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晚明月令書研究──以《月令採奇》和《日涉編》為中心
The yue ling books in Late Ming-Focus on the "Yue ling cai qi" and "Ri she bian"
作者 鄭曉波
Cheng, Hsiao Po
貢獻者 陳秀芬
Chen, Hsiu Fen
鄭曉波
Cheng, Hsiao Po
關鍵詞 晚明月令書
逐日記
道德教化
不仕文人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7:47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三個面向來討論晚明的月令書,包括晚明月令書的編纂時代背景與獨特性、晚明月令書由「月」向「日」轉變的動力以及晚明月令書的逐日記內容,透過以上三個角度,應有助於我們更了解晚明月令書的特色。

第一部分首先以明代的月令書寫為討論對象,包括月令書在明代以前的淵源與演變,尤其是在目錄書籍中的位置,以建構明代以前月令書流變的圖像。再者論及明代月令書盛行的時代背景──晚明社會,針對政治、經濟、文化因素作一概括的說明,以突顯晚明月令書大增的特殊意義。接著論述晚明月令書在明代編目書籍的知識分類與內容特色,並比較晚明的月令書與歷代月令書在圖書分類上的差異。最後,就陳堦《日涉編》與李一楫《月令採奇》,進行寫作動機、出版性質,以及編纂體例、內容上的綜合比較與討論,以反映晚明月令書的獨特性。

第二部分討論名教古事、帝后壽誕與賢儒誕辰。名教古事一直為月令書所關注,其格式承襲了《月令》紀候的傳統,其內容則記述王事之本、群生之命和儒者濟世之仁壽之言。帝后壽誕、賢臣大儒之誕辰與忌日同樣關乎王政,與明代皇權、科舉制度關係密切。這些都是本文關注的課題。

第三部分探討民俗節日、諸神聖誕與身體攝養。民俗節日向來是過去月令書所記載的核心,所以本文會關注晚明月令書在民俗節日與過去月令書記載的差異,並在民俗節日的脈絡下,討論諸神聖誕日、飛昇日納入月令書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以及與明代宗教、信仰的關係。最後,本章將回到個人的身體攝養,探究士人在依時養生的傳統下,對於自身的修身、養生、禮儀之實踐。

本文以晚明月令書為題,希冀透過編纂者的記錄,微觀體察晚明生活,並引申其宏觀的社會文化意義,進而對晚明月令書提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漢)崔寔,《四民月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挍勘記》,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宋刻遞修本。
(唐)韓鄂,《四時纂要》,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唐)韓鄂,《歲華紀麗》,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經籍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清懼盈齋刻本。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北京第3刷。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北宋嘉祐十四行本。
(宋)歐陽修、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明萬曆間刊本。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續集》,明萬曆間刊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乾隆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陳祥道撰,《論語全解》,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揮塵錄》,收入(宋)左圭輯,《百川學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宋)鄭樵撰,《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元)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
(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收入(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60冊,《續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明)祁承業,《澹生堂藏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淸宋氏漫堂抄本。
(明)李一楫,《月令採奇》,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明)李光元撰、(明)吳士元輯,《市南子》,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崇禎刻本。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明)高濂編撰,《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高儒,《百川書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觀古堂書目叢刊本。
(明)陳堦,《日涉編》,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録》,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1997,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萬曆三十四年黃雲蛟刻本。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明)戴羲,《養餘月令》,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1997。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劉若愚,《酌中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李光地,《御定月令輯要》,收入(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嘉慶文選樓刻本。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顧炎武、(清)黃如成集釋,《亭林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2刷。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收入(清)葉德輝刊行,《觀古堂書目叢刻》,長沙:湘潭葉德輝觀古堂,1903-1918。
《黃帝靈樞經》,收入(清)陳夢雷等編,《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9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二)近人專著
王熹、李永匡著,《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1995。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台灣商務,2002。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硏究院:聯經出版,2011。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夏日新,《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胡楚生《儒行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6。
郝勤、楊光文,《道在養生:道教長壽術》,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2003。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新華經銷,1999。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陳學文,《明清時代商業書與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寶良、王熹著,《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5。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馮賢亮,《歲時節令:圖說古代節俗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
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2011。
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喬繼堂著,《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2004。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1994。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聶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2007。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嶽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全國書店經銷,2006。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連雲港市博物館、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日)守屋美都雄,《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東京:帝國書院,昭和三十八年,1963。
(日)岡西為人編著,《宋以前醫籍考》,臺北:南天書局,1977。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等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日)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東京:株式会社囯書刊行会,2011。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5。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2009。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8。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1999。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葉桐、顧杭譯,《啟蒙運動的生意 :《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經銷,2005。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英)弗雷澤(Frazer,J.G.)著、徐育新、汪培基等譯,《金枝》,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英)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B.)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三)期刊、專書論文
王坷,〈《歲時廣記》新證〉,《蘭州學刊》,1(蘭州,2011),頁201-203。
王諤,〈月令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及其成篇年代〉,5《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2006),頁1-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臺北,2003),頁1-85。
王金躍,〈韓鄂與《歲華紀麗》考略〉,《傳承》,28(廣西,2011),頁74-76。
王福昌,〈《四時纂要)所見唐五代農村社會〉,《農業考古》,4(南京,2007),頁67-76。
王曉燕,〈古代月令體農書淵源考〉,《安徽農業科學》,39:32(合肥,2011),頁20293-20294、20298。
牛會娟,〈《歲時廣記》版本考〉,《中華文化論壇》,2(成都,2007),頁42-45。
牛繼清,〈《舊唐書‧經籍志》增補《古今書錄》考〉,《中國典籍與文化》,1(北京,2006),頁25-28。
余英時,〈中國商人精神〉,收入氏著《中國進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下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1 (臺北,1998),頁1-54。
沈捷,〈《四民月令》完整反映地主田莊經濟說質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長春,1996),頁64-69。
宋立林、孫寶華,〈讀《儒行》札記〉,《管子學刊》,2010:3(山東,2010),頁117-121。
李浩,〈《四時纂要》所見唐代農業生產習俗〉,《民俗研究》,1(濟南,2003),頁132-139。
李裴,〈淺析道教「仙話」《續仙傳》的倫理美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成都,2007),頁52-55。
李靜,〈《中興館閣書目》成書與流傳考〉,《山東圖書館學刊》,5 (山東,2011),頁103-107。
李成貴,〈《四民月令》新論〉,《古今農業》,1(北京,1993),頁48-51。
李成貴,〈《四民月令》探討〉,《中國典籍與文化》,2(北京,1994),頁69-72。
李振秋、楊建超,〈中國古代官德教育的歷史考察〉,《柳州師專學報》,24:2(柳州,2009),頁77-79。
李現紅,〈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民俗研究》,3(濟南,2012),頁50-60。
李雄飛,〈評《明史•藝文志》〉,《中國典籍與文化》,4(北京,1999),頁65-70。
李德鋒,〈明唐順之《左編》「經世」編纂特點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7(呼和浩特,2011),頁101-104。
金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視野中的祥瑞災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4(青島,2005),頁5-9。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臺北,2000),頁145-210。
吳蕙芳,〈評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臺北,2011),頁187-191。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臺北,1992),頁37-76。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9:2(臺北,1998.6),頁1-41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 (臺北,2000),頁101-156。
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2(臺北,2012),頁165-198。
孫長祥,〈《禮記‧月令》的時間觀〉,《東吳哲學學報》,7(臺北2002.12),頁1-34。
孫媛媛,〈宋代皇帝出生時的「聖瑞」記載及其原因初探:以正史為主〉,《華人時刊》,6(南京,2013)。
郭文韜,〈月令中的傳統農業哲學略論〉,《中國農史》,2(南京,1998),頁15-20。
高壽先,〈明代京官之朝參與注籍〉,《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5(北京,2008),頁6-22。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臺北,2009),頁181-215。
馬嫻,〈尤袤《遂初堂書目》目錄學探析〉,《蘭臺世界》,3(沈陽,2012),頁32-33。
唐君毅,〈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寂寞的新儒家》,臺北:鵝湖出版社,1996。
郭紹林,〈論隋唐時期慶生辰〉,收入氏著《隋唐歷史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曾育榮、劉真武,〈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識的耦合:武當真武崇拜在宋代的定型與獨尊〉,《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3(武漢,2011),頁257-263。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 (臺北,2004),頁283-329。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 (臺北,2008.9),頁417-496。
解揚,〈晚明經世類書編纂的實用追求:以馮琦(1558-1603)《經濟類編》為中心〉,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張京華,〈月令──中國古代的「時政」思想〉,《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1(湖南,2007.03),頁95-98。
張固也、王新華,〈《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版本源流考〉,《新世紀圖書館》,1(南京,2010),頁75-78。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時間意義與思想意義〉,《北方論叢》,3(哈爾濱,2009),頁125-134。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臺北,1996.12),頁164-186。
楊寬,〈月令考〉,《齊魯學刊》,2(山東,1941),頁1-36。
楊自然,〈《中興館閣書目》探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鄭州,1992),頁70-73。
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的再探討──兼論月令源流〉,《歷史研究》,3 (北京,2004),頁17-38
楊雅麗,〈「月令」語意文化溯源〉,《貴州文史叢刊》,2(貴州,2010),頁31-35。
廖芮茵,〈成仙與養生:唐代文士的服食分析〉,《人文社會學報》,1(臺中,2002),頁16-32。
劉國芳,〈從《詩經》宴飲詩探周人的治國之道〉,《甘肅高師學報》,14:6(蘭州,2009),頁13-15。
劉增貴,〈睡虎地秦簡《日書》〈土忌〉篇數術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4(臺北,2007),頁671-705。
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收入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7(蘭州,2008),頁37-41。
樊慶彥,〈明代蘇軾研究「中熄」說獻疑:兼論明代蘇文評點的學術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上海,2010),頁98-106。
蔡崇禧,〈權奸與文豪: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40(臺北,2008),頁85-117。
薛富興,〈《月令》:農耕民族的人生模型〉,《社會科學》,10(上海,2007),頁123-133。
蕭放,〈《四民月令》與東漢貴族莊園生活〉,《文史知識》,5(北京,2001),頁48-55。
關增建,〈日食觀念與傳統禮制〉,《自然辯證法通訊》,2(北京,1995),頁47-55。
饒展雄,〈明代方志與方志學的發展〉,《廣東史志》,1(廣州,1996),頁25-36。
龔世學,〈中國古代祥瑞文化產生原因探析:以周初天道觀的形成為基點〉,《天府新論》,5(成都,2012),頁133-138。
〈跑地出泉:虎跑泉〉,《中國地名》,1(沈陽,2010),頁50-51。
(日)石川三佐男,〈日中「書籍之路」與《玉燭寶典》〉,收入王勇等著,《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收入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1958。
(日)酒井忠夫,〈善書的流傳以及新儒教、新道教和民間信仰(民間宗教結社)〉,收入路遙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四)博碩士論文
仝建平,〈《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
李靜,〈《中興館閣書目》考略〉,吉林: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邱曉村,〈《歲時廣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奇慧,《唐代節令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五)網路資料
(元)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全書》。
北京大學圖書館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8022.cn
擷取日期:2014.07.21。
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資料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queryxml?0:0:npmrbxml:000005365
擷取日期:2014.03.21。
《中國方志大辭典》線上版。
http://gongjushu.oversea.cnki.net/oversea/R200605123.html
擷取日期:2014.07.0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915300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秀芬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Hsiu 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曉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g, Hsiao Poen_US
dc.creator (作者) 鄭曉波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g, Hsiao Po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4 13:47:47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4 13:47: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7: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1530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4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30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三個面向來討論晚明的月令書,包括晚明月令書的編纂時代背景與獨特性、晚明月令書由「月」向「日」轉變的動力以及晚明月令書的逐日記內容,透過以上三個角度,應有助於我們更了解晚明月令書的特色。

第一部分首先以明代的月令書寫為討論對象,包括月令書在明代以前的淵源與演變,尤其是在目錄書籍中的位置,以建構明代以前月令書流變的圖像。再者論及明代月令書盛行的時代背景──晚明社會,針對政治、經濟、文化因素作一概括的說明,以突顯晚明月令書大增的特殊意義。接著論述晚明月令書在明代編目書籍的知識分類與內容特色,並比較晚明的月令書與歷代月令書在圖書分類上的差異。最後,就陳堦《日涉編》與李一楫《月令採奇》,進行寫作動機、出版性質,以及編纂體例、內容上的綜合比較與討論,以反映晚明月令書的獨特性。

第二部分討論名教古事、帝后壽誕與賢儒誕辰。名教古事一直為月令書所關注,其格式承襲了《月令》紀候的傳統,其內容則記述王事之本、群生之命和儒者濟世之仁壽之言。帝后壽誕、賢臣大儒之誕辰與忌日同樣關乎王政,與明代皇權、科舉制度關係密切。這些都是本文關注的課題。

第三部分探討民俗節日、諸神聖誕與身體攝養。民俗節日向來是過去月令書所記載的核心,所以本文會關注晚明月令書在民俗節日與過去月令書記載的差異,並在民俗節日的脈絡下,討論諸神聖誕日、飛昇日納入月令書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以及與明代宗教、信仰的關係。最後,本章將回到個人的身體攝養,探究士人在依時養生的傳統下,對於自身的修身、養生、禮儀之實踐。

本文以晚明月令書為題,希冀透過編纂者的記錄,微觀體察晚明生活,並引申其宏觀的社會文化意義,進而對晚明月令書提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史料運用 10
第一章 晚明月令書的特色 14
第一節 明代以前月令書的源流 14
第二節 晚明月令書盛行的背景 22
第三節 晚明月令書的獨特性 31
第二章 晚明月令書:名教古事、帝后壽誕與賢儒誕辰 43
第一節 名教古事 43
第二節 帝后壽誕 55
第三節 賢儒誕辰 65
第三章 晚明月令書:民俗節日、諸神聖誕與身體攝養 73
第一節 民俗節日 73
第二節 諸神聖誕 86
第三節 身體攝養 96
結論 107
徵引書目 112
zh_TW
dc.format.extent 26574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0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明月令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逐日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德教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仕文人zh_TW
dc.title (題名) 晚明月令書研究──以《月令採奇》和《日涉編》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yue ling books in Late Ming-Focus on the "Yue ling cai qi" and "Ri she bi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漢)崔寔,《四民月令》,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挍勘記》,收入(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宋刻遞修本。
(唐)韓鄂,《四時纂要》,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唐)韓鄂,《歲華紀麗》,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經籍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清懼盈齋刻本。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北京第3刷。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北宋嘉祐十四行本。
(宋)歐陽修、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明萬曆間刊本。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續集》,明萬曆間刊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乾隆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宋)陳祥道撰,《論語全解》,合肥:黃山書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萬里,《揮塵錄》,收入(宋)左圭輯,《百川學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
(宋)鄭樵撰,《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元)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
(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收入(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60冊,《續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
(明)祁承業,《澹生堂藏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淸宋氏漫堂抄本。
(明)李一楫,《月令採奇》,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明)李光元撰、(明)吳士元輯,《市南子》,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崇禎刻本。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明)高濂編撰,《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高儒,《百川書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觀古堂書目叢刊本。
(明)陳堦,《日涉編》,收入《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0。
(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録》,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1997,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萬曆三十四年黃雲蛟刻本。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明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明)戴羲,《養餘月令》,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1997。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劉若愚,《酌中志》,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李光地,《御定月令輯要》,收入(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嘉慶文選樓刻本。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顧炎武、(清)黃如成集釋,《亭林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2刷。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收入(清)葉德輝刊行,《觀古堂書目叢刻》,長沙:湘潭葉德輝觀古堂,1903-1918。
《黃帝靈樞經》,收入(清)陳夢雷等編,《醫部全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9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二)近人專著
王熹、李永匡著,《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1995。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台灣商務,2002。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硏究院:聯經出版,2011。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夏日新,《長江流域的歲時節令》,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胡楚生《儒行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6。
郝勤、楊光文,《道在養生:道教長壽術》,臺北:大展出版社,2000/2003。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新華經銷,1999。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陳學文,《明清時代商業書與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寶良、王熹著,《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5。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馮賢亮,《歲時節令:圖說古代節俗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
張勃,《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2011。
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喬繼堂著,《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2004。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1994。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聶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2007。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嶽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全國書店經銷,2006。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連雲港市博物館、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
(日)守屋美都雄,《中國古歲時記の研究》,東京:帝國書院,昭和三十八年,1963。
(日)岡西為人編著,《宋以前醫籍考》,臺北:南天書局,1977。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等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日)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東京:株式会社囯書刊行会,2011。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5。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2009。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8。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1999。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葉桐、顧杭譯,《啟蒙運動的生意 :《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書店經銷,2005。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英)弗雷澤(Frazer,J.G.)著、徐育新、汪培基等譯,《金枝》,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英)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B.)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三)期刊、專書論文
王坷,〈《歲時廣記》新證〉,《蘭州學刊》,1(蘭州,2011),頁201-203。
王諤,〈月令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及其成篇年代〉,5《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2006),頁1-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臺北,2003),頁1-85。
王金躍,〈韓鄂與《歲華紀麗》考略〉,《傳承》,28(廣西,2011),頁74-76。
王福昌,〈《四時纂要)所見唐五代農村社會〉,《農業考古》,4(南京,2007),頁67-76。
王曉燕,〈古代月令體農書淵源考〉,《安徽農業科學》,39:32(合肥,2011),頁20293-20294、20298。
牛會娟,〈《歲時廣記》版本考〉,《中華文化論壇》,2(成都,2007),頁42-45。
牛繼清,〈《舊唐書‧經籍志》增補《古今書錄》考〉,《中國典籍與文化》,1(北京,2006),頁25-28。
余英時,〈中國商人精神〉,收入氏著《中國進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下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邢義田,〈月令與西漢政治──從尹灣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戶」說起〉,《新史學》,9:1 (臺北,1998),頁1-54。
沈捷,〈《四民月令》完整反映地主田莊經濟說質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長春,1996),頁64-69。
宋立林、孫寶華,〈讀《儒行》札記〉,《管子學刊》,2010:3(山東,2010),頁117-121。
李浩,〈《四時纂要》所見唐代農業生產習俗〉,《民俗研究》,1(濟南,2003),頁132-139。
李裴,〈淺析道教「仙話」《續仙傳》的倫理美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成都,2007),頁52-55。
李靜,〈《中興館閣書目》成書與流傳考〉,《山東圖書館學刊》,5 (山東,2011),頁103-107。
李成貴,〈《四民月令》新論〉,《古今農業》,1(北京,1993),頁48-51。
李成貴,〈《四民月令》探討〉,《中國典籍與文化》,2(北京,1994),頁69-72。
李振秋、楊建超,〈中國古代官德教育的歷史考察〉,《柳州師專學報》,24:2(柳州,2009),頁77-79。
李現紅,〈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民俗研究》,3(濟南,2012),頁50-60。
李雄飛,〈評《明史•藝文志》〉,《中國典籍與文化》,4(北京,1999),頁65-70。
李德鋒,〈明唐順之《左編》「經世」編纂特點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7(呼和浩特,2011),頁101-104。
金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視野中的祥瑞災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4(青島,2005),頁5-9。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臺北,2000),頁145-210。
吳蕙芳,〈評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臺北,2011),頁187-191。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臺北,1992),頁37-76。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9:2(臺北,1998.6),頁1-41
邱仲麟,〈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 (臺北,2000),頁101-156。
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篡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2(臺北,2012),頁165-198。
孫長祥,〈《禮記‧月令》的時間觀〉,《東吳哲學學報》,7(臺北2002.12),頁1-34。
孫媛媛,〈宋代皇帝出生時的「聖瑞」記載及其原因初探:以正史為主〉,《華人時刊》,6(南京,2013)。
郭文韜,〈月令中的傳統農業哲學略論〉,《中國農史》,2(南京,1998),頁15-20。
高壽先,〈明代京官之朝參與注籍〉,《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5(北京,2008),頁6-22。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臺北,2009),頁181-215。
馬嫻,〈尤袤《遂初堂書目》目錄學探析〉,《蘭臺世界》,3(沈陽,2012),頁32-33。
唐君毅,〈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寂寞的新儒家》,臺北:鵝湖出版社,1996。
郭紹林,〈論隋唐時期慶生辰〉,收入氏著《隋唐歷史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曾育榮、劉真武,〈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識的耦合:武當真武崇拜在宋代的定型與獨尊〉,《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3(武漢,2011),頁257-263。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 (臺北,2004),頁283-329。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 (臺北,2008.9),頁417-496。
解揚,〈晚明經世類書編纂的實用追求:以馮琦(1558-1603)《經濟類編》為中心〉,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張京華,〈月令──中國古代的「時政」思想〉,《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1(湖南,2007.03),頁95-98。
張固也、王新華,〈《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版本源流考〉,《新世紀圖書館》,1(南京,2010),頁75-78。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時間意義與思想意義〉,《北方論叢》,3(哈爾濱,2009),頁125-134。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臺北,1996.12),頁164-186。
楊寬,〈月令考〉,《齊魯學刊》,2(山東,1941),頁1-36。
楊自然,〈《中興館閣書目》探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鄭州,1992),頁70-73。
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的再探討──兼論月令源流〉,《歷史研究》,3 (北京,2004),頁17-38
楊雅麗,〈「月令」語意文化溯源〉,《貴州文史叢刊》,2(貴州,2010),頁31-35。
廖芮茵,〈成仙與養生:唐代文士的服食分析〉,《人文社會學報》,1(臺中,2002),頁16-32。
劉國芳,〈從《詩經》宴飲詩探周人的治國之道〉,《甘肅高師學報》,14:6(蘭州,2009),頁13-15。
劉增貴,〈睡虎地秦簡《日書》〈土忌〉篇數術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4(臺北,2007),頁671-705。
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收入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7(蘭州,2008),頁37-41。
樊慶彥,〈明代蘇軾研究「中熄」說獻疑:兼論明代蘇文評點的學術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上海,2010),頁98-106。
蔡崇禧,〈權奸與文豪: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40(臺北,2008),頁85-117。
薛富興,〈《月令》:農耕民族的人生模型〉,《社會科學》,10(上海,2007),頁123-133。
蕭放,〈《四民月令》與東漢貴族莊園生活〉,《文史知識》,5(北京,2001),頁48-55。
關增建,〈日食觀念與傳統禮制〉,《自然辯證法通訊》,2(北京,1995),頁47-55。
饒展雄,〈明代方志與方志學的發展〉,《廣東史志》,1(廣州,1996),頁25-36。
龔世學,〈中國古代祥瑞文化產生原因探析:以周初天道觀的形成為基點〉,《天府新論》,5(成都,2012),頁133-138。
〈跑地出泉:虎跑泉〉,《中國地名》,1(沈陽,2010),頁50-51。
(日)石川三佐男,〈日中「書籍之路」與《玉燭寶典》〉,收入王勇等著,《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收入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1958。
(日)酒井忠夫,〈善書的流傳以及新儒教、新道教和民間信仰(民間宗教結社)〉,收入路遙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四)博碩士論文
仝建平,〈《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
李靜,〈《中興館閣書目》考略〉,吉林: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邱曉村,〈《歲時廣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奇慧,《唐代節令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五)網路資料
(元)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全書》。
北京大學圖書館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98022.cn
擷取日期:2014.07.21。
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資料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queryxml?0:0:npmrbxml:000005365
擷取日期:2014.03.21。
《中國方志大辭典》線上版。
http://gongjushu.oversea.cnki.net/oversea/R200605123.html
擷取日期:2014.07.0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