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西遊記》的寶物研究
A Study on Magic Weap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作者 周思旻
貢獻者 高桂惠
周思旻
關鍵詞 西遊記
寶物
物質書寫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4-Jul-2014 11:22:48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梳理《西遊記》的寶物譜系,論其寶物的書寫與意義。首先依據寶物不同形態、功能、特性加以分類,能夠初步且清楚的展現寶物在《西遊記》中的存在狀態與具體形象。透過文本梳理與分類方法,以利後續分析解讀的便利性,或比對析論,或縱觀合論。同一類型的寶物清單,從中可見敘述者展現的共通、差異性,或發現有些形態的物類比其他物類更頻繁作為寶物,或有些寶物功能經常與某些形態物類相關聯。
其次從敘事學探察寶物在故事中意義與內涵,進一步解析在《西遊記》中寶物呈現的情節架構、敘述頻率,以見背後的敘事策略與意涵。由於寶物在情節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功能,或協助、或阻撓,成為故事中的結點、鉸連、功能性物象。在「遇難-解難」的大結構下,因寶物的出現與失去而有不同的情節發展,交織不同的結構模式。而眾多的寶物紛雜出現,其中卻有頻率安排,寶物的反覆出現,密度的高低,透露作者欲借此寶物傳達的意涵,也對整體故事的情節安排有著不同的串連。物與物之間因「相生相剋」產生連結,使得情節環環相扣,也埋下伏筆,成為推動情節的關鍵。在作者敘事編排下,寶物對於整體情節架構產生或鬆或弛的節奏美學,時而推動時而延宕故事發展。
最後從物質文化角度切入,探究背後的文化現象。寶物流轉在不同人物手中,牽涉不同層面。在情節中寶物發揮著非凡功能,協助人物完成諸多任務,同時因各種行為的驅動而產生流動,或奪、或盜、或借、或贈,在不同人物掌握使用下展現各自的殊異故事。從上界至下界,在空間與使用者的改變下,寶物的功能與價值不斷辯證,也不斷重構。在人與人之互動關係中,寶物肩負著人情、權力、羞辱等意義。透過梳理、詮解《西遊記》的寶物論述,以期探求寶物書寫在敘事長流中的意義、價值與定位。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列】
一、古籍文獻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金聖嘆著、陸林輯校整理:《金聖嘆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二、專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4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紅樓夢》、《西遊記》與其他:余國藩論學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
吳聖昔:《西遊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失去樂園之後──孫悟空終成「鬪戰勝佛」的寓言闡釋〉,收錄於《第三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李建民:〈「養生方技叢書」總序〉,《養生方技叢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方銀:《解碼《西遊記》》,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光舟:《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翁小芬:《《西遊記》及其三本續書研究(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收錄於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所,2002年。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錄於余安邦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收錄於《古典文學.第十五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高桂惠:〈明清小說遊戲觀的辯證──以《十二樓》、《照世盃》為起點的討論〉,收錄於《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
高桂惠:〈類型錯誤/理念先行?──由明末《西遊記》三本續書的「神魔」談起〉,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錦池:《漫說西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梅新林、崔小敬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許建崑:《情感、想像與詮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文新、閻東平:《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林書、黃桂貞,《決勝戰場──古代兵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楊惠美著,趙旭東、孫珉譯:《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臺北:積木文化,2007年。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前世今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全一冊)》,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聶鑫森:《中國老兵器說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關紹箕:《戰略西遊記:吳承恩的兵法世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服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市川定春著,林哲逸、高胤喨譯:《武器事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篠田耕一著,顧時光譯:《中國古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6年。
〔法〕格雷馬斯(A.J. Greimas):〈行動元、角色和形象〉,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論敘事文話語──方法論〉,收錄於張寅徳編選:《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美〕P.E.威爾賴特(Philip Wheelwright)著,葉舒憲譯:〈原型性的象徵〉,收錄於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約翰.凱利(John. R. Kelly)著,趙冉、季斌譯:《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頁582-583。
〔美〕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著,吳佳綺譯:《禮物的美學》,臺北:商周出版,2008年。
〔英〕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王立:〈明清女性保貞術母題及其印度文化溯源〉,《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
王立:〈明清小說中的寶失家敗母題及淵源〉,《齊魯學刊》第2期,2007年。
王志瑋:〈論《西遊記》中「五聖取經」事件的宗教修煉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
王建平、劉莉萍:〈《水滸傳》中兵器描寫摭談〉,《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3年
王婉甄:〈《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
田誠陽:〈道教的法器〉,《中國道教》第3期,1994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重讀《西遊記》〉,《學習與探索》第6期,1998年。
李勝、張徳雲:〈《三言》中「物」的場域功能及類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2004年。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遊觀〉,《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
李鵬飛:〈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學遺產》第5期,2011年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已通過審查,將收於《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
林淑鈴:〈試論「鉢」在佛教典籍中的衍生功能──以《雜寶藏經》為起點〉,《北港農工學報》第1期,2009年。
武宇嫦:〈論亞洲民間寶物故事中的禁忌形態與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1年8月。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
孫克誠、任元軍:〈略論葫蘆文化〉,《青島化工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
孫進:〈試論道具在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作用〉,《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1999年。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1996年8月。
徐禎苓:〈醫者意也:《西遊記》的醫療表述〉,《中外文學》第3期,2013年9月。
翁漢騰、張世宗、張恬君:〈單人動作遊戲之創作元素分析〉,《商業設計學報》第14期,2010年11月。
馬翀煒、丁雄:〈人類學視野中的識寶傳說〉,《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
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髏項鏈──從頭顱崇拜到密宗儀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1月。
張加佳:〈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2006年。
張晨:〈三言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意象功能的開拓──以「帕」為例〉,《青年文學家》第17期,2009年。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
符建科:〈《西遊記》的武器描寫〉,《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第2期,2010年2月。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
許嘉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2008年1月。
閆秋霞:〈寶物形象和拯救無意識〉,《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陳文新:〈《西遊記》中的法寶〉,《文史知識》第316期,2007年10月。
陳世昀:〈從古典到現代:「白蛇」故事系列中「小青」角色的敘事與寓意〉,《有鳳初鳴年刊》第7期,2011年7月。
陳穎:〈兵學文化的物化形態和審美儀式──略論中國古代戰爭小說中的兵器和武藝〉,《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年。
彭建成:〈論兵器與人物形象的和諧美──以《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為例〉,《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
黃凌雲〈西遊記中法寶等若干意象的原型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12月。
楊中舉:〈金箍棒與緊箍咒:一對多重文化象徵符碼〉,《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8月。
楊仲堅〈《西遊記》寶物崇拜的淵源與社會心理研究〉,《大眾文藝(理論)》第22期,2009年。
楊勇、韓田鹿:〈論百寶箱意象的敘事功能〉,《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幻想故事中「魔物」話語的文化解讀〉,《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04年。
董小英:〈羅琳的魔法石——《哈利‧波特》的「寶物」及推理方向〉,《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期,2008年。
趙修霈:〈由陰入陽的成聖之途──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期,2009年6月。
劉雨過、黃艷:〈論《西遊記》中的神魔鬥法〉,《河池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12月。
劉雨過、黃艷:〈論《封神演義》中的法寶〉,《河池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
劉洪強:〈唐僧的「紫金鉢盂」考釋〉,《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2年。
劉堂春:〈金聖嘆敘事節奏論〉,《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11月。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
蕭兵:〈人參果的文化考析:兼論其與肉芝、人身、小人國及生命樹、搖錢樹、聖誕樹的關係〉,《民族藝術》第2期,2002年。
錢永平:〈當代窮人缺失的「寶物」——電影《長江七號》與民間「寶物型」故事〉,《藝苑》第1期,2010年。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的敘事矛盾之二──芭蕉扇到底有幾把〉,《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
四、會議論文
高桂惠:〈《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場》,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0月25-26日。
五、學位論文
曲曉紅:《從封神演義的火攻透視火崇拜的文化內蘊》,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晉安:《英雄歷劫:《西遊記》「火劫故事」寓意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周秉榮:《論童話中的寶物形象》,安徽: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周盈君:《《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家仁:《《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翔:《八仙寶物描寫的功能性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玉峰:《《西遊記》的兵器、法寶與法術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0015100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思旻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思旻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Jul-2014 11:22: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Jul-2014 11:22: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Jul-2014 11:22: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1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1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旨在梳理《西遊記》的寶物譜系,論其寶物的書寫與意義。首先依據寶物不同形態、功能、特性加以分類,能夠初步且清楚的展現寶物在《西遊記》中的存在狀態與具體形象。透過文本梳理與分類方法,以利後續分析解讀的便利性,或比對析論,或縱觀合論。同一類型的寶物清單,從中可見敘述者展現的共通、差異性,或發現有些形態的物類比其他物類更頻繁作為寶物,或有些寶物功能經常與某些形態物類相關聯。
其次從敘事學探察寶物在故事中意義與內涵,進一步解析在《西遊記》中寶物呈現的情節架構、敘述頻率,以見背後的敘事策略與意涵。由於寶物在情節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功能,或協助、或阻撓,成為故事中的結點、鉸連、功能性物象。在「遇難-解難」的大結構下,因寶物的出現與失去而有不同的情節發展,交織不同的結構模式。而眾多的寶物紛雜出現,其中卻有頻率安排,寶物的反覆出現,密度的高低,透露作者欲借此寶物傳達的意涵,也對整體故事的情節安排有著不同的串連。物與物之間因「相生相剋」產生連結,使得情節環環相扣,也埋下伏筆,成為推動情節的關鍵。在作者敘事編排下,寶物對於整體情節架構產生或鬆或弛的節奏美學,時而推動時而延宕故事發展。
最後從物質文化角度切入,探究背後的文化現象。寶物流轉在不同人物手中,牽涉不同層面。在情節中寶物發揮著非凡功能,協助人物完成諸多任務,同時因各種行為的驅動而產生流動,或奪、或盜、或借、或贈,在不同人物掌握使用下展現各自的殊異故事。從上界至下界,在空間與使用者的改變下,寶物的功能與價值不斷辯證,也不斷重構。在人與人之互動關係中,寶物肩負著人情、權力、羞辱等意義。透過梳理、詮解《西遊記》的寶物論述,以期探求寶物書寫在敘事長流中的意義、價值與定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述評 4
(一)寶物相關文獻 4
(二)《西遊記》的寶物相關文獻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西遊記》中寶物的類型探析 15
第一節 兵器類寶物書寫探析 16
第二節 用具類寶物書寫探究 28
第三節 服飾類寶物書寫析論 36
第四節 醫食類寶物書寫分析 40
第五節 小結 45
第三章 《西遊記》中寶物之敘事策略及其意涵 46
第一節 寶物之於情節結構的意義 46
第二節 寶物之「結點」意義 53
第三節 寶物之於敘事頻率的意涵 61
第四節 小結 69
第四章 《西遊記》中寶物之物質文化現象 71
第一節 寶物價值功能的建構與重構 71
第二節 寶物之餽贈與權力關係 81
第三節 寶物對人際關係的形塑與象徵意涵 92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4
附表:《西遊記》寶物表 111
zh_TW
dc.format.extent 25906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西遊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寶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物質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西遊記》的寶物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Magic Weap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列】
一、古籍文獻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金聖嘆著、陸林輯校整理:《金聖嘆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二、專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4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紅樓夢》、《西遊記》與其他:余國藩論學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
吳聖昔:《西遊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失去樂園之後──孫悟空終成「鬪戰勝佛」的寓言闡釋〉,收錄於《第三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李建民:〈「養生方技叢書」總序〉,《養生方技叢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方銀:《解碼《西遊記》》,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光舟:《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翁小芬:《《西遊記》及其三本續書研究(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收錄於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所,2002年。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錄於余安邦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收錄於《古典文學.第十五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高桂惠:〈明清小說遊戲觀的辯證──以《十二樓》、《照世盃》為起點的討論〉,收錄於《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
高桂惠:〈類型錯誤/理念先行?──由明末《西遊記》三本續書的「神魔」談起〉,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錦池:《漫說西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梅新林、崔小敬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許建崑:《情感、想像與詮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文新、閻東平:《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林書、黃桂貞,《決勝戰場──古代兵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楊惠美著,趙旭東、孫珉譯:《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臺北:積木文化,2007年。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前世今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全一冊)》,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聶鑫森:《中國老兵器說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關紹箕:《戰略西遊記:吳承恩的兵法世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服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市川定春著,林哲逸、高胤喨譯:《武器事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篠田耕一著,顧時光譯:《中國古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6年。
〔法〕格雷馬斯(A.J. Greimas):〈行動元、角色和形象〉,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論敘事文話語──方法論〉,收錄於張寅徳編選:《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美〕P.E.威爾賴特(Philip Wheelwright)著,葉舒憲譯:〈原型性的象徵〉,收錄於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約翰.凱利(John. R. Kelly)著,趙冉、季斌譯:《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頁582-583。
〔美〕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著,吳佳綺譯:《禮物的美學》,臺北:商周出版,2008年。
〔英〕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王立:〈明清女性保貞術母題及其印度文化溯源〉,《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
王立:〈明清小說中的寶失家敗母題及淵源〉,《齊魯學刊》第2期,2007年。
王志瑋:〈論《西遊記》中「五聖取經」事件的宗教修煉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
王建平、劉莉萍:〈《水滸傳》中兵器描寫摭談〉,《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3年
王婉甄:〈《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
田誠陽:〈道教的法器〉,《中國道教》第3期,1994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重讀《西遊記》〉,《學習與探索》第6期,1998年。
李勝、張徳雲:〈《三言》中「物」的場域功能及類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2004年。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遊觀〉,《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
李鵬飛:〈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學遺產》第5期,2011年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已通過審查,將收於《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
林淑鈴:〈試論「鉢」在佛教典籍中的衍生功能──以《雜寶藏經》為起點〉,《北港農工學報》第1期,2009年。
武宇嫦:〈論亞洲民間寶物故事中的禁忌形態與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1年8月。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
孫克誠、任元軍:〈略論葫蘆文化〉,《青島化工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
孫進:〈試論道具在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作用〉,《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1999年。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1996年8月。
徐禎苓:〈醫者意也:《西遊記》的醫療表述〉,《中外文學》第3期,2013年9月。
翁漢騰、張世宗、張恬君:〈單人動作遊戲之創作元素分析〉,《商業設計學報》第14期,2010年11月。
馬翀煒、丁雄:〈人類學視野中的識寶傳說〉,《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
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髏項鏈──從頭顱崇拜到密宗儀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1月。
張加佳:〈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2006年。
張晨:〈三言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意象功能的開拓──以「帕」為例〉,《青年文學家》第17期,2009年。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
符建科:〈《西遊記》的武器描寫〉,《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第2期,2010年2月。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
許嘉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2008年1月。
閆秋霞:〈寶物形象和拯救無意識〉,《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陳文新:〈《西遊記》中的法寶〉,《文史知識》第316期,2007年10月。
陳世昀:〈從古典到現代:「白蛇」故事系列中「小青」角色的敘事與寓意〉,《有鳳初鳴年刊》第7期,2011年7月。
陳穎:〈兵學文化的物化形態和審美儀式──略論中國古代戰爭小說中的兵器和武藝〉,《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年。
彭建成:〈論兵器與人物形象的和諧美──以《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為例〉,《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
黃凌雲〈西遊記中法寶等若干意象的原型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12月。
楊中舉:〈金箍棒與緊箍咒:一對多重文化象徵符碼〉,《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8月。
楊仲堅〈《西遊記》寶物崇拜的淵源與社會心理研究〉,《大眾文藝(理論)》第22期,2009年。
楊勇、韓田鹿:〈論百寶箱意象的敘事功能〉,《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幻想故事中「魔物」話語的文化解讀〉,《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04年。
董小英:〈羅琳的魔法石——《哈利‧波特》的「寶物」及推理方向〉,《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期,2008年。
趙修霈:〈由陰入陽的成聖之途──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期,2009年6月。
劉雨過、黃艷:〈論《西遊記》中的神魔鬥法〉,《河池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12月。
劉雨過、黃艷:〈論《封神演義》中的法寶〉,《河池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
劉洪強:〈唐僧的「紫金鉢盂」考釋〉,《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2年。
劉堂春:〈金聖嘆敘事節奏論〉,《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11月。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
蕭兵:〈人參果的文化考析:兼論其與肉芝、人身、小人國及生命樹、搖錢樹、聖誕樹的關係〉,《民族藝術》第2期,2002年。
錢永平:〈當代窮人缺失的「寶物」——電影《長江七號》與民間「寶物型」故事〉,《藝苑》第1期,2010年。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的敘事矛盾之二──芭蕉扇到底有幾把〉,《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
四、會議論文
高桂惠:〈《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場》,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0月25-26日。
五、學位論文
曲曉紅:《從封神演義的火攻透視火崇拜的文化內蘊》,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晉安:《英雄歷劫:《西遊記》「火劫故事」寓意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周秉榮:《論童話中的寶物形象》,安徽: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周盈君:《《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家仁:《《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翔:《八仙寶物描寫的功能性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玉峰:《《西遊記》的兵器、法寶與法術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