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 Style of the Poem of rhythm of Hsu Chih-Mo |
Creator | 林曉文 |
Contributor | 竺家寧 林曉文 |
Key Words | 徐志摩 新詩 韻律風格 語言風格 |
Date | 2013 |
Date Issued | 29-Jul-2014 16:08:50 (UTC+8) |
Summary | 徐志摩(1897-193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高度知名度,活躍於二十年代文壇,1926年在《晨報副刊‧詩鐫》開始了格律詩運動,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引進西洋詩體,創造新體詩,試驗新形式,用文學去實踐他的理想,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啟新的里程碑,他是新月詩派的靈魂人物,也是格律詩派的提倡者、創作者。 徐志摩創作新詩時追求韻律,卻又不拘泥於格律,在傳統的格律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讀徐志摩的詩,可以感受其在聲韻上的用心,他將聲母、韻巧妙安排,並搭配形式整齊的詩句,使音樂在詩中自然流動。運用客觀的語言風格學分析徐志摩新詩,可以具體說出其產生「音樂美」的因素,去瞭解徐志摩個人驅遣語言的風格,能為鑑賞徐志摩新詩的音樂美提供另一途徑。 本論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欲探討徐志摩新詩作品的韻律風格,將以徐志摩所出版的三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為研究範圍,進行韻律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論述押韻的音韻效果,再整理分析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因詩人並不全用國語押韻,故也會討論使用吳方言、古韻等押韻的現象,再進一步整理歸納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第三章〈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再分析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並討論一行詩中有兩種句中韻搭配的形式。第四章〈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再分別論述一行中單一頭韻及兩組頭韻的音韻效果。第五章〈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說明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再探討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並從出現位置討論其韻律效果。第六章〈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分別就單音節詞、重疊詞、詞組、不成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反覆現象來探討其詩歌韻律。第七章〈結論〉整合上述各章研究成果,總結徐志摩詩歌的韻律風格。 |
參考文獻 | 一、徐志摩詩集 梁錫華編著,《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2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全五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補編》全4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趙遐秋等編,《徐志摩全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全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全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顧永棣編注,《徐志摩詩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2月。 二、專書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方 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 王 力,《漢語詩律學》, 江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漢語學詞典》,山東:山東教育,1997年。 《現代詩律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重印本,1990年3月。 余光中,《分水嶺上》,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李潤新,《文學語言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4年10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7月二版。 竺家寧,《中國與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3月。 林明德等著,《中國新詩賞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 徐 芳,《中國新詩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4月。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臺北:蘭亭出版,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2年。 《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6年 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00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 許世旭,《新詩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光磊,《關於發展漢語統計風格學的獻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3年。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程光煒,《雨中聽楓‧詩歌的語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舒蘭,《北伐前後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7年。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6月。 《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10月。 《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8月。 黃慶萱,《漢語修辭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楊昌年,《新詩研究》,臺北:蘭台書局,1975年9月。 楊鴻銘,《新詩創作與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雷蒙德.查普曼著,王晶培譯,《語言學與文學》,臺北:結構出版群,1989年。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漢語風格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盧斯飛選析,《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5月。 蕭 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語音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羅 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羅常培,《中國音韻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49年。 蘇旋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二版。 蘇維熊,《英詩韻律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0月初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從聲韻學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1期,1975年。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 方祖燊,〈論中國詩的音樂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6期,1977年,頁176-194。 王志建,〈徐志摩的短詩集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 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王 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 朱光潛,〈研究詩歌的方法〉,《國文雜誌》第三卷第4期,1945 年9月。 朱光潛,〈詩的難與易〉,《文學雜誌》第二卷第1期復刊號,1947年6月。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 朱 湘,〈評徐君「志摩的詩」〉,《小說月報》第十七卷第一號,1926年1月。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論〉,《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 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吳瑾瑋,〈從語料庫語言學觀點研究白居易詩重疊運用〉,《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10年6月。 呂 煦,〈英語頭韻探析〉,《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2003年。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 沈 豔,〈英文押韻現象拾趣〉,《外語研究》第6期,2007年。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 竺家寧,〈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1993年10月。 竺家寧,〈析論古典詩歌中的韻律〉,《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6月。 竺家寧,〈從語言風格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 竺家寧,〈詩歌教學與韻律分析〉,《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4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成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灣書店印行,臺北1994年5月。 竺家寧,〈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1994年12月。 竺家寧,〈語料上雙聲疊韻和音近的區分〉,《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姚榮松,〈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國文學誌》,2004年。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現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 徐 青,〈談語言風格〉,收錄於《語言知識》第10期,1959年。 馬 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高永晨,〈漢語“雙聲、疊韻”與英語Alliteration&Assonance的跨文化差異〉,《(蘇州大學外語學校)外語與外語教學》,第8期2004年。 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 高萬云,〈文學語言的可變性規律初探〉,《文學評論》,1990年5期。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收錄於北大編《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陳 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半月刊第十三卷第6期,1956年。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 張德明,〈試論語言修辭與語言風格〉,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張慧美,〈新聞標題之音韻風格研究〉,中山大學《文與哲》第五期,2004年。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 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80年第2輯。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扮嘴—論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黃宏煦,〈語體風格學與修辭學〉,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 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 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 鄒光明,〈文學語言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 趙代君,〈論文學語言的特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 劉曉文,〈文學語言的雙重品格---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北京師範大學版, 1991年。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劉 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得體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黎運漢,〈語言風格系統論〉,《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墨 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440卷,1985年10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第63期,1974年9月。 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 龔顯宗,〈論徐志摩的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 四、網路資源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1.edu.tw/ccr/# 東方語言學資料庫:http://www.e-astl-ing.-org/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22 102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22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竺家寧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曉文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曉文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9-Jul-2014 16:08:5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9-Jul-2014 16:08:5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9-Jul-2014 16:08:5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591202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8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91202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徐志摩(1897-193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高度知名度,活躍於二十年代文壇,1926年在《晨報副刊‧詩鐫》開始了格律詩運動,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引進西洋詩體,創造新體詩,試驗新形式,用文學去實踐他的理想,為中國新詩的發展開啟新的里程碑,他是新月詩派的靈魂人物,也是格律詩派的提倡者、創作者。 徐志摩創作新詩時追求韻律,卻又不拘泥於格律,在傳統的格律上有所突破與創新。讀徐志摩的詩,可以感受其在聲韻上的用心,他將聲母、韻巧妙安排,並搭配形式整齊的詩句,使音樂在詩中自然流動。運用客觀的語言風格學分析徐志摩新詩,可以具體說出其產生「音樂美」的因素,去瞭解徐志摩個人驅遣語言的風格,能為鑑賞徐志摩新詩的音樂美提供另一途徑。 本論文《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欲探討徐志摩新詩作品的韻律風格,將以徐志摩所出版的三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為研究範圍,進行韻律分析。全論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論述押韻的音韻效果,再整理分析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因詩人並不全用國語押韻,故也會討論使用吳方言、古韻等押韻的現象,再進一步整理歸納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第三章〈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再分析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並討論一行詩中有兩種句中韻搭配的形式。第四章〈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分析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再分別論述一行中單一頭韻及兩組頭韻的音韻效果。第五章〈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先說明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再探討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並從出現位置討論其韻律效果。第六章〈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分別就單音節詞、重疊詞、詞組、不成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反覆現象來探討其詩歌韻律。第七章〈結論〉整合上述各章研究成果,總結徐志摩詩歌的韻律風格。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6 一、徐志摩新詩相關研究 ……………………………………………………………6 二、語言風格學相關研究 ……………………………………………………………9 三、本論文研究方向 ………………………………………………………………18 第三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意義 ……………………………………………………19 一、語言風格與韻律風格 …………………………………………………………19 二、「語言風格學」和「傳統風格學」研究的差異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3 一、研究範圍 ………………………………………………………………………23 二、研究方法 ………………………………………………………………………2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章 從押韻類型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 ………………………………31 第一節 押韻的音韻效果 ……………………………………………………………31 第二節 徐志摩詩的押韻類型 ………………………………………………………33 一、韻腳為單一韻的類型 …………………………………………………………34 二、韻腳為兩種不同韻的類型 ……………………………………………………45 三、韻腳為數種不同韻的類型 ……………………………………………………51 四、未押韻 …………………………………………………………………………55 第三節 用吳方言及其他押韻的現象 ………………………………………………58 一、用吳方言押韻的現象……………………………………………………………59 二、詩中的貧韻現象 ………………………………………………………………74 三、使用古韻押韻的現象……………………………………………………………78 第四節 押韻類型與詩行排列形式的搭配……………………………………………82 一、押韻AABB型的詩行排列形式 ………………………………………………83 二、押韻ABAB型的詩行排列形式 ………………………………………………83 三、押韻ABBA、ABBBA或AABBA型的詩行排列形式 ……………………89 四、單一韻母押韻ABCB型的詩行排列形式 ……………………………………92 五、特殊排列形式 … ……………………………………………………………………94 第三章 從句中韻使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 ………………………………97 第一節 句中韻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97 一、在詩行的特殊位置出現…………………………………………………………98 二、在行中間隔出現 ………………………………………………………………112 三、在行中連續+間隔出現 ………………………………………………………118 … 四、在句尾相連出現 ………………………………………………………………120 第二節 句中韻不與句尾押韻互相搭配的形式 ……………………………………121 一、在詩行的特殊位置出現 ………………………………………………………121 二、在行中間隔出現 ………………………………………………………………131 三、在行中連續+間隔出現 ………………………………………………………153 四、在詩行相連出現 ………………………………………………………………159 第三節 兩種句中韻互相搭配的形式 ………………………………………………162 一、兩韻順遞出現 …………………………………………………………………163 二、一韻前後包括另一韻 …………………………………………………………167 三、兩韻交替出現 …………………………………………………………………175 第四章 從頭韻運用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195 第一節 頭韻的定義及音韻效果 ……………………………………………………195 一、頭韻的定義 ……………………………………………………………………195 二、頭韻的音韻效果 ………………………………………………………………197 三、本章統計頭韻的方式 …………………………………………………………198 第二節 詩行中單一頭韻使用的形式 ………………………………………………198 一、在詩行的特殊位置出現 ………………………………………………………199 二、在行中間隔出現 ………………………………………………………………215 三、在行中相連出現 ………………………………………………………………223 四、在行中連續+間隔出現 ………………………………………………………226 第三節 兩組頭韻互相搭配的形式 …………………………………………………230 一、兩聲母順遞出現 ………………………………………………………………230 二、一聲母前後包括另一聲母 ……………………………………………………238 三、兩聲母交替出現 ………………………………………………………………249 第五章 從雙聲疊韻詞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 ……………………………267 第一節 雙聲疊韻詞的音韻效果 ……………………………………………………267 第二節 雙聲疊韻詞的出現頻率及類別 ……………………………………………269 一、一行出現一個雙聲疊韻詞 ……………………………………………………270 二、一行出現兩個以上雙聲疊韻詞 ………………………………………………292 第三節 雙聲疊韻詞的出現位置 ……………………………………………………300 一、一行出現一個雙聲疊韻詞 ……………………………………………………300 二、一行出現兩個以上雙聲疊韻詞 ………………………………………………313 三、雙聲疊韻詞分別在上下詩行相對應位置 ……………………………………320 第六章 從字詞的反覆看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325 第一節 單音節詞的反覆現象 ………………………………………………………326 一、首尾呼應式 ……………………………………………………………………326 二、首字呼應式 ……………………………………………………………………327 三、尾字呼應式 ……………………………………………………………………329 四、並列呼應式 ……………………………………………………………………330 五、頂真呼應式 ……………………………………………………………………332 六、間隔出現式 ……………………………………………………………………333 七、多組單音節詞交錯式 …………………………………………………………337 第二節 重疊詞的反覆現象 …………………………………………………………338 一、重疊詞的類別 …………………………………………………………………338 二、重疊詞在詩行中的韻律效果 …………………………………………………344 第三節 詞組的反覆現象 ……………………………………………………………346 一、在同一行中緊鄰並列 …………………………………………………………346 二、在同一行中間隔出現 …………………………………………………………347 三、在上下詩行整齊排列 …………………………………………………………351 四、在間隔的詩行整齊出現 ………………………………………………………354 五、在不同詩行錯落出現 …………………………………………………………355 第四節 不成詞的反覆現象 …………………………………………………………359 第五節 句子的反覆現象 ……………………………………………………………361 一、在同一行中並列覆沓 …………………………………………………………361 二、在上下詩行整齊排列 …………………………………………………………362 三、在各小節的首行或尾行規律出現 ……………………………………………363 四、在同一小節或不同小節的首尾相互呼應 ……………………………………366 第六節 篇章結構的重沓現象 …………………………………………………………367 一、各小節句式結構相同,相同或相似句子貫串各小節 ………………………367 二、相同內容的小節在整首詩的開頭處及結束處回環覆沓 ……………………378 第七章 結論 …………………………………………………………………………383 一、重視句尾押韻,韻腳綿密整齊 ………………………………………………383 二、運用多樣的句中韻、頭韻相諧手法營造音樂性 ……………………………385 三、較常用[ɤ]韻及零聲母展現詩行韻律 …………………………………………386 四、使用雙聲疊韻詞加強詩歌的韻律性 …………………………………………387 五、喜用字詞的重疊覆沓營造回環的韻律效果 …………………………………387 參考書目 ………………………………………………………………………………389 附錄一 …………………………………………………………………………………395 附錄二 …………………………………………………………………………………39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5817235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2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徐志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韻律風格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語言風格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Style of the Poem of rhythm of Hsu Chih-Mo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徐志摩詩集 梁錫華編著,《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2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全五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 陸小曼、趙家璧主編,《徐志摩全集補編》全4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趙遐秋等編,《徐志摩全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全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全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顧永棣編注,《徐志摩詩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2月。 二、專書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方 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 王 力,《漢語詩律學》, 江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漢語音韻學》,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漢語學詞典》,山東:山東教育,1997年。 《現代詩律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重印本,1990年3月。 余光中,《分水嶺上》,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李潤新,《文學語言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4年10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7月二版。 竺家寧,《中國與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3月。 林明德等著,《中國新詩賞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 徐 芳,《中國新詩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4月。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臺北:蘭亭出版,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2年。 《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 2006年 梁實秋,《談徐志摩》,臺北:遠東圖書公司,2000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 許世旭,《新詩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光磊,《關於發展漢語統計風格學的獻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3年。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程光煒,《雨中聽楓‧詩歌的語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舒蘭,《北伐前後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7年。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6月。 《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76年10月。 《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97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8月。 黃慶萱,《漢語修辭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楊昌年,《新詩研究》,臺北:蘭台書局,1975年9月。 楊鴻銘,《新詩創作與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雷蒙德.查普曼著,王晶培譯,《語言學與文學》,臺北:結構出版群,1989年。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漢語風格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盧斯飛選析,《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5月。 蕭 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語音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羅 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羅常培,《中國音韻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49年。 蘇旋等譯,《語言風格與風格學論文選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二版。 蘇維熊,《英詩韻律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0月初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從聲韻學看文學〉,《中外文學》第四卷第1期,1975年。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 方祖燊,〈論中國詩的音樂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6期,1977年,頁176-194。 王志建,〈徐志摩的短詩集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 王良友,〈論黃春明小說放生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王 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 朱光潛,〈研究詩歌的方法〉,《國文雜誌》第三卷第4期,1945 年9月。 朱光潛,〈詩的難與易〉,《文學雜誌》第二卷第1期復刊號,1947年6月。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 朱 湘,〈評徐君「志摩的詩」〉,《小說月報》第十七卷第一號,1926年1月。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論〉,《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 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吳瑾瑋,〈從語料庫語言學觀點研究白居易詩重疊運用〉,《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10年6月。 呂 煦,〈英語頭韻探析〉,《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2003年。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 沈 豔,〈英文押韻現象拾趣〉,《外語研究》第6期,2007年。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 竺家寧,〈岑參白雪歌的韻律風格〉,《中國語文》第436期,1993年10月。 竺家寧,〈析論古典詩歌中的韻律〉,《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6月。 竺家寧,〈從語言風格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 竺家寧,〈詩歌教學與韻律分析〉,《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4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紀念成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灣書店印行,臺北1994年5月。 竺家寧,〈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華文世界》第74期,1994年12月。 竺家寧,〈語料上雙聲疊韻和音近的區分〉,《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姚榮松,〈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國文學誌》,2004年。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現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 徐 青,〈談語言風格〉,收錄於《語言知識》第10期,1959年。 馬 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十五卷第12期,2000年5月。 高永晨,〈漢語“雙聲、疊韻”與英語Alliteration&Assonance的跨文化差異〉,《(蘇州大學外語學校)外語與外語教學》,第8期2004年。 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 高萬云,〈文學語言的可變性規律初探〉,《文學評論》,1990年5期。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收錄於北大編《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陳 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半月刊第十三卷第6期,1956年。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的語言風格〉,《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 張德明,〈試論語言修辭與語言風格〉,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張慧美,〈新聞標題之音韻風格研究〉,中山大學《文與哲》第五期,2004年。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 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80年第2輯。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扮嘴—論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黃宏煦,〈語體風格學與修辭學〉,收錄於《修辭學論文集》第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 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 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 鄒光明,〈文學語言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 趙代君,〈論文學語言的特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 劉曉文,〈文學語言的雙重品格---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北京師範大學版, 1991年。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劉 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得體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黎運漢,〈語言風格系統論〉,《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墨 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440卷,1985年10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第63期,1974年9月。 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 龔顯宗,〈論徐志摩的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 四、網路資源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1.edu.tw/ccr/# 東方語言學資料庫:http://www.e-astl-ing.-org/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