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
China`s Strategy 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作者 陳綺韓
貢獻者 李明
陳綺韓
關鍵詞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自由貿易協定
東協加一
中國戰略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14:38 (UTC+8)
摘要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自由化談判中,由於參與成員國數目龐大,部份議題內容如農業、金融等又頗為敏感,協商過程愈來愈艱難,故在90年代區域性貿易整合成為國際間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新潮流。在此趨勢下,目前全球經濟版圖大略三分天下,出現了歐洲、美洲和東亞經濟圈三個塊狀區域經濟。一向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相對落後於歐美地區的東亞,近年更是趁著自由貿易協定(FTA)風潮急起直追,分別以東協、日本以及中國為洽簽主軸,相互交織並較勁。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之區域經濟整合,並展開政治安全的對話,成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導者,也牽動東亞區域權力與經濟版圖的重整。因此,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策略、其具體作為及成效、各國對其戰略及作為之回應,以及其對東亞及台灣的影響等,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本研究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整合型態及其經濟效果、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趨勢及現況;第三章說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緣起背景及發展現況、經濟整合企業層次及政府層次不同之特徵,以及整合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第四章說明亞太主要勢力中國、日本、東協及美國在東亞的權力競爭、中國的外交戰略及目標、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以及在推進東亞區域整合中扮演的角色;第五章說明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相關作為,包括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參與東協加三的合作、推動中日韓三方合作、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安排、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等,以及相關成效;第六章說明東協、日本、南韓、美國及台灣之區域整合戰略,以及其面對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所因應之相關策略及作為;第七章分析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情形,以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並提出對台灣因應之道的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5》,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5年。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7》,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6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2004年11月。
經濟部報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經濟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台北,民國98年4月13日。
(二)專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趨勢與衝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93年。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民93年。
林灼榮、施雅琴著,《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證》,台北:新陸書局,2004年。
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2004年。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雙葉書廊,2002年。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2年。
歐陽勛、黃仁德著,《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2006年。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1999年。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謝福進等著,《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羅浩主編,《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 & 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年。
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等著,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合譯,《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
Karl W. Deutsch 原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mel Hampstead: Prentice-Hall, 1968. 台北:黎明,1971)。
Trevor Taylor等著,紐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二)期刊
井川一宏〈日本經濟貿易政策的展望與課題〉,《南洋資料譯叢》,2007年2期,頁10-18。原載日本《世界經濟評論》,2007年1月。
王文娟,〈區域性貿易協定之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經濟情勢評論》,2002年,第8卷,第3期,頁48-66。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中國外交》,2005年7月,頁19-22。
王勝今、于瀟,〈從中日關係的深層矛盾看“東亞共同體”的未來——兼論東亞合作中的矛盾與競爭〉,《東北亞論壇》,2005年11月,頁28-31。
王曉梅,〈冷戰後東盟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國際政治》,2005年10月,頁91-95。
任曉,〈中國與亞洲地區主義〉,《中國外交》,2009年3月,頁46-48。
吉野文雄,〈東盟與中國的貿易現狀〉,《南洋資料譯叢》,2005年第2期,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頁7-12。
朱乃新,〈東亞經濟區域化:“軸心”的缺失與重構〉,《當代亞太》,2004年11月,頁33-37。
何衛剛,〈美國亞太戰略解析〉,《國際政治》,2005年2月,頁68-78。
李丹,〈從“面向世界”到“建構和諧世界”—對外開放30年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22。
吳昊,〈論中國在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作用與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7。
門洪華,〈國家主義、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兼論中國大戰略的謀劃〉,《中國外交》,2005年8月,頁2-10。
胡鞍鋼、門洪華,〈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美日戰略關係〉,《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29-37。
哈迪.斯薩蘇托洛,〈東盟經濟共同體——其概念、成本和利益〉,《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2月,頁51-58。
時殷弘,〈中國崛起的條件:從對外關係角度的討論〉,《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9-14。
符大海,〈亞太新雙邊主義興起的原因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導刊》,2008年12月,頁20-26。
孫學峰、陳寒溪,〈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中國外交》,2006年8月,頁8-10。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頁1-46。
張宗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與重構〉,《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6年7月第15卷第4期,頁36-41。
張海平:〈論開放式地區主義〉,《亞太經濟》,1998年第5期,頁1-5。
張祥山,〈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民國97年3月,頁22-26。
張慧智,〈中日韓FTA對產業的影響分析〉,《東北亞論壇》雙月刊,第1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2-57。
張蘊嶺,〈探求東亞的區域主義〉,《國際政治》,2005年3月,頁124-127。
張鐵軍,〈中國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國外交》,2006年7月,頁47-51。
馮昭奎,〈建設東亞共同體的十大關鍵因素〉,《國際政治》,2006年3月,頁120-128。
曹雲華、朱幼恩〈論東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國際政治》,2005年5月,頁75-80。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8月,頁46-58。
楊潔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3-5。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雙月刊,2006年,第45卷第2期,頁25-60。
翟崑,〈東盟戰略整合成效及啟示〉,《國際政治》,2006年5月,頁128-133。
劉忠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與實現途徑〉,《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5年第6期(總第62期),吉林,頁13-17。
陳文,〈2004年東盟:加快區域一體化,擴大國際合作〉,《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126-132。
陳虹,〈共享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9-10期,頁51-55。
陳勇,〈區域生產網絡:東亞經濟體的新分工形式〉,《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5月,頁84-91。
陳建安,〈中韓日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行性及其經濟效應〉,《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4月,頁58-65。
盧光盛,〈大湄公河次地區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國際政治》,2006年7月,頁107-112。
鄭京淑,〈東亞的區域內貿易發展及期動力機制研究〉,《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1月,頁57-62。
鄭昭陽、周昕,〈東亞地區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G-L指數及發展原因分析〉,《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11月,頁39-44。

(三)報紙及網站
《中國時報》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ctasc.org.tw
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tier.org.tw
北美新浪網:http://financenews.sina.com
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www.wto.org
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網站:http://www.apec.org
美國人口統計局網站:http://www.census.gov
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華翼網:http://www.chinesewings.com
歐盟網站:http://europa.eu/


二、西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Fernandez, R. & J. Porters, “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12, no.2, May 1998, pp. 197-220.
Ng, Francis & Alexander J. Yeats, World Bank: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84.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June 18, 2003.
Scollay, Robert,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Proposal for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 An Issues Paper for the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 2004.
網頁:https://www.abaconline.org/v4/download.php?ContentID=1292
 (二)專書
Balassa, 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65.
Evans, Graham and Jeffrey Newnham,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nguin Books, 1998.
Fawcett, Louise and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ilpin, Robert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Keohane, Robert O. &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Lindberg, Leon 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Mansfield, Edward and Helen Mil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Sannwald, R. F. & J.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三)期刊
 Ethier, Wilfred J, “ The New Regionalis,.” Economic Journal, vol.108, July 1998, pp. 1149-1161.
Keohane, Robert O. & Lisa L. Martin, “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1, Summer, 1995, pp. 39-5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18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綺韓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綺韓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Jul-2014 16:14: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9-Jul-2014 16:14: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Jul-2014 16:14: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192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91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101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自由化談判中,由於參與成員國數目龐大,部份議題內容如農業、金融等又頗為敏感,協商過程愈來愈艱難,故在90年代區域性貿易整合成為國際間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新潮流。在此趨勢下,目前全球經濟版圖大略三分天下,出現了歐洲、美洲和東亞經濟圈三個塊狀區域經濟。一向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相對落後於歐美地區的東亞,近年更是趁著自由貿易協定(FTA)風潮急起直追,分別以東協、日本以及中國為洽簽主軸,相互交織並較勁。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之區域經濟整合,並展開政治安全的對話,成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導者,也牽動東亞區域權力與經濟版圖的重整。因此,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策略、其具體作為及成效、各國對其戰略及作為之回應,以及其對東亞及台灣的影響等,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本研究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經濟整合型態及其經濟效果、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趨勢及現況;第三章說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緣起背景及發展現況、經濟整合企業層次及政府層次不同之特徵,以及整合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第四章說明亞太主要勢力中國、日本、東協及美國在東亞的權力競爭、中國的外交戰略及目標、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以及在推進東亞區域整合中扮演的角色;第五章說明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相關作為,包括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參與東協加三的合作、推動中日韓三方合作、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的安排、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等,以及相關成效;第六章說明東協、日本、南韓、美國及台灣之區域整合戰略,以及其面對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所因應之相關策略及作為;第七章分析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情形,以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並提出對台灣因應之道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發展概況 ………………………25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 ………………………25
第二節 經濟整合型態 …………………………………30
第三節 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 …………………………41
第三章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背景及發展 ……………53
第一節 整合背景 ………………………………………53
第二節 發展現況 ………………………………………58
第三節 整合之特徵 ……………………………………66
第四節 整合之困難 ……………………………………76
第四章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角色及戰略 …81
第一節 亞太主要勢力在東亞之權力競爭 ……………81
第二節 中國的東亞區域戰略 …………………………87
第三節 中國提供東亞國家之資源及其扮演的角色 …98
第五章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成效 …………103
第一節 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103
第二節 參與東協加三的合作 …………………………110
第三節 推動中日韓三方合作 …………………………114
第四節 其他相關作為 …………………………………118
第六章 亞太各國對中國戰略及作為之回應 …………125
第一節 東協 ……………………………………………127
第二節 日本與南韓 ……………………………………132
第三節 美國 ……………………………………………137
第四節 台灣 ……………………………………………139
第七章 結論 ……………………………………………143

參考文獻 …………………………………………………152


表 次
表1-1 我國對東亞地區之貿易 ……………………………………10
表2-1 區域性貿易協定之型態 ……………………………………37
表2-2 歐洲聯盟形成時間表與成員國數目 ……………………45
表3-1 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 …………………………………58
表3-2 東亞地區各經濟體的加權G-L指數 ………………………71
表4-1 2008年1-12月中國對東亞國家(地區)貿易統計 ……82
表4-2 中國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建立的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89
表5-1 東協5國對中國依存度高的前10種商品(2003年) ……105
表5-2 中國對東協5國依存度高的前10種商品(2003年) ……105
表5-3 2002年世界主要區域集團比較 …………………………115
表5-4 中日韓FTA對各國經濟福利及GDP的影響效應 …………116
表5-5 中日韓三國製造業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狀況 ………117
表5-6 中港澳CEPA內容 …………………………………………119
表6-1 東亞國家區域經濟整合現況 ………………………………126
表7-1 RTA/FTA 對各經濟體經濟福祉的影響 ……………………147

圖 次
圖1-1 「系統理論」模型 …………………………………………19
圖3-1 筆記型電腦的國際分工模式 ………………………………70
zh_TW
dc.format.extent 14993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由貿易協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協加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戰略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戰略zh_TW
dc.title (題名) China`s Strategy 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5》,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5年。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7》,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6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2004年11月。
經濟部報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經濟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台北,民國98年4月13日。
(二)專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趨勢與衝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93年。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民93年。
林灼榮、施雅琴著,《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證》,台北:新陸書局,2004年。
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2004年。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雙葉書廊,2002年。
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2年。
歐陽勛、黃仁德著,《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2006年。
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1999年。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謝福進等著,《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羅浩主編,《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 & 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年。
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等著,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合譯,《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
Karl W. Deutsch 原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mel Hampstead: Prentice-Hall, 1968. 台北:黎明,1971)。
Trevor Taylor等著,紐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二)期刊
井川一宏〈日本經濟貿易政策的展望與課題〉,《南洋資料譯叢》,2007年2期,頁10-18。原載日本《世界經濟評論》,2007年1月。
王文娟,〈區域性貿易協定之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經濟情勢評論》,2002年,第8卷,第3期,頁48-66。
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中國外交》,2005年7月,頁19-22。
王勝今、于瀟,〈從中日關係的深層矛盾看“東亞共同體”的未來——兼論東亞合作中的矛盾與競爭〉,《東北亞論壇》,2005年11月,頁28-31。
王曉梅,〈冷戰後東盟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國際政治》,2005年10月,頁91-95。
任曉,〈中國與亞洲地區主義〉,《中國外交》,2009年3月,頁46-48。
吉野文雄,〈東盟與中國的貿易現狀〉,《南洋資料譯叢》,2005年第2期,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頁7-12。
朱乃新,〈東亞經濟區域化:“軸心”的缺失與重構〉,《當代亞太》,2004年11月,頁33-37。
何衛剛,〈美國亞太戰略解析〉,《國際政治》,2005年2月,頁68-78。
李丹,〈從“面向世界”到“建構和諧世界”—對外開放30年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22。
吳昊,〈論中國在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作用與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7。
門洪華,〈國家主義、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兼論中國大戰略的謀劃〉,《中國外交》,2005年8月,頁2-10。
胡鞍鋼、門洪華,〈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美日戰略關係〉,《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29-37。
哈迪.斯薩蘇托洛,〈東盟經濟共同體——其概念、成本和利益〉,《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2月,頁51-58。
時殷弘,〈中國崛起的條件:從對外關係角度的討論〉,《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9-14。
符大海,〈亞太新雙邊主義興起的原因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導刊》,2008年12月,頁20-26。
孫學峰、陳寒溪,〈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中國外交》,2006年8月,頁8-10。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頁1-46。
張宗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與重構〉,《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6年7月第15卷第4期,頁36-41。
張海平:〈論開放式地區主義〉,《亞太經濟》,1998年第5期,頁1-5。
張祥山,〈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民國97年3月,頁22-26。
張慧智,〈中日韓FTA對產業的影響分析〉,《東北亞論壇》雙月刊,第1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2-57。
張蘊嶺,〈探求東亞的區域主義〉,《國際政治》,2005年3月,頁124-127。
張鐵軍,〈中國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國外交》,2006年7月,頁47-51。
馮昭奎,〈建設東亞共同體的十大關鍵因素〉,《國際政治》,2006年3月,頁120-128。
曹雲華、朱幼恩〈論東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國際政治》,2005年5月,頁75-80。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8月,頁46-58。
楊潔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3-5。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雙月刊,2006年,第45卷第2期,頁25-60。
翟崑,〈東盟戰略整合成效及啟示〉,《國際政治》,2006年5月,頁128-133。
劉忠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與實現途徑〉,《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5年第6期(總第62期),吉林,頁13-17。
陳文,〈2004年東盟:加快區域一體化,擴大國際合作〉,《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126-132。
陳虹,〈共享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9-10期,頁51-55。
陳勇,〈區域生產網絡:東亞經濟體的新分工形式〉,《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5月,頁84-91。
陳建安,〈中韓日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行性及其經濟效應〉,《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4月,頁58-65。
盧光盛,〈大湄公河次地區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國際政治》,2006年7月,頁107-112。
鄭京淑,〈東亞的區域內貿易發展及期動力機制研究〉,《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1月,頁57-62。
鄭昭陽、周昕,〈東亞地區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G-L指數及發展原因分析〉,《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11月,頁39-44。

(三)報紙及網站
《中國時報》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ctasc.org.tw
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tier.org.tw
北美新浪網:http://financenews.sina.com
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www.wto.org
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網站:http://www.apec.org
美國人口統計局網站:http://www.census.gov
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華翼網:http://www.chinesewings.com
歐盟網站:http://europa.eu/


二、西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Fernandez, R. & J. Porters, “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12, no.2, May 1998, pp. 197-220.
Ng, Francis & Alexander J. Yeats, World Bank: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84.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June 18, 2003.
Scollay, Robert,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Proposal for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 An Issues Paper for the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 2004.
網頁:https://www.abaconline.org/v4/download.php?ContentID=1292
 (二)專書
Balassa, 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65.
Evans, Graham and Jeffrey Newnham,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nguin Books, 1998.
Fawcett, Louise and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ilpin, Robert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
Keohane, Robert O. &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Lindberg, Leon 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Mansfield, Edward and Helen Mil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Sannwald, R. F. & J.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三)期刊
 Ethier, Wilfred J, “ The New Regionalis,.” Economic Journal, vol.108, July 1998, pp. 1149-1161.
Keohane, Robert O. & Lisa L. Martin, “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1, Summer, 1995, pp. 39-5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