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構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security in China
作者 張竣程
貢獻者 邱坤玄
張竣程
關鍵詞 軟實力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Apr-2014 11:23:21 (UTC+8)
摘要 中共中央於2006年10月11日第16屆6中全會中,通過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其目的,表面上是在有系統化地規劃出「和諧社會」的理論、圖像與願景,從而提出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戰略思路。但實際的目的,除了是在建構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實踐型意識形態,確定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工作重點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解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矛盾、「社會不和諧」,並從經濟建設為唯一核心走向突出社會建設,以因應改革開放以來所產生的各種「失衡」與社會矛盾擴大,維持大陸的社會穩定。
對此中共中央早於2004年第16屆4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除具體列出中國大陸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即當前社會「不和諧」的主要矛盾外,並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與「資訊安全」,列為當前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之四大支柱。為什麼「文化安全」於當前之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中,有如此突出的角色地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管理」的內在性質,以及前揭戰略環境變化所引致的中共對其國家安全弱點與缺口的新的新戰略憂慮,兩相交疊的結果。
前揭《決定》中所提出的大陸社會當前諸多「不和諧」問題,表面上是分別屬於經濟、社會發展政策,以及在大陸隸屬於行政管理(國務院)範疇的法制建設、行政監察(反腐敗鬥爭)、社會教育、反滲透(安全情報)等事務性工作,但實際上,中共在此是以精神導引面向的「意識形態鬥爭」之戰略高度,將之做政策概括。透過此《決定》所新形成的戰略管理架構是:對外反制導引社會不穩定的「和平演變」因素,對內則重新向人民「畫大餅」一一更系統化地規劃出中共做為「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社會」之理論、圖像與願景,爭取政治認同。並以「文化安全」的機制運作,做為此項國家安全戰略管理的主軸。為何「文化安全」是中共此一新「意識形態鬥爭」戰略部署的核心呢?這與「文化安全」的「軟實力」本質直接相關。文化的「軟實力」性質,主要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因為文化具有引導、激勵、凝聚等功能,對社會大眾可以「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發展文化軟實力不能依靠強制或者行政命令,那樣就違背了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規律。」故中共對其「文化安全」的把握,才是其把握此一新波「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提。
綜合而言,「文化安全」的相關政策作為,對於當今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中共政權的外在環境(經濟全球化、資訊化科技革命、國際格局變遷等),與上述內在環境之變化交互影響、交互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Adrien Hastings著,哈遠新譯。《基督宗教簡明史》。台北:啟示出版社,2006年。
Praseniit Duara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人民出版社。《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Praseniit Duara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朱炳元編。《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一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列寧。《國家與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一公元1990-2020》。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胡鍵。《中國軟實力:要素、資源、能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惠林。《文化政策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6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周鋒澤。《媒體產業制度論一一周鋒澤自選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4年。
孫德剛。《準聯盟關係構建的原因初探》。福州:福建社會科學研究院,1996年。
郭洁敏。《論國際集體認同及其培育方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1年。
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一一當代文化產業論叢》。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建華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年。
張健榮。《八國峰會與俄羅斯能源外交》。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年。
陳定家編。《全球化與身份危機》。開封:河南大學,2004年。
廖永亮。《輿論調控學:引導輿論與輿論引導的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梁守德主編。《新形勢與新國際觀》。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
俞可平編。《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俞思念。《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文化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潘兆民。《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潘一禾。《文化安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顧江主編:《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先春。《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2008年。
劉杰。《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年。
羅峰。《當今的國際秩序》。廣州:南方出版社,2003年。
蔡鵬。《試論亞洲區域合作機制的特點、趨勢與問題》。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樂後聖。《國家和平發展戰略》。北京:中國入口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文期刊
于炳貴、郝良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哲學研究》,第7期。2002年。
王岳川。〈新世紀文化的創新與大國形象確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6),2007年。
王書道。〈現代文化傳播與我國文化安全〉。《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2005年。
甘子成、郭風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國家文化安全視角〉。《天府心論》,6(10)。2007年。
羊城晚報。〈胡錦濤強調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社會穩定〉。《羊城晚報》。2003年8月13日。
國際經濟合作月刊(北京),第1期。2011年。
宋效峰。〈文化全球化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探索》,(5)。2005年,頁23-25。
李宗桂。〈文化創新與民族精神的培育〉。《南方日報》。2002年。
李金齊。(文化安全釋義)。《思想戰線》,33(3)。2007年。
李天明、周暉、楊中華、關玉軍。〈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文化安全策略研究)。《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6)。2007年,頁1-6。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6(10)。2007年。
李曉華。〈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安全思考〉。《廈鬥特區黨校學報》,(99)。2008年。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4)。2007年。
林宏宇。〈文化安全:國家安全的深層主題〉。《國家安全通訊》,(3)。1999年。
欣榮。〈建立文化安全體系捍衛我國的文化安全〉。《國家安全通訊》,(3)。2002年,頁16-18。
長子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31(1)。2008年。
胡惠林。〈文化民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的戰略基礎和價值取向〉。《探索與爭鳴》,第10期。2010年。
周曉陽、張多來。〈論中國傳統文化是江澤民思想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船山學刊》,(3)。2004年。
夏蕾。〈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7)。2007年。
紀少峰。〈論中國共產黨四代領導人的國家文化安全思想〉。《科學論叢人文科學》,(4)。2007年。
姜敏、馬瑞清。〈中國文化安全中的主要矛盾及應對策略〉。《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3(4)。2007年,頁135-136。
祈述欲。〈國際文化競爭力與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5)。2001年。
姚冬梅。〈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安全問題〉。《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2(5)。2008年。
許宏亮。〈論中國文化安全〉。《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2007年。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4)。2007年。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6)。2007年
葉金寶。〈文化安全及其實現途徑〉。《戰術研究》,(8)。2008年,頁11-18。
侯貴文、栗志剛。〈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理論月刊》,(9)。2008年。
楊曉麗。〈跨文化傳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淺析〉。《法治與社會》,(2)。2008年。
師英傑。〈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原則〉。《湖北大學學報》,38(1)。2011年。
張殿軍,鄭興剛。〈對外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
湯萬文。〈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國文化安全〉。《理論與現代化》,(2)。2007年。
俞曉秋。〈非傳統安全論析〉。《現代國際關係》,(5)。2003年。
潘一禾。〈「非傳統」視野中的當代國家文化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2)。2005年。
解學芳。〈一個全心的學術研究領域:國家文化安全〉。《高校社科動態》,(2)。2007年。
解學芳。〈一九九九年以來我國文化安全研究述評〉。《江南社會學院學報》,9(3)。2007年。
嚴興文。〈試論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特點和作用〉。《韶關學院學報》,28(2)。2007年,頁138-141。
謝紅菊。〈我國文化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工業論壇》。13(2)。2007年。
轉引自王義桅《美國外交行為的極好注腳,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評介》,《博覽群書》,第5期。2003年。

碩博士論文
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鄭國智。《中共對臺統戰策略之研究:公元2000~2002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英文書目
Kaufmann Daniel,Jeffrey S.Mckitrick and Thomas J.Leney(eds.),U.S.Nation Security: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exington,Massachusetts:Lexington,Books,1985),p.5.轉引自翁明賢(2001)。(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頁44。
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p176. 2002
英文期刊
Confucius Institute Report, http://zsr.info/news/images/stories/usconfuciusinstitutereport.pdf.
Huntington,Samuel,“Dead Souls:The De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elite. The National Interest,Spring 2004.
Harrison David,Geographic Magazine,Oct.2007.

網頁資料
Mayes,Carolyn P..A Letter From Our Director General. http://www.hscb.org.2003.(閱覽日期:2013.4.8)
HSCB.http://www.hscb.org. 2003(閱覽日期:2013.3.4)
人民網甘肅頻道。http://gs.people.com.cn/BIG5/183345/15775758.html(閱覽日期:2013.4.28)
王信賢。〈中共構建「和諧社會」的解讀與評估〉。《和平論壇》。2006年。
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p?webno=3333333733&webitem_no
=232(閱覽日期:2013.2.23)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2002年。
http://qkzz.net/magazine/1002-4921/2002/02/1604529.htm(閱覽日期:2013.3.5)
北大法寶-北大法律信息網。《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2005年。
http://www.zlx.gov.cn/gov/zhoulu/zhoulu678120_show.jsp?Im-id=zhoulu678120
&data-id=zhoulu678120926(閱覽日期:2013.3.3)
江澤民。〈江澤民訪美談16大重申「三個代表」與「作出戰略部署」〉。2002年10月24日。今日新聞網站。
http://www.nownews.com/2002/1 0/26703-1367928.htm(閱覽日期:2013.3.2)
林寧。〈關注文化安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思考〉。《理論月刊》,(6)。2004年。
http://scholar.ilib.cn/A-QCode~aq200502003.htm1(閱覽日期:2013.3.5)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閱覽日期:2013.3.5)
胡錦濤。〈中共十七大胡錦濤談話全文〉。2007年10月15日。Yam天空-新聞網站。
http://n.yam.com/cnyes/cbina/200710/200710015859058..html(閱覽日期:2013.3.2)
胡錦濤。〈美國耶魯大學演講全文〉。《人民日報》,2006年4月2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322655.html(閱覽日期:2013.4.22)
李向國。〈論胡錦濤「以人為本」的「民本位」思想〉。《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年06月12日。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82288/83849/83857/7374564.html(閱覽日期:2013.2.28)
李建敏。〈中國傳統「和合思想」推動當代和平外交〉。2005年10月4日。
網易新聞中心網站。《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
http://news.163.com/2004w07/12619/2004w07 _1090289740413.html(閱覽日期:2013.2.3)
張志安。〈試論經濟因素媒體管理制度的影響〉。2002年。
http://tecn.sina.com.cn/itle/2002-04-24/112973.shtml.(閱覽日期:2013.3.26)
程美信,〈思想貧困的文化戰略----從孔子學院看中國軟實力〉。2012年。http://www.arthoop.com/news/201206/news_9d28de8ff9bb6a3fa41fddfdc28f3bc1.html.(閱覽日期:2013.4.2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7%B2%BE%E7%A5
%9E%E6%96%87%E6%98%8E%E5%BB%BA%E8%AE%BE%E6%8C%87%E5%AF%BC%E5%A7%94%E5%91%98%E4%BC%9A(閱覽日期:2013.4.28)
學習簡報。〈尋找中國崛起的脊梁〉,第12期。2006年。
http://www.acem.sjtu.edu.cn/upload/publish/img/1070301451480.pdf(閱覽日期:2013.3.4)
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2年「十六大」至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前,這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發展階段;第二階段為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到2007年十七大召開,這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理論化、系統化階段;第三階段為2007年十七大迄今,主要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深化階段。相關內容參見「十六大以來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思想脈絡」,《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7/c_122167832.htm(閱覽日期:2013.3.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981010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8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竣程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竣程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4 11:23: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4 11:23: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4 11:23: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81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11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81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共中央於2006年10月11日第16屆6中全會中,通過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其目的,表面上是在有系統化地規劃出「和諧社會」的理論、圖像與願景,從而提出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戰略思路。但實際的目的,除了是在建構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實踐型意識形態,確定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工作重點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解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矛盾、「社會不和諧」,並從經濟建設為唯一核心走向突出社會建設,以因應改革開放以來所產生的各種「失衡」與社會矛盾擴大,維持大陸的社會穩定。
對此中共中央早於2004年第16屆4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除具體列出中國大陸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即當前社會「不和諧」的主要矛盾外,並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與「資訊安全」,列為當前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之四大支柱。為什麼「文化安全」於當前之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管理中,有如此突出的角色地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管理」的內在性質,以及前揭戰略環境變化所引致的中共對其國家安全弱點與缺口的新的新戰略憂慮,兩相交疊的結果。
前揭《決定》中所提出的大陸社會當前諸多「不和諧」問題,表面上是分別屬於經濟、社會發展政策,以及在大陸隸屬於行政管理(國務院)範疇的法制建設、行政監察(反腐敗鬥爭)、社會教育、反滲透(安全情報)等事務性工作,但實際上,中共在此是以精神導引面向的「意識形態鬥爭」之戰略高度,將之做政策概括。透過此《決定》所新形成的戰略管理架構是:對外反制導引社會不穩定的「和平演變」因素,對內則重新向人民「畫大餅」一一更系統化地規劃出中共做為「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社會」之理論、圖像與願景,爭取政治認同。並以「文化安全」的機制運作,做為此項國家安全戰略管理的主軸。為何「文化安全」是中共此一新「意識形態鬥爭」戰略部署的核心呢?這與「文化安全」的「軟實力」本質直接相關。文化的「軟實力」性質,主要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因為文化具有引導、激勵、凝聚等功能,對社會大眾可以「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發展文化軟實力不能依靠強制或者行政命令,那樣就違背了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規律。」故中共對其「文化安全」的把握,才是其把握此一新波「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提。
綜合而言,「文化安全」的相關政策作為,對於當今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中共政權的外在環境(經濟全球化、資訊化科技革命、國際格局變遷等),與上述內在環境之變化交互影響、交互作用的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ⅰ
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理論基礎 14
第一節 中共的國家安全取向 14
第二節 文化安全之內涵與特徵 17
第三節 中共的文化安全戰略概念 21
第四節 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關係 26
第三章 中共文化安全政策的機制與管理 31
第一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政策 31
第二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機制架構 39
第三節 中共文化安全的決策機構與決策行為者 48
第四章 中共文化安全的戰略架構 57
第一節 導引社會思想 57
第二節 對「文化軟實力」之競爭進行戰略管制 66
第三節 傳播媒體之管制 74
第四節 對台文化安全之戰略管理 79
第五章 結論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94
參考文獻 101
zh_TW
dc.format.extent 201259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81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軟實力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文化安全的建構zh_TW
dc.title (題名)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security i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Adrien Hastings著,哈遠新譯。《基督宗教簡明史》。台北:啟示出版社,2006年。
Praseniit Duara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人民出版社。《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王佐書。《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Praseniit Duara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朱炳元編。《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一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列寧。《國家與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宋國誠。《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一公元1990-2020》。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胡鍵。《中國軟實力:要素、資源、能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惠林。《文化政策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6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周鋒澤。《媒體產業制度論一一周鋒澤自選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4年。
孫德剛。《準聯盟關係構建的原因初探》。福州:福建社會科學研究院,1996年。
郭洁敏。《論國際集體認同及其培育方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1年。
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一一當代文化產業論叢》。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建華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年。
張健榮。《八國峰會與俄羅斯能源外交》。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年。
陳定家編。《全球化與身份危機》。開封:河南大學,2004年。
廖永亮。《輿論調控學:引導輿論與輿論引導的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梁守德主編。《新形勢與新國際觀》。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
俞可平編。《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俞思念。《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文化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潘兆民。《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潘一禾。《文化安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顧江主編:《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競爭力》,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先春。《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2008年。
劉杰。《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2005年。
羅峰。《當今的國際秩序》。廣州:南方出版社,2003年。
蔡鵬。《試論亞洲區域合作機制的特點、趨勢與問題》。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樂後聖。《國家和平發展戰略》。北京:中國入口出版社,2004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文期刊
于炳貴、郝良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哲學研究》,第7期。2002年。
王岳川。〈新世紀文化的創新與大國形象確立〉。《杭州師範學院學報》,(6),2007年。
王書道。〈現代文化傳播與我國文化安全〉。《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2005年。
甘子成、郭風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國家文化安全視角〉。《天府心論》,6(10)。2007年。
羊城晚報。〈胡錦濤強調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社會穩定〉。《羊城晚報》。2003年8月13日。
國際經濟合作月刊(北京),第1期。2011年。
宋效峰。〈文化全球化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探索》,(5)。2005年,頁23-25。
李宗桂。〈文化創新與民族精神的培育〉。《南方日報》。2002年。
李金齊。(文化安全釋義)。《思想戰線》,33(3)。2007年。
李天明、周暉、楊中華、關玉軍。〈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文化安全策略研究)。《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6)。2007年,頁1-6。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6(10)。2007年。
李曉華。〈中國和平發展的文化安全思考〉。《廈鬥特區黨校學報》,(99)。2008年。
李春霞。〈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威脅和保障措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4)。2007年。
林宏宇。〈文化安全:國家安全的深層主題〉。《國家安全通訊》,(3)。1999年。
欣榮。〈建立文化安全體系捍衛我國的文化安全〉。《國家安全通訊》,(3)。2002年,頁16-18。
長子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領域面臨的隱憂〉。《中共山西省省委黨校學報》,31(1)。2008年。
胡惠林。〈文化民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的戰略基礎和價值取向〉。《探索與爭鳴》,第10期。2010年。
周曉陽、張多來。〈論中國傳統文化是江澤民思想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船山學刊》,(3)。2004年。
夏蕾。〈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7)。2007年。
紀少峰。〈論中國共產黨四代領導人的國家文化安全思想〉。《科學論叢人文科學》,(4)。2007年。
姜敏、馬瑞清。〈中國文化安全中的主要矛盾及應對策略〉。《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3(4)。2007年,頁135-136。
祈述欲。〈國際文化競爭力與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5)。2001年。
姚冬梅。〈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安全問題〉。《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2(5)。2008年。
許宏亮。〈論中國文化安全〉。《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2007年。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4)。2007年。
禹建萍。〈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河南工業大學學報》,(6)。2007年
葉金寶。〈文化安全及其實現途徑〉。《戰術研究》,(8)。2008年,頁11-18。
侯貴文、栗志剛。〈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理論月刊》,(9)。2008年。
楊曉麗。〈跨文化傳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淺析〉。《法治與社會》,(2)。2008年。
師英傑。〈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原則〉。《湖北大學學報》,38(1)。2011年。
張殿軍,鄭興剛。〈對外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
湯萬文。〈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國文化安全〉。《理論與現代化》,(2)。2007年。
俞曉秋。〈非傳統安全論析〉。《現代國際關係》,(5)。2003年。
潘一禾。〈「非傳統」視野中的當代國家文化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2)。2005年。
解學芳。〈一個全心的學術研究領域:國家文化安全〉。《高校社科動態》,(2)。2007年。
解學芳。〈一九九九年以來我國文化安全研究述評〉。《江南社會學院學報》,9(3)。2007年。
嚴興文。〈試論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特點和作用〉。《韶關學院學報》,28(2)。2007年,頁138-141。
謝紅菊。〈我國文化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工業論壇》。13(2)。2007年。
轉引自王義桅《美國外交行為的極好注腳,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評介》,《博覽群書》,第5期。2003年。

碩博士論文
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鄭國智。《中共對臺統戰策略之研究:公元2000~2002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英文書目
Kaufmann Daniel,Jeffrey S.Mckitrick and Thomas J.Leney(eds.),U.S.Nation Security: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exington,Massachusetts:Lexington,Books,1985),p.5.轉引自翁明賢(2001)。(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頁44。
Nye,Joseph S.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p176. 2002
英文期刊
Confucius Institute Report, http://zsr.info/news/images/stories/usconfuciusinstitutereport.pdf.
Huntington,Samuel,“Dead Souls:The De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elite. The National Interest,Spring 2004.
Harrison David,Geographic Magazine,Oct.2007.

網頁資料
Mayes,Carolyn P..A Letter From Our Director General. http://www.hscb.org.2003.(閱覽日期:2013.4.8)
HSCB.http://www.hscb.org. 2003(閱覽日期:2013.3.4)
人民網甘肅頻道。http://gs.people.com.cn/BIG5/183345/15775758.html(閱覽日期:2013.4.28)
王信賢。〈中共構建「和諧社會」的解讀與評估〉。《和平論壇》。2006年。
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p?webno=3333333733&webitem_no
=232(閱覽日期:2013.2.23)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2002年。
http://qkzz.net/magazine/1002-4921/2002/02/1604529.htm(閱覽日期:2013.3.5)
北大法寶-北大法律信息網。《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2005年。
http://www.zlx.gov.cn/gov/zhoulu/zhoulu678120_show.jsp?Im-id=zhoulu678120
&data-id=zhoulu678120926(閱覽日期:2013.3.3)
江澤民。〈江澤民訪美談16大重申「三個代表」與「作出戰略部署」〉。2002年10月24日。今日新聞網站。
http://www.nownews.com/2002/1 0/26703-1367928.htm(閱覽日期:2013.3.2)
林寧。〈關注文化安全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思考〉。《理論月刊》,(6)。2004年。
http://scholar.ilib.cn/A-QCode~aq200502003.htm1(閱覽日期:2013.3.5)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閱覽日期:2013.3.5)
胡錦濤。〈中共十七大胡錦濤談話全文〉。2007年10月15日。Yam天空-新聞網站。
http://n.yam.com/cnyes/cbina/200710/200710015859058..html(閱覽日期:2013.3.2)
胡錦濤。〈美國耶魯大學演講全文〉。《人民日報》,2006年4月2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322655.html(閱覽日期:2013.4.22)
李向國。〈論胡錦濤「以人為本」的「民本位」思想〉。《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年06月12日。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82288/83849/83857/7374564.html(閱覽日期:2013.2.28)
李建敏。〈中國傳統「和合思想」推動當代和平外交〉。2005年10月4日。
網易新聞中心網站。《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
http://news.163.com/2004w07/12619/2004w07 _1090289740413.html(閱覽日期:2013.2.3)
張志安。〈試論經濟因素媒體管理制度的影響〉。2002年。
http://tecn.sina.com.cn/itle/2002-04-24/112973.shtml.(閱覽日期:2013.3.26)
程美信,〈思想貧困的文化戰略----從孔子學院看中國軟實力〉。2012年。http://www.arthoop.com/news/201206/news_9d28de8ff9bb6a3fa41fddfdc28f3bc1.html.(閱覽日期:2013.4.2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7%B2%BE%E7%A5
%9E%E6%96%87%E6%98%8E%E5%BB%BA%E8%AE%BE%E6%8C%87%E5%AF%BC%E5%A7%94%E5%91%98%E4%BC%9A(閱覽日期:2013.4.28)
學習簡報。〈尋找中國崛起的脊梁〉,第12期。2006年。
http://www.acem.sjtu.edu.cn/upload/publish/img/1070301451480.pdf(閱覽日期:2013.3.4)
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2年「十六大」至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前,這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發展階段;第二階段為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到2007年十七大召開,這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理論化、系統化階段;第三階段為2007年十七大迄今,主要是文化體制改革思想深化階段。相關內容參見「十六大以來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思想脈絡」,《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7/c_122167832.htm(閱覽日期:2013.3.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