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歐陽脩「以詩為文」研究
作者 黃雅萱
貢獻者 許東海
黃雅萱
關鍵詞 歐陽脩
以詩為文
六一風神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41:07 (UTC+8)
摘要 本論文乃承自錢穆、何寄澎等多位學者對於韓愈「以詩為文」課題之研究,對象鎖定宋代古文大家歐陽脩,聚焦於歐陽脩「以詩為文」之寫作技巧加以探討,分為八章加以析論: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目前學界對於「以詩為文」此一課題的研究現況,從唐代古文大家韓愈、柳宗元、及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以詩為文」之討論,到宋代歐陽脩「詩化」之文、「六一風神」的探究,旁及「以賦為文」、「破體」等研究成果加以概述,以尋求歐陽脩「以詩為文」之所以值得探討的原由,乃在其以抒情化的特色為主,並將詩化的諸多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據此開展以下各章的討論。
第二章欲廓清「以詩為文」之寫作源流,尤其是韓、柳以前的重點作家以及韓、柳自身「以詩為文」的書寫概況,據此梳理前代作家與歐陽脩一脈相承的「以詩為文」寫作技巧運用,而其間承傳演變,更突顯歐陽脩重陰柔、抒情之一端,故煥發其特有之六一風神。
第三章到第五章乃對讀歐陽脩之詩文,此三章分就歐陽脩寫同一事、人、物之詩文加以併讀、對照,以見詩文互滲、混融交織的寫作情形:
第三章從歐陽脩之生平事跡中理出「仕宦貶謫」、「衰老歸隱」這兩大主題,循此以對讀歐陽脩處在同一境況、時空下,針對所遭遇之同一事所寫作的詩與文。
第四章對讀歐陽脩評同一人之詩與文,對象分為「蘇、梅二子」及其餘「至親諸友」加以探討之。
第五章則就歐陽脩針對同一物象所寫之詩與文進行對讀,尤其「亭臺樓閣」一類多有同題詩文可相對照,而書寫「自然萬物」之詩與文,也多有題目或題材近似之詩與文可併參之。
從這三章就同一「寫作境遇」、「寫作對象」、「寫作題材」為切入點,對歐陽脩自身之詩與文進行參讀,更可見其「融詩入文」、「運詩為文」的寫作特色。
第六章研究歐陽脩其餘未有詩可相互對讀參照之文,依重點文類中之重要篇章加以探討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而碑誌、序跋、雜記這三類,均可見抒情內涵之深濃,詩化特色之突出。
第七章進行韓愈、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先據以往學界對於歐陽脩擬韓愈的三篇作品加以比較剖析,再針對碑誌、雜記、序跋這三類進行大致比較,試舉列「以詩為文」特色較為顯明之篇章約略說明之,或因單章篇幅未能涵蓋韓、歐該類文體所有篇章,然韓、歐「以詩為文」之整體寫作風格之同與異仍判然顯明,一陽剛、一陰柔,一奇崛、一平易。
第八章結論部分總結以上各章所析論,得出歐陽脩「以詩為文」乃在「以詩情為文」,並將詩化的各種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且寫作時驅策心志,意到筆隨,並未專用詩體或文體,故詩如文、文如詩,詩文面目近似,渾然交融,跨體展演,風神翩翩,以臻文學藝術之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一、歐陽脩著作
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歐陽脩著,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2月。
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歐陽脩著,曾棗莊主編:《新五代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二、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順序,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漢】司馬遷撰,瀧川資言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1月。
【唐】韓 愈:《韓昌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12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尹 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6 年7月。
【宋】朱 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洪 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宋】胡 仔,廖明德點校:《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姚 鉉:《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5月。
【宋】陳 善:《捫虱新話》,收入《全宋筆記‧第五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宋】穆 脩:《河南穆公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2月。
【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7月。
【宋】蘇 洵:《嘉祐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宋】蘇 轍:《欒城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評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明】吳 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評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二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
【明】高濂著,趙立勛校注:《遵生八牋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6月。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7月。
【清】方 苞:《方望溪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清】何 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清】沈德潛選評,于石校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上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林紓選評,慕容真點校:《古文辭類纂選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
【清】林 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4月。
【清】林 紓:《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10月。
【清】姚鼐輯,蔣立甫、吳孟復主編:《古文辭類纂評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清】陳 衍:《石遺室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2月。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河北:岳麓書社,1987年6月。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 讀書錄》,河北:岳麓書社,1989年5月
【清】過珙:《古文評註》,臺北:博文書局,1949年1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三、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丁功誼、劉德清編著:《歐陽脩詩評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丁功誼、劉德清編著:《歐陽脩文評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6月。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 年6月。
朱自清:《經典常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8月。
朱 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呂思勉:《宋代文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第7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年8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
何澤恆:《歐陽脩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0年6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 ,1999年12月。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0月。
吳孟復:《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汪 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宋柏年:《歐陽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5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3月。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香港: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
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脩散文與文體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月二版。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洪本健:《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姜 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出版社,1981年10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4月。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陳必祥:《歐陽脩散文選》,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3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
陳 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月。
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郭預衡:《歷代散文叢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93年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許 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張仁福:《中國南北文化的反差──韓歐文風的文化透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忠民主編:《歐陽脩夷陵詩文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市:洪葉文化,1995年9月。
張 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0月。
張 健:《唐宋八大家:大塊文章》,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8月。
張夢新:《中國散文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曾棗莊:《唐宋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999年6月。
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12月。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黃進德:《歐陽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黃韻靜:《宋代《文選》類總集序類、題跋類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9年3月。
葛曉音:《唐宋散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臺大中文主編:《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7月。
鄭孟彤、黃志輝:《醉翁藝苑探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劉子健:《歐陽脩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10月。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劉國盈:《唐代古文運動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劉德清:《歐陽脩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蔡世明:《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月。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錢基博選註:《韓愈文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12月。
簡添興:《歐陽脩交遊舉要》,嘉義:紅豆書局,1991年3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11月。
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
顧永新:《歐陽脩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方 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頁65-93。
王水照:〈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1月,頁269-284。
王欣慧:〈唐五代學者對韓愈「以文為戲」批評之評議〉,《親民學報》,第11期,2005年7月,頁25-33。
王基倫:〈「韓愈以詩為文」論題之辨析〉,載中國唐代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377-402,後收入氏著《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頁13-42。
王基倫:〈「韓愈以文為賦」論題之辨析〉,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七輯》,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63-472。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第1期,2003年2月,頁19-43。
王基倫:〈歐陽脩古文的創作階段及風格嬗變〉,《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頁361-401。
王基倫:〈北宋碑記文的發展〉,《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317-361。
王湘:〈追求新奇與崇尚平易──論韓愈、歐陽脩散文在語言和取象上的差異〉,《長春大學學報》,第1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53-55。
全華淩:〈歐陽脩對韓愈及其碑誌文法的接受與超越〉,《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58-161。
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95-111。
何寄澎:〈論韓愈之以詩為文──兼論韓文寫作策略之形成及影響〉,載《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大中文系出版,1996年7月,頁283-314,後收入氏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頁83-125。
何寄澎:〈歐陽脩「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 17期,2002年12月,頁109-124。
何寄澎:〈韓[愈]文特質形成的背景──論唐文的兩個傳統〉,《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135-152。
何寄澎:〈唐文新變論稿(1)──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69-71+73-91。
何春華:〈簡論韓愈的「破體為文」〉,《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0-34。
吳承學:〈從破體為文看古人審美的價值取向〉,《學術研究》,1989年第5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7-81。
吳承學:〈辨體與破體〉,1991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7-65。
吳淑鈿:〈以文為詩的觀念嬗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237-262。
谷曙光:〈論歐陽脩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85-90。
杜麗萍:〈韓愈歐陽脩碑誌文風格比較〉,《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101-104。
李貞慧:〈雜論宋代的山水遊記〉,《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299-316。
周本淳:〈詩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詩化——試論歐陽脩散文之特色〉,《淮陰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7-40。
周 明:〈論「六一風神」——歐陽脩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 1999年7月,頁54-60。
周振甫:〈歐陽脩散文的特色〉,《古代名家寫作技巧漫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頁127-128。
洪本健:〈論歐陽脩散文的陰柔之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8-62。
洪本健〈從韓柳歐蘇文看唐宋文的差異〉,《文史哲》,1990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1-78。
洪本健:〈略論「六一風神」〉,《文學遺產》,1996年第一期,未著出版年月,頁61-68。
柯萬成:〈韓愈「以文為詩」的問題〉,《孔孟月刊》,第28卷第5期,1990年1月,頁44-50。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探究——中古文學部分的考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頁1-24。
柏 寒:〈風神絕世的優美散文——歐陽脩散文的藝術風格〉,《重慶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42-48。
姚 靜:〈論柳宗元的「以詩為文」——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2004年11月,頁634-641。
查金萍:〈試論宋人對韓愈「以文為戲」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1卷1期,2007年3月,頁59-65。
韋金滿:〈略論柳宗元「永州八記」的修辭技巧〉,《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13-158。
徐正英:〈從柳宗元、歐陽脩的山水遊記看其審美趣味的差異〉,《殷都學刊》,1987年第四期,未著出版年月,頁48-52。
高 瑩:〈歐陽脩亭臺記的遊記特色—兼與柳宗元比較〉,《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頁26-30。
馬茂軍:〈廬陵學與六一風神〉,《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84-86。
莫道才:〈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徵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1997年6月,頁72-77。
崔際銀:〈始於篤學 終乎變新——略論歐陽脩對韓愈的繼承與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75-78。
陳建華:〈試論歐陽脩的記體文〉,《韶關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5-62。
張介凡、陳新偉:〈論韓柳古文創作中的「破體為文」現象〉,《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87-89。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 2期,1994年2月,頁73-111。
張高評:〈古典散文的主題和技巧──以唐宋古文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44-51。
張高評:〈破體與創造性思維──宋代文體學之新詮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20-31。
曾棗莊:〈論宋人破體為記〉,《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8-68。
湯安邦:〈六一風神──論歐陽脩的散文風格〉,《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2-74。
黃一權:〈「六一風神」稱謂的來源及其闡釋〉,《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5-39。
黃美鈴:〈歐陽脩和北宋以文為詩詩風的形成〉,《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頁141-174。
黃振民:〈論以「序」名篇之古文〉,《教學與研究》,第10期,1988年6月,頁1-29。
黃韻靜、方怡哲:〈歐陽脩跋文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9年3月,頁69-103。
黃韻靜:〈歐陽脩書序文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報》,創刊號,2009年6月,頁1-18。
黃麗月:〈試論「以賦為文」──以歐陽脩諸「記」為例〉,《語文學報》,第 9期,2002年12月,頁135-162。
黃麗月:〈北宋「以賦為文」研究──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為例〉,《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頁1-33。
黃麗月:〈從篇章結構看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現象〉,《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頁231-277。
黃寶炬:〈韓愈散文的遊戲質素〉,《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10期,2007年7月,頁131-160。
曾金承:〈宋代的韓詩接受──從「以文為詩」到「以道入詩」為觀察進路〉,《文學新鑰》,第9期,2009年6月,頁173-210。
曾守仁:〈「以文為詩」說檢討:接受、記憶與歷史〉,《中極學刊》,第2期,2002年12月,頁53-67。
葉國良:〈韓愈冢墓碑誌文與前人之異同及其對後世之影響〉,收入氏著《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頁47-99。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頁163-184。
葛曉音:〈論唐代的古文革新與儒道演變的關係〉,收入氏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頁156-179。
葛曉音:〈古文成於韓柳的標誌〉,收入氏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頁180-193。
楊景龍:〈試論「以詩為文」〉,《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24-28。
楊慶存:〈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54-168。
熊禮匯〈杜甫散文創作傾向論——兼論杜甫以詩為文說〉,《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3-25。
熊禮匯:〈歐陽脩對韓愈古文藝術傳統的接受和超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28-35。
趙鴻中:〈論歐陽脩「事信言文」的理論與實踐〉,《國文天地》,第24卷第1期,2008年6月,頁17-22。
劉少雄:〈歐陽脩雜記文的思想內涵與表現特色〉,《中國文學研究》,第一輯,1987年5月,頁139-154。
劉正忠:〈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大陸雜誌》,第90卷第6期,1995年6月,頁10-16。
劉 汾:〈以詩為文 以情動人——論李白散文的獨特個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95-108。
劉 洋:〈淺談韓愈、歐陽脩散文風格的差異〉,《集寧師專學報》,第2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4-7。
劉德清:〈論歐陽脩的散文〉,《吉安師專學報》,1995年11月,頁41-48。
劉靜貞:〈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57-76。
歐陽光宗:〈論歐陽脩小品雜記的藝術特色〉,第13卷第2期,2001年6月,頁46-50。
蔣 駿:〈尊體與破體——略論韓愈的詩與文〉,《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59-63。
錢 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新亞學報》,三卷一期,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1月,頁46-69。
鍾小燕:〈柳宗元與歐陽脩山水記比較〉,《文史哲》,1986年第0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2-21。
薛幼萍:〈略論韓愈和歐陽脩祭文之異同〉,《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0卷第8期,2009年8月,頁1-5。
謝佩芬:〈歐陽脩書牘探論〉,《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頁271-305。
謝敏玲:〈歐陽脩擬韓愈三篇古文作品試探〉,《花蓮師院學報》,18期,2004年4月,頁25-38。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羅聯添:〈論韓愈古文幾個問題〉,《漢學研究》,第9卷2期,1991年12月,頁290。
嚴 杰:〈歐陽脩詩歌創作階段論〉,《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69-77。
顧易生:〈試談韓愈的尚奇及韓文與辭賦的關係──談韓愈散文札記〉,《文學遺產增刊》,第10輯,1962年7月,頁66-72。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江正誠:《歐陽脩的生平及其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
朴俊秀:《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李慕如:《歐陽脩古文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月。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杜麗萍:《韓愈歐陽脩碑誌文比較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吳政翰:《歐陽脩詞的六一風神》,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6月。
高光敏:《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許秋碧:《歐陽脩著述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陳玉蓉:《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冠瑋:《歐陽脩與蘇軾「記」體文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脩的學術思想》,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敏華:《李白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張 虹:《歐陽脩記體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瑞麟:《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10年6月。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黃美鈴:《宋詩的形成──以歐、梅、蘇為探究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黃雪嬌:《浮槎山水:歐陽脩遊記析論》,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05年6月。
黃寶炬:《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6月。
楊子儀:《歐陽脩建物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楊長英:《歐陽脩記體散文研究》,甘肅: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蒲彥光:《韓愈贈序文類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趙鴻中:《歐陽脩序跋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劉婷蕙:《韓愈散文通變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歐陽美慧:《歐陽脩詩文理論及實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佩芬:《歐陽脩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魏樹煌:《歐陽脩晚期作品之心境取向──以詩、賦、奏議文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蘇怡如:《魏至西晉賦之「詩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09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雅萱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雅萱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4 13:41:07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4 13:41: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4 13:41: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151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1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151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乃承自錢穆、何寄澎等多位學者對於韓愈「以詩為文」課題之研究,對象鎖定宋代古文大家歐陽脩,聚焦於歐陽脩「以詩為文」之寫作技巧加以探討,分為八章加以析論: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目前學界對於「以詩為文」此一課題的研究現況,從唐代古文大家韓愈、柳宗元、及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以詩為文」之討論,到宋代歐陽脩「詩化」之文、「六一風神」的探究,旁及「以賦為文」、「破體」等研究成果加以概述,以尋求歐陽脩「以詩為文」之所以值得探討的原由,乃在其以抒情化的特色為主,並將詩化的諸多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據此開展以下各章的討論。
第二章欲廓清「以詩為文」之寫作源流,尤其是韓、柳以前的重點作家以及韓、柳自身「以詩為文」的書寫概況,據此梳理前代作家與歐陽脩一脈相承的「以詩為文」寫作技巧運用,而其間承傳演變,更突顯歐陽脩重陰柔、抒情之一端,故煥發其特有之六一風神。
第三章到第五章乃對讀歐陽脩之詩文,此三章分就歐陽脩寫同一事、人、物之詩文加以併讀、對照,以見詩文互滲、混融交織的寫作情形:
第三章從歐陽脩之生平事跡中理出「仕宦貶謫」、「衰老歸隱」這兩大主題,循此以對讀歐陽脩處在同一境況、時空下,針對所遭遇之同一事所寫作的詩與文。
第四章對讀歐陽脩評同一人之詩與文,對象分為「蘇、梅二子」及其餘「至親諸友」加以探討之。
第五章則就歐陽脩針對同一物象所寫之詩與文進行對讀,尤其「亭臺樓閣」一類多有同題詩文可相對照,而書寫「自然萬物」之詩與文,也多有題目或題材近似之詩與文可併參之。
從這三章就同一「寫作境遇」、「寫作對象」、「寫作題材」為切入點,對歐陽脩自身之詩與文進行參讀,更可見其「融詩入文」、「運詩為文」的寫作特色。
第六章研究歐陽脩其餘未有詩可相互對讀參照之文,依重點文類中之重要篇章加以探討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而碑誌、序跋、雜記這三類,均可見抒情內涵之深濃,詩化特色之突出。
第七章進行韓愈、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先據以往學界對於歐陽脩擬韓愈的三篇作品加以比較剖析,再針對碑誌、雜記、序跋這三類進行大致比較,試舉列「以詩為文」特色較為顯明之篇章約略說明之,或因單章篇幅未能涵蓋韓、歐該類文體所有篇章,然韓、歐「以詩為文」之整體寫作風格之同與異仍判然顯明,一陽剛、一陰柔,一奇崛、一平易。
第八章結論部分總結以上各章所析論,得出歐陽脩「以詩為文」乃在「以詩情為文」,並將詩化的各種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且寫作時驅策心志,意到筆隨,並未專用詩體或文體,故詩如文、文如詩,詩文面目近似,渾然交融,跨體展演,風神翩翩,以臻文學藝術之至高境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7
一、歐陽脩「以詩為文」相關研究論著............................8
二、綜合討論「以詩為文」相關研究論著............................10
三、跨文類之相關研究論著.......................................11
第三節 「以詩為文」之定義與研究方法.........................19
第二章 歐陽脩「以詩為文」之寫作源流.......................29
第一節 韓柳以前「以詩為文」之寫作概況......................29
第二節 韓柳「以詩為文」之寫作概況...........................36
第三節 小結...............................................43
第三章 對讀歐陽脩述同一事之詩文以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44
第一節 對讀歐陽脩自述「仕宦貶謫」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44
第二節 對讀歐陽脩自述「衰老歸隱」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48
第三節 小結...............................................54
第四章 對讀歐陽脩評同一人之詩文以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56
第一節 對讀歐陽脩評「蘇、梅二子」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56
第二節 對讀歐陽脩評「至親諸友」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67
第三節 小結...............................................85
第五章 對讀歐陽脩寫同一物之詩文以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87
第一節 對讀歐陽脩寫「亭臺樓閣」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87
第二節 對讀歐陽脩寫「自然萬物」之詩文探討「以詩為文」寫作情形................................................96
第三節 小結..............................................108
第六章 研讀歐陽脩各類文以探討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110
第一節 歐陽脩碑誌類「以詩為文」寫作情形....................110
第二節 歐陽脩序跋類「以詩為文」寫作情形...................118
第三節 歐陽脩雜記類「以詩為文」寫作情形...................122
第四節 小結..............................................133
第七章 韓愈、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135
第一節 歐陽脩擬韓愈之三篇作品「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135
一、 韓愈〈祭薛中丞文〉與歐陽脩〈祭吳長史文〉................135
二、 韓愈〈送孟東野序〉與歐陽脩〈書梅聖俞稿後〉..............136
三、 韓愈〈祭田橫墓文〉與歐陽脩〈弔石曼卿文〉................137
第二節 韓愈、歐陽脩各類文「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138
一、 碑誌類.................................................139
二、 雜記類.................................................140
三、 序跋類.................................................141
第三節 小結..............................................142
第八章 結論............................................144
參考書目................................................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247783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歐陽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詩為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一風神zh_TW
dc.title (題名) 歐陽脩「以詩為文」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歐陽脩著作
歐陽脩著,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歐陽脩著,李之亮箋注:《歐陽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2月。
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歐陽脩著,曾棗莊主編:《新五代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二、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順序,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漢】司馬遷撰,瀧川資言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1月。
【唐】韓 愈:《韓昌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12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尹 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6 年7月。
【宋】朱 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洪 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宋】胡 仔,廖明德點校:《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姚 鉉:《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5月。
【宋】陳 善:《捫虱新話》,收入《全宋筆記‧第五編‧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宋】穆 脩:《河南穆公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2月。
【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7月。
【宋】蘇 洵:《嘉祐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宋】蘇 轍:《欒城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評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明】吳 訥、徐師曾、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評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二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
【明】高濂著,趙立勛校注:《遵生八牋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6月。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7月。
【清】方 苞:《方望溪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清】何 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清】沈德潛選評,于石校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上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林紓選評,慕容真點校:《古文辭類纂選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
【清】林 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4月。
【清】林 紓:《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10月。
【清】姚鼐輯,蔣立甫、吳孟復主編:《古文辭類纂評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清】陳 衍:《石遺室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2月。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河北:岳麓書社,1987年6月。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 讀書錄》,河北:岳麓書社,1989年5月
【清】過珙:《古文評註》,臺北:博文書局,1949年1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三、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丁功誼、劉德清編著:《歐陽脩詩評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丁功誼、劉德清編著:《歐陽脩文評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6月。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1987 年6月。
朱自清:《經典常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8月。
朱 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呂思勉:《宋代文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第7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年8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
何澤恆:《歐陽脩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0年6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 ,1999年12月。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0月。
吳孟復:《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汪 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宋柏年:《歐陽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5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3月。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香港: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
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脩散文與文體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月二版。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洪本健:《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姜 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出版社,1981年10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4月。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陳必祥:《歐陽脩散文選》,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3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
陳 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月。
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郭預衡:《歷代散文叢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93年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許 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張仁福:《中國南北文化的反差──韓歐文風的文化透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忠民主編:《歐陽脩夷陵詩文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市:洪葉文化,1995年9月。
張 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0月。
張 健:《唐宋八大家:大塊文章》,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8月。
張夢新:《中國散文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程 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曾棗莊:《唐宋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1999年6月。
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12月。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黃進德:《歐陽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黃韻靜:《宋代《文選》類總集序類、題跋類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9年3月。
葛曉音:《唐宋散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臺大中文主編:《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7月。
鄭孟彤、黃志輝:《醉翁藝苑探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劉子健:《歐陽脩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10月。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劉國盈:《唐代古文運動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劉德清:《歐陽脩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蔡世明:《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月。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錢基博選註:《韓愈文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12月。
簡添興:《歐陽脩交遊舉要》,嘉義:紅豆書局,1991年3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11月。
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
顧永新:《歐陽脩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方 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頁65-93。
王水照:〈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1月,頁269-284。
王欣慧:〈唐五代學者對韓愈「以文為戲」批評之評議〉,《親民學報》,第11期,2005年7月,頁25-33。
王基倫:〈「韓愈以詩為文」論題之辨析〉,載中國唐代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377-402,後收入氏著《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頁13-42。
王基倫:〈「韓愈以文為賦」論題之辨析〉,收入《唐代文學研究.第七輯》,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63-472。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第1期,2003年2月,頁19-43。
王基倫:〈歐陽脩古文的創作階段及風格嬗變〉,《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頁361-401。
王基倫:〈北宋碑記文的發展〉,《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317-361。
王湘:〈追求新奇與崇尚平易──論韓愈、歐陽脩散文在語言和取象上的差異〉,《長春大學學報》,第1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53-55。
全華淩:〈歐陽脩對韓愈及其碑誌文法的接受與超越〉,《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58-161。
何沛雄:〈再論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95-111。
何寄澎:〈論韓愈之以詩為文──兼論韓文寫作策略之形成及影響〉,載《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大中文系出版,1996年7月,頁283-314,後收入氏著《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頁83-125。
何寄澎:〈歐陽脩「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 17期,2002年12月,頁109-124。
何寄澎:〈韓[愈]文特質形成的背景──論唐文的兩個傳統〉,《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135-152。
何寄澎:〈唐文新變論稿(1)──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69-71+73-91。
何春華:〈簡論韓愈的「破體為文」〉,《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0-34。
吳承學:〈從破體為文看古人審美的價值取向〉,《學術研究》,1989年第5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7-81。
吳承學:〈辨體與破體〉,1991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7-65。
吳淑鈿:〈以文為詩的觀念嬗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237-262。
谷曙光:〈論歐陽脩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85-90。
杜麗萍:〈韓愈歐陽脩碑誌文風格比較〉,《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頁101-104。
李貞慧:〈雜論宋代的山水遊記〉,《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頁299-316。
周本淳:〈詩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詩化——試論歐陽脩散文之特色〉,《淮陰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7-40。
周 明:〈論「六一風神」——歐陽脩散文的審美特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 1999年7月,頁54-60。
周振甫:〈歐陽脩散文的特色〉,《古代名家寫作技巧漫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頁127-128。
洪本健:〈論歐陽脩散文的陰柔之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8-62。
洪本健〈從韓柳歐蘇文看唐宋文的差異〉,《文史哲》,1990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1-78。
洪本健:〈略論「六一風神」〉,《文學遺產》,1996年第一期,未著出版年月,頁61-68。
柯萬成:〈韓愈「以文為詩」的問題〉,《孔孟月刊》,第28卷第5期,1990年1月,頁44-50。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探究——中古文學部分的考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頁1-24。
柏 寒:〈風神絕世的優美散文——歐陽脩散文的藝術風格〉,《重慶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42-48。
姚 靜:〈論柳宗元的「以詩為文」——以《永州八記》為中心〉,《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2004年11月,頁634-641。
查金萍:〈試論宋人對韓愈「以文為戲」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1卷1期,2007年3月,頁59-65。
韋金滿:〈略論柳宗元「永州八記」的修辭技巧〉,《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13-158。
徐正英:〈從柳宗元、歐陽脩的山水遊記看其審美趣味的差異〉,《殷都學刊》,1987年第四期,未著出版年月,頁48-52。
高 瑩:〈歐陽脩亭臺記的遊記特色—兼與柳宗元比較〉,《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頁26-30。
馬茂軍:〈廬陵學與六一風神〉,《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84-86。
莫道才:〈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徵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1997年6月,頁72-77。
崔際銀:〈始於篤學 終乎變新——略論歐陽脩對韓愈的繼承與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75-78。
陳建華:〈試論歐陽脩的記體文〉,《韶關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5-62。
張介凡、陳新偉:〈論韓柳古文創作中的「破體為文」現象〉,《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87-89。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 2期,1994年2月,頁73-111。
張高評:〈古典散文的主題和技巧──以唐宋古文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第18卷第9期,2003年2月,頁44-51。
張高評:〈破體與創造性思維──宋代文體學之新詮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20-31。
曾棗莊:〈論宋人破體為記〉,《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58-68。
湯安邦:〈六一風神──論歐陽脩的散文風格〉,《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72-74。
黃一權:〈「六一風神」稱謂的來源及其闡釋〉,《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35-39。
黃美鈴:〈歐陽脩和北宋以文為詩詩風的形成〉,《中華學苑》第49期,1997年1月,頁141-174。
黃振民:〈論以「序」名篇之古文〉,《教學與研究》,第10期,1988年6月,頁1-29。
黃韻靜、方怡哲:〈歐陽脩跋文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9年3月,頁69-103。
黃韻靜:〈歐陽脩書序文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報》,創刊號,2009年6月,頁1-18。
黃麗月:〈試論「以賦為文」──以歐陽脩諸「記」為例〉,《語文學報》,第 9期,2002年12月,頁135-162。
黃麗月:〈北宋「以賦為文」研究──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為例〉,《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頁1-33。
黃麗月:〈從篇章結構看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現象〉,《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頁231-277。
黃寶炬:〈韓愈散文的遊戲質素〉,《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10期,2007年7月,頁131-160。
曾金承:〈宋代的韓詩接受──從「以文為詩」到「以道入詩」為觀察進路〉,《文學新鑰》,第9期,2009年6月,頁173-210。
曾守仁:〈「以文為詩」說檢討:接受、記憶與歷史〉,《中極學刊》,第2期,2002年12月,頁53-67。
葉國良:〈韓愈冢墓碑誌文與前人之異同及其對後世之影響〉,收入氏著《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頁47-99。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頁163-184。
葛曉音:〈論唐代的古文革新與儒道演變的關係〉,收入氏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頁156-179。
葛曉音:〈古文成於韓柳的標誌〉,收入氏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頁180-193。
楊景龍:〈試論「以詩為文」〉,《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24-28。
楊慶存:〈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54-168。
熊禮匯〈杜甫散文創作傾向論——兼論杜甫以詩為文說〉,《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3-25。
熊禮匯:〈歐陽脩對韓愈古文藝術傳統的接受和超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28-35。
趙鴻中:〈論歐陽脩「事信言文」的理論與實踐〉,《國文天地》,第24卷第1期,2008年6月,頁17-22。
劉少雄:〈歐陽脩雜記文的思想內涵與表現特色〉,《中國文學研究》,第一輯,1987年5月,頁139-154。
劉正忠:〈韓愈贈序散文的藝術〉,《大陸雜誌》,第90卷第6期,1995年6月,頁10-16。
劉 汾:〈以詩為文 以情動人——論李白散文的獨特個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95-108。
劉 洋:〈淺談韓愈、歐陽脩散文風格的差異〉,《集寧師專學報》,第2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4-7。
劉德清:〈論歐陽脩的散文〉,《吉安師專學報》,1995年11月,頁41-48。
劉靜貞:〈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57-76。
歐陽光宗:〈論歐陽脩小品雜記的藝術特色〉,第13卷第2期,2001年6月,頁46-50。
蔣 駿:〈尊體與破體——略論韓愈的詩與文〉,《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59-63。
錢 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新亞學報》,三卷一期,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1月,頁46-69。
鍾小燕:〈柳宗元與歐陽脩山水記比較〉,《文史哲》,1986年第03期,未著出版年月,頁12-21。
薛幼萍:〈略論韓愈和歐陽脩祭文之異同〉,《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0卷第8期,2009年8月,頁1-5。
謝佩芬:〈歐陽脩書牘探論〉,《紀念歐陽脩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頁271-305。
謝敏玲:〈歐陽脩擬韓愈三篇古文作品試探〉,《花蓮師院學報》,18期,2004年4月,頁25-38。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羅聯添:〈論韓愈古文幾個問題〉,《漢學研究》,第9卷2期,1991年12月,頁290。
嚴 杰:〈歐陽脩詩歌創作階段論〉,《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未著出版年月,頁69-77。
顧易生:〈試談韓愈的尚奇及韓文與辭賦的關係──談韓愈散文札記〉,《文學遺產增刊》,第10輯,1962年7月,頁66-72。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江正誠:《歐陽脩的生平及其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
朴俊秀:《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李純瑀:《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李慕如:《歐陽脩古文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月。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杜麗萍:《韓愈歐陽脩碑誌文比較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祁立峰:《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吳政翰:《歐陽脩詞的六一風神》,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6月。
高光敏:《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許秋碧:《歐陽脩著述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陳玉蓉:《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冠瑋:《歐陽脩與蘇軾「記」體文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脩的學術思想》,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敏華:《李白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張 虹:《歐陽脩記體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瑞麟:《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10年6月。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黃美鈴:《宋詩的形成──以歐、梅、蘇為探究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
黃雪嬌:《浮槎山水:歐陽脩遊記析論》,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05年6月。
黃寶炬:《韓愈「以文為戲」散文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6月。
楊子儀:《歐陽脩建物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楊長英:《歐陽脩記體散文研究》,甘肅: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蒲彥光:《韓愈贈序文類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趙鴻中:《歐陽脩序跋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劉婷蕙:《韓愈散文通變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歐陽美慧:《歐陽脩詩文理論及實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佩芬:《歐陽脩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魏樹煌:《歐陽脩晚期作品之心境取向──以詩、賦、奏議文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蘇怡如:《魏至西晉賦之「詩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