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蘇轍《春秋集解》研究
作者 陳念先
Chen, Nien Hsien
貢獻者 葉國良
陳念先
Chen, Nien Hsien
關鍵詞 蘇轍
春秋
春秋學
春秋集解
蘇軾
啖助
蜀學
古史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4-Jun-2014 14:44:57 (UTC+8)
摘要 宋人詮解《春秋》,深受啖、趙的影響,學者往往講求會通,打破門戶之見,兼取三家之長,進而捨傳解經,融入個人意見,呈現出多樣的風貌。唯基於探求義理的需要,偏重於敘事的《左傳》,自不如以申述《春秋》大義為主的《公羊傳》、《穀梁傳》來得受注目。相較之下,解經以《左傳》為主,不在字面上深求義理的蘇轍《春秋集解》,可謂獨樹一幟。
早在少年時期,蘇轍便對《春秋》頗有論說,出仕後一直致力於《春秋集解》的編撰。初稿於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完成後,蘇轍仍持續修訂,前後歷經數十載才告定稿,本書實為其自信之作。則欲研究蘇轍學術成就,絕對有深入討論《春秋集解》的必要。而從葉夢得所言「今學者治經不精,而蘇、孫之學近而易明,故皆信之」,顯見此書曾具有一定之影響力。宋、元學者於解經之際,也多有引用者,故筆者認為《春秋集解》有其論述之價值。
蘇轍在訓釋經文之際,每從異於傳統的角度切入。這些觀點,往往源自於地域與家庭的影響。蓋蜀地是我國典籍印刷的重要基地,加以藏書風氣盛行,提供學術發展極其有利的條件。然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也醞釀出迥異於中朝的學風。對蘇轍學風造成何種影響,便有論述空間。又如蘇洵採用權術、人情的觀念解說經義,蘇軾反對以義例探求《春秋》的主張,皆為蘇轍所繼承,然而彼此看法也存在部分差異,故本文將釐清其關係。
此外,目前對《春秋集解》的研究不甚完備。如學者在談論蘇轍《春秋》思想時,多侷限於《春秋集解》本身,其餘專著則鮮少論及,文集中的單篇著作、零散議論更少見引用。實則這些資料頗具參考、補充的價值,故本文將其納入,以窺蘇轍《春秋》思想之全貌。
其次,學者論及《春秋集解》思想淵源時,多著墨於《左傳》對蘇轍的影響,至於脫胎自《公羊傳》、《穀梁傳》者則少見論述,更遑論出自啖助、孫復等人者。實則蘇轍主張不拘執一家,唯理是循,方可觀其真義。故其學雖以《左傳》為本,亦直言「丘明容不明盡,故當參以《公》、《穀》、啖、趙諸人」。故對於歷來三傳注家,以及同時代的孫復與劉敞,本文皆納入討論範圍,藉以釐清蘇轍《春秋》思想之來源。
再者,學者在論述《春秋集解》治經方法時,多將焦點置於「以史解經」上,實則蘇轍亦採行「以例解經」的方式,解經之際,往往以例為本,配合以史事,藉以釐析《春秋》大義。除了沿用前人義例外,甚至有仿《左傳》自創新例的企圖。故本文透過對《春秋集解》內文的分類整理,一探蘇轍詮解《春秋》的方法。
又,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春秋集解》文中亦強調「尊王攘夷」之觀念。唯如何看待相繼而起、掌控時局的霸主,則有其獨到看法。另受到《公羊傳》的影響,蘇轍亦試圖藉由樹立賢者形象,提供可供借鑒的人物。至於廣見於《春秋》中的災異事件,學者往往藉以批評時政,對當權者進行勸諫。蘇轍則給予合理的解釋,避免流於主觀臆測。本文對於上述議題,皆作了討論。
最末,蘇轍的經學見解,往往為後人吸納,或被直接引用,或與其學說有暗合之處。故筆者透過蘇轍論著與後人著述的相互比對,釐清其彼此間的關係。從《春秋集解》內容被引用的次數、在他人作品中所佔的比重、被引用者是否為重要概念等方面,說明後人是否曾借鑒、吸取蘇轍學說的精華。進而探究蘇轍《春秋》學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揭示其在《春秋》學史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蘇氏著作(按輩份排列)
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蘇軾:《東坡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書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蘇軾:《東坡志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仇池筆記》,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撰,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
蘇轍:《蘇氏詩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潁濱先生春秋集傳》,明萬曆丁酉(25年)畢氏刋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景印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北京: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論語拾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孟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老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蘇過:《斜川集校注》,舒大剛等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2月
蘇籀:《雙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籀:《欒城遺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洵等撰,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2、古人著作(按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次序排列)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戴聖輯,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微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春秋劉氏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春秋權衡》,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劉氏春秋意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孫覺:《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宋‧崔子方:《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崔子方:《春秋本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葉夢得:《葉氏春秋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高閌:《春秋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祖謙:《春秋集解》,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陳傅良:《陳氏春秋後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張洽:《春秋張氏集註》,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程公說:《趙氏春秋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大圭:《呂氏春秋或問》,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大圭:《呂氏五論》,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陳深:《讀春秋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程端學:《程氏春秋或問》,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鄭玉:《春秋闕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景印本
元‧趙汸:《春秋師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趙汸:《趙氏春秋集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李廉:《春秋會通》,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先秦‧不著撰人:《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先秦‧孟子著,漢‧趙岐注:《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清‧朱彝尊著,汪嘉玲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0月
清‧張國淦:《歷代石經考》,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等注:《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7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1月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明‧宋濂等:《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12月
宋‧李燾撰,清‧黃以周拾補:《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漢‧劉向撰,漢‧高誘注,宋‧姚宏補:《戰國策高氏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5月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明‧陳霆:《唐餘紀傳》,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徐炯:《五代史記補考》,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鄭方坤:《五代詩話》,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
晉‧常璩:《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張唐英:《蜀檮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
清‧黃廷桂等監修,清‧張晉生等編纂:《四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常明修,楊芳燦粲纂:《四川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7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藝文印書館,《聚珍版叢書》景印本
元‧馬端臨撰,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標校:《文獻通考經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清‧嵇磺、曹仁虎等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2月
明‧朱睦楔:《授經圖》,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明‧張萱等:《內閣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明‧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明‧紐石溪:《會稽紐氏世學樓珍藏圖書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3月
清‧錢謙益:《絳雲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2月
清‧傅維鱗:《明書經籍志》,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倪燦等:《明史藝文志廣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祿琳琅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8月
清‧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清‧顧懷三:《補五代史藝文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洪适:《隸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明‧楊慎:《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宋‧范祖禹:《唐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4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書局,1987年9月
清‧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明‧梁佐編:《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呂陶:《淨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雷紹暉點校:《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宋‧朱熹編:《二程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張耒:《張右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李石:《方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印本
宋‧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吳泳:《鶴林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葉適:《水心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葉適:《習學記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元‧虞集:《道原學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1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董皓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3、今人著作(依編著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上)》,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9月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下)》,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9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2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文廷海:《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
王宗稷:《東坡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3月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6月
王貴民、楊志清編著:《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王祿昌修,高覲光等纂:《瀘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方銘主編:《《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1月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石訓等:《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平飛:《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9月
安井小太郎等:《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李冬梅:《蘇轍《詩集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李穎科:《孔子與中國史學》,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
李學勤、呂文郁主編:《四庫大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谷建:《蘇轍學術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9月
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1月
何崇文等:《巴蜀文苑英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4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南:友寧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2月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
金固永等:《文章力學談蘇轍》,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4月
吳孟復:《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吳叔樺:《蘇轍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吳雪濤:《蘇文系年考略》,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吳雪濤:《蘇軾考論稿》,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
吳智雄:《穀梁傳思想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周偉民、唐玲玲:《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周遠斌:《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8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3年12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易蘇民:《三蘇年譜彙證》,臺北:大學文選社,1969年3月12日
易蘇民:《三蘇著述考》,臺北:大學文選社,1969年4月26日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胡昭曦等:《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3月
胡昭曦:《宋代蜀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段渝、譚洛非:《濯錦清江萬里流:巴蜀文化的歷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
高文、高成剛編:《四川歷代碑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秦平:《《春秋穀梁傳》與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晁岳佩:《春秋三傳要義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1月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翁銀陶:《公羊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郭丹:《左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6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5月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月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梁廷楠:《東坡事類》,臺北:佩文書社,1961年4月
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1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許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錄》,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7月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2月
粟品孝:《朱熹與宋代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粟品孝:《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黃開國:《國學與巴蜀哲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黃開國、鄧星盈:《巴山蜀水聖哲魂:巴蜀哲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黃開國:《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6月
彭林:《經學研究史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6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解經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
張海:《前後蜀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張須:《通鑑學》,臺北:開明書局,1958年
張富國:《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曾棗莊:《蘇洵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曾棗莊:《蘇轍年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曾棗莊:《蘇轍評傳》,臺北:5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6月
曾棗莊:《三蘇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
曾棗莊:《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0月
曾棗莊:《蘇文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曾棗莊等:《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5年3月
傅增湘纂輯:《宋代古文輯存》,香港:龍門書店,1971年9月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9月
楊立誠:《四庫目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2月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3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葉平:《三蘇蜀學思想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葉師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86年元月
費海璣:《蘇軾傳記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月
趙友林:《《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月
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丙輯》,上海: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戊輯》,上海: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劉琳、沈治宏:《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2月
劉黎明:《《春秋》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蔣偉勝:《合內外之道——呂祖謙哲學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7年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12月
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謝金良:《穀梁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謝武雄:《蘇洵言論及其文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5月
韓鐘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譚興國:《蜀中文化冠天下:巴蜀文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研究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4、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葉師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桑海風:《蘇轍《古史》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簡逸光:《《穀梁傳》解經方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婕:《蘇轍經學成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4屆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劉德明:《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姜義泰:《葉夢得《春秋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茜:《蘇轍的《春秋學》與《詩經》學》,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簡逸光:《《公羊傳》、《榖梁傳》比較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江右瑜:《唐代(春秋)義疏之學研究——以詮解方法與態度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姜義泰:《北宋《春秋》學的闡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5、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程運:〈兩宋學術風氣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1期,1970年5月,頁117-133
陳宗敏:〈蘇轍的生平及作品(上)〉,《書和人》,第4輯,1981年9月,頁2537-2544
陳宗敏:〈蘇轍的生平及作品(下)〉,《書和人》,第4輯,1981年9月,頁2545-2552
李威熊:〈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中華學苑》,第30期,1984年12月,頁49-85
曹錦清:〈宋代疑經思潮與理學的形成〉,《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3期,頁83-87
周偉民:〈孔子儒學對蘇軾思想的影響〉,《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頁1888-1908
林慶彰:〈《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頁349-382
卿三祥:〈蘇軾《論語說》鉤沉〉,《孔子研究》,1992年,第2期,頁112-123
邱德修:〈新脩蘇子由年表(上)〉,《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月,頁143-177
邱德修:〈新脩蘇子由年表(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259-295
馬德富:〈蘇軾《論語說》鉤沉〉,《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頁59-68
姚瀛艇:〈宋儒關於《周禮》的爭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頁99-112
吳武雄:〈蘇洵〈六經論〉意蘊〉,《台中商專學報》,第25期,1993年6月,頁223-257
胡昭曦:〈析《易》學在蜀〉,《宋史研究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頁545-563
孔繁:〈蘇轍和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頁163-179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在《詩經》詮釋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經學研究論叢》(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0月),頁109-176
郝明工:〈北宋經學論略〉,《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頁61-69
吳長庚:〈朱熹論蘇軾學術〉,《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北京: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頁387-395
趙制陽:〈蘇轍《詩集傳》評介〉,《孔孟學報》,第71期,1996年3月,頁77-109
謝桃坊:〈關於蘇學之辯——回顧朱熹對蘇軾的批評〉,《孔孟月刊》,第36卷,第2期,1997年10月,頁24-32
陳致宏:〈蘇洵〈六經論〉次第與經學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1998年11月,頁25-34
曾棗莊:〈《蘇氏易傳》與三蘇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月),頁432-452
郝明工:〈蘇氏蜀學之經學考察〉,《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3期,頁43-47
謝桃坊:〈蘇軾與經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頁59-73
王憲明:〈蘇軾在密州與其經學特點〉,《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92-101
劉尚榮:〈中華書局「三蘇」系列圖書述評〉,《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498-509
蕭永明:〈論蘇氏蜀學的學派特徵〉,《中國哲學》,1999年,第4期,頁102-106
曾棗莊:〈蘇氏兄弟異同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頁173-197
浦衛忠:〈孫復與宋代《春秋》學研究〉,《經學今詮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頁470-512
金生楊:〈蘇洵《易》學淺論〉,《宋代文化研究——第9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頁379-390
張高評:〈黃澤論《春秋》說法——《春秋師說》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579-623
馮曉庭:〈趙汸《春秋金鎖匙》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625-658
李雲龍:〈蘇軾《書傳》的解經方法(上)〉,《孔孟月刊》,第39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6-24
李雲龍:〈蘇軾《書傳》的解經方法(下)〉,《孔孟月刊》,第39卷,第5期,2001年1月,頁13-21
曾棗莊、舒大剛等:〈《三蘇全書》敘錄〉,《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9月),頁43-124
浦衛忠:〈論胡安國《春秋傳》的思想〉,《經學今詮續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頁509-550
李冬梅:〈蘇轍研究綜述〉,《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頁111-114
李勝:〈崔子方及其《春秋》學研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2年9月,頁26-28
陳昇輝:〈蘇轍《論語拾遺》試探〉,《問學集》,第12期,1993年6月,頁158-174
楊新勛:〈北宋《春秋》學的主要特點〉,《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總第134期),頁119-124
張偉:〈蘇轍與《古史》〉,《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3期(總111期),頁46-52
張壽安:〈從「親親尊尊」論儒學禮秩的情理結構〉,《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頁131-212
郭文佳:〈宋代的疑經思潮與《春秋》學的地位〉,《中州學刊》,2004年第1期(總第139期),頁109-111
舒大剛、李冬梅:〈蘇轍佚文兩篇:《詩說》、《春秋說》輯考〉,《文學遺產》,2004年第1期,頁78-82
胡昭曦:〈宋代蜀學芻論〉,《宋代蜀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頁235-236
顧永新:〈蘇轍佚文兩篇疏証〉,《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7期,頁33-38
(日)齋木哲郎撰,呂靜、曹峰譯:〈程伊川的春秋學〉,《經學今詮四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頁336-362
吳智雄:〈試論孔子與《穀梁傳》的正名思想及其傳承關係〉,《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2月),頁211–226
俞樟華、林怡:〈宋代《左傳》學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1期,頁28-33、70
楊勝寬:〈蘇軾《論語說》三題〉,《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9-53
杜敬勇:〈蘇轍《春秋集解》淺論〉,《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第12期,頁95-99
葛煥禮:〈論蘇轍《春秋》學的特點〉,《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頁90-97
葛煥禮:〈崔子方的《春秋》學〉,《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81-88
伍文:〈蜀學史料〉,《蜀學(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9月),頁294-299
劉復生:〈劉咸炘《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蜀學(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9月),頁35-42
金生揚:〈理學與宋代巴蜀《春秋》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頁133-138
金生揚:〈論蘇軾的《春秋》學〉,《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22-25
顧永新:〈二蘇「五經論」歸屬考〉,《中國中世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484-1502
夏微:〈宋代《春秋》學述論〉,《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7年,頁61-64
張高評:〈蘇轍《春秋集解》以史傳經初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頁12-34
張尚英、舒大剛:〈宋代《春秋》學文獻與宋代《春秋》學〉,《求索》,2007年第7期,頁199-203
江湄:〈北宋諸家《春秋》學的「王道」論述及其論辯關係〉,《哲學研究》,2007年第7期,頁27-35
馮志弘:〈北宋天聖年間四川仕風之嬗變——三蘇文章匯入北宋古文運動的地域背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95-100
吳叔樺:〈二蘇〈五經論〉作者考〉,《國文學報》,第7期,2007年12月,頁97-118
楊金平:〈蘇軾對「春秋三傳」的比較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6-9
賈大泉:〈包容並蓄的蘇氏蜀學〉,《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頁220-243
葛煥禮:〈劉敞的《春秋》學〉,《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頁115-151
魏王妙櫻:〈蘇轍作品考述〉,《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五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3月),頁279-298
賈貴榮:〈北宋春秋學概述〉,《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1月),頁302-305。
胡宇芳:〈葉夢得的《春秋》學〉,《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頁164-181
劉倩:〈二蘇「五經論」歸屬再考證——兼與顧永新先生商榷〉,《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9卷,第4期,2010年8月,頁69-72
(日)齋木哲郎撰,曹峰譯:〈蘇軾的春秋學——史論與《春秋》〉,《中國經學(第八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頁105-11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1515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50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葉國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念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Nien Hsi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念先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Nien Hsi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Jun-2014 14:44:57 (UTC+8)-
dc.date.available 4-Jun-2014 14:44: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Jun-2014 14:44: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150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649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15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宋人詮解《春秋》,深受啖、趙的影響,學者往往講求會通,打破門戶之見,兼取三家之長,進而捨傳解經,融入個人意見,呈現出多樣的風貌。唯基於探求義理的需要,偏重於敘事的《左傳》,自不如以申述《春秋》大義為主的《公羊傳》、《穀梁傳》來得受注目。相較之下,解經以《左傳》為主,不在字面上深求義理的蘇轍《春秋集解》,可謂獨樹一幟。
早在少年時期,蘇轍便對《春秋》頗有論說,出仕後一直致力於《春秋集解》的編撰。初稿於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完成後,蘇轍仍持續修訂,前後歷經數十載才告定稿,本書實為其自信之作。則欲研究蘇轍學術成就,絕對有深入討論《春秋集解》的必要。而從葉夢得所言「今學者治經不精,而蘇、孫之學近而易明,故皆信之」,顯見此書曾具有一定之影響力。宋、元學者於解經之際,也多有引用者,故筆者認為《春秋集解》有其論述之價值。
蘇轍在訓釋經文之際,每從異於傳統的角度切入。這些觀點,往往源自於地域與家庭的影響。蓋蜀地是我國典籍印刷的重要基地,加以藏書風氣盛行,提供學術發展極其有利的條件。然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也醞釀出迥異於中朝的學風。對蘇轍學風造成何種影響,便有論述空間。又如蘇洵採用權術、人情的觀念解說經義,蘇軾反對以義例探求《春秋》的主張,皆為蘇轍所繼承,然而彼此看法也存在部分差異,故本文將釐清其關係。
此外,目前對《春秋集解》的研究不甚完備。如學者在談論蘇轍《春秋》思想時,多侷限於《春秋集解》本身,其餘專著則鮮少論及,文集中的單篇著作、零散議論更少見引用。實則這些資料頗具參考、補充的價值,故本文將其納入,以窺蘇轍《春秋》思想之全貌。
其次,學者論及《春秋集解》思想淵源時,多著墨於《左傳》對蘇轍的影響,至於脫胎自《公羊傳》、《穀梁傳》者則少見論述,更遑論出自啖助、孫復等人者。實則蘇轍主張不拘執一家,唯理是循,方可觀其真義。故其學雖以《左傳》為本,亦直言「丘明容不明盡,故當參以《公》、《穀》、啖、趙諸人」。故對於歷來三傳注家,以及同時代的孫復與劉敞,本文皆納入討論範圍,藉以釐清蘇轍《春秋》思想之來源。
再者,學者在論述《春秋集解》治經方法時,多將焦點置於「以史解經」上,實則蘇轍亦採行「以例解經」的方式,解經之際,往往以例為本,配合以史事,藉以釐析《春秋》大義。除了沿用前人義例外,甚至有仿《左傳》自創新例的企圖。故本文透過對《春秋集解》內文的分類整理,一探蘇轍詮解《春秋》的方法。
又,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春秋集解》文中亦強調「尊王攘夷」之觀念。唯如何看待相繼而起、掌控時局的霸主,則有其獨到看法。另受到《公羊傳》的影響,蘇轍亦試圖藉由樹立賢者形象,提供可供借鑒的人物。至於廣見於《春秋》中的災異事件,學者往往藉以批評時政,對當權者進行勸諫。蘇轍則給予合理的解釋,避免流於主觀臆測。本文對於上述議題,皆作了討論。
最末,蘇轍的經學見解,往往為後人吸納,或被直接引用,或與其學說有暗合之處。故筆者透過蘇轍論著與後人著述的相互比對,釐清其彼此間的關係。從《春秋集解》內容被引用的次數、在他人作品中所佔的比重、被引用者是否為重要概念等方面,說明後人是否曾借鑒、吸取蘇轍學說的精華。進而探究蘇轍《春秋》學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揭示其在《春秋》學史上的地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授權書………………………………………………i
學位論文通過證明書…………………………………………………………… i i i
論文摘要…………………………………………………………………………… Ⅴ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探討…………………………………………………5
第三節、章節梗概……………………………………………………………8
第二章、蘇轍《春秋》思想的形成背景……………………………………………11
第一節、學風卓特的蜀地……………………………………………………13
一、蜀學興盛之因……………………………………………………… 13
二、蜀地的治學特色…………………………………………………… 27
第二節、曠達寬容的家風……………………………………………………39
一、蘇洵的《春秋》思想……………………………………………… 40
二、蘇軾的《春秋》思想……………………………………………… 49
小結………………………………………………………………………… 66
第三章、蘇轍《春秋》學相關著述……………………………………………… 69
第一節、《春秋集解》的成書及版本………………………………………72
一、撰述動機及過程…………………………………………………… 72
二、書名、卷帙與版本………………………………………………… 75
三、《春秋集解》佚文……………………………………………………82
第二節、蘇轍《春秋》學相關著述釐析……………………………………94
一、《詩集傳》與《春秋集解》之關係…………………………………94
二、《古史》與《春秋集解》之關係……………………………………104
三、文集中相關篇章與《春秋集解》之關係…………………………119
小結…………………………………………………………………………129
第四章、《春秋集解》的思想淵源…………………………………………………133
第一節、承繼父兄,再創新局……………………………………………134
第二節、主據《左氏》,兼採《公》《穀》………………………………145
一、《春秋集解》對《左傳》的取捨………………………………… 148
二、《春秋集解》對《公羊傳》的取捨…………………………………152
三、《春秋集解》對《穀梁傳》的取捨…………………………………165
第三節、兼容並蓄,折衷諸家………………………………………………167
一、《春秋集解》對杜《注》的取捨……………………………………168
二、《春秋集解》對何《解詁》的取捨…………………………………173
三、《春秋集解》對范《注》的取捨……………………………………175
四、蘇轍對啖助、趙匡、陸淳說法的取捨……………………………175
五、蘇轍對孫復說法的取捨……………………………………………181
六、蘇轍對劉敞說法的取捨……………………………………………184
小結…………………………………………………………………………185
第五章、《春秋集解》的解經方法…………………………………………………187
第一節、以史解經…………………………………………………………188
一、不沒其實,善惡自見………………………………………………189
二、直書其事以求經義…………………………………………………192
三、夾敘夾議以觀得失…………………………………………………193
四、兩存其說以備考……………………………………………………196
五、據史考辨三傳之非…………………………………………………198
第二節、以例為本,以史為案……………………………………………200
一、綜觀各家書法義例,擇善而從之…………………………………201
二、推繹經文另立新例…………………………………………………205
三、改變義例以示褒貶…………………………………………………212
四、義例需配合史事,方可觀其真相…………………………………220
小結…………………………………………………………………………222
第六章、《春秋集解》的思想內涵…………………………………………………225
第一節、尊王是霸…………………………………………………………226
一、尊王之義……………………………………………………………226
二、是霸思想……………………………………………………………233
第二節、尊尊親親………………………………………………………… 237
一、尊尊之道……………………………………………………………238
二、親親之義……………………………………………………………249
第三節、嚴辨華夷………………………………………………………… 255
一、《春秋集解》對夷狄的看法…………………………………………256
二、《春秋集解》對諸夏夷狄之行的看法………………………………260
第四節、尚賢思想…………………………………………………………263
第五節、天人相分…………………………………………………………267
小結…………………………………………………………………………272
第七章、蘇轍《春秋》學的評價及其影響………………………………………275
第一節、蘇轍《春秋》學的評價……………………………………………276
一、遷經以成其說………………………………………………………286
二、立例不精、強為說解………………………………………………289
三、詮解失之過簡………………………………………………………292
第二節、蘇轍《春秋》學的影響…………………………………………294
一、 觀念的繼承……………………………………………………… 296
二、 字辭的訓詁……………………………………………………… 309
三、 凡例的使用……………………………………………………… 312
四、 經義的詮解……………………………………………………… 324
五、 典章制度的考訂………………………………………………… 328
小結…………………………………………………………………………329
第八章、結論………………………………………………………………………331
附錄一:《春秋集解》各版本異文表………………………………………………335
附錄二:《春秋集解》歸納義例……………………………………………………343
參考書目……………………………………………………………………………387
zh_TW
dc.format.extent 64664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50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蘇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春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春秋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春秋集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蘇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啖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蜀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古史zh_TW
dc.title (題名) 蘇轍《春秋集解》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蘇氏著作(按輩份排列)
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蘇軾:《東坡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書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蘇軾:《東坡志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仇池筆記》,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軾撰,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
蘇轍:《蘇氏詩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潁濱先生春秋集傳》,明萬曆丁酉(25年)畢氏刋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景印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蘇氏春秋集解》,北京: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論語拾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孟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老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蘇過:《斜川集校注》,舒大剛等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2月
蘇籀:《雙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籀:《欒城遺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蘇洵等撰,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2、古人著作(按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次序排列)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戴聖輯,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微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陸淳:《春秋集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春秋劉氏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春秋權衡》,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劉敞:《劉氏春秋意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孫覺:《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宋‧崔子方:《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崔子方:《春秋本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葉夢得:《葉氏春秋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高閌:《春秋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祖謙:《春秋集解》,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陳傅良:《陳氏春秋後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張洽:《春秋張氏集註》,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程公說:《趙氏春秋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大圭:《呂氏春秋或問》,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宋‧呂大圭:《呂氏五論》,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陳深:《讀春秋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程端學:《程氏春秋或問》,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鄭玉:《春秋闕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景印本
元‧趙汸:《春秋師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趙汸:《趙氏春秋集傳》,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李廉:《春秋會通》,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景印本
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先秦‧不著撰人:《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先秦‧孟子著,漢‧趙岐注:《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清‧朱彝尊著,汪嘉玲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0月
清‧張國淦:《歷代石經考》,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等注:《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7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9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1月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明‧宋濂等:《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12月
宋‧李燾撰,清‧黃以周拾補:《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漢‧劉向撰,漢‧高誘注,宋‧姚宏補:《戰國策高氏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5月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明‧陳霆:《唐餘紀傳》,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徐炯:《五代史記補考》,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鄭方坤:《五代詩話》,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
晉‧常璩:《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張唐英:《蜀檮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
清‧黃廷桂等監修,清‧張晉生等編纂:《四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常明修,楊芳燦粲纂:《四川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7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藝文印書館,《聚珍版叢書》景印本
元‧馬端臨撰,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標校:《文獻通考經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清‧嵇磺、曹仁虎等撰:《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2月
明‧朱睦楔:《授經圖》,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明‧張萱等:《內閣藏書目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明‧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明‧紐石溪:《會稽紐氏世學樓珍藏圖書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3月
清‧錢謙益:《絳雲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2月
清‧傅維鱗:《明書經籍志》,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倪燦等:《明史藝文志廣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祿琳琅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8月
清‧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3月
清‧顧懷三:《補五代史藝文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洪适:《隸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明‧楊慎:《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宋‧范祖禹:《唐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4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書局,1987年9月
清‧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明‧梁佐編:《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呂陶:《淨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雷紹暉點校:《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宋‧朱熹編:《二程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本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張耒:《張右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李石:《方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印本
宋‧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吳泳:《鶴林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葉適:《水心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宋‧葉適:《習學記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元‧虞集:《道原學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本
清‧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1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本
清‧董皓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3、今人著作(依編著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上)》,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9月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下)》,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9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2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文廷海:《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
王宗稷:《東坡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3月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6月
王貴民、楊志清編著:《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王祿昌修,高覲光等纂:《瀘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方銘主編:《《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1月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石訓等:《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平飛:《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9月
安井小太郎等:《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李冬梅:《蘇轍《詩集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李穎科:《孔子與中國史學》,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
李學勤、呂文郁主編:《四庫大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谷建:《蘇轍學術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9月
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1月
何崇文等:《巴蜀文苑英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4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南:友寧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2月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1月
金固永等:《文章力學談蘇轍》,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4月
吳孟復:《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吳叔樺:《蘇轍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吳雪濤:《蘇文系年考略》,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吳雪濤:《蘇軾考論稿》,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
吳智雄:《穀梁傳思想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周偉民、唐玲玲:《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周遠斌:《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8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3年12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易蘇民:《三蘇年譜彙證》,臺北:大學文選社,1969年3月12日
易蘇民:《三蘇著述考》,臺北:大學文選社,1969年4月26日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胡昭曦等:《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3月
胡昭曦:《宋代蜀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段渝、譚洛非:《濯錦清江萬里流:巴蜀文化的歷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
高文、高成剛編:《四川歷代碑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秦平:《《春秋穀梁傳》與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晁岳佩:《春秋三傳要義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1月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
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翁銀陶:《公羊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郭丹:《左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6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5月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月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梁廷楠:《東坡事類》,臺北:佩文書社,1961年4月
陳雄勳:《三蘇及其散文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1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許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錄》,成都:巴蜀書社,1986年7月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2月
粟品孝:《朱熹與宋代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粟品孝:《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黃開國:《國學與巴蜀哲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黃開國、鄧星盈:《巴山蜀水聖哲魂:巴蜀哲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黃開國:《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6月
彭林:《經學研究史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6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解經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
張海:《前後蜀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張須:《通鑑學》,臺北:開明書局,1958年
張富國:《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曾棗莊:《蘇洵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曾棗莊:《蘇轍年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曾棗莊:《蘇轍評傳》,臺北:5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6月
曾棗莊:《三蘇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
曾棗莊:《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0月
曾棗莊:《蘇文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曾棗莊等:《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5年3月
傅增湘纂輯:《宋代古文輯存》,香港:龍門書店,1971年9月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9月
楊立誠:《四庫目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2月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3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葉平:《三蘇蜀學思想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葉師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86年元月
費海璣:《蘇軾傳記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月
趙友林:《《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月
趙生群:《《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丙輯》,上海: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戊輯》,上海:上海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劉琳、沈治宏:《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2月
劉黎明:《《春秋》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蔣偉勝:《合內外之道——呂祖謙哲學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7年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12月
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謝金良:《穀梁傳漫談》,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謝武雄:《蘇洵言論及其文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5月
韓鐘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譚興國:《蜀中文化冠天下:巴蜀文學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研究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4、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葉師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高光惠:《蘇轍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王素琴:《蘇轍古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桑海風:《蘇轍《古史》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簡逸光:《《穀梁傳》解經方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婕:《蘇轍經學成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4屆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劉德明:《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姜義泰:《葉夢得《春秋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茜:《蘇轍的《春秋學》與《詩經》學》,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簡逸光:《《公羊傳》、《榖梁傳》比較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江右瑜:《唐代(春秋)義疏之學研究——以詮解方法與態度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姜義泰:《北宋《春秋》學的闡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5、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程運:〈兩宋學術風氣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1期,1970年5月,頁117-133
陳宗敏:〈蘇轍的生平及作品(上)〉,《書和人》,第4輯,1981年9月,頁2537-2544
陳宗敏:〈蘇轍的生平及作品(下)〉,《書和人》,第4輯,1981年9月,頁2545-2552
李威熊:〈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中華學苑》,第30期,1984年12月,頁49-85
曹錦清:〈宋代疑經思潮與理學的形成〉,《中國哲學史》,1985年,第3期,頁83-87
周偉民:〈孔子儒學對蘇軾思想的影響〉,《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頁1888-1908
林慶彰:〈《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頁349-382
卿三祥:〈蘇軾《論語說》鉤沉〉,《孔子研究》,1992年,第2期,頁112-123
邱德修:〈新脩蘇子由年表(上)〉,《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月,頁143-177
邱德修:〈新脩蘇子由年表(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12月,頁259-295
馬德富:〈蘇軾《論語說》鉤沉〉,《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頁59-68
姚瀛艇:〈宋儒關於《周禮》的爭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頁99-112
吳武雄:〈蘇洵〈六經論〉意蘊〉,《台中商專學報》,第25期,1993年6月,頁223-257
胡昭曦:〈析《易》學在蜀〉,《宋史研究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頁545-563
孔繁:〈蘇轍和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頁163-179
陳明義:〈蘇轍《詩集傳》在《詩經》詮釋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經學研究論叢》(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0月),頁109-176
郝明工:〈北宋經學論略〉,《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頁61-69
吳長庚:〈朱熹論蘇軾學術〉,《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北京: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頁387-395
趙制陽:〈蘇轍《詩集傳》評介〉,《孔孟學報》,第71期,1996年3月,頁77-109
謝桃坊:〈關於蘇學之辯——回顧朱熹對蘇軾的批評〉,《孔孟月刊》,第36卷,第2期,1997年10月,頁24-32
陳致宏:〈蘇洵〈六經論〉次第與經學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1998年11月,頁25-34
曾棗莊:〈《蘇氏易傳》與三蘇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月),頁432-452
郝明工:〈蘇氏蜀學之經學考察〉,《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3期,頁43-47
謝桃坊:〈蘇軾與經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頁59-73
王憲明:〈蘇軾在密州與其經學特點〉,《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92-101
劉尚榮:〈中華書局「三蘇」系列圖書述評〉,《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498-509
蕭永明:〈論蘇氏蜀學的學派特徵〉,《中國哲學》,1999年,第4期,頁102-106
曾棗莊:〈蘇氏兄弟異同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頁173-197
浦衛忠:〈孫復與宋代《春秋》學研究〉,《經學今詮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頁470-512
金生楊:〈蘇洵《易》學淺論〉,《宋代文化研究——第9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頁379-390
張高評:〈黃澤論《春秋》說法——《春秋師說》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579-623
馮曉庭:〈趙汸《春秋金鎖匙》初探〉,《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625-658
李雲龍:〈蘇軾《書傳》的解經方法(上)〉,《孔孟月刊》,第39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6-24
李雲龍:〈蘇軾《書傳》的解經方法(下)〉,《孔孟月刊》,第39卷,第5期,2001年1月,頁13-21
曾棗莊、舒大剛等:〈《三蘇全書》敘錄〉,《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9月),頁43-124
浦衛忠:〈論胡安國《春秋傳》的思想〉,《經學今詮續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頁509-550
李冬梅:〈蘇轍研究綜述〉,《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頁111-114
李勝:〈崔子方及其《春秋》學研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2年9月,頁26-28
陳昇輝:〈蘇轍《論語拾遺》試探〉,《問學集》,第12期,1993年6月,頁158-174
楊新勛:〈北宋《春秋》學的主要特點〉,《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總第134期),頁119-124
張偉:〈蘇轍與《古史》〉,《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3期(總111期),頁46-52
張壽安:〈從「親親尊尊」論儒學禮秩的情理結構〉,《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頁131-212
郭文佳:〈宋代的疑經思潮與《春秋》學的地位〉,《中州學刊》,2004年第1期(總第139期),頁109-111
舒大剛、李冬梅:〈蘇轍佚文兩篇:《詩說》、《春秋說》輯考〉,《文學遺產》,2004年第1期,頁78-82
胡昭曦:〈宋代蜀學芻論〉,《宋代蜀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頁235-236
顧永新:〈蘇轍佚文兩篇疏証〉,《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7期,頁33-38
(日)齋木哲郎撰,呂靜、曹峰譯:〈程伊川的春秋學〉,《經學今詮四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頁336-362
吳智雄:〈試論孔子與《穀梁傳》的正名思想及其傳承關係〉,《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2月),頁211–226
俞樟華、林怡:〈宋代《左傳》學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1期,頁28-33、70
楊勝寬:〈蘇軾《論語說》三題〉,《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9-53
杜敬勇:〈蘇轍《春秋集解》淺論〉,《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第12期,頁95-99
葛煥禮:〈論蘇轍《春秋》學的特點〉,《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頁90-97
葛煥禮:〈崔子方的《春秋》學〉,《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81-88
伍文:〈蜀學史料〉,《蜀學(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9月),頁294-299
劉復生:〈劉咸炘《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蜀學(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9月),頁35-42
金生揚:〈理學與宋代巴蜀《春秋》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頁133-138
金生揚:〈論蘇軾的《春秋》學〉,《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22-25
顧永新:〈二蘇「五經論」歸屬考〉,《中國中世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484-1502
夏微:〈宋代《春秋》學述論〉,《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7年,頁61-64
張高評:〈蘇轍《春秋集解》以史傳經初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頁12-34
張尚英、舒大剛:〈宋代《春秋》學文獻與宋代《春秋》學〉,《求索》,2007年第7期,頁199-203
江湄:〈北宋諸家《春秋》學的「王道」論述及其論辯關係〉,《哲學研究》,2007年第7期,頁27-35
馮志弘:〈北宋天聖年間四川仕風之嬗變——三蘇文章匯入北宋古文運動的地域背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95-100
吳叔樺:〈二蘇〈五經論〉作者考〉,《國文學報》,第7期,2007年12月,頁97-118
楊金平:〈蘇軾對「春秋三傳」的比較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6-9
賈大泉:〈包容並蓄的蘇氏蜀學〉,《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頁220-243
葛煥禮:〈劉敞的《春秋》學〉,《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頁115-151
魏王妙櫻:〈蘇轍作品考述〉,《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五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3月),頁279-298
賈貴榮:〈北宋春秋學概述〉,《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年1月),頁302-305。
胡宇芳:〈葉夢得的《春秋》學〉,《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頁164-181
劉倩:〈二蘇「五經論」歸屬再考證——兼與顧永新先生商榷〉,《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9卷,第4期,2010年8月,頁69-72
(日)齋木哲郎撰,曹峰譯:〈蘇軾的春秋學——史論與《春秋》〉,《中國經學(第八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頁105-11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