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Periodical 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社會心理反應之分析--兼論「變」與「不變」間的心理社會文化意涵
其他題名 Posttraumatic Psychosocial Reactions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in Taiwan: Psycho-Socio-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anged and Unchanged
Creator陳淑惠 ; 林耀盛 ; 洪福建 ; 曾旭民
Contributor心理系
Key Words創傷 ; 集體記憶
PTSD ; Trauma ; Collective memory
Date2000.06
Date Issued17-Jul-2014 18:13:15 (UTC+8)
Summary本論文以研究者參與九二一震災社會心理復健工作的田野反思為書寫基點,指出九二一作為台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歷史現場,探究個人創傷社會心理反應歷程時,不可忽視個人生活經驗史與周遭環境變動之互動作用,故本文將先經由文獻梳理點襯災變後受創者身心反應及其因應機制運作方式,並交疊延伸思索創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社會意涵。其次,則以實徵資料為軸,探析震災受創者之社會心理反應現象。本研究抽樣199名成年受試者(男佔47.7%,女佔52.3%),分析發現震災後人生觀變得「悲觀一些」、「沒有改變」與變得「樂觀一些」約各佔三成;受創者回溯震災發生當下的身心反應則以「心跳加速、暈眩頭昏與呼吸急促」與「害怕死亡」、「周遭人、事、物好像不是真的」為較高報告頻率;歷經地震後到目前這段時間裡,受創者所自我覺知的經驗,藉由因素分析法發現至少涵蘊「惡兆的預期/影像的反覆」(含「創傷後徵候」與「鬱灼無助感」)、「身心症候群」(含「心身症狀叢結」與「日常作息失調」)、「刻意逃避/心理麻木」與「功能不良的因應」等心理(次)結構。此外,本論文也討論受創者震災後身心健康變化情形與人際網絡轉變等社會心理議題。綜言之,研究者認為建構創傷集體記憶是災後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環,災後社會心理復健工作不可只停留在症狀指認意義而已,同時需進一步耙梳受創者歷經震災後「變」與「不變」的社會心理歷程所指涉的內涵,並應關照創傷後個人的自我/身體社會心理因應歷程之展現形式、與周遭他者互動關係之變化情況、以及生活心理歷史編寫狀態的轉化過程,如此對於災後社會心理整全重建與生活品質精緻提昇,當可注入更明晰的認識與瞭解。
Relation社會文化學報,10,35-60
Typearticle
dc.contributor 心理系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淑惠 ; 林耀盛 ; 洪福建 ; 曾旭民zh_TW
dc.date (日期) 200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Jul-2014 18:13:15 (UTC+8)-
dc.date.available 17-Jul-2014 18:13: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Jul-2014 18:13:15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55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研究者參與九二一震災社會心理復健工作的田野反思為書寫基點,指出九二一作為台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重要歷史現場,探究個人創傷社會心理反應歷程時,不可忽視個人生活經驗史與周遭環境變動之互動作用,故本文將先經由文獻梳理點襯災變後受創者身心反應及其因應機制運作方式,並交疊延伸思索創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社會意涵。其次,則以實徵資料為軸,探析震災受創者之社會心理反應現象。本研究抽樣199名成年受試者(男佔47.7%,女佔52.3%),分析發現震災後人生觀變得「悲觀一些」、「沒有改變」與變得「樂觀一些」約各佔三成;受創者回溯震災發生當下的身心反應則以「心跳加速、暈眩頭昏與呼吸急促」與「害怕死亡」、「周遭人、事、物好像不是真的」為較高報告頻率;歷經地震後到目前這段時間裡,受創者所自我覺知的經驗,藉由因素分析法發現至少涵蘊「惡兆的預期/影像的反覆」(含「創傷後徵候」與「鬱灼無助感」)、「身心症候群」(含「心身症狀叢結」與「日常作息失調」)、「刻意逃避/心理麻木」與「功能不良的因應」等心理(次)結構。此外,本論文也討論受創者震災後身心健康變化情形與人際網絡轉變等社會心理議題。綜言之,研究者認為建構創傷集體記憶是災後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環,災後社會心理復健工作不可只停留在症狀指認意義而已,同時需進一步耙梳受創者歷經震災後「變」與「不變」的社會心理歷程所指涉的內涵,並應關照創傷後個人的自我/身體社會心理因應歷程之展現形式、與周遭他者互動關係之變化情況、以及生活心理歷史編寫狀態的轉化過程,如此對於災後社會心理整全重建與生活品質精緻提昇,當可注入更明晰的認識與瞭解。en_US
dc.format.extent 10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社會文化學報,10,35-6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傷 ; 集體記憶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TSD ; Trauma ; Collective memoryen_US
dc.title (題名) 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社會心理反應之分析--兼論「變」與「不變」間的心理社會文化意涵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Posttraumatic Psychosocial Reactions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in Taiwan: Psycho-Socio-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anged and Unchange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