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說文解字》吉禮字群研究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Words Concerning Ancient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Manners Worship in Shuowen Jiezi |
Creator | 林彧丞 Lin,Yu Cheng |
Contributor | 陳廖安 林彧丞 Lin,Yu Cheng |
Key Words | 說文解字 吉禮 祭祀 |
Date | 2013 |
Date Issued | 1-Jul-2014 12:13:50 (UTC+8) |
Summary |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上古文字集大成者,這本中國第一部有系統、依六書分類的字書,收羅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在文字訓詁方面有著空前的成就,更為後學在研究上古文字或文化等層面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本文以《說文解字》吉禮字群為研究對象,首先爬梳出《說文》內與吉禮相關之字群,依其內涵畫分屬性,經由一一考釋字形字義後,歸納出其內涵與特色,進一步探討《說文》吉禮字群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關係。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陳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探討學界對於《說文》吉禮之研究、第三節是本文之研究範圍與進路。 第二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人員與祭祀對象字群研究〉,分別探究「祭祀人員」、「行禮態度及動作」、「祭祀對象」、「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四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三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場地及祭祀用品字群研究〉,分別探究「吉禮祭祀場地」、「吉禮祭祀用品」兩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四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場地及祭祀用品字群研究〉,分別探究「吉禮事類」、「《說文》其他祭祀相關」兩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五章為〈《說文解字》吉禮字群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從本文第二章到第四章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研討《說文》吉禮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之關聯。 第六章為〈結論〉,呈現本文各章節要點、研究成果、心得,研究所面臨的局限及未來值得繼續深究的課題。 |
參考文獻 | 一、《說文解字》專書 ﹝漢﹞許慎著,﹝南唐﹞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8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8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8月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二、古籍 經部 ﹝周﹞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劉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子部 ﹝清﹞曾國藩著,王澧華校點:《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劉師培:《古政原始論‧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三、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雲五主編:《漢禮器制度及其他五種》,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釋禮》,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廣西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 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2001年 周冰著:《巫、舞、八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洪燕梅:《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1952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金文文獻集成》,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7月 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1968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許進雄:《許進雄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87年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7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市:廣西教育,1996年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魯實先:《魯實先先生全集1、2--殷栔新詮(上)、(下)》,臺北:黎明出版社,2003年 魯實先:《魯實先先生全集3──說文正補、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3月 鄧佩玲:《天命、鬼神與祝禱──東周金文嘏辭探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龍宇純:《說文讀記》,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9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5月 ﹝日﹞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2006年 ﹝英﹞弗雷澤(James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的研究》,臺北:久大文化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1年 四、學位論文 余風:《說文解字邑部及其地理文化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金信周:《兩周嘏辭銘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1月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9月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周慧菁:《由說文女部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明宏:《說文中的巫術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陳哲:《祭祀文化與說文解字示部研究》,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1月 黃正純:《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廖容梓:《中國青銅禮器用途與形制研究──以說文解字所見為限》,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羅保羅:《秦吉禮考》,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五、單篇、會議及期刊論文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祭祀文化〉,《中國教師》,總第56期,2008年1月 宋瑋明:〈說文解字與許慎思想淺析〉,《漢湘潭工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1年6月 呂勝男、王寒娜:〈說文解字鬼部與中國鬼神文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金榮華:〈說「壇」〉《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周聰俊:〈說醴〉《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胡靜:〈文化學視角下的「示」部字與鬼神思想〉,《安徽文學》,2009年第11期, 2009年 徐中舒:〈金文嘏辭研究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期,1936年 陳雅雯:〈談巫、舞、雩的同源文化義涵〉,《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黃德寬、常森:〈說文解字與儒家傳統〉,《江淮論壇》,第6期,1994年 黃宇鴻:〈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宗教崇拜〉,《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9月 曾麗:〈說文解字‧皿部與中國古代文化〉,《才智》,2010年第30期,2010年 董作賓:〈殷曆譜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48年 雷紫翰:〈說文鼓字釋意辨析──兼言儒家經學對漢代學術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28卷第3期,2000年 趙雲濤:〈從說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國祭祀文化〉,《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2009年7月 鄭志明:〈從說文解字談漢字的鬼神信仰〉,《鵝湖月刊》,第26卷第7期,2001年1月 劉巍巍:〈試從說文解字中牛、羊字族透視傳統中國人心理〉,《成材之路》,2010年第31期,2010年11月 賴明德:〈從中國文字以探討古代的祭祀──兼述形聲字的特色(上)〉,《華文世界》第44期,1986年7月 賴明德:〈從中國文字以探討古代的祭祀──兼述形聲字的特色(下)〉,《華文世界》第45期,1987年9月 蘇艷艷:〈從「社」字看中國古代社會〉,《語文學刊》,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 龔鵬程:〈古代的宗教與神話〉,《道教文化》,第3卷第8期,1983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23 102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3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廖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彧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n,Yu Che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彧丞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Yu Che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Jul-2014 12:13:5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Jul-2014 12:13:5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Jul-2014 12:13:5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8912023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5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912023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上古文字集大成者,這本中國第一部有系統、依六書分類的字書,收羅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在文字訓詁方面有著空前的成就,更為後學在研究上古文字或文化等層面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本文以《說文解字》吉禮字群為研究對象,首先爬梳出《說文》內與吉禮相關之字群,依其內涵畫分屬性,經由一一考釋字形字義後,歸納出其內涵與特色,進一步探討《說文》吉禮字群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關係。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陳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探討學界對於《說文》吉禮之研究、第三節是本文之研究範圍與進路。 第二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人員與祭祀對象字群研究〉,分別探究「祭祀人員」、「行禮態度及動作」、「祭祀對象」、「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四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三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場地及祭祀用品字群研究〉,分別探究「吉禮祭祀場地」、「吉禮祭祀用品」兩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四章為〈《說文解字》吉禮祭祀場地及祭祀用品字群研究〉,分別探究「吉禮事類」、「《說文》其他祭祀相關」兩字群的字例考釋、通訓與特色。 第五章為〈《說文解字》吉禮字群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從本文第二章到第四章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研討《說文》吉禮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之關聯。 第六章為〈結論〉,呈現本文各章節要點、研究成果、心得,研究所面臨的局限及未來值得繼續深究的課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專書及博碩士論文 5 二、單篇論文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進路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進路 10 第二章 《說文解字》吉禮祭祀人員及祭祀對象字群研究 13 第一節 《說文》中吉禮祭祀人員字群 13 一、《說文》中吉禮祭祀人員字群考釋 13 二、《說文》中吉禮祭祀人員字群通訓 18 三、《說文》中吉禮祭祀人員字群特色 19 第二節 《說文》中吉禮行禮態度及動作字群 21 一、《說文》中吉禮行禮態度及動作字群考釋 21 二、《說文》中吉禮行禮態度及動作字群通訓 29 三、《說文》中吉禮行禮態度及動作字群特色 31 第三節 《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字群 31 一、《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字群考釋 32 二、《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字群通訓 35 三、《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字群特色 36 第四節 《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字群 37 一、《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字群考釋 37 二、《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字群通訓 47 三、《說文》中吉禮祭祀對象舉動及回饋字群特色 48 第三章 《說文解字》吉禮祭祀場地及祭祀用品字群研究 51 第一節 《說文》中吉禮祭祀場地字群 51 一、《說文》中吉禮祭祀場地字群考釋 51 二、《說文》中吉禮祭祀場地字群通訓 57 三、《說文》中吉禮祭祀場地字群特色 58 第二節 《說文》中吉禮祭祀用品字群 59 一、《說文》中吉禮祭祀用品字群考釋 60 二、《說文》中吉禮祭祀用品字群通訓 87 三、《說文》中吉禮祭祀用品字群特色 93 第四章 《說文解字》吉禮祭祀事類及其他祭祀相關字群研究 95 第一節 《說文》中吉禮事類字群 95 一、《說文》吉禮事類字群考釋 95 二、《說文》吉禮事類字群通訓 115 三、《說文》吉禮事類字群特色 118 第二節 《說文》中其他吉禮祭祀相關字群 121 一、《說文》中其他吉禮祭祀相關字群考釋 121 二、《說文》中其他吉禮祭祀相關字群通訓 124 三、《說文》中其他吉禮祭祀相關字群特色 125 第五章 《說文解字》吉禮字群與中國古代祭祀文化 127 第一節 由《說文》吉禮字群看中國古代祭祀地位 127 一、《說文》吉禮字群之數量眾多、內涵豐富 127 二、《說文》吉禮字群與部首之關聯密切 128 三、《說文》吉禮字群中有帶示部重文者 130 第二節 由《說文》吉禮字群看致中國古代祭祀特質 132 一、古代吉禮祭祀對象的崇高地位 132 二、古代吉禮行禮有其具體的目的 133 三、古代吉禮祭祀主要內涵在祭祀方法 134 四、古代吉禮分類多樣高度發展 134 第三節 由《說文解字》吉禮字群看中國古代祭祀流變 135 一、原始宗教的繼承與改變 136 二、與政治學術更緊密結合 137 三、宗族觀念更為提升 138 第六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55357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3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說文解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吉禮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祭祀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說文解字》吉禮字群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Words Concerning Ancient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Manners Worship in Shuowen Jiezi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說文解字》專書 ﹝漢﹞許慎著,﹝南唐﹞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8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8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8月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二、古籍 經部 ﹝周﹞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200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劉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子部 ﹝清﹞曾國藩著,王澧華校點:《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劉師培:《古政原始論‧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三、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雲五主編:《漢禮器制度及其他五種》,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釋禮》,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廣西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 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2001年 周冰著:《巫、舞、八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洪燕梅:《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1952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金文文獻集成》,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7月 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1968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許進雄:《許進雄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87年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7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市:廣西教育,1996年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魯實先:《魯實先先生全集1、2--殷栔新詮(上)、(下)》,臺北:黎明出版社,2003年 魯實先:《魯實先先生全集3──說文正補、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4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3月 鄧佩玲:《天命、鬼神與祝禱──東周金文嘏辭探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龍宇純:《說文讀記》,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9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5月 ﹝日﹞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2006年 ﹝英﹞弗雷澤(James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的研究》,臺北:久大文化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1年 四、學位論文 余風:《說文解字邑部及其地理文化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金信周:《兩周嘏辭銘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1月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9月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周慧菁:《由說文女部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明宏:《說文中的巫術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陳哲:《祭祀文化與說文解字示部研究》,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1月 黃正純:《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廖容梓:《中國青銅禮器用途與形制研究──以說文解字所見為限》,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羅保羅:《秦吉禮考》,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五、單篇、會議及期刊論文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祭祀文化〉,《中國教師》,總第56期,2008年1月 宋瑋明:〈說文解字與許慎思想淺析〉,《漢湘潭工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1年6月 呂勝男、王寒娜:〈說文解字鬼部與中國鬼神文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金榮華:〈說「壇」〉《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周聰俊:〈說醴〉《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胡靜:〈文化學視角下的「示」部字與鬼神思想〉,《安徽文學》,2009年第11期, 2009年 徐中舒:〈金文嘏辭研究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期,1936年 陳雅雯:〈談巫、舞、雩的同源文化義涵〉,《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黃德寬、常森:〈說文解字與儒家傳統〉,《江淮論壇》,第6期,1994年 黃宇鴻:〈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宗教崇拜〉,《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9月 曾麗:〈說文解字‧皿部與中國古代文化〉,《才智》,2010年第30期,2010年 董作賓:〈殷曆譜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48年 雷紫翰:〈說文鼓字釋意辨析──兼言儒家經學對漢代學術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28卷第3期,2000年 趙雲濤:〈從說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國祭祀文化〉,《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2009年7月 鄭志明:〈從說文解字談漢字的鬼神信仰〉,《鵝湖月刊》,第26卷第7期,2001年1月 劉巍巍:〈試從說文解字中牛、羊字族透視傳統中國人心理〉,《成材之路》,2010年第31期,2010年11月 賴明德:〈從中國文字以探討古代的祭祀──兼述形聲字的特色(上)〉,《華文世界》第44期,1986年7月 賴明德:〈從中國文字以探討古代的祭祀──兼述形聲字的特色(下)〉,《華文世界》第45期,1987年9月 蘇艷艷:〈從「社」字看中國古代社會〉,《語文學刊》,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 龔鵬程:〈古代的宗教與神話〉,《道教文化》,第3卷第8期,1983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