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鶴與鷺鷥的飛行──閱讀李渝與郭松棻
作者 鄧安琪
貢獻者 陳芳明
鄧安琪
關鍵詞 李渝
郭松棻
現代主義
保釣運動
心源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03 (UTC+8)
摘要 這篇訂名為「鶴與鷺鷥的飛行」的論文,是以李渝為研究中心,郭松棻為對照。以鶴與鷺鷥這兩種相像,又各自在兩人文本中具有象徵中國與台灣意味的鳥類代表兩位作家,除了精神上的高標意涵,更是因為兩位作家在生命、文學旅程、文本及生活中,具有極大的相關性、相同性,且兩人互相陪伴、觀摩、砥礪、頡頏的過程,正宛如兩隻鳥類在空中時高時低或快或慢地相伴飛行。因此本篇論文從兩位作家的生命史著手,採取傳記(歷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較閱讀法,將兩人文本作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閱讀,旨在掌握作家創作的主題內涵,分析其文學技巧,梳理兩人作品隨生命歷程演變的軌跡,並比較兩人文本的「同中之異」及「異中之同」。
論文第二章筆者先回顧兩人的成長地及過程、同時代的重要大事和氛圍,藉以了解其創作的背景和源頭。接著論文的第三章主要在追溯兩人出國及釣運的介入退出,期間思想和創作的轉折,並探究藝術和哲學評論與兩人小說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其中李渝提出的「多重渡引」手法和「心源」理念,以及郭松棻的哲學思考和兩人的小說創作關係密切,透過上述發現,有助於筆者釐清小說思想脈絡和內涵。第四章則探討兩人回歸文學的心路歷程、初期創作,並兼論影響兩人最鉅的兩位作家──魯迅和沈從文,除了藝術手法及主題意識相近,兩代之間也傳承著知識份子特有的龐大苦悶和使命感。第五章則是李渝和郭松棻的文本比較,藉由具代表性的篇章,分析兩人的異同。除了精深的現代主義美學技巧、歷史與家國的極大關懷等相似點之外,其中筆者以為最大的差異在於主題意識──桃花源的尋得與失落,追究其差異的形成則與李渝的「心源」理念息息相關。最後,第六章結論部分,筆者總結李渝與郭松棻生命和創作的研究為三點:一、作家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不斷介入和退出的行動,正足以顯現其崇高深厚的人格底蘊。二、不論外在風格差異,兩位作家的文本內裡都具有寧靜溫柔而抒情的一致氣質。三、對書寫美學的極致追求,及其堅毅高潔的意志,不僅拔昇兩位作家的作品於時代、地域、民族意識和生命處境之上,進入世界藝術的領域,也使他們化身為鶴與鷺鷥,超越現實,真正成為李渝筆下永恆的「傳奇」。
參考文獻 【李渝、郭松棻著作】
一、李渝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李渝:〈那朵迷路的雲〉,台北:《雄獅文藝》22:6,1965.06,頁22-27。
李渝:〈五月淺色的日子〉,《聯合報》7版,1965.08.19。
李渝:〈返鄉──再見純子〉,台北:《現代文學》復刊第10期,1980.03。
李渝:〈冬天的故事〉,《聯合報》29版,1990.06.07。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1991。
李渝:《應答的鄉岸》,台北:洪範,1999。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
李渝:《賢明時代》,台北:麥田,2005。
李渝:〈給明日的芳草〉,台北:《印刻雜誌》8:7,2012。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台北:印刻,2013.06。
二、郭松棻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郭松芬(郭松棻原名):〈王懷和他的女人〉,台北:《大學時代》10,1958.04。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青石的守望〉,台北:《文季》1:2,1983.08。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三個小短篇〉,台北:《文季》1:3,1983.08。
郭松棻:〈母與子〉,香港:《九十年代》172,1984.05。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郭松棻:《雙月記》,台北:草根,2001。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郭松棻:〈落九花〉,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
郭松棻:《驚婚》,台北:印刻,2012.07。
三、李渝非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李渝:《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台北:雄獅,1978。
李渝:〈華盛頓廣場〉,《中國時報》8版,1983.03.05。
李渝:〈女明星˙女演員〉,《中國時報》8版,1983.03.08。
李渝:〈並非敗者〉,《中國時報》8版,1983.06.09。
李渝:〈童年雖然「愚騃」,也永遠存在──評影片「城南舊事」〉,《中國時報》8版,1983.09.19。
李渝:〈重逢〉,《中國時報》8版,1983.11.10。
李渝:〈又荒唐˙又蒼涼──從馬奎茲到台灣鄉土文學〉,《中國時報》8版,1984.09.02。
李渝:〈觀點與風格──光輝的中國文人傳統〉,《中國時報》8版,1984.09.12。
李渝:〈翻譯並非次等事〉,《中國時報》8版,1985.01.13。
李渝:〈模仿與獨創〉,《中國時報》8版,1985.02.16。
李渝:〈童年和童年的失落:影片《童年往事》看了以後所想起的〉,台北:《當代》,1986.08,頁60-69。
李渝:〈童年的再失落:電影評論的多元性〉,台北:《當代》,1986.12,頁97-103。
李渝:〈宮闈電影的聯想──歷史和個人上〉,《聯合報》21版,1988.10.18。
李渝:〈宮闈電影的聯想──歷史和個人下〉,《聯合報》21版,1988.10.19。
李渝:〈夢歸呼蘭──談蕭紅的敘述風格〉,台北:《女性人》,1989.02,頁90-112。
李渝: 〈夢的王國梁山泊:女性和夢在「水滸」裡的位置〉,台北:《聯合文學》,1989.02,頁156-165。
李渝:〈六月是花開的季節〉,《聯合報》27版,1989.07.23。
李渝:〈煉獄進出〉,《中國時報》27版,1990.02.27。
李渝:〈簡談「陽關」〉,《中國時報》27版,1991.04.06。
李渝:〈多一些想像力,就多一些傳奇〉,《中國時報》38版,1991.11.15。
李渝:〈葛蒂瑪《朱利的族人》和她對「女作家」的看法〉,《中國時報》31版,1991.11.28。
李渝:〈追憶似水年華〉,《聯合報》25版,1992.08.23。
李渝:〈禮物〉,《聯合報》25版,1992.10.26。
李渝:〈翻譯比創作更重要〉,《中國時報》27版,1993.08.08。
李渝:〈文藝失憶史〉,《中國時報》35版,1995.01.02。
李渝:〈來自伊甸園的消息上〉,《中國時報》39版,1995.05.08。
李渝:〈來自伊甸園的消息下〉,《中國時報》39版,1995.05.09。
李渝:〈跋扈的自戀──張愛玲〉,《中國時報》39版,1995.09.14。
李渝:〈保釣和文革〉,《中國時報》15版,1996.09.09。
李渝:〈情愛豪艷〉,《中國時報》27版,1997.04.25。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上〉,《聯合報》41版,1997.05.20。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中〉,《聯合報》41版,1997.05.21。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下〉,《聯合報》41版,1997.05.22。
李渝:〈沈從文──邊城文魄〉,《作家身影》9,台北:春暉影視,1997。
李渝:〈莊嚴〉,《聯合報》37版,1999.06.14。
李渝:〈風定〉,《聯合報》37版,1999.04.11。
李渝:《族群意識和卓越風格》,台北:雄獅,2001。
李渝:〈被遺忘的族類〉,台北:《聯合文學》216,2002.10。
李渝:〈光陰憂鬱:趙無極作品一九六○至一九七二〉,台北:《藝術家》57:1,2003。
李渝:〈漢奸和共匪的情史──多情漢子汪精衛和楊虎城〉,香港:《明報月刊》, 2004.05,頁98-100。
李渝:〈似錦前程〉,《聯合報》E7版,2004.05.14-15。
李渝:〈日光女子〉,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10,2004.06。
李渝:〈美人和野獸:張學良的幽禁/悠靜生活〉,香港:《明報月刊》,2004.06,頁103-105。
李渝: 〈父與女──抑鬱的陳布雷與叛逆的陳璉〉,香港:《明報月刊》,2004.07,頁102-104。
李渝:〈戒愛不戒色──張愛玲與她筆下人物〉,香港:《明報月刊》,2004.08,頁74-77。
李渝:〈在莽林裡搭建烏托邦──中國才子瞿秋白〉,香港:《明報月刊》,2004.09,頁84-88。
李渝:〈以浪漫的自豪走過歷史橋梁──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尋中國古建築〉,香港:《明報月刊》,2004.10,頁93-95。
李渝:〈抖抖擻擻過日子──夏志清教授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上〉,《聯合報》17版,2005.03.14。
李渝:〈抖抖擻擻過日子──夏志清教授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下〉,《聯合報》17版,2005.03.15。
李渝:〈悄吟和三郎──蕭紅和蕭軍的情愛和文學生活上〉,《中央日報》17版,2005.04.12。
李渝:〈悄吟和三郎──蕭紅和蕭軍的情愛和文學生活下〉,《中央日報》17版,2005.04.13
李渝:〈創作無疆界〉,香港:《明報月刊》,2005.08,頁46-47。
李渝:〈收回的拳頭〉,《聯合報》E7版,2005.08.19-20。
李渝:〈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香港:《明報月刊》,2006.07,頁97-99。
李渝:〈六時之靜〉,《聯合報》E7版,2006.12.20。
李渝:〈交腳菩薩〉,《聯合報》E7版,2007.07.03。
李渝:〈故宮案〉,《中國時報》E7版,2007.09.04。
李渝:〈寫作外一章〉,《聯合報》E7版,2007.09.26。
李渝:〈飼虎〉,《聯合報》E7版,2007.12.21。
李渝:〈參觀故宮──胖妹,妳在哪裡?〉,《聯合報》E3版,2008.08.08。
李渝:〈永春〉,《聯合報》E3版,2008.08.30。
李渝:〈美艷校長〉,《中國時報》E4版,2008.09.09。
李渝:〈離散和團員(上)〉,《聯合報》E3版,2009.03.15。
李渝:〈離散和團員(下)〉,《聯合報》E3版,2009.03.16。
李渝:〈《懷念高信彊》美好時代〉,《中國時報》E4版,2009.05.14。
李渝:《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2009.09。
李渝:《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台北:印刻,2011.04。
李渝:〈敬念高居翰老師〉,《聯合報》D3版,2014.02.26。

四、郭松棻非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郭松芬:〈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台北:《現代文學》9,1961.07.20,頁5-27。
郭松芬:〈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76,1964.02,頁16-18。
郭松芬:〈大台北畫派1966 秋展〉,《劇場》7-8 合期,1966.12.15,頁23-31。
乙龠欠(郭松棻筆名):〈文學與風土病〉,美國加州大學中國同學會主編《大學》1卷4期,1968.09。
未署名:〈中國近代史的再認識〉,美國:《大風通訊》,1970.05.01。
鐵曇(郭松棻筆名):〈阿Q與革命〉,香港:《盤古》36,1971.01。
未署名:〈當頭棒打自由主義者〉,美國:《戰報》1(一二九示威專號),1971.02.15。
未署名:〈「五四」運動的意義(一二九示威大會演說辭)〉,美國:《戰報》1(一二九示威專號),1971.02.15。
賀靈(郭松棻筆名):〈組織學生法庭,展開人權保障運動〉,美國:《戰報》2,1971.06.01。
羅龍邁(郭松棻筆名):〈打倒博士買辦集團!〉,美國:《戰報》2,1971.06.01。
簡達(郭松棻筆名):〈台獨極端主義與大國沙文主義〉,美國:《戰報》2,1971.06.01。
龍貫海(郭松棻筆名):〈三種中國人,一種前途〉,美國:《柏克萊快訊》,1971。
簡達(郭松棻筆名):〈保釣運動是政治性的,也是民族性的,而歸根結柢是民族性的〉,美國:《東風》1,1972.04。
心台(郭松棻筆名):〈台灣的前途〉,美國:《東風》1,1972.04。
胡飛(郭松棻筆名):〈揭穿國民黨所謂「聯俄阻共」的陰謀〉,香港:《盤古》46,1972.04.15。
胡飛:〈五一五前夕的感言〉,美國:《柏克萊快訊》9,1972.04.20。
羅龍邁:〈拆穿「小市民」的假面具〉,美國:《柏克萊快訊》10,1972.07.05。
未署名:〈有關「台灣人民」部份〉,美國:《台灣人民通訊》1,1972.09.19。
簡達:〈把運動的矛頭指向台灣〉,美國:《東風》2,1972.10。
羅龍邁:〈處變大驚下的一劑定心丸:一駁「小市民心聲」〉,美國:《東風》2,1972.10。
簡達:〈談三反運動〉,《東風》4,1973.10。
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香港:《抖擻》創刊號,1974.0,頁48-56。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香港:《抖擻》2,1974.03,頁1-10。
張澍(郭松棻筆名):〈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香港:《抖擻》5,1974.09,頁12-17。
李寬木(郭松棻筆名):〈從「荒謬」到「反叛」--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一)〉,台北:《夏潮》2:5,1977.05.01,頁15-18。
李寬木:〈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二)〉,台北:《夏潮》2:6, 1977.06.01,頁15-20。
李寬木:〈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三)〉,台北:《夏潮》3:1,1977.07.01,頁7-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香港:《抖擻》23,1977.09,頁1-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現代宗教法庭和新教義)〉,香港:《抖擻》24,1977.11,頁1-6。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替無產階級規定歷史任務)〉,香港:《抖擻》26,1978.03,頁1-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行動中的列寧主義)〉,香港:《抖擻》27,1978.05,頁1-17。
羅安達:翻譯 Santiago Carrilo《歐洲共產主義與國家》1-4章,香港:《抖擻》29-32,1978.09-1979.03。
郭松棻:〈喜劇˙彼岸˙理性──談木心的散文〉,美國:《中報》副刊,1986.06.20。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台北:《當代》42,1989.10.01,頁84-89。
郭松棻:〈魯迅──鐵屋外的吶喊〉,《作家身影》2,台北:春暉影視,1997。
羅龍邁:〈『五四』運動的意義〉,《春雷聲聲》,林國炯等編,台北:人間,2001。
【專書】(依照作者姓名筆畫編排順序)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頁285,台北:前衛,1997.09。
王尚勤:《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199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一集,台北:爾雅,1998。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二集,台北:爾雅,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 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
王德威編選‧導讀:《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卡謬(Albert Camus)著,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小知堂,2000。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90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4。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
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李瑞騰主編:《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認識台灣作家的十二堂課》,桃園:中央大學,2005。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談:《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6。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宜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下)》,台北:桂冠,2002。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宜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台北:桂冠,2002。
季季:《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
周芬伶、彭錦堂等編:《台灣後現代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2001。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封德屏主編:《比翼雙飛:二十三對文學夫妻》,台北:文訊,1988。
思想編委會:《思想4: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
唐文標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1998。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尉天驄編:《燃燒的年代—─唐文標懷念集》,台北:帕米爾,1986。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88。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允晨,1998。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錯:《西洋文學術與手冊》,台北:書林,2005。
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段》,台中:中縣文化,1995。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麥田:台北,2006。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1991。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一卷,
台北:人間,2006。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二卷,
台北:人間,2006。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三卷,
台北:人間,2006。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3。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渤海堂,2005。
詹姆斯˙喬哀斯(James Joyce)著,杜若洲譯:《都柏林人》,台北:志文,200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1997。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
黑格爾(G.W.F.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2001。
楊匡漢:《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武漢:長江文藝,2002。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 。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09。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捕蝶人》,台北:九歌,2004。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廖瑾媛:《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雄師,2001。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史畫集》,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台北:臺北市政府,1988。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台北記憶》,台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2000。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2002。
劉大任:《空望》,台北:印刻,2003。
劉大任:《晚晴》,台北,印刻,2007。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台北:三民,1994.10。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1987。
劉紹唐編:《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1989。
樓成宏主編:《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簡編》,上海:百家,2006。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12。
鄭穎:《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台北:印刻文學,2008。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1997。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台北:前衛,1988。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晚報,1988。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文化,1999。
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著,顧鈞譯:《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北京:
三聯書店,2003。
顏元叔:《離台百日》,台北:洪範,197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翔譯:《S/Z》,台北:桂冠,2004。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文化,2005。
【學位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謝春馨:《八○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中文系碩士論文,1995。
朱芳玲:《論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高雄:中正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海中文系博士論文,1998。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台中:中興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蔡雅薰:《台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高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
周慶塘:《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台北:臺大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壢:中央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文化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3。
莊永同:《長廊杜鵑望鄉關:劉大任小說研究》,台北:文化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黃小民:《郭松棻小說研究》,台北:文化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籍小說家作品中的「台北/人」》,台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吳靜儀:《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高雄:中山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清大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林怡君:《鉅史與私情:李渝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柯鈞齡:《李渝小說的藝術性追尋與實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洪珊慧:《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
【報紙、期刊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張文翊:〈回到廣闊的文學天地裡:訪李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1983.10.02。
唐文標:〈〈月印〉評介──無邪的對視〉,《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
季季:〈夜琴評介〉,《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頁31-34。
黃碧端:〈在迷津中造境:評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8:4=88期,1992。
吳達芸:〈齎恨含羞的異鄉人──評郭松棻的小說世界〉,《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月印和泰姆山記〉,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
羊子喬:〈橫切現實面,探索內心世界:郭松棻〉,《神秘的觸鬚》,台北:台笠,1996。
黃碧端:〈敘事的矛盾和失落的號聲:我看〈號手〉〉,台北:《中外文學》25:10,1997.03。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台北:《中外文學》25:10,1997.03。
張殿:〈郭松棻三度中風〉,《聯合報》46版,1997.8.18。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台北:《水筆仔》3,1997.09。
張殿:〈郭松棻病況好轉〉,《聯合報》46版,1997.9.22。
李進:〈李渝出版小說集《應答的鄉岸》越過生命暗流遠航泊岸〉,《聯合報》41版,1999.04.12。
張殿:〈回家——訪小說家李渝〉,《聯合報》41版,1999.04.19。
施淑:〈世變與事變〉,《聯合報》48版 ,1999.06.14。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
,台北:《文學台灣》32,1999.10。
林文義:〈看那篇冷清的潮汐—讀《郭松棻集》〉,台北:《文訊》177,2000.07。
吳達芸:〈聽李渝說金絲猿的故事〉《中央日報》21版,2000.10.26。
林文義:〈遠方來信──試寫郭松棻〉,《聯合報》37版 ,2001.01.07。
王順興:〈追憶似月年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03.04。
徐淑卿:〈郭松棻藉小說重回台灣故土〉,《中國時報》,2001.03.10。
宇文正:〈郭松棻獲巫永福文學獎〉,《聯合報》37版,2001.06.16。
陳建忠:〈月之暗面〉,《自由時報》副刊,2001.11.29
王德威:〈無岸之河的渡引者──談李渝的小說〉,台北:《聯合文學》211期,2002.05,頁20-27。
郝譽翔l:〈給永恆的理想主義者──評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
陳文芬:〈郭松棻、王文興、周夢蝶文壇潔癖作家新作誕生〉,《中國時報》14版,2002.08.15。
范銘如:〈亞細亞的新孤兒〉,《聯合報》,2002.10.20。
陳明柔:〈當代台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台灣文學史書寫研討會》,台南:成大台灣文學所,2002.11.20。
梅家玲:〈月印萬川,星光燦爛〉,《中國時報》34版〈開卷〉,2002.12.08。
楊美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郭松棻小說創作與美學世界〉,《自由時報》副刊,2003.04.06。
林佩瑾:〈無聲的初雪:由複調理論看李渝的〈江行初雪〉〉,台中:《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8,2003.05,頁139─148。
陳明柔:〈郭松棻小說中的漂流與記憶〉,台中:《靜宜中文系教師學術論文發表會》,2003.05.20。
楊佳嫻:〈記憶․啟蒙․溫州街——論李渝的「台北人」書寫〉,台北:《中國文學研究》第17 期,2003.06,頁199─224。
廖玉蕙:〈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225期,2003.07。
黃錦樹:〈即將過去的未來〉,台北:《聯合文學》19:9=225期,2003.07。
魏偉莉:〈論郭松棻文化身份的思索〉,第九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11。
何雅雯: 〈震耳欲聾的寂靜——讀郭松棻,想像台灣〉,台北:《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3.11.13-15。
王德威:〈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創作美學〉,台北:《聯合文學》210,2004.04。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台北:《中外文學》33:1=385,2004.06。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台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期刊》6,2004.07,頁83-104。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台北的小說為例〉,台北:《中外文學》34 卷第二期,2005。
鄭穎:〈由「多重引渡」論李渝小說中的現代性與歷史書寫〉,《2005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5。
鍾玲:〈霧中花──李渝〈朵雲〉的敘事方式〉,香港:《文學世紀》5:7=52,2005.07。
林幸謙:〈敘事主體的在場與不在場:李渝〈朵雲〉的「雙重渡引」空間〉,香港:《文學世紀》5:7=52,2005.07。
舞鶴訪談,李渝整理:〈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5.07。
陳希林:〈知名小說家郭松棻病危〉,《中國時報》D8版,2005.07.08。
陳希林:〈郭松棻最後時刻文壇友人關切〉,《中國時報》D8版,2005.07.09。
藍麗娟:〈甦醒吧,郭松棻〉,《中國時報》E7版,2005.07.11。
丁文玲:〈郭松棻和李渝、李銳和蔣韻以文學相許〉,《中國時報》B1版,2005.07.17。
陳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歷郭松棻的文學道路〉,《中國時報》B3版,2005.07.17。
林文義:〈孤挺花:小說家郭松棻的最後一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07.18。
林衡哲:〈懷念郭松棻:一位永遠望鄉的理想主義臺灣作家〉,《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黃錦樹:〈未竟的書寫—閱讀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邱立本:〈郭松棻雜憶〉,美國:《世界日報》,2005.08.15。
謝朝宗:〈悼念作家郭松棻之逝〉,紐約:《明報》日報,2005.09.16。
李歐梵:〈悼念我的老同學郭松棻〉,紐約:《明報》日報,2005.09.16。
謝里法:〈二○○五年,飄的聯想:追念陳其茂、蔡瑞月、郭松棻〉,台北:《文學台灣》57,2006.01。
劉雪貞:〈在歷史的想像中重生:以「新歷史主義」觀點解讀郭松棻〈今夜星光
燦爛〉〉,台南:《南榮學報》9 期,2006.03。
林文義:〈作家永別:黃國峻、袁哲生、黃武忠、郭松棻〉,台北:《聯合文學》258,2006.04。
黃啟峰:〈集體記憶的書寫:論《溫州街的故事》的時間、空間與敘事〉,《2006
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
學館籌備處,2007。
李娜:〈「美國」與郭松棻的文學/思想旅程:以《論寫作》為中心的考察〉,《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鄭穎:〈凝視與回望:李渝的現代主義小說實踐〉,《2007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7。
林文義:〈簡報如葉:追記‧郭松棻〉,台南:《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9,2007.04.10。邱瑞鑾:〈時光、記憶與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7.06.26。
林怡君:〈李渝的生命關懷探析──以小說中的軍官為核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第八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
楊佳嫻:〈強悍而美麗:訪劉大任談他的文學歷程〉,台北:《文訊》268:19-25,2008。
蔣興立:〈論李渝小說中的庭園書寫〉,高雄:高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一期,2010.01。
楊佳嫻:〈純情時光及其告別──評《拾花入夢記》〉,《聯合報》D3版,2011.06.18。
簡義明:〈煉字者郭松棻〉,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許素蘭:〈未曾見面˙恍如相識〉,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吳達芸:〈間雜錯落亂針繡──初讀郭松棻遺作〈驚婚〉前篇〉,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陳芳明:〈記憶是一面鏡象──讀郭松棻遺稿〈驚婚〉〉,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楊佳嫻:〈回來──評《九重葛與美少年》〉,《聯合報》D3版,2013.09.07。
趙嵐音:〈李渝小說〈夜琴〉中的現代主義文學技巧〉,彰化: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2014.01,頁1-24。
林欣誼:〈憂鬱纏身,作家李渝過世〉,《中時電子報》,2014.05.07。
陳宛茜:〈十年走不出喪夫痛,作家李渝自殺身亡〉,《聯合新聞網》,2014.05.07。
王曉藍:〈李渝,走了〉,台北:《文訊》,2014.06。
簡義明:〈理想主義者的抒情時光──追憶李渝〉,台北:《文訊》,2014.06。
楊佳嫻:〈從未失去的庭園──悼李渝〉,台北:《文訊》,2014.06。
張讓:〈好美!真美!──回想李渝二三事〉,《聯合報》D3版,2014.06.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0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鄧安琪zh_TW
dc.creator (作者) 鄧安琪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9:03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9: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120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8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12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這篇訂名為「鶴與鷺鷥的飛行」的論文,是以李渝為研究中心,郭松棻為對照。以鶴與鷺鷥這兩種相像,又各自在兩人文本中具有象徵中國與台灣意味的鳥類代表兩位作家,除了精神上的高標意涵,更是因為兩位作家在生命、文學旅程、文本及生活中,具有極大的相關性、相同性,且兩人互相陪伴、觀摩、砥礪、頡頏的過程,正宛如兩隻鳥類在空中時高時低或快或慢地相伴飛行。因此本篇論文從兩位作家的生命史著手,採取傳記(歷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較閱讀法,將兩人文本作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閱讀,旨在掌握作家創作的主題內涵,分析其文學技巧,梳理兩人作品隨生命歷程演變的軌跡,並比較兩人文本的「同中之異」及「異中之同」。
論文第二章筆者先回顧兩人的成長地及過程、同時代的重要大事和氛圍,藉以了解其創作的背景和源頭。接著論文的第三章主要在追溯兩人出國及釣運的介入退出,期間思想和創作的轉折,並探究藝術和哲學評論與兩人小說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其中李渝提出的「多重渡引」手法和「心源」理念,以及郭松棻的哲學思考和兩人的小說創作關係密切,透過上述發現,有助於筆者釐清小說思想脈絡和內涵。第四章則探討兩人回歸文學的心路歷程、初期創作,並兼論影響兩人最鉅的兩位作家──魯迅和沈從文,除了藝術手法及主題意識相近,兩代之間也傳承著知識份子特有的龐大苦悶和使命感。第五章則是李渝和郭松棻的文本比較,藉由具代表性的篇章,分析兩人的異同。除了精深的現代主義美學技巧、歷史與家國的極大關懷等相似點之外,其中筆者以為最大的差異在於主題意識──桃花源的尋得與失落,追究其差異的形成則與李渝的「心源」理念息息相關。最後,第六章結論部分,筆者總結李渝與郭松棻生命和創作的研究為三點:一、作家在整個生命歷程中不斷介入和退出的行動,正足以顯現其崇高深厚的人格底蘊。二、不論外在風格差異,兩位作家的文本內裡都具有寧靜溫柔而抒情的一致氣質。三、對書寫美學的極致追求,及其堅毅高潔的意志,不僅拔昇兩位作家的作品於時代、地域、民族意識和生命處境之上,進入世界藝術的領域,也使他們化身為鶴與鷺鷥,超越現實,真正成為李渝筆下永恆的「傳奇」。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一、 李渝相關研究部分…………………………………………………………6
二、 郭松棻相關研究部分………………………………………………………9
第四節 研究方法………………………………………………………………10
一、歷時性的閱讀………………………………………………………………11
二、共時性的閱讀………………………………………………………………11
第五節 章節提要………………………………………………………………11
第二章 李渝與郭松棻的出發……………………………………………………15
第一節 溫州街與大稻埕………………………………………………………15
一、溫州街與李渝………………………………………………………………15
二、家庭與家人…………………………………………………………………17
三、大稻埕與郭松棻……………………………………………………………18
四、父親、母親與郭松棻………………………………………………………20
第二節 戰爭與戒嚴下的成長…………………………………………………22
一、二次大戰與國共內戰………………………………………………………22
二、二二八事件與戒嚴…………………………………………………………23
第三節 實驗性與離經叛道:現代主義的洗禮…………………………………25
一、現代主義的風潮……………………………………………………………25
二、現代主義的特色:實驗性與離經叛道……………………………………26
第四節 文學的啟蒙與初啼……………………………………………………28
一、李渝…………………………………………………………………………28
二、郭松棻………………………………………………………………………29
(一)早期閱讀經驗:青少年到大學時期……………………………………29
(二)晚期閱讀經驗:研究所之後……………………………………………29
(三)哲學……………………………………………………………………30
第三章 出國與革命時期…………………………………………………………31
第一節 去國與離家……………………………………………………………31
第二節 參與保釣………………………………………………………………32
一、六0年代冷戰體系的瓦解及兩岸地位的消長……………………………32
二、保釣運動的介入與退出……………………………………………………33
第三節 寫實與社會主義………………………………………………………36
第四節 藝術史和哲學研究……………………………………………………37
一、李渝藝術研究的論述……………………………………………………37
(一)《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38
(二)《族群意識和卓越風格》………………………………………………39
1.關於本書………………………………………………………………39
2.和文學文本對照………………………………………………………42
(三)《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44
1.關於本書………………………………………………………………44
2.和文學文本對照………………………………………………………46
(四)《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48
二、郭松棻哲學研究的分期和論述……………………………………………54
(一)前期的哲學研究………………………………………………………55
1.〈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55
2.〈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56
3.〈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繆和沙特的思想論戰〉五篇之一
…………………………………………………………………………57
(二)後期的哲學研究………………………………………………………58
1.〈談卡繆的思想概念〉三篇…………………………………………58
2.〈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繆和沙特的思想論戰〉五篇之二
~五………………………………………………………………………59
第四章 回歸:未完的鄉愁…………………………………………………………61
第一節 回歸與再出發…………………………………………………………61
第二節 回歸初期的李渝與郭松棻……………………………………………65
一、李渝…………………………………………………………………………65
(一)〈返鄉──再見純子〉…………………………………………………65
(二)〈煙花〉…………………………………………………………………66
二、郭松棻………………………………………………………………………68
(一)〈向陽〉…………………………………………………………………68
(二)〈第一課〉、〈姑媽〉……………………………………………………70
(三)〈月嘷〉…………………………………………………………………73
第三節 魯迅與沈從文的身影…………………………………………………74
第五章 鶴與鷺鷥的飛行──李渝與郭松棻的文本比較………………………80
第一節〈夜琴〉與〈月印〉主題及藝術形式的比較……………………………80
第二節〈號手〉與〈今夜星光燦爛〉主題及藝術形式的比較………………93
第三節《金絲猿的故事》與《母與子》主題及藝術形式的比較………………96
一、典範的父親…………………………………………………………………96
二、奔跑的母親…………………………………………………………………98
第四節 桃花源的失落與追尋──《賢明時代》、〈建築師阿比〉與〈那噠噠的
腳步〉主題及藝術形式的比較…………………………………………100
一、桃花源的失落與追尋……………………………………………………101
二、《賢明時代》/〈那噠噠的腳步〉:古典/現代藝術形式……………103
(一)傳奇與文言/現代詩與話劇…………………………………………103
(二)傳統/現代敘事………………………………………………………105
三、夢境與疾病………………………………………………………………106
第五節 改寫篇章:〈尋找新娘〉(一)、(二) 與〈草〉(〈含羞草〉)、〈論寫作〉(〈寫作〉) 主題及藝術形式的比較……………………………109
一、〈尋找新娘〉(一)、(二)的比較…………………………………………109
二、〈草〉與〈含羞草〉的比較………………………………………………110
三、〈論寫作〉與〈寫作〉的比較……………………………………………113
(一)主題範圍的擴大:寫作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辯證關係………………113
(二)救贖的可能:對宗教的探索…………………………………………115
(三)觀音與自由神的象徵…………………………………………………116
第六節 作家身影──鶴與鷺鷥……………………………………………118
第六章 結論………………………………………………………………………123
一、終點的抵達:介入和退出………………………………………………124
二、寧靜溫柔而抒情的一致內裡……………………………………………125
三、鶴至………………………………………………………………………126
參考文獻……………………………………………………………………………128
附錄一 李渝與郭松棻生平及創作年表…………………………………………139
zh_TW
dc.format.extent 27455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郭松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釣運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源zh_TW
dc.title (題名) 鶴與鷺鷥的飛行──閱讀李渝與郭松棻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渝、郭松棻著作】
一、李渝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李渝:〈那朵迷路的雲〉,台北:《雄獅文藝》22:6,1965.06,頁22-27。
李渝:〈五月淺色的日子〉,《聯合報》7版,1965.08.19。
李渝:〈返鄉──再見純子〉,台北:《現代文學》復刊第10期,1980.03。
李渝:〈冬天的故事〉,《聯合報》29版,1990.06.07。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1991。
李渝:《應答的鄉岸》,台北:洪範,1999。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
李渝:《賢明時代》,台北:麥田,2005。
李渝:〈給明日的芳草〉,台北:《印刻雜誌》8:7,2012。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台北:印刻,2013.06。
二、郭松棻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郭松芬(郭松棻原名):〈王懷和他的女人〉,台北:《大學時代》10,1958.04。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青石的守望〉,台北:《文季》1:2,1983.08。
羅安達(郭松棻筆名):〈三個小短篇〉,台北:《文季》1:3,1983.08。
郭松棻:〈母與子〉,香港:《九十年代》172,1984.05。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郭松棻:《雙月記》,台北:草根,2001。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郭松棻:〈落九花〉,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1:11,2005.07。
郭松棻:《驚婚》,台北:印刻,2012.07。
三、李渝非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李渝:《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台北:雄獅,1978。
李渝:〈華盛頓廣場〉,《中國時報》8版,1983.03.05。
李渝:〈女明星˙女演員〉,《中國時報》8版,1983.03.08。
李渝:〈並非敗者〉,《中國時報》8版,1983.06.09。
李渝:〈童年雖然「愚騃」,也永遠存在──評影片「城南舊事」〉,《中國時報》8版,1983.09.19。
李渝:〈重逢〉,《中國時報》8版,1983.11.10。
李渝:〈又荒唐˙又蒼涼──從馬奎茲到台灣鄉土文學〉,《中國時報》8版,1984.09.02。
李渝:〈觀點與風格──光輝的中國文人傳統〉,《中國時報》8版,1984.09.12。
李渝:〈翻譯並非次等事〉,《中國時報》8版,1985.01.13。
李渝:〈模仿與獨創〉,《中國時報》8版,1985.02.16。
李渝:〈童年和童年的失落:影片《童年往事》看了以後所想起的〉,台北:《當代》,1986.08,頁60-69。
李渝:〈童年的再失落:電影評論的多元性〉,台北:《當代》,1986.12,頁97-103。
李渝:〈宮闈電影的聯想──歷史和個人上〉,《聯合報》21版,1988.10.18。
李渝:〈宮闈電影的聯想──歷史和個人下〉,《聯合報》21版,1988.10.19。
李渝:〈夢歸呼蘭──談蕭紅的敘述風格〉,台北:《女性人》,1989.02,頁90-112。
李渝: 〈夢的王國梁山泊:女性和夢在「水滸」裡的位置〉,台北:《聯合文學》,1989.02,頁156-165。
李渝:〈六月是花開的季節〉,《聯合報》27版,1989.07.23。
李渝:〈煉獄進出〉,《中國時報》27版,1990.02.27。
李渝:〈簡談「陽關」〉,《中國時報》27版,1991.04.06。
李渝:〈多一些想像力,就多一些傳奇〉,《中國時報》38版,1991.11.15。
李渝:〈葛蒂瑪《朱利的族人》和她對「女作家」的看法〉,《中國時報》31版,1991.11.28。
李渝:〈追憶似水年華〉,《聯合報》25版,1992.08.23。
李渝:〈禮物〉,《聯合報》25版,1992.10.26。
李渝:〈翻譯比創作更重要〉,《中國時報》27版,1993.08.08。
李渝:〈文藝失憶史〉,《中國時報》35版,1995.01.02。
李渝:〈來自伊甸園的消息上〉,《中國時報》39版,1995.05.08。
李渝:〈來自伊甸園的消息下〉,《中國時報》39版,1995.05.09。
李渝:〈跋扈的自戀──張愛玲〉,《中國時報》39版,1995.09.14。
李渝:〈保釣和文革〉,《中國時報》15版,1996.09.09。
李渝:〈情愛豪艷〉,《中國時報》27版,1997.04.25。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上〉,《聯合報》41版,1997.05.20。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中〉,《聯合報》41版,1997.05.21。
李渝:〈呼喚美麗語言下〉,《聯合報》41版,1997.05.22。
李渝:〈沈從文──邊城文魄〉,《作家身影》9,台北:春暉影視,1997。
李渝:〈莊嚴〉,《聯合報》37版,1999.06.14。
李渝:〈風定〉,《聯合報》37版,1999.04.11。
李渝:《族群意識和卓越風格》,台北:雄獅,2001。
李渝:〈被遺忘的族類〉,台北:《聯合文學》216,2002.10。
李渝:〈光陰憂鬱:趙無極作品一九六○至一九七二〉,台北:《藝術家》57:1,2003。
李渝:〈漢奸和共匪的情史──多情漢子汪精衛和楊虎城〉,香港:《明報月刊》, 2004.05,頁98-100。
李渝:〈似錦前程〉,《聯合報》E7版,2004.05.14-15。
李渝:〈日光女子〉,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10,2004.06。
李渝:〈美人和野獸:張學良的幽禁/悠靜生活〉,香港:《明報月刊》,2004.06,頁103-105。
李渝: 〈父與女──抑鬱的陳布雷與叛逆的陳璉〉,香港:《明報月刊》,2004.07,頁102-104。
李渝:〈戒愛不戒色──張愛玲與她筆下人物〉,香港:《明報月刊》,2004.08,頁74-77。
李渝:〈在莽林裡搭建烏托邦──中國才子瞿秋白〉,香港:《明報月刊》,2004.09,頁84-88。
李渝:〈以浪漫的自豪走過歷史橋梁──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尋中國古建築〉,香港:《明報月刊》,2004.10,頁93-95。
李渝:〈抖抖擻擻過日子──夏志清教授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上〉,《聯合報》17版,2005.03.14。
李渝:〈抖抖擻擻過日子──夏志清教授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下〉,《聯合報》17版,2005.03.15。
李渝:〈悄吟和三郎──蕭紅和蕭軍的情愛和文學生活上〉,《中央日報》17版,2005.04.12。
李渝:〈悄吟和三郎──蕭紅和蕭軍的情愛和文學生活下〉,《中央日報》17版,2005.04.13
李渝:〈創作無疆界〉,香港:《明報月刊》,2005.08,頁46-47。
李渝:〈收回的拳頭〉,《聯合報》E7版,2005.08.19-20。
李渝:〈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香港:《明報月刊》,2006.07,頁97-99。
李渝:〈六時之靜〉,《聯合報》E7版,2006.12.20。
李渝:〈交腳菩薩〉,《聯合報》E7版,2007.07.03。
李渝:〈故宮案〉,《中國時報》E7版,2007.09.04。
李渝:〈寫作外一章〉,《聯合報》E7版,2007.09.26。
李渝:〈飼虎〉,《聯合報》E7版,2007.12.21。
李渝:〈參觀故宮──胖妹,妳在哪裡?〉,《聯合報》E3版,2008.08.08。
李渝:〈永春〉,《聯合報》E3版,2008.08.30。
李渝:〈美艷校長〉,《中國時報》E4版,2008.09.09。
李渝:〈離散和團員(上)〉,《聯合報》E3版,2009.03.15。
李渝:〈離散和團員(下)〉,《聯合報》E3版,2009.03.16。
李渝:〈《懷念高信彊》美好時代〉,《中國時報》E4版,2009.05.14。
李渝:《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2009.09。
李渝:《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台北:印刻,2011.04。
李渝:〈敬念高居翰老師〉,《聯合報》D3版,2014.02.26。

四、郭松棻非小說著作(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郭松芬:〈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台北:《現代文學》9,1961.07.20,頁5-27。
郭松芬:〈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文星》76,1964.02,頁16-18。
郭松芬:〈大台北畫派1966 秋展〉,《劇場》7-8 合期,1966.12.15,頁23-31。
乙龠欠(郭松棻筆名):〈文學與風土病〉,美國加州大學中國同學會主編《大學》1卷4期,1968.09。
未署名:〈中國近代史的再認識〉,美國:《大風通訊》,1970.05.01。
鐵曇(郭松棻筆名):〈阿Q與革命〉,香港:《盤古》36,1971.01。
未署名:〈當頭棒打自由主義者〉,美國:《戰報》1(一二九示威專號),1971.02.15。
未署名:〈「五四」運動的意義(一二九示威大會演說辭)〉,美國:《戰報》1(一二九示威專號),1971.02.15。
賀靈(郭松棻筆名):〈組織學生法庭,展開人權保障運動〉,美國:《戰報》2,1971.06.01。
羅龍邁(郭松棻筆名):〈打倒博士買辦集團!〉,美國:《戰報》2,1971.06.01。
簡達(郭松棻筆名):〈台獨極端主義與大國沙文主義〉,美國:《戰報》2,1971.06.01。
龍貫海(郭松棻筆名):〈三種中國人,一種前途〉,美國:《柏克萊快訊》,1971。
簡達(郭松棻筆名):〈保釣運動是政治性的,也是民族性的,而歸根結柢是民族性的〉,美國:《東風》1,1972.04。
心台(郭松棻筆名):〈台灣的前途〉,美國:《東風》1,1972.04。
胡飛(郭松棻筆名):〈揭穿國民黨所謂「聯俄阻共」的陰謀〉,香港:《盤古》46,1972.04.15。
胡飛:〈五一五前夕的感言〉,美國:《柏克萊快訊》9,1972.04.20。
羅龍邁:〈拆穿「小市民」的假面具〉,美國:《柏克萊快訊》10,1972.07.05。
未署名:〈有關「台灣人民」部份〉,美國:《台灣人民通訊》1,1972.09.19。
簡達:〈把運動的矛頭指向台灣〉,美國:《東風》2,1972.10。
羅龍邁:〈處變大驚下的一劑定心丸:一駁「小市民心聲」〉,美國:《東風》2,1972.10。
簡達:〈談三反運動〉,《東風》4,1973.10。
羅隆邁:〈談談台灣的文學〉,香港:《抖擻》創刊號,1974.0,頁48-56。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香港:《抖擻》2,1974.03,頁1-10。
張澍(郭松棻筆名):〈蓋世比—美國七十年代的英雄典型〉,香港:《抖擻》5,1974.09,頁12-17。
李寬木(郭松棻筆名):〈從「荒謬」到「反叛」--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一)〉,台北:《夏潮》2:5,1977.05.01,頁15-18。
李寬木:〈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二)〉,台北:《夏潮》2:6, 1977.06.01,頁15-20。
李寬木:〈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三)〉,台北:《夏潮》3:1,1977.07.01,頁7-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香港:《抖擻》23,1977.09,頁1-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現代宗教法庭和新教義)〉,香港:《抖擻》24,1977.11,頁1-6。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替無產階級規定歷史任務)〉,香港:《抖擻》26,1978.03,頁1-10。
羅安達:〈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行動中的列寧主義)〉,香港:《抖擻》27,1978.05,頁1-17。
羅安達:翻譯 Santiago Carrilo《歐洲共產主義與國家》1-4章,香港:《抖擻》29-32,1978.09-1979.03。
郭松棻:〈喜劇˙彼岸˙理性──談木心的散文〉,美國:《中報》副刊,1986.06.20。
郭松棻:〈一個創作的起點〉,台北:《當代》42,1989.10.01,頁84-89。
郭松棻:〈魯迅──鐵屋外的吶喊〉,《作家身影》2,台北:春暉影視,1997。
羅龍邁:〈『五四』運動的意義〉,《春雷聲聲》,林國炯等編,台北:人間,2001。
【專書】(依照作者姓名筆畫編排順序)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頁285,台北:前衛,1997.09。
王尚勤:《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199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一集,台北:爾雅,1998。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二集,台北:爾雅,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 家》,台北:麥田,2002。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
王德威編選‧導讀:《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卡謬(Albert Camus)著,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小知堂,2000。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90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4。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
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李瑞騰主編:《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認識台灣作家的十二堂課》,桃園:中央大學,2005。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談:《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6。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宜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下)》,台北:桂冠,2002。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宜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台北:桂冠,2002。
季季:《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
周芬伶、彭錦堂等編:《台灣後現代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2001。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封德屏主編:《比翼雙飛:二十三對文學夫妻》,台北:文訊,1988。
思想編委會:《思想4: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
唐文標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1998。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尉天驄編:《燃燒的年代—─唐文標懷念集》,台北:帕米爾,1986。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88。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允晨,1998。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錯:《西洋文學術與手冊》,台北:書林,2005。
梁景峰:《鄉土與現代:台灣文學的片段》,台中:中縣文化,1995。
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麥田:台北,2006。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1991。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一卷,
台北:人間,2006。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二卷,
台北:人間,2006。
釣統運文獻編委會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第三卷,
台北:人間,2006。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3。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渤海堂,2005。
詹姆斯˙喬哀斯(James Joyce)著,杜若洲譯:《都柏林人》,台北:志文,200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1997。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
黑格爾(G.W.F.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2001。
楊匡漢:《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武漢:長江文藝,2002。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 。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09。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捕蝶人》,台北:九歌,2004。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廖瑾媛:《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雄師,2001。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史畫集》,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台北:臺北市政府,1988。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台北記憶》,台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2000。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2002。
劉大任:《空望》,台北:印刻,2003。
劉大任:《晚晴》,台北,印刻,2007。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聯合文學,2009。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台北:三民,1994.10。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1987。
劉紹唐編:《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1989。
樓成宏主編:《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簡編》,上海:百家,2006。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 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12。
鄭穎:《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台北:印刻文學,2008。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1997。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台北:前衛,1988。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晚報,1988。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文化,1999。
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著,顧鈞譯:《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北京:
三聯書店,2003。
顏元叔:《離台百日》,台北:洪範,197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翔譯:《S/Z》,台北:桂冠,2004。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文化,2005。
【學位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謝春馨:《八○年代「臺灣文學」正名論》,中壢:中央中文系碩士論文,1995。
朱芳玲:《論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高雄:中正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臺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東海中文系博士論文,1998。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台中:中興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蔡雅薰:《台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高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
周慶塘:《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台北:臺大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壢:中央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文化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3。
莊永同:《長廊杜鵑望鄉關:劉大任小說研究》,台北:文化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黃小民:《郭松棻小說研究》,台北:文化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籍小說家作品中的「台北/人」》,台北: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吳靜儀:《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高雄:中山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清大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林怡君:《鉅史與私情:李渝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柯鈞齡:《李渝小說的藝術性追尋與實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洪珊慧:《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
【報紙、期刊論文】(依照發表年代編排順序)
張文翊:〈回到廣闊的文學天地裡:訪李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1983.10.02。
唐文標:〈〈月印〉評介──無邪的對視〉,《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
季季:〈夜琴評介〉,《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頁31-34。
黃碧端:〈在迷津中造境:評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8:4=88期,1992。
吳達芸:〈齎恨含羞的異鄉人──評郭松棻的小說世界〉,《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月印和泰姆山記〉,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
羊子喬:〈橫切現實面,探索內心世界:郭松棻〉,《神秘的觸鬚》,台北:台笠,1996。
黃碧端:〈敘事的矛盾和失落的號聲:我看〈號手〉〉,台北:《中外文學》25:10,1997.03。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台北:《中外文學》25:10,1997.03。
張殿:〈郭松棻三度中風〉,《聯合報》46版,1997.8.18。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台北:《水筆仔》3,1997.09。
張殿:〈郭松棻病況好轉〉,《聯合報》46版,1997.9.22。
李進:〈李渝出版小說集《應答的鄉岸》越過生命暗流遠航泊岸〉,《聯合報》41版,1999.04.12。
張殿:〈回家——訪小說家李渝〉,《聯合報》41版,1999.04.19。
施淑:〈世變與事變〉,《聯合報》48版 ,1999.06.14。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
,台北:《文學台灣》32,1999.10。
林文義:〈看那篇冷清的潮汐—讀《郭松棻集》〉,台北:《文訊》177,2000.07。
吳達芸:〈聽李渝說金絲猿的故事〉《中央日報》21版,2000.10.26。
林文義:〈遠方來信──試寫郭松棻〉,《聯合報》37版 ,2001.01.07。
王順興:〈追憶似月年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03.04。
徐淑卿:〈郭松棻藉小說重回台灣故土〉,《中國時報》,2001.03.10。
宇文正:〈郭松棻獲巫永福文學獎〉,《聯合報》37版,2001.06.16。
陳建忠:〈月之暗面〉,《自由時報》副刊,2001.11.29
王德威:〈無岸之河的渡引者──談李渝的小說〉,台北:《聯合文學》211期,2002.05,頁20-27。
郝譽翔l:〈給永恆的理想主義者──評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
陳文芬:〈郭松棻、王文興、周夢蝶文壇潔癖作家新作誕生〉,《中國時報》14版,2002.08.15。
范銘如:〈亞細亞的新孤兒〉,《聯合報》,2002.10.20。
陳明柔:〈當代台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台灣文學史書寫研討會》,台南:成大台灣文學所,2002.11.20。
梅家玲:〈月印萬川,星光燦爛〉,《中國時報》34版〈開卷〉,2002.12.08。
楊美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郭松棻小說創作與美學世界〉,《自由時報》副刊,2003.04.06。
林佩瑾:〈無聲的初雪:由複調理論看李渝的〈江行初雪〉〉,台中:《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8,2003.05,頁139─148。
陳明柔:〈郭松棻小說中的漂流與記憶〉,台中:《靜宜中文系教師學術論文發表會》,2003.05.20。
楊佳嫻:〈記憶․啟蒙․溫州街——論李渝的「台北人」書寫〉,台北:《中國文學研究》第17 期,2003.06,頁199─224。
廖玉蕙:〈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225期,2003.07。
黃錦樹:〈即將過去的未來〉,台北:《聯合文學》19:9=225期,2003.07。
魏偉莉:〈論郭松棻文化身份的思索〉,第九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11。
何雅雯: 〈震耳欲聾的寂靜——讀郭松棻,想像台灣〉,台北:《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2003.11.13-15。
王德威:〈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創作美學〉,台北:《聯合文學》210,2004.04。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台北:《中外文學》33:1=385,2004.06。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台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期刊》6,2004.07,頁83-104。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台北的小說為例〉,台北:《中外文學》34 卷第二期,2005。
鄭穎:〈由「多重引渡」論李渝小說中的現代性與歷史書寫〉,《2005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5。
鍾玲:〈霧中花──李渝〈朵雲〉的敘事方式〉,香港:《文學世紀》5:7=52,2005.07。
林幸謙:〈敘事主體的在場與不在場:李渝〈朵雲〉的「雙重渡引」空間〉,香港:《文學世紀》5:7=52,2005.07。
舞鶴訪談,李渝整理:〈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5.07。
陳希林:〈知名小說家郭松棻病危〉,《中國時報》D8版,2005.07.08。
陳希林:〈郭松棻最後時刻文壇友人關切〉,《中國時報》D8版,2005.07.09。
藍麗娟:〈甦醒吧,郭松棻〉,《中國時報》E7版,2005.07.11。
丁文玲:〈郭松棻和李渝、李銳和蔣韻以文學相許〉,《中國時報》B1版,2005.07.17。
陳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歷郭松棻的文學道路〉,《中國時報》B3版,2005.07.17。
林文義:〈孤挺花:小說家郭松棻的最後一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07.18。
林衡哲:〈懷念郭松棻:一位永遠望鄉的理想主義臺灣作家〉,《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黃錦樹:〈未竟的書寫—閱讀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5.08.08。
邱立本:〈郭松棻雜憶〉,美國:《世界日報》,2005.08.15。
謝朝宗:〈悼念作家郭松棻之逝〉,紐約:《明報》日報,2005.09.16。
李歐梵:〈悼念我的老同學郭松棻〉,紐約:《明報》日報,2005.09.16。
謝里法:〈二○○五年,飄的聯想:追念陳其茂、蔡瑞月、郭松棻〉,台北:《文學台灣》57,2006.01。
劉雪貞:〈在歷史的想像中重生:以「新歷史主義」觀點解讀郭松棻〈今夜星光
燦爛〉〉,台南:《南榮學報》9 期,2006.03。
林文義:〈作家永別:黃國峻、袁哲生、黃武忠、郭松棻〉,台北:《聯合文學》258,2006.04。
黃啟峰:〈集體記憶的書寫:論《溫州街的故事》的時間、空間與敘事〉,《2006
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
學館籌備處,2007。
李娜:〈「美國」與郭松棻的文學/思想旅程:以《論寫作》為中心的考察〉,《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鄭穎:〈凝視與回望:李渝的現代主義小說實踐〉,《2007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7。
林文義:〈簡報如葉:追記‧郭松棻〉,台南:《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9,2007.04.10。邱瑞鑾:〈時光、記憶與郭松棻〉,《自由時報》副刊,2007.06.26。
林怡君:〈李渝的生命關懷探析──以小說中的軍官為核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第八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
楊佳嫻:〈強悍而美麗:訪劉大任談他的文學歷程〉,台北:《文訊》268:19-25,2008。
蔣興立:〈論李渝小說中的庭園書寫〉,高雄:高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一期,2010.01。
楊佳嫻:〈純情時光及其告別──評《拾花入夢記》〉,《聯合報》D3版,2011.06.18。
簡義明:〈煉字者郭松棻〉,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許素蘭:〈未曾見面˙恍如相識〉,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吳達芸:〈間雜錯落亂針繡──初讀郭松棻遺作〈驚婚〉前篇〉,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陳芳明:〈記憶是一面鏡象──讀郭松棻遺稿〈驚婚〉〉,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7:11,2011.07。
楊佳嫻:〈回來──評《九重葛與美少年》〉,《聯合報》D3版,2013.09.07。
趙嵐音:〈李渝小說〈夜琴〉中的現代主義文學技巧〉,彰化: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2014.01,頁1-24。
林欣誼:〈憂鬱纏身,作家李渝過世〉,《中時電子報》,2014.05.07。
陳宛茜:〈十年走不出喪夫痛,作家李渝自殺身亡〉,《聯合新聞網》,2014.05.07。
王曉藍:〈李渝,走了〉,台北:《文訊》,2014.06。
簡義明:〈理想主義者的抒情時光──追憶李渝〉,台北:《文訊》,2014.06。
楊佳嫻:〈從未失去的庭園──悼李渝〉,台北:《文訊》,2014.06。
張讓:〈好美!真美!──回想李渝二三事〉,《聯合報》D3版,2014.06.2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