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清中葉青樓筆記之文化考察
A Study of Mid-Qing Courtesan-Note
作者 郭穎瑄
貢獻者 高桂惠
郭穎瑄
關鍵詞 青樓筆記
清中葉
城市文人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6:57 (UTC+8)
摘要   清中葉居住在城市的文人前仆後繼地書寫、出版以筆記為體裁、青樓生活為內容的青樓筆記,顯見當時城市文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政治與學術生活外,娛樂亦是城市文人生活的重要面向。本文以清中葉清樓筆記為研究對象,觀察、探討是類作品之寫作與編輯方式,以及城市文人娛樂生活的物質空間、品味認同與情感活動等面向,共分為四章:
  本文第一章自清中葉青樓筆記的序跋與題贈中觀察到,是類作品的讀者與作者在編寫、閱讀時,將之置於青樓筆記的文學系譜下觀看,使得作品在記錄對象與審美特色上有著相類似的傾向,這樣的書寫慣例也成為清中葉青樓筆記相互仿效、續作的準繩。本章並將清中葉青樓筆記與時人繫聯之文學系譜中之前代作品相互對照,發現青樓筆記在清中葉更著重於再現個人當下的娛樂與感官享樂經驗,以及記錄文人在招妓集會的社交場合中詩酒酣暢、相濡以沫的生活片段,致使所收錄詩歌的數量與篇幅大幅增加,亦顯示其集體性與社交性。
  第二章自清中葉青樓的空間與物質二方面著眼,考察其特性以及文人在此活動之心態。由清中葉青樓筆記的記載可得知,當時江南地區的聲色產業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聚集於城市中商業繁華的區域,且其地理分布乃沿河發展,因此畫舫成為時人進行狹斜之遊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們抱持著休閒娛樂的心態進入此地遊覽,因此「休閒」是理解這類型作品重要的閱讀角度。「觀看」,是時人從事青樓活動重要的遊覽與審美方式,青樓的建築設計、重要節慶、開放與關閉,皆與視覺相關聯,建構青樓休閒生活的感官經驗與倫理規範。然而,在青樓中無論是休閒活動還是感官、物質享受,事實上皆須以財貨作為對價,青樓中從事不同職業、經濟能力不一的消費者,在爭奪女子的服務與所有權上,便形成相互競爭的關係。
  第三章著眼與在社會階層界線相對模糊的城市當中,文人階層如何透過生活風格的塑造、展現文化資本等策略,凝聚階層自我認同感、與其在青樓場域的優勢地位。首先,清中葉文人利用模仿參照與相互譬喻等手段,支取前代(尤其是晚明)的青樓文化資產,以區異分別以文化與經濟資本優勢的文人與商人階層。文人偏好消費具有藝文素養的女子,並與青樓女子透過詩、畫等藝文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此消費偏好與藝文活動為文人於青樓之主要社交行為息息相關。清中葉青樓女子的容貌、體態、酒席間的應對進退、歌唱奏樂等悅人耳目的娛樂記憶,決定其在市場上的經濟價值,但文人則建構出以「性情」為主的價值系統,抗拒由經濟交換主導的主流價值觀。
  第四章討論清中葉文人在青樓中的情感生活,文人在青樓中遵循一定的進程發展男女感情關係。文人更強調感情關係中的「浪漫愛」成分,遠勝於「激情愛」成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青樓是文人與青樓女子發展浪漫愛情的特殊場所,當相愛的文人妓女離開青樓,走入士人家庭,時常遭遇許多經濟上的或是還自士人家庭的壓力,導致青樓場域的士妓愛情往往無疾而終。青樓中的愛情故事亦常被文人視為茶餘飯後閒談之姿,在同儕之間展演、確認自我的性別魅力。透過將女性視為書寫對象,文人亦透過命名、將女子符碼化等手段,將青樓女子至於文化脈絡之下進行審美活動。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唐]孫棨:《新校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2.[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3.[宋]《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4.[宋]晁公武撰, 孫猛校証:《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元]夏庭芝:《青樓集》,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冊2,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6.[明]文震亨:《長物志》,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7.[明]梅鼎祚:《繪圖青泥蓮花記》,《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冊60,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8.[清]余懷著,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清]支機生:《珠江名花小傳》,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0.[清]王韜:《遁窟讕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清]安樂山樵:《燕蘭小譜》,收入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12.[清]西溪山人:《吳門畫舫錄》,《江蘇人物傳記叢刊》,冊27,江蘇:廣陵書社,2011年。
13.[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14.[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5.[清]林紓:《畏爐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16.[清]俞蛟:《潮嘉風月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1,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7.[清]珠泉居士:《雪鴻小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8.[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9.[清]捧花生:《秦淮畫舫錄》,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下)》,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0.[清]捧花生:《畫舫餘譚》,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1.[清]雪樵居士:《青溪風雨錄》,《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2.雪樵居士:《秦淮聞見錄》,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3.[清]箇中生:《吳門畫舫續錄》,《江蘇人物傳記叢刊》,冊27,江蘇:廣陵書社,2011年。

二、專著
(一)近人論著
1.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2.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3.巫仁恕、康豹、林美莉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4.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5.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6.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7.沖浦和光著,桑田草譯:《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8.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9.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 : 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年。
10.沙先一:《清代吳中詞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1.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351。
12.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313。
13.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4.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 : 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硏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16.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17.郭潤濤:《幕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8.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19.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16。
2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22.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24.甯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25.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26.赫俊紅:《丹青奇葩: 晚明清初的女性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27.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2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9.龔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張兵:《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二)理論
1.Bammel, G. & Bammel, L.著,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6年。
2.克利福德‧紀爾茨 (C. Geertz) 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3.林恩‧亨特(Lynn Hunt)編 ,方杰譯,《超越文化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4.法碧恩‧卡斯塔─洛札茲(Fabienne Casta-Rosaz)著,林長杰譯:《調情的歷史:純真與墮落的遊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5.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6.胡伊青加(Johann Huizinga)著,成窮譯:《遊戲人》,臺北:康德出版社,2013年。
7.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8.海倫‧費雪 (Helen E. Fisher)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9.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休閒遊憩概論》,臺北:世新大學,2001年。
10.臺灣女性學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11.劉維公:《風格社會》,臺北:天下文化,2006年。
12.魯曼(Niklas Lumann)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關係的符碼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三、學位論文
1.王姿婷:《娛樂消費與印刷文化:以萬曆後期青樓情愛書寫與閱讀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吳佳真:《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3.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林芯妍:《宋傳奇娼妓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5.張克然:《「侍兒小名錄」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6.許惠鈞:《異性戀者公開求愛的經驗分析》,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14年1月。
7.黃玉君:《《三言》娼妓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8.鐘文伶:《明雜劇娼妓題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1.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997) 1,頁103-133。
2.王曉鵑:〈試談《北里志》的小說特徵〉,《榆林學院學報》5 (2009),頁37-40。
3.王鴻泰:〈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中國史學,京都)(2006) 16,頁83-100。
4.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2006) 17:4,頁 73-141。
5.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12)50,頁235-285。
6.李孝悌:〈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5),頁81-116
7.李匯群:〈清代中期七部南京狹邪筆記初考〉,《明清小說研究》 (2008) 1,頁260-269。
8.彼得‧伯克著,劉華譯:〈西方新社會文化史〉,《歷史教學問題》(2000) 4,頁26。
9.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 (2007.12) 34,頁151。
10.袁紅麗:〈同為風塵女,美醜迥相異──談《金瓶梅》與「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9.4) ,頁141-151。
11.高萬年:〈「三言」中妓女形象的審美內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4) ,頁106-110。
12.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份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2006.6),頁197-235。
13.連玲玲:〈典範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 (2006) 17:4,頁典範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
14.陳少芳:〈唐代傳奇中的娼妓形象〉,《中國文化月刊》 (1998.12) 225,頁95-119。
15.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5,頁86-94。
16.傅申:〈董其昌書畫船: 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2003.9) 15,頁205-297。
17.萬書紅:〈元雜劇妓女形象與作家的創作心態〉,《學術交流》(2007.8),頁154-155。
18.萬晴川:〈明清小說序跋的廣告藝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頁62-68。
19.萬新華:〈女兒自古亦風流──明清女性畫家及其繪畫散論〉,《典藏古美術》(2004.3)162,頁66-72。
20.鄭金明:〈「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文學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08.1),頁36-42。
21.謝桃坊:〈論清代文言青樓小說〉,《天府新論》(1997.4),頁62-67。
22.顏湘君:《清代駢文中興與小說序跋》,《明清小說研究》 (2005) 4,頁184-19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10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穎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穎瑄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4 13:46: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4 13:46: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6:5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1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45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1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清中葉居住在城市的文人前仆後繼地書寫、出版以筆記為體裁、青樓生活為內容的青樓筆記,顯見當時城市文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政治與學術生活外,娛樂亦是城市文人生活的重要面向。本文以清中葉清樓筆記為研究對象,觀察、探討是類作品之寫作與編輯方式,以及城市文人娛樂生活的物質空間、品味認同與情感活動等面向,共分為四章:
  本文第一章自清中葉青樓筆記的序跋與題贈中觀察到,是類作品的讀者與作者在編寫、閱讀時,將之置於青樓筆記的文學系譜下觀看,使得作品在記錄對象與審美特色上有著相類似的傾向,這樣的書寫慣例也成為清中葉青樓筆記相互仿效、續作的準繩。本章並將清中葉青樓筆記與時人繫聯之文學系譜中之前代作品相互對照,發現青樓筆記在清中葉更著重於再現個人當下的娛樂與感官享樂經驗,以及記錄文人在招妓集會的社交場合中詩酒酣暢、相濡以沫的生活片段,致使所收錄詩歌的數量與篇幅大幅增加,亦顯示其集體性與社交性。
  第二章自清中葉青樓的空間與物質二方面著眼,考察其特性以及文人在此活動之心態。由清中葉青樓筆記的記載可得知,當時江南地區的聲色產業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聚集於城市中商業繁華的區域,且其地理分布乃沿河發展,因此畫舫成為時人進行狹斜之遊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們抱持著休閒娛樂的心態進入此地遊覽,因此「休閒」是理解這類型作品重要的閱讀角度。「觀看」,是時人從事青樓活動重要的遊覽與審美方式,青樓的建築設計、重要節慶、開放與關閉,皆與視覺相關聯,建構青樓休閒生活的感官經驗與倫理規範。然而,在青樓中無論是休閒活動還是感官、物質享受,事實上皆須以財貨作為對價,青樓中從事不同職業、經濟能力不一的消費者,在爭奪女子的服務與所有權上,便形成相互競爭的關係。
  第三章著眼與在社會階層界線相對模糊的城市當中,文人階層如何透過生活風格的塑造、展現文化資本等策略,凝聚階層自我認同感、與其在青樓場域的優勢地位。首先,清中葉文人利用模仿參照與相互譬喻等手段,支取前代(尤其是晚明)的青樓文化資產,以區異分別以文化與經濟資本優勢的文人與商人階層。文人偏好消費具有藝文素養的女子,並與青樓女子透過詩、畫等藝文活動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此消費偏好與藝文活動為文人於青樓之主要社交行為息息相關。清中葉青樓女子的容貌、體態、酒席間的應對進退、歌唱奏樂等悅人耳目的娛樂記憶,決定其在市場上的經濟價值,但文人則建構出以「性情」為主的價值系統,抗拒由經濟交換主導的主流價值觀。
  第四章討論清中葉文人在青樓中的情感生活,文人在青樓中遵循一定的進程發展男女感情關係。文人更強調感情關係中的「浪漫愛」成分,遠勝於「激情愛」成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青樓是文人與青樓女子發展浪漫愛情的特殊場所,當相愛的文人妓女離開青樓,走入士人家庭,時常遭遇許多經濟上的或是還自士人家庭的壓力,導致青樓場域的士妓愛情往往無疾而終。青樓中的愛情故事亦常被文人視為茶餘飯後閒談之姿,在同儕之間展演、確認自我的性別魅力。透過將女性視為書寫對象,文人亦透過命名、將女子符碼化等手段,將青樓女子至於文化脈絡之下進行審美活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清中葉青樓筆記的編寫形式及其意義探究 13
第一節 清中葉青樓筆記作者與讀者的文類意識 13
一、 文類意識及其形成與影響 13
二、 青樓筆記的文學譜系 14
三、 青樓筆記類型意識的形成過程 17
四、 譜系中呈現的類型慣例 20
第二節 清中葉青樓筆記文體分析 30
一、 詩歌 30
二、 序跋 32
第三節 詩畫近局──清中葉青樓筆記與文人社交 37
第二章 清中葉青樓筆記的空間建構 42
第一節 作為異質空間的清中葉青樓場域 43
一、 自外於城市的特殊區域 43
二、 青樓遊覽的方式與內容 46
三、 畫舫之遊的休閒性質 49
第二節 清中葉青樓筆記的物質風尚 54
一、 鱉裙鳧蹠,熊掌豹胎:清中葉的青樓飲饌 54
二、 綺麗奢華:青中葉青樓的器物品味 60
第三節 省覽:清中葉青樓的展演特性 64
一、 臨河啟窗:具開放性的青樓建築結構 65
二、 節慶:煙花女性的展示舞台 67
三、 紅妝與絲竹:畫舫之遊的感官饗宴 70
四、 看見或遮蔽:聲色空間的視覺倫理 72
第四節 財貨:清中葉青樓之經營 75
一、 青樓女子的社會流動資本 76
二、 曉妝、曲學、觴政:青樓女子的生存本領 77
三、 建立於經濟利益上的青樓人際關係 77
第三章 清中葉青樓筆記中的文人化生活風格與文化認同 81
第一節 追憶:晚明文化遺產的效力與限制 83
一、 寫作與閱讀模仿或參照《板橋雜記》 84
二、 將清中葉青樓女子類比晚明秦淮名妓 85
第二節 建構「文人化」青樓生活品味 87
一、 甚矣,掃眉才子之難:清中葉青樓女子的文化素養 88
二、 從師習詩、畫:亦師亦友的士妓關係 91
三、 士大夫得以優遊藝事:賦予文人青樓活動合法性的「盛世」脈絡 92
第三節 建構以內在「性情」為導向的價值系統 93
一、 反抗的姿態:抗拒由經濟交換主導之主流價值觀 95
二、 人之貴得一知己,沒世無恨 101
第四章 清中葉青樓筆記的文化闡釋 106
第一節 愛情方程式:清中葉青樓的情色文化 106
一、 強調感情生滅過程的「愛情方程式」 107
二、 抵禦「性」的情色論述 110
三、 青樓情愛發展之挑戰與限制 111
第二節 清中葉青樓的情愛展演 116
一、 照鑒與窺視:自我魅力的確認與展演 116
二、 愛情故事的跨時代演繹 118
第三節 清中葉青樓的文化收編與審美手段 120
一、 「命名」作為文化收編手段 121
二、 布置「符碼化」審美景觀 123
結論 125
參考書目 128
一、 古籍 128
二、 專著 129
(一) 近人論著 129
(二) 理論 131
三、 學位論文 132
四、 期刊論文 132
zh_TW
dc.format.extent 226921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青樓筆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中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文人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中葉青樓筆記之文化考察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Mid-Qing Courtesan-Not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唐]孫棨:《新校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2.[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3.[宋]《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4.[宋]晁公武撰, 孫猛校証:《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元]夏庭芝:《青樓集》,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冊2,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6.[明]文震亨:《長物志》,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7.[明]梅鼎祚:《繪圖青泥蓮花記》,《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冊60,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8.[清]余懷著,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清]支機生:《珠江名花小傳》,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0.[清]王韜:《遁窟讕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清]安樂山樵:《燕蘭小譜》,收入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12.[清]西溪山人:《吳門畫舫錄》,《江蘇人物傳記叢刊》,冊27,江蘇:廣陵書社,2011年。
13.[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14.[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5.[清]林紓:《畏爐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16.[清]俞蛟:《潮嘉風月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1,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7.[清]珠泉居士:《雪鴻小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8.[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收入[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豔全書》冊3,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19.[清]捧花生:《秦淮畫舫錄》,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下)》,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0.[清]捧花生:《畫舫餘譚》,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1.[清]雪樵居士:《青溪風雨錄》,《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2.雪樵居士:《秦淮聞見錄》,收入《秦淮香豔叢書(上)》,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據民國17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
23.[清]箇中生:《吳門畫舫續錄》,《江蘇人物傳記叢刊》,冊27,江蘇:廣陵書社,2011年。

二、專著
(一)近人論著
1.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2.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3.巫仁恕、康豹、林美莉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4.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5.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6.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7.沖浦和光著,桑田草譯:《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8.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9.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 : 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年。
10.沙先一:《清代吳中詞派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1.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351。
12.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313。
13.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4.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 : 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硏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16.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17.郭潤濤:《幕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8.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19.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16。
2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22.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24.甯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25.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26.赫俊紅:《丹青奇葩: 晚明清初的女性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27.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2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9.龔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張兵:《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二)理論
1.Bammel, G. & Bammel, L.著,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6年。
2.克利福德‧紀爾茨 (C. Geertz) 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3.林恩‧亨特(Lynn Hunt)編 ,方杰譯,《超越文化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4.法碧恩‧卡斯塔─洛札茲(Fabienne Casta-Rosaz)著,林長杰譯:《調情的歷史:純真與墮落的遊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5.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6.胡伊青加(Johann Huizinga)著,成窮譯:《遊戲人》,臺北:康德出版社,2013年。
7.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8.海倫‧費雪 (Helen E. Fisher)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9.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休閒遊憩概論》,臺北:世新大學,2001年。
10.臺灣女性學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11.劉維公:《風格社會》,臺北:天下文化,2006年。
12.魯曼(Niklas Lumann)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關係的符碼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三、學位論文
1.王姿婷:《娛樂消費與印刷文化:以萬曆後期青樓情愛書寫與閱讀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吳佳真:《晚明清初擬話本之娼妓形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3.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4.林芯妍:《宋傳奇娼妓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5.張克然:《「侍兒小名錄」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6.許惠鈞:《異性戀者公開求愛的經驗分析》,高雄:高雄醫學大學,2014年1月。
7.黃玉君:《《三言》娼妓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8.鐘文伶:《明雜劇娼妓題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1.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997) 1,頁103-133。
2.王曉鵑:〈試談《北里志》的小說特徵〉,《榆林學院學報》5 (2009),頁37-40。
3.王鴻泰:〈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中國史學,京都)(2006) 16,頁83-100。
4.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2006) 17:4,頁 73-141。
5.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12)50,頁235-285。
6.李孝悌:〈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5),頁81-116
7.李匯群:〈清代中期七部南京狹邪筆記初考〉,《明清小說研究》 (2008) 1,頁260-269。
8.彼得‧伯克著,劉華譯:〈西方新社會文化史〉,《歷史教學問題》(2000) 4,頁26。
9.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 (2007.12) 34,頁151。
10.袁紅麗:〈同為風塵女,美醜迥相異──談《金瓶梅》與「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9.4) ,頁141-151。
11.高萬年:〈「三言」中妓女形象的審美內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4) ,頁106-110。
12.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份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2006.6),頁197-235。
13.連玲玲:〈典範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 (2006) 17:4,頁典範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
14.陳少芳:〈唐代傳奇中的娼妓形象〉,《中國文化月刊》 (1998.12) 225,頁95-119。
15.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5,頁86-94。
16.傅申:〈董其昌書畫船: 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2003.9) 15,頁205-297。
17.萬書紅:〈元雜劇妓女形象與作家的創作心態〉,《學術交流》(2007.8),頁154-155。
18.萬晴川:〈明清小說序跋的廣告藝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5),頁62-68。
19.萬新華:〈女兒自古亦風流──明清女性畫家及其繪畫散論〉,《典藏古美術》(2004.3)162,頁66-72。
20.鄭金明:〈「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文學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08.1),頁36-42。
21.謝桃坊:〈論清代文言青樓小說〉,《天府新論》(1997.4),頁62-67。
22.顏湘君:《清代駢文中興與小說序跋》,《明清小說研究》 (2005) 4,頁184-19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