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張貴興小說的國族書寫
Guixing Zhang "s Nation Novel Research
作者 阮惠莉
貢獻者 陳芳明
阮惠莉
關鍵詞 張貴興
國族
馬華移民
雨林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27 (UTC+8)
摘要 本論文從「國族」的角度來拆解分析張貴興的小說。張貴興身為華裔馬籍的馬華移民身分,他的國族必然是指中國國族,本論文即在探討其對中國國族的追尋。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進程思路與相關研究成果,作為開展論文研究的基礎。而第二張至第五章,分別從情慾萌生、歷史再現、場域架設、人性裸裎等四個層面來探討張貴興的國族想望。第二章──為什麼書寫國族──情感的萌發,釐清張貴興文本中繁複濃豔的情慾書寫,其背後所指涉的即是強烈鉅大的國族渴望。第三章──召喚──過往的歷史,耙梳文本情節中與歷史年代扣合的脈絡,呈現張貴興有心貼合中國國族史實,以作為其國族書寫的時間座標。第四章──架設──曾有的場域,搜羅文本場景中,張貴興刻意構設的符碼隱喻、魔幻寫實和意識流等等,用意即在大馬婆羅洲雨林中建築類似中國文化的空間架構。第五章──裸裎──多面的人性,在構築完畢專屬於國族故事的時空舞台下,凸顯身處其中的人物所呈現的種種性格與意念行動,此則是張貴興所欲呈現的馬華移民的國族生活想像、重建與追尋。第六章──結論,總結張貴興小說在國族書寫下的中國架構及人性類型,並歸納其國族書寫的特殊意義。
參考文獻 (一)張貴興作品集:
1. 張貴興:《伏虎》,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
2. 張貴興:《柯珊的兒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3.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4. 張貴興:《薛理陽大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5. 張貴興:《頑皮家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6. 張貴興:《群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
7. 張貴興:《猴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8.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平裝),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年。
9.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精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0.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張貴興:《群象》,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二)專著:
〈1〉相關馬華文學選讀
1.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欣出版社,1976年。
2.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3. 黃錦樹:《夢與豬與黎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4. 黃錦樹:《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5. 黃錦樹:《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 - 2003》,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6.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7. 商晚筠:《痴女阿蓮》,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8. 商晚筠:《七色花水》,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9.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10. 溫瑞安:《驚豔一槍》,台北:萬盛出版社,1992年。
 11.潘雨桐:《昨夜星辰》,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12.潘雨桐:《河岸傳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3.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14.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2〉馬華文學論文集
1.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文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
2.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企業公司,1998年。
3.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4.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5.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6. 張錦忠:《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7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
〈3〉馬華移民史專集
1. 宋哲美:《北婆羅洲˙婆羅乃˙砂勞越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1963年4月)。
2. 陳約翰:《砂撈越華人史-自序》,(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3. 薩德賽(D.R.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 陳琮淵:《文學歷史與經濟--砂拉越華族社會發展探思》,(馬來西亞砂拉越: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出版,2010年)。
5. 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med)著,劉鑑銓譯:《馬來人的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1981年)。
6.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7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1)。
〈4〉小說技巧論著
1.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2.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06年。
3. 梅‧弗里德曼,《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4. 聞一多著:<龍鳳>,收錄於《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年)。
5. 大衛‧洛吉著,王峻岩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5〉其他相關著作
1.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石榴紅文字工作坊譯,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3年。
2.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楊炳辰譯本,劉碩良編,灕江出版社,1944年。
3. 君特•葛拉斯著,胡其鼎譯:《錫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ooo年。
4. 馬奎斯:《百年孤寂》,楊耐東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5. 梭爾貝羅:《何索》,顏元叔、劉紹銘合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1971年。
6. 康拉德:《黑暗的心》,王潤華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7.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
8.李澤奉等編著:《古器物圖解》,(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9.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年7月)。
10.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台灣,立緒出版社,民國92年)。
11.馬麗:《但丁與《神曲》》(台北:風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2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13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2010年)。
14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15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關於張貴興小說之評論(為配合張貴興作品之發表而後產生之評論,故本部分不依撰寫者姓氏筆劃排列,而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列。):
1. 梅淑貞:〈憤怒的王:評張貴興的《怒梅》〉,《蕉風》 (1980年10月號,第331期,頁88-89)。
2. 劉大任:〈錯綜而複雜,立體而飽滿〉,《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年2月26日,第18版)。
3. 李有成:〈圍城之進出的敘事策略〉,《光華雜誌》,第13卷第14期(1988年4月號,p66-72。)
4. 葉石濤:〈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文訊雜誌》,革新第一期,總號40期,頁92-4(1989年2月)。
5. 林建國:〈荒誕的旅情: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五期,總第五十三期,頁198-201(1989年3月)。
6. 張錦忠:〈文字圍城之進出〉,《蕉風》(1989年5月號,第四二四期,頁17-20) 。
7. 楊升橋:〈評張貴興的兩篇伏「虎」記〉,《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1年8月31日)。
8. 王幼華:《賽蓮之歌》,《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10日第36版)。
9. 廖威浩:〈食蓮猴的自白:評張貴興《賽蓮之歌》〉,《中國時報‧時代文學》(1992年4月26日,第15版)。
10.陳黎:〈孤寂、渴慕惶惑的青春圖像:評張貴興《賽蓮之歌》〉,《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總第九十五期,頁178-81(1992年9月)。
11.張啟疆:〈為惡務盡的大觀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4年5月12日,第42版 )。
12.王德威:〈與魔鬼打交道的醫生:評張貴興的《薛理揚大夫》〉,《中時晚報‧時代文學》,(1994年7月3日,第19版)。
13.蔡秀女:〈莽莽雨林裡的百年神話〉,《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3月14日,第39版)。
14.黃寶蓮:〈赤道以南的喜劇〉,《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4月22日,第43版)。
15.莊裕安:〈吹著繁麗強韌的大牛皮──《頑皮家族》:移民故事遍布生機與諧趣〉,《民生報‧藝文新聞》(1996年6月30日,第15版)。
16.李昂:〈浪費且殘酷的洗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5月4日,第27版)。
17.黃錦樹:〈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扎根本土,面向世界」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主辦(1997年8月9日)。
18.蘇偉貞:〈循著記憶的地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1月10日,第27版)。
19.黃錦樹:《群象》,《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3月26日,第42版)。
20.李有成:〈荒文野字──評張貴興的《群象》入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4月1日,第27版)。
21.黃錦珠:〈張貴興《群象》〉,《一九九八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6-7(1999年6月)。
22.黃錦珠:〈飄忽又寫實的敘事風格──張貴興《群象》〉,《文訊》,第165期,頁30-31。(1999年7月)。
23.李奭學:〈結局、狂想、馬華文學:解讀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5版)。
24.黃錦樹,《猴杯》,《明日報‧閱讀》http://www.ttimes.com.tw(2001年1月2日)。
25.林建國:〈穿越哀傷的雨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1月14日,第13版)。
26.張錦忠:〈婆羅洲與林的後殖民敘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1年1月15日,第30版)。
27.Agnes:〈蔓草叢生的國族寓言〉,《破週報》,復刊152號(2001年3月30日─4月8日,第26版)。
28.瓦歷斯‧諾幹:〈殖民情慾的暴力美學〉,「瓦歷斯書房」─ http://home.kimo.com.tw/07-06/
29.彭飛:〈建構熱帶雨林的現代傳奇〉,《聯合早報‧早報周刊‧圖文志》(2001年4月22日,第23版)。
30.黃錦樹:〈從個人的體驗到黑暗之心──論張貴興的雨林三部曲及大馬華人的自我理解〉,「二OO一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
31.周原:〈豪情,來自才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10月12日,第8版)。
32.黃錦樹等:〈專訪張貴興學長〉,《大馬青年》,第8期,頁61-4(1990年6月30日)。
33.朱恩伶:〈張貴興──成功描繪少年成長啟蒙的情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24日,第39版)。
34.盧佳慧:〈文學是我的宗教──嚴歌苓、張貴興對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8月5日,第37版)。
35.徐淑卿:〈《群象》使他確定目標〉,《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12月31日,第43版)。
36.張殿:〈隱身於大馬華文寫作家族──訪小說家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6版)。
37.潘弘輝:〈雨林之歌──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2月21日,第39版)。
38.潘弘輝:〈愛火迷宮──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5月30日,第39版)。
39.徐淑卿:〈鄉關何處?──馬華在臺作家的遞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42版)。
40.楊錦郁:〈馬華文學新生代在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版)。
41.王德威:〈來自熱帶的旅行者〉,《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5日,第39版)。
42.陳雅玲:〈文學奇兵逐鹿「新中原」〉,《光華雜誌》(1998年7月)。
43.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派──「戰後新世代」文學論》第八章,第二節:李永平、張貴興等的馬來西亞「僑生」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83-193。
44.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2001年8月,第3期,頁32-34)。
45.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總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第340期,頁12-19(2001年9月)。
46.王德威:〈序論:在群象與猴黨的家鄉〉,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7. 李欣倫:〈探掘幽僻的人性雨林──專訪張貴興〉,《文訊》,2002年2月。
48. 陳琮淵:〈馬華文學中的歷史想像初探:以張貴興的「猴杯」為例〉,《亞太研究論壇》,2003年6月。
49. 張貴興:〈我們關心的事,四年級篇──環境逼迫我們的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12月。
50. 林運鴻:〈邦國殄瘁以後,雨林裡還有什麼?──試論張貴興的禽獸大觀園〉,《中外文學》,2004年1月。
51. 陳惠齡:〈論張貴興「群象」中雨林空間的展演〉,《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04年6月。
52. 黃崇凱:〈不可簡寫省略的張貴興〉,《聯合文學》,2005年10月。
53. 簡文志:〈張貴興小說的敘述辯證兼以想像旅臺馬華文學的未來〉,《領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06年2月。
54. 陳允元:〈葳蕤的恥丘──窺視張貴興雨林圖象的「性」、「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2〉馬華文學的相關學術論文:
1.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996年10月。
2. 何國忠:〈馬華文學:政治和文化語境下的變奏〉,《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000年9月。
3. 永樂多斯:〈根與本土──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0年3月。
4.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000年9月。
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2006年3月。
6. 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2000年9月。
7. 黃錦樹:〈原鄉與亂離〉,《聯合文學》,2003年3月。
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2006年1月。
9.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文化研究》,2006年3月。
10. 陳大為:〈當代馬華文學的三大板塊〉,《國文天地》,2004年3月。
11. 陳大為:〈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2005)〉,《國文學報》,2005年12月。
12.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繫年簡編〉,《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3.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在臺灣編目(1962-2000)〉,《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4. 張錦忠編:〈臺灣所見馬華文學論述累增書目〉,《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5.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6.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2004年12月。
17.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2006年6月。
18. 張錦忠:〈離散雙鄉:作為亞洲跨國華文書寫的在臺馬華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19. 張錦忠:〈南洋論述/本土知識:他者的挶限〉,《中外文學》20.12:48-102。
20. 張錦忠:〈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以獨立前若干文學活動為例〉,《中外文學》21.7179-92。
21. 張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6:27-41。
22. 楊宗翰:〈馬華旅臺詩人與「中國」想像〉,《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
23.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文訊》,2004年11月。
24. 楊宗翰:〈雙重意識──旅台馬華作家的台北書寫〉,《文訊》252期,2006年10月。
25. 楊松年:〈五四運動前後的新馬華文文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學生,1990),頁237-63。
26. 楊松年:〈新馬抗戰文學的定位問題:對抗戰文學口號的兩種不同心態〉,「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水:淡江大學,Sept.21-22。《文訊雜誌》第43卷第82期,頁36-40;第44卷第83期,1992,頁93-96。
27.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2006年3月。.
28. 蔣淑貞:〈失去自我的痛: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與英文文學的華人屬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1999.12.17)。亦刊《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頁272-287。
29. 戴小華:〈馬華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1年3月。
30. 鍾怡雯:〈憂鬱的浮雕:論當代馬華散文的雨林書〉,《中國現代文學》,2004年3月。
(四)博碩士論文:前三本為以張貴興為主要探討對象,之後則依姓氏筆畫排序。
1.李怡萩:《論張貴興的雨林書寫》,(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2.侯紀萍:《雨林的復仇——張貴興小說的原鄉意識研究》,(臺北: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3.陳美蘭:《張貴興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5月。
4.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文,2006年。
5. 林幼雀:《馬來亞共產黨對馬來西亞的威脅》,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6. 林慧婷:《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7. 洪王俞萍:《文化身份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的博士論文,2005年。
10.張馨函:《馬華旅臺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1.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阮惠莉zh_TW
dc.creator (作者) 阮惠莉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09:27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09: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09:2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91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12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從「國族」的角度來拆解分析張貴興的小說。張貴興身為華裔馬籍的馬華移民身分,他的國族必然是指中國國族,本論文即在探討其對中國國族的追尋。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進程思路與相關研究成果,作為開展論文研究的基礎。而第二張至第五章,分別從情慾萌生、歷史再現、場域架設、人性裸裎等四個層面來探討張貴興的國族想望。第二章──為什麼書寫國族──情感的萌發,釐清張貴興文本中繁複濃豔的情慾書寫,其背後所指涉的即是強烈鉅大的國族渴望。第三章──召喚──過往的歷史,耙梳文本情節中與歷史年代扣合的脈絡,呈現張貴興有心貼合中國國族史實,以作為其國族書寫的時間座標。第四章──架設──曾有的場域,搜羅文本場景中,張貴興刻意構設的符碼隱喻、魔幻寫實和意識流等等,用意即在大馬婆羅洲雨林中建築類似中國文化的空間架構。第五章──裸裎──多面的人性,在構築完畢專屬於國族故事的時空舞台下,凸顯身處其中的人物所呈現的種種性格與意念行動,此則是張貴興所欲呈現的馬華移民的國族生活想像、重建與追尋。第六章──結論,總結張貴興小說在國族書寫下的中國架構及人性類型,並歸納其國族書寫的特殊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範圍…………………………………………1
第二節 研究進程、思路…………………………………………………3
一、文本閱讀……………………………………………………………4
二、傳記閱讀………………………………………………………………6
三、比較閱讀………………………………………………………………6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6
一、博碩士論文…………………………………………………………6
二、單篇論文………………………………………………………………8
第二章 為什麼渴望國族——情感的萌發
第一節 愛戀雨林…………………………………………………………12
一、水是性愛之源……………………………………………………12
二、精神膜拜 vs. 肉體縱慾 ………………………………………14
三、雨林是母親/故鄉 ………………………………………………17
第二節 馬來政府排華…………………………………………………18
一、馬華衝突的極點──五一三慘案…………………………………19
二、卜米主義(土著主義)極端排華………………………………20
第三節 嚮往中國………………………………………………………21
一、馬來政府恐共/恐中……………………………………………21
二、大馬華人的文化鄉愁……………………………………………21
第四節 伊底帕斯戀母情結的產生……………………………………24
一、與生俱來的性原慾………………………………………………25
二、逐漸增長的戀母情結……………………………………………27
三、疏父親母的傾向…………………………………………………29
第五節 落腳台灣(政治現實)………………………………………31
一、台灣國民政府實施僑教政策……………………………………31
二、弒慾(戀雨林/中國)重生(台灣)…………………………32
第三章 召喚——過往的歷史
第一節 史事展演………………………………………………………34
一、華人移民興起……………………………………………………34
二、荷、英競奪………………………………………………………36
三、布魯克王國…………………………………………………………38
四、日軍攻佔婆羅洲……………………………………………………40
五、馬來西亞排華………………………………………………………43
第二節 經濟掠奪………………………………………………………45
一、甲必丹制(Capitao or Kapitan system)……………46
二、餉碼制度(Farm System)…………………………………46
三、港主制度(Kangchu System)………………………………48
第三節 馬來西亞共產黨……………………………………………53
一、中國和蘇俄同時領導馬共……………………………………53
二、馬共只聽命於毛共……………………………………………54
三、北加里曼丹共產黨…………………………………………56
四、馬共與馬來政府和解…………………………………57
第四章 架設——曾有的場域
第一節 符碼隱喻建構場景……………………………………………59
一、地景的確立──雨林……………………………………………60
二、種族的訴說……………………………………………………63
第二節 小說技術造景…………………………………………………72
一、魔幻寫實…………………………………………………………72
二、意識流……………………………………………………………74
三、操弄文字傳遞想像空間………………………………………77
四、錯時(Anachrony)的時間次……………………………79
第三節 操演虛構的社稷 …………………………………………81
第五章 裸裎——多面的人性
第一節 赤子孺慕祖國──《伏虎》、《柯珊的兒女》、《薛理陽大夫》84
一、《伏虎》書中<俠影錄>之日本隊…………………………84
二、《柯珊的兒女》書中<圍城的進出>的「楊公」 ………………85
三、《柯珊的兒女》書中〈彎刀、蘭花、左輪槍〉的主角「不明」 …87
第二節 出走/尋覓祖國──《頑皮家族》………………………………88
一、功夫一流的武術家──夔頑龍……………………………………89
二、虎背熊腰的母體──呂小蘭…………………………………………89
三、博愛偽善的神父──張其宛…………………………………………90
四、海盜墾荒慈善家──趙雁…………………………………………91
五、人性的光輝──犧牲自家保全主人的忠僕「大褲襠」……………92
第三節 以革命重建國族──《群象》…………………………………93
一、一切為革命的狂者──余家同…………………………………94
二、博學背義的革命宣揚者──邵老師………………………………98
三、屈就現實的國族背叛者──王大達……………………………100
四、守護家族的男孩──施仕才………………………………………100
五、顛倒的父系v.s母系…………………………………………103
第四節 以掠奪恢復國族──《猴杯》…………………………………106
一、自私貪婪的後殖民者──曾祖余石秀/祖父余翱漢……………106
二、以物易淫的師者──羅老師/老蕭………………………………109
三、復仇的土著雕藝師──阿班班/阿都拉/巴都…………………111
四、殘缺死亡的女性──余鵬雉的祖母/小花印/麗妹……………111
五、迷途知返的華人──余鵬雉和亞妮妮…………………………112
第五節 愛情/歸依v.s國族/淪落──《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113
一、自尊自孽的蘇其父親(蘇還)……………………………………113
二、冤冤相報的林元………………………………………………114
三、腐朽的帝國母魂──蘇其母親…………………………………116
四、情歸台灣的蘇其……………………………………………118
第六節 小結──張貴興國族書寫下主要的人性類型 …………………118
一、四種主要的人性類型…………………………………………118
二、極惡之人性依然有光明面……………………………………………121
第六章 結論——張貴興國族小說的特殊意義 ……………………………123
★參考文獻 ……………………………………………………………………130
★附錄:一、張貴興生平與創作年表………………………………………139
二、張貴興得獎記錄………………………………………………141
三、史事展演年表…………………………………………………142
四、經濟掠奪表……………………………………………145 五、馬來西亞共產黨年表………………………………………………147
六、表列扣合「七宗罪」………………………………………148
zh_TW
dc.format.extent 241694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張貴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華移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雨林zh_TW
dc.title (題名) 張貴興小說的國族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Guixing Zhang "s Nation Novel Researc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張貴興作品集:
1. 張貴興:《伏虎》,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
2. 張貴興:《柯珊的兒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3.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4. 張貴興:《薛理陽大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5. 張貴興:《頑皮家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6. 張貴興:《群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
7. 張貴興:《猴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8.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平裝),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年。
9.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精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0.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張貴興:《群象》,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二)專著:
〈1〉相關馬華文學選讀
1.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欣出版社,1976年。
2.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3. 黃錦樹:《夢與豬與黎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4. 黃錦樹:《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5. 黃錦樹:《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 - 2003》,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6.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7. 商晚筠:《痴女阿蓮》,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8. 商晚筠:《七色花水》,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9.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10. 溫瑞安:《驚豔一槍》,台北:萬盛出版社,1992年。
 11.潘雨桐:《昨夜星辰》,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12.潘雨桐:《河岸傳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3.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14.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2〉馬華文學論文集
1.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文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
2.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企業公司,1998年。
3.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4.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5.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6. 張錦忠:《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7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
〈3〉馬華移民史專集
1. 宋哲美:《北婆羅洲˙婆羅乃˙砂勞越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1963年4月)。
2. 陳約翰:《砂撈越華人史-自序》,(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3. 薩德賽(D.R.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 陳琮淵:《文學歷史與經濟--砂拉越華族社會發展探思》,(馬來西亞砂拉越: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出版,2010年)。
5. 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med)著,劉鑑銓譯:《馬來人的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1981年)。
6.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7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1)。
〈4〉小說技巧論著
1.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2.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06年。
3. 梅‧弗里德曼,《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4. 聞一多著:<龍鳳>,收錄於《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年)。
5. 大衛‧洛吉著,王峻岩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5〉其他相關著作
1.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石榴紅文字工作坊譯,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3年。
2.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楊炳辰譯本,劉碩良編,灕江出版社,1944年。
3. 君特•葛拉斯著,胡其鼎譯:《錫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ooo年。
4. 馬奎斯:《百年孤寂》,楊耐東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5. 梭爾貝羅:《何索》,顏元叔、劉紹銘合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1971年。
6. 康拉德:《黑暗的心》,王潤華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7.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
8.李澤奉等編著:《古器物圖解》,(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9.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年7月)。
10.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台灣,立緒出版社,民國92年)。
11.馬麗:《但丁與《神曲》》(台北:風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2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13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2010年)。
14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15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關於張貴興小說之評論(為配合張貴興作品之發表而後產生之評論,故本部分不依撰寫者姓氏筆劃排列,而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列。):
1. 梅淑貞:〈憤怒的王:評張貴興的《怒梅》〉,《蕉風》 (1980年10月號,第331期,頁88-89)。
2. 劉大任:〈錯綜而複雜,立體而飽滿〉,《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年2月26日,第18版)。
3. 李有成:〈圍城之進出的敘事策略〉,《光華雜誌》,第13卷第14期(1988年4月號,p66-72。)
4. 葉石濤:〈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文訊雜誌》,革新第一期,總號40期,頁92-4(1989年2月)。
5. 林建國:〈荒誕的旅情: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五期,總第五十三期,頁198-201(1989年3月)。
6. 張錦忠:〈文字圍城之進出〉,《蕉風》(1989年5月號,第四二四期,頁17-20) 。
7. 楊升橋:〈評張貴興的兩篇伏「虎」記〉,《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1年8月31日)。
8. 王幼華:《賽蓮之歌》,《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10日第36版)。
9. 廖威浩:〈食蓮猴的自白:評張貴興《賽蓮之歌》〉,《中國時報‧時代文學》(1992年4月26日,第15版)。
10.陳黎:〈孤寂、渴慕惶惑的青春圖像:評張貴興《賽蓮之歌》〉,《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總第九十五期,頁178-81(1992年9月)。
11.張啟疆:〈為惡務盡的大觀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4年5月12日,第42版 )。
12.王德威:〈與魔鬼打交道的醫生:評張貴興的《薛理揚大夫》〉,《中時晚報‧時代文學》,(1994年7月3日,第19版)。
13.蔡秀女:〈莽莽雨林裡的百年神話〉,《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3月14日,第39版)。
14.黃寶蓮:〈赤道以南的喜劇〉,《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4月22日,第43版)。
15.莊裕安:〈吹著繁麗強韌的大牛皮──《頑皮家族》:移民故事遍布生機與諧趣〉,《民生報‧藝文新聞》(1996年6月30日,第15版)。
16.李昂:〈浪費且殘酷的洗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5月4日,第27版)。
17.黃錦樹:〈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扎根本土,面向世界」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主辦(1997年8月9日)。
18.蘇偉貞:〈循著記憶的地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1月10日,第27版)。
19.黃錦樹:《群象》,《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3月26日,第42版)。
20.李有成:〈荒文野字──評張貴興的《群象》入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4月1日,第27版)。
21.黃錦珠:〈張貴興《群象》〉,《一九九八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6-7(1999年6月)。
22.黃錦珠:〈飄忽又寫實的敘事風格──張貴興《群象》〉,《文訊》,第165期,頁30-31。(1999年7月)。
23.李奭學:〈結局、狂想、馬華文學:解讀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5版)。
24.黃錦樹,《猴杯》,《明日報‧閱讀》http://www.ttimes.com.tw(2001年1月2日)。
25.林建國:〈穿越哀傷的雨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1月14日,第13版)。
26.張錦忠:〈婆羅洲與林的後殖民敘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1年1月15日,第30版)。
27.Agnes:〈蔓草叢生的國族寓言〉,《破週報》,復刊152號(2001年3月30日─4月8日,第26版)。
28.瓦歷斯‧諾幹:〈殖民情慾的暴力美學〉,「瓦歷斯書房」─ http://home.kimo.com.tw/07-06/
29.彭飛:〈建構熱帶雨林的現代傳奇〉,《聯合早報‧早報周刊‧圖文志》(2001年4月22日,第23版)。
30.黃錦樹:〈從個人的體驗到黑暗之心──論張貴興的雨林三部曲及大馬華人的自我理解〉,「二OO一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
31.周原:〈豪情,來自才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10月12日,第8版)。
32.黃錦樹等:〈專訪張貴興學長〉,《大馬青年》,第8期,頁61-4(1990年6月30日)。
33.朱恩伶:〈張貴興──成功描繪少年成長啟蒙的情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24日,第39版)。
34.盧佳慧:〈文學是我的宗教──嚴歌苓、張貴興對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8月5日,第37版)。
35.徐淑卿:〈《群象》使他確定目標〉,《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12月31日,第43版)。
36.張殿:〈隱身於大馬華文寫作家族──訪小說家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6版)。
37.潘弘輝:〈雨林之歌──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2月21日,第39版)。
38.潘弘輝:〈愛火迷宮──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5月30日,第39版)。
39.徐淑卿:〈鄉關何處?──馬華在臺作家的遞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42版)。
40.楊錦郁:〈馬華文學新生代在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版)。
41.王德威:〈來自熱帶的旅行者〉,《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5日,第39版)。
42.陳雅玲:〈文學奇兵逐鹿「新中原」〉,《光華雜誌》(1998年7月)。
43.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派──「戰後新世代」文學論》第八章,第二節:李永平、張貴興等的馬來西亞「僑生」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83-193。
44.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2001年8月,第3期,頁32-34)。
45.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總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第340期,頁12-19(2001年9月)。
46.王德威:〈序論:在群象與猴黨的家鄉〉,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7. 李欣倫:〈探掘幽僻的人性雨林──專訪張貴興〉,《文訊》,2002年2月。
48. 陳琮淵:〈馬華文學中的歷史想像初探:以張貴興的「猴杯」為例〉,《亞太研究論壇》,2003年6月。
49. 張貴興:〈我們關心的事,四年級篇──環境逼迫我們的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12月。
50. 林運鴻:〈邦國殄瘁以後,雨林裡還有什麼?──試論張貴興的禽獸大觀園〉,《中外文學》,2004年1月。
51. 陳惠齡:〈論張貴興「群象」中雨林空間的展演〉,《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04年6月。
52. 黃崇凱:〈不可簡寫省略的張貴興〉,《聯合文學》,2005年10月。
53. 簡文志:〈張貴興小說的敘述辯證兼以想像旅臺馬華文學的未來〉,《領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06年2月。
54. 陳允元:〈葳蕤的恥丘──窺視張貴興雨林圖象的「性」、「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2〉馬華文學的相關學術論文:
1.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996年10月。
2. 何國忠:〈馬華文學:政治和文化語境下的變奏〉,《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000年9月。
3. 永樂多斯:〈根與本土──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0年3月。
4.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000年9月。
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2006年3月。
6. 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2000年9月。
7. 黃錦樹:〈原鄉與亂離〉,《聯合文學》,2003年3月。
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2006年1月。
9.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文化研究》,2006年3月。
10. 陳大為:〈當代馬華文學的三大板塊〉,《國文天地》,2004年3月。
11. 陳大為:〈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2005)〉,《國文學報》,2005年12月。
12.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繫年簡編〉,《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3.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在臺灣編目(1962-2000)〉,《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4. 張錦忠編:〈臺灣所見馬華文學論述累增書目〉,《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5.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6.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2004年12月。
17.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2006年6月。
18. 張錦忠:〈離散雙鄉:作為亞洲跨國華文書寫的在臺馬華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19. 張錦忠:〈南洋論述/本土知識:他者的挶限〉,《中外文學》20.12:48-102。
20. 張錦忠:〈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以獨立前若干文學活動為例〉,《中外文學》21.7179-92。
21. 張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6:27-41。
22. 楊宗翰:〈馬華旅臺詩人與「中國」想像〉,《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
23.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文訊》,2004年11月。
24. 楊宗翰:〈雙重意識──旅台馬華作家的台北書寫〉,《文訊》252期,2006年10月。
25. 楊松年:〈五四運動前後的新馬華文文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學生,1990),頁237-63。
26. 楊松年:〈新馬抗戰文學的定位問題:對抗戰文學口號的兩種不同心態〉,「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水:淡江大學,Sept.21-22。《文訊雜誌》第43卷第82期,頁36-40;第44卷第83期,1992,頁93-96。
27.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2006年3月。.
28. 蔣淑貞:〈失去自我的痛: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與英文文學的華人屬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1999.12.17)。亦刊《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頁272-287。
29. 戴小華:〈馬華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1年3月。
30. 鍾怡雯:〈憂鬱的浮雕:論當代馬華散文的雨林書〉,《中國現代文學》,2004年3月。
(四)博碩士論文:前三本為以張貴興為主要探討對象,之後則依姓氏筆畫排序。
1.李怡萩:《論張貴興的雨林書寫》,(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2.侯紀萍:《雨林的復仇——張貴興小說的原鄉意識研究》,(臺北: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3.陳美蘭:《張貴興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5月。
4.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文,2006年。
5. 林幼雀:《馬來亞共產黨對馬來西亞的威脅》,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6. 林慧婷:《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7. 洪王俞萍:《文化身份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的博士論文,2005年。
10.張馨函:《馬華旅臺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1.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