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老年人口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come Source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conomic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作者 王俞人
Wang, Yu Zen
貢獻者 傅立葉
Fu, Li Yeh
王俞人
Wang, Yu Zen
關鍵詞 老人
所得來源
經濟福祉
elder
income source
economic well-being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22:31 (UTC+8)
摘要 由於老年人口大多已退出勞動市場,其維持生活所需的所得來源的差異,對於老人經濟福祉是否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成為本研究關注的焦點。而過去研究大多著重於老人的貧窮現象或是客觀層次的所得水準,較少針對老人的主觀經濟感受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之經濟福祉涵蓋客觀及主觀兩個層面。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老人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的現況;探討影響老人所得來源及主、客觀經濟福祉的因素;探討老人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的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老人經濟福祉的建議。
本研究使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執行之「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2003年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為年滿65歲以上之老人,有效樣本數為2527人。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一、老年人口主要所得來源圖像改變為「政府補助或津貼」、「子女或親友支持」及「自有財源」三者並重的現象。
二、影響老年人口所得來源的因素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過去工作經驗及是否居住於大臺北地區。
三、老年人口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有關。
四、影響老年人口客觀經濟福祉的因素為性別、教育程度、健康狀況、過去工作經驗、是否居住於大臺北地區及主要所得來源。
五、影響老年人口主觀經濟福祉的因素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主要所得來源及年收入。
參考文獻 一、網頁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2009a)。歷年最低生活費一覽表。
(http://sowf.moi.gov.tw/10/new10.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9b)。低收入戶戶數及人數。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1.xls)
內政部社會司(2009c)。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統計報表。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4.xls)
內政部社會司(2009d)。社會保險網頁。
(http://sowf.moi.gov.tw/09/new09.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5)。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4old.doc)
內政部統計處(2007a)。臺閩地區歷年簡易生命表平均餘命。(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7b)。主要國家生育率。(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8)。育齡婦女生育率。(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4.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6)。家庭收支調查名詞解釋。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239&CtUnit=352&BaseDSD=7)
勞工保險局(2008a)。開辦起勞工保險實計現金給付—按給付種類分。
(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_file/report/year/097/h290.htm)
勞工保險局(2009)。老農津貼核發實況—申請與領取件數統計分析表。
(http://www.bli.gov.tw/sub.aspx?a=IaS4Mlcmapo%3d)
臺灣銀行公教保險部(2008)。公教人員保險統計。
(http://www.bot.com.tw/GESSI/Statics/statics_page6.htm)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Living Standards(CSLS)(2008)。(http://www.csls.ca/iwb.asp)
Holzmann, R., & Hinz, R. (2005).Old –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http://www.worldbank.org/)
Osberg, L., & Sharpe, A.(2003).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The Role of the Index of Economic Well-being. (http://www.csls.ca/iwb.asp)
二、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正、鄭清霞(2007)。降低貧窮與國民年金。社區發展季刊,116,50-74。
王永慈(2005)。臺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10,1-54。
王仕圖、王香蘋(1999)。臺灣地區老年人口取得主要生活費用的影響因素。見林萬億(編),臺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頁3-31。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順民(2002)。老年經濟安全保障的迷思與弔詭—幾項初步的考察心得。國家政策論壇,2(3),26-37。
古允文(1997)。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需求之觀點與議題。社會福利,132,16-21。
古允文(2002)。世代契約與凝聚—老人經濟安全政策走向的思考。國家政策論壇,2(3),13-2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安妮(1994)。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5,165-183。
李安妮(1998)。性別與貧窮—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61-190。
李孟修(1994)。我國老年貧窮過程與社會支持網絡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玲、王香蘋(1998)。臺灣老人金錢所得的變化與影響因素:1989-93年。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67-288。
李淑菁(2000)。臺灣老年婦女經濟安全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炳隆(2002)。由建構老人經濟安全體系談我國勞工保險年金化。國家政策論壇,2(3),47-51。
吳昀(2007)。中老年女性經濟福祉與其健康之縱貫性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惠(1998)。老年婦女陷入貧窮之因素及其困境之探討。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木興(2000)。社會保險。台北:三民。
孫健忠(2002)。臺灣老年經濟安全保障試析。國家政策論壇,2(3),1-12。
許雅惠(2002)。性別、依賴、就業力—臺灣婦女的經濟弱勢與保障。臺大社工學刊,6,123-173。
陳仲豪(1995)。致貧因素與老人及非老人家戶貧窮之關係探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女性相對貧窮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113-137。
張明正(1996)。臺灣地區高齡人口結構之變遷與老人經濟之自立性。見楊文山、李美玲(編),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頁1-3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詹宜璋(1993)。臺灣地區老年經濟安全現況之研究—民國七十九年家庭收支調查之老年消費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宜璋(1997)。由風險觀點探討老年經濟安全與保障。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3-35。
詹宜璋(1998)。臺灣地區老年經濟安全之風險與保障。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宏昭(1989)。老人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謝高橋、陳信木(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老人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薛承泰(2002)。1990年代臺灣地區單人戶的特性—兼論老人單人戶之貧窮。人口學刊,25,57-89。
羅紀瓊(1985),我國老人經濟現況。第四次社會科學會議論文集,53-74。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三、英文部分
Chan, A., Ofstedal, M.B., & Hermalin, A..I. (2002). Changes i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economic well-being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elderly in Singapore and Taiwa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7(3), 263–300.
Choudhury, S., & Leonesio, M.V. (1997). Life-cycle aspects of poverty among older women.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60(2), 17-36.
Crystal, S., & Shea, D. (1990). Cumulative Advantage, Cumulative Disadvantage, and Inequality Among Elderly People. The Gerontologist, 30(4), 437-443.
Dale, B. (1980).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indicators in studies of regional social well-being. Regional Studies, 14, 503–515.
Ding, Shijun (2004).The rural elderly support in China and Thailand.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4(s1), S56-S59.
Hammonds-Smith, M., Courtless, J.C., & Schwenk, F.N. (1992). A comparison of income, income sources, and expenditures of older adults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amily Economics Review, 5(4), 2-8.
Hayo,B., & Seifert,W.(2003).Subjective economic well-being in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4(3), 329-348.
Hermalin, A.I. (2002).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Asia: A Four-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sieh Chang-Ming (2004).Income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6(3), 249-266.
Hungerford, T., Rassette, M., Iams, H., & Koenig, M.(2001/2002). Trends in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1976-2000.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64(3), 12-22.
Lee, G.R., & Lassey, M.L.(1980)Rural-urban differences among the elderly: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factor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6(2),62-74.
Meeks, C.B., Nickols, S.Y., & Sweaney, A.L.(1999).Demographic Comparisons of Aging in Five Selected Countrie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 20(3), 223-250.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1993). Poverty among older Americans: The plight of nonmetropolitan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8, S44-S54.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1995). Becoming poor: The experiences of elders. Rural Sociology, 60, 202-229.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2000). Work history and U.S. elders` transitions into poverty. The Gerontologist, 40(4), 469-479.
Miller, C.J., & Montalto, C.P.(1998).Comparison of economic status of elderly households: Nonmetropolitan versus Metropolitan Residence. Family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Review, 11(4),19-30.
Schwenk, F.N.(1993).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tatus of America`s elderly population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Family Economics Review, 6(1), 18-27.
Zaidi, A., Frick, J.R., & Büchel, F. (2005). Income mobility in old age in Britain and Germany. Ageing & Society, 25, 543–56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2254019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401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Fu, Li Ye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俞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Yu Z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俞人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Yu Zenen_US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4 13:22: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4 13:22: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22: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25401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2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25401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老年人口大多已退出勞動市場,其維持生活所需的所得來源的差異,對於老人經濟福祉是否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成為本研究關注的焦點。而過去研究大多著重於老人的貧窮現象或是客觀層次的所得水準,較少針對老人的主觀經濟感受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之經濟福祉涵蓋客觀及主觀兩個層面。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老人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的現況;探討影響老人所得來源及主、客觀經濟福祉的因素;探討老人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的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老人經濟福祉的建議。
本研究使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執行之「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2003年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為年滿65歲以上之老人,有效樣本數為2527人。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一、老年人口主要所得來源圖像改變為「政府補助或津貼」、「子女或親友支持」及「自有財源」三者並重的現象。
二、影響老年人口所得來源的因素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狀況、過去工作經驗及是否居住於大臺北地區。
三、老年人口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有關。
四、影響老年人口客觀經濟福祉的因素為性別、教育程度、健康狀況、過去工作經驗、是否居住於大臺北地區及主要所得來源。
五、影響老年人口主觀經濟福祉的因素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主要所得來源及年收入。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界定………………………………………………………...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臺灣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方案的現況…………………………...7
第二節 老人經濟福祉的意涵及相關因素之探討…………………….12
第三節 老人所得來源與經濟福祉之相關研究……………………….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36
第三節 研究假設……………………………………………………….38
第四節 變項之操作型定義…………………………………………….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46
第一節 樣本基本特性………………………………………………….46
第二節 老年人口主要所得來源之分析……………………………….49
第三節 老年人口主、客觀經濟福祉與社會人口變項之差異分析….58
第四節 老年人口主要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關係之分析…...74
第五節 社會人口變項、主要所得來源與老年人口主、客觀經濟福祉之迴歸分析…………………………………………………….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97
第二節 結論與政策意涵……………………………………………...1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08

參考文獻 ……………………………………………………………..110
zh_TW
dc.format.extent 6732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401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老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所得來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濟福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ld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come sour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conomic well-beingen_US
dc.title (題名) 老年人口所得來源與主、客觀經濟福祉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come Source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conomic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網頁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2009a)。歷年最低生活費一覽表。
(http://sowf.moi.gov.tw/10/new10.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9b)。低收入戶戶數及人數。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1.xls)
內政部社會司(2009c)。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統計報表。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4.xls)
內政部社會司(2009d)。社會保險網頁。
(http://sowf.moi.gov.tw/09/new09.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5)。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4old.doc)
內政部統計處(2007a)。臺閩地區歷年簡易生命表平均餘命。(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7b)。主要國家生育率。(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j02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8)。育齡婦女生育率。(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4.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6)。家庭收支調查名詞解釋。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239&CtUnit=352&BaseDSD=7)
勞工保險局(2008a)。開辦起勞工保險實計現金給付—按給付種類分。
(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_file/report/year/097/h290.htm)
勞工保險局(2009)。老農津貼核發實況—申請與領取件數統計分析表。
(http://www.bli.gov.tw/sub.aspx?a=IaS4Mlcmapo%3d)
臺灣銀行公教保險部(2008)。公教人員保險統計。
(http://www.bot.com.tw/GESSI/Statics/statics_page6.htm)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Living Standards(CSLS)(2008)。(http://www.csls.ca/iwb.asp)
Holzmann, R., & Hinz, R. (2005).Old –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http://www.worldbank.org/)
Osberg, L., & Sharpe, A.(2003).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The Role of the Index of Economic Well-being. (http://www.csls.ca/iwb.asp)
二、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正、鄭清霞(2007)。降低貧窮與國民年金。社區發展季刊,116,50-74。
王永慈(2005)。臺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10,1-54。
王仕圖、王香蘋(1999)。臺灣地區老年人口取得主要生活費用的影響因素。見林萬億(編),臺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頁3-31。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順民(2002)。老年經濟安全保障的迷思與弔詭—幾項初步的考察心得。國家政策論壇,2(3),26-37。
古允文(1997)。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需求之觀點與議題。社會福利,132,16-21。
古允文(2002)。世代契約與凝聚—老人經濟安全政策走向的思考。國家政策論壇,2(3),13-2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安妮(1994)。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5,165-183。
李安妮(1998)。性別與貧窮—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61-190。
李孟修(1994)。我國老年貧窮過程與社會支持網絡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玲、王香蘋(1998)。臺灣老人金錢所得的變化與影響因素:1989-93年。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67-288。
李淑菁(2000)。臺灣老年婦女經濟安全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炳隆(2002)。由建構老人經濟安全體系談我國勞工保險年金化。國家政策論壇,2(3),47-51。
吳昀(2007)。中老年女性經濟福祉與其健康之縱貫性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惠(1998)。老年婦女陷入貧窮之因素及其困境之探討。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木興(2000)。社會保險。台北:三民。
孫健忠(2002)。臺灣老年經濟安全保障試析。國家政策論壇,2(3),1-12。
許雅惠(2002)。性別、依賴、就業力—臺灣婦女的經濟弱勢與保障。臺大社工學刊,6,123-173。
陳仲豪(1995)。致貧因素與老人及非老人家戶貧窮之關係探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女性相對貧窮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113-137。
張明正(1996)。臺灣地區高齡人口結構之變遷與老人經濟之自立性。見楊文山、李美玲(編),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頁1-3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詹宜璋(1993)。臺灣地區老年經濟安全現況之研究—民國七十九年家庭收支調查之老年消費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宜璋(1997)。由風險觀點探討老年經濟安全與保障。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3-35。
詹宜璋(1998)。臺灣地區老年經濟安全之風險與保障。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宏昭(1989)。老人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謝高橋、陳信木(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老人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薛承泰(2002)。1990年代臺灣地區單人戶的特性—兼論老人單人戶之貧窮。人口學刊,25,57-89。
羅紀瓊(1985),我國老人經濟現況。第四次社會科學會議論文集,53-74。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三、英文部分
Chan, A., Ofstedal, M.B., & Hermalin, A..I. (2002). Changes i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economic well-being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elderly in Singapore and Taiwa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7(3), 263–300.
Choudhury, S., & Leonesio, M.V. (1997). Life-cycle aspects of poverty among older women.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60(2), 17-36.
Crystal, S., & Shea, D. (1990). Cumulative Advantage, Cumulative Disadvantage, and Inequality Among Elderly People. The Gerontologist, 30(4), 437-443.
Dale, B. (1980).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indicators in studies of regional social well-being. Regional Studies, 14, 503–515.
Ding, Shijun (2004).The rural elderly support in China and Thailand.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4(s1), S56-S59.
Hammonds-Smith, M., Courtless, J.C., & Schwenk, F.N. (1992). A comparison of income, income sources, and expenditures of older adults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amily Economics Review, 5(4), 2-8.
Hayo,B., & Seifert,W.(2003).Subjective economic well-being in Eastern Europ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4(3), 329-348.
Hermalin, A.I. (2002).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Asia: A Four-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sieh Chang-Ming (2004).Income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6(3), 249-266.
Hungerford, T., Rassette, M., Iams, H., & Koenig, M.(2001/2002). Trends in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elderly, 1976-2000.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64(3), 12-22.
Lee, G.R., & Lassey, M.L.(1980)Rural-urban differences among the elderly: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factor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6(2),62-74.
Meeks, C.B., Nickols, S.Y., & Sweaney, A.L.(1999).Demographic Comparisons of Aging in Five Selected Countrie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 20(3), 223-250.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1993). Poverty among older Americans: The plight of nonmetropolitan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8, S44-S54.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1995). Becoming poor: The experiences of elders. Rural Sociology, 60, 202-229.
McLaughlin, D.K., & Jensen, L. (2000). Work history and U.S. elders` transitions into poverty. The Gerontologist, 40(4), 469-479.
Miller, C.J., & Montalto, C.P.(1998).Comparison of economic status of elderly households: Nonmetropolitan versus Metropolitan Residence. Family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Review, 11(4),19-30.
Schwenk, F.N.(1993).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tatus of America`s elderly population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Family Economics Review, 6(1), 18-27.
Zaidi, A., Frick, J.R., & Büchel, F. (2005). Income mobility in old age in Britain and Germany. Ageing & Society, 25, 543–56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