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文學家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之研究--以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為例
Study on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and Reader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Networking:Case Studies of Blogs and Facebook
作者 蕭任婷
Hsiao, Jen Ting
貢獻者 王梅玲
Wang, Mei Ling
蕭任婷
Hsiao, Jen Ting
關鍵詞 文學家
互動
作家
社群網站
創作
Literature creators
interaction
writers
social networking
writing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40:46 (UTC+8)
摘要 社群媒體創造了人們生活的新支點,也為文學發展注入新的元素,除了網路作家之外,對於傳統作家也悄悄帶來了影響。本研究目的有六:1.探討文學家經營社群網站的現況與動機。2.探討部落格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3.探討Facebook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4.探討文學家如何運用部落格、Facebook與讀者互動。5.探討文學家對於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的看法。6.比較文學家部落格與Facebook之異同。

為瞭解資訊時代中部落格、Facebook等傳播媒體的變革是否為臺灣的文學家帶來創作上以及與讀者間互動的質變,本研究於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的作家中各選取十位進行觀察並紀錄,紀錄表之項目主要由更新頻率、文章類型、文章內容題材、與讀者的互動、與文學社群的互動等五個面向延伸而來。

進行觀察後擬定訪談大綱,於部落格與Facebook中各邀請五名作家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取第一手資料。最後以觀察記錄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可獲得以下結論:

一、 文學家經營部落格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有明顯關聯;經營Facebook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則無關聯。

二、 文學家經營Facebook的現況明顯較部落格熱烈與積極。

三、 部落格與Facebook皆與文學家之作品有顯著關聯。

四、 Facebook對文學家創作的影響力明顯大於部落格。

五、 文學家的部落格文章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基本上一致;而Facebook的文章風格則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有一致也有分歧。

六、 文學家運用Facebook與讀者的互動明顯優於部落格。

七、 文學家對於Facebook上創作文字的出版多抱持正面態度。

八、 文學家認為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利多於弊,且多樂在其中。

九、 文學家認為Facebook相對於部落格在文學上具備更多新的可能。
Social media had made the new point of human life; meanwhile, they inject new elemen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cial media impact not only Internet writers but also traditional writers.

There are six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motiv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ng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2.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blogs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3.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Facebook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4. To investigate how literature creators interact with readers on blogs and Facebook.
5. To investigate literature creators’ opinions of writ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6.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blogs to Facebook.

In order to realize whether blogs and Facebook changed literature creators’ way of writing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the reader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en writers each from blogs and Facebook to observe and record. Out of the 20 writers, there were five writers of blogs and five of Facebook interviewed unde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Literature creators’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blog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works, whereas the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Facebook are unrelated to the works.
2.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on to Facebook are more active than blogs.
3. Both of blogs and Facebook are related to literature creators’ works.
4. Facebook’s influences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blogs.
5.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the blog a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shed works; however,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Facebook are partly consistent and partly divergent.
6. The interactions with readers through Facebook are much better than blogs.
7. Literature creator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publishing their works post on Facebook.
8.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readers on the Internet outweigh the shortcomings, and most of them enjoy doing so.
9.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Facebook provides more literary possibilities than blog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Atticus Wu(2008年12月29日)。部落格的獲利價值在哪。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goo.gl/8HtrVB
Atticus Wu(2009年8月9日)。草根媒體=搜尋引擎&部落格的力量。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blog.insightxplorer.com/category/%e9%83%a8%e8%90%bd%e6%a0%bc/
Dan Gillmor(2005)。草根媒體(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陳建勳譯2012)。臺北市:O’REILLY。
大衛・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2011)。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聯(The facebook Effec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李芳齡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3)。101年12歲以上民眾電腦使用率78.0%,網路使用率73.0%。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331516232071.pdf
中央廣播電台(2014)。台灣文學作家系列節目。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檢自:http://www.vft.com.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Default.aspx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4)。讀者。檢索日期:2014年6月25日,檢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向陽(2014)。臉書帖。臺北市:聯合文學。
余光中(1994)。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
作者不詳(2007)。網路寫作及出版的現象和意義:評張念慈、楊德宣、黃瑞娟著《跑新聞看社會》。歷史月刊,2007年4月,89-93。
吳怡靜(2010年11月3日)。Facebook創辦人查克伯格:人最有興趣的,是其他人。天下雜誌第459期,24-26。
吳凱琳、辜樹仁(2013年4月17日)。新F4,群雄爭霸戰。天下雜誌第520期,124-127。
何靜婷(2011)。社群網站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臺北市。
李屏瑤(2012年9月14日)。為那些在感情裡迷途的,指引出安定的方向——陳雪《人妻日記》。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2日,檢自: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551
李開復(2011)。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書萍(2012)。網路書評發表者之書寫動機、平台選擇與使用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翠瑛(2012)。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臺灣詩學學刊,20,177-205。
李郁樓、蔣世寶、吳崇榮(2011)。探討Facebook之認知互動及價值對忠誠度之關聯研究。設計研究學報,4,50-66。
李德治、趙恒成(2010)。微網誌對親和力、知名度與信賴度影響之研究-以政治人物為例。第十一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暨實務研討會。
李憶璇(2013)。台灣人瘋臉書 社群商機崛起。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13473&projectID=2
何英煒(2013年5月21日)。Alexa流量排名,痞客邦勝無名。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goo.gl/5mUVlK
林淇瀁(2006)。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清華大學「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洪淑芬(2005)。部落格(blog)之特質與發展現況——應用於圖書館服務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94(2),27-71。
胡蘊玉(2010)。文學場域的爭奪戰:從【全球華文部落大獎】談起。現代生活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柯景騰(2003)。網路小說創作之內在動力與連載文化。當代,192,26-37。
宣佩涵(2011)。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姜漢儀(2011)。剖析數位生活應用發展——消費者觀點。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研究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馬岳琳(2007/8/1)。分享建立「一億人次」的友誼。天下雜誌第377期,132-133。
夏蓉(2010)。數位閱讀服務體驗-以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三種裝置探討使用者採用之意願與偏好。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秦瑞芳(2012年12月19日)。群聚習慣導致社群網站大者恆大。電子產業社群平台CTIMES。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社群網站/創市際/1212191426FO.shtml
張系國(2005/8/1)。部落格的春天。天下雜誌第328期,32-34。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詩芸(2008/12)。成英姝和爸爸最愛的新店溪畔。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2日,檢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42
張孟婷(2011)。社群網戰:臉書上的2012總統大選。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慧美(2006)。網路語言之語言風格研究。國文學誌,13,331-359。
須文蔚(2003)。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二魚文化。
須文蔚(2009)。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語文學社群為核心。台北市:二魚文化。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檢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
教育Wiki(2014)。宇文正。檢索日期: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AE%87%E6%96%87%E6%AD%A3
阮臆菁(2008)。網路閱讀社群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傅珮雯(2011)。Facebook網站上口碑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世明(2006)。網路時代書寫改變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哲斌(2008年11月9日)。怪咖魔朵妹 罹癌習舞勉勵病友。中國時報。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blog.chinatimes.com/posts.html?cateid=3
黃照貴、顏郁人(2009)。以關係承諾觀點探討虛擬社群不同參與程度成員之行為。資訊管理學報,16,57-81。
黃郁珮(2009)。圖文創作部落格使用動機、使用行為、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國蓉(2014年2月28日)。台灣人黏臉書 全球No.1。經濟日報。檢索日期:2014年5月26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01377
創市際IX(2013年1月2日)。網路社群中的 7 種角色,你是潛水那一掛嗎【部落格文字資料】。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4日,檢自:http://techorange.com/2013/01/02/ix-7-roles-in-social-media/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3年6月20日)。ARO/MMX公佈2013年5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6_20_13.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3年8月1日)。ARO/MMX公佈2013年6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iama.org.tw/upload/ResourceReport/20130913101612975.pdf
阿盛(2013年9月15日)。廖淑華與張郅忻。中國時報三四少壯集。
電子產業社群平台CTIMES(2012年12月13日)。台灣社群網站使用者佔全體96.8%。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社群網站/comScore-Media-Metrix/創市際/1212131519YO.shtml
資策會(2012年7月28日)。全新社群影響力時代來臨,2012年第5屆部落客百傑年度優勝出爐。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iii.org.tw/service/3_1_1_c.aspx?id=1035
資策會(2013)。個人化社群網站使用行為分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研究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熊毅晰(2006/9/27)。「綁架」讀者從部落格行銷開始。天下雜誌第356期,166-167。
郝永崴(2009)。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意義初探。中等教育,60(1),156-168。
廖純怡(2007)。部落格(BLOG)反映的出版意義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廖玉蕙(2013)。推窗放入大江來:以數位和世界接軌。漢珍2013年台北國際書展——數位時代中的人文關懷研討會。
董崇選(1997)。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臺北市:書林出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數位時代(2013年3月2日)。2013年台灣100大網站揭曉:Facebook連續三年奪冠、 社群類進榜最多、線上娛樂類黏度驚人。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26755
數位時代(2007年10月1日)。從Web 2.0到Web 3.0。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9186
盧諭緯(2013年5月28日)。部落格行不行。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7994
潘金谷、徐毓良(2013年7月2日)。2013年6月份人氣粉絲團觀測。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8434
潘金谷、呂孟芳。(2013年7月16日)。2013人氣粉絲團半年報:Yahoo!奇摩新聞奪冠。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8602
郭楓(2008)。站直自身,抗拒俗流-嚴肅文學作家主體精神的張揚。新地文學,4,4-5。
陳致中(2003)。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鳳如(2007)。作者的讀者覺察能力分析及其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3),291-310。
陳瑋玲(2009)。部落格互動性功能之研究。北商學報,15,65-82。
陳俊智、吳俞瑩(2011)。社群網站魅力因子探討—以臉書與無名小站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5,131-147。
陳雅音(2011)。文學的另類寫真——文人怪癖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探討。臺北市:秀威資訊。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
陳怡如(2013年3月1日)。垂直分眾時代來臨,2013台灣網站100強揭曉。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6753
賴冠陵(2012)。社群網站轉換行為模式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硏究所,臺北市。
鄒永灝(2011)。參與虛擬社群內外在動機對知識分享意圖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佩璇、游萬來(2004)。電子故事書互動設計之探討。設計研究,4,154-160。
蔡宗樺(2006)。走入文學閱讀的密林:新世代文學閱讀現象深度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燿駿(2006/3/1)。部落格情感行銷力發威。天下雜誌第341期,188-190。
謝光萍(2006年7月15日)。認識Web 2.0十個關鍵名詞。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10141
謝琬婷(2010)。Facebook台灣使用者行為與行銷應用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文龍、郭庭伊(2010)。部落客持續使用部落格之研究:以整合期望確認、科技接受模式和個人因素觀點探討。電子商務學報,12(2),221-250。
鄭竣丹(2012)。Facebook用戶按「讚」行為之探討。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敬棠(2010)。社會網絡連帶關係對於社群訊息傳遞之影響——以Facebook 社群網站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龔鵬程(1985)。文學散步。臺北市:漢光。
權自強(2006)。台灣部落格小史。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 http://www.dearjohn.idv.tw/794
二、英文文獻
Alexa(2013).Top Sites in Taiwan.Retrieved July 22, 2013, from http://www.alexa.com/topsites/countries/TW
Blog’ picked as word of the year──The term "blog" has been chosen as the top word of 2004 by a US dictionary publisher. BBC News UK Edi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2013, from http://news.bbc.co.uk/1/hi/technology/4059291.stm
Boyd, D. (2006). Friends, friendsters, and myspace top 8: Writing community into be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11(12). Retrieved August 28,2013, from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11_12/boyd/index.html
Diao, Ke-Li(2006).Six Types of Literary Authors.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4(1), 1-5.
Danah m. boyd & Nicole B. Ellison(2007).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3,210-230.Retrieved Auguest 23,2013,fro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full
DataGenetics(2010).Facebook Year End 2010.Retrieved July 18, 2013, from http://datagenetics.com/blog.html
DataGenetics(2012).Facebook finished 2011 with 791 million accouts.Retrieved July 18, 2013, from http://datagenetics.com/blog.html
Facebook Overview Statistics(2013).Top Facebook brands in Taiwan.Retrieved November 5, 2013, from http://www.socialbakers.com/facebook-overview-statistics/
Gross, R., & Acquisti, A.(2005). Information Revelation and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CM workshop on Privacy in the electronic society,71-80. Retrieved August 28,2013, from the WPES.
Huston,Patricia(1998).Resolving writer’s block.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44, 92-97.
Kuriloff, Peshe C.(1996). What discourses have in common: Teaching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writer and reader.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47(4), 485-501.
Kaplan A. M. and Haenlein M.(2010).Users of the World 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ness Horizons,53,59-68. Retrieved July 2, 2013, from http://busandadmin.uwinnipeg.ca/silvestrepdfs/PDF06.pdf
Kartal, Erdogan, and Arda Arikan(2010).A Recommendation for a new Internet-based Environment for Studying Literature.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7(7), 93-99.
Rafaeli, S., and Sudweeks, F. (1997). Networked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 0-0.
Wikipedia(2013).Facebook. Retrieved July 30, 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19130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梅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Mei L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任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ao, Jen 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任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ao, Jen 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4 15:40:46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4 15:40: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40: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913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913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社群媒體創造了人們生活的新支點,也為文學發展注入新的元素,除了網路作家之外,對於傳統作家也悄悄帶來了影響。本研究目的有六:1.探討文學家經營社群網站的現況與動機。2.探討部落格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3.探討Facebook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4.探討文學家如何運用部落格、Facebook與讀者互動。5.探討文學家對於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的看法。6.比較文學家部落格與Facebook之異同。

為瞭解資訊時代中部落格、Facebook等傳播媒體的變革是否為臺灣的文學家帶來創作上以及與讀者間互動的質變,本研究於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的作家中各選取十位進行觀察並紀錄,紀錄表之項目主要由更新頻率、文章類型、文章內容題材、與讀者的互動、與文學社群的互動等五個面向延伸而來。

進行觀察後擬定訪談大綱,於部落格與Facebook中各邀請五名作家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取第一手資料。最後以觀察記錄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可獲得以下結論:

一、 文學家經營部落格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有明顯關聯;經營Facebook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則無關聯。

二、 文學家經營Facebook的現況明顯較部落格熱烈與積極。

三、 部落格與Facebook皆與文學家之作品有顯著關聯。

四、 Facebook對文學家創作的影響力明顯大於部落格。

五、 文學家的部落格文章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基本上一致;而Facebook的文章風格則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有一致也有分歧。

六、 文學家運用Facebook與讀者的互動明顯優於部落格。

七、 文學家對於Facebook上創作文字的出版多抱持正面態度。

八、 文學家認為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利多於弊,且多樂在其中。

九、 文學家認為Facebook相對於部落格在文學上具備更多新的可能。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ocial media had made the new point of human life; meanwhile, they inject new elemen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cial media impact not only Internet writers but also traditional writers.

There are six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motiv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ng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2.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blogs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3.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Facebook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4. To investigate how literature creators interact with readers on blogs and Facebook.
5. To investigate literature creators’ opinions of writ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6.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blogs to Facebook.

In order to realize whether blogs and Facebook changed literature creators’ way of writing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the reader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en writers each from blogs and Facebook to observe and record. Out of the 20 writers, there were five writers of blogs and five of Facebook interviewed unde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Literature creators’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blog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works, whereas the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Facebook are unrelated to the works.
2.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on to Facebook are more active than blogs.
3. Both of blogs and Facebook are related to literature creators’ works.
4. Facebook’s influences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blogs.
5.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the blog a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shed works; however,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Facebook are partly consistent and partly divergent.
6. The interactions with readers through Facebook are much better than blogs.
7. Literature creator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publishing their works post on Facebook.
8.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readers on the Internet outweigh the shortcomings, and most of them enjoy doing so.
9.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Facebook provides more literary possibilities than blog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問題陳述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社群網站與Web 2.0 10
第二節 部落格社群媒體的內涵與普及率 16
第三節 Facebook社群媒體的內涵與普及率 22
第四節 網路對文學作家創作的影響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六節 研究步驟 54
第四章 文學家運用部落格創作與互動 56
第一節 部落格觀察作家基本資料 56
第二節 文學家經營部落格與動機 62
第三節 文學家運用部落格創作 71
第四節 文學家運用部落格與讀者互動 8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6
第五章 文學家運用Facebook創作與互動 94
第一節 Facebook觀察作家基本資料 94
第二節 文學家經營Facebook與動機 101
第三節 文學家運用Facebook創作 110
第四節 文學家運用Facebook與讀者互動 12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30
第六節 比較作家部落格與Facebook之異同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2
第一節 結論 142
第二節 建議 14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1
附錄一:觀察計畫 159
附錄二:作家訪談大綱 162
附錄三:讀者線上問卷指南 165
附錄四:作家部落格(Blog)觀察紀錄表 167
附錄五:作家臉書(Facebook)觀察紀錄表 177
附錄六:Blog觀察作家近十年之個人文學類出版作品一覽表 187
附錄七:FB觀察作家近十年之個人文學類出版作品一覽表 191
zh_TW
dc.format.extent 24875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3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互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作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群網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iterature creato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a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rit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network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ritingen_US
dc.title (題名) 文學家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之研究--以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and Reader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Networking:Case Studies of Blogs and Facebook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Atticus Wu(2008年12月29日)。部落格的獲利價值在哪。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goo.gl/8HtrVB
Atticus Wu(2009年8月9日)。草根媒體=搜尋引擎&部落格的力量。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blog.insightxplorer.com/category/%e9%83%a8%e8%90%bd%e6%a0%bc/
Dan Gillmor(2005)。草根媒體(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陳建勳譯2012)。臺北市:O’REILLY。
大衛・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2011)。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聯(The facebook Effect: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李芳齡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3)。101年12歲以上民眾電腦使用率78.0%,網路使用率73.0%。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331516232071.pdf
中央廣播電台(2014)。台灣文學作家系列節目。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檢自:http://www.vft.com.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Default.aspx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4)。讀者。檢索日期:2014年6月25日,檢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向陽(2014)。臉書帖。臺北市:聯合文學。
余光中(1994)。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
作者不詳(2007)。網路寫作及出版的現象和意義:評張念慈、楊德宣、黃瑞娟著《跑新聞看社會》。歷史月刊,2007年4月,89-93。
吳怡靜(2010年11月3日)。Facebook創辦人查克伯格:人最有興趣的,是其他人。天下雜誌第459期,24-26。
吳凱琳、辜樹仁(2013年4月17日)。新F4,群雄爭霸戰。天下雜誌第520期,124-127。
何靜婷(2011)。社群網站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臺北市。
李屏瑤(2012年9月14日)。為那些在感情裡迷途的,指引出安定的方向——陳雪《人妻日記》。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2日,檢自: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551
李開復(2011)。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書萍(2012)。網路書評發表者之書寫動機、平台選擇與使用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翠瑛(2012)。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臺灣詩學學刊,20,177-205。
李郁樓、蔣世寶、吳崇榮(2011)。探討Facebook之認知互動及價值對忠誠度之關聯研究。設計研究學報,4,50-66。
李德治、趙恒成(2010)。微網誌對親和力、知名度與信賴度影響之研究-以政治人物為例。第十一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暨實務研討會。
李憶璇(2013)。台灣人瘋臉書 社群商機崛起。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13473&projectID=2
何英煒(2013年5月21日)。Alexa流量排名,痞客邦勝無名。檢索日期:2013年7月18日,檢自:http://goo.gl/5mUVlK
林淇瀁(2006)。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清華大學「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洪淑芬(2005)。部落格(blog)之特質與發展現況——應用於圖書館服務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94(2),27-71。
胡蘊玉(2010)。文學場域的爭奪戰:從【全球華文部落大獎】談起。現代生活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柯景騰(2003)。網路小說創作之內在動力與連載文化。當代,192,26-37。
宣佩涵(2011)。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姜漢儀(2011)。剖析數位生活應用發展——消費者觀點。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研究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馬岳琳(2007/8/1)。分享建立「一億人次」的友誼。天下雜誌第377期,132-133。
夏蓉(2010)。數位閱讀服務體驗-以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三種裝置探討使用者採用之意願與偏好。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秦瑞芳(2012年12月19日)。群聚習慣導致社群網站大者恆大。電子產業社群平台CTIMES。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社群網站/創市際/1212191426FO.shtml
張系國(2005/8/1)。部落格的春天。天下雜誌第328期,32-34。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詩芸(2008/12)。成英姝和爸爸最愛的新店溪畔。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2日,檢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42
張孟婷(2011)。社群網戰:臉書上的2012總統大選。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慧美(2006)。網路語言之語言風格研究。國文學誌,13,331-359。
須文蔚(2003)。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二魚文化。
須文蔚(2009)。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語文學社群為核心。台北市:二魚文化。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檢索日期:2014年3月2日,檢自:http://www3.nmtl.gov.tw/Writer2/
教育Wiki(2014)。宇文正。檢索日期: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AE%87%E6%96%87%E6%AD%A3
阮臆菁(2008)。網路閱讀社群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傅珮雯(2011)。Facebook網站上口碑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世明(2006)。網路時代書寫改變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哲斌(2008年11月9日)。怪咖魔朵妹 罹癌習舞勉勵病友。中國時報。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blog.chinatimes.com/posts.html?cateid=3
黃照貴、顏郁人(2009)。以關係承諾觀點探討虛擬社群不同參與程度成員之行為。資訊管理學報,16,57-81。
黃郁珮(2009)。圖文創作部落格使用動機、使用行為、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國蓉(2014年2月28日)。台灣人黏臉書 全球No.1。經濟日報。檢索日期:2014年5月26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01377
創市際IX(2013年1月2日)。網路社群中的 7 種角色,你是潛水那一掛嗎【部落格文字資料】。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4日,檢自:http://techorange.com/2013/01/02/ix-7-roles-in-social-media/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3年6月20日)。ARO/MMX公佈2013年5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6_20_13.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3年8月1日)。ARO/MMX公佈2013年6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iama.org.tw/upload/ResourceReport/20130913101612975.pdf
阿盛(2013年9月15日)。廖淑華與張郅忻。中國時報三四少壯集。
電子產業社群平台CTIMES(2012年12月13日)。台灣社群網站使用者佔全體96.8%。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社群網站/comScore-Media-Metrix/創市際/1212131519YO.shtml
資策會(2012年7月28日)。全新社群影響力時代來臨,2012年第5屆部落客百傑年度優勝出爐。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iii.org.tw/service/3_1_1_c.aspx?id=1035
資策會(2013)。個人化社群網站使用行為分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研究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11月5日,檢自:http://www.mic.iii.org.tw/aisp/default.asp
熊毅晰(2006/9/27)。「綁架」讀者從部落格行銷開始。天下雜誌第356期,166-167。
郝永崴(2009)。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意義初探。中等教育,60(1),156-168。
廖純怡(2007)。部落格(BLOG)反映的出版意義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廖玉蕙(2013)。推窗放入大江來:以數位和世界接軌。漢珍2013年台北國際書展——數位時代中的人文關懷研討會。
董崇選(1997)。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臺北市:書林出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數位時代(2013年3月2日)。2013年台灣100大網站揭曉:Facebook連續三年奪冠、 社群類進榜最多、線上娛樂類黏度驚人。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26755
數位時代(2007年10月1日)。從Web 2.0到Web 3.0。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9186
盧諭緯(2013年5月28日)。部落格行不行。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7994
潘金谷、徐毓良(2013年7月2日)。2013年6月份人氣粉絲團觀測。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8434
潘金谷、呂孟芳。(2013年7月16日)。2013人氣粉絲團半年報:Yahoo!奇摩新聞奪冠。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8602
郭楓(2008)。站直自身,抗拒俗流-嚴肅文學作家主體精神的張揚。新地文學,4,4-5。
陳致中(2003)。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鳳如(2007)。作者的讀者覺察能力分析及其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3),291-310。
陳瑋玲(2009)。部落格互動性功能之研究。北商學報,15,65-82。
陳俊智、吳俞瑩(2011)。社群網站魅力因子探討—以臉書與無名小站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5,131-147。
陳雅音(2011)。文學的另類寫真——文人怪癖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探討。臺北市:秀威資訊。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
陳怡如(2013年3月1日)。垂直分眾時代來臨,2013台灣網站100強揭曉。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60/id/26753
賴冠陵(2012)。社群網站轉換行為模式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硏究所,臺北市。
鄒永灝(2011)。參與虛擬社群內外在動機對知識分享意圖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佩璇、游萬來(2004)。電子故事書互動設計之探討。設計研究,4,154-160。
蔡宗樺(2006)。走入文學閱讀的密林:新世代文學閱讀現象深度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燿駿(2006/3/1)。部落格情感行銷力發威。天下雜誌第341期,188-190。
謝光萍(2006年7月15日)。認識Web 2.0十個關鍵名詞。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13年9月26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10141
謝琬婷(2010)。Facebook台灣使用者行為與行銷應用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文龍、郭庭伊(2010)。部落客持續使用部落格之研究:以整合期望確認、科技接受模式和個人因素觀點探討。電子商務學報,12(2),221-250。
鄭竣丹(2012)。Facebook用戶按「讚」行為之探討。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敬棠(2010)。社會網絡連帶關係對於社群訊息傳遞之影響——以Facebook 社群網站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龔鵬程(1985)。文學散步。臺北市:漢光。
權自強(2006)。台灣部落格小史。檢索日期:2013年8月24日,檢自: http://www.dearjohn.idv.tw/794
二、英文文獻
Alexa(2013).Top Sites in Taiwan.Retrieved July 22, 2013, from http://www.alexa.com/topsites/countries/TW
Blog’ picked as word of the year──The term "blog" has been chosen as the top word of 2004 by a US dictionary publisher. BBC News UK Edi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2013, from http://news.bbc.co.uk/1/hi/technology/4059291.stm
Boyd, D. (2006). Friends, friendsters, and myspace top 8: Writing community into be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11(12). Retrieved August 28,2013, from 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11_12/boyd/index.html
Diao, Ke-Li(2006).Six Types of Literary Authors.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4(1), 1-5.
Danah m. boyd & Nicole B. Ellison(2007).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3,210-230.Retrieved Auguest 23,2013,fro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full
DataGenetics(2010).Facebook Year End 2010.Retrieved July 18, 2013, from http://datagenetics.com/blog.html
DataGenetics(2012).Facebook finished 2011 with 791 million accouts.Retrieved July 18, 2013, from http://datagenetics.com/blog.html
Facebook Overview Statistics(2013).Top Facebook brands in Taiwan.Retrieved November 5, 2013, from http://www.socialbakers.com/facebook-overview-statistics/
Gross, R., & Acquisti, A.(2005). Information Revelation and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CM workshop on Privacy in the electronic society,71-80. Retrieved August 28,2013, from the WPES.
Huston,Patricia(1998).Resolving writer’s block.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44, 92-97.
Kuriloff, Peshe C.(1996). What discourses have in common: Teaching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writer and reader.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47(4), 485-501.
Kaplan A. M. and Haenlein M.(2010).Users of the World 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ness Horizons,53,59-68. Retrieved July 2, 2013, from http://busandadmin.uwinnipeg.ca/silvestrepdfs/PDF06.pdf
Kartal, Erdogan, and Arda Arikan(2010).A Recommendation for a new Internet-based Environment for Studying Literature.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7(7), 93-99.
Rafaeli, S., and Sudweeks, F. (1997). Networked interactivity.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 0-0.
Wikipedia(2013).Facebook. Retrieved July 30, 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