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
The Formation and Diachronic Changes of Zero Initial Words in Early Mandarin
作者 劉曉葶
Liu, Hsiao Ting
貢獻者 竺家寧
Chu, Chia Ning
劉曉葶
Liu, Hsiao Ting
關鍵詞 聲韻學
近代音
官話方言
零聲母
歷時演變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2-Aug-2014 14:04:30 (UTC+8)
摘要 本文以《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為題,研究近代至現代零聲母的語音演變現象。我們所討論的議題集中在音韻( phonology )方面,綜觀各韻書、韻圖,在不同的時間點將同質性的語音現象比較觀察,並且分別從共時的、歷時的面向切入,比較現代官話方言的音韻表現,進而追尋語音發展的軌跡。以下列出本文的章節安排,並約略說明每一章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一章、序論:本章介紹研究動機、材料、目的與方法。針對本文所採用的15本明清語料,分別辨明其年代、反映音系與方音背景。
第二章至第五章:論文逐章針對零聲母的中古來源來做探討,分別是「影、云、以三母」、「疑母」、「微母」和「日母」,每個章節先討論零聲母在明清語料中的擬音及演變的現象,之後再分析現代官話各方言中零聲母的今讀類型,最後在各章小結試圖呈現出零聲母歷時音變和共時地理分佈的現象。
第六章:以不成系統性的其他零聲母來源為主,另立一章來討論現代官話中非系統性的零聲母,並且與「現代國語」非系統性的零聲母例字稍作比對,探討
這類零聲母字異常演變的原因。
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說明零聲母從明清至現代官話語流音變的特點,並提出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宋〕丁度等:《集韻》影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陳彭年等修:《新校宋本廣韻》影澤存堂翻刻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496冊。
〔元〕周德清撰,許世瑛校訂:《音注中原音韻》(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9月再版)。
〔明〕呂坤:《交泰韻》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0冊,頁1-35。
〔明〕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邦泰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1冊。
(明)金尼閣:《西儒耳目資》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天啟六年刻本(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 1997年)。
〔明〕徐孝:《合併字學篇韻便覽》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張元善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193冊,頁313-649。
〔明〕桑紹良:《青郊雜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桑學夔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6冊,頁474-642。
〔明〕畢拱辰:《韻略匯通》收於《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訂本》 影明崇禎壬午年初刻本(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喬中和:《元韻譜》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三十年梅墅石渠閣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4冊,頁1-607。
〔明〕藍茂:《韻略易通》收於《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訂本》影清康熙癸卯年李棠馥本(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吳烺:《杉亭集.五聲反切正韻》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8冊,頁523-543。
〔清〕都四德:《黃鍾通韻》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85冊。
〔清〕許惠:《等韻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光緒八年刻擇雅堂初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8冊。
〔清〕華長忠:《韻籟》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華氏松竹齋刻本(上海:古集出版社,1995影印版 )258冊。
〔清〕裕思:《音韻逢源》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聚珍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賈存仁:《等韻精要》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四十年河東賈氏家塾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趙紹箕:《拙菴韻悟》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煕五十五年楊作棟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樊騰鳳:《五方母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清文秀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二、專書
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8年)。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清桓:《五方母音》音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
李思敬:《漢語「兒」〔〕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音韻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近代音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段亞廣:《中原官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1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耿振生主編:《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張世方:《北京官話語音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年)。
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章太,李行健主編:《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馬學恭等著:《銀川方言應用研究》(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7年)。
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曾曉渝:《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經銷,1981年)。
寧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趙蔭棠:《等韻源流》(臺北市:文史哲,1985年)。
夢萬春:《商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硏究》(臺北:弘道文化,1972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頁5-14。
    〈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1987年,頁809-841。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1,2合刊,1982年,頁257-273。
    〈從閩語論上古音中的*g-〉,《漢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83年,頁1-8。
丁 鋒:〈《西儒耳目資》重出小韻反映的明末語音狀況〉,《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三輯,2010年,頁233-241。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的聲母系統—兼論明末官話的語音性質〉,《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頁75-94。
    〈等韻研究的認知取向――以都四德《黃鍾通韻》為例〉,《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頁 337-365。
林慶勳:〈從編排特點論《五方元音》的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二輯,1990年,頁237-266。
    〈論《五方元音》年氏本與樊氏原本的語音差異〉,《高雄師大學報》第二期,1991年,頁105-119。
    〈試論《日本館譯語》的聲母對音〉,《高雄師大學報》第四期,1991年,頁67-88。
李方桂原著,李壬癸譯:〈零聲母與零韻母 〉,《大陸雜誌》第77卷第1期,1988年,頁47-48。
李兆同:〈關於普通話零聲母的分析問題〉,《語文研究》第四期,1985年,頁25-29。
李如龍:〈關於漢語方言的分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六《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2006年,頁57-74
李存智:〈從漢語歷史音韻與現代漢語方言論日母〉,第十四屆全國暨第五屆國際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新竹市,1996年。
    〈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1994年,頁23-38。
    〈漳平方言的〔g〕聲母字研究──兼論匣群喻三的古音構擬〉,《國際人文年刊》第五期,1996年,頁65-80。
宋韻珊:〈試論《五方元音》與《剔弊增廣分韻五方元音》的編排體例〉,《聲韻論叢》第七輯,1998年,頁137-154。
    :〈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頁231-240。
吳傑儒:〈有關蘭茂「韻略易通」的幾個問題〉,《大仁學報》,1994年,第12期,頁35-42。
    :〈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國立屏東商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147-181。
竺家寧:〈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學粹》第16卷第1期,1974年,頁21-24。
    :〈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四輯,1982年,頁194-209。
    :〈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第22期,1985年,頁57-65。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音韻論叢》,2004年,頁480-498。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語言文字學研究》,2005年,頁194-209。
    :〈《九經直音》的聲母問題〉,《木鐸》第9期,1980年,頁345-356。
耿振生:〈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聲韻論叢》第九輯,2000年,頁85-98。
孫建元:〈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裡全面合流的年代〉,《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0年,頁6-14。
高龍奎:〈《青郊雜著》的聲母〉,《漢語的歷史探討—慶祝楊耐思先生八十壽誕學術論文集》,2011年,頁287-288。
張世方:〈北京話古微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語文研究》第二期,2008年,頁42-46。
張 琨:〈現代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期,1992年,頁1-21。
張淑萍:〈國語中零聲母的演變與例外〉,《聲韻論叢》第十七輯,2012年,頁133-150。
黃俊泰:〈滿文對音規則及其所反映的清初北音音系〉,《圓文學報》16期,1987年,頁83-118。
湯幼梅:〈現代漢語「零聲母」的本質特性及理論定位〉,《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2003年,頁142-144。
楊秀芳:〈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1987年,頁329-373。
楊徵祥:〈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之研究 〉,《雲漢學刊》第五期,1998年,頁1-14。
羅勤正:〈環境染色、輸出對應理論,以及國語的零聲母 〉,《華語文教學研究》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頁113-132。
楊劍橋:〈再論近代漢語唇音字的u介音〉,《聲韻論叢》第十一輯,2001年,頁109-122。
楊憶慈:〈現代國語中零聲母的異常演變〉,《南榮學報》第五期,2001年,頁245。
鄒德文、馮煒:〈《黃鐘通韻》《音韻逢源》的東北方言語音特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六期,2008年,頁72-74。
黃笑山:〈《交泰韻》的零聲母和聲母〔V〕〉,《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0年,頁120-126。
趙學玲:〈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第27眷第4期,2007年,頁73-78。
董巖:〈大連話日母字聲母讀音變異及原因探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四期,2007年,頁47-49。
應裕康:〈清代第一本滿人的等韻圖《黃鍾通韻》〉,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市,1993年。
儂斐:〈論四川武勝方言中的「年」類零聲母〉,《語文學刊》第八期,2010年。
鍾榮富:〈論客家話的〔v〕聲母〉,《聲韻論叢》第三輯,1990年,頁435-456。
龍莊偉:〈《五方元音》與元韻譜〉,《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頁136-141。
譚志滿:〈鶴峰方言舌根音聲母∕ŋ∕及其丟失原因〉,《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5年,頁6-8。
四、學位論文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王麗雅:《許惠等韻學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石俊浩:《五方母音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秀珍:《青郊雜著》,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宋珉映:《等韻精要音系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宋雨娟:《現代國語零聲母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協成:《元韻譜音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美慧:《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英亞娟:《零聲母音節演變成輔音聲母音節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郭繼文:《黃鍾通韻音系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淑萍:《五聲反切正韻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黃凱筠《韻籟的音韻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美美:《韻略易通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楊慧君:《漢語方言零聲母問題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廉載雄:《喬中和元韻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趙恩梃:《呂坤交泰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永玉《音韻逢源音系字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劉英璉:《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劉曉娟:《臨沂方言零聲母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權淑榮:《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91510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100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 Chia N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曉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Hsiao 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曉葶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Hsiao 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Aug-2014 14:04:30 (UTC+8)-
dc.date.available 12-Aug-2014 14:04: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Aug-2014 14:04: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15100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54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1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為題,研究近代至現代零聲母的語音演變現象。我們所討論的議題集中在音韻( phonology )方面,綜觀各韻書、韻圖,在不同的時間點將同質性的語音現象比較觀察,並且分別從共時的、歷時的面向切入,比較現代官話方言的音韻表現,進而追尋語音發展的軌跡。以下列出本文的章節安排,並約略說明每一章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一章、序論:本章介紹研究動機、材料、目的與方法。針對本文所採用的15本明清語料,分別辨明其年代、反映音系與方音背景。
第二章至第五章:論文逐章針對零聲母的中古來源來做探討,分別是「影、云、以三母」、「疑母」、「微母」和「日母」,每個章節先討論零聲母在明清語料中的擬音及演變的現象,之後再分析現代官話各方言中零聲母的今讀類型,最後在各章小結試圖呈現出零聲母歷時音變和共時地理分佈的現象。
第六章:以不成系統性的其他零聲母來源為主,另立一章來討論現代官話中非系統性的零聲母,並且與「現代國語」非系統性的零聲母例字稍作比對,探討
這類零聲母字異常演變的原因。
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說明零聲母從明清至現代官話語流音變的特點,並提出後續研究之展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2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3
一、明清語料的選材範圍................................3
二、現代方言的語料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7
一、研究方法........................................7
二、研究步驟........................................8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10
第五節 明清語料的相關背景.............................19
一、明代語料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音系......................19
二、清代語料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音系......................23
第二章 明清影、云、以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27-112
第一節 明代影、云、以母(零聲母)的擴展..................27
一、明代語料中的影、云、以母(零聲母)的現象..............28
二、零聲母來源為影、喻二母的明代語料....................29
三、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三母的明代語料.................30
四、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微、日五母的明代語料...........33
第二節 清代影、云、以母(零聲母)的擴展..................35
一、清代語料中的影、云、以母(零聲母)的現象..............35
二、零聲母來源為影、喻二母的清代語料....................36
三、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三母的清代語料.................37
四、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微、日五母的清代語料...........39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影、云、以母的發展..................40
一、影、云、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41
二、影、云、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47
第四節 小結—影云以母的共時分佈.........................109
第三章 明清疑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113-178
第一節 明代疑母的發展................................113
一、明代語料中的疑母現象..............................113
二、疑母尚獨立為一類的明代語料.........................114
三、疑母失落為零聲母的明代語料.........................117
第二節 清代疑母的發展................................122
一、清代語料中的疑母現象..............................122
二、疑母仍獨為一類的清代語料..........................123
三、疑母零聲母化的清代語料............................123
四、疑母逐漸消失的清代語料............................125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疑母的發展........................128
一、疑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129
二、疑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134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疑母演變......................174
第四章 明清微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179-218
第一節 明代微母的發展.................................179
一、明代語料中的微母現象...............................179
二、微母尚獨立為一類的明代語料..........................180
三、微母逐漸消失的明代語料.............................185
四、微母於北方音系開始消失.............................185
第二節 清代微母的發展.................................189
一、清代語料中的微母現象...............................189
二、微母失落的清代語料.................................190
三、微母單獨為一類的清代語料............................192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微母的發展.........................195
一、微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195
二、微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199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微母演變.......................214
第五章 明清日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 .....................219-272
第一節 明代日母的發展..................................219
一、明代語料中的日母現象................................219
二、日母止開三未併入零聲母的明代語料......................220
三、日母止開三併入零聲母的明代語料........................225
第二節 清代日母的發展..................................228
一、清代語料中的日母現象................................228
二、日母止開三未併入零聲母的清代語料......................229
三、日母止開三併入零聲母的清代語料........................231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日母的發展..........................236
一、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237
二、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241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日母演變.......................269
第六章 現代官話方言中非系統性零聲母的演變..................273-288
第一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非系統性零聲母的分佈..................274
第二節 試論非系統性零聲母異常演變的原因....................284
第七章 結論..........................................289-300
一、零聲母從明清至現代官話的語流音變......................289
二、明清至現代方言間連結的必要性.........................293
三、唇齒濁擦音在零聲母合口字的影響........................295
四、研究未盡之處與未來展望..............................299
參考書目.............................................301-308
zh_TW
dc.format.extent 106545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100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聲韻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近代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官話方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零聲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時演變zh_TW
dc.title (題名) 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Formation and Diachronic Changes of Zero Initial Words in Early Mandari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宋〕丁度等:《集韻》影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陳彭年等修:《新校宋本廣韻》影澤存堂翻刻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496冊。
〔元〕周德清撰,許世瑛校訂:《音注中原音韻》(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9月再版)。
〔明〕呂坤:《交泰韻》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0冊,頁1-35。
〔明〕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五年陳邦泰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1冊。
(明)金尼閣:《西儒耳目資》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明天啟六年刻本(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 1997年)。
〔明〕徐孝:《合併字學篇韻便覽》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張元善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193冊,頁313-649。
〔明〕桑紹良:《青郊雜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桑學夔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6冊,頁474-642。
〔明〕畢拱辰:《韻略匯通》收於《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訂本》 影明崇禎壬午年初刻本(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喬中和:《元韻譜》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三十年梅墅石渠閣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214冊,頁1-607。
〔明〕藍茂:《韻略易通》收於《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訂本》影清康熙癸卯年李棠馥本(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吳烺:《杉亭集.五聲反切正韻》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8冊,頁523-543。
〔清〕都四德:《黃鍾通韻》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台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85冊。
〔清〕許惠:《等韻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光緒八年刻擇雅堂初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58冊。
〔清〕華長忠:《韻籟》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華氏松竹齋刻本(上海:古集出版社,1995影印版 )258冊。
〔清〕裕思:《音韻逢源》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聚珍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賈存仁:《等韻精要》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四十年河東賈氏家塾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趙紹箕:《拙菴韻悟》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煕五十五年楊作棟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清〕樊騰鳳:《五方母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影清文秀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二、專書
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8年)。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清桓:《五方母音》音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
李思敬:《漢語「兒」〔〕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音韻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近代音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段亞廣:《中原官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1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耿振生主編:《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張世方:《北京官話語音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年)。
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章太,李行健主編:《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馬學恭等著:《銀川方言應用研究》(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7年)。
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曾曉渝:《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經銷,1981年)。
寧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趙元任:《語言問題》(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趙蔭棠:《等韻源流》(臺北市:文史哲,1985年)。
夢萬春:《商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硏究》(臺北:弘道文化,1972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頁5-14。
    〈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1987年,頁809-841。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14:1,2合刊,1982年,頁257-273。
    〈從閩語論上古音中的*g-〉,《漢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83年,頁1-8。
丁 鋒:〈《西儒耳目資》重出小韻反映的明末語音狀況〉,《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三輯,2010年,頁233-241。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的聲母系統—兼論明末官話的語音性質〉,《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頁75-94。
    〈等韻研究的認知取向――以都四德《黃鍾通韻》為例〉,《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頁 337-365。
林慶勳:〈從編排特點論《五方元音》的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二輯,1990年,頁237-266。
    〈論《五方元音》年氏本與樊氏原本的語音差異〉,《高雄師大學報》第二期,1991年,頁105-119。
    〈試論《日本館譯語》的聲母對音〉,《高雄師大學報》第四期,1991年,頁67-88。
李方桂原著,李壬癸譯:〈零聲母與零韻母 〉,《大陸雜誌》第77卷第1期,1988年,頁47-48。
李兆同:〈關於普通話零聲母的分析問題〉,《語文研究》第四期,1985年,頁25-29。
李如龍:〈關於漢語方言的分區〉,《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六《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2006年,頁57-74
李存智:〈從漢語歷史音韻與現代漢語方言論日母〉,第十四屆全國暨第五屆國際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新竹市,1996年。
    〈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1994年,頁23-38。
    〈漳平方言的〔g〕聲母字研究──兼論匣群喻三的古音構擬〉,《國際人文年刊》第五期,1996年,頁65-80。
宋韻珊:〈試論《五方元音》與《剔弊增廣分韻五方元音》的編排體例〉,《聲韻論叢》第七輯,1998年,頁137-154。
    :〈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頁231-240。
吳傑儒:〈有關蘭茂「韻略易通」的幾個問題〉,《大仁學報》,1994年,第12期,頁35-42。
    :〈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國立屏東商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147-181。
竺家寧:〈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學粹》第16卷第1期,1974年,頁21-24。
    :〈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四輯,1982年,頁194-209。
    :〈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第22期,1985年,頁57-65。
    :〈《韻籟》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音韻論叢》,2004年,頁480-498。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語言文字學研究》,2005年,頁194-209。
    :〈《九經直音》的聲母問題〉,《木鐸》第9期,1980年,頁345-356。
耿振生:〈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聲韻論叢》第九輯,2000年,頁85-98。
孫建元:〈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裡全面合流的年代〉,《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0年,頁6-14。
高龍奎:〈《青郊雜著》的聲母〉,《漢語的歷史探討—慶祝楊耐思先生八十壽誕學術論文集》,2011年,頁287-288。
張世方:〈北京話古微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語文研究》第二期,2008年,頁42-46。
張 琨:〈現代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期,1992年,頁1-21。
張淑萍:〈國語中零聲母的演變與例外〉,《聲韻論叢》第十七輯,2012年,頁133-150。
黃俊泰:〈滿文對音規則及其所反映的清初北音音系〉,《圓文學報》16期,1987年,頁83-118。
湯幼梅:〈現代漢語「零聲母」的本質特性及理論定位〉,《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2003年,頁142-144。
楊秀芳:〈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1987年,頁329-373。
楊徵祥:〈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之研究 〉,《雲漢學刊》第五期,1998年,頁1-14。
羅勤正:〈環境染色、輸出對應理論,以及國語的零聲母 〉,《華語文教學研究》第五卷第一期,2008年,頁113-132。
楊劍橋:〈再論近代漢語唇音字的u介音〉,《聲韻論叢》第十一輯,2001年,頁109-122。
楊憶慈:〈現代國語中零聲母的異常演變〉,《南榮學報》第五期,2001年,頁245。
鄒德文、馮煒:〈《黃鐘通韻》《音韻逢源》的東北方言語音特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六期,2008年,頁72-74。
黃笑山:〈《交泰韻》的零聲母和聲母〔V〕〉,《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0年,頁120-126。
趙學玲:〈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第27眷第4期,2007年,頁73-78。
董巖:〈大連話日母字聲母讀音變異及原因探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四期,2007年,頁47-49。
應裕康:〈清代第一本滿人的等韻圖《黃鍾通韻》〉,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市,1993年。
儂斐:〈論四川武勝方言中的「年」類零聲母〉,《語文學刊》第八期,2010年。
鍾榮富:〈論客家話的〔v〕聲母〉,《聲韻論叢》第三輯,1990年,頁435-456。
龍莊偉:〈《五方元音》與元韻譜〉,《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頁136-141。
譚志滿:〈鶴峰方言舌根音聲母∕ŋ∕及其丟失原因〉,《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5年,頁6-8。
四、學位論文
王松木:《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王麗雅:《許惠等韻學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石俊浩:《五方母音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秀珍:《青郊雜著》,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宋珉映:《等韻精要音系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宋雨娟:《現代國語零聲母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協成:《元韻譜音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美慧:《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英亞娟:《零聲母音節演變成輔音聲母音節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郭繼文:《黃鍾通韻音系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淑萍:《五聲反切正韻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黃凱筠《韻籟的音韻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美美:《韻略易通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楊慧君:《漢語方言零聲母問題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廉載雄:《喬中和元韻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趙恩梃:《呂坤交泰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永玉《音韻逢源音系字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劉英璉:《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劉曉娟:《臨沂方言零聲母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權淑榮:《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