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李珥《醇言》研究:以儒解老與刪削轉化
作者 張廷熏
貢獻者 詹康
張廷熏
關鍵詞 李珥
《醇言》
《老子》
以儒解老
刪削
轉化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6:54 (UTC+8)
摘要 李珥一反朝鮮儒者傳統上對老子完全否定的態度,欣賞老子的價值,選擇《老子》五分之二的內容,重新編輯,加以註解,以他的哲學刪削轉化老子的槪念,使老子和儒家哲學能夠連結。本論文解釋了李珥哲學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氣論的三個結構、心性論、修養論及經世論等,做爲理解《醇言》的基礎。然後對《醇言》的重要概念,舉出「理氣」、「矯氣質」、「務實」等觀念予以探討,藉此提出《醇言》特有的思維體系。最後對於李珥刪削與轉化老子觀念的地方,舉出「道體」、「心體」、「修己治人」等重點進行討論,以呈現《醇言》「以儒解老」的立場。經過本論文研究發現,學界以儒道同源、會通、融通、妙合、交涉等用語來定位《醇言》,過於強調儒道之平等關係,這已經超過李珥「以儒解老」的基本立場。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朱 熹(2007年),《朱子語類》,合肥:黃山。
李彦迪(2013年),《晦齋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
李 珥(1958年),《栗谷全書》,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社。
───(1987年),《醇言》,首爾:國學資料院。
李 滉(2003年),《退溪集》,首爾:明文。
宋時烈(1985年),《宋子大全》,首爾:保景文化。
宋翼弼(1988年),《龜峰集》,嶺南: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
吳 怡(1993年),《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
徐敬德(1992年),《花潭集》,首爾:世界。
陳鼓應註(1975年),《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註(2000年),《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
賀榮一(1985年),《道德經註譯與析解》,臺北:五南。
董思靖(1984年),《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臺北:新文豐。
鄭道傳(2009年),《三峰集》,首爾:韓國學術。

二、當代學界專書及論文

王邦雄(1980年),《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
李宣侚(2001年),〈《醇言》與《道德經》的儒家解讀〉,《中國哲學史》第2期,頁122—126。
李鐘晟(2002年),〈栗谷「老子觀」中的「自我修養」〉,《大同哲學》第19輯,頁72—96。(韓文)
───(2003年),〈栗谷「老子觀」所反映的「性理學的存有論」之架構〉,《韓國思想與文化》第21輯,頁371—400。(韓文)
───(2007年),〈栗谷《醇言》的經世論立場〉,《東西哲學研究》第44號,頁293—318。(韓文)
宋恒龍(1992年),〈栗谷李珥的老子研究和道家哲學──以《醇言》爲核心〉,《道家文化研究》,頁143—153。(韓文)
宋錫球(1993年),《李栗谷》,臺北:東大。
林安梧(2008年),〈《醇言》、《道德經》與「儒道同源互補」──以栗谷《醇言》前五章爲核心展開的一些思考〉,《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頁21—48。
林建德(2007年),《《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以語言策略、對反思維與有無觀爲線索》,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頁43—79。
金白鉉(1999年),〈老子栗谷注淺釋〉,《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頁375—389。
金洛必(1996年),〈栗谷李珥《醇言》所呈現的「儒道交涉」──以經世理念爲中心〉,《圓佛教思想》第20輯,頁451—456。(韓文)
金學材(2002年),《栗谷《醇言》的研究》,韓國學中央硏究院碩士論文 。(韓文)
───(2008年),Two Neo-Confucian Perspectives on the Way : Yi Yi’s and Li Zhi’s Commentaries on the Laoz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金學睦(2001年),《栗谷李珥的老子》,首爾:藝文。(韓文)
───(2002年),〈從《醇言》看栗谷李珥的思想〉,《東西哲學研究》第23號,頁297—314。(韓文)
胡 適(1991年),《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
馬 耘(2005年),《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老子》「道」概念形上實體說疑義商榷〉,《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4卷,頁84—104。
許雅棠(2003年),〈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 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71—190。
曺玟煥(2009年),〈關於栗谷《醇言》韓國哲學史的位相之研究〉,《東陽哲學》第32輯,頁45—74。(韓文)
徐復觀(1969年),《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
梁啟超(1987年),《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
陳鼓應(1999年),《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
───(2000年),〈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 卷, 頁1—22。
袁保新(1998年),《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
張立文(1994年),〈栗谷的理氣觀〉,《栗谷思想研究》第1輯,頁83—122。
張岱年(1982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 敏(2003年),《立言垂教:李珥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鐘元(1975年),Tao : a New Way of Thinking, New York : Harper & Row.
崔英辰(1987年),〈對栗谷《易數策》的系統性理解〉,《全北大學校人文論叢》第17輯,頁95—113。(韓文)
馮友蘭(1993年),《中國哲學史》上冊 ,臺北:臺灣商務。
琴章泰(2006年),《韓國儒學的老子理解》,首爾:首爾大學敎出版社。
楊祖漢(2006年),〈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李栗谷思想特色〉,《栗谷思想研究》第13輯,頁17—31。
鄭元在(2007年),〈賞析李珥哲學的兩種視角:主氣論與理氣之妙論〉,《哲學思想》第26輯 ,頁27—54。(韓文)
鄭 崙(2002年),〈《醇言》之「體用論」架構〉,《汎韓哲學會》第27輯,頁229—250。(韓文)
劉笑敢(1997年),《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三民。
───(2006年),《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劉福增(1999年),《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
劉澤華(1996年),《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蕭公權(1982年),《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
韓亨祚(2006年),高寧譯,〈少年栗谷和老僧的對話:佛教和朱子學的哲學碰撞〉,《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83—3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9154014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4014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廷熏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廷熏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6:54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6:5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6:5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154014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7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4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李珥一反朝鮮儒者傳統上對老子完全否定的態度,欣賞老子的價值,選擇《老子》五分之二的內容,重新編輯,加以註解,以他的哲學刪削轉化老子的槪念,使老子和儒家哲學能夠連結。本論文解釋了李珥哲學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氣論的三個結構、心性論、修養論及經世論等,做爲理解《醇言》的基礎。然後對《醇言》的重要概念,舉出「理氣」、「矯氣質」、「務實」等觀念予以探討,藉此提出《醇言》特有的思維體系。最後對於李珥刪削與轉化老子觀念的地方,舉出「道體」、「心體」、「修己治人」等重點進行討論,以呈現《醇言》「以儒解老」的立場。經過本論文研究發現,學界以儒道同源、會通、融通、妙合、交涉等用語來定位《醇言》,過於強調儒道之平等關係,這已經超過李珥「以儒解老」的基本立場。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目錄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論文主要內容及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朝鮮儒者對佛老的批判及理解 9
第一節 朝鮮前期儒者的異端批判意識 9
第二節 李珥對異端在批判中有包容 13
第三章 李珥的哲學思想 17
第一節 李珥理氣論的三個結構 17
第二節 李珥的心性論 25
第三節 李珥的修己治人 32
第四章 李珥對《老子》的理解:《醇言》 43
第一節 《醇言》的編排及結構 43
第二節 「體用」與「理氣」觀念之於《醇言》 51
一、「道」之稱「太極」與「陰陽」之稱「氣」 52
二、「無爲而無不爲」之稱爲「本然之理無爲而乘氣之理無不爲」 57
三、「德」之稱爲「氣質之性」 59
第三節 「修己」與「矯氣質」觀念之於《醇言》 61
一、「虛心」作爲修養的前提 61
二、「損」、「嗇」作爲修養的基本原理 64
三、「三寶」作爲修養實踐的方法(1) 67
四、「靜重」作爲修養實踐的方法(2) 70
第四節 「治人」與「務實」觀念之於《醇言》 73
一、「聖人」作爲治人的主體 73
二、「無爲」作爲治人的基本原理 75
第五章 《醇言》對《老子》的刪削與轉化 79
第一節 《醇言》對《老子》的刪削 80
一、《醇言》對「仁義禮智」概念之刪削 81
二、《醇言》對「有、無」概念之刪削 84
三、《醇言》對「小國寡民」概念之刪削 87
第二節 《醇言》對《老子》的轉化(1) 91
一、《醇言》對「無爲」概念之轉化 91
二、《醇言》對「損」、「嗇」概念之轉化 96
第三節 《醇言》對《老子》的轉化(2) 100
一、《醇言》對「道」概念之轉化 101
二、《醇言》對「德」概念之轉化 107
第四節 《醇言》、《天道策》及老莊思想的關係 112
第六章 結論 116
參考文獻 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195375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4014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醇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老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儒解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刪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轉化zh_TW
dc.title (題名) 李珥《醇言》研究:以儒解老與刪削轉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朱 熹(2007年),《朱子語類》,合肥:黃山。
李彦迪(2013年),《晦齋集》,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
李 珥(1958年),《栗谷全書》,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社。
───(1987年),《醇言》,首爾:國學資料院。
李 滉(2003年),《退溪集》,首爾:明文。
宋時烈(1985年),《宋子大全》,首爾:保景文化。
宋翼弼(1988年),《龜峰集》,嶺南:嶺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
吳 怡(1993年),《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
徐敬德(1992年),《花潭集》,首爾:世界。
陳鼓應註(1975年),《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
───註(2000年),《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
賀榮一(1985年),《道德經註譯與析解》,臺北:五南。
董思靖(1984年),《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臺北:新文豐。
鄭道傳(2009年),《三峰集》,首爾:韓國學術。

二、當代學界專書及論文

王邦雄(1980年),《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
李宣侚(2001年),〈《醇言》與《道德經》的儒家解讀〉,《中國哲學史》第2期,頁122—126。
李鐘晟(2002年),〈栗谷「老子觀」中的「自我修養」〉,《大同哲學》第19輯,頁72—96。(韓文)
───(2003年),〈栗谷「老子觀」所反映的「性理學的存有論」之架構〉,《韓國思想與文化》第21輯,頁371—400。(韓文)
───(2007年),〈栗谷《醇言》的經世論立場〉,《東西哲學研究》第44號,頁293—318。(韓文)
宋恒龍(1992年),〈栗谷李珥的老子研究和道家哲學──以《醇言》爲核心〉,《道家文化研究》,頁143—153。(韓文)
宋錫球(1993年),《李栗谷》,臺北:東大。
林安梧(2008年),〈《醇言》、《道德經》與「儒道同源互補」──以栗谷《醇言》前五章爲核心展開的一些思考〉,《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頁21—48。
林建德(2007年),《《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以語言策略、對反思維與有無觀爲線索》,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老子》有無觀之哲學新解〉,《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頁43—79。
金白鉉(1999年),〈老子栗谷注淺釋〉,《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頁375—389。
金洛必(1996年),〈栗谷李珥《醇言》所呈現的「儒道交涉」──以經世理念爲中心〉,《圓佛教思想》第20輯,頁451—456。(韓文)
金學材(2002年),《栗谷《醇言》的研究》,韓國學中央硏究院碩士論文 。(韓文)
───(2008年),Two Neo-Confucian Perspectives on the Way : Yi Yi’s and Li Zhi’s Commentaries on the Laoz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金學睦(2001年),《栗谷李珥的老子》,首爾:藝文。(韓文)
───(2002年),〈從《醇言》看栗谷李珥的思想〉,《東西哲學研究》第23號,頁297—314。(韓文)
胡 適(1991年),《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
馬 耘(2005年),《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老子》「道」概念形上實體說疑義商榷〉,《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4卷,頁84—104。
許雅棠(2003年),〈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 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71—190。
曺玟煥(2009年),〈關於栗谷《醇言》韓國哲學史的位相之研究〉,《東陽哲學》第32輯,頁45—74。(韓文)
徐復觀(1969年),《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
梁啟超(1987年),《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
陳鼓應(1999年),《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
───(2000年),〈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 卷, 頁1—22。
袁保新(1998年),《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
張立文(1994年),〈栗谷的理氣觀〉,《栗谷思想研究》第1輯,頁83—122。
張岱年(1982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 敏(2003年),《立言垂教:李珥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鐘元(1975年),Tao : a New Way of Thinking, New York : Harper & Row.
崔英辰(1987年),〈對栗谷《易數策》的系統性理解〉,《全北大學校人文論叢》第17輯,頁95—113。(韓文)
馮友蘭(1993年),《中國哲學史》上冊 ,臺北:臺灣商務。
琴章泰(2006年),《韓國儒學的老子理解》,首爾:首爾大學敎出版社。
楊祖漢(2006年),〈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李栗谷思想特色〉,《栗谷思想研究》第13輯,頁17—31。
鄭元在(2007年),〈賞析李珥哲學的兩種視角:主氣論與理氣之妙論〉,《哲學思想》第26輯 ,頁27—54。(韓文)
鄭 崙(2002年),〈《醇言》之「體用論」架構〉,《汎韓哲學會》第27輯,頁229—250。(韓文)
劉笑敢(1997年),《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三民。
───(2006年),《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劉福增(1999年),《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
劉澤華(1996年),《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蕭公權(1982年),《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
韓亨祚(2006年),高寧譯,〈少年栗谷和老僧的對話:佛教和朱子學的哲學碰撞〉,《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83—31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