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袁中道山水書寫及其文類視界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on Yuan Zhong-dao
作者 賴慧融
Lai, Hui Jung
貢獻者 許東海
Hsu,Tung hai
賴慧融
Lai, Hui Jung
關鍵詞 袁中道
山水文學
跨文類
書寫取向
價值選擇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6-八月-2014 11:44:15 (UTC+8)
摘要 歷來對於袁中道的研究課題,多是傾向於探討其修正公安派文風的內容以及相關思想,對於其文學之研究,相較之下則是略顯不足的。學界對於袁中道文學研究多是集中在日記《遊居杮錄》相關研究以及整體文學的探究,整體文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據劃分時期為研究脈絡,僅有少數篇章有運用文體差異來探究之,但透過整理學界目前的學位論文,發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尚未出現以文體差異來全面探究其山水文學的學位論文。

  因此,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是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山水書寫模式與內涵,首要處理的問題是袁中道山水主題在不同文體之間所呈現出的書寫取向及其價值選擇,並試圖研究其中文體差異所呈現出的山水書寫特色及其內涵異同。除了文體差異所產生的文學、思想變化外,山水等自然景物是山水文學的寫作主角,因此,如何描寫和選擇景物亦是一大研究重點,此處將從晚明山水美學風氣和美學技巧分析袁中道的審美視角。本論文即是針對上述所提出之議題做出整理分析,試圖將袁中道之山水文學建構的更加全面。

  本論文主要是以袁中道的詩文集《珂雪齋集》和日記《遊居杮錄》為研究底本,透過整理上述兩種文本而歸納出以下相關文體類別,主要可以區分為詩歌、遊記、日記和其他文體這四類,而這四類文體就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架構。透過研究袁中道在諸種不同文體之下,其山水書寫所呈現出的景物描繪、審美風格、寫作筆法和思想呈現等面向有何差異,進而歸結出袁中道透過各文體所表現出的書寫異同與特色呈現,同時亦可知諸文體在袁中道心中所代表的文學承載面向。
參考文獻 一、書籍

(一)古人著作

(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晉)葛洪著、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梁)蕭統著,《文選》,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71年。
(唐)王維著、張淑瓊主編,《王維》,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唐)李白、安琪等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宋)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蘇軾著、(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明)李贄著,《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明)袁宏道著,《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點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近集》,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明)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明)袁宗道著,《袁伯修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明)徐弘祖著,《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明)袁中道著、劉如溪評點,《遊居杮錄》,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點校,《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明)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9年。
(清)沈德潛、周准著,《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朱彝尊著,《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清)王夫之著,《明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錢謙益編纂,《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今人著作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 恺,《公安與竟陵》,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英志,《性靈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方 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左東岭,《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左東岭,《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左東岭,《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
任訪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朱國能,《文學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朱光潛,《談美》,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邱燮友等,《國學常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壽和,《三袁傳》,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李學勤,《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 李,《袁小修小品文論集》,臺北:秀威出版社,2008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宗美,《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 群,《袁宏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 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祥榮,《真趣與性靈──三袁與公安派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學闡釋》,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范嘉晨、段慧冬,《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9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二十一講》,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江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1995年。夏咸淳,《明代山水審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陸雲龍,《皇明十六家小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年。
陸德海,《明清文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 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
張 健,《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張國光、黃清泉,《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2004年。
梅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曾紀鑫,《晚明風骨─袁宏道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馮建吳,《山水畫技法基礎》,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賈宗普,《公安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熊禮匯,《公安三袁》,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熊秉真、熊月之,《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4年。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薛 泉,《明中後期文學流派與文風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鍾林斌、李文祿,《公安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戴紅賢,《袁宏道與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年。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顧炳星,《如何教中國山水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二、學位論文

高八美,《袁中郎及其小品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年。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年。
朴 鍾,《公安派文學思想及其背景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8年。
邱敏捷,《袁宏道的佛教思想》,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1年。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3年。
林美秀,《袁中郎的性命思想與文學論述》,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7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1
年。
林怡宏,《獨抒性靈的生命對話─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2002年。
劉殊賢,《論勢與變─袁中道文學史觀之建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文學思想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3年。
黃雅雯,《袁中道溪遊生活研究-以《遊居杮錄》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
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艷麗,《論袁宏道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觀念》,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3年。
宋俊玲,《公安派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孫 虎,《論袁中道的散文創作》,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年。
吳 倩,《論陶望齡對公安派文學思想的調劑與補充》,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君麗,《公安派及其“性靈說”流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
文,2006年。
陳星星,《公安派世俗美學思想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曉豔,《袁宗道文學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邢 滿,《袁宗道詩文理論與詩文風格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2006年。
曾興生,《論袁宏道的遊記小品》,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洪正君,《袁中郎山水遊記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鄧怡菁,《袁宏道仕隱心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漢平,《袁中道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班,2006年。
王 芳,《“公安三袁”遊記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
2007年。
江 雯,《董其昌與公安派的交遊》,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胡 花,《袁宗道的文學觀念及其創作實踐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7年。
陳千代,《晚明袁宏道山水遊記小品語言藝術探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7年。
劉 芹,《袁宏道的詩論與詩歌創作》,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7年。
梁新榮,《袁宏道詩文理論研究》,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簡郁昕,《性靈與山水的邂逅--袁中郎遊記小品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羅娟娟,《袁中道文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謝 斌,《《遊居杮錄》與袁中道休閑旅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7年。
賀莉莉,《袁中道入仕後文學創作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2007年。
張萬爽,《袁中道文學思想研究》,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黃筠珊,《袁中道的交遊與文學活動》,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黃菲菲,《袁宏道尺牘中的載道思想研究》,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
黃靜瑜,《袁宏道與張岱的西湖書寫---從外緣到文本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玄奘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淑華,《袁宗道之文學觀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蔣羅林,《袁中道後期文學思想及創作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8年。
吳 彤,《生死心切:袁中道思想轉型探微》,汕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 2009年。
張 然,《論公安三袁文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2009年。
梁 靜,《公安派的文化闡釋》,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馬 驥,《袁宗道詩文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沈佳慧,《袁宏道小品遊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李菊華,《袁宏道「性靈說」對農淵兄弟之影響─以「天機論」為中心》,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汪怡君,《袁中道散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 洋,《袁宏道散文理論初探》,安徽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肖詠芳,《湯顯祖與袁宏道之尺牘比較研究》,南昌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
年。
朱素娟,《袁宗道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 晶,《公安派“性靈說”的內容及美學特徵》,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
士論文,2011年。
汪珊珊,《袁宏道休閑思想研究》,浙江大學,休閒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金鳳,《論公安派袁中道“性靈說”及其文學理論價值》,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
論文,2011年。
崔傳愛,《袁宏道禪學思想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1
     年。
韋珮華,《公安派北京時期(公元1598至1600年)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如娜,《《文心雕龍》與公安“三袁”文學思想比較研究》,山東大學,文藝學
     碩士論文,2012年。
馮 瑾,《公安三袁小品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
年。
潘望望,《論任訪秋的公安派研究》,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程春博,《袁宏道山水遊記研究》,漳州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趙玉珊,《袁中道的「遊居」辯證意涵──以《遊居杮錄》為討論核心》,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年。

三、期刊論文

郭紹虞,〈性靈說〉,《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
錢伯城,〈袁中道略論〉,《中華文史論叢》第3期,1986年。
吳調公,〈論公安派三袁文藝思想之異同〉,《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86年。
吳調公,〈論三袁美學觀之異同〉,《文學批評》第1期,1987年。
裴世俊,〈公安派驟衰原因初探〉,《江漢論壇》第11期,1987年。
何大猷,〈公安派研究簡述〉,《社會科學動態》第4期,1990年。
李劍鋒,〈論袁宏道的遊記〉,《烟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4      年。
程明安,〈袁中道《遊太和記》校注〉,《武當學刊》第3期,1994年。
張 璞,〈袁中道別號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周 群,〈儒釋兼綜與小修詩論〉,《南京社會科學》第8期,1998年。
郭順玉,〈寫武當山水 抒二袁性靈──論袁宏道、袁中道的武當之遊〉,《鄖陽
     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1999年。
李 斌,〈但抒性靈 不廢格套-袁中道詩文理論綜述〉,《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第20卷第3期,1999年。
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遊記藝術〉,《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0      年。
張建業,〈李贄與公安三袁〉,《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2000年。
李 靜,〈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論袁宏道的旅遊觀〉,《上海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3期,2001年。
張德建,〈燕雀相逢堪自得 懶隨黃鵠薄天飛──袁中道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
     《江漢論壇》第5期,2001年。
覃啟軍、陳冬梅,〈從〈西湖遊記二則〉看袁宏道山水遊記的審美價值〉,《中學
語文教學》第5期,2002年。
馬宇輝,〈袁小修與公安派之思想變化〉,《南開學報》第4期,2002年。
易聞曉,〈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
2003年。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
孟祥榮,〈袁中道:公安派最後的掌門人-兼論其生命態度和價值立場〉,《長沙
     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4年。
謝憶梅,〈袁中道-性靈中的疏狂、隱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5卷第2     期,2004年。
易聞曉,〈袁中道:性命憂懼與生死決心——公安派心態研究之三〉,《華僑大學
學報》第1期,2005年。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審美旨趣與文學態度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學
     報》第6期,2005年。
謝運生、吳世偉,〈明代遊記大家袁宏道作品成就探微〉,《皖西學院學報》第6
期,2005年。
鄧新躍、易琳,〈袁中道詩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現代語文》,2006年8月。
查清華,〈袁中道和竟陵派:性靈論與格調論唐詩觀的調和〉,《湖北師範學院      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
程小林,〈試論晚明遊記小品文〉,《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6卷第4期,2007年4      月。
鄭敏華,〈袁中郎小品的性靈天地——以「趣」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
     學報》第3期,2007年。
孫冬虎,〈袁中道筆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環境〉,《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第2期2007     年。
葛文玲,〈袁中道論修史〉,《社會科學論壇》第1期,2007年。
張永剛,〈晚明狂禪運動與公安派的興衰〉,《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
     2008年。
李 李,〈由尺牘小品看袁小修之生活與個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7
     期,2008年10月。
劉 娟、韓麗敏,〈功名之心與歸隱之夢——從《珂雪齋集》看袁中道的仕隱矛
     盾〉,《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9年7月。
戴紅賢,〈袁中道與鐘惺斷交時間和原因考論〉,《長江學術》第1期,2009年。
吳功正,〈亦論亦文:創新型美學小品——袁中道《爽籟亭記》賞析〉,《名作欣賞》
     第5期,2009年。
袁光儀,〈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 〈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
     文學報》第29期,2010年。
彭 麗,〈從尺牘看袁中道思想的矛盾性〉,《孝感學院學報》,2010年。
傅湘龍,〈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觀-以刻經、念佛、縱慾為例〉,《雲
     夢學刊》第31卷第1期,2010年。
王瑞榮,〈晚明小品文清幽空靈的意境美〉,《語文學刊》,2010年。
戴紅賢,〈袁中道早期詩集《南遊稿》《小修詩》考論〉,《武漢大學學報》第63
     卷第5期,2010年。
王 莉,〈從《遊居杮錄》看日記體遊記的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0卷第2期,2010年2月。
吳 鵬,〈舟遊與雅賞:日記所見袁中道的書法生活〉,《美苑》第5期,2011
     年。
劉 斌,〈龍膺與袁中道交遊考述〉,《西江月》第28期,2012年7月。
簡貴雀,〈從《遊居杮錄》看袁中道之世情〉,《國文天地》第334期,2013年3
     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00151004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Tung 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賴慧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ai, Hui J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賴慧融zh_TW
dc.creator (作者) Lai, Hui J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八月-2014 11:44:15 (UTC+8)-
dc.date.available 6-八月-2014 11:44: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八月-2014 11:44:15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10015100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1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歷來對於袁中道的研究課題,多是傾向於探討其修正公安派文風的內容以及相關思想,對於其文學之研究,相較之下則是略顯不足的。學界對於袁中道文學研究多是集中在日記《遊居杮錄》相關研究以及整體文學的探究,整體文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據劃分時期為研究脈絡,僅有少數篇章有運用文體差異來探究之,但透過整理學界目前的學位論文,發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尚未出現以文體差異來全面探究其山水文學的學位論文。

  因此,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是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山水書寫模式與內涵,首要處理的問題是袁中道山水主題在不同文體之間所呈現出的書寫取向及其價值選擇,並試圖研究其中文體差異所呈現出的山水書寫特色及其內涵異同。除了文體差異所產生的文學、思想變化外,山水等自然景物是山水文學的寫作主角,因此,如何描寫和選擇景物亦是一大研究重點,此處將從晚明山水美學風氣和美學技巧分析袁中道的審美視角。本論文即是針對上述所提出之議題做出整理分析,試圖將袁中道之山水文學建構的更加全面。

  本論文主要是以袁中道的詩文集《珂雪齋集》和日記《遊居杮錄》為研究底本,透過整理上述兩種文本而歸納出以下相關文體類別,主要可以區分為詩歌、遊記、日記和其他文體這四類,而這四類文體就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架構。透過研究袁中道在諸種不同文體之下,其山水書寫所呈現出的景物描繪、審美風格、寫作筆法和思想呈現等面向有何差異,進而歸結出袁中道透過各文體所表現出的書寫異同與特色呈現,同時亦可知諸文體在袁中道心中所代表的文學承載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三袁山水遊記之概述 2
二、學界的研究概況 8
三、袁中道與山水場域 10
四、動機說明 22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3
一、公安派思想 24
二、性靈思想與山水景物 3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6
一、專書 36
二、學位論文 37
三、期刊論文 38
第四節 研究範疇 40
一、研究問題 40
二、研究文本 42
三、研究方法 43

第二章 山水詩歌書寫 45
第一節 階段變化 45
一、離家赴外求仕途:旅外懷鄉和聚首京師 49
二、父兄離世仕不遇:漫遊山水和隱居山林 55
三、終獲功名剩孤雁:縱情遊覽和孤雁任官 65
第二節 寫作筆法 69
一、離家赴外求仕途:動態詞彙 69
二、父兄離世仕不遇:白描運用 72
三、終獲功名剩孤雁:直抒感懷 74
第三節 景物描寫 76
一、偏重各別景物 76
二、視角刻劃景物 79
三、佛寺周邊景物 82

第三章 山水遊記書寫 85
第一節 階段轉變 85
一、旅居京師:遊子懷鄉和探訪西山 87
二、隱居山水:心念棲隱和棲山汎水 92
三、步入仕途:重入世俗和快遊山水 103
第二節 寫作筆法 106
一、多元的修辭 106
二、遊賞的線索 118
三、山水的淡化 122
四、階段的特色 130
第三節 景物描寫 131
一、探訪北京西郊 132
二、遊歷各地山水 137
三、住玉泉居汎鳧 141
四、居京師外任官 145

第四章 山水日記書寫 149
第一節 階段轉變 150
一、舟遊避世與回京應試:清閒自適和多愁善感 150
二、卜居山林與泛舟遊覽:哀戚悲痛和輕鬆愉快 157
三、留京候選與回鄉赴官:心願已了與淡然態度 165
第二節 寫作筆法 172
一、譬喻法修辭 172
二、概略式遊蹤 175
三、知識性言詞 178
四、山水畫用語 182
第三節 景物描寫 185
一、景物之色 185
二、古樹怪石 188
三、江南之景 191
四、兩岸景物 191

第五章 少數山水文類書寫 193
第一節 書牘文類:誇飾呈現 193
第二節 其他文類:比較說明 196
一、碑文文類 196
二、祭文文類 198
三、檀文文類 199

第六章 山水書寫的跨文類對讀 201
第一節 山水情志的展現偏重 201
一、旅外求仕 202
二、居山訪水 204
三、終晉官途 210
四、山水情志的文類審視 213
第二節 山水書寫的創作藝術 215
一、修辭運用 215
二、遊覽筆法 217
三、才學展現 218
四、山水書寫的文類藝術 219
第三節 山水文類與景物世界 223
一、山水文類與景物種類 223
二、山水文類與景物書寫 227
三、山水文類的景物特色 252
第四節 山水書寫及文類特色 255
一、詩歌文類 256
二、遊記文類 256
三、日記文類 256
四、書牘文類 257
五、其他文類 257

第七章 結論 259

參考書目 263
zh_TW
dc.format.extent 43588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0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袁中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山水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跨文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寫取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價值選擇zh_TW
dc.title (題名) 袁中道山水書寫及其文類視界zh_TW
dc.title (題名)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on Yuan Zhong-dao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書籍

(一)古人著作

(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晉)葛洪著、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梁)蕭統著,《文選》,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71年。
(唐)王維著、張淑瓊主編,《王維》,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唐)李白、安琪等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宋)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蘇軾著、(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明)李贄著,《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明)袁宏道著,《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點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袁中道著,《珂雪齋近集》,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明)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明)袁宗道著,《袁伯修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明)徐弘祖著,《徐霞客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明)袁中道著、劉如溪評點,《遊居杮錄》,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點校,《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明)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9年。
(清)沈德潛、周准著,《明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朱彝尊著,《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清)王夫之著,《明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錢謙益編纂,《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今人著作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 恺,《公安與竟陵》,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英志,《性靈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方 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左東岭,《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左東岭,《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左東岭,《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
任訪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朱國能,《文學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朱光潛,《談美》,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邱燮友等,《國學常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壽和,《三袁傳》,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李學勤,《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 李,《袁小修小品文論集》,臺北:秀威出版社,2008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宗美,《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 群,《袁宏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 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祥榮,《真趣與性靈──三袁與公安派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學闡釋》,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范嘉晨、段慧冬,《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9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二十一講》,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江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1995年。夏咸淳,《明代山水審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陸雲龍,《皇明十六家小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年。
陸德海,《明清文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 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
張 健,《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張國光、黃清泉,《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
社,2004年。
梅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曾紀鑫,《晚明風骨─袁宏道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馮建吳,《山水畫技法基礎》,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賈宗普,《公安派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熊禮匯,《公安三袁》,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熊秉真、熊月之,《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4年。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薛 泉,《明中後期文學流派與文風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鍾林斌、李文祿,《公安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戴紅賢,《袁宏道與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年。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顧炳星,《如何教中國山水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二、學位論文

高八美,《袁中郎及其小品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年。
李愚一,《袁中郎小品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年。
朴 鍾,《公安派文學思想及其背景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8年。
邱敏捷,《袁宏道的佛教思想》,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邱美珍,《袁中道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1年。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3年。
林美秀,《袁中郎的性命思想與文學論述》,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7年。
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1
年。
林怡宏,《獨抒性靈的生命對話─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2002年。
劉殊賢,《論勢與變─袁中道文學史觀之建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文學思想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3年。
黃雅雯,《袁中道溪遊生活研究-以《遊居杮錄》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
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艷麗,《論袁宏道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觀念》,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3年。
宋俊玲,《公安派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孫 虎,《論袁中道的散文創作》,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年。
吳 倩,《論陶望齡對公安派文學思想的調劑與補充》,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君麗,《公安派及其“性靈說”流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
文,2006年。
陳星星,《公安派世俗美學思想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曉豔,《袁宗道文學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邢 滿,《袁宗道詩文理論與詩文風格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2006年。
曾興生,《論袁宏道的遊記小品》,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洪正君,《袁中郎山水遊記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鄧怡菁,《袁宏道仕隱心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漢平,《袁中道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班,2006年。
王 芳,《“公安三袁”遊記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
2007年。
江 雯,《董其昌與公安派的交遊》,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胡 花,《袁宗道的文學觀念及其創作實踐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7年。
陳千代,《晚明袁宏道山水遊記小品語言藝術探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7年。
劉 芹,《袁宏道的詩論與詩歌創作》,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7年。
梁新榮,《袁宏道詩文理論研究》,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簡郁昕,《性靈與山水的邂逅--袁中郎遊記小品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羅娟娟,《袁中道文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謝 斌,《《遊居杮錄》與袁中道休閑旅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碩士論文,2007年。
賀莉莉,《袁中道入仕後文學創作考論》,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2007年。
張萬爽,《袁中道文學思想研究》,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黃筠珊,《袁中道的交遊與文學活動》,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黃菲菲,《袁宏道尺牘中的載道思想研究》,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
黃靜瑜,《袁宏道與張岱的西湖書寫---從外緣到文本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玄奘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淑華,《袁宗道之文學觀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蔣羅林,《袁中道後期文學思想及創作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08年。
吳 彤,《生死心切:袁中道思想轉型探微》,汕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
文, 2009年。
張 然,《論公安三袁文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2009年。
梁 靜,《公安派的文化闡釋》,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馬 驥,《袁宗道詩文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沈佳慧,《袁宏道小品遊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李菊華,《袁宏道「性靈說」對農淵兄弟之影響─以「天機論」為中心》,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汪怡君,《袁中道散文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 洋,《袁宏道散文理論初探》,安徽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肖詠芳,《湯顯祖與袁宏道之尺牘比較研究》,南昌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
年。
朱素娟,《袁宗道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 晶,《公安派“性靈說”的內容及美學特徵》,延邊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
士論文,2011年。
汪珊珊,《袁宏道休閑思想研究》,浙江大學,休閒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金鳳,《論公安派袁中道“性靈說”及其文學理論價值》,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
論文,2011年。
崔傳愛,《袁宏道禪學思想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1
     年。
韋珮華,《公安派北京時期(公元1598至1600年)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如娜,《《文心雕龍》與公安“三袁”文學思想比較研究》,山東大學,文藝學
     碩士論文,2012年。
馮 瑾,《公安三袁小品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
年。
潘望望,《論任訪秋的公安派研究》,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程春博,《袁宏道山水遊記研究》,漳州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趙玉珊,《袁中道的「遊居」辯證意涵──以《遊居杮錄》為討論核心》,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年。

三、期刊論文

郭紹虞,〈性靈說〉,《燕京學報》第23期,1938年。
錢伯城,〈袁中道略論〉,《中華文史論叢》第3期,1986年。
吳調公,〈論公安派三袁文藝思想之異同〉,《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86年。
吳調公,〈論三袁美學觀之異同〉,《文學批評》第1期,1987年。
裴世俊,〈公安派驟衰原因初探〉,《江漢論壇》第11期,1987年。
何大猷,〈公安派研究簡述〉,《社會科學動態》第4期,1990年。
李劍鋒,〈論袁宏道的遊記〉,《烟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4      年。
程明安,〈袁中道《遊太和記》校注〉,《武當學刊》第3期,1994年。
張 璞,〈袁中道別號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周 群,〈儒釋兼綜與小修詩論〉,《南京社會科學》第8期,1998年。
郭順玉,〈寫武當山水 抒二袁性靈──論袁宏道、袁中道的武當之遊〉,《鄖陽
     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1999年。
李 斌,〈但抒性靈 不廢格套-袁中道詩文理論綜述〉,《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第20卷第3期,1999年。
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遊記藝術〉,《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0      年。
張建業,〈李贄與公安三袁〉,《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2000年。
李 靜,〈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論袁宏道的旅遊觀〉,《上海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3期,2001年。
張德建,〈燕雀相逢堪自得 懶隨黃鵠薄天飛──袁中道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
     《江漢論壇》第5期,2001年。
覃啟軍、陳冬梅,〈從〈西湖遊記二則〉看袁宏道山水遊記的審美價值〉,《中學
語文教學》第5期,2002年。
馬宇輝,〈袁小修與公安派之思想變化〉,《南開學報》第4期,2002年。
易聞曉,〈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
2003年。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
孟祥榮,〈袁中道:公安派最後的掌門人-兼論其生命態度和價值立場〉,《長沙
     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4年。
謝憶梅,〈袁中道-性靈中的疏狂、隱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5卷第2     期,2004年。
易聞曉,〈袁中道:性命憂懼與生死決心——公安派心態研究之三〉,《華僑大學
學報》第1期,2005年。
劉尊舉,〈袁中道晚年審美旨趣與文學態度轉變及成因探微〉,《首都師範大學學
     報》第6期,2005年。
謝運生、吳世偉,〈明代遊記大家袁宏道作品成就探微〉,《皖西學院學報》第6
期,2005年。
鄧新躍、易琳,〈袁中道詩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現代語文》,2006年8月。
查清華,〈袁中道和竟陵派:性靈論與格調論唐詩觀的調和〉,《湖北師範學院      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
程小林,〈試論晚明遊記小品文〉,《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6卷第4期,2007年4      月。
鄭敏華,〈袁中郎小品的性靈天地——以「趣」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
     學報》第3期,2007年。
孫冬虎,〈袁中道筆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環境〉,《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第2期2007     年。
葛文玲,〈袁中道論修史〉,《社會科學論壇》第1期,2007年。
張永剛,〈晚明狂禪運動與公安派的興衰〉,《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
     2008年。
李 李,〈由尺牘小品看袁小修之生活與個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7
     期,2008年10月。
劉 娟、韓麗敏,〈功名之心與歸隱之夢——從《珂雪齋集》看袁中道的仕隱矛
     盾〉,《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9年7月。
戴紅賢,〈袁中道與鐘惺斷交時間和原因考論〉,《長江學術》第1期,2009年。
吳功正,〈亦論亦文:創新型美學小品——袁中道《爽籟亭記》賞析〉,《名作欣賞》
     第5期,2009年。
袁光儀,〈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 〈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
     文學報》第29期,2010年。
彭 麗,〈從尺牘看袁中道思想的矛盾性〉,《孝感學院學報》,2010年。
傅湘龍,〈晚明文人士大夫居士化的多元景觀-以刻經、念佛、縱慾為例〉,《雲
     夢學刊》第31卷第1期,2010年。
王瑞榮,〈晚明小品文清幽空靈的意境美〉,《語文學刊》,2010年。
戴紅賢,〈袁中道早期詩集《南遊稿》《小修詩》考論〉,《武漢大學學報》第63
     卷第5期,2010年。
王 莉,〈從《遊居杮錄》看日記體遊記的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0卷第2期,2010年2月。
吳 鵬,〈舟遊與雅賞:日記所見袁中道的書法生活〉,《美苑》第5期,2011
     年。
劉 斌,〈龍膺與袁中道交遊考述〉,《西江月》第28期,2012年7月。
簡貴雀,〈從《遊居杮錄》看袁中道之世情〉,《國文天地》第334期,2013年3
     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