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作者 徐美雯
Hsu, Mei Wen
貢獻者 劉又銘
Liu, Yu Ming
徐美雯
Hsu, Mei Wen
關鍵詞 林語堂
孔子
近情
幽默
宗教
荀學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7-Jul-2014 11:11:21 (UTC+8)
摘要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會合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附錄《中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崔適著,張列點校:《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出版社,2011年。
《聖經(和合本)》,台北:聖經資源中心出版。
《聖經──中英對照(新普及譯本.NLT)》,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12年。

二、林語堂著作
(一)林語堂本人著作
林語堂:《八十自序》,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林語堂:《信仰之旅》,台北:道聲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無所不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無所不談合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林語堂:《閑情偶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台北:正中書局,2009年。
《孔子的智慧》,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吾土與吾民》,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二)他人編選著作
林太乙編:《論幽默──語堂幽默文選(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鎖橋編選:《林語堂雙語文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專書(同一作者的書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部書的年代排序)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施建偉:《林語堂──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馬鏡泉、樓達人、馬仲嗣、丁敬涵、虞萬里校點:《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施 萍:《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段懷清:《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太乙:《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楊劍龍:《論語派的文化情致與小品文創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傅佩榮:《孔門十弟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英〕包斯威爾(James Boswell)著,羅珞珈、莫洛夫譯:《約翰生傳》,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德〕卡爾•雅士培(Karl Jaspers)著,傅佩榮譯:《四大聖哲》,台北:名田文化出版社,2004年。
〔美〕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著,常暄譯,《中國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四、論文集暨論文集論文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337~366。
周質平:〈大關懷與小情趣──林語堂的思想與風格〉,張堂錡主編:《2005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頁13~52。
陳怡燕、林世玲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言就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出版,2007年。
陳煜斕主編:《走近幽默大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1。


五、期刊論文(同一作者的論文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篇論文的年代排序)
韋政通:〈儒家人文主義的安心立命問題──讀林語堂「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教信仰」一文後的感想〉,《民主評論》第十一卷第四期(1960年2月),頁86~88,封底。
張晶晶:〈戴震《中庸補註》的詮釋理路及基本思想試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頁165~181。
王 輝:〈辜鴻銘英譯儒經的文化用心――兼評王國維〈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外國語言學刊》2006年第3期,頁186~192。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07~147。
:〈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頁1~36。
:〈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國學學刊》2012年第3期(總第十五期),頁79~88。
吳宗德:〈《中庸》思想淵源及其儒學發展的內在關係――兼論《中庸》在先秦儒學思想史中的地位〉,《文學前瞻》第8期(2008年8月),頁1~22。
伍振勳:〈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清華學報》新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28~231。
錢桂容、鍾克萬:〈辜鴻銘英譯儒經研究: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74~778。
郭寶文:〈戴震《中庸補注》反朱熹之道論探微――兼論其與《原善》成書先後問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11年9月),頁129~148。
黃信二:〈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哲學與文化》第卅六卷第八期(2009年8月),頁119~144。
周質平:〈林語堂的抗爭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一二九期),頁103~116。

六、學位論文
洪俊彥:《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2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Yu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徐美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Mei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徐美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Mei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Jul-2014 11:11:21 (UTC+8)-
dc.date.available 7-Jul-2014 11:11: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Jul-2014 11:11: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12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3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12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及研究旨趣.....1
二、前人研究成果.....4
三、研究進路與研究方法.....9
四、本論題所涉及的核心文獻.....10
第二章 近情的孔子.....15
第一節 與新儒家不同的理解.....16
一、批評宋儒.....16
二、重寫〈子見南子〉.....19
三、奪朱回孔.....27
第二節 人性的儒學.....32
一、中庸之道與《中庸》.....33
二、對《中庸》的討論.....35
三、孔子的理想國.....39
第三節 平易近人的孔子.....42
一、孔子本人和他人眼中的孔子.....43
二、孔子生而知之嗎?.....45
三、孔子的感情.....47
第三章 幽默的孔子.....51
第一節 別具隻眼論孔子的身世生平.....53
一、所謂「野合而生」.....54
二、溫溫無所試.....57
三、「理在事中」的詮釋.....60
第二節 聖人無戲言?.....63
一、約翰生風格.....64
二、機智與智慧.....69
三、「假癡假呆」的幽默.....73
第三節 與老子的對比.....76
一、從老子告誡孔子說起.....78
二、仁與人.....80
三、典型的中國人.....82
第四章 宗教的孔子.....87
第一節 孔子的信仰.....88
一、當代學者論儒家的宗教性.....88
二、孔子對宇宙靈性的看法.....91
三、君子╱禮的宗教.....95
第二節 人文教的侷限.....101
一、驚異之心,人皆有之.....101
二、與白璧德不同的選擇.....106
三、從孔子到基督教.....111
第五章 結論.....115
參考書目.....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22356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林語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孔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近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幽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學zh_TW
dc.title (題名)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zh_TW
dc.title (題名)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會合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附錄《中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崔適著,張列點校:《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出版社,2011年。
《聖經(和合本)》,台北:聖經資源中心出版。
《聖經──中英對照(新普及譯本.NLT)》,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12年。

二、林語堂著作
(一)林語堂本人著作
林語堂:《八十自序》,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林語堂:《信仰之旅》,台北:道聲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無所不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無所不談合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林語堂:《閑情偶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台北:正中書局,2009年。
《孔子的智慧》,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吾土與吾民》,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

(二)他人編選著作
林太乙編:《論幽默──語堂幽默文選(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鎖橋編選:《林語堂雙語文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專書(同一作者的書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部書的年代排序)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施建偉:《林語堂──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馬鏡泉、樓達人、馬仲嗣、丁敬涵、虞萬里校點:《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施 萍:《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段懷清:《白璧德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林太乙:《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楊劍龍:《論語派的文化情致與小品文創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羅新璋、陳應年編:《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傅佩榮:《孔門十弟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英〕包斯威爾(James Boswell)著,羅珞珈、莫洛夫譯:《約翰生傳》,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德〕卡爾•雅士培(Karl Jaspers)著,傅佩榮譯:《四大聖哲》,台北:名田文化出版社,2004年。
〔美〕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何金俐譯:《通過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著,常暄譯,《中國思想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四、論文集暨論文集論文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337~366。
周質平:〈大關懷與小情趣──林語堂的思想與風格〉,張堂錡主編:《2005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頁13~52。
陳怡燕、林世玲編:《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言就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林語堂故居出版,2007年。
陳煜斕主編:《走近幽默大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1。


五、期刊論文(同一作者的論文集中排列,再依作者第一篇論文的年代排序)
韋政通:〈儒家人文主義的安心立命問題──讀林語堂「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教信仰」一文後的感想〉,《民主評論》第十一卷第四期(1960年2月),頁86~88,封底。
張晶晶:〈戴震《中庸補註》的詮釋理路及基本思想試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頁165~181。
王 輝:〈辜鴻銘英譯儒經的文化用心――兼評王國維〈書辜氏湯生英譯《中庸》後〉〉,《外國語言學刊》2006年第3期,頁186~192。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07~147。
:〈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頁1~36。
:〈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國學學刊》2012年第3期(總第十五期),頁79~88。
吳宗德:〈《中庸》思想淵源及其儒學發展的內在關係――兼論《中庸》在先秦儒學思想史中的地位〉,《文學前瞻》第8期(2008年8月),頁1~22。
伍振勳:〈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清華學報》新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28~231。
錢桂容、鍾克萬:〈辜鴻銘英譯儒經研究: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74~778。
郭寶文:〈戴震《中庸補注》反朱熹之道論探微――兼論其與《原善》成書先後問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0期(2011年9月),頁129~148。
黃信二:〈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哲學與文化》第卅六卷第八期(2009年8月),頁119~144。
周質平:〈林語堂的抗爭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一二九期),頁103~116。

六、學位論文
洪俊彥:《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