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治道合一的危機:呂留良《四書講義》對清初儒學的衝擊
The Impact of Lu Liou-liang’s Handouts of the Four Books ("Shisu jiangyi") toward the Zhu-zi Study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作者 劉欣韋
貢獻者 陳逢源
劉欣韋
關鍵詞 呂留良
曾靜案
四書講義
朱子學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十月-2014 13:41:19 (UTC+8)
摘要   本文以「治道合一的危機」為主要切入點,試圖重新開發呂留良思想在清初的地位與重要性。所謂「治道合一」,指的是清朝統治初期,康熙所帶出的治統與道統合一的現象,而危機的呈現,則來自於雍正時期,由呂留良思想與其著作《四書講義》間接引發的曾靜案,以「華夷論」與「正統論」所帶出的清廷統治合法性的問題,以及其後牽連而出的種種政治與學術的問題。
  為了恰當地回應此問題,本文首先梳理呂留良的儒學思想與清初思想「由王反朱」的現象,了解清初朱子學復興下,以朱子學為官學的清廷與以「尊朱闢王」為主要思想核心的呂留良其實有著一致的理論走向,但呂氏思想卻在曾靜案後遭受到清廷的打擊,同樣的朱子學框架,其下卻呈現了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這樣的情況便導向了本文第三章的問題,即是探討《四書講義》、《大義覺迷錄》與《駁四書講義》三本著作的核心理論之間的差異。
  作為反對方的清廷,一方面透過《大義覺迷錄》申明其政權合法性,經由援引儒家思想,將南宋以來重視以血緣、種族為判準的正統論述,轉回以儒家道德為主的觀點,由此建立清朝的政權合法性,迴避滿清外族身分所帶來的疑義;而另一方面,則是在政權合法性之外,經由朱軾等人奉諭所做的《駁四書講義》將目光落在論述政權合法與否的根源思想:儒家思想之上,試圖架空同樣以朱子學為尊的《四書講義》,藉由引入理學式的性命辯駁,將呂留良的朱子學推到異端的一方。
  《駁四書講義》在理學的大框架下,與《四書講義》進行心性問題的辯駁,這個看似純為儒學內部理論爭議的現象,卻因為《駁四書講義》身兼學術與政治的特殊性質而引人注意,這也便是第四章所關心的問題:《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之間,其實反映了清代官方在「治道合一」的前提下,綰合政治與學術的策略。
  而透過追問《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意義,本文看到了在治統與道統的緊張關係下所產生的「危機」,在此危機中,《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兩者的理論差異便象徵了「治道合一」的內在緊張,而呂留良《四書講義》的意義,便是在清廷以治統合併道統的統治策略下,仍然高舉著朱子學中的道統精神,保有儒學批判意義的重要作品。
參考文獻 (一)呂留良與曾靜案相關資料

[清]呂留良:《呂晚邨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第六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7年 
[清]呂留良:《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彙編:《四庫禁燬書叢刊‧經部一》,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呂留良著,徐正等點校:《吕留良詩文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世宗胤禛:《大義覺迷錄》,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彙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二十二》,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雍正內府刻本
[清]朱軾等:《駁呂留良四書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第3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二)古籍文獻(按經史子集排列):

經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洪葉出版社,199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何晏集解,[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朱彞尊:《經義考》,台北市:中華書局,197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清]江藩:《經義解》,台北市:廣文書局,197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市:聯經出版,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源流出版社,1982年

經部四書類:

[漢]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論孟精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張栻著,鄧洪波校點:《南軒先生論語解》,收於《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年
〔宋〕張栻著,鄧洪波點校:《南軒先生孟子說》,收於《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年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2005年
[明]胡廣等撰:《四書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顧憲成:《四書講義》,《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台北市:中央文物,1953年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王夫之:《四書箋解》,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王夫之:《四書稗疏》,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毛奇齡著,張文彬等輯:《四書改錯》,嘉慶十六年重刊本
[清]毛奇齡:《四書賸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大學證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著,彭忠德等校注:《松陽講義》,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13年
〔清〕顏元撰,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四書正誤》,收於《顏元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清]閻若璩:《四書證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喇沙里,陳廷敬等奉敕撰:《日講四書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8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讀論語劄記》,收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台北市:文友出版社,1972年 
[清]楊名時:《四書劄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5月
〔清〕戴震:《中庸補注》,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34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市:史學出版社,1975年
〔清〕劉台拱:《論語駢枝》,收於嚴一萍選輯:《劉端臨先生遺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焦循:《論語通釋》,《續修四庫全書》第15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宋翔鳳:《論語說義》,《續修四庫全書》第15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82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 
[漢]范曄:《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3年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92年 
[清]張廷玉等敕修:《明史》,台北市:中華書局,1971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纂:《皇朝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6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宋]朱熹著,張伯行訂:《伊洛淵源錄》,《百部叢書集成》第72-74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市:正中書局,1954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市:世界書局,196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市:世界書局,1979年 
[清]江藩著,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清]江藩:《宋學淵源錄》,台北市: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唐鑒:《清學案小識》,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桂文燦:《經學博采錄》,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市:明文書局,1970年
[清]王先謙纂修:《十二朝東華錄(雍正朝)》,台北市:大東書局,1968年
黃鴻壽:《清史記事本末》,《續修四庫全書》第39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市:中華書局,196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徐世昌著,陳祖武點校:《清儒學案》,石家莊市:河北人民,2008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市:齊魯書社,1985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6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清代文字獄檔(增訂本)》,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7年

子部與集部: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年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79年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北市:漢京文化,1983年 
[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721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呂祖謙輯;張京華集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宋]黃榦:《勉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88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市: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呂坤:《呻吟語正宗》,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7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發行,2003年
[清]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市:里仁,1987年
[清]張履祥著,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清]陸世儀著,[清]張伯行編:《思辨錄輯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炎武著,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硏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2011年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弘:《山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清]李顒:《李二曲先生全集》,台北市:華文出版社,1970年 
[清]湯斌:《湯斌集》,河南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陸隴其撰:《三魚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松陽鈔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5 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問學錄》,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671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熊賜履:《下學堂札記》,《續修四庫全書》第947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清聖祖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聖祖御纂,李光地等編校:《御纂性理精義》,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年 
[清]張伯行:《正誼堂全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李恕谷、顏習齋著:《顏李叢書》,台北市:廣文書局,1989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市:新興書局,1959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二)近人論著(按筆畫順序排列)

1.專書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市:華正出版社,1983年
中研院文哲所主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
卞僧慧:《呂留良年譜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 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台北市:黎明文化,2012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市:聯經出版,2003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市:聯經出版,2013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年 
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市:新華書店,1991 年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7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增訂本)》,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201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台北市:台大出版社,2009年 
何明穎:《晚明張楊園先生學術思想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 月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出版,1976年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台北市:河洛圖書,1976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民58 年8 月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論》,雲南市: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台北市:唐山出版,2004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潤強:《清代進士群體與學術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汪念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市:三聯書店,2008年
汪學群:《明代遺民思想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台北市:萬卷樓,2012年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俞國林:《天蓋遺民—呂留良傳》,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四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8年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容肇祖:《呂留良及其思想》,香港:崇文書局,1974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年 
徐宇宏:《大家精要—呂留良》,雲南市: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市:里仁出版,200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章炳麟:《檢論》,《中華古籍叢刊》第25 冊,台北市:大西洋圖書公司,1968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台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里仁出版,2006年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魚宏亮:《知識與救世:明清之際經世之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 年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市:新華書店,2004 年 
馮爾康:《雍正繼位之謎》,台北市:雲龍出版社,1991 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台北市:允晨文化,2013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市:允晨文化,1994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市:三聯書店,2011年 
楊菁:《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楊儒賓:《異端的意義》,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八冊,台北市:東大出版,2006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收於氏著:《錢穆全集》卷11-卷14,台北市:聯經出版,1988年
戴景賢:《明清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嚴倚帆:《祁承火業及澹生堂藏書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年12 月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錄》,台北市:時報出版,2002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enjamin Elman)著,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譯:《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enjamin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黃水嬰譯:《儒家的困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期刊論文

卞僧慧:〈關於呂留良的幾個問題的剖析〉,《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王汎森:〈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 4,1992年
王俊義:〈雍正對曾靜、呂留良案的「出奇料理」與呂留良研究-兼論文字獄對清代思想文化發展之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第2期
王鍾翰:〈康熙與理學〉,《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史曜菖:〈抗清者的「天下」-試析呂留良的天下觀〉,《暨南史學》,2011年第14號
史曜菖:〈單面的攻伐:試析朱軾斥駁下的呂留良─以《孟子.梁惠王(上)》為例〉,《史匯》,2008 年第12 期
朱修春:〈論清初四書學中的經世思想〉,《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吳光:〈論呂留良的思想文化成就及其歷史地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
李帆:〈李紱與陸王心學〉,《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李春光:〈論清朝統治者對漢文化的吸收及其社會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3期
李淑清:〈《呂氏宗譜》及呂留良後裔考略〉,《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3 年第2期
周明初:〈理學的二重性與乾隆帝對待理學的心態〉,《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1994年
周玲:〈從大義覺迷錄看雍正的民族思想〉,《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1,2006年
周積明:〈「四庫學」:歷史與思考〉,《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周積明:〈紀曉嵐與陸青來——兼談十八世紀經世思潮〉,《清史研究》,1993年第4期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漢宋之「不爭」與「相爭」——以《四庫全書總目》為觀察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7:2,1999年
胡忠良:〈雍正中期「江南案」透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袁建祿:〈明末遺民呂留良的民族思想〉,《浙江月刊》,12:12,1980年
高翔:〈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張天杰,肖永明:〈從張履祥、呂留良到陸隴其-清初「尊朱闢王」思潮中的一條主線〉,《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
張兵、張毓洲:〈清代文字獄的整體狀況與清人的載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5:6,2008年
張杰:〈《四庫全書》與文字獄〉,《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張昭軍:〈從復「義理之常」到言「義理之變」——清代今文經學家與程朱理學關係辨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許曾重:〈曾靜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禎統治全國的大政方針〉,《清史論叢》第五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年
陳居淵:〈清初的黃、呂之爭與浙東學術〉,《寧波黨校學報》,2004年第6期
陳峻嶺:〈希冀道統、治統之合膺─康熙玄燁獨尊程朱理學的文化選擇探賾〉,《滿族研究》,2001年第2 期
陳祖武:〈呂留良散論〉,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七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陳捷先:〈岳鍾琪與雍正朝曾靜張熙的文字獄案〉,《歷史月刊》,1988年第2 期
陳梧桐:〈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喬治忠,侯德仁:〈《清世祖實錄》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鬥爭〉,《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喻大華:〈清代文字獄新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 年第1 期
程寶華:〈張履祥和呂留良的學術交往與思想發展研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5:7,2009年
黃少卿:〈明清文字獄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滄州師專學報》,19:1,2003年
黃愛平:〈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楊向奎:〈論呂留良〉,《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
楊國楨,張和平:〈李光地與熙朝吏治〉,《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4,2000年
鄒建達,熊軍:〈清代觀風整俗使設置研究〉,《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劉志剛:〈康熙帝對明朝君臣的評論及其政治影響〉,《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
魯弓長:〈掘墓戮屍全族被害—漫談清初大儒呂晚村〉,《暢流》,63:8,1981年
盧華為:〈從布衣寒士到孔門聖賢──張履祥「由凡入聖」的塑造歷程〉,《清史研究》,2005年2月第1期
魏偉森:〈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1994年
欒洋,姜勝南:〈帝王眼中的華夷之分與君臣之倫:從大義覺迷錄看雍正的政治思想〉,《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1,2008年

3.學位論文

史曜菖:《棺蓋,論未定:清代呂留良(1629-1683)思想、形象的抗拒與接受》,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雨潔:《陸隴其《四書》學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秋香:《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台北市: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綺文:《呂留良的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張錫輝:《清代漢宋之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檢討》,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曾素貞:《顏元的四書學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詹宜穎:《陳澧漢宋調和論─經義的追求與回歸》,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潘志群:《清初統治的正當性問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雅菁:《呂留良及其民族思想與「尊朱闢王」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四)電子資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915101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劉欣韋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欣韋zh_TW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十月-2014 13:41:19 (UTC+8)-
dc.date.available 1-十月-2014 13:41: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十月-2014 13:41:1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151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1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101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治道合一的危機」為主要切入點,試圖重新開發呂留良思想在清初的地位與重要性。所謂「治道合一」,指的是清朝統治初期,康熙所帶出的治統與道統合一的現象,而危機的呈現,則來自於雍正時期,由呂留良思想與其著作《四書講義》間接引發的曾靜案,以「華夷論」與「正統論」所帶出的清廷統治合法性的問題,以及其後牽連而出的種種政治與學術的問題。
  為了恰當地回應此問題,本文首先梳理呂留良的儒學思想與清初思想「由王反朱」的現象,了解清初朱子學復興下,以朱子學為官學的清廷與以「尊朱闢王」為主要思想核心的呂留良其實有著一致的理論走向,但呂氏思想卻在曾靜案後遭受到清廷的打擊,同樣的朱子學框架,其下卻呈現了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這樣的情況便導向了本文第三章的問題,即是探討《四書講義》、《大義覺迷錄》與《駁四書講義》三本著作的核心理論之間的差異。
  作為反對方的清廷,一方面透過《大義覺迷錄》申明其政權合法性,經由援引儒家思想,將南宋以來重視以血緣、種族為判準的正統論述,轉回以儒家道德為主的觀點,由此建立清朝的政權合法性,迴避滿清外族身分所帶來的疑義;而另一方面,則是在政權合法性之外,經由朱軾等人奉諭所做的《駁四書講義》將目光落在論述政權合法與否的根源思想:儒家思想之上,試圖架空同樣以朱子學為尊的《四書講義》,藉由引入理學式的性命辯駁,將呂留良的朱子學推到異端的一方。
  《駁四書講義》在理學的大框架下,與《四書講義》進行心性問題的辯駁,這個看似純為儒學內部理論爭議的現象,卻因為《駁四書講義》身兼學術與政治的特殊性質而引人注意,這也便是第四章所關心的問題:《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之間,其實反映了清代官方在「治道合一」的前提下,綰合政治與學術的策略。
  而透過追問《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意義,本文看到了在治統與道統的緊張關係下所產生的「危機」,在此危機中,《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兩者的理論差異便象徵了「治道合一」的內在緊張,而呂留良《四書講義》的意義,便是在清廷以治統合併道統的統治策略下,仍然高舉著朱子學中的道統精神,保有儒學批判意義的重要作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前人研究回顧 10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6
第貳章、呂留良與清初朱子學狀況 31
第一節、明清之際「由王反朱」現象 33
第二節、呂留良的儒學圖譜想像 39
第三節、清初朱子學復興與儒學意義的重建 46
第四節、小結 51
第參章、正統與異端:呂留良《四書講義》及其爭論 53
第一節、 呂留良《四書講義》理論辨析 54
第二節、《大義覺迷錄》與「華夷問題」 83
第三節、《駁四書講義》的思想內涵與辯駁特色 88
第四節、小結 96
第肆章、差異及其意義:《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分歧 99
第一節、心性問題與四書傳統 99
第二節、清廷尊朱現象與康熙朝「理學真偽論」的意義 109
第三節、曾靜案的兩種處置 119
第四節、小結 124
第伍章、結語 127
參考書目 131
zh_TW
dc.format.extent 27656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呂留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曾靜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書講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朱子學zh_TW
dc.title (題名) 治道合一的危機:呂留良《四書講義》對清初儒學的衝擊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of Lu Liou-liang’s Handouts of the Four Books ("Shisu jiangyi") toward the Zhu-zi Study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呂留良與曾靜案相關資料

[清]呂留良:《呂晚邨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第六冊,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7年 
[清]呂留良:《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彙編:《四庫禁燬書叢刊‧經部一》,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呂留良著,徐正等點校:《吕留良詩文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世宗胤禛:《大義覺迷錄》,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彙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二十二》,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雍正內府刻本
[清]朱軾等:《駁呂留良四書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編委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第3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二)古籍文獻(按經史子集排列):

經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市:洪葉出版社,199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何晏集解,[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朱彞尊:《經義考》,台北市:中華書局,197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清]江藩:《經義解》,台北市:廣文書局,197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市:聯經出版,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源流出版社,1982年

經部四書類:

[漢]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論孟精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張栻著,鄧洪波校點:《南軒先生論語解》,收於《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年
〔宋〕張栻著,鄧洪波點校:《南軒先生孟子說》,收於《張栻集》,長沙市:岳麓書社,2009年
〔宋〕真德秀:《四書集編》,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2005年
[明]胡廣等撰:《四書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顧憲成:《四書講義》,《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孫奇逢:《四書近指》,台北市:中央文物,1953年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王夫之:《四書箋解》,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王夫之:《四書稗疏》,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清]毛奇齡著,張文彬等輯:《四書改錯》,嘉慶十六年重刊本
[清]毛奇齡:《四書賸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大學證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著,彭忠德等校注:《松陽講義》,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13年
〔清〕顏元撰,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四書正誤》,收於《顏元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 
[清]閻若璩:《四書證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喇沙里,陳廷敬等奉敕撰:《日講四書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8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讀論語劄記》,收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台北市:文友出版社,1972年 
[清]楊名時:《四書劄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5月
〔清〕戴震:《中庸補注》,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34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市:史學出版社,1975年
〔清〕劉台拱:《論語駢枝》,收於嚴一萍選輯:《劉端臨先生遺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焦循:《論語通釋》,《續修四庫全書》第15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宋翔鳳:《論語說義》,《續修四庫全書》第15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史部: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82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 
[漢]范曄:《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3年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92年 
[清]張廷玉等敕修:《明史》,台北市:中華書局,1971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纂:《皇朝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2、636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勅撰,《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1964年
[宋]朱熹著,張伯行訂:《伊洛淵源錄》,《百部叢書集成》第72-74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市:正中書局,1954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市:世界書局,196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市:世界書局,1979年 
[清]江藩著,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清]江藩:《宋學淵源錄》,台北市: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唐鑒:《清學案小識》,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桂文燦:《經學博采錄》,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市:明文書局,1970年
[清]王先謙纂修:《十二朝東華錄(雍正朝)》,台北市:大東書局,1968年
黃鴻壽:《清史記事本末》,《續修四庫全書》第39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 
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市:中華書局,196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徐世昌著,陳祖武點校:《清儒學案》,石家莊市:河北人民,2008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市:齊魯書社,1985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6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清代文字獄檔(增訂本)》,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7年

子部與集部: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68年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79年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北市:漢京文化,1983年 
[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721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呂祖謙輯;張京華集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宋]黃榦:《勉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88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市: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呂坤:《呻吟語正宗》,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7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發行,2003年
[清]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台北市:里仁,1987年
[清]張履祥著,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清]陸世儀著,[清]張伯行編:《思辨錄輯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炎武著,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硏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2011年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弘:《山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清]李顒:《李二曲先生全集》,台北市:華文出版社,1970年 
[清]湯斌:《湯斌集》,河南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陸隴其撰:《三魚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松陽鈔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5 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陸隴其:《問學錄》,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671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熊賜履:《下學堂札記》,《續修四庫全書》第947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清聖祖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聖祖御纂,李光地等編校:《御纂性理精義》,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年 
[清]張伯行:《正誼堂全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李恕谷、顏習齋著:《顏李叢書》,台北市:廣文書局,1989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市:新興書局,1959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二)近人論著(按筆畫順序排列)

1.專書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市:華正出版社,1983年
中研院文哲所主編:《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
卞僧慧:《呂留良年譜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 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台北市:黎明文化,2012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市:聯經出版,2003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市:聯經出版,2013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年 
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市:新華書店,1991 年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7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增訂本)》,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201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台北市:台大出版社,2009年 
何明穎:《晚明張楊園先生學術思想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 月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出版,1976年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台北市:河洛圖書,1976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民58 年8 月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論》,雲南市: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紀祥:《道學與儒林》,台北市:唐山出版,2004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潤強:《清代進士群體與學術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汪念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市:三聯書店,2008年
汪學群:《明代遺民思想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周予同著,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台北市:萬卷樓,2012年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俞國林:《天蓋遺民—呂留良傳》,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四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8年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容肇祖:《呂留良及其思想》,香港:崇文書局,1974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年 
徐宇宏:《大家精要—呂留良》,雲南市: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市:里仁出版,2006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章炳麟:《檢論》,《中華古籍叢刊》第25 冊,台北市:大西洋圖書公司,1968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台北市:聯經出版,2012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里仁出版,2006年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台北市: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魚宏亮:《知識與救世:明清之際經世之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彭林主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市: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 年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市:新華書店,2004 年 
馮爾康:《雍正繼位之謎》,台北市:雲龍出版社,1991 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台北市:允晨文化,2013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市:允晨文化,1994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市:三聯書店,2011年 
楊菁:《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楊儒賓:《異端的意義》,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八冊,台北市:東大出版,2006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收於氏著:《錢穆全集》卷11-卷14,台北市:聯經出版,1988年
戴景賢:《明清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嚴倚帆:《祁承火業及澹生堂藏書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年12 月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錄》,台北市:時報出版,2002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enjamin Elman)著,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譯:《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enjamin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黃水嬰譯:《儒家的困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期刊論文

卞僧慧:〈關於呂留良的幾個問題的剖析〉,《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王汎森:〈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 4,1992年
王俊義:〈雍正對曾靜、呂留良案的「出奇料理」與呂留良研究-兼論文字獄對清代思想文化發展之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第2期
王鍾翰:〈康熙與理學〉,《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史曜菖:〈抗清者的「天下」-試析呂留良的天下觀〉,《暨南史學》,2011年第14號
史曜菖:〈單面的攻伐:試析朱軾斥駁下的呂留良─以《孟子.梁惠王(上)》為例〉,《史匯》,2008 年第12 期
朱修春:〈論清初四書學中的經世思想〉,《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吳光:〈論呂留良的思想文化成就及其歷史地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3期
李帆:〈李紱與陸王心學〉,《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李春光:〈論清朝統治者對漢文化的吸收及其社會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3期
李淑清:〈《呂氏宗譜》及呂留良後裔考略〉,《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3 年第2期
周明初:〈理學的二重性與乾隆帝對待理學的心態〉,《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1994年
周玲:〈從大義覺迷錄看雍正的民族思想〉,《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1,2006年
周積明:〈「四庫學」:歷史與思考〉,《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周積明:〈紀曉嵐與陸青來——兼談十八世紀經世思潮〉,《清史研究》,1993年第4期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漢宋之「不爭」與「相爭」——以《四庫全書總目》為觀察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7:2,1999年
胡忠良:〈雍正中期「江南案」透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袁建祿:〈明末遺民呂留良的民族思想〉,《浙江月刊》,12:12,1980年
高翔:〈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張天杰,肖永明:〈從張履祥、呂留良到陸隴其-清初「尊朱闢王」思潮中的一條主線〉,《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
張兵、張毓洲:〈清代文字獄的整體狀況與清人的載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5:6,2008年
張杰:〈《四庫全書》與文字獄〉,《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張昭軍:〈從復「義理之常」到言「義理之變」——清代今文經學家與程朱理學關係辨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許曾重:〈曾靜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禎統治全國的大政方針〉,《清史論叢》第五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年
陳居淵:〈清初的黃、呂之爭與浙東學術〉,《寧波黨校學報》,2004年第6期
陳峻嶺:〈希冀道統、治統之合膺─康熙玄燁獨尊程朱理學的文化選擇探賾〉,《滿族研究》,2001年第2 期
陳祖武:〈呂留良散論〉,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七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陳捷先:〈岳鍾琪與雍正朝曾靜張熙的文字獄案〉,《歷史月刊》,1988年第2 期
陳梧桐:〈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喬治忠,侯德仁:〈《清世祖實錄》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鬥爭〉,《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喻大華:〈清代文字獄新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 年第1 期
程寶華:〈張履祥和呂留良的學術交往與思想發展研究〉,《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5:7,2009年
黃少卿:〈明清文字獄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滄州師專學報》,19:1,2003年
黃愛平:〈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楊向奎:〈論呂留良〉,《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
楊國楨,張和平:〈李光地與熙朝吏治〉,《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4,2000年
鄒建達,熊軍:〈清代觀風整俗使設置研究〉,《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劉志剛:〈康熙帝對明朝君臣的評論及其政治影響〉,《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
魯弓長:〈掘墓戮屍全族被害—漫談清初大儒呂晚村〉,《暢流》,63:8,1981年
盧華為:〈從布衣寒士到孔門聖賢──張履祥「由凡入聖」的塑造歷程〉,《清史研究》,2005年2月第1期
魏偉森:〈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1994年
欒洋,姜勝南:〈帝王眼中的華夷之分與君臣之倫:從大義覺迷錄看雍正的政治思想〉,《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1,2008年

3.學位論文

史曜菖:《棺蓋,論未定:清代呂留良(1629-1683)思想、形象的抗拒與接受》,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雨潔:《陸隴其《四書》學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秋香:《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台北市: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綺文:《呂留良的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張錫輝:《清代漢宋之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檢討》,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曾素貞:《顏元的四書學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詹宜穎:《陳澧漢宋調和論─經義的追求與回歸》,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潘志群:《清初統治的正當性問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雅菁:《呂留良及其民族思想與「尊朱闢王」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四)電子資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