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上市櫃公司董事會評鑑制度之研究
Study on Board Evalua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
作者 林嘉慧
Lin, Chia Hui
貢獻者 李易諭
林嘉慧
Lin, Chia Hui
關鍵詞 評鑑制度
公司治理
自我評鑑
董事會自評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09:52 (UTC+8)
摘要 隨著公司治理之要求日益提高,董事的角色以及職責也成為焦點,但是如果沒有一套有系統的(自我)評鑑制度,實際上董事對於本身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及功能並無明確之認知,因此如何建立客觀之自我評鑑標準與期待讓董事會整體以及董事個人都能瞭解,並進一步擬定計劃來改進,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而本論文研究方向並非僅針對法令所規定的應為規定,而是希望針對企業經營與所有分離之原則下,董事在公司治理及經營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董事(自我)評鑑的制度使董事會及董事個別均瞭解其是否發揮應有的功能,而這些方向由於涉及經營或商業上的判斷,因此如何建立董事會(自我)評鑑制度之治理守則(”best practice”)以及所可能涉及之內容,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方向與內容。
由於國內目前已經引進評鑑制度來瞭解公司治理之成效,而且研究之文獻也多集中在公司治理之整體評鑑,而對於董事會如何進行自我評鑑,以及自評之目的、設計與流程等等還沒有較為詳細之研究與討論,再者台灣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包括董事會之構成主要參考美國沙賓法案之單軌制。因此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比較制度的研究,除了參考已經開始推行董事會及董事個人評鑑之美國的相關文獻探討以外,也針對美國公司董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所推薦之董事自評問卷內容與國內擔任上市櫃公司董事職務之人士來做一訪談。
本論文之研究結論是上市櫃公司在引進此一制度時,應先使董事瞭解董事會(自我)評鑑制度之定位與目的,並可引進準備程序來提高董事評鑑效能與接受度之方法。此外對於如果要參考美國的董事自評的評鑑表,本論文也提出建議應做好匿名及對事不對人的自評制度的配套,此外為了使董事自評的評鑑制度不要
侷限於形式主義的問卷型態,應明確設定公司對於董事之期待並將其反映在自評問卷或訪談中,並依據自評之結論建立追蹤與改善計劃,才能使董事會透過經常性及系統性的自我評鑑結果,瞭解到各自在公司治理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還需要改進的方向,並具體的採取行動與訂出具體方案,才能真正使董事會發揮其效能,提升公司治理及公司的競爭力與股東價值。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1. 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 Asia (2007). CG Watch: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
2. Ertugrul, M. and Hegde, S. (2009). 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s and Firm Perform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38(1), 139-160.
3. Higgs, D. (2003). Review of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Executive Directors. Norwich: The Stationery Office.
4. Houston, T. E. (2012). Board Evaluation: Creat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A Board Guru Hand Book. Denver: Board Resource Services.
5.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 (2002). Corporate Governance Quotient.
6.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2001). Report of the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on Board Evaluation, 1-60.
7.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2010). Report of the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on Board Evaluation: Improving Director Effectiveness (2010 ed.), 62-64.
8. 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2), 737-783.
9. Standard & Poor`s Financial Services (2004). Standard & Po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Methodology and Defin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0. Tricker, B. (2009). 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2).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London: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文部份(依姓氏筆畫排序)
1. 吳當傑(2004)。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市: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2. 柯承恩(2000)。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上)。會計研究月刊,173,75-81。
3. 洪文玲(2003)。法令規範、產業景氣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以台灣電路板廠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中壢市。
4. 葉銀華(2002)。臺灣公司治理的問題與改革之道。證券暨期貨管理,20(11),1-32。
5. 葉銀華、何幸芳(2003)。獨立董監的趨勢、疑慮與實地調查。會計研究月刊, 21,86-93。
6. 蔣安國、錢佩君(2007)。台灣電視公司導入公司治理董事會指標建構之研究。全球化趨勢的傳播產學發展論壇。2007傳播管理研討會,銘傳大學。
7. 謝錦堂(2009)。董事會功能理論模型之驗證:台灣上市公司董監事的觀點。管理學報,26(2),127-144。
8. 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2009)。台灣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aiwan。台北市: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

網站部分 (依登錄日期排序)
1.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評量架構,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官方網站,登錄時間:2014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ga.org.tw/f_3_01_evaluation_1application_assessment.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793240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324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易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嘉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ia Hu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嘉慧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ia Hui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Nov-2014 10:09:52 (UTC+8)-
dc.date.available 3-Nov-2014 10:09: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09: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324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98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324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公司治理之要求日益提高,董事的角色以及職責也成為焦點,但是如果沒有一套有系統的(自我)評鑑制度,實際上董事對於本身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及功能並無明確之認知,因此如何建立客觀之自我評鑑標準與期待讓董事會整體以及董事個人都能瞭解,並進一步擬定計劃來改進,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而本論文研究方向並非僅針對法令所規定的應為規定,而是希望針對企業經營與所有分離之原則下,董事在公司治理及經營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董事(自我)評鑑的制度使董事會及董事個別均瞭解其是否發揮應有的功能,而這些方向由於涉及經營或商業上的判斷,因此如何建立董事會(自我)評鑑制度之治理守則(”best practice”)以及所可能涉及之內容,是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方向與內容。
由於國內目前已經引進評鑑制度來瞭解公司治理之成效,而且研究之文獻也多集中在公司治理之整體評鑑,而對於董事會如何進行自我評鑑,以及自評之目的、設計與流程等等還沒有較為詳細之研究與討論,再者台灣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包括董事會之構成主要參考美國沙賓法案之單軌制。因此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採取比較制度的研究,除了參考已經開始推行董事會及董事個人評鑑之美國的相關文獻探討以外,也針對美國公司董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所推薦之董事自評問卷內容與國內擔任上市櫃公司董事職務之人士來做一訪談。
本論文之研究結論是上市櫃公司在引進此一制度時,應先使董事瞭解董事會(自我)評鑑制度之定位與目的,並可引進準備程序來提高董事評鑑效能與接受度之方法。此外對於如果要參考美國的董事自評的評鑑表,本論文也提出建議應做好匿名及對事不對人的自評制度的配套,此外為了使董事自評的評鑑制度不要
侷限於形式主義的問卷型態,應明確設定公司對於董事之期待並將其反映在自評問卷或訪談中,並依據自評之結論建立追蹤與改善計劃,才能使董事會透過經常性及系統性的自我評鑑結果,瞭解到各自在公司治理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還需要改進的方向,並具體的採取行動與訂出具體方案,才能真正使董事會發揮其效能,提升公司治理及公司的競爭力與股東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五節 論文結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公司治理 9
第二節 董事會功能及制度 26
第三節 董事會評鑑制度 46
第參章 研究設計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1
第肆章 訪談記錄與分析 72
第一節 訪談記錄 72
第二節 訪談分析 72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4
參考文獻 86
附錄 訪談記錄 89
zh_TW
dc.format.extent 11206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324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評鑑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司治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評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董事會自評zh_TW
dc.title (題名) 上市櫃公司董事會評鑑制度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Board Evalua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依姓氏字母排序)
1. 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 Asia (2007). CG Watch: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
2. Ertugrul, M. and Hegde, S. (2009). 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s and Firm Perform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38(1), 139-160.
3. Higgs, D. (2003). Review of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Executive Directors. Norwich: The Stationery Office.
4. Houston, T. E. (2012). Board Evaluation: Creat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A Board Guru Hand Book. Denver: Board Resource Services.
5.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 (2002). Corporate Governance Quotient.
6.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2001). Report of the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on Board Evaluation, 1-60.
7.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2010). Report of the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on Board Evaluation: Improving Director Effectiveness (2010 ed.), 62-64.
8. 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2), 737-783.
9. Standard & Poor`s Financial Services (2004). Standard & Po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Methodology and Defin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0. Tricker, B. (2009). 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2).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London: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文部份(依姓氏筆畫排序)
1. 吳當傑(2004)。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市: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2. 柯承恩(2000)。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上)。會計研究月刊,173,75-81。
3. 洪文玲(2003)。法令規範、產業景氣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以台灣電路板廠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中壢市。
4. 葉銀華(2002)。臺灣公司治理的問題與改革之道。證券暨期貨管理,20(11),1-32。
5. 葉銀華、何幸芳(2003)。獨立董監的趨勢、疑慮與實地調查。會計研究月刊, 21,86-93。
6. 蔣安國、錢佩君(2007)。台灣電視公司導入公司治理董事會指標建構之研究。全球化趨勢的傳播產學發展論壇。2007傳播管理研討會,銘傳大學。
7. 謝錦堂(2009)。董事會功能理論模型之驗證:台灣上市公司董監事的觀點。管理學報,26(2),127-144。
8. 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2009)。台灣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aiwan。台北市: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

網站部分 (依登錄日期排序)
1.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評量架構,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官方網站,登錄時間:2014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cga.org.tw/f_3_01_evaluation_1application_assessment.aspx。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