱錦鳳(2010)。心理測驗理論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朱慶龍(2003)。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何志平(2000)。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倫理行為與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何金針、陳秉華(2007)。台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166-183。
吳佩芬(2012)。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看國小兼任輔導教師的諮商倫理議題。諮商與輔導,313,24-28。
吳怡君(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欣展(2006)。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員工工作態度及員工倫理行為影響之研
究 : 以證券營業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姿瑩(2007)。學校人員之輔導專業倫理。教師天地,148,64-68。
吳貞慧(2011)。國小小型學校推行輔導工作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呂羿慧(2009)。從雙重關係中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多重重角色的困境。諮商與輔導,277,11-14。
形志彬(2009)。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參與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光裕(2009)。銀行行員倫理行為前置因素之研究-以兆豐國際商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育亭(2007)。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情緒勞務負荷之關聯性研究 : 以臺北縣市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宜玟(2005)。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 : 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佳儒、張勻銘與王智弘(2010)。未成年團體諮商之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4),513-517。
李信弘(2005)。台東縣國民中學兼任訓導工作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瑩映(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氣氛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燕琦(2008)。人格特質、上下關係品質與國小教師向上影響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沈湘縈(1992)。諮商被虐待兒童的倫理與法律責任。輔導月刊,28(5/6),27-33。
周育呈(2009)。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周武昌(2003)。四所國中認輔工作之研究。國教學報,15,329-356。
周柏程(2007)。新移民女性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雪璉(2011)。企業諮商人員專業倫理衝突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宇銘(2005)。國軍心理輔導人員專業工作推行與專業倫理決策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林妏砡、陳盈穎、李玠錞、黃敬傑(2012)。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的多重關係之困境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13,7-11。
林佳伶(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俊德(2005)。認輔制度之倫理考量。諮商與輔導,237,8-11。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林家興(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輔導教師與個案學生的雙重關係。諮商與輔導,68,2-3。
林家興(1997)。在學校做心理諮商的提醒。輔導季刊,33(4),47-49。
林家興(2005)。心理師執業之路。台北市:心理。
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
林能白、丘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研究—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管理學報,16(2),175-200。
林淑芬(2007)。中輟生輔導志工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連性研究—以高雄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新發(1993)。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台北師院學報,6,1-41。
林震岩(2008)。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
林慶仁(1987)。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判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林蔚芳(1992)。輔導員專業倫理中的多趨衝突。諮商與輔導,84,6-8。
花蓮半數中小學,兼任輔導教師非專業。(民101年3月7日)。自由時報,A4
版。
邱小萍(1999)。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邱國隆(2000)。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及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邱從益(2004)。民營銀行營繕單位管理差異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邱競平(2010)。台北縣國小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玉卿(2004)。導師帶班的難與能:我對班級輔導工作複雜性的反省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洪家殷、張麗卿、楊淑文、謝易宏監修(2010)。最新簡明六法。台北市:五南。
洪莉竹(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51-472。
洪莉竹(2011)。中小學學校輔導人員倫理決定經驗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
33(2),87-107。
洪惠珍(2009)。審計從業人員倫理行為決策意向之探討 : 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胡展誥(2012)。國中校園實施團體諮商的倫理困境與因應之探討。諮商輔導,313,29-33。
胡銘浚(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魅力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1)。學生疏離感、學校組織氣候類型、與學生學業成就與性向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4,141-176。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袁志晃(1997)。「學校心理專家」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發展之可行性。教育研究資訊,5(6),118-129。
高景志(2005)。國民小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效能之相關研
究 : 以高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康家華(2008)。中等學校輔導教師對師生諮商雙重關係的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如芬(2006)。諮商員之人格特質、宗教信仰、自我效能與諮商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雅玲(2011)。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教學創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瑋珊(2010)。校園輔導工作實務的困境與因應。台灣教育,665,58-60。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原作者:Robert M. & Liebert. L. L. L.)。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6)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德聰(2003)。督導研究的議題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19,22-24。
張簡憶如(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學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曹中瑋(2003)。心理師法對於國中小學生輔導工作的影響。學生輔導,85,46-51。
莊慧美(2001)。國小輔導工作的實施情形與困境。諮商與輔導,181,45-47。
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7。
許宗蔚(2013)。【究竟是誰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整體衡鑑】。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許明仁(2005)。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行政兼職意願之研究 : 以臺灣北區國立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朕豪(2011)。影響銷售人員倫理行為前因及後果之研究 : 以保險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台南市。
許維素(1998)。學校輔導人員角色認定困境的突破。諮商與輔導,145,2-7。
許維素、朱素芬(2009)。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工作的省思。諮商與輔導,28(2),35-44。
許毅帆(2009)。臺灣會計師事務所組織特性、倫理氣侯與倫理行為意圖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郭明堂(1988)。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因、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輔導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陳文玲(1991)。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7)。多變量分析-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志信(1993)。輔導教師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長士(2000)。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組織氣候與組織決策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羿君(2008)。教育行政學:行政主管之領導型態、學校組織氣氛與教職員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若璋、王智弘、劉志如、陳梅菁 (1997)。台灣地區助人專業實務人員倫理信念、行為及困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標號:
NSC86-2413-H-007-001),未出版。
陳若璋(1997)。助人專業的倫理問題已到了不容忽視的時機。學生輔導,53,22-29。
陳婉真(2008)。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市:三民。
陳愉雅(2010)。諮商師心理五大人格、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耗竭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 : 一所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洛、吳珮瑀、施建彬、高旭繁、翁崇修、陳欣宏譯(2006)。人格理論。(原作者:D. P. Schultz & S. E. Schultz)。台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陸洛、吳珮瑀、林國慶、高旭繁、翁崇修譯(2007)。社會心理學。(原作者:J. D. DeLamater & D. J. Myers)。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6)。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概論(二版)。台北市:洪葉文化。
游子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昆輝主譯(1985)。教育行政原理。(原作者:P. F. Silver)。臺北市:三民。原著出版年:1983)
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淑蓉(1994)。兒童保護責任報告制之研究:台北市國小教育人員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淑寬(2006)。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默夫(2008)。行政法-測驗之卷。台北市:一品。
楊淳斐(1997)。大專院校輔導教師諮商倫理信念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光輝譯(2012)。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二版)。(原作者:L. A. Pervin& D. Cervone)。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1)
詹大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態度、組織氣氛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鳳池(2001)。深耕小學輔導工作。諮商與輔導,183,42-43。
褚玫玲(1992)。學校輔導人員之兩難。輔導月刊,28(12),43-p46。
劉宗芳(2007)。社工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 以高雄市服務身心障礙者之公益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明秋(2006)。學校諮商倫理之間問題探討—談個案的知後同意權。國教之友,57(3),2-6。
劉芳綺(2011)。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自我照顧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姿吟(1992)。從告發與保密談兒童虐待案件的倫理問題。輔導月刊,28(3/4),34-35。
劉容孜(2007)。青少年輔導工作志願工作者專業倫理行為及其倫理判斷傾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劉湘婷、黃嘉鳳、李博勳、張瑋珊、蔡宜潔(2012)。學校諮商面臨的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諮商輔導,313,2-6。
劉焜輝(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三民。
劉麗慧(1985)。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上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秀青(2011)。學校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家廷(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淳安(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藝華(2002)。影響小學教師辨識與通報兒童身體虐待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黎正中譯(2008)。企業倫理:倫理決策訂定與案例第七版。(原作者:O.C. Ferell,J. Fraedrich & L. Ferrell)。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06)
賴怡卉(200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賴秋滿(2009)。彰化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信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戴淑芬、黃怡禎、張麗鳳(2012)。建構輔導教師專業支持系統-高雄市國中輔導教師團體督導成效評估。第一屆兩岸四地學校輔導國際學術研討會。香
港:浸會大學。
戴維舵(1999)。"Big Five"五大人格特質在人力甄選上的應用探討。致理學報,12,89-114。
謝明瑾(2011)。國民小學諮商心理師面臨保密議題的倫理衝突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鳴鳳(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謝澄賢(2009)。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璦如(2010)。義務張老師人格特質、人際依附風格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韓楷檉(1986)。國中輔導教師角色衝突對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簡欣儀(2007)。內外控人格特質對於工作態度與倫理行為影響之研究 : 以會計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蘇盈儀(2007)。自我覺察督導模式在同儕督導上之應用:以國民中學輔導工作人員為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Arthur, G. L., & Swanson, C. D. (1993).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ilege communication.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shton, M. C., Lee, K., Perugini, M., Szarota,P., De Vries, R. E., Di Blas, L., Boies,K., & De Raad, B. (2004). 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 Solutions from psycholexi 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 356–366.
Beeman, D. G., & Scott, N. A. (1991). Therapists` attitudes toward psychotherapy informed consent with adolesc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2(3), 230-234.
Bersoff, D. N. (1978). Legal and ethical concerns in research, In L. Goldman (Ed.),Research methods for counselors (pp. 363-400). New York: Wiley.
Blocher, D. H. (1987).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New York: Macmillan.
Bodenhorn, N. (2005).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ethical code changes relevant family work.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13(3), 319-320.
Corey, G., Corey, M., & Callana, P. (1993).Issue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4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Cottone, R. R., & Tarvydas V. M. (2007).Counseling ethics and decision making (3 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uglas, N. J., Sampo, V. P., & Paul, F. T. (2000). Six 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FPQ). Port Huron, MI: Sigma.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 (1991).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Scal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Fuqua, D. R., Newman, J. L. (1989). Research issues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on, 29(2), 84-93.
Goldberg, L. R. (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L. Wheeler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Beverly Hills, CA: Sage.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26-34.
Haipin A.W. ( 1966). Theory and reasearch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Hayes, N., & Joseph, S. (2003). Big 5 correlate of three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 723-727.
Henderson, P., & Lampe, R. E. (1992).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school counselors. The School Counselor, 39(3), 151-157.
Hogan, R., Johnson, J. & Briggs, S. (Eds.) (1997).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 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Cherry, J. & Fraedrich J. (2000).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structure of moral reasoning.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Sales Management, 3, 173-188.
K. Kalshoven., D. Den., & A. D. Hoogh (2011). Ethical leader behavior and big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00(2), 349-366.
K. F. Alam (1999). Business ethics in New Zealand organisations: view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2(2), 145-153.
Keith-Spiegel, P. & Koocher, G. P. (1985). Ethics in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ase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Kitchener, K. S. (1984). Intuition,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3), 43-55.
Kurpius, D., Gibson, G., Lewis, J., & Corbet, M. (1991). Ethical issues in supervising counseling practitioner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31(1), 48-57.
Max Torres (1998).Ethical decison-making models. Research Paper No. 358, IESE,University of Navarra.
Miles, M. B. (1969). Planned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health: Figure and ground, Organizations and human behavior, 375-391, New York: McGraw-Hill.
Page, B. J., Pietrzak, D. R., & Sutton, J. M.(2001). National survey of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1, 142-150.
Pervin, L. A. (1999). Epilogue:constancy and change in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L.A. Pervin & O.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aserch (pp.689-704). New York: Guilford.
Pope, K. S., Schover, L. R., & Levenson, H. (1980). Sexual behavior between clinical supervisors and traines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standard.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10, 157-162.
Riemann, R., & De Raad, B. (1998) (Editors): Special issue: Behavior Genetics and Person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2(5), 307-320.
Salo,M. M., & Shumate, S. G. (1993).Counseling minor clients.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Schmidt, John J. (2003). Counseling in Schools: Essential Services an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4th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Stein, R. H. (1990). Ethical issues in counseling. Buffola, NY: Prometheus Books.
Trevino, L. K., & Youngblood, S. A. (1990). Bad apples in bad barrels: a causal analysis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378-385.
Trevino, L. K. (1986).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 A person situation interactions model.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3), 601-617.
Van Hoose, W. H., & Paradise, L.V. (1979).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erspectives in issues and decision making : includes the ethical judgment scale and manual. Cranston, R. I.: Carroll Press.
Wayne K. Hoy & Sharon I.R.Clover (1986). Elementary School Climate: A Revision of the OCDQ,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2(1), 93-110.
陳美琴(1999)。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NEO PI-R for a Taiwanese Sample, In T. Sugiman, M. Karasawa, J. H. Liu, & C. Ward (Eds),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pp. 105-119). Seoul: Kyoyook-Kwahak-Sa.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