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一個」人的食品消費行為模式
作者 蕭羽捷
Hsiao, Yu Chieh
貢獻者 林佳瑩
蕭羽捷
Hsiao, Yu Chieh
關鍵詞 一個人
單身家戶
小份量食物
消費行為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50:08 (UTC+8)
摘要 過往的一個人(即單身家戶)研究在消費的討論上著墨較少,不過一個人獨居的比例在這幾年逐漸的增加,這種家庭規模小型化的趨勢將為社會帶來家庭結構與價值觀念的衝擊,故將不可忽略一個人獨居的樣貌以及相關議題,希冀藉本文能對於該議題有更深入的剖析。本研究將由消費的角度切入,討論一個人在小包裝食品上的消費模式,並且試圖回答選擇超商消費的因素、平日消費什麼、怎麼消費等問題;此外,也將藉由家中電冰箱的觀察角度,探討一個人的食品消費的偏好以及影響消費的面向;最後,討論一個人在面對食品消費的局限與難題,他們將可能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消費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樣本中,一個人對於便利超商有高度的依賴性,相較於一般家庭one-stop shopping的消費模式,一個人表現出小量、不複雜的購買行為,消費時機則傾向於需求出現再消費的情況,故推論一個人為儲存目的而消費的機會正在下降,在備餐態度上,ready to eat的偏好更進一步顯示出追求高度便利的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主要來自於家庭規模與生活型態的影響,也由於一個人飲食需求的獨特性,致使在食品消費上經常遭遇不便與困境,同時也影響了特定種類食物的消費頻率,這同時都構成了一個人的食品消費行為模式。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2011,《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臺北: 天下遠見。
上野千鶴子 著、楊明綺譯,《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臺北:時報出版。
王德睦,1989,〈嬰幼兒死亡率影響生育率之模擬分析〉。頁337-362,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王德睦,2008,〈人口〉。頁453-470,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德睦、陳文玲,1986,〈日據時期以來臺灣地區之死亡率變遷〉。《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變遷研討會論文集》,57-78,臺中:中國人口學會 。
王德睦、李大正,2009,〈臺灣的存活曲線矩型化與壽命延長〉 。《人口學刊》(38) : 1-31。
王一芝,2006,〈「一人戶」商機更富〉。《遠見雜誌》,第238期,4月號。
臺灣家樂福,2013,臺灣家樂福簡介。http://www.carrefour.com.tw/,擷用日期:2013年12月4日。
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編輯小組,2010,〈連鎖超商產業─全家便利商店的老二競爭策略〉。臺灣大學: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
全聯福利中心網站,2013,關於全聯。http://www.pxmart.com.tw/,擷取日期:2013年12月4日
行政院主計處,2011,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0,取用日期:2013年5月10日。
行政院內政部,2010,中華民國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取用日期:2013年5月10日。
江逸之,2006,〈臺灣有多寂寞?三大都會區 107萬寂寞心〉。《遠見雜誌》,第238期,4月號。
陳淑敏,2011,《只想要一個人,不行嗎?》。臺北:大田出版。
宋鎮照 ,1997,《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如萍,2001,〈家庭發展理論〉。頁82-119,收錄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家庭概論》。臺北:空大。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周愫嫻,2008,〈偏差與犯罪〉。頁127-158,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 :1-3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偉略,2002,《人口社會學》。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雅玲,2013,〈創齡時代新商機-從人口結構改變看新興商機〉。論文發表於「ITIS秋季研討論-掌握脈動 創造商機系列研討會」,臺北:經濟部技術處,2013年10月17日。
唐振常,1999,《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詹氏。
陳紹馨,1982,《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臺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頁311-335,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34。
鈕文英,1999,〈自然探究法之理論與方法分析〉。《高雄師大學報》10:61-71。
經濟部商業司,2012,《連鎖式便利商店業之現況與未來趨勢》。
經濟部統計處,2001, 商業營業額統計調查。http://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EA.aspx,取用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月報─2002臺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資料庫。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6719,取用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13,產業經濟統計。 http://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6730&bull_id=754,擷取日期:2013年9月25日。
楊靜利、陳政寬,2002,〈臺灣地區子女離家的原因與步調〉。《人口學刊》25:12-144。
魯慧中、鄭保志,2012,〈孝道的認同與實踐─以「成年兒子與父母同住決策」為分析對象〉。《人口學刊》(45) : 111-154。
蔡宏政,2007,〈臺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 臺灣社會學刊》 (39):65-106。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羅紀琼,1988,〈近十年來臺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臺灣經濟預測》,18(2):83-107。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二、英文文獻
Abraham Harold. Maslow,1954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Cooley, Charles Horton,1992,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Transection Pub.
Duvall E.M,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U.S: Lippincott.
D.T. Rowland, 2012, “Family Resources” Population Ag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62(1):135-149.
E.Durkheim, 1997,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Halls W.D.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 2008 , Single Living: How Atomisation ─The Rise of Singles and One-person Households─Is Affecting Consumer Purchasing Habits.
E. Klinenberg , 2013,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NY : Penguin Books.
Erving Goffman , 1963 ,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Hall , Inc.
Hawkins ,D.I.,Best, R. J.,& Coney,K.A,1992, “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 Chicago : Richard D. Irwin.
Hui, C. H , 1988 ,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2 : 17-36.
Howard S. Becker ,1966 ,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Mankato : The Free Press.
Mary Douglas & Baron C.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 Alien Lane.
G.H. Mead, 1934 , Mind, Self ,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ristakis. N.A & Fowler, J.H, 2009,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New York:Free Press.
Oyserman ,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1):3-72.
Peter Corrigan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Ltd.
Pew Research Center`s , 2010,“The decline of marriage and rise of new families.” A Social & Demographic Trends Report
Sigmund Freud ,1989 ,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10125400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4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佳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羽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ao, Yu 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羽捷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ao, Yu 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4 13:50: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4 13:50: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4 13:50: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254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4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54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往的一個人(即單身家戶)研究在消費的討論上著墨較少,不過一個人獨居的比例在這幾年逐漸的增加,這種家庭規模小型化的趨勢將為社會帶來家庭結構與價值觀念的衝擊,故將不可忽略一個人獨居的樣貌以及相關議題,希冀藉本文能對於該議題有更深入的剖析。本研究將由消費的角度切入,討論一個人在小包裝食品上的消費模式,並且試圖回答選擇超商消費的因素、平日消費什麼、怎麼消費等問題;此外,也將藉由家中電冰箱的觀察角度,探討一個人的食品消費的偏好以及影響消費的面向;最後,討論一個人在面對食品消費的局限與難題,他們將可能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消費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樣本中,一個人對於便利超商有高度的依賴性,相較於一般家庭one-stop shopping的消費模式,一個人表現出小量、不複雜的購買行為,消費時機則傾向於需求出現再消費的情況,故推論一個人為儲存目的而消費的機會正在下降,在備餐態度上,ready to eat的偏好更進一步顯示出追求高度便利的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主要來自於家庭規模與生活型態的影響,也由於一個人飲食需求的獨特性,致使在食品消費上經常遭遇不便與困境,同時也影響了特定種類食物的消費頻率,這同時都構成了一個人的食品消費行為模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第一節 一個人掀起的消費浪潮 24
第二節 一個人的食品消費動機與其消費意義 26
第三節 一個人的困境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過程 39
一個人與便利超商的消費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2
第一節 一個人與便利超商的消費 43
第二節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消費模式 49
第三節 一個人的冰箱 51
第四節 一個人餐飲消費的困境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重要發現與討論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3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 82

圖 一 1951-2011年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 8
圖 二 1970─2010年之間每十年的總戶數與平均戶數 9
圖 三1991-2011年臺灣家庭戶內人口數規模 10
圖 四7-SEVEN與全家便利超商歷年展店情況 18
圖 五 便利超商區域性與非區域性販售之商品 19
圖 六 便利購與便利超商在商品販售和用餐空間之比較 21
圖 七 研究架構 34

表 一 1989-2013年連鎖零售業─家樂福、全聯、便利購展店與總店數 20
表 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 38
表 三、概念整理的範例 40
表 四、編碼方式說明之範例 41
表 五、樣本依消費特性分類 64
zh_TW
dc.format.extent 216128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4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個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單身家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份量食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消費行為zh_TW
dc.title (題名) 「一個」人的食品消費行為模式zh_TW
dc.title (題名)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前研一著、孫玉珍譯,2011,《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臺北: 天下遠見。
上野千鶴子 著、楊明綺譯,《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臺北:時報出版。
王德睦,1989,〈嬰幼兒死亡率影響生育率之模擬分析〉。頁337-362,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王德睦,2008,〈人口〉。頁453-470,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德睦、陳文玲,1986,〈日據時期以來臺灣地區之死亡率變遷〉。《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變遷研討會論文集》,57-78,臺中:中國人口學會 。
王德睦、李大正,2009,〈臺灣的存活曲線矩型化與壽命延長〉 。《人口學刊》(38) : 1-31。
王一芝,2006,〈「一人戶」商機更富〉。《遠見雜誌》,第238期,4月號。
臺灣家樂福,2013,臺灣家樂福簡介。http://www.carrefour.com.tw/,擷用日期:2013年12月4日。
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編輯小組,2010,〈連鎖超商產業─全家便利商店的老二競爭策略〉。臺灣大學:臺灣行銷科學學會個案研究發展中心。
全聯福利中心網站,2013,關於全聯。http://www.pxmart.com.tw/,擷取日期:2013年12月4日
行政院主計處,2011,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0,取用日期:2013年5月10日。
行政院內政部,2010,中華民國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取用日期:2013年5月10日。
江逸之,2006,〈臺灣有多寂寞?三大都會區 107萬寂寞心〉。《遠見雜誌》,第238期,4月號。
陳淑敏,2011,《只想要一個人,不行嗎?》。臺北:大田出版。
宋鎮照 ,1997,《社會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如萍,2001,〈家庭發展理論〉。頁82-119,收錄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家庭概論》。臺北:空大。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周愫嫻,2008,〈偏差與犯罪〉。頁127-158,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 :1-3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偉略,2002,《人口社會學》。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雅玲,2013,〈創齡時代新商機-從人口結構改變看新興商機〉。論文發表於「ITIS秋季研討論-掌握脈動 創造商機系列研討會」,臺北:經濟部技術處,2013年10月17日。
唐振常,1999,《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詹氏。
陳紹馨,1982,《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臺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頁311-335,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34。
鈕文英,1999,〈自然探究法之理論與方法分析〉。《高雄師大學報》10:61-71。
經濟部商業司,2012,《連鎖式便利商店業之現況與未來趨勢》。
經濟部統計處,2001, 商業營業額統計調查。http://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EA.aspx,取用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月報─2002臺灣地區商業動態統計資料庫。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6719,取用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經濟部統計處,2013,產業經濟統計。 http://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6730&bull_id=754,擷取日期:2013年9月25日。
楊靜利、陳政寬,2002,〈臺灣地區子女離家的原因與步調〉。《人口學刊》25:12-144。
魯慧中、鄭保志,2012,〈孝道的認同與實踐─以「成年兒子與父母同住決策」為分析對象〉。《人口學刊》(45) : 111-154。
蔡宏政,2007,〈臺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 臺灣社會學刊》 (39):65-106。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羅紀琼,1988,〈近十年來臺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臺灣經濟預測》,18(2):83-107。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二、英文文獻
Abraham Harold. Maslow,1954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Cooley, Charles Horton,1992,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Transection Pub.
Duvall E.M,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U.S: Lippincott.
D.T. Rowland, 2012, “Family Resources” Population Ag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62(1):135-149.
E.Durkheim, 1997,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Halls W.D.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 2008 , Single Living: How Atomisation ─The Rise of Singles and One-person Households─Is Affecting Consumer Purchasing Habits.
E. Klinenberg , 2013,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NY : Penguin Books.
Erving Goffman , 1963 ,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Hall , Inc.
Hawkins ,D.I.,Best, R. J.,& Coney,K.A,1992, “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 Chicago : Richard D. Irwin.
Hui, C. H , 1988 ,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2 : 17-36.
Howard S. Becker ,1966 ,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Mankato : The Free Press.
Mary Douglas & Baron C.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 Alien Lane.
G.H. Mead, 1934 , Mind, Self ,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ristakis. N.A & Fowler, J.H, 2009,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New York:Free Press.
Oyserman ,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1):3-72.
Peter Corrigan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Ltd.
Pew Research Center`s , 2010,“The decline of marriage and rise of new families.” A Social & Demographic Trends Report
Sigmund Freud ,1989 ,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