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廖棟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美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n, Mei F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美汎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Mei F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5-Aug-2014 15:18:5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5-Aug-2014 15:18:5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5-Aug-2014 15:18:5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915100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1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151009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以「徐陵代言體書信研究」為題,試圖觀察徐陵十四篇代言體書信如何書寫,所寫為何。 徐陵代言體書信與「時事」密切關聯,多針對具體的事件所作,因此本論文第二章「徐陵代言體書信時事考察」將先觀察徐陵代言體書信之的語境,確認代言文本書寫的時空環境。待第二章書寫語境確立過後,本論文第三章「言立而文明:徐陵代言體書信構詞論」與第四章「心生而言立:徐陵代言體書信意旨論」則在語境基礎之下,對徐陵代言體書信的具體分析。第三與四章雅克慎(Roman Jakobson,1896-1982)「六因素(factors)六功能(functions)」說」為視域,由六功能六因素觀看徐陵代言體書信,可能帶來的啟發。第三章「言立而文明:徐陵代言體書信構詞論」以應酬功能、後設語功能,以及詩性功能為視域,觀照徐陵代言體書信開頭應酬語、用事,與對句之特色,推察徐陵自撰書信與代言體書信之中之間的共相,是否有造就徐陵風格的可能。第四章「心生而言立:徐陵代言體書信意旨論」以構詞論為基礎,再行討論意旨如何發見,試圖見得徐陵代言體書信代言托旨之常例,也欲窺其中如有常例,以及常例所帶來的特例。最末,又徐陵代言體書信的寫作,或補充我們對於《文心雕龍》與《文選》之後、初唐之前,對於書信文類的認識。因此於第五章「結論」將此次研究結果與《文心雕龍‧書記》比觀,望能補充梁陳之時實際書信寫作之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7 第二節 版本說明及研究對象 10 壹、版本說明 10 貳、研究篇目 11 叁、代言體概念及其特質 13 一、代言體與擬作 14 二、代言體「求同」特質 1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及其展開 18 壹、專書研究成果 18 一、徐陵其人及其家族 18 二、徐陵文章及其評價研究 19 三、徐陵代言體書信研究 21 貳、文學史研究成果 21 一、文學史著作中的徐陵作品研究 22 (一)作為美文的代表 22 (二)缺乏情實的批評 23 (三)美文與情實調合之說 24 二、駢文研究中的徐陵文章 25 (一)民國以來駢文研究中的徐陵文書 25 (二)清人駢文選集中的徐陵文章 26 第四節 研究視域 29 第五節 章節述略 33 第二章 徐陵代言體書信時事考察 35 第一節 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時事考察 35 壹、為貞陽侯言書信代言對象與書寫者時事 35 一、梁武帝之世 35 二、彭城之役及其影響 38 三、侯景之亂 40 四、西魏害世祖 43 貳、徐陵羈北時期書信時事考察 44 一、〈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時事考察 44 二、〈與王僧辯書〉與〈在北齊與宗室書〉時事考察 47 三、〈與王吳郡僧智書〉時事考察 49 叁、為貞陽侯言書信時事分期考察 50 一、北齊尚未用兵 53 (一)〈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與〈為貞陽侯與陳司空書〉時事考察 53 (二)〈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與〈為貞陽侯與北齊荀昂兄弟書〉時事考察 57 (三)〈為貞陽侯重與裴之橫書〉時事考察 59 二、裴之橫戰勝之影響:〈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為貞陽侯重答王太尉書〉,與〈又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時事考察 61 伍、為貞陽侯言作品時事表 63 第二節 徐陵為陳主言書信時事考察 65 壹、為陳主言書信代言對象與書寫者時事 65 一、陳霸先與王僧辯之爭及其影響 65 (一)陳霸先襲殺王僧辯 65 (二)王僧辯故舊反抗 66 二、從紹泰到太平 66 (一)陳霸先力克北齊 66 (二)蕭勃舉兵 68 三、華皎之亂始末 69 貳、為陳主言書信逐篇時事考察 71 一、〈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時事考察 71 二、〈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時事考察 75 (一)〈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相關時事 75 (二)製作「九錫」之意義 77 三、〈為陳武帝與周宰相書〉時事考察 78 四、〈為陳主與周冢宰宇文護論邊境事書〉時事考察 79 五、〈為陳主答周主論和親書〉時事考察 81 陸、為陳主言書信時事表 82 第三章 言立而文明:徐陵代言體書信構詞論 87 第一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的應酬語言 88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開頭應酬語 89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開頭應酬語 92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開頭應酬語 96 第二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中的用事 97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用事 99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用事 100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用事 104 第三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訊息及其詩性功能 107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對句 108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對句組織 110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對句 111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四章 心生而言立:徐陵代言體書信意旨論 119 第一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的表情形態 119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表情形態 119 一、徐陵自撰書信的結尾應酬語 119 二、呼告感嘆 120 三、反詰探問 122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表情形態 124 一、為貞陽侯言書信的結尾應酬語 124 二、自問自答 126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表情形態 130 一、為陳主言書信的結尾應酬語 130 二、呼籲譴責 131 第二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的訴求提法 133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訴求提法 134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訴求提法 135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訴求提法 137 第三節 徐陵代言體書信的指稱 139 壹、徐陵羈北時期書信的指稱 140 貳、徐陵為貞陽侯言書信的指稱 143 一、具體指稱對象 143 二、明確釐清情勢 144 叁、徐陵為陳主言書信的指稱 146 第四節 特例:徐陵代言體書信的特殊表情 149 壹、反詰表情 149 貳、同情共感 151 叁、代言體書信中的發話者 153 第五節 小結 155 第五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代言體書寫原則 159 壹、代言體當求親疎得宜 159 貳、代言對象惡代言之辭斥 160 第二節 《文心雕龍‧書記》論「書」 162 壹、發話者盡言 164 貳、言中寄心聲 164 參考書目 167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0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徐陵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代言體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書信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書記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駢文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徐陵代言體書信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f 徐陵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Letter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列)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2.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3.漢‧劉安著,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上中下冊。 4.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汪榮寶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上下冊。 5.魏‧曹丕著,魏宏燦校注:《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6.魏‧建安七子著,吳云校注主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7.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2月) 8.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9.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上中下冊。 10.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11.齊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上下冊。 12.齊梁‧劉勰著,劉永濟校釋:《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 13.齊梁‧劉勰著,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上中下冊。 14.齊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15.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1991年10月),上下冊。 16.梁‧蕭繹撰,清‧謝章鋌校:《金樓子》(臺北: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17.陳‧徐陵撰,明‧屠隆評點:《徐孝穆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冊145。 18.陳‧徐陵撰,明張燮編:《七十二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冊1587。 19.陳‧徐陵撰,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收入《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20.陳‧徐陵撰,清‧吳兆宜注,徐文炳補輯:《徐孝穆集箋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4冊,1983年) 21.陳‧徐陵撰,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第一至四冊。 22.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2月) 23.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上中下冊。 24.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25.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 26.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27.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28.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 29.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30.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31.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32.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2月) 33.唐‧歐陽詢等撰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印書館,1974年8月)冊一至五。 34.唐‧杜甫,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上下冊。 35.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冊一至四。 36.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4月) 37.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8月) 38.明‧王志堅:《四六法海》(臺北:德志出版社1963年7月) 39.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40.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1.明‧徐師曾:《文體明辨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2.明‧陳懋仁:《文體緣起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43.清‧李兆洛:《駢體文鈔》(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4月) 44.清‧許槤:《六朝文絜》(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45.清‧蔣士銓:《評選四六法海》(臺北:德志出版社,1963年7月) 46.清‧嚴可均編:《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上下冊。 47.清‧嚴可均編:《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上下冊。 48.清‧嚴可均編:《全齊文全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49.清‧孫梅著,李金松校點:《四六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5月) 二、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王力堅:《從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2.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3.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4.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6月) 5.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6.王瑤:《中古文學史論》收入《王瑤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卷一。 7.古添洪:《記號詩學─及其在中國文學研究上的實踐與開拓》(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7月) 8.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9.伍軒宏:《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1月) 10.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11.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12.吳德明:《批評的視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 13.呂雙偉:《清代駢文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4.沈兼士:《應用文舉隅》(臺北:五南圖書,1990年2月) 15.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3月) 16.周勛初:《文史知新》,收入氏作《周勛初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3冊。 17.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18.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19.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20.林童照:《六朝文學觀念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5月) 21.侯迎華:《漢魏六朝公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22.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上下冊。 23.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月) 24.胡元德:《古代公文文體流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3月) 25.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26.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7.高步瀛選注:《南北朝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上下冊。 28.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29.張仁青:《應用文(甲種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 30.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31.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2.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33.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34.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5.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36.莫道才:《駢文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5月) 37.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38.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39.陳鵬:《六朝駢文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5月) 40.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上下冊。 41.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上中下卷。 42.黃侃著,吳方點校:《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43.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全四冊。 44.溫光華:《文心雕龍「以駢著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2月) 45.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8月),上下冊。 46.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47.詹瑛:《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4月) 48.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上下冊。 49.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50.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1990年9月) 5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9月)上下冊。 52.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53.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月) 54.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55.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56.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主編:《徐陵集逐字索引》,收入《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57.劉濤:《南朝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 58.劉躍進、范子煒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上下冊。 59.劉躍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60.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61.蔣伯潛,蔣祖怡:《駢文與散文》(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5月) 62.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9月) 63.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7月) 64.錢軍:《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65.錢基博:《中國文學史》(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上下冊。 66.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87年11月) 67.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68.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69.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9月) 70.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10月) 71.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二)外文著作以及譯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日‧古田敬一著,李淼譯,王偉勇編審:《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臺北:祺齡出版社,1994年9月) 2.日‧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9月) 3.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4.日‧瀧川龜太郎:《史紀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5.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6.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Rudy "Language in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1987. 7.Robert Scholes著,孫秋秋、高雁魁、王焱譯:《結構主義與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 (三)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尤光敏:〈徐陵年譜〉,《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頁311-332。 2.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頁91-93、95-130。 3.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加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第3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383-419。 4.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討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36。 5.呂武志:〈劉勰《文心雕龍》與曹氏兄弟文論〉,《國文學報》第26期(1997年6月),頁107-136。 6.李軍:〈「代言體」辨識〉,《安徽師專學報》第3卷1期(2001年3月),頁14-18。 7.李錫鎮:〈試論曹丕、曹植詩中人稱代詞的語用特質──從代言體詩篇中的人稱代詞語法再論「抑丕揚直」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79-104。 8.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137-182。 9.佘洛禕:〈明、清以降論者對徐陵詩文評價之商榷〉,《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2011 年 6 月),頁21-40。 10.周建渝:〈徐陵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105-182。 11.林伯謙:〈孔融〈薦禰衡表〉與〈論盛孝章書〉〉,《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5月),頁1-38。 12.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11月),頁5-62。 13.柯慶明:〈「書」、「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12月),頁542-543。 14.柯慶明:〈「表」、「奏」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頁840-886 。 15.胡大雷:〈蘇李詩出自代言體說〉,《柳州師專學報》第3期(1994年9月)頁16-18。 16.馬睿:〈無我之我──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代言體現向的女性主義思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0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127-131。 17.涂光社:〈漢魏六朝的文學模擬──從六朝文學的“擬”“代”談起〉,《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3-42 18.張少康:〈《文心雕龍》的文體分類論——和《昭明文選》文體分類的比較〉,《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50-56。 19.陳松雄:〈徐庾麗辭同體異風說〉,《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頁1-16。 20.陳松雄:〈徐陵麗辭之文藝性與實用性〉,《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2009年5月),頁73-92。 21.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選評文標準上的比較〉,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12月),頁101-149。 22.劉九偉:〈《徐孝穆文集》諸本之研究〉,《天中學刊》2001年6期(2001年),頁44-48。 23.劉加夫:〈南朝文人樂府詩意象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5卷第6期=總233期(2010年),頁21-25。 24.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4月),頁67-96。 25.衛曉輝:〈從擬代到贈答:魏晉文學空間的拓展〉,《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3-46 26.鄭宇辰:〈徐陵生平及其才識析述〉,《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頁517-530。 27.鄭雅如:〈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頁43-91。 28.龍亞珍:〈《文心.封禪》與《文選》符命的文類省思:以歷史文化的考察為主〉,《中山人文學報》第31期(2011年7月),頁235-264。 29.韓璽吾:〈代言:古典文學之本質抒寫〉,《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47-49、56。 30.簡宗梧:〈賦予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31.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5。 32.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33.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34.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35.顏崑陽:〈文學創作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頁545-596。 36.龔鵬程:〈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統間的糾葛〉,收入氏作:《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下冊,頁715-739。 (四)學位論文(按著作年代排列) 1.謝金美:《古今書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2.呂光華:《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劉家烘:《徐陵及其詩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5.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6.呂湘瑜:《漢魏六朝檄移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7.馮秀娟:《魏晉六朝擬古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崔恩亨:《漢魏思婦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劉素梅:《南朝宮體文探賾》,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0.許琰:《徐陵的詩文創作及其編選的《玉臺新詠》》,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11.毛振華:《侯景亂後梁陳文學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12.陳小梅:《南朝東海徐氏文學研究》,貴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13.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14.田久增:《徐陵文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15.周金權:《徐陵詩文研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16.冀霜:《徐陵創作與交遊考論》,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9年。 17.石風英:《徐孝穆集》研究,山東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 18.尹娟:《徐陵庾信比較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中國古典文學士論文,2010年。 19.李佩璇:《「長吉體」之形成與發展──以唐至元代效擬詩作為考察對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0.鄭宇辰:《徐庾麗辭之形式與風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21.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22.李曉菲:《徐陵詩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23.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24.熊玉梅:《蕭梁入北文人研究──兼及文人遷移與南北文風融合之關係》,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25.陳秀美:《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26.楊晴婷:《徐陵入陳論》,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五)其他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14年5月23日。 2.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瀏覽日期2014年5月23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