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
A Study of Lu Bu’s Image i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作者 吳昆展
貢獻者 黃志民
吳昆展
關鍵詞 三國演義
呂布
畫戟
赤兔馬
人物形象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May-2014 15:20:18 (UTC+8)
摘要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呂布絕對稱得上是當世之英雄、一代之豪傑,尤其是武勇更稱得上是《三國演義》第一人;呂布在《三國演義》出現的回數只有十五回,但其形象卻早已深植在讀者心中,也顯現《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的精彩生動。
  呂布有著絕倫的武藝,又有散發著英雄氣概的外貌,卻因內在性格上的缺陷,最終難逃覆亡的命運,成為悲劇英雄;在群雄爭霸中,呂布是個失敗者,更是小說中用來襯托主要人物的次要角色,成為《三國演義》中的反面英雄。
  以小說的人物形象來說,呂布這個角色刻畫得頗為成功,不僅成功地扮演悲哀英雄、詮釋反面英雄,更重要的是,呂布樹立了深植讀者心中的形象:頭戴束髮金冠、手持方天畫戟、騎著赤兔馬、武藝天下無雙。雖然有見利忘義、有勇無謀等負面形象,但無損其三國武勇第一的威名。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繡像全圖三國演義》(刻印本),臺中:青山出版社,1977年
2. 《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3. 新校本廿五史《三國志》,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4. 元刻講史平話集《三國志平話》,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5.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6. 斷句本二十五史《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7. 斷句本二十五史《後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8. 斷句本二十五史《新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9. 《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10. 《淵鑑類函》,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11. 許結等編著《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13. 張國風《中國古代小說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14. 齊裕焜、王子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16.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8.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19. 沈伯俊、譚良嘯編著《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0. 李淑章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 《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22. 方詩銘《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3.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4. 柏楊《柏楊品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25. 孫宏偉《三國英雄大PK》,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26.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敍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27. 張大可、許盤清《話說三國──解讀三國人物、感悟人生智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28.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29.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30. 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31. 祝秀俠《三國人物論》,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32. 顧念先《三國人物評述》,臺北:臺灣書店,1962年
33. 洪至璋《三國演義謀士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34.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臺北:積木文化,2007年
35. 河南省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硏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36.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三國演義學刊》,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37.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硏究集》,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
(二)學位論文
1. 洪淳孝撰《三國演義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2. 羅永裕撰《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3. 袁盛森撰《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硏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4. 徐明政撰《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之硏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黃俊凱撰《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6. 丁秋霞撰《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硏究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7. 方志豪撰《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 李燦撰《三國演義的情節結構分析》,寧夏: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9. 蔡光南撰《論三國演義人物性格的兩大基本類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0. 顏湘君撰《明清通俗小說服飾描寫藝術發展淺論》,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
1. 沈怡〈試論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重慶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
2. 郭浩帆〈呂布形象的塑造及其隱喻意義〉,《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第2期
3. 石弘〈糞土當年萬戶侯──論呂布〉,《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1999年9月
4. 毛忠賢〈論呂布馬超〉,《宜春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5. 陳英〈馬超和林沖的悲劇形象分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11年4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2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91202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志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昆展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昆展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y-2014 15:20: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y-2014 15:20: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y-2014 15:20: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691202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12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呂布絕對稱得上是當世之英雄、一代之豪傑,尤其是武勇更稱得上是《三國演義》第一人;呂布在《三國演義》出現的回數只有十五回,但其形象卻早已深植在讀者心中,也顯現《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的精彩生動。
  呂布有著絕倫的武藝,又有散發著英雄氣概的外貌,卻因內在性格上的缺陷,最終難逃覆亡的命運,成為悲劇英雄;在群雄爭霸中,呂布是個失敗者,更是小說中用來襯托主要人物的次要角色,成為《三國演義》中的反面英雄。
  以小說的人物形象來說,呂布這個角色刻畫得頗為成功,不僅成功地扮演悲哀英雄、詮釋反面英雄,更重要的是,呂布樹立了深植讀者心中的形象:頭戴束髮金冠、手持方天畫戟、騎著赤兔馬、武藝天下無雙。雖然有見利忘義、有勇無謀等負面形象,但無損其三國武勇第一的威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一、前言 1
二、呂布的重要情節 5
三、呂布的外緣形象 17
四、呂布的內在性格 32
五、呂布失敗原因探析 49
六、呂布與相關人物 63
七、結論 97
八、參考文獻 101
zh_TW
dc.format.extent 16509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91202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三國演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呂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畫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赤兔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物形象zh_TW
dc.title (題名) 《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Lu Bu’s Image i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繡像全圖三國演義》(刻印本),臺中:青山出版社,1977年
2. 《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3. 新校本廿五史《三國志》,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4. 元刻講史平話集《三國志平話》,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5.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6. 斷句本二十五史《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7. 斷句本二十五史《後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8. 斷句本二十五史《新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9. 《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10. 《淵鑑類函》,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
11. 許結等編著《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13. 張國風《中國古代小說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14. 齊裕焜、王子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16.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8.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19. 沈伯俊、譚良嘯編著《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0. 李淑章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 《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22. 方詩銘《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3.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4. 柏楊《柏楊品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25. 孫宏偉《三國英雄大PK》,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26.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敍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27. 張大可、許盤清《話說三國──解讀三國人物、感悟人生智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28.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29.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30. 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31. 祝秀俠《三國人物論》,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32. 顧念先《三國人物評述》,臺北:臺灣書店,1962年
33. 洪至璋《三國演義謀士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34.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臺北:積木文化,2007年
35. 河南省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硏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36.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三國演義學刊》,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37.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三國演義硏究集》,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
(二)學位論文
1. 洪淳孝撰《三國演義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2. 羅永裕撰《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硏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3. 袁盛森撰《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硏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4. 徐明政撰《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之硏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黃俊凱撰《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6. 丁秋霞撰《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硏究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7. 方志豪撰《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8. 李燦撰《三國演義的情節結構分析》,寧夏: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9. 蔡光南撰《論三國演義人物性格的兩大基本類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0. 顏湘君撰《明清通俗小說服飾描寫藝術發展淺論》,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
1. 沈怡〈試論三國演義中的呂布〉,《重慶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
2. 郭浩帆〈呂布形象的塑造及其隱喻意義〉,《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第2期
3. 石弘〈糞土當年萬戶侯──論呂布〉,《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1999年9月
4. 毛忠賢〈論呂布馬超〉,《宜春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5. 陳英〈馬超和林沖的悲劇形象分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11年4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