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黃碧雲小說中的九七主題研究
The thematic studies of 1997 hangover anxiety in Huang Bi Yun`s novels
Creator李敏瑜
Contributor陳芳明
李敏瑜
Key Words黃碧雲
九七
香港文學
香港意識
Date2013
Date Issued21-Jul-2014 15:41:38 (UTC+8)
Summary本文擬以「黃碧雲小說主題」為主要軸線,「香港九七前後時空」為輔助視野,從四個層面觀察黃碧雲小說與香港九七兩者間的共振:(一)在香港九七回歸前後,香港面對未來可預見的社會變動,以及在面對不同的政治事件時,文本如何呈顯的港人面對移民與否的兩難及後九七時代的焦慮(二)在一九九七年前後,面對當代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巨大變動,黃碧雲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女性、暴力和死亡主題如何回應(三)黃碧雲在文字語法上的特異風格,對於香港九七的批判意識為何(四)在同樣的時間軸線上,其他同期作家面對香港九七,如何構築「我城意識」。對照九七前後長達數十年的香港社會變化,與香港文學之後有什麼樣的互動。
參考文獻 一、 專書部分

(一) 黃碧雲在台灣出版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黃碧雲:《七宗罪》,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黃碧雲:《烈女圖》,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黃碧雲:《無愛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黃碧雲:《血卡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末日酒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黃碧雲:《烈佬傳》,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二) 黃碧雲在香港出版作品

黃碧雲:《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社,1987年。
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黃碧雲:《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合寫),香港: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年。

(三) 黃碧雲未成書作品

〈在世界的屋脊下〉,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6月2日。
〈蝸牛‧致昂山素姬〉,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7月11日。
〈中國情人〉,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9月3日。
〈另一章〉,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2日。
〈一念之地獄〉,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2月9日。

〈關於多重謀殺‧犯德‧賓尼及其他〉,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1月22日。
〈方芳〉,香港:《明報周刊‧暫且》,1997年3月23日。
〈白夜〉,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6月10日。
〈既末將始〉,《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1997年8月2日。
〈過譽〉,香港:《明報周刊》第1587期,1999年4月10日。
〈請離開廣場〉,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3年5月25日。
〈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周刊‧開卷‧尋書》,2004年7月11日。
〈風琴師。紫色頭髮。安魂曲。〉,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4年08月15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2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3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7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8日。
〈蘇珊‧桑塔格的終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1月6日。
〈幽靈盛宴〉,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月16日。
〈淫褻年代〉,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2月26日。
〈32個小跳〉,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4月03日。
〈甜蜜家園〉,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06日。
〈甜美生活,從來都沒有〉,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29日。
〈燒車以後。一個令人焦慮的黎明〉,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1月27日。
〈在遠處的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年4月20日。
〈虛榮練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9日。
〈羞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24日。
〈我愛我──法蘭度‧柏索亞,和,眾多的,我──在里斯本〉,《誠品好讀》第63期,頁13-19。
〈晚蛾〉,《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4期,2009年10月,頁220-233。
〈小說語言的隱密〉,《明報》「世紀版」,專欄「香港文學」,2011年7月21-22日。

〈小說的寬容〉,《字花》第39期,2012年9月,頁93-94。

(四)其他專書著作

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想像的本邦:中國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
台大女研社:《誤解小辭典及正解小辭典》,台北:台大女研社,1991 年,頁 49-53。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西西:《浮城誌異》,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版。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

出版社,2006年。
朱耀偉(合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年 6 月。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瑞騰:《評論20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李碧華:《630電車之旅》,香港:天地圖書,1997年。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一九四九至二0一二年)》,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林奕華:《等待香港-女人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南方朔:《世紀末抒情》,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年。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系譜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
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陳清僑:《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1 年。
陳國球:《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幗培:《中外舊約章大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1994年。
陳滅:《抗世詩話》,香港:kubrick 出版社,2009。
陳智德:《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鍾玲玲:《玫瑰念珠》,香港:三人出版,1997年。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港出版公司,1996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董啟章:《夢華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董啟章:《繁勝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董啟章:《博物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劉小麗:《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文學、輩代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一爐煙火:劉紹銘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進一步出版社2005年。
韓麗珠:《風箏家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韓麗珠:《灰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韓麗珠:《縫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韓麗珠、謝曉虹:《雙城辭典1.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與流派》,台灣: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二、 期刊論文與報紙

(一)期刊論文
小思:〈二十香港文藝活動表〉,《聯合文學─香港文學專號》,第10期,1992年,8月,頁41-45。
王德威:〈暴烈的溫柔─黃碧雲的小說>,《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4-13。
王璸雅:〈從《聖經》解讀黃碧雲<創世紀>的象徵意涵與主題思想>,《問學》,第12期,2008年6月,157-177。
王豔芳:〈失城之亂:論黃碧雲小說的城市身份想像>,《華文文學》,第87期,2008年4月,頁42-48。
王豔芳:〈以烈女記憶重構香港歷史─重評黃碧雲小說《烈女圖》>,《城市文學》,第11期,2008年12月,頁61-66。
危令敦:〈血紅的無人之境─試論黃碧雲的「溫柔與暴烈」>,《中外文學》,2000年3月,頁162-184。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5月,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小說的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1月,頁107-108。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第39期,2005年6月,頁45-50。
余麗文:〈歷史與空間──董啟章《V城繁盛錄》的虛構技法〉,見黎活仁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頁427-444。
李白:〈適當時機和妥善安排〉,《明報月刊》,1992年11月,頁9。
李正儀:〈香港居民的國籍與居留權〉,收入鄭宇碩編:《香港評論─199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21。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2008年1月,頁31-32。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香江文壇》,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何福仁、關夢南:〈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3月號第13期,1996年3月。
周偉紅:〈雙重陰影之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金惠俊:〈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香港文學的變化及其意義>,《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22-29。
施淑:〈嘆世界─代序>,《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頁3。
施淑:〈文字城市—閱讀西西>,《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頁144。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素葉文學》,第41期,1993年月,頁20-23。
范銘如:〈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朗天:〈黃碧雲─不再揚眉?>《文化焦點》,第4期,1989年3月,頁4。
張瑞芬:〈血色黃昏,末日薔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頁138。
張炳良:〈步向合法性危機的管治──從「合法性」看香港本地的政治變化〉,《明報月刊》,1989年12月,頁 29。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姩月,頁72-75。
梁秉鈞:〈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第38期,1989年6月,頁14-23。
曹素霞:〈黃碧雲《十二女色》中的救贖意識>,《香港作家》,第3期,2003年6月,頁14-15。
莫靄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文學世紀》,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許子東:〈此地是他鄉?論近年來的香港短篇小說>,《明報月刊》,2000年1月,頁90-93。
梁秉鈞:〈後記:書寫游離〉,《游離的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 138。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第74期,1991年12月。
梅子:〈共享收穫的喜悅〉,《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頁 12。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郭恩慈:〈《其後》的刻意人物〉,《越界》,第13期,1991年11月,頁56。
斯人:<絕望變態的夢魘世界─讀《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 期,1995年4月,頁30-32。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
孫宜學、陳濤:〈重覆:黃碧雲小說的一道奇觀〉,《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7年 2 月,頁 137-138。
潘詩韻:〈脆弱之軀說書──專訪黃碧雲〉,《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5。
楊曼芬:〈評黃碧雲《烈女圖》〉,婦研縱橫,第94期,2011年,4月,61-75頁。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第19期,2011年9月,頁177-178。
黃子倬:〈黃碧雲─活得如此深刻的女子,在人間>,《打開》,no.20,1999年6月,頁19。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1月,頁132-137。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14-20。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恩慈:〈無愛紀─談黃碧雲小說中的愛情>,《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4期,2002年6月,頁54-61。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文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頁72。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2000年11月,頁29-30。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近二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小說>,《聯合文學》,94期,1992年8月,頁20-21。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異誌》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港文壇》第28期,2004年4月,頁39-41。
鄒文律,〈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文學世紀》,總第14期,2002年5月。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總第31期,2008年8月。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兩座後殖民都市─台北市朱天心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年12月,頁83-109。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華文文學》第56期,頁51。
陳雅書:〈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雲《烈女圖》文本分析〉,《中國女性書寫 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年5 月,頁165-180。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頁117。
鄭瑞琴:〈論西西「童話寫實」小說——從西西對拉美「魔幻寫實」作品的興趣說起〉,《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年3月。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2004年6月,頁165-183。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雲小說《失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1月,頁16-25。
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蔡芬芳:〈語言與國族認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08年6月,頁3。
蔡秋彥:〈對話與超越─試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現代語文》2006年9月,頁69-71。
蔡益懷:〈尋找歸宿─香港女作家小說淺論>,《當代文藝》,第186期,1999年8月,頁47-61。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作家》,第6期,2000年8月,頁109-118。
蔡益懷:〈家族私語:《烈女圖》與《拾香紀》>,《香港文學》,第189期,2000年9月,頁61-63。
蔡益懷:〈亂世烈女浮世繪─讀黃碧雲的《烈女圖》>,《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89-91。
蕭寶鳳:〈「媚行者」的救贖:論黃碧雲的「後殖民誌」>,《香港文學》,第293期,2008年5月,頁7-13。
羈魂:〈不惑的筆畫──從七八到八七〉,《趁風未起時》,香港:藍馬現代文學社,1987年。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論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12月,頁55-63。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36-39。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1997年4月,頁93-99。
顏純鉤:〈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61-74。
顏純鉤:〈與黃碧雲聊天>,《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11期,2004年11月,頁72-76。
蘇偉貞:〈黃碧雲‧處境〉,黃碧雲:《末日酒店》代序,臺北:大田,2011年版,頁3-10。

(二)報紙
丁文玲:〈黃碧雲難解姊姊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子羊:〈搬遷〉,《星島日報》,1989年8月18日。
王浩威:〈七宗罪>,《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2000年7月3日。
包黛瑩:〈黃碧雲玩索小說、透解香江>,《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日。
江中明:〈黃碧雲新作瞄準三代香港女性>,《聯合報》,1998年8月1日。
江世芳:〈黃碧雲重新看待女體─血卡門寫舞蹈與感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9日。
吳億偉:〈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27日。
李令儀:〈黃碧雲學佛朗明哥舞心得入書>,《聯合報》,2002年1月9日。
林秀玲:〈媚行之自由>,《聯合報》2000年3月8日。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袁兆昌:〈黃碧雲:灣仔烈佬有話說〉,明報世紀版,2012年8月16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明報》,1997年11月7日。
郝譽翔:〈朝向死亡的快意奔馳─評黃碧雲《十二女色》>,《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9日。
張娟芬:〈鬼域的喧嘩>,《中國時報》,1999年5月6日。
張殿:〈香港最後的傳說─訪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8年5月11日。
張殿:〈黃碧雲《沉默‧暗啞》讀書劇─平復幾乎不可能>,《聯合報》,2004年8月29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明報》,1999年12月3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明報》,1999年12月2日。
楊美紅:〈鬼域哭歌─從<山鬼>看黃碧雲的創作風格>,《中央日報》,2002年1月19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董成瑜:〈黃碧雲─率直女子寫盡曲折人生>,《中國時報》,1997年2月18日。
劉紹銘:〈香港文學無愛紀>,《信報》,2004年6月19日。
潘詩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賴素鈴:〈黃碧雲血卡門說跳舞與生命─寫出了對佛朗明哥舞的體驗>,《民生報》2002年1月9日。
鄭樹森:〈文類的綜合──讀西西《哀悼乳房》〉,《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1日。
蘇偉貞:〈《無愛紀》,一名舞者的旋律─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2001年4月23日。
蘇偉貞:〈黃碧雲演讀新作《媚行者》>,《聯合報》,2001年4月3日。
蘇偉貞:〈虛構 女性 小說 女性出走>,《聯合報》,2000年6月21日。

三、 外文書籍與譯著

Ackbar Abbas: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7年。
Anderson, Benedict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頁265。
Sum.N.L.:More than a war of words:identity,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society,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恩萊特 (Enright, Michael J.)等著:曾憲冠譯《香港優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頁 97。

四、 學位論文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年碩士論文,2008年。
方寶琳:《從寫作是一種「藥」看黃碧雲是暴烈還是溫柔》,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
任佩怡:《旁觀他人之痛苦──黃碧雲小說中的旁觀者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年。
吳思華:《發燙鐵皮上的貓─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吳素儀:《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中的「姿勢」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年碩士論文,2000年。
李雯彥:《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李琴:《論黃碧雲小說中的顏色與氣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林賀超:《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嶺南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周冬如:《論黃碧雲《烈女圖》─從歷史、小說到「香港演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2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胡志凌:《黃碧雲小說中聲音、溫度與暴力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
梁美蓮:《溫柔的生─從《無愛紀》看黃碧雲對生命主題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唐麗芳:《香港城市精神觀照下的景致─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李碧華的中長篇小說創作》,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許臻怡:《「永劫回歸,忘懷總在同一位置」──探析女角趙眉在黃碧雲小說中的自敍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臺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曄:《小寫之可能 / 不可能──從《沉默。暗啞。微小。》》探討黃碧雲創作理念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年。
區肇龍:《黃碧雲小說的「懷舊」與「恐慌」》,香港大學學位論文,2008年。
莫靄琳:《論黃碧雲《血卡門》中的「身體書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3年。
莊志恒:《在溫柔與暴烈之後──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二元對立美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
陳小歡:《論黃碧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陳振聲:《黃碧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陳潔齡:《黃碧雲《七種靜默》試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曾佩婷:《黃碧雲小說中的「狂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
曾麗雲:<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溫柔與暴烈」─論黃碧雲小說對生存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博士論文,2004年。
黃嘉恩:《隔世的呼喚──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
黃美寶:《黃碧雲作品中的世紀末情懷─試論《其後》和《溫柔與暴烈》中的飄泊與死亡》,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楊沐珊:《「如此女子,在人間」─從《烈女圖》看黃碧雲筆下的香港女性形象》,香港中文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鄭曉春:《論黃碧雲小說集《溫柔與暴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論文,1996年。
鄭紫盈:《論黃碧雲小說中對「過去」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蔡雪華:《黃碧雲《溫柔與暴烈》中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蔡霆熙:《生死中的拉鋸──論黃碧雲(1961-)《其後》和《溫柔與暴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盧敏芝:《黃碧雲小說與張愛玲小說的文學關係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 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論文,2002年。

五、網路資源
中國女書。來源:http://rwxy.tsinghua.edu.cn/nvsh/
自梳女。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6%A2%B3%E5%A5%B3
道友。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link=eval_on&qid=7006051200840
麻甩佬。來源: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9%BA%BB%E7%94%A9%E4%BD%AC
八萬五計畫。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90%AC%E4%BA%94%E5%BB%BA%E5%B1%8B%E8%A8%88%E5%8A%83
蝗蟲論。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D%97%E8%9F%B2%E8%AB%96
雙非。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9%9D%9E%E5%AD%95%E5%A9%A6
香港文化資料庫:http://markushopakhei.wordpress.com/
Description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5
Type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敏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敏瑜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4 15:41: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4 15:41: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41: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1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2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12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擬以「黃碧雲小說主題」為主要軸線,「香港九七前後時空」為輔助視野,從四個層面觀察黃碧雲小說與香港九七兩者間的共振:(一)在香港九七回歸前後,香港面對未來可預見的社會變動,以及在面對不同的政治事件時,文本如何呈顯的港人面對移民與否的兩難及後九七時代的焦慮(二)在一九九七年前後,面對當代香港社會和政治的巨大變動,黃碧雲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女性、暴力和死亡主題如何回應(三)黃碧雲在文字語法上的特異風格,對於香港九七的批判意識為何(四)在同樣的時間軸線上,其他同期作家面對香港九七,如何構築「我城意識」。對照九七前後長達數十年的香港社會變化,與香港文學之後有什麼樣的互動。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名稱界定與研究範圍 3
一、名稱界定 3
(一)「九七主題」 3
(二)「女性意識」 4
二、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一、台灣研究現況 5
二、香港研究現況 8
三、大陸研究現況 10
四、三地研究比較及展望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說明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章節說明 12
第二章 黃碧雲與香港 14
第一節 獨特的香港環境 14
一、九七大限的歷史背景 14
二、後九七時代 17
三、九七前後的香港文學 19
第二節 失城的集體恐慌 22
一、逃離?回歸?──不得不的「失城」 22
二、大限將至的矛盾 28
三、什麼都沒有發生的落寞 33
第三章 女性意識與香港已死 39
第一節 黃碧雲女性主題意識的呈現 39
一、施暴的女子 39
二、渴愛與失愛 44
第二節 小說中女性意識的轉變──我身‧我說《烈女圖》 48
一、女子有寫 48
二、女子痛史 51
三、女子自由 58
第三節 香港已死──衰老的女體 69
第四章 黃碧雲小說的文字藝術與批判精神 75
第一節 黃碧雲小說的寫作藝術 75
一、 迴環往復的敘事風格 75
二、複遝式的音樂節奏 77
三、人物角色的再現 79
四、人稱的跳躍轉換 81
五、時間的魔術 82
六、引語模式的多元 85
七、方言俚語的使用 88
第二節 黃碧雲小說的批判精神 91
一、香港淺薄文化的嘲諷 91
二、國族認同的焦慮──我是誰? 93
三、重塑九七後的本土 97
第五章 同時期作家的九七過渡 102
第一節 西西─《我城》 103
一、破舊立新的時代 103
二、繁榮又廉價的文明奇蹟 106
三、永遠心繫的我城 108
第二節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109
一、遠觀的末世紀浮華 109
二、情慾糾纏的百年歷史 112
三、去殖民與再生 118
第三節 董啟章─《地圖集》 120
一、一座若有似無的城市 121
二、建構虛幻反思現實 124
三、超越時空限制永續香港歷史 125
第六章 結語 131
參考書目 135
附錄一 黃碧雲著作目錄 148
附錄二 黃碧雲、施叔青、西西、董啟章小說與香港大事紀對照表 149
zh_TW
dc.format.extent 21223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黃碧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九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港意識zh_TW
dc.title (題名) 黃碧雲小說中的九七主題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hematic studies of 1997 hangover anxiety in Huang Bi Yun`s novel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書部分

(一) 黃碧雲在台灣出版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黃碧雲:《七宗罪》,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黃碧雲:《烈女圖》,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黃碧雲:《無愛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黃碧雲:《血卡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末日酒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黃碧雲:《烈佬傳》,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二) 黃碧雲在香港出版作品

黃碧雲:《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社,1987年。
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黃碧雲:《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合寫),香港: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年。

(三) 黃碧雲未成書作品

〈在世界的屋脊下〉,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6月2日。
〈蝸牛‧致昂山素姬〉,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7月11日。
〈中國情人〉,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9月3日。
〈另一章〉,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2日。
〈一念之地獄〉,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2月9日。

〈關於多重謀殺‧犯德‧賓尼及其他〉,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1月22日。
〈方芳〉,香港:《明報周刊‧暫且》,1997年3月23日。
〈白夜〉,香港:《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3年6月10日。
〈既末將始〉,《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1997年8月2日。
〈過譽〉,香港:《明報周刊》第1587期,1999年4月10日。
〈請離開廣場〉,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3年5月25日。
〈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周刊‧開卷‧尋書》,2004年7月11日。
〈風琴師。紫色頭髮。安魂曲。〉,香港:《明報周刊‧讀書》,2004年08月15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2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3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7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8日。
〈蘇珊‧桑塔格的終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年1月6日。
〈幽靈盛宴〉,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月16日。
〈淫褻年代〉,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2月26日。
〈32個小跳〉,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4月03日。
〈甜蜜家園〉,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06日。
〈甜美生活,從來都沒有〉,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05月29日。
〈燒車以後。一個令人焦慮的黎明〉,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1月27日。
〈在遠處的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年4月20日。
〈虛榮練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9日。
〈羞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2月24日。
〈我愛我──法蘭度‧柏索亞,和,眾多的,我──在里斯本〉,《誠品好讀》第63期,頁13-19。
〈晚蛾〉,《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4期,2009年10月,頁220-233。
〈小說語言的隱密〉,《明報》「世紀版」,專欄「香港文學」,2011年7月21-22日。

〈小說的寬容〉,《字花》第39期,2012年9月,頁93-94。

(四)其他專書著作

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想像的本邦:中國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
台大女研社:《誤解小辭典及正解小辭典》,台北:台大女研社,1991 年,頁 49-53。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西西:《浮城誌異》,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版。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

出版社,2006年。
朱耀偉(合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 年 6 月。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瑞騰:《評論20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李碧華:《630電車之旅》,香港:天地圖書,1997年。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一九四九至二0一二年)》,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林奕華:《等待香港-女人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南方朔:《世紀末抒情》,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年。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系譜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
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陳清僑:《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1 年。
陳國球:《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幗培:《中外舊約章大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1994年。
陳滅:《抗世詩話》,香港:kubrick 出版社,2009。
陳智德:《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鍾玲玲:《玫瑰念珠》,香港:三人出版,1997年。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港出版公司,1996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董啟章:《夢華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董啟章:《繁勝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董啟章:《博物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劉小麗:《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文學、輩代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以鬯:《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一爐煙火:劉紹銘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進一步出版社2005年。
韓麗珠:《風箏家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韓麗珠:《灰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韓麗珠:《縫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韓麗珠、謝曉虹:《雙城辭典1.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與流派》,台灣: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二、 期刊論文與報紙

(一)期刊論文
小思:〈二十香港文藝活動表〉,《聯合文學─香港文學專號》,第10期,1992年,8月,頁41-45。
王德威:〈暴烈的溫柔─黃碧雲的小說>,《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4-13。
王璸雅:〈從《聖經》解讀黃碧雲<創世紀>的象徵意涵與主題思想>,《問學》,第12期,2008年6月,157-177。
王豔芳:〈失城之亂:論黃碧雲小說的城市身份想像>,《華文文學》,第87期,2008年4月,頁42-48。
王豔芳:〈以烈女記憶重構香港歷史─重評黃碧雲小說《烈女圖》>,《城市文學》,第11期,2008年12月,頁61-66。
危令敦:〈血紅的無人之境─試論黃碧雲的「溫柔與暴烈」>,《中外文學》,2000年3月,頁162-184。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5月,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小說的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1月,頁107-108。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第39期,2005年6月,頁45-50。
余麗文:〈歷史與空間──董啟章《V城繁盛錄》的虛構技法〉,見黎活仁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頁427-444。
李白:〈適當時機和妥善安排〉,《明報月刊》,1992年11月,頁9。
李正儀:〈香港居民的國籍與居留權〉,收入鄭宇碩編:《香港評論─199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21。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2008年1月,頁31-32。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香江文壇》,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何福仁、關夢南:〈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3月號第13期,1996年3月。
周偉紅:〈雙重陰影之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金惠俊:〈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香港文學的變化及其意義>,《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22-29。
施淑:〈嘆世界─代序>,《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頁3。
施淑:〈文字城市—閱讀西西>,《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頁144。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素葉文學》,第41期,1993年月,頁20-23。
范銘如:〈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朗天:〈黃碧雲─不再揚眉?>《文化焦點》,第4期,1989年3月,頁4。
張瑞芬:〈血色黃昏,末日薔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頁138。
張炳良:〈步向合法性危機的管治──從「合法性」看香港本地的政治變化〉,《明報月刊》,1989年12月,頁 29。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姩月,頁72-75。
梁秉鈞:〈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第38期,1989年6月,頁14-23。
曹素霞:〈黃碧雲《十二女色》中的救贖意識>,《香港作家》,第3期,2003年6月,頁14-15。
莫靄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文學世紀》,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許子東:〈此地是他鄉?論近年來的香港短篇小說>,《明報月刊》,2000年1月,頁90-93。
梁秉鈞:〈後記:書寫游離〉,《游離的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 138。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第74期,1991年12月。
梅子:〈共享收穫的喜悅〉,《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頁 12。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郭恩慈:〈《其後》的刻意人物〉,《越界》,第13期,1991年11月,頁56。
斯人:<絕望變態的夢魘世界─讀《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 期,1995年4月,頁30-32。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頁105-107。
孫宜學、陳濤:〈重覆:黃碧雲小說的一道奇觀〉,《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7年 2 月,頁 137-138。
潘詩韻:〈脆弱之軀說書──專訪黃碧雲〉,《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5。
楊曼芬:〈評黃碧雲《烈女圖》〉,婦研縱橫,第94期,2011年,4月,61-75頁。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第19期,2011年9月,頁177-178。
黃子倬:〈黃碧雲─活得如此深刻的女子,在人間>,《打開》,no.20,1999年6月,頁19。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1月,頁132-137。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14-20。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恩慈:〈無愛紀─談黃碧雲小說中的愛情>,《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4期,2002年6月,頁54-61。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文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頁72。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2000年11月,頁29-30。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近二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小說>,《聯合文學》,94期,1992年8月,頁20-21。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異誌》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港文壇》第28期,2004年4月,頁39-41。
鄒文律,〈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文學世紀》,總第14期,2002年5月。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總第31期,2008年8月。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兩座後殖民都市─台北市朱天心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年12月,頁83-109。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華文文學》第56期,頁51。
陳雅書:〈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雲《烈女圖》文本分析〉,《中國女性書寫 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年5 月,頁165-180。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頁117。
鄭瑞琴:〈論西西「童話寫實」小說——從西西對拉美「魔幻寫實」作品的興趣說起〉,《香江文壇》第40期,2005年8月。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臺港文學選刊》第3期,1991年3月。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2004年6月,頁165-183。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雲小說《失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1月,頁16-25。
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蔡芬芳:〈語言與國族認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2期,2008年6月,頁3。
蔡秋彥:〈對話與超越─試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現代語文》2006年9月,頁69-71。
蔡益懷:〈尋找歸宿─香港女作家小說淺論>,《當代文藝》,第186期,1999年8月,頁47-61。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作家》,第6期,2000年8月,頁109-118。
蔡益懷:〈家族私語:《烈女圖》與《拾香紀》>,《香港文學》,第189期,2000年9月,頁61-63。
蔡益懷:〈亂世烈女浮世繪─讀黃碧雲的《烈女圖》>,《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89-91。
蕭寶鳳:〈「媚行者」的救贖:論黃碧雲的「後殖民誌」>,《香港文學》,第293期,2008年5月,頁7-13。
羈魂:〈不惑的筆畫──從七八到八七〉,《趁風未起時》,香港:藍馬現代文學社,1987年。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論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12月,頁55-63。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36-39。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1997年4月,頁93-99。
顏純鉤:〈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61-74。
顏純鉤:〈與黃碧雲聊天>,《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11期,2004年11月,頁72-76。
蘇偉貞:〈黃碧雲‧處境〉,黃碧雲:《末日酒店》代序,臺北:大田,2011年版,頁3-10。

(二)報紙
丁文玲:〈黃碧雲難解姊姊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子羊:〈搬遷〉,《星島日報》,1989年8月18日。
王浩威:〈七宗罪>,《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2000年7月3日。
包黛瑩:〈黃碧雲玩索小說、透解香江>,《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日。
江中明:〈黃碧雲新作瞄準三代香港女性>,《聯合報》,1998年8月1日。
江世芳:〈黃碧雲重新看待女體─血卡門寫舞蹈與感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9日。
吳億偉:〈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27日。
李令儀:〈黃碧雲學佛朗明哥舞心得入書>,《聯合報》,2002年1月9日。
林秀玲:〈媚行之自由>,《聯合報》2000年3月8日。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袁兆昌:〈黃碧雲:灣仔烈佬有話說〉,明報世紀版,2012年8月16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明報》,1997年11月7日。
郝譽翔:〈朝向死亡的快意奔馳─評黃碧雲《十二女色》>,《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9日。
張娟芬:〈鬼域的喧嘩>,《中國時報》,1999年5月6日。
張殿:〈香港最後的傳說─訪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8年5月11日。
張殿:〈黃碧雲《沉默‧暗啞》讀書劇─平復幾乎不可能>,《聯合報》,2004年8月29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明報》,1999年12月3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明報》,1999年12月2日。
楊美紅:〈鬼域哭歌─從<山鬼>看黃碧雲的創作風格>,《中央日報》,2002年1月19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董成瑜:〈黃碧雲─率直女子寫盡曲折人生>,《中國時報》,1997年2月18日。
劉紹銘:〈香港文學無愛紀>,《信報》,2004年6月19日。
潘詩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賴素鈴:〈黃碧雲血卡門說跳舞與生命─寫出了對佛朗明哥舞的體驗>,《民生報》2002年1月9日。
鄭樹森:〈文類的綜合──讀西西《哀悼乳房》〉,《星島日報‧文藝氣象》,1992年10月11日。
蘇偉貞:〈《無愛紀》,一名舞者的旋律─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2001年4月23日。
蘇偉貞:〈黃碧雲演讀新作《媚行者》>,《聯合報》,2001年4月3日。
蘇偉貞:〈虛構 女性 小說 女性出走>,《聯合報》,2000年6月21日。

三、 外文書籍與譯著

Ackbar Abbas: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7年。
Anderson, Benedict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頁265。
Sum.N.L.:More than a war of words:identity,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society,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5。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空間》,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恩萊特 (Enright, Michael J.)等著:曾憲冠譯《香港優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頁 97。

四、 學位論文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年碩士論文,2008年。
方寶琳:《從寫作是一種「藥」看黃碧雲是暴烈還是溫柔》,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
任佩怡:《旁觀他人之痛苦──黃碧雲小說中的旁觀者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年。
吳思華:《發燙鐵皮上的貓─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吳素儀:《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中的「姿勢」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年碩士論文,2000年。
李雯彥:《論黃碧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李琴:《論黃碧雲小說中的顏色與氣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林賀超:《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嶺南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周冬如:《論黃碧雲《烈女圖》─從歷史、小說到「香港演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2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年碩士論文,2002年。
胡志凌:《黃碧雲小說中聲音、溫度與暴力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
梁美蓮:《溫柔的生─從《無愛紀》看黃碧雲對生命主題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唐麗芳:《香港城市精神觀照下的景致─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李碧華的中長篇小說創作》,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許臻怡:《「永劫回歸,忘懷總在同一位置」──探析女角趙眉在黃碧雲小說中的自敍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臺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曄:《小寫之可能 / 不可能──從《沉默。暗啞。微小。》》探討黃碧雲創作理念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5年。
區肇龍:《黃碧雲小說的「懷舊」與「恐慌」》,香港大學學位論文,2008年。
莫靄琳:《論黃碧雲《血卡門》中的「身體書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3年。
莊志恒:《在溫柔與暴烈之後──試論黃碧雲小說中的二元對立美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
陳小歡:《論黃碧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6年。
陳振聲:《黃碧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陳潔齡:《黃碧雲《七種靜默》試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曾佩婷:《黃碧雲小說中的「狂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10。
曾麗雲:<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溫柔與暴烈」─論黃碧雲小說對生存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年博士論文,2004年。
黃嘉恩:《隔世的呼喚──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
黃美寶:《黃碧雲作品中的世紀末情懷─試論《其後》和《溫柔與暴烈》中的飄泊與死亡》,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1999年。
楊沐珊:《「如此女子,在人間」─從《烈女圖》看黃碧雲筆下的香港女性形象》,香港中文學中國語研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4年。
鄭曉春:《論黃碧雲小說集《溫柔與暴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畢業論文,1996年。
鄭紫盈:《論黃碧雲小說中對「過去」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蔡雪華:《黃碧雲《溫柔與暴烈》中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0年。
蔡霆熙:《生死中的拉鋸──論黃碧雲(1961-)《其後》和《溫柔與暴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7年。
盧敏芝:《黃碧雲小說與張愛玲小說的文學關係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2008 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論文,2002年。

五、網路資源
中國女書。來源:http://rwxy.tsinghua.edu.cn/nvsh/
自梳女。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6%A2%B3%E5%A5%B3
道友。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link=eval_on&qid=7006051200840
麻甩佬。來源: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9%BA%BB%E7%94%A9%E4%BD%AC
八萬五計畫。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90%AC%E4%BA%94%E5%BB%BA%E5%B1%8B%E8%A8%88%E5%8A%83
蝗蟲論。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D%97%E8%9F%B2%E8%AB%96
雙非。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9%9D%9E%E5%AD%95%E5%A9%A6
香港文化資料庫:http://markushopakhei.wordpress.co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