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日本女性觀眾與台灣偶像劇:閱聽人研究初探
Japanese Female Audience and Taiwanese Idol Drama
作者 名切 千繪
Chie Nakiri
貢獻者 柯裕棻
Ko, Yu Fen
名切 千繪
Chie Nakiri
關鍵詞 台灣偶像劇
日本女性
閱聽人研究
文化想像
Taiwanese Idol Drama
Japanese Women
Audience Studies
Cultural Imagination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32:38 (UTC+8)
摘要 《流星花園》在日本播出之後,台灣偶像劇受日本女性的歡迎。1990年代以後,日本女性對東亞影視文化的關心逐漸提升,也出現了香港明星迷及韓劇迷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日本女性觀看台灣偶像劇的意義為何。本研究針對34位日本女性台灣偶像劇迷進行深度訪談及開放式問卷調查。

研究發現,對日本台劇迷而言,台灣偶像劇的魅力在於「零負擔感」。「零負擔感」的來源可分成三個因素:親近感、性善論式劇情帶來的溫馨感,以及令人想吐槽的畫面與直接的表現方式引起的輕鬆感。

日本台劇迷年齡層主要是以25歲至40世代的女性為主,她們過著忙碌的生活,因而藉由觀看台灣偶像劇的行為舒緩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壓力。

除此之外,日本台劇迷透過台灣偶像劇獲得逃離現實的愉悅。藉由將自己與女主角同一化,日本台劇迷在台灣偶像劇裡非現實戀愛中感受在現實生活無法得到的浪漫愛情,同時也從女主角拼命努力的態度中獲得鼓勵。

相對於日劇及韓劇,台灣偶像劇的優勢在於輕鬆溫馨感、浪漫愛情,以及細膩的談戀愛過程描寫。尤其是,壞人變成好人或者壞人受原諒的性善論式劇情在日劇及韓劇裡罕見,可說性善論式劇情是台灣偶像劇所擁有的獨特性。此外,浪漫愛情故事與細膩的談戀愛過程描寫也昰在日劇裡沒有的因素,日本台劇迷透過這些因素能夠更深入地沉溺於偶像劇世界。

日本台劇迷以看台灣偶像劇為學中文的契機,開始赴台旅遊、讀台灣相關書籍以及認識台灣朋友等,她們將觀看台灣偶像劇的行為昇華為文化活動。日本台劇迷因為台灣偶像劇才認識台灣。日本台劇迷積極地去認識台灣的態度反映出過去日本社會對台灣的不關心。

日本台劇迷對台灣產生「懷舊感」。台灣的風景及人情味讓她們產生過去日本的印象。對日本台劇迷而言,現代日本社會是令人疲倦、沒有生命感且不自由的社會。因此,她們被台灣或者台灣偶像劇給她們帶來的輕鬆感及溫馨感吸引住。日本台劇迷藉由台灣偶像劇紓解壓力的同時,獲得活力。
參考文獻 Ang, I. (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Methuen.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Free Press.
Fiske, J. (2011). Reading the Popular (second edition ed.): Taylor & Francis.
Iwabuchi, K. (2001). Becoming “culturally proximate”: the a/scent of Japanese idol dramas in Taiwan. Asian media productions, 54-74.
Livingstone, S. M. (1988). Why people watch soap opera: an analysis of the explanations of British view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 55-80.
Radway, J. A.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Abercrombie, N.(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陳芸芸譯)(改版)。: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Ang, I.(2003)。〈 テレビドラマに見る文化的親密性〉。載於岩渕功一(主編),《 グローバル・プリズム: 〈アジアン・ドリーム〉としての日本のテレビドラマ》。(頁 288-297): 平凡社。
Berger, A. A.(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黃光玉、劉念夏與陳清文譯)。:風雲論壇。
Fiske, J.(1996)。《テレビジョンカルチャー: ポピュラー文化の政治学》(伊藤守譯)。:梓出版社。
githeong。 ぐるぐる香港+中国。取自 http://www.geocities.co.jp/SilkRoad-Lake/4646/hitokoto.html#ryusei
HSK中国語検定。 日本での中国語学習者は200万人を突破。取自 http://www.hskj.jp/student/#b
Hyungmi, K.(2004)。〈 韓国における日本大衆文化の受容と「ファン意識」の形成〉。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 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162-202): せりか書房。
Kirsch, G.(2004)。〈 自由のビジョンとしての「アジア」
テレビドラマにおける女性の異文化接触を中心に
(テレビドラマ『香港明星迷』と『本家のヨメ』における女性の異文化接触を中心
に)〉。載於T. a. Y. Iwami, Keiko and Gössmann, Hilaria,(主編),《 Josei to ibunka sesshoku》。 Reitaku Daigaku Shuppansha。
Legard, R.、Keegan, J.、Ward, K.(2008)。〈深入訪談〉。載於J. Ritchie與J. Lewis(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頁 147-182): 巨流圖書公司。
MacLachlan, E.、Lian, C. G.(2003)。〈アジアの恋愛か? 西洋のセックスか? シンガポールにおける日本のドラマ視聴〉。載於岩渕功一(主編),《 グローバル・プリズム: 〈アジアン・ドリーム〉としての日本のテレビドラマ》。(頁 221-252): 平凡社。
Morley,D(1995)。《電視, 觀衆與文化研究》(馮建三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BSONDEMAND(2013)。 日韓共同制作ドラマ「friends」第一夜。 TBS ONDEMAND。取自 http://tod.tbs.co.jp/item/1475/
大木隆士(2013,1月10日)。〈[語り継ぐテレビ60年]トレンディードラマ 大多亮〉,《讀賣新聞》,頁 11。
山下一夫 (2007)。〈『流星花園』を振り返る--「華流」ブームのゆくえ (現代中国のポピュラーカルチャー) -- (サブカルチャーの諸相)〉。《アジア遊学》(97),頁 134-143。
山口景子(2003,4月18日)。〈なぜか昭和が懐かしい 若者にレトロ・フューチャー現象〉,《讀賣新聞》,頁 23。
川村由紀(2011)。《台韓電視劇在日本市場的發展比較》。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日本にも徐々に浸透。華流の実力と学習利用法 (何とかなる! 中国語--13億人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2011)。 。《週刊東洋経済》(6312),頁 74-75。
日本放送協会 (2013)。 放送受信契約数統計要覧<平成24年度>。
木村学(2006年8月5日)。〈[世の中探検隊]「昭和」が懐かしい 再現施設、現代っ子にも人気〉,《讀賣新聞》,頁 8。
毛利嘉孝(2004)。〈『冬のソナタ』と能動的ファンの文化実践〉。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14-50): せりか書房。
王駿杰(2012)。《「犀利人妻」之接收分析-以台灣大學生閱聽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冬のソナタ最終回20・6% 関東の平均視聴率〉2004年8月3日,《47news》。 取自 http://www.47news.jp/CN/200408/CN2004082301001093.html
加来由子(2005年5月25日)。〈「台流ドラマ」静かな人気 韓流よりポップ、ファン層は若く 地方局で続々〉,《朝日新聞朝刊》。
《台湾ノスタルジア : 懐かしい日本に出会う旅 : 台湾に残された日本建築その魅力に迫る》(2009)。:每日企画サービス。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07年12月12日)。〈台湾観光局プロジェクトドラマ「君につづく道」(22話)がBS日テレで12/12より放映スタート〉 : 取自 http://www.taiwanembassy.org/ct.asp?xItem=47331&ctNode=3591&mp=202。
四方田犬彥(2006)。《「かわいい」論》。:筑摩書房。
四方田犬彥(2007)。《可愛力量大》。(陳光棻譯):天下文化。
平田由紀江(2004)。〈まなざす者としての日本女性観(光)客〉。載於毛利嘉孝(主編),《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51-82): せりか書房。
平田由紀江(2007)。〈韓流とその「愛のあと」〉。載於石田佐恵子、木. 幹與山中千恵(主編),《 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頁 35-54): ミネルヴァ書房。
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国際教育課(2013)。《平成23年度高等学校等における国際交流等の状況について》: 取自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3/10/09/1323948_02_1.pdf。
田中誠(2013年1月31日)。〈[語り継ぐテレビ60年]許されない愛 浅野妙子〉,《讀賣新聞》,頁 13。
田代親世(2006)。〈〈ヨン様ブーム〉を考える〉。載於城西国際大学ジェンダー女性学研究所(主編),《 ジェンダーで読む〈韓流〉文化の現在》。(頁 57-90): 現代書館。
由里幸子(2004年6月18日)。〈王子様も「ナイト」も(現代「純愛物語」考:2)〉,《朝日新聞夕刊》,頁 002。
石田佐恵子(2007)。〈 韓流ブームのさまざまな語り手たち〉。載於石田佐恵子、木. 幹與山中千恵(主編),《 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頁 1-32): ミネルヴァ書房。
石田佐恵子、木村幹、山中千恵(2007)。《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ミネルヴァ書房。
交通部觀光局 (2008)。 《中華民國96年觀光業務年報》。
共同通信(2004/02/05)。〈「冬のソナタ」春から放送 NHK総合で毎週〉,《 47NEWS》。 取自 http://www.47news.jp/CN/200402/CN2004020501002844.html
名切千繪 (2014)。 〈令人心跳的台灣偶像劇:從社群網站mixi討論版看日本台劇迷眼中的台灣偶像劇〉。《文化研究學會年會研討會》。
行政院新聞局 (2009)。 《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 3 產業發展旗艦計畫 99—103 年》 :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8)。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總結,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總結》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西内高志、板東玲子(2001年7月25日)。〈懐かしの昭和30年代 街並みや店再現が流行〉,《讀賣新聞》,頁 18。
佐野洋子(2010)。《役にたたない日々》。:朝日新聞出版。
佐藤翼(2011)。《ノスタルジア消費研究の意義~マーケティングにおけるなつかしさの研究~》。未出版之学士論文論文,首都大学東京社会科学研究科,東京。
吳孟芯、曾意倫、蘇冠心 (2012)。〈由《犀利人妻》探討台灣偶像劇海外市場競爭力〉。《犢:傳播與科技》(4),頁 60-75。
吳怡國、姜易慧 (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
尾崎千裕(2005年6月4日)。〈韓流に続け、台流ドラマがブーム 若い視聴者の心をつかむ〉,《朝日新聞朝刊 京都府》。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載於李天鐸(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第陳光棻冊,頁 15-49)。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衣雲(2007)。《 2000年代在日本的「台流」與「韓流」之調查與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國科會研究計畫。 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231
李育倩、李秀珠 (2011)。 〈從文化接近性觀點檢視台灣偶像劇價值觀與外銷表現〉。《廣播與電視》(32),頁 27-69。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本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載於邱琡雯(主編),《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第(II)冊,頁 15-49)。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智旻(2004)。〈新聞に見る「ヨン様」浸透現象――呼称の定着と「オバファン」という存在〉。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83-111): せりか書房。
沈成恩、鈴木祐司 (2007)。 〈新たな段階に入った BS デジタル放送〉。《放送研究と調査》, 57(11),頁 26-41。
周昱伶(2011)。《華流偶像的日本30代女性迷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岡田章子(2003)。〈女性雑誌における東アジア観光都市のイメージ : 三重化する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グローバル化の交錯〉。《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62),頁 82-97。
〈[東アジア・ドラマ事情](中)若さの台湾、質の中国(連載)〉2008/04/09/,《讀賣新聞》。
板倉史明(2009)。〈映画と社会心理 クラカウアー『カリガリからヒトラーへ』〉。載於井上俊與伊藤公雄(主編),《ポピュラー文化》。(頁75-84 ): 世界思想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圖書公司。
林香里(2005)。《「冬ソナ」にハマった私たち: 純愛、涙、マスコミ...そして韓国》。:文藝春秋。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恵媛 (2010)。〈中高年女性の文化実践と社会参加〉。《山口県立大学学術情報》, 3,頁 1-10。
金銀珠 (2013)。〈『赤い運命』と『冬のソナタ』のテキスト比較 ―「ノスタルジア」の批判的考察―〉 : 法政大学大学院 国際日本学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専攻委員会。
洪禎璐(2006)。《日式純愛情:解構日本純愛劇之愛情敘事公式、特色與心理原型意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恩田有紀(2006年10月26日)。〈F4『流星花園~花より男子~』11月からTBSで〉,《Searchina》。 取自 http://news.searchina.ne.jp/disp.cgi?y=2006&d=1026&f=entertainment_1026_001.shtml
烏賀陽弘道 (1997)。 〈「中華ポップ」大好き日本人が急増〉。《AERA》,頁 34。
追分日出子 (2008)。 〈何がオバサマたちを「王子さま」へと駆り立てるのか…? シニア女性がはまるバーチャル恋愛の「理由」〉。《週刊朝日》, 113(36),頁 110-113。
酒井亨(2013)。《蛤ㄏㄚˊ!台灣人來了 : 日本人眼中,你一定會愛上台灣的N個理由》(抹茶糰子譯)。台北市:大是文化。
酒井順子(2003)。《負け犬の遠吠え》。:講談社。
高啟翔(2004)。《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堀内圭子 (2007)。 〈消費者のノスタルジア〉。《成城文藝》(201)。
野嶋剛 (2008)。 〈エンタメ&カルチャー もはや「韓流」だけではない 芸能人はアジアを目指す〉。《週刊東洋経済》, 6129,頁 104~106。
陳幼英(2005/7/20)。〈王子三利多 收視勝流星花園〉,《自由電子報》。 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l/20/today-show8.htm
陳慧貞(2006/10/17/)。〈流星花園NO.1 攻進日本無線台〉,《自由電子報》。
曾維瑜(2001)。《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森田彩加(2012)。《なぜ昭和を知らない世代が昭和に魅せられるのか―仮想経験ノスタルジアの実証分析―》。中央大学商学部。
飯田みか (2004)。 〈アジアを魅了した日本原産〈台湾ドラマ〉--痛切で、切なくて、女性がはまる『流星花園』(花より男子)〉。《新・調査情報passingtime》, 2(47),頁 48-51。
黃文雄(1993)。《台灣人的價値觀》。:前衛出版社。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解りやすい文章を書く》(2006年2月8日)。 KKSブログ。取自 http://www.kknews.co.jp/wb/archives/2006/02/post_161.html
鼠入昌史(2012)。 勢い増す「ローカルアイドル」人気、大都市圏でも支持を得る理由とは?。 NIKKEI TRENDY NET。取自 http://trendy.nikkeibp.co.jp/article/pickup/20120807/1042356/?ST=life&P=6
劉振南(2006)。《「華流」的誕生—台灣偶像劇在日本的發展研究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啟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敏(2003)。《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趣味は「香港明星迷(スターの追っかけ)」! 30代女性4人に聞きました〉2002/09/02,《読売新聞夕刊》,頁 12。
總務省統計局 (2012)。 平成23年社会生活基本調査 : 總務省統計局。
桜井学(2006/01/13/)。〈新スター続々 韓流の次は「華流」 だ〉,《讀賣新聞》。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100453020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3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柯裕棻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o, Yu 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名切 千繪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e Nakir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名切 千繪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e Nakiri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4 15:32: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4 15:32: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32: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453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5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45302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流星花園》在日本播出之後,台灣偶像劇受日本女性的歡迎。1990年代以後,日本女性對東亞影視文化的關心逐漸提升,也出現了香港明星迷及韓劇迷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日本女性觀看台灣偶像劇的意義為何。本研究針對34位日本女性台灣偶像劇迷進行深度訪談及開放式問卷調查。

研究發現,對日本台劇迷而言,台灣偶像劇的魅力在於「零負擔感」。「零負擔感」的來源可分成三個因素:親近感、性善論式劇情帶來的溫馨感,以及令人想吐槽的畫面與直接的表現方式引起的輕鬆感。

日本台劇迷年齡層主要是以25歲至40世代的女性為主,她們過著忙碌的生活,因而藉由觀看台灣偶像劇的行為舒緩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壓力。

除此之外,日本台劇迷透過台灣偶像劇獲得逃離現實的愉悅。藉由將自己與女主角同一化,日本台劇迷在台灣偶像劇裡非現實戀愛中感受在現實生活無法得到的浪漫愛情,同時也從女主角拼命努力的態度中獲得鼓勵。

相對於日劇及韓劇,台灣偶像劇的優勢在於輕鬆溫馨感、浪漫愛情,以及細膩的談戀愛過程描寫。尤其是,壞人變成好人或者壞人受原諒的性善論式劇情在日劇及韓劇裡罕見,可說性善論式劇情是台灣偶像劇所擁有的獨特性。此外,浪漫愛情故事與細膩的談戀愛過程描寫也昰在日劇裡沒有的因素,日本台劇迷透過這些因素能夠更深入地沉溺於偶像劇世界。

日本台劇迷以看台灣偶像劇為學中文的契機,開始赴台旅遊、讀台灣相關書籍以及認識台灣朋友等,她們將觀看台灣偶像劇的行為昇華為文化活動。日本台劇迷因為台灣偶像劇才認識台灣。日本台劇迷積極地去認識台灣的態度反映出過去日本社會對台灣的不關心。

日本台劇迷對台灣產生「懷舊感」。台灣的風景及人情味讓她們產生過去日本的印象。對日本台劇迷而言,現代日本社會是令人疲倦、沒有生命感且不自由的社會。因此,她們被台灣或者台灣偶像劇給她們帶來的輕鬆感及溫馨感吸引住。日本台劇迷藉由台灣偶像劇紓解壓力的同時,獲得活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迷戀於東亞影視文化的日本女性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 5
第一節 女性的媒體消費 5
第二節 日本女性對於東亞流行文化的想像 8
1. 香港流行文化 8
2. 韓國流行文化 10
第三節 台灣偶像劇在日本 12
1. 台灣偶像劇的變遷與特質 12
2. 台灣偶像劇在日本的發展變遷 14
3. 台灣偶像劇在日本過去研究 17
4. 日本女性為何喜歡上台灣偶像劇? 19
第四節 研究問題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4
第二節 深度訪談與開放問卷調查 25
第三節 訪談大綱 29
第四章 日本閱聽人的台灣偶像劇觀看習慣及解讀 35
第一節 觀看台灣偶像劇的契機 35
第二節 觀看作品的選擇與觀看管道 41
第三節 觀看習慣:獨自觀看 48
第四節 第一印象 56
第五章 台灣偶像劇與日常生活 63
第一節 「零負擔」的台灣偶像劇 63
1. 親近感 63
2. 溫馨感:性善論式劇情 69
3. 輕鬆感:想吐槽的劇情、直接的表現方式 73
4. 化解疲憊的生活 79
第二節 逃離現實 85
1. 非現實戀愛 85
2. 對女主角產生共鳴 94
第三節 為何喜歡台灣偶像劇?與日劇、韓劇比較 102
1. 日劇 102
2. 韓劇 113
第六章 日本台劇迷的文化實踐:從想像到實踐 117
第一節 更加理解台灣偶像劇的行為:學中文 118
第二節 更加認識台灣 121
1. 陌生變成喜歡 122
2. 懷舊 138
第三節 充實人生的行為 144
第七章 結論 147
第八章 研究限制與研究貢獻 151
第九章 參考文獻 152
附錄一. 在日本電視台(包括無線台、BS及CS頻道;網路播出除外)播放過的台灣偶像劇總表(2003年~2014年1月) 158
zh_TW
dc.format.extent 23709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3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偶像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女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聽人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想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se Idol Dra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apanese Wom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udience Stud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Imagin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日本女性觀眾與台灣偶像劇:閱聽人研究初探zh_TW
dc.title (題名) Japanese Female Audience and Taiwanese Idol Dram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g, I. (1985). 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Methuen.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Free Press.
Fiske, J. (2011). Reading the Popular (second edition ed.): Taylor & Francis.
Iwabuchi, K. (2001). Becoming “culturally proximate”: the a/scent of Japanese idol dramas in Taiwan. Asian media productions, 54-74.
Livingstone, S. M. (1988). Why people watch soap opera: an analysis of the explanations of British view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 55-80.
Radway, J. A.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Abercrombie, N.(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陳芸芸譯)(改版)。: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Ang, I.(2003)。〈 テレビドラマに見る文化的親密性〉。載於岩渕功一(主編),《 グローバル・プリズム: 〈アジアン・ドリーム〉としての日本のテレビドラマ》。(頁 288-297): 平凡社。
Berger, A. A.(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黃光玉、劉念夏與陳清文譯)。:風雲論壇。
Fiske, J.(1996)。《テレビジョンカルチャー: ポピュラー文化の政治学》(伊藤守譯)。:梓出版社。
githeong。 ぐるぐる香港+中国。取自 http://www.geocities.co.jp/SilkRoad-Lake/4646/hitokoto.html#ryusei
HSK中国語検定。 日本での中国語学習者は200万人を突破。取自 http://www.hskj.jp/student/#b
Hyungmi, K.(2004)。〈 韓国における日本大衆文化の受容と「ファン意識」の形成〉。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 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162-202): せりか書房。
Kirsch, G.(2004)。〈 自由のビジョンとしての「アジア」
テレビドラマにおける女性の異文化接触を中心に
(テレビドラマ『香港明星迷』と『本家のヨメ』における女性の異文化接触を中心
に)〉。載於T. a. Y. Iwami, Keiko and Gössmann, Hilaria,(主編),《 Josei to ibunka sesshoku》。 Reitaku Daigaku Shuppansha。
Legard, R.、Keegan, J.、Ward, K.(2008)。〈深入訪談〉。載於J. Ritchie與J. Lewis(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頁 147-182): 巨流圖書公司。
MacLachlan, E.、Lian, C. G.(2003)。〈アジアの恋愛か? 西洋のセックスか? シンガポールにおける日本のドラマ視聴〉。載於岩渕功一(主編),《 グローバル・プリズム: 〈アジアン・ドリーム〉としての日本のテレビドラマ》。(頁 221-252): 平凡社。
Morley,D(1995)。《電視, 觀衆與文化研究》(馮建三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BSONDEMAND(2013)。 日韓共同制作ドラマ「friends」第一夜。 TBS ONDEMAND。取自 http://tod.tbs.co.jp/item/1475/
大木隆士(2013,1月10日)。〈[語り継ぐテレビ60年]トレンディードラマ 大多亮〉,《讀賣新聞》,頁 11。
山下一夫 (2007)。〈『流星花園』を振り返る--「華流」ブームのゆくえ (現代中国のポピュラーカルチャー) -- (サブカルチャーの諸相)〉。《アジア遊学》(97),頁 134-143。
山口景子(2003,4月18日)。〈なぜか昭和が懐かしい 若者にレトロ・フューチャー現象〉,《讀賣新聞》,頁 23。
川村由紀(2011)。《台韓電視劇在日本市場的發展比較》。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日本にも徐々に浸透。華流の実力と学習利用法 (何とかなる! 中国語--13億人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2011)。 。《週刊東洋経済》(6312),頁 74-75。
日本放送協会 (2013)。 放送受信契約数統計要覧<平成24年度>。
木村学(2006年8月5日)。〈[世の中探検隊]「昭和」が懐かしい 再現施設、現代っ子にも人気〉,《讀賣新聞》,頁 8。
毛利嘉孝(2004)。〈『冬のソナタ』と能動的ファンの文化実践〉。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14-50): せりか書房。
王駿杰(2012)。《「犀利人妻」之接收分析-以台灣大學生閱聽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冬のソナタ最終回20・6% 関東の平均視聴率〉2004年8月3日,《47news》。 取自 http://www.47news.jp/CN/200408/CN2004082301001093.html
加来由子(2005年5月25日)。〈「台流ドラマ」静かな人気 韓流よりポップ、ファン層は若く 地方局で続々〉,《朝日新聞朝刊》。
《台湾ノスタルジア : 懐かしい日本に出会う旅 : 台湾に残された日本建築その魅力に迫る》(2009)。:每日企画サービス。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07年12月12日)。〈台湾観光局プロジェクトドラマ「君につづく道」(22話)がBS日テレで12/12より放映スタート〉 : 取自 http://www.taiwanembassy.org/ct.asp?xItem=47331&ctNode=3591&mp=202。
四方田犬彥(2006)。《「かわいい」論》。:筑摩書房。
四方田犬彥(2007)。《可愛力量大》。(陳光棻譯):天下文化。
平田由紀江(2004)。〈まなざす者としての日本女性観(光)客〉。載於毛利嘉孝(主編),《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51-82): せりか書房。
平田由紀江(2007)。〈韓流とその「愛のあと」〉。載於石田佐恵子、木. 幹與山中千恵(主編),《 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頁 35-54): ミネルヴァ書房。
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国際教育課(2013)。《平成23年度高等学校等における国際交流等の状況について》: 取自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3/10/09/1323948_02_1.pdf。
田中誠(2013年1月31日)。〈[語り継ぐテレビ60年]許されない愛 浅野妙子〉,《讀賣新聞》,頁 13。
田代親世(2006)。〈〈ヨン様ブーム〉を考える〉。載於城西国際大学ジェンダー女性学研究所(主編),《 ジェンダーで読む〈韓流〉文化の現在》。(頁 57-90): 現代書館。
由里幸子(2004年6月18日)。〈王子様も「ナイト」も(現代「純愛物語」考:2)〉,《朝日新聞夕刊》,頁 002。
石田佐恵子(2007)。〈 韓流ブームのさまざまな語り手たち〉。載於石田佐恵子、木. 幹與山中千恵(主編),《 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頁 1-32): ミネルヴァ書房。
石田佐恵子、木村幹、山中千恵(2007)。《ポスト韓流のメディア社会学》。:ミネルヴァ書房。
交通部觀光局 (2008)。 《中華民國96年觀光業務年報》。
共同通信(2004/02/05)。〈「冬のソナタ」春から放送 NHK総合で毎週〉,《 47NEWS》。 取自 http://www.47news.jp/CN/200402/CN2004020501002844.html
名切千繪 (2014)。 〈令人心跳的台灣偶像劇:從社群網站mixi討論版看日本台劇迷眼中的台灣偶像劇〉。《文化研究學會年會研討會》。
行政院新聞局 (2009)。 《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 3 產業發展旗艦計畫 99—103 年》 : 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8)。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總結,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總結》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西内高志、板東玲子(2001年7月25日)。〈懐かしの昭和30年代 街並みや店再現が流行〉,《讀賣新聞》,頁 18。
佐野洋子(2010)。《役にたたない日々》。:朝日新聞出版。
佐藤翼(2011)。《ノスタルジア消費研究の意義~マーケティングにおけるなつかしさの研究~》。未出版之学士論文論文,首都大学東京社会科学研究科,東京。
吳孟芯、曾意倫、蘇冠心 (2012)。〈由《犀利人妻》探討台灣偶像劇海外市場競爭力〉。《犢:傳播與科技》(4),頁 60-75。
吳怡國、姜易慧 (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
尾崎千裕(2005年6月4日)。〈韓流に続け、台流ドラマがブーム 若い視聴者の心をつかむ〉,《朝日新聞朝刊 京都府》。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載於李天鐸(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第陳光棻冊,頁 15-49)。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衣雲(2007)。《 2000年代在日本的「台流」與「韓流」之調查與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國科會研究計畫。 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231
李育倩、李秀珠 (2011)。 〈從文化接近性觀點檢視台灣偶像劇價值觀與外銷表現〉。《廣播與電視》(32),頁 27-69。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本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載於邱琡雯(主編),《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第(II)冊,頁 15-49)。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智旻(2004)。〈新聞に見る「ヨン様」浸透現象――呼称の定着と「オバファン」という存在〉。載於毛利嘉孝(主編),《 日式韓流―『冬のソナタ』と日韓大衆文化の現在》。(頁 83-111): せりか書房。
沈成恩、鈴木祐司 (2007)。 〈新たな段階に入った BS デジタル放送〉。《放送研究と調査》, 57(11),頁 26-41。
周昱伶(2011)。《華流偶像的日本30代女性迷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岡田章子(2003)。〈女性雑誌における東アジア観光都市のイメージ : 三重化する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グローバル化の交錯〉。《マ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62),頁 82-97。
〈[東アジア・ドラマ事情](中)若さの台湾、質の中国(連載)〉2008/04/09/,《讀賣新聞》。
板倉史明(2009)。〈映画と社会心理 クラカウアー『カリガリからヒトラーへ』〉。載於井上俊與伊藤公雄(主編),《ポピュラー文化》。(頁75-84 ): 世界思想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巨流圖書公司。
林香里(2005)。《「冬ソナ」にハマった私たち: 純愛、涙、マスコミ...そして韓国》。:文藝春秋。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恵媛 (2010)。〈中高年女性の文化実践と社会参加〉。《山口県立大学学術情報》, 3,頁 1-10。
金銀珠 (2013)。〈『赤い運命』と『冬のソナタ』のテキスト比較 ―「ノスタルジア」の批判的考察―〉 : 法政大学大学院 国際日本学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専攻委員会。
洪禎璐(2006)。《日式純愛情:解構日本純愛劇之愛情敘事公式、特色與心理原型意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恩田有紀(2006年10月26日)。〈F4『流星花園~花より男子~』11月からTBSで〉,《Searchina》。 取自 http://news.searchina.ne.jp/disp.cgi?y=2006&d=1026&f=entertainment_1026_001.shtml
烏賀陽弘道 (1997)。 〈「中華ポップ」大好き日本人が急増〉。《AERA》,頁 34。
追分日出子 (2008)。 〈何がオバサマたちを「王子さま」へと駆り立てるのか…? シニア女性がはまるバーチャル恋愛の「理由」〉。《週刊朝日》, 113(36),頁 110-113。
酒井亨(2013)。《蛤ㄏㄚˊ!台灣人來了 : 日本人眼中,你一定會愛上台灣的N個理由》(抹茶糰子譯)。台北市:大是文化。
酒井順子(2003)。《負け犬の遠吠え》。:講談社。
高啟翔(2004)。《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堀内圭子 (2007)。 〈消費者のノスタルジア〉。《成城文藝》(201)。
野嶋剛 (2008)。 〈エンタメ&カルチャー もはや「韓流」だけではない 芸能人はアジアを目指す〉。《週刊東洋経済》, 6129,頁 104~106。
陳幼英(2005/7/20)。〈王子三利多 收視勝流星花園〉,《自由電子報》。 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l/20/today-show8.htm
陳慧貞(2006/10/17/)。〈流星花園NO.1 攻進日本無線台〉,《自由電子報》。
曾維瑜(2001)。《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森田彩加(2012)。《なぜ昭和を知らない世代が昭和に魅せられるのか―仮想経験ノスタルジアの実証分析―》。中央大学商学部。
飯田みか (2004)。 〈アジアを魅了した日本原産〈台湾ドラマ〉--痛切で、切なくて、女性がはまる『流星花園』(花より男子)〉。《新・調査情報passingtime》, 2(47),頁 48-51。
黃文雄(1993)。《台灣人的價値觀》。:前衛出版社。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解りやすい文章を書く》(2006年2月8日)。 KKSブログ。取自 http://www.kknews.co.jp/wb/archives/2006/02/post_161.html
鼠入昌史(2012)。 勢い増す「ローカルアイドル」人気、大都市圏でも支持を得る理由とは?。 NIKKEI TRENDY NET。取自 http://trendy.nikkeibp.co.jp/article/pickup/20120807/1042356/?ST=life&P=6
劉振南(2006)。《「華流」的誕生—台灣偶像劇在日本的發展研究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劉啟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敏(2003)。《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趣味は「香港明星迷(スターの追っかけ)」! 30代女性4人に聞きました〉2002/09/02,《読売新聞夕刊》,頁 12。
總務省統計局 (2012)。 平成23年社会生活基本調査 : 總務省統計局。
桜井学(2006/01/13/)。〈新スター続々 韓流の次は「華流」 だ〉,《讀賣新聞》。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