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苗栗大埔農地區段徵收之爭議:以商議式民主為核心
Controversy over zone expropriation of Miaoli Dapu farmlands: exploring the issue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作者 何雅群
Ho, Ya Chun
貢獻者 徐世榮
Hsu, Shih Jung
何雅群
Ho, Ya Chun
關鍵詞 區段徵收
商議式民主
資訊公開
正當法律程序
公共利益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9:21 (UTC+8)
摘要   1986年,為因應國家社會經濟經需要,通盤檢討修正「平均地權條例」,有關區段徵收之補償地價,被徵收土地所有權人除可領取現金補償費外,如經土地所有權人之申請,得以徵收後可供建築之土地折算抵付(即抵價地)。準此,創造出抵價地式區段徵收,政府視為「政府與民間合作開發,同霑開發利益」。1990年,行政院核定「凡都市計畫擴大、新訂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時,一律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此後,區段徵收成為政府取得公共設施用地之主要方式之ㄧ。
  由於地方政府財政困窘,已無法透過一般徵收取得公共設施用地,遂透過區段徵收以進行土地開發,地方政府將剩餘之可建築用地得予出售或標售,作為挹注地方財政的萬靈丹,浮濫圈地應運而生。如大埔、機場捷運A7等。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各國莫不提高糧食自給率,日趨重視農業生產環境及生態保護;反觀臺灣,政府卻以經濟發展為由,啃蝕優良農地。
  臺灣實施抵價地式區段徵收將近三十年,為何大埔農地區段徵收成為最經典,最主要係因劉政鴻之縣長任期將屆,急於完成各項重大縣政建設,他承認大埔案在執行前,欠缺與人民溝通及協商,才會引起農民極大的抗爭。現今的代議制度,選民對當選後的民意代表,缺乏督促究責的機制,又加上政黨的介入,主導整體的運作,無落實民意政治,致引發政治失靈;嗣有「商議式民主」的產生,鼓勵民眾與公共政策的商議,強調主動參與、公開透明及包容每個人的意見,彼此尋求共同的公共利益,以補強目前民主政治的運作。
  目前政府辦理區段徵收欠缺公共利益、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及正當法律程序等,嚴重侵害基本人權,造成諸多社會問題,爰建議一一改正,以避免繼續衍生土地商品化、都市蔓延及工業用地等閒置等情形,應加強重視農民之工作權、財產權、生存權,以及農民對土地的情感等問題。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研究』,臺北:揚智。
吳定,2006,『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庚,2012,『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
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臺北:五南。
李承嘉,2013,「百年土地政策再檢驗:土地、資本與危機」,收錄於『建國百年全國土地論壇論文集』,臺北:政大、臺北大學。
林美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臺北:元照。
殷章甫,2004,『土地經濟學』,臺北:五南。
許宗力,1993,「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家行政』,臺北:元照。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臺北:新學林。
陳立夫,2011,『土地法研究(二)』,臺北:新學林。
陳新民,1999,「公共利益的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
陳新民,1999,「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
陳新民,2002,『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
湯德宗,2005,『行政程序法論』,臺北:元照。
湯德宗,2007,「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入憲之研究」,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頁261-291,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楊日青、李培元、李文斌、劉兆隆(譯),2002,『政治學新論』(Andrew Heywood),臺北:韋伯。
劉介修、陳逸玲(譯),2012,『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John Gastil & Peter Levine),臺北:群學。
謝宗學、鄭惠文譯,2006,『商議民主(Gutmann Thompson著)』,臺北:智勝。
顏愛靜、楊振榮、張志銘,2002,「當前臺灣農地政策之檢討」,收錄於吳明敏主編,『變局與曙光:臺灣農業的現在與未來(下)』,臺北:臺灣智庫。
二、期刊論文
王俊豪、 劉小蘭,2010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對我國農地管制之啟示:兼論歐盟與德國之制度設計」,『農業推廣文彙』,第55 輯,頁179-199。
吳鋼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來尋找公共利益」,『人與地』,第179/180期,頁74-86。
李承嘉,2011,「臺灣當前農地政策評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12-27。
杜文苓,2007,「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籌辦新竹科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的啟發」,『公共行政學報』,第23期,頁67-93。
林水波、石振國,1999,「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33-43。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臺大哲學論評』,第29期,頁99-143。
林森田、洪維廷,2009,「農地違規使用管理簽約外包之研究」,『臺灣土地研究』,第12卷第1期,頁1-29。
邱靖鈜,2010,「商議民主與政策民主化--對美國學習圈機制的觀察」,『國會月刊』,第38卷第11期,頁47-70。
徐世榮,2010,「違背土地正義的濫權徵收--土地淪為政府發展經濟的金雞母」,『當代雜誌』,第242期,頁102-105。
徐世榮,2013年11月7日,「從大埔徵收與南線鐵路東移談徵收之人民權益保障」,『現代地政』,頁4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61-92。
陳一姍,2010,「農田變工廠徵收浮濫臺灣還需要更多工業區嗎?」,『天下雜誌』,第452期,頁46-53。
陳立夫,2010,「大埔.相思寮土地徵收事件雜感」,『臺灣法學雜誌』,第158期,頁4-7。
陳立夫,2014,「區段徵收之若干法律議題」,『環境與土地』,第2卷第2期,頁1-18。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1期,頁77-103。
陳武雄,2011,「回顧與前瞻--99年終記者會」,『農政與農情月刊』,第223期,頁6-20。
陳恆鈞,2009,「參與治理是趨勢?或是迷思?」,『文官制度季刊』,考試院80周年慶特刊,頁113-144。
黃東益,2006,「商議式民主行政理論的建構與制度設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民主之實踐」,『臺灣民主季刊』,第卷第2期,頁1-34。
黃鼎倫,2007,「論環境倫理的法律價值與環境行動的意義」,『通識學刊』,第1卷第2期,頁215-232。
楊松齡,2012,「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判斷」,『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創刊號, 頁41-52。
楊重信、施順意等,2002,「 因應自由化對農地利用與農村發展之影響」,『行政院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委託計畫』。
劉厚連,2011,「我國農地變更使用管理問題之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45-57。
蔡秀婉,2004,「我國農地釋出原則與作法」,『農政與農情』,第145期,頁29-34。
賴宗裕,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 子計畫7農地釋出土地未來發展利用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
賴宗裕,2011,「臺灣農地保護問題與應有作為」,『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28-35。
鍾麗娜,2011,「區段徵收制度之政經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頁32-53。
鍾麗娜、徐世榮,2012,「夜宿凱道是農民的宿命!從土地徵收條例修法探究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7-22。
三、學位論文
李建良,1986,「從公法學的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韋廷,2008,「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洪青瑞,2005,「農地釋出對臺灣整體經濟影響之研究--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貳、西文部分
Bohman, James (1997).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Effective Social Freedom. in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din, Russell(1999). Deliberation: Method, Not Theory in Stephen Macedo (ed.), Deliberative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Young, I. M.(2001). Activist Challenges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2001Year 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hampaign, IL: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pp.:41-5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092300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3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世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Shih 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何雅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o, Ya 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何雅群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 Ya 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4 13:49: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4 13:49: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49: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23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4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23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86年,為因應國家社會經濟經需要,通盤檢討修正「平均地權條例」,有關區段徵收之補償地價,被徵收土地所有權人除可領取現金補償費外,如經土地所有權人之申請,得以徵收後可供建築之土地折算抵付(即抵價地)。準此,創造出抵價地式區段徵收,政府視為「政府與民間合作開發,同霑開發利益」。1990年,行政院核定「凡都市計畫擴大、新訂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時,一律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此後,區段徵收成為政府取得公共設施用地之主要方式之ㄧ。
  由於地方政府財政困窘,已無法透過一般徵收取得公共設施用地,遂透過區段徵收以進行土地開發,地方政府將剩餘之可建築用地得予出售或標售,作為挹注地方財政的萬靈丹,浮濫圈地應運而生。如大埔、機場捷運A7等。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各國莫不提高糧食自給率,日趨重視農業生產環境及生態保護;反觀臺灣,政府卻以經濟發展為由,啃蝕優良農地。
  臺灣實施抵價地式區段徵收將近三十年,為何大埔農地區段徵收成為最經典,最主要係因劉政鴻之縣長任期將屆,急於完成各項重大縣政建設,他承認大埔案在執行前,欠缺與人民溝通及協商,才會引起農民極大的抗爭。現今的代議制度,選民對當選後的民意代表,缺乏督促究責的機制,又加上政黨的介入,主導整體的運作,無落實民意政治,致引發政治失靈;嗣有「商議式民主」的產生,鼓勵民眾與公共政策的商議,強調主動參與、公開透明及包容每個人的意見,彼此尋求共同的公共利益,以補強目前民主政治的運作。
  目前政府辦理區段徵收欠缺公共利益、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及正當法律程序等,嚴重侵害基本人權,造成諸多社會問題,爰建議一一改正,以避免繼續衍生土地商品化、都市蔓延及工業用地等閒置等情形,應加強重視農民之工作權、財產權、生存權,以及農民對土地的情感等問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理論及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抵價地式區段徵收之演變及內涵 13
第二節 代議制度及商議式民主 18
第三節 農地保護與農地徵收 26
第三章 大埔農地區段徵收之爭議 37
第一節 整地引發農民抗爭 37
第二節 大埔遲來的正義 54
第三節 缺乏商議民主 59
第四節 變質的公共利益 63
第四章 大埔農地區段徵收之訪談結果分析 67
第一節 徵收之公益性探討 68
第二節 土地徵收資訊透明化之探討 75
第三節 徵收農地農民面臨問題之探討 84
第四節 徵收後閒置工業用地之探討 90
第五節 區段徵收與商議式民主探討 95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5
參考書目 112
壹、中文部分 112
貳、西文部分 115
zh_TW
dc.format.extent 198048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3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區段徵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商議式民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訊公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正當法律程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利益zh_TW
dc.title (題名) 苗栗大埔農地區段徵收之爭議:以商議式民主為核心zh_TW
dc.title (題名) Controversy over zone expropriation of Miaoli Dapu farmlands: exploring the issue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研究』,臺北:揚智。
吳定,2006,『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庚,2012,『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
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臺北:五南。
李承嘉,2013,「百年土地政策再檢驗:土地、資本與危機」,收錄於『建國百年全國土地論壇論文集』,臺北:政大、臺北大學。
林美蓮,2005,「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收錄於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人與組織改造、聽證制度評析』,臺北:元照。
殷章甫,2004,『土地經濟學』,臺北:五南。
許宗力,1993,「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錄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家行政』,臺北:元照。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臺北:新學林。
陳立夫,2011,『土地法研究(二)』,臺北:新學林。
陳新民,1999,「公共利益的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
陳新民,1999,「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收錄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
陳新民,2002,『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
湯德宗,2005,『行政程序法論』,臺北:元照。
湯德宗,2007,「政府資訊公開請求權入憲之研究」,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頁261-291,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楊日青、李培元、李文斌、劉兆隆(譯),2002,『政治學新論』(Andrew Heywood),臺北:韋伯。
劉介修、陳逸玲(譯),2012,『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John Gastil & Peter Levine),臺北:群學。
謝宗學、鄭惠文譯,2006,『商議民主(Gutmann Thompson著)』,臺北:智勝。
顏愛靜、楊振榮、張志銘,2002,「當前臺灣農地政策之檢討」,收錄於吳明敏主編,『變局與曙光:臺灣農業的現在與未來(下)』,臺北:臺灣智庫。
二、期刊論文
王俊豪、 劉小蘭,2010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對我國農地管制之啟示:兼論歐盟與德國之制度設計」,『農業推廣文彙』,第55 輯,頁179-199。
吳鋼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來尋找公共利益」,『人與地』,第179/180期,頁74-86。
李承嘉,2011,「臺灣當前農地政策評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12-27。
杜文苓,2007,「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籌辦新竹科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的啟發」,『公共行政學報』,第23期,頁67-93。
林水波、石振國,1999,「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33-43。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臺大哲學論評』,第29期,頁99-143。
林森田、洪維廷,2009,「農地違規使用管理簽約外包之研究」,『臺灣土地研究』,第12卷第1期,頁1-29。
邱靖鈜,2010,「商議民主與政策民主化--對美國學習圈機制的觀察」,『國會月刊』,第38卷第11期,頁47-70。
徐世榮,2010,「違背土地正義的濫權徵收--土地淪為政府發展經濟的金雞母」,『當代雜誌』,第242期,頁102-105。
徐世榮,2013年11月7日,「從大埔徵收與南線鐵路東移談徵收之人民權益保障」,『現代地政』,頁4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61-92。
陳一姍,2010,「農田變工廠徵收浮濫臺灣還需要更多工業區嗎?」,『天下雜誌』,第452期,頁46-53。
陳立夫,2010,「大埔.相思寮土地徵收事件雜感」,『臺灣法學雜誌』,第158期,頁4-7。
陳立夫,2014,「區段徵收之若干法律議題」,『環境與土地』,第2卷第2期,頁1-18。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1期,頁77-103。
陳武雄,2011,「回顧與前瞻--99年終記者會」,『農政與農情月刊』,第223期,頁6-20。
陳恆鈞,2009,「參與治理是趨勢?或是迷思?」,『文官制度季刊』,考試院80周年慶特刊,頁113-144。
黃東益,2006,「商議式民主行政理論的建構與制度設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民主之實踐」,『臺灣民主季刊』,第卷第2期,頁1-34。
黃鼎倫,2007,「論環境倫理的法律價值與環境行動的意義」,『通識學刊』,第1卷第2期,頁215-232。
楊松齡,2012,「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判斷」,『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創刊號, 頁41-52。
楊重信、施順意等,2002,「 因應自由化對農地利用與農村發展之影響」,『行政院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委託計畫』。
劉厚連,2011,「我國農地變更使用管理問題之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45-57。
蔡秀婉,2004,「我國農地釋出原則與作法」,『農政與農情』,第145期,頁29-34。
賴宗裕,2006,「國土規劃前置作業辦理計畫 子計畫7農地釋出土地未來發展利用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
賴宗裕,2011,「臺灣農地保護問題與應有作為」,『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頁28-35。
鍾麗娜,2011,「區段徵收制度之政經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頁32-53。
鍾麗娜、徐世榮,2012,「夜宿凱道是農民的宿命!從土地徵收條例修法探究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7-22。
三、學位論文
李建良,1986,「從公法學的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韋廷,2008,「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洪青瑞,2005,「農地釋出對臺灣整體經濟影響之研究--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貳、西文部分
Bohman, James (1997).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Effective Social Freedom. in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din, Russell(1999). Deliberation: Method, Not Theory in Stephen Macedo (ed.), Deliberative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Young, I. M.(2001). Activist Challenges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2001Year Book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hampaign, IL: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pp.:41-5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