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明末世變中的神魔敘事-「平妖」故事之承衍與流播
The narrative of devils and ghosts In Late-Ming transi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s of "Ping-yao" series stories
作者 謝佳瀅
貢獻者 高桂惠
謝佳瀅
關鍵詞 世變
「平妖」故事
承衍
真幻
正邪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Jul-2014 12:12:40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明末「平妖」故事為研究範圍,探討世變之中神魔敘事的呈現方式,
藉由跳脫傳統的類型小說框架,以更大的神魔文本架構觀察明末「平妖」故事。
本論文的「平妖」故事之有兩個組成要素,一是「興妖」與「平妖」的表層結構,
二是「世變」的深層主題。而本論文的主要討論文本為《新平妖傳》及其後十年
間陸續出版的三部「平妖」故事──《七曜平妖全傳》、《禪真逸史》與《禪真後
史》。此故事模式的焦點為神魔敘事,而神魔敘事多與「真幻」、「正邪」觀念相
關,故本論文先於第二章探討明末清初文人如何在小說的周邊材料,及小說序跋
與評點中形塑神魔敘事的觀念,並討論馮夢龍如何繼承、轉變前人的小說理論,
由此可發現馮夢龍提出的「真情」雖是新詞,卻能用以綰合前人小說理論已重視
的「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而其「正邪觀」則是「正邪兩立」的傳統正邪
觀。
  而第三章則從小說序跋、評點到「平妖」故事文本內部的真幻與正邪觀,可
知「亦正亦邪」和「真幻交織」是《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並而此特色反
映出在世變之下的文人焦慮感,一方面是文人對於自我出處進退的游移;二方面
是文人對於社會、家國的忠奸難辨之困惑,因此透過神魔角色的去妖魔化、神聖
性的消解以隱喻世變,而這也是《新平妖傳》較20 回本《平妖傳》突出的特色。
  至於第四章則以《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為中心,探討其所影響的「平
妖」故事,足見「以神魔寫世變」是「平妖故事」的共同敘事策略,此敘事策略
反映出官方與民間不同的審美意識,官方採取政治正統與儒家的立場,將起義者
形象妖魔化;而民間重視法術變幻,擅長使用法術的角色能衝撞體制,表現出百
姓對於世變氛圍的不滿。另外,在此共同的敘事策略之下,上述「平妖」故事描
述世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新平妖傳》以「妖由人興/心」強調「人力」在世
變時代的重要性;而《七曜平妖全傳》相較之下則較強調「天命」,因此多有自
然災難的書寫;至於《禪真逸史》與《禪真後史》的〈敘〉中皆呈現出「以史為
鑑」的創作意圖,因此以前朝歷史(即梁武帝、唐貞觀末年)影射明末萬曆史實。
最後是第五章結論,藉由此角度之觀察,足見明末「平妖」故事為神魔小說開出
更寬廣的一條道路,明末「神魔小說衰退期」之說有待重新省視,而「平妖」故
事不但在其創作譜系中有承衍的意義,也有在明清小說史上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一、原典與工具書
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唐]《大雲經疏》,收入《敦煌寶藏》第47 冊(斯6502),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1999 年。
[唐]:〈湘祖白鶴紫芝遁法〉,《敦煌寶藏》第131 冊(伯381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年。
[元]羅貫中編次:《北宋三遂平妖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
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日本內閣文庫所藏墨憨齋
本(明崇禎金閶嘉會堂陳氏刊本)影印。
[元]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評,沙文校點:《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年。
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1994 年。
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
[明]吉衣主人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隋史遺文》,(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所藏名山聚藏版崇禎刊本影印。
[明]陸西星撰,鍾惺評,楊宗瑩校注,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上下冊),
臺北:三民書局,2012 年。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
局,2008 年。
[明]笑笑生:《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明]馮夢龍撰,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4.新列國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 年。
────────────:《馮夢龍全集6.古今譚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10.山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馮夢龍全集10.太霞新奏》,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12.墨憨齋定本傳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29.新平妖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據嘉會堂影印本。
────────────:《馮夢龍全集38.情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撰,歐陽健點校:《天許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收於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明]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綠天館主人、無礙居士、可一居士評點,韓欣主編:《名家批點馮夢龍三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年。
魏同賢、安平秋主編:《凌濛初全集3》,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
[明]余象斗編集,《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列國前編十二朝》,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余邵魚:《列國志傳評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明]靜嘯齋主人撰:《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明崇禎
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年影印本影印。
[明]悟真子:《達摩寶傳》,收入《梁山伯寶卷》351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 年。
[明]方汝浩:《新編掃魅敦倫東度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 年,據金閶
萬卷樓刊本影印。
[明]清隱道士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皇明通俗演義七曜平妖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北京圖書館所藏明末刻清修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 年,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本衙爽閣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江巨榮、李平點校:《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明]清溪道人編次:《禪真後史》,臺北:雙笛國際出版社,1995 年。
[明]清溪道人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禪真後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 年,據浙江圖書館藏「金衙梓」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次,侯忠義主編:《禪真後史》,成都:巴蜀書社《明代小說輯
刊》第一輯第4 冊,1993 年。
[明]李清撰,[清]佚名校點:《檮杌閒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
[明]崢霄主人:《斥奸書》,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明]元九顯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序警世陰陽夢》,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明]金木散人編撰:《鼓掌絕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明]王世貞編,湯顯祖評點:《豔異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正一子、克明子著:《金鍾傳》,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劉一明:《西遊原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年。
[清]丁耀亢著,禹門三校點:《續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清]金聖歎著,陸林輯校整理:《第五才子書 施耐庵水滸傳》,《金聖歎全集
3-4.白話小說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清]汪寄撰,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希夷夢》,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二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清]錢彩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說岳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 年。
[清]王士禎撰,趙伯陶點校:《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張世林點校:《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蒲松齡撰,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注會校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 年。
文鏡編輯部編:《歷代小說序跋選注》,臺北:文鏡出版社,1984 年。
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匯編》(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社,2012 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
孫楷第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 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年。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水滸傳會評本》(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1987 年。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二、專著與學位論文
(一)專著
[日]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十七世紀的中國小說》(“The Novel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1 年。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年。
[美]歐大年著(Overmyer, Daniel L.),劉心勇等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 年。
李文治:《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 年。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臺北:學生書局,1997 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4 年。
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四川:巴蜀書社,2010 年。
──:《仙境 仙人 仙夢──中國古代小說的道教理想主義》,四川:巴蜀書社,
2008 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
──:《神怪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新華書局,1987 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
黃衛總主編:《蛇足:中國小說傳統中的續書和改編》(“Snakes’ Legs: Sequels,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夏威夷: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民間宗教及幫會之關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劉平:《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1997 年。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 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8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源流考(上)》,《譚正璧學術著作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 年。
蘇鐵戈:《平妖傳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年。
(二)學位論文
王珍華:《明末時事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李進益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年。
王園園:《《禪真逸史》及其續書研究》,陳桂聲先生指導,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秀芝:《禪真後史研究》,徐志平先生指導,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0 年。
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謝明勳先生指導,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
碩士,2008 年。
李壽菊:《三遂平妖傳研究》,魏子雲先生指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7 年。
[韓]李賢珠:《《平妖傳》研究》,黃霖先生指導,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論文,2008 年。
周娟:《《平妖傳》研究》,吳建國先生指導,湖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11 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葉慶炳先生指導,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1989 年。
[韓]徐貞姬:《兩種《三遂平妖傳》比較研究》,葉慶炳、吳宏一先生指導,國
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王夢鷗先生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年。
徐靜嫻:《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王金凌先生指導,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1991 年。
殷紅艷:《晚明禪真系列小說研究》,吳建國先生指導,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李豐楙、蔡欣欣先生指導,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年。
張旋:《平妖傳研究》,陳桂聲先生指導,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年。
陳新慧:《《平妖傳》研究》,傅承洲先生指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8 年。
陳筱玲:《《禪真逸史》研究》,林保淳先生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9 年。
陳錦萍:《明清小說序跋研究:以六大小說爲主》,康來新先生指導,私立輔仁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5 年。
萇瑞松:《明清易代之際話本小說敘事話語的反思》,陳器文、徐志平先生指導,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2012 年。
楊宜芳:《宋元明狐狸傳說及其小說形象》,林保淳先生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2008 年。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李進益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1999 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胡萬川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
譚紅:《《三遂平妖傳》世德堂本與嘉會堂本比較研究》,杜貴晨先生指導,山東
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3 年。
三、專書論文
[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入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 年),頁103-123。
[日]堀誠著,徐允平譯:〈燈花婆婆話本考〉,收入趙景深主編:《中國古典小
說戲曲論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213-228。
[日]徳田武:〈曲亭馬琴〈三遂平妖伝国字評〉を評す〉,收入氏著:《秋成前
後の中囯白話小說》(東京都:勉誠出版社,2012 年),頁313-330。
[美]米勒(J. Hillis Miller)著,申潔玲譯:〈敘事〉,收於[美]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 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年),頁87-107。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梁曉鶯譯:〈《平妖傳》著作問題之研究〉,收入氏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新華書店,2008 年),頁143-160。
[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著,[日]野口鐵郎譯:〈從《平妖傳》看道教叛亂者的倫理性格〉(〈『平妖傳』にみる道教的反乳者の倫理的性格〉),收入[日]酒井忠夫編:《道教の總合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會,1977 年),頁394-418。
王穎:〈重讀者之聲:晚清三部《鏡花緣》續書重寫的詮釋〉(‘The Voices of the Re-re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Late-Qing Rewrites of Jinhua yuan’),收入黃衛總主編:《蛇足:中國小說傳統中的續書和改編》(“Snakes’ Legs: Sequels,Continuations,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夏威夷: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210-236。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
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頁691-708。
李希凡:〈再談《西遊記》與社會現實〉,《沉沙集:李希凡論紅樓夢及中國古典
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年),頁282-290。
李壽菊:〈《三遂平妖傳》和〈如意寶冊〉〉,收入崔永清編:《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 年),頁128-135。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收入黎智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出版社,1999 年),頁40-70。
林嵩:〈《平妖傳》結構與人物性格分析〉,《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7 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568-576。
林雅玲:〈葉晝小說評點析論:以《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卓吾先生
批評三國志》、《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研究中心〉,收入南華大學文學系
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 年),頁101-122。
范寧:〈《水滸傳》版本源流考〉,收入氏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范寧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 年,頁448-460。
徐朔方:〈《平妖傳》的版本以及水滸原本七十回說辨證〉,《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頁142-150。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入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年),頁307-337。
歐陽健:〈《平妖傳》──《水滸傳》的姊妹篇〉,收入氏著:《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1992 年),頁19-44。
蔡國梁:〈試述《禪真逸史》的文學語言與時曲新聲〉,收入氏著:《明清小說探
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頁1-11。
魏子雲:〈《三遂平妖傳》的妖異人物〉,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4 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頁287-303。
───:〈水滸傳的「致語」與三遂平妖傳〉,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
典文學》第9 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年),頁273-287。
羅宗強:〈我與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因緣集──羅宗強自選集》(天津:南開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1-11。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重寫與戲擬:論《說唐全傳》中的幽默,英雄主義,以及充滿想像的閱讀〉,《勵耘學刊》第9 期(2009 年),頁126-156。
[韓]朴明真:〈《平妖傳》二十回本與四十回本的先後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4 期(2001 年),頁25-33。
[韓]李賢珠:〈樂善齋本《平妖記》——試論《平妖傳》的韓譯本研究〉,《社
會科學家》第1 期(2007 年),頁101-102。
[韓]徐貞姬:〈「平妖傳」之主題研究〉,《中外文學》第16 卷第8 期(1988 年),頁61-89。
力文:〈馮夢龍的文學觀〉,《中州學刊》第2 期(1984 年),頁41、91-94。
王立:〈道教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中的天書〉,《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卷第2 期(2000 年),頁91-99。
王猛:〈《平妖傳》張無咎序蠡測〉,《昆明學院學報》第4 期(2011 年),頁54-56。
王增斌:〈人生永恆的真訣──《禪真逸史》〉,《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10 年),頁65-68。
申暢:〈《奇俠禪真逸史》前言〉,《河南圖書館學刊》第4 期(1991 年),頁64。
──:〈明代中州小說大家方汝浩及其代表作《禪真逸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1 年),頁71-75。
如意:〈《紅樓夢》色空觀念又出自《禪真逸史》〉,《戲劇叢刊》第2 期(2002 年),頁84。
成敏:〈以神魔寫時事——論《七曜平妖全傳》〉,《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2006
年),頁180-188。
李雲峰:〈花開兩朵 相得益彰──淺談《禪真後史》對《禪真逸史》的承繼及發展〉,《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 期(2010 年),頁38-40。
尚繼武:〈明清小說虛實觀演變與小說創作之互動〉,《江漢學刊》第10 期(2011年),頁118-123。
房日晰:〈《禪真逸史》校點後記〉,《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7年),頁17-20。
林嵩:〈《平妖傳》版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 期(2005 年),頁161-174。
──:〈從「妖術」到「靈怪」——論《平妖傳》性質之演變〉,《明清小說研究》
第3 期(2007 年),頁185-193。
金藏:〈別本《禪真後史》未佚〉,《文學遺產》第3 期(2006 年),頁60。
侯小寶:〈《三遂平妖傳》創作的多元化釋讀〉,《求索》第1 期(2011 年),頁215-217。
段春旭:〈《平妖傳》散論〉,《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1999 年),頁161-174。
───:〈《平妖傳》與民間宗教〉,《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 期(2008 年),頁82-86。
徐朔方:〈再論《水滸》和《金瓶梅》不是個人創作──兼及《平妖傳》《西遊記》
《封神演義》成書的一個側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1986 年),頁96-108。
張國光:〈「兩截《水滸》」之說,豈能成立?──評羅爾綱先生論《水滸》抄《平
妖傳》一說之誤〉,《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85 年),
頁33-38。
許軍:〈《平妖傳》二十回本是對元末宗教起義的歷史反思——兼評四十回本相關
改動的不足之處〉,《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2010 年),頁233-242。
──:〈論明人小說中的女巫〉,《民族文學研究》第5 期(2012 年),頁48-57。
郭曉飛:〈漫論馮夢龍的文學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82年),頁29-35。
陳作林:〈略論《平妖傳》藝術得失〉,《求是學刊》第3 期(1986 年),頁66-73。
傅承洲:〈備人鬼之態 兼真幻之長:馮夢龍增補《新平妖傳》的貢獻〉,《求是
學刊》第39 卷第2 期(2012 年),頁113-118。
程毅中:〈再談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宋元小說研究》訂補之三〉,《文
學遺產》第6 期(2004 年),頁111-116。
黃大宏:〈中國古代小說重寫情節型本事的三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2 年),頁40-48。
───:〈中國古代小說重寫結構型本事的四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3 年),頁441-448。
黃啟方:〈包拯、文彥博與平妖傳──談小說研究的史實查考〉,《古典文學》第
3 期(1981 年12 月),頁289-306。
楚茹:〈「平妖傳」與平妖〉,《幼獅文藝》第45 卷第5 期(1977 年5 月),頁186-193。
萬晴川:〈《三遂平妖傳》與歷史上的王則彌勒教起義〉,《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2005 年),頁136-145。
───:〈明清小說中的占星術〉,《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9
年),頁39-43。
葛鑫:〈從回目的角度談《平妖傳》的版本問題〉,《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9 年),頁46-47。
賈海建:〈明代小說家清溪道人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2013 年),頁199-209。
鄒敦憐:〈平妖傳──情節鋪敘的公式〉,《明道文藝》第173 期(1990 年),頁
79-85。
劉汝山:〈《禪真逸史》對話性的初步探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6 年),頁72-74。
劉秀蘭:〈論明末川黔少數民族土司奢、安之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S5 期(1998 年),頁11-15。
劉彥彥、龍珊:〈四十回《三遂平妖傳》狐妖本事源流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10 年),頁111-115。
劉彥彥:〈《三遂平妖傳》蛋子和尚形象的多重文化意蘊〉,《文藝評論》第12 期
(2011 年),頁87-93。
───:〈再論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之時代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 (2009 年),頁277-286。
劉昭晴:〈也談《平妖傳》〉,《暢流》第65 卷第12 期(1982 年8 月),頁22-23。
劉苑如:〈《東度記》研究──由「願」與「度」展開的詮釋觀點〉,《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24 期(2004 年),頁105-128。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第23 卷第4期(2012 年),頁61-117。
歐陽健:〈《平妖傳》和《水滸傳》〉,《許昌學院學報》第3 期(1985 年),頁29-34。
───:〈「神魔小說」還是「神怪小說」?──小說類名辨正之一〉,《明清小說
研究》第2 期(2006 年),頁4-13。
鄧百意:〈晚明神魔小說創作「幻易真難」的困境與陌生化敘事〉,《蘭州學刊》
第3 期(2006 年),頁67-69。
冀運魯:〈明中後期女性意識透視:《平妖傳》解讀〉,《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 期(2006 年),頁21-24。
薛麗雲:〈馮夢龍對小說理論中「虛」、「實」觀的繼承與發展〉,《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4 年),頁80-85。
魏子雲:〈《三遂平妖傳》是不是羅貫中編著的問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 卷第4 期(1982 年4 月),頁46-50。
───:〈論四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的引首〉,《暢流》第65 卷第4 期(1982
年4 月),頁16-20。
───:〈論馮氏《平妖傳》的敘文〉,《書和人》第460 期(1983 年2 月),頁
1-8。
羅爾綱:〈從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看《水滸傳》著者和原本問題〉,《學術月刊》第10 期(1984 年),頁22-32。
譚帆:〈論明代小說學的基礎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第2 期(2008 年),頁71-81。
蘇燾:〈英雄傳奇與妖術小說——論《三遂平妖傳》在長篇小說類型演變中的重要作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期(2008 年),頁61-64。
蘇鐵戈:〈嘉慶壬申刊《平妖傳》板本考述〉,《四川圖書館學報》第1 期(1986
年),頁82-83。
(二)日文期刊
木村三四吾:〈西莊文庫の馬琴書翰(二)──二十回本平妖傳のこと(その二)〉,
《ビブリア》第7 期(1956 年),頁32-43。
─────:〈西莊文庫の馬琴書翰(三)──二十回本平妖傳のこと(その二)〉,《ビブリア》第9 期(1957 年),頁56-66。
吉川幸次郎、長澤規矩也:〈「平妖傳にする來翰」〉,《ビブリア》第8 期(1957
年4 月),頁18-20。
─────:〈三遂平妖傳.藝文類聚.留眞譜〉,《ビブリア》第38 期「中山正善真柱を偲ぶ特集」(1968 年),頁66-68。
佐藤晴彦:〈《三遂平妖傳》は何時出版されたか?:文字表記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神戸外大論叢》53 巻第1 号(2002 年),頁1-16。
新枝奈苗:〈聖姑姑から九天玄女へ:《三遂平妖伝》の改作をめぐって〉,《中国
中世文学研究》第26 期(1994 年),頁129-142。
得丸智子:〈《八犬伝》と《平妖伝》〉,《国語国文》第60 卷第10 期(1991 年),頁1-18。
堀誠:〈《平妖傳》に見える《水滸傳》の影──馮夢龍による增補改作をめぐって〉,收入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8 期(1982 年),頁285-302。
──:〈《平妖傳》四十回本所見佛教故事小考〉,《中國文學研究》第28 期(2002年),頁61-72。
──:〈《平妖傳》四十囘本における妖狐の形象〉,《中國文學研究》第11 期(1985年),頁59-78。
──:〈《平妖傳》四十囘本考──前身.轉生の關係を軸として〉,《中國文學研究》第 9 期(1983 年),頁99-113。
閻萍:〈《南総里見八犬伝》における《平妖伝》の影響〉,《上越教育大学国語研
究》第12 期「吉田行雄教授退官記念」(1998 年2 月),頁129-142。
德田武:〈《白峯》と《平妖傳》」〉,《中國古典研究》第20 期(1975 年),頁228-241。

五、網路資料
呂富枝:〈淨土聖賢:鮑宗肇 吳瞻樓〉,《明倫》第435 期(2013 年),詳參:http://www.minlun.org.tw/ming/hcont.asp?S=vuKQMM1z。
張穎、陳速:〈《七曜平妖傳》簡析〉,張穎、陳速-新浪博客-新浪博客首頁-
新浪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d3df70100azdk.html。
《驪山老母玄妙真經》-道教經典-道教.台灣:
http://xn--wcvp07g.tw/html/72-1/1219.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0015101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1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佳瀅zh_TW
dc.creator (作者) 謝佳瀅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4 12:12:40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4 12:12: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4 12:12: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101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1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明末「平妖」故事為研究範圍,探討世變之中神魔敘事的呈現方式,
藉由跳脫傳統的類型小說框架,以更大的神魔文本架構觀察明末「平妖」故事。
本論文的「平妖」故事之有兩個組成要素,一是「興妖」與「平妖」的表層結構,
二是「世變」的深層主題。而本論文的主要討論文本為《新平妖傳》及其後十年
間陸續出版的三部「平妖」故事──《七曜平妖全傳》、《禪真逸史》與《禪真後
史》。此故事模式的焦點為神魔敘事,而神魔敘事多與「真幻」、「正邪」觀念相
關,故本論文先於第二章探討明末清初文人如何在小說的周邊材料,及小說序跋
與評點中形塑神魔敘事的觀念,並討論馮夢龍如何繼承、轉變前人的小說理論,
由此可發現馮夢龍提出的「真情」雖是新詞,卻能用以綰合前人小說理論已重視
的「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而其「正邪觀」則是「正邪兩立」的傳統正邪
觀。
  而第三章則從小說序跋、評點到「平妖」故事文本內部的真幻與正邪觀,可
知「亦正亦邪」和「真幻交織」是《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並而此特色反
映出在世變之下的文人焦慮感,一方面是文人對於自我出處進退的游移;二方面
是文人對於社會、家國的忠奸難辨之困惑,因此透過神魔角色的去妖魔化、神聖
性的消解以隱喻世變,而這也是《新平妖傳》較20 回本《平妖傳》突出的特色。
  至於第四章則以《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為中心,探討其所影響的「平
妖」故事,足見「以神魔寫世變」是「平妖故事」的共同敘事策略,此敘事策略
反映出官方與民間不同的審美意識,官方採取政治正統與儒家的立場,將起義者
形象妖魔化;而民間重視法術變幻,擅長使用法術的角色能衝撞體制,表現出百
姓對於世變氛圍的不滿。另外,在此共同的敘事策略之下,上述「平妖」故事描
述世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新平妖傳》以「妖由人興/心」強調「人力」在世
變時代的重要性;而《七曜平妖全傳》相較之下則較強調「天命」,因此多有自
然災難的書寫;至於《禪真逸史》與《禪真後史》的〈敘〉中皆呈現出「以史為
鑑」的創作意圖,因此以前朝歷史(即梁武帝、唐貞觀末年)影射明末萬曆史實。
最後是第五章結論,藉由此角度之觀察,足見明末「平妖」故事為神魔小說開出
更寬廣的一條道路,明末「神魔小說衰退期」之說有待重新省視,而「平妖」故
事不但在其創作譜系中有承衍的意義,也有在明清小說史上的重要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述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明清小說中真幻與正邪之思辯與展演
第一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真幻.................20
一、明清小說序跋中之真幻
二、明清小說評點中之真幻
第二節 明清小說序跋與評點中之正邪.................30
一、序跋中正邪之命題、展題與辯證
二、評點中正邪之命題、展題與辯證
第三節 馮夢龍作品及其序跋、評點中的真幻與正邪...........37
一、馮夢龍作品及其序跋、評點中的真幻
二、馮夢龍作品及評點中的正邪
小結

第三章 世變與神魔敘事──《平妖傳》的真贗/幻與正邪辯證
第一節 《平妖傳》中的妖定義:正史與稗史..............50
一、官方文書──官方正統角度的展現
二、文人紀載與筆記小說──傳奇色彩的初現
三、《平妖傳》──強調法術的民間審美趣味
第二節 《平妖傳》中的妖人與邪法:佛教、道教與巫術之分梳......57
一、佛教內部──金剛禪
二、道教內部與巫術
第三節 備人鬼之態──模糊的身分認同與仕/隱之抉擇.........69
一、仙/佛或妖:神聖性的消解
二、人或妖:真/假我的辯證
第四節 妖由人興/心──政治神話的重寫與正邪對抗模式........77
一、政治神話的重寫
二、正邪對抗模式:對抗──招安與反招安
小結
第四章 世變與「平妖」故事之流播──《七曜平妖全傳》、《禪真逸史》與《禪
真後史》的神魔敘事
第一節 《七曜平妖全傳》中的白蓮教亂與神魔敘事...........96
一、明末世變的焦慮與徐鴻儒白蓮教教亂
二、以神魔寫世變:正邪與真幻交織的神魔敘事
三、重寫《平妖傳》:「盆水照影」的政治神話
第二節 《禪真逸史》中的世變與神魔敘事...............111
一、明末的世變焦慮:梁武帝與明神宗的佞佛崇道
二、史鑑與世變:真幻與正邪交織的神魔敘事
第三節 《禪真後史》中的世變與神魔敘事...............121
一、明末與貞觀末年的世變氛圍
二、平妖與平寇/賊:真幻與正邪交織的神魔敘事
小結

第五章 結論............................132
參考書目.............................134
附錄................................146
zh_TW
dc.format.extent 319229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1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世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平妖」故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承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真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正邪zh_TW
dc.title (題名) 明末世變中的神魔敘事-「平妖」故事之承衍與流播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narrative of devils and ghosts In Late-Ming transi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s of "Ping-yao" series stor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典與工具書
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唐]《大雲經疏》,收入《敦煌寶藏》第47 冊(斯6502),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1999 年。
[唐]:〈湘祖白鶴紫芝遁法〉,《敦煌寶藏》第131 冊(伯3810),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年。
[元]羅貫中編次:《北宋三遂平妖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
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日本內閣文庫所藏墨憨齋
本(明崇禎金閶嘉會堂陳氏刊本)影印。
[元]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評,沙文校點:《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評本》,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年。
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1994 年。
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 年。
[明]吉衣主人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隋史遺文》,(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所藏名山聚藏版崇禎刊本影印。
[明]陸西星撰,鍾惺評,楊宗瑩校注,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上下冊),
臺北:三民書局,2012 年。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
局,2008 年。
[明]笑笑生:《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明]馮夢龍撰,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4.新列國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7 年。
────────────:《馮夢龍全集6.古今譚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10.山歌》,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馮夢龍全集10.太霞新奏》,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12.墨憨齋定本傳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年。
────────────:《馮夢龍全集29.新平妖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據嘉會堂影印本。
────────────:《馮夢龍全集38.情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撰,歐陽健點校:《天許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收於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明]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嚴敦易校注:《警世通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年。
───────,綠天館主人、無礙居士、可一居士評點,韓欣主編:《名家批點馮夢龍三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年。
魏同賢、安平秋主編:《凌濛初全集3》,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年。
[明]余象斗編集,《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列國前編十二朝》,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明]余邵魚:《列國志傳評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明]靜嘯齋主人撰:《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明崇禎
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年影印本影印。
[明]悟真子:《達摩寶傳》,收入《梁山伯寶卷》351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 年。
[明]方汝浩:《新編掃魅敦倫東度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 年,據金閶
萬卷樓刊本影印。
[明]清隱道士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皇明通俗演義七曜平妖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北京圖書館所藏明末刻清修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 年,據浙江省圖書館藏本衙爽閣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江巨榮、李平點校:《禪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
[明]清溪道人編次:《禪真後史》,臺北:雙笛國際出版社,1995 年。
[明]清溪道人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禪真後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 年,據浙江圖書館藏「金衙梓」本影印。
[明]清溪道人編次,侯忠義主編:《禪真後史》,成都:巴蜀書社《明代小說輯
刊》第一輯第4 冊,1993 年。
[明]李清撰,[清]佚名校點:《檮杌閒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
[明]崢霄主人:《斥奸書》,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明]元九顯撰,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序警世陰陽夢》,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
[明]金木散人編撰:《鼓掌絕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明]王世貞編,湯顯祖評點:《豔異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正一子、克明子著:《金鍾傳》,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劉一明:《西遊原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年。
[清]丁耀亢著,禹門三校點:《續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清]金聖歎著,陸林輯校整理:《第五才子書 施耐庵水滸傳》,《金聖歎全集
3-4.白話小說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清]汪寄撰,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希夷夢》,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二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清]錢彩編次,《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說岳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 年。
[清]王士禎撰,趙伯陶點校:《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張世林點校:《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蒲松齡撰,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注會校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 年。
文鏡編輯部編:《歷代小說序跋選注》,臺北:文鏡出版社,1984 年。
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匯編》(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社,2012 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
孫楷第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 年。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年。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水滸傳會評本》(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1987 年。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二、專著與學位論文
(一)專著
[日]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十七世紀的中國小說》(“The Novel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1 年。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年。
[美]歐大年著(Overmyer, Daniel L.),劉心勇等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 年。
李文治:《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 年。
李志鴻:《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臺北:學生書局,1997 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年。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年。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4 年。
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四川:巴蜀書社,2010 年。
──:《仙境 仙人 仙夢──中國古代小說的道教理想主義》,四川:巴蜀書社,
2008 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
──:《神怪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新華書局,1987 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
黃衛總主編:《蛇足:中國小說傳統中的續書和改編》(“Snakes’ Legs: Sequels,Continuations, 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夏威夷: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年。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民間宗教及幫會之關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劉平:《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1997 年。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 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8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源流考(上)》,《譚正璧學術著作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 年。
蘇鐵戈:《平妖傳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年。
(二)學位論文
王珍華:《明末時事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李進益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年。
王園園:《《禪真逸史》及其續書研究》,陳桂聲先生指導,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秀芝:《禪真後史研究》,徐志平先生指導,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0 年。
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謝明勳先生指導,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
碩士,2008 年。
李壽菊:《三遂平妖傳研究》,魏子雲先生指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7 年。
[韓]李賢珠:《《平妖傳》研究》,黃霖先生指導,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論文,2008 年。
周娟:《《平妖傳》研究》,吳建國先生指導,湖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11 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葉慶炳先生指導,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1989 年。
[韓]徐貞姬:《兩種《三遂平妖傳》比較研究》,葉慶炳、吳宏一先生指導,國
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王夢鷗先生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年。
徐靜嫻:《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王金凌先生指導,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1991 年。
殷紅艷:《晚明禪真系列小說研究》,吳建國先生指導,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李豐楙、蔡欣欣先生指導,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年。
張旋:《平妖傳研究》,陳桂聲先生指導,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年。
陳新慧:《《平妖傳》研究》,傅承洲先生指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8 年。
陳筱玲:《《禪真逸史》研究》,林保淳先生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9 年。
陳錦萍:《明清小說序跋研究:以六大小說爲主》,康來新先生指導,私立輔仁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5 年。
萇瑞松:《明清易代之際話本小說敘事話語的反思》,陳器文、徐志平先生指導,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2012 年。
楊宜芳:《宋元明狐狸傳說及其小說形象》,林保淳先生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2008 年。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李進益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1999 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胡萬川先生指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
譚紅:《《三遂平妖傳》世德堂本與嘉會堂本比較研究》,杜貴晨先生指導,山東
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13 年。
三、專書論文
[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入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 年),頁103-123。
[日]堀誠著,徐允平譯:〈燈花婆婆話本考〉,收入趙景深主編:《中國古典小
說戲曲論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頁213-228。
[日]徳田武:〈曲亭馬琴〈三遂平妖伝国字評〉を評す〉,收入氏著:《秋成前
後の中囯白話小說》(東京都:勉誠出版社,2012 年),頁313-330。
[美]米勒(J. Hillis Miller)著,申潔玲譯:〈敘事〉,收於[美]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 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年),頁87-107。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梁曉鶯譯:〈《平妖傳》著作問題之研究〉,收入氏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新華書店,2008 年),頁143-160。
[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著,[日]野口鐵郎譯:〈從《平妖傳》看道教叛亂者的倫理性格〉(〈『平妖傳』にみる道教的反乳者の倫理的性格〉),收入[日]酒井忠夫編:《道教の總合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會,1977 年),頁394-418。
王穎:〈重讀者之聲:晚清三部《鏡花緣》續書重寫的詮釋〉(‘The Voices of the Re-re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Late-Qing Rewrites of Jinhua yuan’),收入黃衛總主編:《蛇足:中國小說傳統中的續書和改編》(“Snakes’ Legs: Sequels,Continuations,Rewritings and Chinese Fiction”)(夏威夷: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210-236。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收入李豐楙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
文集:文學、文化與世變(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頁691-708。
李希凡:〈再談《西遊記》與社會現實〉,《沉沙集:李希凡論紅樓夢及中國古典
小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年),頁282-290。
李壽菊:〈《三遂平妖傳》和〈如意寶冊〉〉,收入崔永清編:《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 年),頁128-135。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收入黎智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出版社,1999 年),頁40-70。
林嵩:〈《平妖傳》結構與人物性格分析〉,《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7 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568-576。
林雅玲:〈葉晝小說評點析論:以《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卓吾先生
批評三國志》、《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研究中心〉,收入南華大學文學系
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 年),頁101-122。
范寧:〈《水滸傳》版本源流考〉,收入氏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范寧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 年,頁448-460。
徐朔方:〈《平妖傳》的版本以及水滸原本七十回說辨證〉,《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頁142-150。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入余安邦主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年),頁307-337。
歐陽健:〈《平妖傳》──《水滸傳》的姊妹篇〉,收入氏著:《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1992 年),頁19-44。
蔡國梁:〈試述《禪真逸史》的文學語言與時曲新聲〉,收入氏著:《明清小說探
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頁1-11。
魏子雲:〈《三遂平妖傳》的妖異人物〉,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4 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頁287-303。
───:〈水滸傳的「致語」與三遂平妖傳〉,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
典文學》第9 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年),頁273-287。
羅宗強:〈我與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因緣集──羅宗強自選集》(天津:南開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1-11。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重寫與戲擬:論《說唐全傳》中的幽默,英雄主義,以及充滿想像的閱讀〉,《勵耘學刊》第9 期(2009 年),頁126-156。
[韓]朴明真:〈《平妖傳》二十回本與四十回本的先後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4 期(2001 年),頁25-33。
[韓]李賢珠:〈樂善齋本《平妖記》——試論《平妖傳》的韓譯本研究〉,《社
會科學家》第1 期(2007 年),頁101-102。
[韓]徐貞姬:〈「平妖傳」之主題研究〉,《中外文學》第16 卷第8 期(1988 年),頁61-89。
力文:〈馮夢龍的文學觀〉,《中州學刊》第2 期(1984 年),頁41、91-94。
王立:〈道教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中的天書〉,《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卷第2 期(2000 年),頁91-99。
王猛:〈《平妖傳》張無咎序蠡測〉,《昆明學院學報》第4 期(2011 年),頁54-56。
王增斌:〈人生永恆的真訣──《禪真逸史》〉,《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10 年),頁65-68。
申暢:〈《奇俠禪真逸史》前言〉,《河南圖書館學刊》第4 期(1991 年),頁64。
──:〈明代中州小說大家方汝浩及其代表作《禪真逸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1 年),頁71-75。
如意:〈《紅樓夢》色空觀念又出自《禪真逸史》〉,《戲劇叢刊》第2 期(2002 年),頁84。
成敏:〈以神魔寫時事——論《七曜平妖全傳》〉,《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2006
年),頁180-188。
李雲峰:〈花開兩朵 相得益彰──淺談《禪真後史》對《禪真逸史》的承繼及發展〉,《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 期(2010 年),頁38-40。
尚繼武:〈明清小說虛實觀演變與小說創作之互動〉,《江漢學刊》第10 期(2011年),頁118-123。
房日晰:〈《禪真逸史》校點後記〉,《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7年),頁17-20。
林嵩:〈《平妖傳》版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 期(2005 年),頁161-174。
──:〈從「妖術」到「靈怪」——論《平妖傳》性質之演變〉,《明清小說研究》
第3 期(2007 年),頁185-193。
金藏:〈別本《禪真後史》未佚〉,《文學遺產》第3 期(2006 年),頁60。
侯小寶:〈《三遂平妖傳》創作的多元化釋讀〉,《求索》第1 期(2011 年),頁215-217。
段春旭:〈《平妖傳》散論〉,《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1999 年),頁161-174。
───:〈《平妖傳》與民間宗教〉,《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 期(2008 年),頁82-86。
徐朔方:〈再論《水滸》和《金瓶梅》不是個人創作──兼及《平妖傳》《西遊記》
《封神演義》成書的一個側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1986 年),頁96-108。
張國光:〈「兩截《水滸》」之說,豈能成立?──評羅爾綱先生論《水滸》抄《平
妖傳》一說之誤〉,《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85 年),
頁33-38。
許軍:〈《平妖傳》二十回本是對元末宗教起義的歷史反思——兼評四十回本相關
改動的不足之處〉,《明清小說研究》第1 期(2010 年),頁233-242。
──:〈論明人小說中的女巫〉,《民族文學研究》第5 期(2012 年),頁48-57。
郭曉飛:〈漫論馮夢龍的文學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 期(1982年),頁29-35。
陳作林:〈略論《平妖傳》藝術得失〉,《求是學刊》第3 期(1986 年),頁66-73。
傅承洲:〈備人鬼之態 兼真幻之長:馮夢龍增補《新平妖傳》的貢獻〉,《求是
學刊》第39 卷第2 期(2012 年),頁113-118。
程毅中:〈再談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宋元小說研究》訂補之三〉,《文
學遺產》第6 期(2004 年),頁111-116。
黃大宏:〈中國古代小說重寫情節型本事的三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2 年),頁40-48。
───:〈中國古代小說重寫結構型本事的四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3 年),頁441-448。
黃啟方:〈包拯、文彥博與平妖傳──談小說研究的史實查考〉,《古典文學》第
3 期(1981 年12 月),頁289-306。
楚茹:〈「平妖傳」與平妖〉,《幼獅文藝》第45 卷第5 期(1977 年5 月),頁186-193。
萬晴川:〈《三遂平妖傳》與歷史上的王則彌勒教起義〉,《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2005 年),頁136-145。
───:〈明清小說中的占星術〉,《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1999
年),頁39-43。
葛鑫:〈從回目的角度談《平妖傳》的版本問題〉,《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09 年),頁46-47。
賈海建:〈明代小說家清溪道人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 期(2013 年),頁199-209。
鄒敦憐:〈平妖傳──情節鋪敘的公式〉,《明道文藝》第173 期(1990 年),頁
79-85。
劉汝山:〈《禪真逸史》對話性的初步探索〉,《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6 年),頁72-74。
劉秀蘭:〈論明末川黔少數民族土司奢、安之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S5 期(1998 年),頁11-15。
劉彥彥、龍珊:〈四十回《三遂平妖傳》狐妖本事源流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 期(2010 年),頁111-115。
劉彥彥:〈《三遂平妖傳》蛋子和尚形象的多重文化意蘊〉,《文藝評論》第12 期
(2011 年),頁87-93。
───:〈再論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之時代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 (2009 年),頁277-286。
劉昭晴:〈也談《平妖傳》〉,《暢流》第65 卷第12 期(1982 年8 月),頁22-23。
劉苑如:〈《東度記》研究──由「願」與「度」展開的詮釋觀點〉,《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24 期(2004 年),頁105-128。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第23 卷第4期(2012 年),頁61-117。
歐陽健:〈《平妖傳》和《水滸傳》〉,《許昌學院學報》第3 期(1985 年),頁29-34。
───:〈「神魔小說」還是「神怪小說」?──小說類名辨正之一〉,《明清小說
研究》第2 期(2006 年),頁4-13。
鄧百意:〈晚明神魔小說創作「幻易真難」的困境與陌生化敘事〉,《蘭州學刊》
第3 期(2006 年),頁67-69。
冀運魯:〈明中後期女性意識透視:《平妖傳》解讀〉,《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 期(2006 年),頁21-24。
薛麗雲:〈馮夢龍對小說理論中「虛」、「實」觀的繼承與發展〉,《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4 年),頁80-85。
魏子雲:〈《三遂平妖傳》是不是羅貫中編著的問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 卷第4 期(1982 年4 月),頁46-50。
───:〈論四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的引首〉,《暢流》第65 卷第4 期(1982
年4 月),頁16-20。
───:〈論馮氏《平妖傳》的敘文〉,《書和人》第460 期(1983 年2 月),頁
1-8。
羅爾綱:〈從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看《水滸傳》著者和原本問題〉,《學術月刊》第10 期(1984 年),頁22-32。
譚帆:〈論明代小說學的基礎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第2 期(2008 年),頁71-81。
蘇燾:〈英雄傳奇與妖術小說——論《三遂平妖傳》在長篇小說類型演變中的重要作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期(2008 年),頁61-64。
蘇鐵戈:〈嘉慶壬申刊《平妖傳》板本考述〉,《四川圖書館學報》第1 期(1986
年),頁82-83。
(二)日文期刊
木村三四吾:〈西莊文庫の馬琴書翰(二)──二十回本平妖傳のこと(その二)〉,
《ビブリア》第7 期(1956 年),頁32-43。
─────:〈西莊文庫の馬琴書翰(三)──二十回本平妖傳のこと(その二)〉,《ビブリア》第9 期(1957 年),頁56-66。
吉川幸次郎、長澤規矩也:〈「平妖傳にする來翰」〉,《ビブリア》第8 期(1957
年4 月),頁18-20。
─────:〈三遂平妖傳.藝文類聚.留眞譜〉,《ビブリア》第38 期「中山正善真柱を偲ぶ特集」(1968 年),頁66-68。
佐藤晴彦:〈《三遂平妖傳》は何時出版されたか?:文字表記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神戸外大論叢》53 巻第1 号(2002 年),頁1-16。
新枝奈苗:〈聖姑姑から九天玄女へ:《三遂平妖伝》の改作をめぐって〉,《中国
中世文学研究》第26 期(1994 年),頁129-142。
得丸智子:〈《八犬伝》と《平妖伝》〉,《国語国文》第60 卷第10 期(1991 年),頁1-18。
堀誠:〈《平妖傳》に見える《水滸傳》の影──馮夢龍による增補改作をめぐって〉,收入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8 期(1982 年),頁285-302。
──:〈《平妖傳》四十回本所見佛教故事小考〉,《中國文學研究》第28 期(2002年),頁61-72。
──:〈《平妖傳》四十囘本における妖狐の形象〉,《中國文學研究》第11 期(1985年),頁59-78。
──:〈《平妖傳》四十囘本考──前身.轉生の關係を軸として〉,《中國文學研究》第 9 期(1983 年),頁99-113。
閻萍:〈《南総里見八犬伝》における《平妖伝》の影響〉,《上越教育大学国語研
究》第12 期「吉田行雄教授退官記念」(1998 年2 月),頁129-142。
德田武:〈《白峯》と《平妖傳》」〉,《中國古典研究》第20 期(1975 年),頁228-241。

五、網路資料
呂富枝:〈淨土聖賢:鮑宗肇 吳瞻樓〉,《明倫》第435 期(2013 年),詳參:http://www.minlun.org.tw/ming/hcont.asp?S=vuKQMM1z。
張穎、陳速:〈《七曜平妖傳》簡析〉,張穎、陳速-新浪博客-新浪博客首頁-
新浪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d3df70100azdk.html。
《驪山老母玄妙真經》-道教經典-道教.台灣:
http://xn--wcvp07g.tw/html/72-1/1219.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