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麻袋族、芭樂族、草莓族的學習態度與教育取得 作者 夏中蘭 貢獻者 林佳瑩
夏中蘭關鍵詞 教育擴張
世代差異
族群
學習態度
文化資本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44:14 (UTC+8) 摘要 本研究係使用2009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的資料,以分析在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擴張對於教育機會的影響;以及家庭背景因素、學習態度與個人教育取得的關係。在此年度的社會變遷資料中包含了1946年~1989年出生的人之家庭背景,尤其是此份調查資料尚包括被調查者於15歲時候的學習態度,透過這份資料,本研究企圖探討各個世代的人因為學習環境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不同的教育取得。 Ronald Inglehart(1977)主張,人們在貧困的時候會傾向於追求物慾的物質主義;當環境富裕時,人們就會改為追求尊重、自信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目標。台灣年長世代的人們,由於體會過生存的艱辛,因此較為注重一切與生存有關的事物;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生活的工具,藉由文憑的取得可以賺取更多的金錢,同時帶給自己更多的生存保障。因此,這時期人們的特質是刻苦耐勞、節儉及重視物質主義。然而,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輕世代,由於基本的溫飽已獲得了保障,同時教育的機會也因為兩次高等教育的擴張而增加;因此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自我的實現,所以該世代的特質是重視成就感及充滿自信,但卻缺乏毅力、恆心及忍受挫折的能力降低。 本研究首先透過升學階梯比率表,來表示性別和出生世代對教育取得的影響,並以學習態度的迴歸表表現家庭背景、性別和出生世代對於學習態度的影響,進而利用教育年數的迴歸表,顯示何種因素會影響個人的教育程度。由於教育的擴張以及大學錄取率的增加,對於是否進入高等教育已不是一個顯著的分水嶺;因此,本研究將高等教育依公、私立和學校創立或升格的年份(1985年取消「凍結私立學校籌措申請」),區分為:傳統國立大學、傳統私立大學、新興國立大學、新興私立大學等四類別的大學,同時以多元邏輯斯迴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凸顯在教育擴張後,各類大學在教育分級上的差異。 研究發現由於教育的擴張使得越晚出生的世代其教育程度越高,同時性別和族群在教育上不平等的情形,則會隨著教育機會的增加而逐漸消失。不同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世代,對於教育的態度有所差異;早期的世代在求學時期吃苦的能力較高,年輕的世代則擁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子女的教育程度與父母的教育程度成正相關關係,學習態度越好的人其教育程度會越高,也越有機會進入國立傳統大學就讀。 參考文獻 1.王福林 (1990) 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付八軍 (2005) 關於高等教育價值觀的審思與建構。湘潭大學學報 29(6):150-153。3.李春玲 (2009) 教育地位獲得的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對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婦女研究論叢 1。4.何英奇 (2001) 學習輔導。台北:心理。5.吳慧瑛 (2007) 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 34:109-143。6.官淑如 (1997)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胡克威 (2011) 台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不平等。第二屆人大社會與輔大社人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主辦。8.胡澤剛編譯 (2008) Sally Power, Tony Edwards, Valerie Wigfall, Geoff Whitty(2003)原著。教育與中產階級(中譯一版)(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Class)。長沙:湖南教育。9.郝大海 (2007) 中國城市教育分層研究(1949 —2003)。中國社會科學2。10.馬信行 (1985) 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51:139-165。11.陳婉琪 (2005) 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臺灣社會學 10:1-39。12.陳杰 (2002) 對教育價值觀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13.唐建雄 (2005) 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4.許崇憲 (2002) 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 1(2):25-62。15.許嘉猷 (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16.曾玉玲 (1993) 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廖茂村 (2002) 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18.鄭增財 (2000) 實用技能班學生價質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蔡淑鈴 (2004) 高等教育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 7:47-88。20.蔣彥 (2010) 淺談教育價值。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16(6)。21.駱明慶 (2002) 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22.嚴挺編譯 (2013) Inglehart, Ronald(1997)原著。現代化與後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中譯一版)(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Princeton)。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3.Bourdieu, Pierre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24.Knowledge,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71-112.25.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26.culture. London, UK: Sage27.Fisher, R. W. (2004) Effective learning begins with the right attitudes. Teaching Professionor 18(5):3-4.28.Glasser, W. (1992) The quality school : Managing student without coercion. New York : HarperPerennial.29.Glick, O. (1970) Sixth grader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nd interpersonal conditions in the classroom.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38(4):17-22.30.Haladyna, T. M., Olsen, R. M., & Shaughnessy, J. M. (1983). Correlates of clas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for Science Teaching 20:311-324.31.Inglehart, Ronald (1971)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4):991-1017.32.Inglehart, Ronald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3.Inglehart, Ronald (1994).Economic Security and Value Chang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2):336-54.34.Inglehart, Ronald (2008) Changing Valu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from 1970 to 2006.West European Politics 31(1-2):130-46.35.Kingston,P.W. (2001)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Sociology of Education Extra Issue:88-99.36.L.Parish, W. and R. J. Willis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37.Lucas,S.R (2001)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ducation Transitions,Track Mobility,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1642-1690.38.Raftery, Adrian E. and Michael Hout (1990)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Socilolgy of Education 66(1):41-42.39.Treiman, Donald J (1977)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Academic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101254006
102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4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瑩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夏中蘭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夏中蘭 zh_TW dc.date (日期) 201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4 15:44:14 (UTC+8) -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4 15:44:14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4 15:44:14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254006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34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54006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係使用2009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的資料,以分析在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擴張對於教育機會的影響;以及家庭背景因素、學習態度與個人教育取得的關係。在此年度的社會變遷資料中包含了1946年~1989年出生的人之家庭背景,尤其是此份調查資料尚包括被調查者於15歲時候的學習態度,透過這份資料,本研究企圖探討各個世代的人因為學習環境的不同,而擁有不同的學習態度和不同的教育取得。 Ronald Inglehart(1977)主張,人們在貧困的時候會傾向於追求物慾的物質主義;當環境富裕時,人們就會改為追求尊重、自信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目標。台灣年長世代的人們,由於體會過生存的艱辛,因此較為注重一切與生存有關的事物;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生活的工具,藉由文憑的取得可以賺取更多的金錢,同時帶給自己更多的生存保障。因此,這時期人們的特質是刻苦耐勞、節儉及重視物質主義。然而,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輕世代,由於基本的溫飽已獲得了保障,同時教育的機會也因為兩次高等教育的擴張而增加;因此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自我的實現,所以該世代的特質是重視成就感及充滿自信,但卻缺乏毅力、恆心及忍受挫折的能力降低。 本研究首先透過升學階梯比率表,來表示性別和出生世代對教育取得的影響,並以學習態度的迴歸表表現家庭背景、性別和出生世代對於學習態度的影響,進而利用教育年數的迴歸表,顯示何種因素會影響個人的教育程度。由於教育的擴張以及大學錄取率的增加,對於是否進入高等教育已不是一個顯著的分水嶺;因此,本研究將高等教育依公、私立和學校創立或升格的年份(1985年取消「凍結私立學校籌措申請」),區分為:傳統國立大學、傳統私立大學、新興國立大學、新興私立大學等四類別的大學,同時以多元邏輯斯迴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凸顯在教育擴張後,各類大學在教育分級上的差異。 研究發現由於教育的擴張使得越晚出生的世代其教育程度越高,同時性別和族群在教育上不平等的情形,則會隨著教育機會的增加而逐漸消失。不同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世代,對於教育的態度有所差異;早期的世代在求學時期吃苦的能力較高,年輕的世代則擁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子女的教育程度與父母的教育程度成正相關關係,學習態度越好的人其教育程度會越高,也越有機會進入國立傳統大學就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前言 9貳、文獻回顧 12一、階級再製論與文化再製論 12二、不均等最大維持論與不均等有效維持論 14三、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演進 15四、學習態度與教育成就 18五、代際價值觀與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19參、研究策略 24一、研究架構 24二、研究問題與假設 25三、變項的測量 26肆、實證發現 31一、出生世代間的差異 31二、教育變遷的趨勢 38三、家庭背景與學習態度 40四、家庭背景、個人學習態度與教育取得 44五、各個世代的家庭背景、個人學習態度與教育取得 47六、家庭背景、個人學習態度與四類大學 50伍、結論 54陸、參考書目 57柒、附錄 61 zh_TW dc.format.extent 1728899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4006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育擴張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代差異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族群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習態度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資本 zh_TW dc.title (題名) 麻袋族、芭樂族、草莓族的學習態度與教育取得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王福林 (1990) 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付八軍 (2005) 關於高等教育價值觀的審思與建構。湘潭大學學報 29(6):150-153。3.李春玲 (2009) 教育地位獲得的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對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婦女研究論叢 1。4.何英奇 (2001) 學習輔導。台北:心理。5.吳慧瑛 (2007) 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 34:109-143。6.官淑如 (1997)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胡克威 (2011) 台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不平等。第二屆人大社會與輔大社人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主辦。8.胡澤剛編譯 (2008) Sally Power, Tony Edwards, Valerie Wigfall, Geoff Whitty(2003)原著。教育與中產階級(中譯一版)(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Class)。長沙:湖南教育。9.郝大海 (2007) 中國城市教育分層研究(1949 —2003)。中國社會科學2。10.馬信行 (1985) 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51:139-165。11.陳婉琪 (2005) 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臺灣社會學 10:1-39。12.陳杰 (2002) 對教育價值觀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13.唐建雄 (2005) 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4.許崇憲 (2002) 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 1(2):25-62。15.許嘉猷 (1986)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16.曾玉玲 (1993) 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廖茂村 (2002) 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18.鄭增財 (2000) 實用技能班學生價質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蔡淑鈴 (2004) 高等教育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 7:47-88。20.蔣彥 (2010) 淺談教育價值。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16(6)。21.駱明慶 (2002) 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22.嚴挺編譯 (2013) Inglehart, Ronald(1997)原著。現代化與後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中譯一版)(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Princeton)。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3.Bourdieu, Pierre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24.Knowledge,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71-112.25.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26.culture. London, UK: Sage27.Fisher, R. W. (2004) Effective learning begins with the right attitudes. Teaching Professionor 18(5):3-4.28.Glasser, W. (1992) The quality school : Managing student without coercion. New York : HarperPerennial.29.Glick, O. (1970) Sixth grader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nd interpersonal conditions in the classroom.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38(4):17-22.30.Haladyna, T. M., Olsen, R. M., & Shaughnessy, J. M. (1983). Correlates of clas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for Science Teaching 20:311-324.31.Inglehart, Ronald (1971)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4):991-1017.32.Inglehart, Ronald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3.Inglehart, Ronald (1994).Economic Security and Value Chang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2):336-54.34.Inglehart, Ronald (2008) Changing Valu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from 1970 to 2006.West European Politics 31(1-2):130-46.35.Kingston,P.W. (2001)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Sociology of Education Extra Issue:88-99.36.L.Parish, W. and R. J. Willis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37.Lucas,S.R (2001)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Education Transitions,Track Mobility,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1642-1690.38.Raftery, Adrian E. and Michael Hout (1990)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Socilolgy of Education 66(1):41-42.39.Treiman, Donald J (1977)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Academic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