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研究
Aesthetic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ou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s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佘佳燕
貢獻者 顔崑陽
佘佳燕
關鍵詞 中國傳統繪畫
美學觀念
吳昌碩
齊白石
黃賓虹
潘天壽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May-2014 15:23:03 (UTC+8)
摘要 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指的是晚清民初時期,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傳統」並非等同落後,而必須全然拋棄,尤其文學藝術有其超越時間的永恆價值。時至今日,當我們處在全球化浪潮下,可能引發的文化普同危機,是有必要平心回望這批一向被稱為傳統派畫家,而摒除偏見,深入體驗深藏於畫家內心的變革思維,方可理解四大家於中國繪畫美學思想上所作的貢獻,以期在當前多元化的時代,用中國文藝精神豐富世界文化。是以,本文以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的畫論文本為主,輔以其他相關文本及繪畫作品的分析,結合傳記與時代處境考察,探究二十世紀傳統中國繪畫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經本文探究後,察覺傳統繪畫四大家主要面臨兩大時代課題:一為市民文化思潮下雅俗共賞的繪畫趨勢;二為西方文化思潮下科學寫實的繪畫趨勢。明白四大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後,本文大抵從畫家的主體論,到師法途徑的創作論,再到完成畫作後四絕全才的作品論;循此順序,逐章探索四大家如何回應雅俗共賞與科學寫實的時代問題。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揚雄撰,嚴一萍選輯:《法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
(漢)徐幹:《中論》(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
書社,2008年)。
(漢)毛傳,(漢)鄭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據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王弼等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周易王韓注》(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劉劭著:《人物志》,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晉)陸機:《陸士衡文集》(據清嘉慶宛委別藏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增
訂一版。
(南朝)謝赫:《古畫品錄》(據明津逮秘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南朝)劉勰撰,(清)黃叔琳注,王雲五主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頎:《古今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歷代名畫記》(據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1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
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
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歐陽修等編撰:《新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郭若虛撰,(明)毛晉訂:《圖畫見聞誌》(據明掃葉山房影本。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鄧椿:《畫繼》(據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本原大影印。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據明崇禛刊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據清學津討原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據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宋人撰,(明)毛晉訂:《宣和畫譜》(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
社,1971年)。
(元)夏文彥撰,王雲五主編:《圖繪寶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
(明)黃省曾:《明人百家》(據上海掃葉山房32開楷書石印本影印。上海:上
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明)唐錦:《上海志》(據明弘治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據明萬曆四十六年自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明)董其昌著,印曉峰點校:《畫禪室隨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
(明)文徵明撰,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據清康熙觀妙齋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據明崇禛刻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0年)。
(明)李贄撰,張建業、張岱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據明天啟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徐渭撰:《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據明崇禎刊本。合肥:黃山詩社,2008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據萬曆刻足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據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清)葛元煦:《滬遊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韜:《瀛堧雜誌》(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再版。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二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沈宗騫撰,史怡公標點註譯:《芥舟學畫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74年)。
(清)年希堯:《視學》(據清雍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據清乾隆懷烟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
200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1990年)。
(清)吳歷:《墨井畫跋》(據康熙陸道淮飛霞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
8年)。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據清粵雅堂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據清光緒十九年姚虞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
,2008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據民國吳興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據板藏映雪艸廬影印。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年)。
(清)楊逸著,印曉峰點校:《海上墨林》(據豫園書畫善會於民國十八年續印
之足本標點整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四大家專著
(一)吳昌碩
吳昌碩:《缶廬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吳昌碩著,吳東邁編:《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吳昌碩作,王之海、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昌碩》(臺北:
繡文化,1993年)。
吳昌碩著,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自書元蓋寓廬詩稿》(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2005年)。
吳昌碩著,童音點校:《吳昌碩詩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齊白石
齊白石著,澍群選注:《齊白石題畫詩選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
年)。
齊白石作,趙春堂、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齊白石》(臺北:錦
繡文化,1993年)。
齊白石著,王振德、李天庥編:《齊白石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
998年)。
齊白石著,徐改編:《齊白石畫論》(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插圖珍藏本》(臺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
齊良遲主編:《齊白石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齊白石著:《齊白石詩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三)黃賓虹
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全三十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
黃賓虹作,董雨萍、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賓虹》(臺北:錦
繡文化,1993年)。
黃賓虹著,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全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年)。
黃賓虹:《黃賓虹自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四)潘天壽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唐前》(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
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
潘天壽:《潘天壽畫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潘天壽著,葉尚青輯:《潘天壽論畫筆錄》(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潘公凱等編輯委員會編:《潘天壽書畫集》上、下冊 (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
社,1996年)。
潘天壽著,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潘天壽著,盧炘、俞浣萍編:《潘天壽詩存校注》(浙江: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出版社,1997年)。
潘天壽著,徐建融編:《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潘天壽著,王翼奇等校注:《潘天壽詩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年)。

三、前人研究四大家論著
馬璧編撰:《齊白石父子軼事、書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談錫永編:《潘天壽畫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
齊佛來:《我的祖父白石老人》(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一集(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

張浣梅:《齊白石:中國近代畫壇的奇葩》(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92
年)。
盧炘等編:《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研究》(浙江:浙江美術
學院出版社,1992年)。
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
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山水人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

齊良遲口述,盧節整理:《父親齊白石和我的藝術生涯》(北京:海朝出版社,
1993年)。
王裕安、蔡佩欣編輯:《中國近現代名畫家•潘天壽》(臺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1994年)。
劉江:《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5年)。
馬繼革著:《巨匠與中國名畫‧吳昌碩》(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盧炘著:《巨匠與中國名畫‧潘天壽》(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駱堅群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黃賓虹》(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王春立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齊白石》(臺北:臺灣麥克,1997年)。
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徐 虹:《潘天壽傳》(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人物 山水》(香港:翰墨軒
出版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花卉》(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翎毛》(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冊頁》(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二集 (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王家誠:《吳昌碩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8年)。
齊良遲主編:《齊白石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白巍:《齊白石――詩畫印全才的藝苑奇葩》(臺北:水星文化出版社,1999
年)。
王魯湘:《中國名畫家全集‧黃賓虹》(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盧炘編著:《潘天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徐建融選編 :《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梅墨生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昌碩》(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徐改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李祥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楊櫻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黃賓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楊成寅、林文霞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潘天壽》(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3年)。
光一:《吳昌碩題畫詩箋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盧炘:《大筆淋漓:潘天壽傳》(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盧炘等著:《名家書畫辨偽匯輯――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陸儼少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吳晶:《百年一缶翁:吳昌碩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中秀編著:《黃賓虹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盧炘:《現代名家翰墨鑑藏叢書叢書‧潘天壽》(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
5年)。
盧輔聖主編:《「朵雲」第六十四集‧黃賓虹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
黃賓虹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黃賓虹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

郝興義編著:《潘天壽》(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適編著:《章實齋、齊白石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邢捷:《吳昌碩書畫鑒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人巧勝天:齊白石書畫展:遼寧省博物館藏
精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
【日】松村茂樹:《吳昌碩研究》(東京都:研文出版,2009年)。

四、其他相關專著
呂瀓著,教育雜誌社編纂:《晚近美學說和美的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
925年)。
呂瀓:《現代美學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呂瀓:《美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倪貽德:《西洋畫概論》(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
諸宗元著,王雲五主編:《中國畫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李長之:《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
陳抱一:《洋畫欣賞及美術常識》(臺北:世界書局,1945年)。
楊家駱主編:《篆刻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錢穆:《中國文化精神》(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二版。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呂佛庭:《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
胡佩衡等著:《歷代畫家評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
劉文潭:《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社,1979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黃苗子:《古美術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顏娟瑛:《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下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二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徐雪韻等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院出版,1985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新華書店,198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
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新校本。
上海市文史館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上海:上海社會
科學院出版,1986年)。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上下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徐悲鴻著,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
社,1987年)。
俞劍華:《國畫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林木:《論文人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臺北:東華書局,1988年)。
郎紹君:《中國書畫鑑賞辭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
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
出版社,1988年)。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唐振常、沈恒春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素峰編:《文學與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六版。
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二版。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台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91年)。
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田曼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四版。
戴林編著:《中國印章藝術》(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1990年)。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全六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徐書城:《繪畫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八版。
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魯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1993年)。
盧炘等編:《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
993年)。
李公明:《廣東美術史》(廣州:廣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編輯:《十九世紀末期中西畫風的感通》(臺北:故宮
博物院,1993年)。
唐寶林編:《陳獨秀語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楊家駱編:《清人畫學論著》上中下(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四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1993年)。
張金鑒:《中國畫的題畫藝術》(福州:福建美術出版,1993年)二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二版。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1995年)。
康有為著,康保延編整:《康南海先生詩集》(臺北:中國丘海學會,1995年)

皮朝綱:《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皮朝綱主編:《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鄭承奇:《孔子與中國美學》(濟南:齊魯出版社,1995年)。
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巴東:《張大千研究》(臺北:史博館,1996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身源、張弘昕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公凱:《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
997年)。
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下冊(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1998
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
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9
8年)。
劉海石選注:《清人題畫詩選注》(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朱國棟、王國章主編:《上海商業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崔普權:《老北京的玩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徐城北:《老北京》(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1
999年)。
楊新、班宗華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楊勇編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出版社,1999年)。
胡適撰文,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
版社,1999年)。
林木:《二十世紀中國畫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戴嘉枋:《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
0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文學史》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
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薛永年、杜娟著:《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玉英編:《徐悲鴻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
年)。
潘公凱等編:《插圖本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
年)。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1年)。
吳增基等著:《理性精神的呼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梅墨生:《山水畫述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潘運告主編:《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潘運告主編:《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田中陽:《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重印三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上下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
2年)。
朱自清等著:《名家論藝術》(臺北:牧村圖書,2002年)。
劉曦林編著:《蔣兆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運告主編:《宋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二版。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代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3
年)。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二版。
張弘:《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增訂二版。
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衣若芬編:《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4年)。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萬青力:《萬青力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上海:上海畫報,2004
年)。
史作檉:《科學‧哲學與幾何學之空間表達》(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劉文潭:《美學新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明偉:《清末明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2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2005年)。
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出版社
,2005年)。
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王端廷:《從現代到後現代:西方藝術論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范達明:《中國畫:浙派傳統與創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年)。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6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7年)。
曹聚仁:《上海春秋史》(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社,2007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
版社,2007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康有為著,李冰濤校注:《歐洲十一國遊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
007年)。
王耀庭主編:《傳移模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
蔡耀慶:《明代印學發展因素與表現之研究》(臺北:史博館,2007年)。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楊敦堯、蘇盈龍執行編輯:《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臺
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2008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二版)。
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邵琦、孫海燕編著:《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周積寅,耿劍主編:《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志椿:《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
周樹華:《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方法》(臺北:文建會,2010年)。
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中央大學出
版中心,2010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周正平:《上海藝林往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
劉江:《盛世繁華:宋代城市江南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杭州大學,201
1年)。
邱培成:《描繪近代上海都市的一種方法:「小說月報」(1910-1920)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鄭晉編著:《中式的優雅》(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鍾家鼎:《守望中國書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
楊佳玲作,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藝術家
庭,2011年)。
【義】列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著,雄獅圖書編譯:
《達文西論繪畫》(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
【日】小川環樹:《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英】柯靈烏(R.G. Collingwood)著,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臺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
【美】科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學生書局,1991
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美】阿納森(H. H. Arnason)著,鄒德依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法】西維爾‧巴汀(Sylvie Patin)著,張容譯:《莫內: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英】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著,刁筱華譯:《塞尚》(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連德誠譯:《畢卡索的成敗》(臺北:
遠流出版,1998年)。
【美】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美】珀文(Lawrence. A. Pervin)著,周榕等譯:《人格科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年)。
【英】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n)、蘭格(Terence Ranger)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日】岡村繁譯注,俞慰剛譯:《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中】盧漢超著,段煉等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
霈恩譯:《論藝術本質》(臺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年)。
【日】竹內實主編,程麻譯:《中國近現代論爭年表》二冊(北京:中國文聯出
版社,2005年)。
【法】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美】伯格(Jerry M. Burger)著,林宗鴻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湯姆生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三版)。
【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燕曉冬編譯:《實用主義》(四川
:重慶出版社,2006年)。
【美】理查‧尼茲彼(Richard E. Nisbett)著,劉世南譯:《思維的疆域: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作,邱士華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Perry E. Link,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es, 1981).
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Sherman E. Lee, A History of Far Eastern Art(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1997).

五、期刊報章
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東方雜誌》第28卷第1號(1931年1月),頁107-119。
虞君質:〈中國畫題跋之研究〉,《故宮季刊》第1卷第2期(1966年),頁13-2
7。
鄭騫講述,劉翔飛筆記:〈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8卷第6期(1979
年11月),頁5-12。
余英時:〈年譜學與現代的傳記觀念〉,《傳記文學》第42卷第5期,(1983年5
月),頁10-15。
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年3月
) 頁157-169。
盧炘:〈從個案研究導出藝術史上幾個觀點的爭論――潘天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
述〉,《雄師美術》第290期(1995年4月),頁78-82。
萬青力:〈潘天壽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藝壇雜誌》第323期(1
995年11月),頁5-13。
胡懿勳:〈潘天壽繪畫風格淵源與探析〉,《藝術家》第45卷第270期(1997年
),頁370-378。
胡懿勳:〈潘天壽之創作與歷史意義試析〉,《史博館學報》第8期(1998年)
,頁107-120。
董守義:〈市民文化與城市近代化〉,《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總154期)(1998年6月),頁69-71。
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1999年3
月),頁215-252。
顏崑陽:〈六朝文體體源批評的效用與取向〉,《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
年7月)頁1-36。
盧炘:〈潘天壽繪畫與時代是否合拍〉,《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期(2003年
),頁21-23。
王嘉:〈傳統的意味――潘天壽繪畫藝術解讀〉,《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
期(2003年),頁24-30。
徐碧輝:〈美學與中國的現代性啟蒙――20世紀中國的審美現代性問題〉,《文
藝研究》第2期(2004年),頁4-14。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
關係〉,《清華學報》新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
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馬渭源:〈論明清西畫東漸及其與蘇州「仿泰西」版畫的出版、傳播〉,《中西
文化研究》第2期(2007年12月)頁94-106。
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淡江史學》第18期(2007年
9月),頁75-108。
牛宏寶:〈心與眼:中西藝術交互凝視中的自我身分建構和知識形成--「新文
化運動」到1937年中國美術現代性進程的「跨文化語境」分析〉,尤煌傑主
編:《哲學與文化》第410期(2008年7月),頁37-56。
馬渭源:〈論西畫東漸對明清中華帝國社會的影響〉,《中西文化研究》第15
期(2009年6月),頁76-94。
顏崑陽:〈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
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231-272。
【日】青木正兒撰,魏仲佑譯:〈題畫文學及其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7
期(1970年),頁76-92。原載於《支那學》第九卷第一號(1937年7月)。
【日】青木正兒著,鄭峰明譯:〈道家的文藝思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2卷第10期(1979年10月),頁40-43。
【法】余連(François Jullien)著,陳彥譯:〈新世紀對中國文化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頁17-25。
《申報》1910年7月1日,《申報》1913年1月27日(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據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全套原報縮小二分之一影印。
余英時:〈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探索〉,《中國時報》2006年12月7日,A14
版。

六、學位論文
方挽華:《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章蕙儀:《齊白石山水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莊耀郎:《原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宋健台:《吳昌碩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肆明:《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吳逢春:《黃賓虹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
7年)。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
990年)。
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
鄭文惠:《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葉奉安:《黃賓虹生平及其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年)。
金廷炫:《潘天壽水墨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姜昌明:《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秀蘭:《吳昌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吉仙:《論渾厚華滋的「樹」表現技法――以「畢沙羅」、「黃賓虹」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2000年)。
謝東兆:《黃賓虹山水畫暨畫稿線條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
楊靜如:《黃賓虹藏古璽印與其古文字書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佳貞:《以黃賓虹為例檢證「身即山川」的創作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呂玉婷:《潘天壽花鳥藝術之探討—影響個人花鳥畫創作》(中國文化大學藝術
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穎昌:《吳昌碩篆刻用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芬芬:《潘天壽及其書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
005年)。
楊梅吟:《吳昌碩印風與晚清中日篆刻藝術交流的發展》(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華源:《吳昌碩編年篆刻作品研究「資料庫運用初探--以紀年編款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建宏:《齊白石以農村經驗為題材的繪畫之研究--以雛雞畫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佘佳燕:《潘天壽論畫絕句抒情美典詮解及現代性意涵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郭啟第:《復古禔新――黃賓虹繪畫的承與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丁澈志:《吳昌碩篆刻藝術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秀純:《吳昌碩尺牘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杜佳穎:《齊白石書法線條之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瑞蘭:《黃賓虹(1865-1955)對「渾厚華滋」的新詮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班論文,2011年)。
梁云贍:《齊白石繪畫題款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5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顔崑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佘佳燕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佘佳燕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May-2014 15:23:03 (UTC+8)-
dc.date.available 1-May-2014 15:23: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May-2014 15:23: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1515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84-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1515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指的是晚清民初時期,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傳統」並非等同落後,而必須全然拋棄,尤其文學藝術有其超越時間的永恆價值。時至今日,當我們處在全球化浪潮下,可能引發的文化普同危機,是有必要平心回望這批一向被稱為傳統派畫家,而摒除偏見,深入體驗深藏於畫家內心的變革思維,方可理解四大家於中國繪畫美學思想上所作的貢獻,以期在當前多元化的時代,用中國文藝精神豐富世界文化。是以,本文以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的畫論文本為主,輔以其他相關文本及繪畫作品的分析,結合傳記與時代處境考察,探究二十世紀傳統中國繪畫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經本文探究後,察覺傳統繪畫四大家主要面臨兩大時代課題:一為市民文化思潮下雅俗共賞的繪畫趨勢;二為西方文化思潮下科學寫實的繪畫趨勢。明白四大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後,本文大抵從畫家的主體論,到師法途徑的創作論,再到完成畫作後四絕全才的作品論;循此順序,逐章探索四大家如何回應雅俗共賞與科學寫實的時代問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導出與解決的設想................................. 1
第二節 文獻的運用與前行研究成果的反思.........................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四節 論述架構與步驟......................................18
第二章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所共同面臨的時代情境.......... 21
第一節 吳昌碩與齊白石:主要面臨市民文化思潮下雅俗共賞的繪畫趨勢.. 21
壹、「市民文化」思潮....................................... 22
貳、「雅俗共賞」的繪畫趨勢..................................29
參、吳昌碩與齊白石面臨的時代課題.............................46
第二節 黃賓虹與潘天壽:主要面臨西畫東漸思潮下科學寫實的繪畫趨勢...57
壹、「西畫東漸」思潮.......................................58
貳、「科學寫實」的繪畫趨勢..................................64
參、黃賓虹與潘天壽面臨的時代課題.............................73
小結....................................................88
第三章 四大家之繪畫藝術本質論與修養論...................... 89
第一節 繪畫藝術本質論...................................... 89
壹、繪畫是畫家主體人格的表現................................ 89
貳、「解衣般礡」人格範型所表徵的繪畫美學.......................94
參、「依仁遊藝」人格範型所表徵的繪畫美學...................... 101
第二節 主體精神修養方法:養性............................... 107
壹、消解利欲之心...........................................107
貳、慎守主體之真.......................................... 109
參、善養主體之氣...........................................112
肆、畫者重在立品...........................................117
小結.....................................................119
第四章 四大家如何以「三化」回應中國傳統繪畫的因承與創變......... 125
第一節 師古人:人文歷史化.................................. 125
壹、「師法古人」的界義、理由及效用............................126
貳、「師法古人」的方式、對象及效用............................133
第二節 師造化:心源自然化...................................156
壹、「師法造化」的界義、理由及效用............................157
貳、「師法造化」的方式及效用.................................162
第三節 師己心:自有我法化...................................178
壹、「自師己心」的界義、理由及效用............................179
貳、「自師己心」的方式及效用.................................180
小結.................................................... 191
第五章 四大家如何因承深化中國詩書畫印相生互成的藝術............. 195
第一節「書畫同源」、「詩畫同源」觀念..........................196
第二節 畫家的文化涵養......................................209
第三節 繪畫的美感特質與筆墨表現..............................217
第四節 題詩、用印與畫面的整合................................232
小結.....................................................246
第六章 結論............................................. 249
第一節「內在修養」的特徵....................................249
第二節「因承創變」的特徵....................................250
第三節「相生互成」的特徵....................................252
附錄 四大家年表...........................................255
徵引及參考資料............................................307
zh_TW
dc.format.extent 534557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5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傳統繪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學觀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吳昌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齊白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黃賓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潘天壽zh_TW
dc.title (題名)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esthetic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ou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s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揚雄撰,嚴一萍選輯:《法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
(漢)徐幹:《中論》(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
書社,2008年)。
(漢)毛傳,(漢)鄭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據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王弼等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周易王韓注》(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劉劭著:《人物志》,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晉)陸機:《陸士衡文集》(據清嘉慶宛委別藏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增
訂一版。
(南朝)謝赫:《古畫品錄》(據明津逮秘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南朝)劉勰撰,(清)黃叔琳注,王雲五主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頎:《古今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歷代名畫記》(據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1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
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
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歐陽修等編撰:《新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郭若虛撰,(明)毛晉訂:《圖畫見聞誌》(據明掃葉山房影本。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鄧椿:《畫繼》(據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本原大影印。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據明崇禛刊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據清學津討原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據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宋人撰,(明)毛晉訂:《宣和畫譜》(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
社,1971年)。
(元)夏文彥撰,王雲五主編:《圖繪寶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
(明)黃省曾:《明人百家》(據上海掃葉山房32開楷書石印本影印。上海:上
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明)唐錦:《上海志》(據明弘治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據明萬曆四十六年自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明)董其昌著,印曉峰點校:《畫禪室隨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
(明)文徵明撰,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據清康熙觀妙齋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據明崇禛刻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0年)。
(明)李贄撰,張建業、張岱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據明天啟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徐渭撰:《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據明崇禎刊本。合肥:黃山詩社,2008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據萬曆刻足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據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清)葛元煦:《滬遊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王韜:《瀛堧雜誌》(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再版。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二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沈宗騫撰,史怡公標點註譯:《芥舟學畫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74年)。
(清)年希堯:《視學》(據清雍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據清乾隆懷烟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
200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1990年)。
(清)吳歷:《墨井畫跋》(據康熙陸道淮飛霞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
8年)。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據清粵雅堂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據清光緒十九年姚虞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
,2008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據民國吳興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據板藏映雪艸廬影印。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年)。
(清)楊逸著,印曉峰點校:《海上墨林》(據豫園書畫善會於民國十八年續印
之足本標點整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四大家專著
(一)吳昌碩
吳昌碩:《缶廬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吳昌碩著,吳東邁編:《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吳昌碩作,王之海、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昌碩》(臺北:
繡文化,1993年)。
吳昌碩著,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自書元蓋寓廬詩稿》(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2005年)。
吳昌碩著,童音點校:《吳昌碩詩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齊白石
齊白石著,澍群選注:《齊白石題畫詩選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
年)。
齊白石作,趙春堂、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齊白石》(臺北:錦
繡文化,1993年)。
齊白石著,王振德、李天庥編:《齊白石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
998年)。
齊白石著,徐改編:《齊白石畫論》(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插圖珍藏本》(臺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
齊良遲主編:《齊白石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齊白石著:《齊白石詩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三)黃賓虹
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全三十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
黃賓虹作,董雨萍、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賓虹》(臺北:錦
繡文化,1993年)。
黃賓虹著,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全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年)。
黃賓虹:《黃賓虹自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四)潘天壽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唐前》(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
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
潘天壽:《潘天壽畫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潘天壽著,葉尚青輯:《潘天壽論畫筆錄》(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潘公凱等編輯委員會編:《潘天壽書畫集》上、下冊 (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
社,1996年)。
潘天壽著,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潘天壽著,盧炘、俞浣萍編:《潘天壽詩存校注》(浙江: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出版社,1997年)。
潘天壽著,徐建融編:《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潘天壽著,王翼奇等校注:《潘天壽詩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年)。

三、前人研究四大家論著
馬璧編撰:《齊白石父子軼事、書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談錫永編:《潘天壽畫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
齊佛來:《我的祖父白石老人》(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一集(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

張浣梅:《齊白石:中國近代畫壇的奇葩》(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92
年)。
盧炘等編:《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研究》(浙江:浙江美術
學院出版社,1992年)。
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
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山水人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

齊良遲口述,盧節整理:《父親齊白石和我的藝術生涯》(北京:海朝出版社,
1993年)。
王裕安、蔡佩欣編輯:《中國近現代名畫家•潘天壽》(臺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1994年)。
劉江:《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5年)。
馬繼革著:《巨匠與中國名畫‧吳昌碩》(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盧炘著:《巨匠與中國名畫‧潘天壽》(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駱堅群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黃賓虹》(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王春立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齊白石》(臺北:臺灣麥克,1997年)。
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徐 虹:《潘天壽傳》(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人物 山水》(香港:翰墨軒
出版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花卉》(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翎毛》(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冊頁》(香港:翰墨軒出版
社,1997年)。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二集 (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王家誠:《吳昌碩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8年)。
齊良遲主編:《齊白石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白巍:《齊白石――詩畫印全才的藝苑奇葩》(臺北:水星文化出版社,1999
年)。
王魯湘:《中國名畫家全集‧黃賓虹》(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盧炘編著:《潘天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徐建融選編 :《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梅墨生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昌碩》(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徐改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李祥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楊櫻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黃賓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楊成寅、林文霞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潘天壽》(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03年)。
光一:《吳昌碩題畫詩箋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盧炘:《大筆淋漓:潘天壽傳》(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盧炘等著:《名家書畫辨偽匯輯――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陸儼少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吳晶:《百年一缶翁:吳昌碩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中秀編著:《黃賓虹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盧炘:《現代名家翰墨鑑藏叢書叢書‧潘天壽》(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
5年)。
盧輔聖主編:《「朵雲」第六十四集‧黃賓虹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
黃賓虹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黃賓虹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

郝興義編著:《潘天壽》(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適編著:《章實齋、齊白石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邢捷:《吳昌碩書畫鑒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人巧勝天:齊白石書畫展:遼寧省博物館藏
精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
【日】松村茂樹:《吳昌碩研究》(東京都:研文出版,2009年)。

四、其他相關專著
呂瀓著,教育雜誌社編纂:《晚近美學說和美的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
925年)。
呂瀓:《現代美學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呂瀓:《美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倪貽德:《西洋畫概論》(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
諸宗元著,王雲五主編:《中國畫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李長之:《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
陳抱一:《洋畫欣賞及美術常識》(臺北:世界書局,1945年)。
楊家駱主編:《篆刻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錢穆:《中國文化精神》(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二版。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呂佛庭:《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
胡佩衡等著:《歷代畫家評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
劉文潭:《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社,1979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黃苗子:《古美術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顏娟瑛:《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下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二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徐雪韻等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院出版,1985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新華書店,198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
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新校本。
上海市文史館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上海:上海社會
科學院出版,1986年)。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上下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徐悲鴻著,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
社,1987年)。
俞劍華:《國畫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林木:《論文人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臺北:東華書局,1988年)。
郎紹君:《中國書畫鑑賞辭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
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
出版社,1988年)。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唐振常、沈恒春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素峰編:《文學與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六版。
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二版。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台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91年)。
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田曼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四版。
戴林編著:《中國印章藝術》(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1990年)。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全六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徐書城:《繪畫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八版。
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魯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1993年)。
盧炘等編:《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
993年)。
李公明:《廣東美術史》(廣州:廣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編輯:《十九世紀末期中西畫風的感通》(臺北:故宮
博物院,1993年)。
唐寶林編:《陳獨秀語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楊家駱編:《清人畫學論著》上中下(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四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1993年)。
張金鑒:《中國畫的題畫藝術》(福州:福建美術出版,1993年)二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二版。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1995年)。
康有為著,康保延編整:《康南海先生詩集》(臺北:中國丘海學會,1995年)

皮朝綱:《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皮朝綱主編:《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鄭承奇:《孔子與中國美學》(濟南:齊魯出版社,1995年)。
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巴東:《張大千研究》(臺北:史博館,1996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身源、張弘昕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公凱:《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
997年)。
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下冊(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何懷碩:《大師的心靈》(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1998
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
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9
8年)。
劉海石選注:《清人題畫詩選注》(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朱國棟、王國章主編:《上海商業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崔普權:《老北京的玩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徐城北:《老北京》(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1
999年)。
楊新、班宗華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楊勇編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出版社,1999年)。
胡適撰文,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
版社,1999年)。
林木:《二十世紀中國畫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戴嘉枋:《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
0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文學史》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
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薛永年、杜娟著:《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玉英編:《徐悲鴻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
年)。
潘公凱等編:《插圖本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
年)。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1年)。
吳增基等著:《理性精神的呼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梅墨生:《山水畫述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潘運告主編:《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潘運告主編:《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田中陽:《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重印三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上下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
2年)。
朱自清等著:《名家論藝術》(臺北:牧村圖書,2002年)。
劉曦林編著:《蔣兆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運告主編:《宋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二版。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代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3
年)。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二版。
張弘:《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增訂二版。
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衣若芬編:《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4年)。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萬青力:《萬青力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上海:上海畫報,2004
年)。
史作檉:《科學‧哲學與幾何學之空間表達》(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劉文潭:《美學新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李明偉:《清末明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2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2005年)。
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出版社
,2005年)。
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王端廷:《從現代到後現代:西方藝術論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范達明:《中國畫:浙派傳統與創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年)。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6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7年)。
曹聚仁:《上海春秋史》(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社,2007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
版社,2007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康有為著,李冰濤校注:《歐洲十一國遊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
007年)。
王耀庭主編:《傳移模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
蔡耀慶:《明代印學發展因素與表現之研究》(臺北:史博館,2007年)。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楊敦堯、蘇盈龍執行編輯:《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臺
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2008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二版)。
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邵琦、孫海燕編著:《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周積寅,耿劍主編:《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志椿:《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
周樹華:《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方法》(臺北:文建會,2010年)。
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中央大學出
版中心,2010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周正平:《上海藝林往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
劉江:《盛世繁華:宋代城市江南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杭州大學,201
1年)。
邱培成:《描繪近代上海都市的一種方法:「小說月報」(1910-1920)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鄭晉編著:《中式的優雅》(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鍾家鼎:《守望中國書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
楊佳玲作,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藝術家
庭,2011年)。
【義】列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著,雄獅圖書編譯:
《達文西論繪畫》(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
【日】小川環樹:《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英】柯靈烏(R.G. Collingwood)著,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臺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
【美】科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學生書局,1991
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美】阿納森(H. H. Arnason)著,鄒德依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法】西維爾‧巴汀(Sylvie Patin)著,張容譯:《莫內: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英】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著,刁筱華譯:《塞尚》(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連德誠譯:《畢卡索的成敗》(臺北:
遠流出版,1998年)。
【美】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美】珀文(Lawrence. A. Pervin)著,周榕等譯:《人格科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年)。
【英】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n)、蘭格(Terence Ranger)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日】岡村繁譯注,俞慰剛譯:《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中】盧漢超著,段煉等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
霈恩譯:《論藝術本質》(臺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年)。
【日】竹內實主編,程麻譯:《中國近現代論爭年表》二冊(北京:中國文聯出
版社,2005年)。
【法】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美】伯格(Jerry M. Burger)著,林宗鴻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湯姆生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三版)。
【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燕曉冬編譯:《實用主義》(四川
:重慶出版社,2006年)。
【美】理查‧尼茲彼(Richard E. Nisbett)著,劉世南譯:《思維的疆域: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作,邱士華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Perry E. Link,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es, 1981).
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Sherman E. Lee, A History of Far Eastern Art(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1997).

五、期刊報章
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東方雜誌》第28卷第1號(1931年1月),頁107-119。
虞君質:〈中國畫題跋之研究〉,《故宮季刊》第1卷第2期(1966年),頁13-2
7。
鄭騫講述,劉翔飛筆記:〈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8卷第6期(1979
年11月),頁5-12。
余英時:〈年譜學與現代的傳記觀念〉,《傳記文學》第42卷第5期,(1983年5
月),頁10-15。
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年3月
) 頁157-169。
盧炘:〈從個案研究導出藝術史上幾個觀點的爭論――潘天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
述〉,《雄師美術》第290期(1995年4月),頁78-82。
萬青力:〈潘天壽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藝壇雜誌》第323期(1
995年11月),頁5-13。
胡懿勳:〈潘天壽繪畫風格淵源與探析〉,《藝術家》第45卷第270期(1997年
),頁370-378。
胡懿勳:〈潘天壽之創作與歷史意義試析〉,《史博館學報》第8期(1998年)
,頁107-120。
董守義:〈市民文化與城市近代化〉,《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總154期)(1998年6月),頁69-71。
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1999年3
月),頁215-252。
顏崑陽:〈六朝文體體源批評的效用與取向〉,《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
年7月)頁1-36。
盧炘:〈潘天壽繪畫與時代是否合拍〉,《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期(2003年
),頁21-23。
王嘉:〈傳統的意味――潘天壽繪畫藝術解讀〉,《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
期(2003年),頁24-30。
徐碧輝:〈美學與中國的現代性啟蒙――20世紀中國的審美現代性問題〉,《文
藝研究》第2期(2004年),頁4-14。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
關係〉,《清華學報》新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
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
馬渭源:〈論明清西畫東漸及其與蘇州「仿泰西」版畫的出版、傳播〉,《中西
文化研究》第2期(2007年12月)頁94-106。
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淡江史學》第18期(2007年
9月),頁75-108。
牛宏寶:〈心與眼:中西藝術交互凝視中的自我身分建構和知識形成--「新文
化運動」到1937年中國美術現代性進程的「跨文化語境」分析〉,尤煌傑主
編:《哲學與文化》第410期(2008年7月),頁37-56。
馬渭源:〈論西畫東漸對明清中華帝國社會的影響〉,《中西文化研究》第15
期(2009年6月),頁76-94。
顏崑陽:〈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
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231-272。
【日】青木正兒撰,魏仲佑譯:〈題畫文學及其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7
期(1970年),頁76-92。原載於《支那學》第九卷第一號(1937年7月)。
【日】青木正兒著,鄭峰明譯:〈道家的文藝思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2卷第10期(1979年10月),頁40-43。
【法】余連(François Jullien)著,陳彥譯:〈新世紀對中國文化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頁17-25。
《申報》1910年7月1日,《申報》1913年1月27日(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據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全套原報縮小二分之一影印。
余英時:〈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探索〉,《中國時報》2006年12月7日,A14
版。

六、學位論文
方挽華:《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章蕙儀:《齊白石山水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莊耀郎:《原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宋健台:《吳昌碩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肆明:《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吳逢春:《黃賓虹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
7年)。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
990年)。
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
鄭文惠:《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葉奉安:《黃賓虹生平及其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年)。
金廷炫:《潘天壽水墨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姜昌明:《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秀蘭:《吳昌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吉仙:《論渾厚華滋的「樹」表現技法――以「畢沙羅」、「黃賓虹」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2000年)。
謝東兆:《黃賓虹山水畫暨畫稿線條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
楊靜如:《黃賓虹藏古璽印與其古文字書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佳貞:《以黃賓虹為例檢證「身即山川」的創作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呂玉婷:《潘天壽花鳥藝術之探討—影響個人花鳥畫創作》(中國文化大學藝術
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陳穎昌:《吳昌碩篆刻用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芬芬:《潘天壽及其書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
005年)。
楊梅吟:《吳昌碩印風與晚清中日篆刻藝術交流的發展》(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華源:《吳昌碩編年篆刻作品研究「資料庫運用初探--以紀年編款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建宏:《齊白石以農村經驗為題材的繪畫之研究--以雛雞畫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
佘佳燕:《潘天壽論畫絕句抒情美典詮解及現代性意涵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郭啟第:《復古禔新――黃賓虹繪畫的承與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丁澈志:《吳昌碩篆刻藝術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秀純:《吳昌碩尺牘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杜佳穎:《齊白石書法線條之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瑞蘭:《黃賓虹(1865-1955)對「渾厚華滋」的新詮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班論文,2011年)。
梁云贍:《齊白石繪畫題款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