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戰間﹝1949-1958﹞的徐復觀
Fu-Guan Xu in Critics(1949-1958)
作者 廖啟余
貢獻者 林端
Lin, Duan
廖啟余
關鍵詞 徐復觀
新儒家
民主評論
戰後台灣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6:31 (UTC+8)
摘要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的哲學成就,歷來在五四運動的脈絡中獲得定位。本文則基於知識社會學的關懷,願予一新詮,即以新儒家在戰後台灣展開學術活動,並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50年代為研究重心,考察同時與自由主義、國民黨儒學的兩種政治意識型態鬥爭裡,新儒學如何被新儒家建構。本文認為,這一過程與徐復觀由政治而學術界的生涯轉換是若合符節的。因此,本文乃以50年代的徐復觀雜文、《民主評論》、《自由中國》半月刊,《先總統蔣公全集》與《雷震日記》為材料,考察其主張演變,以揭示一場場論戰之間,如何徐復觀漸漸與唐、牟達成共識,成為一位新儒家。
參考文獻 1. 文獻
毛子水:《子水文存》。台北市:文星書店,1963。
任卓宣:《三民主義底比較研究》。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55。
牟宗三著:《牟宗三先生全集》共三十二冊。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徐訏等著:《唐君毅懷念集》。台北市:牧童出版社,1978。
吳稚暉:《吳稚暉先生文粹》兩冊。台北市:華文書局,1969年。
胡適口述、胡頌平記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4。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集﹝八﹞1940~195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集﹝九﹞1953~196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適著、耿雲志編:《胡適遺稿及祕藏書信》。河肥市:黃山書社,1994。
唐君毅著、唐君毅全集編委會:《唐君毅全集》共三十冊。台北市:學生書局,1990年。
殷海光著、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共十八冊。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孫 文:《三民主義》。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60年。
徐復觀:《新版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市: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7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市:哈佛燕京社補助、東海大學出版,196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中市:東海大學,1966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市: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復觀:《石濤之一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73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一﹞》。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二﹞》。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三﹞》。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四﹞》。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市:學生書局,1972年。
徐復觀:《黃大癡兩山水長卷的真偽問題》。台北市:學生書局,1977年。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市: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一﹞論中共》。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二﹞看世局》。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三﹞記所思》。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四﹞憶往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文錄選粹》。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續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著、薛順雄編:《中國文學史續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市:學生書局,1982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論戰與譯述》。台北市:志文書局,1982年。
徐復觀:《徐復觀最後雜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
徐復觀著、翟志成馮耀明編:《徐復觀最後日記》。台北市:允晨文化,1987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徐復觀文存》。台北市:學生書局,1991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徐復觀家書精選》。台北市:學生書局,1993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黎漢基編:《徐復觀家書集﹝1963-198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一﹞思想文化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二﹞思想文化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三﹞國際政治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四﹞國際政治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五﹞兩岸三地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兩岸三地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文化與人生》。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二﹞儒家思想與人文世界》。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四﹞中國藝術精神》。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五﹞兩漢思想史選錄》。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郭廷以校閱、沈雲龍訪問:《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3年。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六冊文教類一》。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七冊文教類二》。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八冊文教類三》。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九冊文教類四》。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廿十冊序跋函札類一》。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廿一冊序跋函札類二》。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冊》。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景福門回憶錄》。台北市: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62年。
張佛泉:《民主與人權》。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年。
張漱菡:《胡秋原傳》。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萬亞剛:《國共鬥爭的見聞》。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90年。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硏院近史所,2007年。
陳誠著、何智霖等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友人書》。新店市:國史館,2009年。
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記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5年。
費正清著、賈玉文等譯:《費正清自傳》。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曾約農著:〈私立東海大學〉,收入:《教育與文化》15卷9期。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0﹞雷震秘藏書信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1﹞第一個十年1948-1949》。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2﹞第一個十年1950》。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3﹞第一個十年1951》。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4﹞第一個十年1952》。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5﹞第一個十年1953》。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6﹞第一個十年1954》。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8﹞1955~1956第一個十年》。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9﹞第一個十年1957~1958》。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0﹞第一個十年1959~1960》。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錢穆:《錢賓四全集﹝五十三﹞素書樓餘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蔣介石著、張其昀編:《先總統 蔣公全集》共四冊。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
戴季陶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上海:民智書店,1927年。

《文星雜誌》
《中華雜誌》
《民主評論》
《自由中國》
《幼獅》
《國魂》
《學原》
《國小國語課本》1952年版共十二冊。
《國中國文課本》1952年版共六冊。

2. 專書:
林 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2002。
Furth, Charlotte edit, The Limit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 of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press,1976.
Gramsci, Antonio, The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 New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1971.
Hayek,F.A,The Road to Serfdom,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6
Joseph V, Femia,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Hegemony, Conciousness, and the Revoluyionary Prece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7.
Manheim, Karl, Essays o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1988.
Mouffe,Chantel and Buci-Glueckmann,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Boston, Mass.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王守仁著、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基隆市:法嚴出版社,2000年。
[美]班雅明‧史華慈著,許紀霖、宋宏編:《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美]卡諾伊著、杜麗燕譯:《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美]列文森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德]曼海姆著、李書崇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北京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韋慕庭訪問、吳修垣譯:《吳國楨口述回憶與台灣政局(1949~195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施密特著、姚朝森譯:《政治性的概念》。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年。
[德]鄂蘭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德]鄂蘭著、蘇友貞譯:《心智生命》。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
[德]鄂蘭著、陳周旺譯:《論革命》。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7年。
[英]艾尼斯特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2000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4。
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編:《曾約農校長──東海大學教育理想的建制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藏,未發行。
林安梧著:《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市:文海基金會,1996年。
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林慶彰編:《日據期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台北市:學生書局,2000年。
杜正勝、許倬雲等:《新學術之路》上、下冊。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
韋政通著:《儒家與現代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9年。
韋政通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東大圖書股市有限公司,1984年。
馬之驌著:《雷震與蔣介石》。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章 清著:《胡適派學人群與當代自由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曹永洋編:《徐復觀教授記念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
梅可望發行:《東海大學校史》。台中市:東海大學出版社,1981。
張朋園著:《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7年。
陳明通著:《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俊傑著:《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黃俊傑著:《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市:正中書局,1995年。
楊 牧著:《奇萊後書》。台北市:洪範書店,2009年。
蔡仁厚著:《新儒家與新世紀》。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翟志成著:《當代新儒家史論》。台北市:允晨文化,1993年。
潘朝陽著:《台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劉述先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劉述先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黎漢基著:《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台灣,1919-1969》。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08年。
蔣聯華著:《學術與政治:徐復觀思想研究》。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謝曉東著:《現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薛化元著:《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
龔鵬程著:《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3. 單篇論文

Anderson,Perry, The Anatomies of Gramsci,I/100, New Left Review,London,1979.
王金壽:〈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收入:《台灣政治學刊》,2006年1月號。
朱浤源:〈再論孫立人與郭廷亮「匪諜」案〉,收入《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財團法人補償基金會,2001年。
成中英〈當代新儒學與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個致廣大與盡精微的追求〉,收入: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收入:《近代中國》,2003年3月號。
李明輝:〈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爭論之一個剖面〉,收入:《東海大學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1992年。
李明輝:〈論所謂「儒家的泛道德主義」〉,收入:《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
李淑珍:〈徐復觀在台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上〉,收入:《當代》,2004年2月。
李淑珍:〈徐復觀在台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下〉,收入:《當代》,2004年3月。
李淑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O年代台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收入《思與言》,2011年6月號。
余英時:〈錢穆與新儒家〉,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麟: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麟: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收入:《21世紀》1991年8月號。
林毓生:〈關於儒學開出民主說的批評〉,收入:《明報月刊》。
韋政通〈兩種心態‧一個目標〉收入: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韋政通〈理想的火焰〉收入: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陳昭瑛:〈一個時代的開始──激進的儒家徐復觀先生〉,收入:《歷史月刊》1989年4月號。
陳舜芬:〈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收入:《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2期。
陳瑞麟:〈在傳統與革新中徬徨──50年代台灣思想界幾個科學觀的拉鋸〉。收入:《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承與演變研討會論文集》,未刊,見陳瑞麟老師個人網站﹝http://www.scu.edu.tw/philos/index/teacher/chen/newchen.htm﹞。
曹 忻:〈誰有青年,誰有將來──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爭取青年的努力與挫折〉,收入:《兩岸發展史研究》,第六期。
陳忠信:〈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收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年2月號。
馮啟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收入:《傳記文學》,2008年8月號。
曾建元、趙叔鍵:〈革命的,還是復古的?正統三民主義道德思想與儒家倫理學說關係的時代考掘〉,收入:《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五期。
曾建元:〈德治與法治的時空交錯──中國法治社會形成過程中的蔣中正法律思想〉,《台大法學論叢》2005年11月號,頁47。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收入:《臺灣社會研究》,第4期,1988年12月。
翟志成:〈文化激進主義V.S.文化保守主義:胡適與港台新儒家〉,收入:《新亞學報》2008年1月號。
蘇瑞鏘:〈《民主評論》的新儒家與《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者關係變化初探:以徐復觀與殷海光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思與言》,101年3月號。

4. 學位論文:
Lee SuSan, Xu FuGuan and New Confucians(1949-1969):The democracy of an exile generation. Brown University, 1998.
林淇瀁:《意識型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50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敬智:《50年代台灣知識社群關於「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的辯論之分析》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焜源:《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台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許順昇:《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網路資料:
杜魯門:〈杜魯門的韓戰宣言〉﹝見Freedom Library Home:
http://faithandfreedom.us/documents/20thcentury/koreanwar.htm﹞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型態〉。﹝見中共共產主義資料庫:http://www.xiachao.org.tw/ccdb/data/Classics/ME/1845/Feuerbach/Feuerbach.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09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端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D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啟余zh_TW
dc.creator (作者) 廖啟余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6:31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6: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6: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5151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7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的哲學成就,歷來在五四運動的脈絡中獲得定位。本文則基於知識社會學的關懷,願予一新詮,即以新儒家在戰後台灣展開學術活動,並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50年代為研究重心,考察同時與自由主義、國民黨儒學的兩種政治意識型態鬥爭裡,新儒學如何被新儒家建構。本文認為,這一過程與徐復觀由政治而學術界的生涯轉換是若合符節的。因此,本文乃以50年代的徐復觀雜文、《民主評論》、《自由中國》半月刊,《先總統蔣公全集》與《雷震日記》為材料,考察其主張演變,以揭示一場場論戰之間,如何徐復觀漸漸與唐、牟達成共識,成為一位新儒家。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獻回顧、理論框架與問意 3識
一、文獻回顧 3
二、理論框架 6
﹝一﹞、中心的霸權危機 7
﹝二﹞、邊緣化之恨 8
﹝三﹞、意識型態的中介:怨恨與意志 9
三、問題意識 12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研究限制 13
一、體例限制 13
二、收集材料的限制 13
三、年代限制 13
四、霸權代表性的限制 14
第三節 章節架構 14
附 表 重要事件年表 17

第二章 撤退來台的國民黨 18

第一節 冷戰中的中華民國 18
第二節 再造中樞 19
第二節 政治在學術之前 26
第四節 結語 30

第三章 致德先生 31

第一節 徐復觀的霸權工程 31
第二節 《民主》、《自由》在中國 34
第三節 道德國族主義與反共霸權I 39
第四節 滿盤棋輸氣未降I 41
一、殷海光 42
二、「自由與權利」論戰 43
三、「領域與階層」論戰 46
附 論 消極革命與「民主開出論」 52
第四節 結語 54

第四章 致賽先生 56

第一節 在革命實踐研究院與史語所之間 57
一、革命實踐研究院 57
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8
三、東海大學 60
第二節 道德國族主義與反共霸權II 61
第三節 滿盤棋輸氣未降II 63
一、1955年之前的學術環境 64
二、「考據與義理」論戰 67
三、「考據與義理」論戰的插曲一、科學買辦 70
四、「考據與義理」論戰的插曲二、考據文丐 74
第四節 結語 79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書目 86
zh_TW
dc.format.extent 176098 bytes-
dc.format.extent 170559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0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徐復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儒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主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後台灣zh_TW
dc.title (題名) 論戰間﹝1949-1958﹞的徐復觀zh_TW
dc.title (題名) Fu-Guan Xu in Critics(1949-1958)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文獻
毛子水:《子水文存》。台北市:文星書店,1963。
任卓宣:《三民主義底比較研究》。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55。
牟宗三著:《牟宗三先生全集》共三十二冊。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徐訏等著:《唐君毅懷念集》。台北市:牧童出版社,1978。
吳稚暉:《吳稚暉先生文粹》兩冊。台北市:華文書局,1969年。
胡適口述、胡頌平記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4。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集﹝八﹞1940~195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集﹝九﹞1953~196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適著、耿雲志編:《胡適遺稿及祕藏書信》。河肥市:黃山書社,1994。
唐君毅著、唐君毅全集編委會:《唐君毅全集》共三十冊。台北市:學生書局,1990年。
殷海光著、林正弘編:《殷海光全集》共十八冊。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孫 文:《三民主義》。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60年。
徐復觀:《新版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市: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7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市:哈佛燕京社補助、東海大學出版,196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中市:東海大學,1966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市: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復觀:《石濤之一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73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一﹞》。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二﹞》。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三﹞》。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四﹞》。台北市:環宇書局,1971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市: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市:學生書局,1972年。
徐復觀:《黃大癡兩山水長卷的真偽問題》。台北市:學生書局,1977年。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市: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一﹞論中共》。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二﹞看世局》。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三﹞記所思》。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雜文集﹝四﹞憶往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0年。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文錄選粹》。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續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著、薛順雄編:《中國文學史續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82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市:學生書局,1982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論戰與譯述》。台北市:志文書局,1982年。
徐復觀:《徐復觀最後雜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84年。
徐復觀著、翟志成馮耀明編:《徐復觀最後日記》。台北市:允晨文化,1987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徐復觀文存》。台北市:學生書局,1991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編:《徐復觀家書精選》。台北市:學生書局,1993年。
徐復觀著、曹永洋黎漢基編:《徐復觀家書集﹝1963-198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一﹞思想文化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二﹞思想文化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三﹞國際政治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四﹞國際政治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五﹞兩岸三地卷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兩岸三地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文化與人生》。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二﹞儒家思想與人文世界》。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四﹞中國藝術精神》。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五﹞兩漢思想史選錄》。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郭廷以校閱、沈雲龍訪問:《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3年。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六冊文教類一》。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七冊文教類二》。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八冊文教類三》。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九冊文教類四》。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廿十冊序跋函札類一》。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廿一冊序跋函札類二》。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冊》。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張其昀:《景福門回憶錄》。台北市: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62年。
張佛泉:《民主與人權》。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年。
張漱菡:《胡秋原傳》。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萬亞剛:《國共鬥爭的見聞》。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90年。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硏院近史所,2007年。
陳誠著、何智霖等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友人書》。新店市:國史館,2009年。
陳儀深等訪問、王景玲等記錄:《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5年。
費正清著、賈玉文等譯:《費正清自傳》。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曾約農著:〈私立東海大學〉,收入:《教育與文化》15卷9期。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0﹞雷震秘藏書信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1﹞第一個十年1948-1949》。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2﹞第一個十年1950》。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3﹞第一個十年1951》。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4﹞第一個十年1952》。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5﹞第一個十年1953》。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6﹞第一個十年1954》。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8﹞1955~1956第一個十年》。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9﹞第一個十年1957~1958》。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0﹞第一個十年1959~1960》。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錢穆:《錢賓四全集﹝五十三﹞素書樓餘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蔣介石著、張其昀編:《先總統 蔣公全集》共四冊。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
戴季陶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上海:民智書店,1927年。

《文星雜誌》
《中華雜誌》
《民主評論》
《自由中國》
《幼獅》
《國魂》
《學原》
《國小國語課本》1952年版共十二冊。
《國中國文課本》1952年版共六冊。

2. 專書:
林 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2002。
Furth, Charlotte edit, The Limit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 of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press,1976.
Gramsci, Antonio, The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 New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1971.
Hayek,F.A,The Road to Serfdom,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6
Joseph V, Femia,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Hegemony, Conciousness, and the Revoluyionary Prece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7.
Manheim, Karl, Essays o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1988.
Mouffe,Chantel and Buci-Glueckmann, 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 Boston, Mass.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王守仁著、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基隆市:法嚴出版社,2000年。
[美]班雅明‧史華慈著,許紀霖、宋宏編:《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美]卡諾伊著、杜麗燕譯:《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美]列文森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德]曼海姆著、李書崇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北京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韋慕庭訪問、吳修垣譯:《吳國楨口述回憶與台灣政局(1949~195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施密特著、姚朝森譯:《政治性的概念》。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年。
[德]鄂蘭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德]鄂蘭著、蘇友貞譯:《心智生命》。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
[德]鄂蘭著、陳周旺譯:《論革命》。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7年。
[英]艾尼斯特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市:聯經,2000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4。
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編:《曾約農校長──東海大學教育理想的建制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藏,未發行。
林安梧著:《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市:文海基金會,1996年。
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林慶彰編:《日據期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台北市:學生書局,2000年。
杜正勝、許倬雲等:《新學術之路》上、下冊。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
韋政通著:《儒家與現代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989年。
韋政通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東大圖書股市有限公司,1984年。
馬之驌著:《雷震與蔣介石》。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章 清著:《胡適派學人群與當代自由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曹永洋編:《徐復觀教授記念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
梅可望發行:《東海大學校史》。台中市:東海大學出版社,1981。
張朋園著:《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台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7年。
陳明通著:《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俊傑著:《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黃俊傑著:《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市:正中書局,1995年。
楊 牧著:《奇萊後書》。台北市:洪範書店,2009年。
蔡仁厚著:《新儒家與新世紀》。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翟志成著:《當代新儒家史論》。台北市:允晨文化,1993年。
潘朝陽著:《台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劉述先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劉述先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黎漢基著:《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台灣,1919-1969》。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08年。
蔣聯華著:《學術與政治:徐復觀思想研究》。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謝曉東著:《現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薛化元著:《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
龔鵬程著:《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3. 單篇論文

Anderson,Perry, The Anatomies of Gramsci,I/100, New Left Review,London,1979.
王金壽:〈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收入:《台灣政治學刊》,2006年1月號。
朱浤源:〈再論孫立人與郭廷亮「匪諜」案〉,收入《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財團法人補償基金會,2001年。
成中英〈當代新儒學與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個致廣大與盡精微的追求〉,收入: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收入:《近代中國》,2003年3月號。
李明輝:〈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爭論之一個剖面〉,收入:《東海大學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1992年。
李明輝:〈論所謂「儒家的泛道德主義」〉,收入:《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
李淑珍:〈徐復觀在台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上〉,收入:《當代》,2004年2月。
李淑珍:〈徐復觀在台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下〉,收入:《當代》,2004年3月。
李淑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O年代台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收入《思與言》,2011年6月號。
余英時:〈錢穆與新儒家〉,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麟: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猶記風吹水上麟: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收入:《21世紀》1991年8月號。
林毓生:〈關於儒學開出民主說的批評〉,收入:《明報月刊》。
韋政通〈兩種心態‧一個目標〉收入: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韋政通〈理想的火焰〉收入: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陳昭瑛:〈一個時代的開始──激進的儒家徐復觀先生〉,收入:《歷史月刊》1989年4月號。
陳舜芬:〈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收入:《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2期。
陳瑞麟:〈在傳統與革新中徬徨──50年代台灣思想界幾個科學觀的拉鋸〉。收入:《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承與演變研討會論文集》,未刊,見陳瑞麟老師個人網站﹝http://www.scu.edu.tw/philos/index/teacher/chen/newchen.htm﹞。
曹 忻:〈誰有青年,誰有將來──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爭取青年的努力與挫折〉,收入:《兩岸發展史研究》,第六期。
陳忠信:〈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收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年2月號。
馮啟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收入:《傳記文學》,2008年8月號。
曾建元、趙叔鍵:〈革命的,還是復古的?正統三民主義道德思想與儒家倫理學說關係的時代考掘〉,收入:《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五期。
曾建元:〈德治與法治的時空交錯──中國法治社會形成過程中的蔣中正法律思想〉,《台大法學論叢》2005年11月號,頁47。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收入:《臺灣社會研究》,第4期,1988年12月。
翟志成:〈文化激進主義V.S.文化保守主義:胡適與港台新儒家〉,收入:《新亞學報》2008年1月號。
蘇瑞鏘:〈《民主評論》的新儒家與《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者關係變化初探:以徐復觀與殷海光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思與言》,101年3月號。

4. 學位論文:
Lee SuSan, Xu FuGuan and New Confucians(1949-1969):The democracy of an exile generation. Brown University, 1998.
林淇瀁:《意識型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50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敬智:《50年代台灣知識社群關於「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的辯論之分析》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焜源:《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台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許順昇:《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網路資料:
杜魯門:〈杜魯門的韓戰宣言〉﹝見Freedom Library Home:
http://faithandfreedom.us/documents/20thcentury/koreanwar.htm﹞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型態〉。﹝見中共共產主義資料庫:http://www.xiachao.org.tw/ccdb/data/Classics/ME/1845/Feuerbach/Feuerbach.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