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虛擬購物平台app行銷功能分析
The analysis of marketing function - A case study of online shopping apps in Taiwan
作者 葉曉芳
Yeh, Hsiao Fang
貢獻者 鄭自隆
葉曉芳
Yeh, Hsiao Fang
關鍵詞 虛擬購物平台
組織性
行銷功能
內容分析法
行動應用程式
行銷公關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05:37 (UTC+8)
摘要   隨著時代的推進,企業使用網路媒體與大眾溝通時不再僅使用官方網站做為單一溝通途徑,更開始運用其他網路媒體工具來達成溝通與行銷功能之目的;而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企業開始推出官方app與目標群眾溝通。本研究參考孫秀蕙(2004)之研究架構,探討組織性因素對於虛擬購物平台建置app以及對app內容之影響,研究目的主要欲了解虛擬購物平台的組織性因素如何影響其推出之app的內容呈現及其對應之行銷功能。
  研究以各企業網站內容評估指標為基礎並針對app內容特性修正,將app內容構面分為「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資訊性」、「互動性」、「娛樂性」、「再訪誘因」等五大構面,另加入「行銷功能」一獨立構面檢視app具備之行銷功能的樣貌,採用內容分析法做研究以了解組織性因素對app內容及其行銷功能之影響。
  透過分析111個虛擬購物平台app,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小規模企業推出之app內容整體呈現與完整度更勝大企業;
二、擁有的網路購物通路越多,app整體呈現與內容完整度越佳;
三、專賣店app之內容整體呈現與完整度優於一般綜合性賣場;
四、App整體內容之互動性和娛樂性的缺乏;
五、app功能與介面親近性、資訊性和再訪誘因的完整程度高低對行銷公關功能的影響較顯著;
六、app互動性及娛樂性的優劣對於行銷功能較無影響;
七、行銷功能著重短期商品促銷,較忽略企業關係經營或形象塑造。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lba, J, Lynch, J., Weitz, B., et al. (1997). 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38-53.
Bellman, S., Potter, R.F., Treleaven-Hassard, S., Robinson, J.A. , and Varan, D. (2011) . The effectiveness of branded mobile phone app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5 (4). pp. 191-200.
Bellman, S., Schweda, A., & Varan, D. (2009). A comparison of thre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ad format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10(1), 14-34.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Bortree, D. S., & Seltzer, T. (2009). Dialogic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dvocacy groups’ Facebook profi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3), 317-319.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8).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210-230.
Dern, D.(1997) Using the internet as the PR tool. Communications News, 34-28.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article 1.
Esrock, S. L., & Leichty, G. B. (2000).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e web pages: Publics and func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3), 327-344.
Friedrich, R., Gröne, F., Hölbling, K., & Peterson, M. (2009). The March of Mobile Marketing: New Chances for Consumer Compani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Mobile Operato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9(1), 54-61.
Hill, L. N., & White, C. (2000).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communications tool.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1):31-51.
Himmelsbach, T. (2012). A Survey on Today`s Smartphone Usage, GRIN Verlag.
Holtz, S.(2002). Public Relations on the Net: Winning Strategies to Inform and Influence the Media,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nd Mor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Kent, M. L. & Taylor, M.(1998). 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World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4(3):321-334.
Kent, M. L. & Taylor, M.(2003). Maximizing media relations: A Web site checklist.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48(1):14-18.
Kerlinger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Fort Worth, TX: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ietzmann, J. H., Hermkens, K., McCarthy, I. P., & Silvestre, B. S. (2011). 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Laudon, K.C. & Traver, C.G. (2002). E-commerce: Business, Technology, Society, U.S.: Pearson Education.
Middleberg, D. (2001). Winning PR in the Wired World: Powerful Communications Strategies for Noisy Digital Space. New York: McGrew-Hill.
Newhagen, J. E. and S.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4-13.
Nielsen P. & Fjuk A. (2010). The Reality beyond the Hype: Mobile Internet is Primarily an Extension of PC-Based Interne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6(5):375-382.
Park, H.,& Reber, B. H. (2008).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the use of web sites: How fortune 500 corporations use their web site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4): 409-411.
Rayport, J. and Jaworski, B. (2001). Introduction to E-Commerce, Boston: McGraw-Hill/Irwin.
Reber, B. H.,& Kim, J. K. (2006). How activist groups use websites in media relations: Evaluating online press room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8(4): 313-333.
Safko, Lo and David K. Brake (2009), The Social Media Bible: Tactics, Tools &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White, C. & Raman, N. (1999).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public relations medium: The use of research,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in web site development.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5(4):405-419.

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13.05.15)。《二○一二年1000大企業大調查》,天下雜誌522期。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第二版,台北:幼獅。
王占魁(2009)。《智慧型手機網路使用意願及相關因素探討》。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市。
任永貞(2001)。《企業網站首頁之公共關係目標公眾、企業形象與功能分析研究----以國內前五百大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文忠(2006)。《網路購物服務品質、滿意度與信任度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台北市。
汪玉輝(2010)。〈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今傳媒》,8:77-79。
呂沐勳(2007)。《企業網路公共關係策略、工具、效益之關聯性研究-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吳苑如(2001)。《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新竹市。
吳懋嫻(2013)。《Facebook企業粉絲頁之危機溝通效果:探討人性化語調、危機情境與危機回應策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邱淑華(2005)。《網路公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侯鈞元(2008)。<從使用需求觀點剖析智慧型手機設計趨勢>,IEK產業情報網。
孫秀蕙(1997)。〈網際網路與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的思考〉,《廣告學研究》,第九集,頁159-181。
孫秀蕙(2000)。〈網路時代的企業公關—格魯尼模式的理論性重構〉,《廣告學研究》,第十五集,頁1-25。
孫秀蕙(2003)。〈建立企業網頁公關效果評估指標—以2002年台灣五百大服務業為例〉,《廣告學研究》,第二十一集,頁1-25。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電子商務研究所(2005),《2005年國內墊子商務經營現況及發展趨勢分析》,台北市。
戚栩僊(2010)。<社群網站使用與社群媒體行銷使用者反應—以《Facebook》廣告與虛擬品牌社群為例>。「2010數位創世紀—【e世代與資訊科技】學術實務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立圖書館。
莊宜軒(2012)。《企業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策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陳怡利(2004)。《企業網路公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陳禹廷(2009)。《企業網站表現對毒奶粉危機溝通需求之影響:組織–公眾關係之中介效果檢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郭馨棻(2013)。《結合行動與社交─從智慧型手機看年輕世代社交溝通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葉育瑋(2011)。《台灣前五百大服務業企業網站之公關效果評估指標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楊銀濤(2009)。《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趨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鄭自隆(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鄭自隆(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文化。
鄭阿雪(2002)。《網路公共關係運作機制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蔡美瑛編譯(2002),《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This Realities of Public Relations)》,Newsom Doug、Turk Judy VanSiykey、Kruckeberg Dean原著。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鍾采霏(2013)。《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之商業模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市。
魏皓瑜(2012)。《由品牌互動與品牌延伸的角度探討品牌行動應用程式對品牌態度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蘇芳儀(2004)。〈當紅炸子機─行動電話的發展〉,《科學發展》,378,69-73。

網路部分
Burson-Marsteller (2010.02.23). Burson-Marsteller Fortune Global 100 Social Media Study. Retrieved August 11, 2012, from http://www.burson-marsteller.com/Innovation_and_insights/blogs_and_podcasts/BM_Blog/Lists/Posts/Post.aspx?ID=160
Burson-Marsteller (2011.02.15). 2011 Fortune Global 100 Social Media Study. Retrieved August 11, 2012, from http://www.burson-marsteller.com/Innovation_and_insights/blogs_and_podcasts/BM_Blog/Lists/Posts/Post.aspx?ID=254
eMarketer (2010). Consumers Force Retailers to Adopt Social Strategy. Retrieved August 15, 2012, from http://www.emarketer.com/Article.aspx?R=1007944.
Flurry,http://www.flurry.com/
Gartner IT Glossary From http://www.gartner.com/it-glossary/smartphone/
IDC From htpp://www.idc.com/
Nielsen(2009),Global Faces and Networked Places- A Nielsen report on Social Networking’s New Global Footprint. http://www.nielsen.com/content/dam/corporate/us/en/newswire/uploads/2009/03/nielsen_globalfaces_mar09.pdf
Razorfish(2009). 2009 Razorfish Digital Brand Experience Study. Retrieved July 15, 2012, from http://feed.razorfish.com/feed09/the-data/
吳明宜(2010),調查:社交網站雖然夯,中小企業仍偏好傳統網站行銷,取自網路資訊雜誌。 http://news.networkmagazine.com.tw/classification/web/2010/11/12/21344/
胡秀珠(2012),55%業者一年內推出App服務,取自創新發現誌第48期 http://ideas.org.tw/magazine_article.php?f=829
徐毓莉(2013),台灣智慧手機 三星27%最多,取自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25/34793187/ 
張帆(2013),Gartner:企業網站為最重要營銷載體 超社交網絡,取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314/KH6OXJOYP2SZU.shtml
資策會FIND (2012),2011臺灣行動行銷媒體工具效益分析調查報告,Retrieved 2012/1/31, from http://books.find.org.tw/newbook_disp.asp?book_id=188
資策會FIND(2013),2012年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57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11),台灣數位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報告。http://micdlife.blogspot.tw/2011/12/vs.html
鄭緯筌(2013),IDC:2013年第一季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螢幕五吋以上機型高達24%,取自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82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100452004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2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曉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h, Hsiao F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曉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h, Hsiao F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Nov-2014 10:05:37 (UTC+8)-
dc.date.available 3-Nov-2014 10:05:3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05:3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452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9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告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4520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時代的推進,企業使用網路媒體與大眾溝通時不再僅使用官方網站做為單一溝通途徑,更開始運用其他網路媒體工具來達成溝通與行銷功能之目的;而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企業開始推出官方app與目標群眾溝通。本研究參考孫秀蕙(2004)之研究架構,探討組織性因素對於虛擬購物平台建置app以及對app內容之影響,研究目的主要欲了解虛擬購物平台的組織性因素如何影響其推出之app的內容呈現及其對應之行銷功能。
  研究以各企業網站內容評估指標為基礎並針對app內容特性修正,將app內容構面分為「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資訊性」、「互動性」、「娛樂性」、「再訪誘因」等五大構面,另加入「行銷功能」一獨立構面檢視app具備之行銷功能的樣貌,採用內容分析法做研究以了解組織性因素對app內容及其行銷功能之影響。
  透過分析111個虛擬購物平台app,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小規模企業推出之app內容整體呈現與完整度更勝大企業;
二、擁有的網路購物通路越多,app整體呈現與內容完整度越佳;
三、專賣店app之內容整體呈現與完整度優於一般綜合性賣場;
四、App整體內容之互動性和娛樂性的缺乏;
五、app功能與介面親近性、資訊性和再訪誘因的完整程度高低對行銷公關功能的影響較顯著;
六、app互動性及娛樂性的優劣對於行銷功能較無影響;
七、行銷功能著重短期商品促銷,較忽略企業關係經營或形象塑造。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智慧型手機及行動應用程式(apps)應用現況 4
第三節 虛擬購物平台 11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企業行銷新媒體相關運用 15
第二節 新媒體工具相關指標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問題 35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36
第三節 類目建構 3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7
第一節 組織性因素對App類型、內容之影響 47
第二節 App類型、內容對行銷功能之影響 70
第三節 組織性因素對行銷功能之影響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9
參考文獻 91
英文部分 91
中文部分 93
網路部分 95
附錄 97
附錄一:虛擬購物平台app類型、內容及行銷功能評估指標編碼表 97
附錄二:虛擬購物平台app類型、內容及行銷功能評估指標編碼手冊 101
附錄三:虛擬購物平台app樣本列表 108

圖目錄
圖1.2.1 2012年第二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品牌市佔率 7
圖1.2.2 2012年第一季~2013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系統市佔率 8
圖1.2.3 2012年第一季~2013年第一季台灣智慧型手機系統市佔率 9
圖3.1.1 研究問題架構 36
圖3.2.1 「Google Play」App版首頁 38
圖5.1.1 組織性因素影響虛擬購物平台app型態及其行銷公關功能之過程 86

表目錄
表1.1.1 2006-2012年我國經常上網人口及上網普及率變化情形 1
表1.2.1 台灣智慧型手機品牌市占率 7
表1.2.2 Android、iOS、Windows Phone行動應用程式商店介紹 11
表2.2.1 Reber & Kim(2006)及Park & Reber(2008)研究新增之分析指標 25
表2.2.2 國內網站公共關係效果評估指標相關研究 28
表2.2.3 常見社群媒體分類 29
表2.2.4 本研究分析構面及分析類目 33
表3.3.1 企業app基本資料 39
表3.3.2 app功能與介面親近性構面分析指標 40
表3.3.3 資訊性構面分析指標 40
表3.3.4 互動性評估構面 41
表3.3.5 娛樂性構面指標 41
表3.3.6 再訪誘因構面分析指標 42
表3.3.7 公關功能類型與意涵 42
表3.3.8 行銷公關功能構面分析指標 43
表3.4.1 編碼員各類目之相互同意度及信度 45
表4.1.1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47
表4.1.2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資訊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48
表4.1.3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互動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49
表4.1.4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娛樂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0
表4.1.5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再訪誘因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1
表4.1.6 各構面整體呈現分數平均 51
表4.1.7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各構面整體呈現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2
表4.1.8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2
表4.1.9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資訊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3
表4.1.10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互動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4
表4.1.11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娛樂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5
表4.1.12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再訪誘因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6
表4.1.13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各構面整體呈現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6
表4.1.14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7
表4.1.15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資訊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8
表4.1.16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互動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9
表4.1.17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娛樂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59
表4.1.18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再訪誘因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0
表4.1.19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各構面整體呈現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1
表4.1.20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2
表4.1.21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資訊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2
表4.1.22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互動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63
表4.1.23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娛樂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4
表4.1.24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再訪誘因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5
表4.1.25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各構面整體呈現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5
表4.1.26 販售商品類型與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6
表4.1.27 販售商品類型與資訊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7
表4.1.28 販售商品類型與互動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8
表4.1.29 販售商品類型與娛樂性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9
表4.1.30 販售商品類型與再訪誘因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69
表4.1.31 販售商品類型與各構面整體呈現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0
表4.2.1 App功能及介面親近性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1
表4.2.2 資訊性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2
表4.2.3 互動性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3
表4.2.4 娛樂性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4
表4.2.5 再訪誘因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5
表4.3.1 虛擬/實體通路分布情形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7
表4.3.2 網路購物通路數量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8
表4.3.3 650大服務業排名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79
表4.3.4 100大網路人氣賣家排名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80
表4.3.5 販售商品類型與行銷功能子項目次數分配及卡方檢驗 81
表5.1.1 各類型企業之app內容及功能規劃建議 88
zh_TW
dc.format.extent 27909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2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虛擬購物平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組織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銷功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容分析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應用程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銷公關zh_TW
dc.title (題名) 虛擬購物平台app行銷功能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analysis of marketing function - A case study of online shopping apps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Alba, J, Lynch, J., Weitz, B., et al. (1997). Interactive Home Shopping: Consumer Retailer, and Manufactur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1,38-53.
Bellman, S., Potter, R.F., Treleaven-Hassard, S., Robinson, J.A. , and Varan, D. (2011) . The effectiveness of branded mobile phone app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5 (4). pp. 191-200.
Bellman, S., Schweda, A., & Varan, D. (2009). A comparison of thre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ad format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10(1), 14-34.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Bortree, D. S., & Seltzer, T. (2009). Dialogic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dvocacy groups’ Facebook profi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3), 317-319.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8).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210-230.
Dern, D.(1997) Using the internet as the PR tool. Communications News, 34-28.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article 1.
Esrock, S. L., & Leichty, G. B. (2000).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e web pages: Publics and func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3), 327-344.
Friedrich, R., Gröne, F., Hölbling, K., & Peterson, M. (2009). The March of Mobile Marketing: New Chances for Consumer Compani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Mobile Operato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9(1), 54-61.
Hill, L. N., & White, C. (2000).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communications tool.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1):31-51.
Himmelsbach, T. (2012). A Survey on Today`s Smartphone Usage, GRIN Verlag.
Holtz, S.(2002). Public Relations on the Net: Winning Strategies to Inform and Influence the Media,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nd Mor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Kent, M. L. & Taylor, M.(1998). 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World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4(3):321-334.
Kent, M. L. & Taylor, M.(2003). Maximizing media relations: A Web site checklist.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48(1):14-18.
Kerlinger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Fort Worth, TX: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ietzmann, J. H., Hermkens, K., McCarthy, I. P., & Silvestre, B. S. (2011). 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Laudon, K.C. & Traver, C.G. (2002). E-commerce: Business, Technology, Society, U.S.: Pearson Education.
Middleberg, D. (2001). Winning PR in the Wired World: Powerful Communications Strategies for Noisy Digital Space. New York: McGrew-Hill.
Newhagen, J. E. and S.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4-13.
Nielsen P. & Fjuk A. (2010). The Reality beyond the Hype: Mobile Internet is Primarily an Extension of PC-Based Interne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6(5):375-382.
Park, H.,& Reber, B. H. (2008).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the use of web sites: How fortune 500 corporations use their web site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4): 409-411.
Rayport, J. and Jaworski, B. (2001). Introduction to E-Commerce, Boston: McGraw-Hill/Irwin.
Reber, B. H.,& Kim, J. K. (2006). How activist groups use websites in media relations: Evaluating online press room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8(4): 313-333.
Safko, Lo and David K. Brake (2009), The Social Media Bible: Tactics, Tools &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White, C. & Raman, N. (1999).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public relations medium: The use of research,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in web site development.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5(4):405-419.

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13.05.15)。《二○一二年1000大企業大調查》,天下雜誌522期。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第二版,台北:幼獅。
王占魁(2009)。《智慧型手機網路使用意願及相關因素探討》。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市。
任永貞(2001)。《企業網站首頁之公共關係目標公眾、企業形象與功能分析研究----以國內前五百大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文忠(2006)。《網路購物服務品質、滿意度與信任度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台北市。
汪玉輝(2010)。〈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今傳媒》,8:77-79。
呂沐勳(2007)。《企業網路公共關係策略、工具、效益之關聯性研究-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吳苑如(2001)。《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新竹市。
吳懋嫻(2013)。《Facebook企業粉絲頁之危機溝通效果:探討人性化語調、危機情境與危機回應策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邱淑華(2005)。《網路公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侯鈞元(2008)。<從使用需求觀點剖析智慧型手機設計趨勢>,IEK產業情報網。
孫秀蕙(1997)。〈網際網路與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的思考〉,《廣告學研究》,第九集,頁159-181。
孫秀蕙(2000)。〈網路時代的企業公關—格魯尼模式的理論性重構〉,《廣告學研究》,第十五集,頁1-25。
孫秀蕙(2003)。〈建立企業網頁公關效果評估指標—以2002年台灣五百大服務業為例〉,《廣告學研究》,第二十一集,頁1-25。
孫秀蕙(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電子商務研究所(2005),《2005年國內墊子商務經營現況及發展趨勢分析》,台北市。
戚栩僊(2010)。<社群網站使用與社群媒體行銷使用者反應—以《Facebook》廣告與虛擬品牌社群為例>。「2010數位創世紀—【e世代與資訊科技】學術實務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立圖書館。
莊宜軒(2012)。《企業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策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陳怡利(2004)。《企業網路公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陳禹廷(2009)。《企業網站表現對毒奶粉危機溝通需求之影響:組織–公眾關係之中介效果檢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郭馨棻(2013)。《結合行動與社交─從智慧型手機看年輕世代社交溝通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葉育瑋(2011)。《台灣前五百大服務業企業網站之公關效果評估指標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
楊銀濤(2009)。《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趨勢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鄭自隆(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鄭自隆(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文化。
鄭阿雪(2002)。《網路公共關係運作機制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蔡美瑛編譯(2002),《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This Realities of Public Relations)》,Newsom Doug、Turk Judy VanSiykey、Kruckeberg Dean原著。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鍾采霏(2013)。《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之商業模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市。
魏皓瑜(2012)。《由品牌互動與品牌延伸的角度探討品牌行動應用程式對品牌態度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蘇芳儀(2004)。〈當紅炸子機─行動電話的發展〉,《科學發展》,378,69-73。

網路部分
Burson-Marsteller (2010.02.23). Burson-Marsteller Fortune Global 100 Social Media Study. Retrieved August 11, 2012, from http://www.burson-marsteller.com/Innovation_and_insights/blogs_and_podcasts/BM_Blog/Lists/Posts/Post.aspx?ID=160
Burson-Marsteller (2011.02.15). 2011 Fortune Global 100 Social Media Study. Retrieved August 11, 2012, from http://www.burson-marsteller.com/Innovation_and_insights/blogs_and_podcasts/BM_Blog/Lists/Posts/Post.aspx?ID=254
eMarketer (2010). Consumers Force Retailers to Adopt Social Strategy. Retrieved August 15, 2012, from http://www.emarketer.com/Article.aspx?R=1007944.
Flurry,http://www.flurry.com/
Gartner IT Glossary From http://www.gartner.com/it-glossary/smartphone/
IDC From htpp://www.idc.com/
Nielsen(2009),Global Faces and Networked Places- A Nielsen report on Social Networking’s New Global Footprint. http://www.nielsen.com/content/dam/corporate/us/en/newswire/uploads/2009/03/nielsen_globalfaces_mar09.pdf
Razorfish(2009). 2009 Razorfish Digital Brand Experience Study. Retrieved July 15, 2012, from http://feed.razorfish.com/feed09/the-data/
吳明宜(2010),調查:社交網站雖然夯,中小企業仍偏好傳統網站行銷,取自網路資訊雜誌。 http://news.networkmagazine.com.tw/classification/web/2010/11/12/21344/
胡秀珠(2012),55%業者一年內推出App服務,取自創新發現誌第48期 http://ideas.org.tw/magazine_article.php?f=829
徐毓莉(2013),台灣智慧手機 三星27%最多,取自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25/34793187/ 
張帆(2013),Gartner:企業網站為最重要營銷載體 超社交網絡,取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314/KH6OXJOYP2SZU.shtml
資策會FIND (2012),2011臺灣行動行銷媒體工具效益分析調查報告,Retrieved 2012/1/31, from http://books.find.org.tw/newbook_disp.asp?book_id=188
資策會FIND(2013),2012年9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57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11),台灣數位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報告。http://micdlife.blogspot.tw/2011/12/vs.html
鄭緯筌(2013),IDC:2013年第一季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螢幕五吋以上機型高達24%,取自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827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