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李綱梁谿詞研究
A Study on Lee Kong`s Poetry
作者 陳依潔
Chen, I Chieh
貢獻者 耿湘沅
陳依潔
Chen, I Chieh
關鍵詞 南渡時期
李綱梁谿詞
蘇辛詞
豪放派
承衍性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5-Aug-2014 15:18:43 (UTC+8)
摘要 在宋室由北向南遷移,偏安南方的過程中,經歷過一段兵馬倥傯的紛亂時期,一般稱為「南渡時期」。此時期政局世情變動劇烈,動盪不安的生活影響及文學創作,亦使之成為各種文學由北宋面貌轉向南宋特質的關鍵階段。李綱(1083–1140)生當南北宋之交,畢生致力於主戰抗金事業,為南渡時期主戰派領袖人物,更曾於南渡之初位及宰相,於當代政壇、文壇均具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文聚焦於李綱的詞體文學作品,欲藉詞文學獨特的抒情向度,探討李綱於亂世中之心靈樣貌。
全文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界定研究範圍,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中,提出所欲解決之問題。第二章為〈兩宋詞壇發展概述〉,主述兩宋詞壇之發展,以此釐清南渡時期詞於詞史中的位置。第三章為〈李綱生平概述〉,筆者於此章中分節梳理李綱所處的時代背景特質、李綱之生平經歷及著作內涵,並考察李綱之交遊關係以及哲學、文學思想。第四章〈李綱梁谿詞的內涵〉將李綱詞作分為詠史、唱和、詠物、遣懷四類,探究李綱與每一類詞作中所呈現出的心靈圖景。第五章〈李綱梁谿詞的藝術特質〉從修辭手法及用調兩方面切入,觀李綱詞所展現的藝術特質。第六章〈李綱梁谿詞的承衍特質〉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蘇辛詞與梁谿詞進行詞作內涵、修辭技巧及用調等方面之比較,藉此探討三人詞作的承衍關係,並凸顯李綱梁谿詞的獨特性。第七章為〈結論〉,對研究成果進行整體性的論述,說明本文所解決的問題。正文後有附錄〈李綱梁谿詞編年箋注〉,以《李綱年譜長編》之作品編年為基礎,配以《宋史記事本末》、《宋史》、李綱詩文作品等文獻,對部分詞作之編年進行校正,並對所有梁谿詞作進行箋注。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周〕毛傳、鄭箋、孔穎達疏(1799)。《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周〕列禦寇著、王強模譯注(1993)。《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周〕莊子著、陳鼓應注釋(2011)。《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2010)。《漢書》。臺北:臺北商務。
〔漢〕劉熙(1986)。《釋名》。臺北:世界。
〔漢〕趙曄撰、周春生校(1997)。《吳越春秋校輯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晉〕陶淵明(2012)。《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
〔劉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梁〕劉勰著、周振甫譯(1995)。《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梁〕蕭統(1965)。《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商務。
〔唐〕王昌齡(2000)。《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唐〕白居易(1929)。《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李白(1965)。《李太白集》。臺北:臺灣商務。
〔唐〕杜甫(1989)。《杜工部集註》。臺北:新文豐。
〔唐〕柳宗元(1965)。《柳河東集(第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孔穎達(1979)。《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唐〕房喬(2010)。《晉書》。臺北:臺灣商務。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1986)。《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歐陽詢(1983-1986)。《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1985)。《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校(1981)。《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沈義父(1983-1986)。《沈氏樂府指迷》。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1)。《詞源》。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3)。《山中白雲詞》。北京:中華書局。
〔宋〕張戒(2000)。《歲寒堂詩話》。成都:巴蜀書社。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2012)。《新譯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
〔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黃徹(1986)。《 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證(1987)。《夢溪筆談校證》。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蘇軾著、唐玲玲箋注(1993)。《東坡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昉(1991)。《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
〔宋〕王灼(1975)。《碧雞漫志》。臺北:新興。
〔宋〕林逋(1986)。《林和靖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2003)。《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清照(2004)。《李清照集校註》。臺北:漢京文化。
〔宋〕陳師道(1983-1986)。《後山詩話》收錄於《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元〕脫脫(1965-1966)。《宋史》。臺北:中華書局。
〔元〕脫脫著、楊家駱主編(1983)。《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元〕周德清(1978)。《中原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明〕王夫之(1964)。《宋論》。北京:中華書局。
〔明〕陳邦瞻(1981)。《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
〔清〕陳廷焯(1984)。《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永瑢等著(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
〔清〕劉熙載(2004)。《藝概》。新北市:頂淵文化。
〔清〕周濟(1971)。《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臺北:臺灣中華。
〔清〕周濟(1959)。《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馮煦(1956)。《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臺北:文化。
〔清〕王奕清等編(2008)。《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
〔清〕查王望鑒定(1996)。《填詞名解》。臺北:新文豐。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
彭定求等編校(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唐圭璋編(1970)。《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

二、 專著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方星移(2008)。《宋四家詞人年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木齋(2002)。《走出古典:唐宋詞體與宋詩的演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兆鵬(1994)。《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
王兆鵬(2000)。《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兆鵬等著(2007)。《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兆鵬(2009)。《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保珍(1992)。《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
余傳棚(2004)。《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佛學書局編(1974)。《實用佛學辭典》。臺北:新文豐。
吳秀蘭(2011)。《蘇辛詞借鑒杜詩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李豐楙主編(2002)。《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肖鵬(2009)。《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俊榮(1986)。《稼軒詞新探與選譯》。北京:新華書店。
林鍾勇(2002)。《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臺北:萬卷樓。
胡應麟(1979)。《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玲玲(1993)。《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孫維城(2002)。《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徐吉軍(2008)。《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杭州出版社。
徐吉軍(2009)。《南宋臨安工商業》。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希清等人主編(2007)。《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金華(2002)。《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淺見洋二(2005)。《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寅恪(1980)。《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滿銘(1980)。《稼軒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彭慶生、曲令啟(1990)。《詩詞典故詞典》。山西:書海出版社。
黃文吉(1985)。《宋南渡詞人》。臺北:學生書局。
黃郁棻(2011)。《辛棄疾酒詞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黃慶萱(1979)。《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楊渭生(20070)。《宋代文化新觀察》。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葉嘉瑩(2000)。《詞學新詮》。臺北:桂冠。
葉嘉瑩(2010)。《葉嘉瑩談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葛金芳(2010)。《兩宋社會經濟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葛曉音(2013)。《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路成文(2005)。《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孝宣(1968)。《李綱年譜長編》。九龍:新亞研究所。
劉方(2011)。《盛世繁榮: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劉曼麗(2007)。《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劉揚忠(1983)。《稼軒詞百首譯析》。河北:新華書店。
劉揚忠(1990)。《辛棄疾詞心探微》。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
劉揚忠(1993)。《唐宋詞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黎活仁等主編(2001)。《宋詞的時空觀》。臺北:大安。
嚴云受(2003)。《詩詞意像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饒曉明(2008)。《東坡詞研究新思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

王文珺(2008,11)。〈辛棄疾詞中的「風月」之作〉。《現代語文》,11,頁37-38。范學新(2001,10)。〈略論稼軒諧謔詞〉。《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頁66-69。
王兆鵬(2006,5)。〈懷古詠史詞(上)〉。《古典文學知識》,6,頁10-20。
王兆鵬(2006,6)。〈懷古詠史詞(下)〉。《古典文學知識》,6,頁19-26。
王曾瑜(1997)。〈宋高宗和李綱、宗澤〉。《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頁73-95。
王琰玲(2002,12)。〈靖康之難詞探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8,頁89-114。
朱振宏(2008,8)。〈唐太宗「渭水事件」論析〉。《興大歷史學報》,20,頁17-50。
李泓泊(2002,6)。〈東波詞中的月意象〉。《文學前瞻》,3,頁57-75。
李萍(1999,10)。〈試論南渡前後詞風之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5期,頁45-49。
李瑛(2008,9)。〈平生忠義心,多向詩中剖——論李綱詞〉。《現代語文》,9,頁33-34。
李瑛(2010,9)。〈論李綱詠史詞〉。《泰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頁60-62。
李瑩(2011,4)。〈辛稼軒詠物詞的情與物〉。《學術交流》,205,頁144-146。
汪德(2012,11)。〈一片冰心向明月——淺探辛棄疾詞中的月景描寫〉。《考試》,11,頁256。
汲軍(2001,1)。〈漁父詞:稼軒諧戲詞的奠基之作〉。《創作評譚》,1,頁56-57。
沈文凡、王慷(2014,3)。〈懷古詠史詞創作流變述論〉。《閱江學刊》,3,頁122-127。
周劍斌(2011,10)。〈蘇軾詞中「月」的意象探微〉。《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5期,頁80-83。
林彬(2006,5)。〈論蘇軾「明月」詞的意象特徵〉。《井岡山醫專學報》,第13卷第3期,頁79-81。
姚惠蘭(2001,1)。〈論南宋四名臣詞風的轉變〉。《中文自學指導》,1,頁46-48+20。
姚惠蘭(2004,6)。〈李綱是兩宋之交豪放詞派的領袖嗎?——兼與張高寬教授商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姚惠蘭(2004,6)。〈論南宋抗金領袖李綱的閑居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孫家政(1997,12)。〈論南渡詞人的隱逸詞〉。《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3卷4期,頁18-20。
孫鐵吾(2001,12)。〈蘇軾詞與李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6,頁35-54。
徐永峰(2000,6)。〈談蘇軾詞中的月光意象〉。《古典文學知識》,6,頁31-34。
馬丁良(2000,12)。〈蘇軾飲酒詞人生思索淺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頁6-8。
張娣明(2001,2)。〈王粲〈從軍詩〉五首賞析〉。《中國語文》,88:2=524,頁72-74。
張高寬(2003,2)。〈李綱《梁溪詞》與豪放詞芻議〉。《文學評論》,2,頁128-133。
曹秀蘭、呂華亮(2006,11)。〈李綱詩詞研究〉。《蘭州學刊》,158,頁73-75。
梁葆莉(2009,7)。〈論宋室南渡時期祝頌詞的創作〉。《寧夏社會科學》,155,頁168-171。
黃文吉(2009,2)。〈文學三要素與宋南渡詞人研究〉。《國文天地》,24:9,頁16-20。
黃海(2008,9)。〈宋南渡時期的詞學思想〉。《江漢論壇》,9,頁113-116。
黃海(2010,3)。〈位卑未敢忘憂國——淺析宋南渡時期的時代特徵〉。《教育文化論壇》,3,頁34-37。
葉嘉瑩(2003,4)。〈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二)〉。《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頁91-96。
趙國蓉(2003,6)。〈論稼軒詞的風格〉。《文與哲》,2,頁159-194。
劉尊明、范曉燕(2012,4)。〈宋代詞調及用調的統計與分析〉。《齊魯學刊》,229, 124-131頁。
鄭淑榕(2010,3)。〈宣和初李綱沙縣交遊考〉。《東南學術》,3,頁173-181。
錢建狀(2004,3)。〈送室南渡初期的政局變化與詞壇風氣〉。《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3,頁61-66。
錢建狀(2005,3)。〈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7卷1期,頁1-4。
錢建狀、尹羅蘭(2003,5)。〈南渡士人的佛教姻緣與文學創作〉。《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卷3期,頁122-130。
顏智英(2011,9)。〈論東坡詠物詞意象之開拓——以詠梅、詠荔枝為例〉。《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6:2,頁67-94。
黨天正(2011)。〈試論柳永詞的時空意識〉。《名作欣賞》,29,頁4-6。

四、 碩博士論文

李淑芳(1997)。《李綱詩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承坏(1986)。《稼軒詞之內容及其藝術成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承坏(1993)。《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段致平(1999)。《稼軒詞用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白虹(2010)。《詞牌與詞意關係研究——以首見詞為探論範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曹英哲(1989)。《漢武帝攘匈奴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明啟(2009)。《東坡樂府修辭藝術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美(1967)。《稼軒詞用典分類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玲(1997)。《兩宋詠史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婉月(2004)。《稼軒詞的風格與寫作手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1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耿湘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依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I 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依潔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I 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5-Aug-2014 15:18:43 (UTC+8)-
dc.date.available 25-Aug-2014 15:18: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5-Aug-2014 15:18: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宋室由北向南遷移,偏安南方的過程中,經歷過一段兵馬倥傯的紛亂時期,一般稱為「南渡時期」。此時期政局世情變動劇烈,動盪不安的生活影響及文學創作,亦使之成為各種文學由北宋面貌轉向南宋特質的關鍵階段。李綱(1083–1140)生當南北宋之交,畢生致力於主戰抗金事業,為南渡時期主戰派領袖人物,更曾於南渡之初位及宰相,於當代政壇、文壇均具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文聚焦於李綱的詞體文學作品,欲藉詞文學獨特的抒情向度,探討李綱於亂世中之心靈樣貌。
全文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界定研究範圍,並從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中,提出所欲解決之問題。第二章為〈兩宋詞壇發展概述〉,主述兩宋詞壇之發展,以此釐清南渡時期詞於詞史中的位置。第三章為〈李綱生平概述〉,筆者於此章中分節梳理李綱所處的時代背景特質、李綱之生平經歷及著作內涵,並考察李綱之交遊關係以及哲學、文學思想。第四章〈李綱梁谿詞的內涵〉將李綱詞作分為詠史、唱和、詠物、遣懷四類,探究李綱與每一類詞作中所呈現出的心靈圖景。第五章〈李綱梁谿詞的藝術特質〉從修辭手法及用調兩方面切入,觀李綱詞所展現的藝術特質。第六章〈李綱梁谿詞的承衍特質〉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蘇辛詞與梁谿詞進行詞作內涵、修辭技巧及用調等方面之比較,藉此探討三人詞作的承衍關係,並凸顯李綱梁谿詞的獨特性。第七章為〈結論〉,對研究成果進行整體性的論述,說明本文所解決的問題。正文後有附錄〈李綱梁谿詞編年箋注〉,以《李綱年譜長編》之作品編年為基礎,配以《宋史記事本末》、《宋史》、李綱詩文作品等文獻,對部分詞作之編年進行校正,並對所有梁谿詞作進行箋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摘要 iii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南渡時期的特殊性 1
二、獨排眾議、力主抗金的李綱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一、針對南渡時期的研究 9
二、針對李綱梁谿詞的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一、研究範圍 19
二、研究方法 2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兩宋詞壇發展概述 24
第一節 北宋詞壇發展概況 24
第二節 南渡時期詞壇發展概況 31
第三節 南宋詞壇發展概況 34
第三章 李綱生平概述 43
第一節 李綱所處的時代背景 43
一、政治環境 43
二、經濟的發展 46
三、社會文化 55
第二節 李綱生平與著述 60
一、生平 60
二、著述 64
第三節 李綱交遊關係 70
第四節 李綱的思想內涵 81
一、李綱的哲學思想 81
二、李綱的文學思想 83
第四章 李綱梁溪詞的內涵 87
第一節 詠史詞的內涵 88
第二節 唱和交遊詞的內涵 102
一、以退隱思想為主題之詞作 103
二、與朋友交遊的風雅情趣之詞作 106
三、堅持自身志節之詞作 111
四、描寫女性之詞作 112
第三節 詠物詞的內涵 113
第四節 遣懷詞的內容 121
一、思鄉懷親之作 122
二、憂國事念故國之作 125
三、表達北伐主戰思想之作 128
四、消極慨嘆之作 130
五、歸隱恬淡之作 133
六、描寫讀書心得之作 137
第五章 李綱梁谿詞的藝術特質 141
第一節 修辭的運用 142
一、設問 142
二、摹寫 144
三、引用 146
四、譬喻 152
五、映襯 154
六、象徵 156
第二節 詞調的運用 164
第六章 李綱梁谿詞的承衍特質 178
第一節 梁谿詞與東坡詞之比較 179
一、詞作內涵 179
二、修辭手法 192
三、詞調運用 203
第二節 梁谿詞與稼軒詞之比較 207
一、詞作內涵 207
二、修辭手法 216
三、詞調運用 228
第三節 梁谿詞的承衍性與獨立特質 231
第七章 結論 234
參考書目 238
附錄:李綱梁谿詞編年箋注 245
zh_TW
dc.format.extent 32998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渡時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綱梁谿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蘇辛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豪放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承衍性zh_TW
dc.title (題名) 李綱梁谿詞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Lee Kong`s Poet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周〕毛傳、鄭箋、孔穎達疏(1799)。《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周〕列禦寇著、王強模譯注(1993)。《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周〕莊子著、陳鼓應注釋(2011)。《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2010)。《漢書》。臺北:臺北商務。
〔漢〕劉熙(1986)。《釋名》。臺北:世界。
〔漢〕趙曄撰、周春生校(1997)。《吳越春秋校輯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晉〕陶淵明(2012)。《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
〔劉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梁〕劉勰著、周振甫譯(1995)。《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梁〕蕭統(1965)。《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商務。
〔唐〕王昌齡(2000)。《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唐〕白居易(1929)。《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唐〕李白(1965)。《李太白集》。臺北:臺灣商務。
〔唐〕杜甫(1989)。《杜工部集註》。臺北:新文豐。
〔唐〕柳宗元(1965)。《柳河東集(第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孔穎達(1979)。《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唐〕房喬(2010)。《晉書》。臺北:臺灣商務。
〔唐〕姚思廉著、楊家駱主編(1986)。《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唐〕歐陽詢(1983-1986)。《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1985)。《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校(1981)。《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沈義父(1983-1986)。《沈氏樂府指迷》。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1)。《詞源》。臺北:臺灣商務。
〔宋〕張炎(1983)。《山中白雲詞》。北京:中華書局。
〔宋〕張戒(2000)。《歲寒堂詩話》。成都:巴蜀書社。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2012)。《新譯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
〔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2004)。《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1979)。《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宋〕黃徹(1986)。《 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證(1987)。《夢溪筆談校證》。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蘇軾著、唐玲玲箋注(1993)。《東坡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昉(1991)。《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
〔宋〕王灼(1975)。《碧雞漫志》。臺北:新興。
〔宋〕林逋(1986)。《林和靖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2003)。《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
〔宋〕李清照(2004)。《李清照集校註》。臺北:漢京文化。
〔宋〕陳師道(1983-1986)。《後山詩話》收錄於《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元〕脫脫(1965-1966)。《宋史》。臺北:中華書局。
〔元〕脫脫著、楊家駱主編(1983)。《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元〕周德清(1978)。《中原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明〕王夫之(1964)。《宋論》。北京:中華書局。
〔明〕陳邦瞻(1981)。《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
〔清〕陳廷焯(1984)。《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永瑢等著(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
〔清〕劉熙載(2004)。《藝概》。新北市:頂淵文化。
〔清〕周濟(1971)。《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臺北:臺灣中華。
〔清〕周濟(1959)。《介存齋論詞雜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馮煦(1956)。《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臺北:文化。
〔清〕王奕清等編(2008)。《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
〔清〕查王望鑒定(1996)。《填詞名解》。臺北:新文豐。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
彭定求等編校(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唐圭璋編(1970)。《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

二、 專著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方星移(2008)。《宋四家詞人年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木齋(2002)。《走出古典:唐宋詞體與宋詩的演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兆鵬(1994)。《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
王兆鵬(2000)。《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兆鵬等著(2007)。《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兆鵬(2009)。《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保珍(1992)。《東坡詞研究》臺北:長安出版社。
余傳棚(2004)。《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佛學書局編(1974)。《實用佛學辭典》。臺北:新文豐。
吳秀蘭(2011)。《蘇辛詞借鑒杜詩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李豐楙主編(2002)。《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肖鵬(2009)。《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南京:鳳凰出版社。
林俊榮(1986)。《稼軒詞新探與選譯》。北京:新華書店。
林鍾勇(2002)。《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臺北:萬卷樓。
胡應麟(1979)。《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玲玲(1993)。《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孫維城(2002)。《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徐吉軍(2008)。《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杭州出版社。
徐吉軍(2009)。《南宋臨安工商業》。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希清等人主編(2007)。《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金華(2002)。《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淺見洋二(2005)。《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寅恪(1980)。《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滿銘(1980)。《稼軒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彭慶生、曲令啟(1990)。《詩詞典故詞典》。山西:書海出版社。
黃文吉(1985)。《宋南渡詞人》。臺北:學生書局。
黃郁棻(2011)。《辛棄疾酒詞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
黃慶萱(1979)。《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楊渭生(20070)。《宋代文化新觀察》。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葉嘉瑩(2000)。《詞學新詮》。臺北:桂冠。
葉嘉瑩(2010)。《葉嘉瑩談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葛金芳(2010)。《兩宋社會經濟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葛曉音(2013)。《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路成文(2005)。《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孝宣(1968)。《李綱年譜長編》。九龍:新亞研究所。
劉方(2011)。《盛世繁榮: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劉曼麗(2007)。《東坡詞的風格與技巧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劉揚忠(1983)。《稼軒詞百首譯析》。河北:新華書店。
劉揚忠(1990)。《辛棄疾詞心探微》。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
劉揚忠(1993)。《唐宋詞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黎活仁等主編(2001)。《宋詞的時空觀》。臺北:大安。
嚴云受(2003)。《詩詞意像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饒曉明(2008)。《東坡詞研究新思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

王文珺(2008,11)。〈辛棄疾詞中的「風月」之作〉。《現代語文》,11,頁37-38。范學新(2001,10)。〈略論稼軒諧謔詞〉。《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頁66-69。
王兆鵬(2006,5)。〈懷古詠史詞(上)〉。《古典文學知識》,6,頁10-20。
王兆鵬(2006,6)。〈懷古詠史詞(下)〉。《古典文學知識》,6,頁19-26。
王曾瑜(1997)。〈宋高宗和李綱、宗澤〉。《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頁73-95。
王琰玲(2002,12)。〈靖康之難詞探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8,頁89-114。
朱振宏(2008,8)。〈唐太宗「渭水事件」論析〉。《興大歷史學報》,20,頁17-50。
李泓泊(2002,6)。〈東波詞中的月意象〉。《文學前瞻》,3,頁57-75。
李萍(1999,10)。〈試論南渡前後詞風之變〉。《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5期,頁45-49。
李瑛(2008,9)。〈平生忠義心,多向詩中剖——論李綱詞〉。《現代語文》,9,頁33-34。
李瑛(2010,9)。〈論李綱詠史詞〉。《泰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頁60-62。
李瑩(2011,4)。〈辛稼軒詠物詞的情與物〉。《學術交流》,205,頁144-146。
汪德(2012,11)。〈一片冰心向明月——淺探辛棄疾詞中的月景描寫〉。《考試》,11,頁256。
汲軍(2001,1)。〈漁父詞:稼軒諧戲詞的奠基之作〉。《創作評譚》,1,頁56-57。
沈文凡、王慷(2014,3)。〈懷古詠史詞創作流變述論〉。《閱江學刊》,3,頁122-127。
周劍斌(2011,10)。〈蘇軾詞中「月」的意象探微〉。《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5期,頁80-83。
林彬(2006,5)。〈論蘇軾「明月」詞的意象特徵〉。《井岡山醫專學報》,第13卷第3期,頁79-81。
姚惠蘭(2001,1)。〈論南宋四名臣詞風的轉變〉。《中文自學指導》,1,頁46-48+20。
姚惠蘭(2004,6)。〈李綱是兩宋之交豪放詞派的領袖嗎?——兼與張高寬教授商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姚惠蘭(2004,6)。〈論南宋抗金領袖李綱的閑居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頁158-162。
孫家政(1997,12)。〈論南渡詞人的隱逸詞〉。《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3卷4期,頁18-20。
孫鐵吾(2001,12)。〈蘇軾詞與李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6,頁35-54。
徐永峰(2000,6)。〈談蘇軾詞中的月光意象〉。《古典文學知識》,6,頁31-34。
馬丁良(2000,12)。〈蘇軾飲酒詞人生思索淺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頁6-8。
張娣明(2001,2)。〈王粲〈從軍詩〉五首賞析〉。《中國語文》,88:2=524,頁72-74。
張高寬(2003,2)。〈李綱《梁溪詞》與豪放詞芻議〉。《文學評論》,2,頁128-133。
曹秀蘭、呂華亮(2006,11)。〈李綱詩詞研究〉。《蘭州學刊》,158,頁73-75。
梁葆莉(2009,7)。〈論宋室南渡時期祝頌詞的創作〉。《寧夏社會科學》,155,頁168-171。
黃文吉(2009,2)。〈文學三要素與宋南渡詞人研究〉。《國文天地》,24:9,頁16-20。
黃海(2008,9)。〈宋南渡時期的詞學思想〉。《江漢論壇》,9,頁113-116。
黃海(2010,3)。〈位卑未敢忘憂國——淺析宋南渡時期的時代特徵〉。《教育文化論壇》,3,頁34-37。
葉嘉瑩(2003,4)。〈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反思與世變之關係(二)〉。《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頁91-96。
趙國蓉(2003,6)。〈論稼軒詞的風格〉。《文與哲》,2,頁159-194。
劉尊明、范曉燕(2012,4)。〈宋代詞調及用調的統計與分析〉。《齊魯學刊》,229, 124-131頁。
鄭淑榕(2010,3)。〈宣和初李綱沙縣交遊考〉。《東南學術》,3,頁173-181。
錢建狀(2004,3)。〈送室南渡初期的政局變化與詞壇風氣〉。《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3,頁61-66。
錢建狀(2005,3)。〈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7卷1期,頁1-4。
錢建狀、尹羅蘭(2003,5)。〈南渡士人的佛教姻緣與文學創作〉。《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卷3期,頁122-130。
顏智英(2011,9)。〈論東坡詠物詞意象之開拓——以詠梅、詠荔枝為例〉。《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6:2,頁67-94。
黨天正(2011)。〈試論柳永詞的時空意識〉。《名作欣賞》,29,頁4-6。

四、 碩博士論文

李淑芳(1997)。《李綱詩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承坏(1986)。《稼軒詞之內容及其藝術成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承坏(1993)。《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段致平(1999)。《稼軒詞用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白虹(2010)。《詞牌與詞意關係研究——以首見詞為探論範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曹英哲(1989)。《漢武帝攘匈奴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明啟(2009)。《東坡樂府修辭藝術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美(1967)。《稼軒詞用典分類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玲(1997)。《兩宋詠史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婉月(2004)。《稼軒詞的風格與寫作手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