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由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作品風格形塑品牌形象之研究-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例
Branding Architect Design Studio with its Style: A Case of Housing Design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 許烈嘉
貢獻者 郭炳伸
Kuo, Biing Shen
許烈嘉
關鍵詞 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風格
品牌形象
集合住宅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10:05 (UTC+8)
摘要 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多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百分之九十以上為獨立經營之型態。長久以來,建築師們秉持傳統的經營腳步,以拓展人脈的方式承接業務,對於建立品牌形象則較少著墨。建築師除了加強本身的專業、管理能力以外,如能更積極從塑造作品風格之差異化,進而建立品牌形象,對於事務所的經營應是一大助益。
近年來由於住宅市場趨近飽和、公共工程業務又逐漸萎縮、都市土地資源取得不易,再加上國際建築師進入台灣市場,壓縮了本土建築師的執業空間,使得建築師的業務量逐年降低,在大環境變化劇烈的情況下,要能抓緊潛在的機會,是建築師要面對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透過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產業環境現況分析,提出產品差異化策略,並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差異化個案分析對象,檢視建築作品於設計的過程中,如何由作品風格的差異化建立品牌形象。
經研究發現,建築師事務所可藉由:1.建立設計作品風格的差異化策略;2.建立作品與目標市場的關聯性;3.由作品差異化塑造事務所的品牌形象之策略。塑造與同業間的差異化,及建立本身的知名度,進而拓展事務所的業務範疇,並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最後,提出三點建議:1.擴大研究個案的建築類型;2.建立建築產業設計作品吸引力構面的前導性研究;3.深化研究設計作品風格在集合住宅不同產品定位中的分配比例。作為後續研究方向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 Fiona G.,1999,劉孟華 譯,《品牌大贏家(Brand warriors:Corporate leaders share their winning strategies)》,London : Harper Collins Business。
2. Michael E. Porter,2001,陳小悅 譯,《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
3. Taylor, Charles,1980,徐文瑞 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聯經出版社。
4. Wolfflin, Heinrich,1987,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雄獅圖書公司。
5. 王紀鯤,1997,《建築師執業型態與權責劃分之研究研究計劃》,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6.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台北市統計摘要》,2012.06,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7. 行政院主計處,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9次修正)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8. 邱茂林、游晉程,1999,《建築學報》,「集合住宅屬性與設施管理之決策關係研究」,第二十八期。
9. 林家弘,2008,《建築師事務所與建設公司合作策略之個案研究-以規劃集合住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鴻奇,2006,《我國建築師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以建築師觀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卓坤鉎,2000,《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趨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許中光,《台灣建築師的競爭優勢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許烈嘉,1992,《利嘉企業家族-同仁手冊》,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出版。
14.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2010《綺華建設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新建工程都市設計審議報告書(核備版)》。
15.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綺華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1。第十三屆 國家建築金質獎 :綺華翡麗-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大樓甄選報告書》,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
16. 黃啟芳,1999,《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篤純,2002,《建築師事務所之競爭策略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郭隆德,2006,《東海大學舉辦的建築專業未來研討會論文集》,「建築師賦予建築的文化性格」東海大學。
19. 游阿勇,2010,《集合住宅銷售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大溪透天厝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 馮淑亭,2005,《品牌形象、品牌策略與品牌價值之關係研究-以郭元益公司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鄧淑倫,2009,《品牌權益、創新品牌策略對品牌價值之影響研究―公私立技術學院之比較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2. 鄭澤雄,2004,《建築師事務所公司化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23. 蔡曜光,2011,《品牌形象與消費者涉入對購買行為之研究─以連鎖咖啡館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
24.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MA: New York Free Press.
25. Biel, L. A.,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2, no.6 ,RC6-12.
26. Baxter, 1995, “Hanraads, Product Design -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hapman & Hall.
27. Blackett, T. & Harrison, T., 2001, “Brand medicine: Use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branding in pharmaceutic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arketing, pp.33-49.
28. Dobni, D. and G. M. Zinkhan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of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17, pp.110-119.
29.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5-20.
30.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MA: New York Free Press.
31. Kapferer, JN., 1997,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2nd ed., UK: Kogan Page Press.
32.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Kotler, P. and D. Gertner, 2002,“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49-261.
34. Lasser, W., Mittal, B., & Sharma, A., 1995,“Measuring custom: 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11-19.
35. Richardson, P. S., A. S. Dick and A. K. Jain, 1994, “Extrinsic and Extrinsic Cu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58, no.4, pp.28-36.
36. Perry, A. and Wisnom III, D., 2002,“Before the Brand: Creating the Unique DNA of an Enduring Brand Identity”,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37. Randall, G., 1997, “Do Your Own Market Research”, 1st ed., Kogan Page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Big Apple Tuttle Mori Agency.
38. Jenni, R. and S. Byron , 2003, “Measuring Brand Perceptions: Test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 vol.11, no.3, pp.218-22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893209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3209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炳伸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uo, Biing Sh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烈嘉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烈嘉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Nov-2014 10:10:05 (UTC+8)-
dc.date.available 3-Nov-2014 10:10:0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Nov-2014 10:10:0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3209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9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3209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多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百分之九十以上為獨立經營之型態。長久以來,建築師們秉持傳統的經營腳步,以拓展人脈的方式承接業務,對於建立品牌形象則較少著墨。建築師除了加強本身的專業、管理能力以外,如能更積極從塑造作品風格之差異化,進而建立品牌形象,對於事務所的經營應是一大助益。
近年來由於住宅市場趨近飽和、公共工程業務又逐漸萎縮、都市土地資源取得不易,再加上國際建築師進入台灣市場,壓縮了本土建築師的執業空間,使得建築師的業務量逐年降低,在大環境變化劇烈的情況下,要能抓緊潛在的機會,是建築師要面對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透過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產業環境現況分析,提出產品差異化策略,並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差異化個案分析對象,檢視建築作品於設計的過程中,如何由作品風格的差異化建立品牌形象。
經研究發現,建築師事務所可藉由:1.建立設計作品風格的差異化策略;2.建立作品與目標市場的關聯性;3.由作品差異化塑造事務所的品牌形象之策略。塑造與同業間的差異化,及建立本身的知名度,進而拓展事務所的業務範疇,並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最後,提出三點建議:1.擴大研究個案的建築類型;2.建立建築產業設計作品吸引力構面的前導性研究;3.深化研究設計作品風格在集合住宅不同產品定位中的分配比例。作為後續研究方向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 要 i
目錄 i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建築設計作品風格與品牌形象之探討 6
第一節 設計作品風格 6
第二節 品牌形象與品牌價值 9
第三節 建築設計作品吸引力 14
第三章 建築師事務所產業分析 16
第一節 建築事務所的產業關聯性 16
第二節 建築師事務所執業環境概述 19
第三節 建築師事務所的五力分析 27
第四節 建築師事務所的競爭策略 31
第四章 競爭策略-差異化個案分析 33
第一節 個案選擇 33
第二節 規劃設計說明 35
第三節 建築設計作品吸引力四個構面分析 38
第四節 個案的差異化策略說明 52
第五節 個案設計作品差異化策略與品牌形象之關聯性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結論 5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附錄A 第13屆國家建築金質獎補充說明 64

表目錄
表1-1-1 台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之建築物統計表 1
表2-3-1 建築設計作品與Baxter產品吸引力四個構面對應關係 15
表3-1-1 建築師事務所相關產業範圍整理表 17
表3-1-2 開業建築師事務所主要關聯產業 18
表3-1-3 建築師事務所客戶型態內容 18
表3-2-1 建築師的執業型態及範圍規定 23
表3-4-1 建築師事務所五力分析影響程度強弱分析表 31
表4-1-1 2011年第13屆國家建築金質獎得獎名單 33
表4-2-1 建築計畫基本資料表 35
表4-3-1 室內使用建材等級差異表 46
表4-3-2 公共區域建材等級差異表 47
表4-4-1 個案設計作品吸引力四個構面檢討分析表 53
表4-4-2 公共設施特殊使用功能項目個案比較表 54
表5-1-1 集合住宅規劃設計產品定位的種類 60
附表A-1 第13屆國家建築金質獎規劃設計類-綺華翡麗參選個案報名表 66

圖目錄
圖1-3-1 研究流程與架構圖 4
圖2-1-1 黑格爾的風格車輪圖 7
圖2-1-2 設計風格之形成 8
圖2-2-1 品牌知識概念圖 11
圖2-2-2 品牌形象分類圖 11
圖3-2-1 建築師執行業務流程圖 20
圖3-2-2 建築師專業角色轉變圖 22
圖3-2-3 建築師服務品質評估架構圖 24
圖3-2-4 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價值鏈 26
圖3-3-1 建築師事務所五力分析圖 27
圖3-4-1 建築師事務所之三種一般性競爭策略 32
圖4-1-1 規劃設計類住宅中層組全國首獎得獎作品-綺華翡麗 34
圖4-3-1 建築設計作品吸引力四個分析構面架構圖 38
圖4-3-2 基地位置與周邊道路動線關係圖 39
圖4-3-3 一層配置平面圖 40
圖4-3-4 汽機車停車與出入動線設計圖 41
圖4-3-5 公共設施實景模擬 42
圖4-3-6 居住空間樣品屋實景照片 43
圖4-3-7 四向立面圖 45
圖4-3-8 一層庭園景觀配置平面圖 48
圖4-3-9 屋頂層空中花園景觀配置平面圖 49
圖4-3-10 夜間景觀模擬示意圖 50
圖4-5-1 品牌形象與設計作品差異化策略之關聯性架構圖 55
圖4-5-2 作品差異化與品牌知識、形象及價值建立之關係流程圖 56
圖5-1-1 集合住宅之作品風格在不同產品定位中的分配比例 60
附圖A-1 2011第13屆國家建築金質獎規劃設計類評審團隊 65
zh_TW
dc.format.extent 37294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3209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建築師事務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設計風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品牌形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集合住宅zh_TW
dc.title (題名) 由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作品風格形塑品牌形象之研究-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Branding Architect Design Studio with its Style: A Case of Housing Design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 Fiona G.,1999,劉孟華 譯,《品牌大贏家(Brand warriors:Corporate leaders share their winning strategies)》,London : Harper Collins Business。
2. Michael E. Porter,2001,陳小悅 譯,《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
3. Taylor, Charles,1980,徐文瑞 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聯經出版社。
4. Wolfflin, Heinrich,1987,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雄獅圖書公司。
5. 王紀鯤,1997,《建築師執業型態與權責劃分之研究研究計劃》,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6.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台北市統計摘要》,2012.06,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7. 行政院主計處,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9次修正)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8. 邱茂林、游晉程,1999,《建築學報》,「集合住宅屬性與設施管理之決策關係研究」,第二十八期。
9. 林家弘,2008,《建築師事務所與建設公司合作策略之個案研究-以規劃集合住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鴻奇,2006,《我國建築師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以建築師觀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卓坤鉎,2000,《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趨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許中光,《台灣建築師的競爭優勢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許烈嘉,1992,《利嘉企業家族-同仁手冊》,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出版。
14.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2010《綺華建設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新建工程都市設計審議報告書(核備版)》。
15.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綺華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1。第十三屆 國家建築金質獎 :綺華翡麗-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大樓甄選報告書》,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
16. 黃啟芳,1999,《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篤純,2002,《建築師事務所之競爭策略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郭隆德,2006,《東海大學舉辦的建築專業未來研討會論文集》,「建築師賦予建築的文化性格」東海大學。
19. 游阿勇,2010,《集合住宅銷售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大溪透天厝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 馮淑亭,2005,《品牌形象、品牌策略與品牌價值之關係研究-以郭元益公司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鄧淑倫,2009,《品牌權益、創新品牌策略對品牌價值之影響研究―公私立技術學院之比較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2. 鄭澤雄,2004,《建築師事務所公司化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23. 蔡曜光,2011,《品牌形象與消費者涉入對購買行為之研究─以連鎖咖啡館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
24.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MA: New York Free Press.
25. Biel, L. A.,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2, no.6 ,RC6-12.
26. Baxter, 1995, “Hanraads, Product Design -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hapman & Hall.
27. Blackett, T. & Harrison, T., 2001, “Brand medicine: Use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branding in pharmaceutic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arketing, pp.33-49.
28. Dobni, D. and G. M. Zinkhan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of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17, pp.110-119.
29.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5-20.
30.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MA: New York Free Press.
31. Kapferer, JN., 1997,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2nd ed., UK: Kogan Page Press.
32.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Kotler, P. and D. Gertner, 2002,“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49-261.
34. Lasser, W., Mittal, B., & Sharma, A., 1995,“Measuring custom: 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11-19.
35. Richardson, P. S., A. S. Dick and A. K. Jain, 1994, “Extrinsic and Extrinsic Cu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58, no.4, pp.28-36.
36. Perry, A. and Wisnom III, D., 2002,“Before the Brand: Creating the Unique DNA of an Enduring Brand Identity”,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37. Randall, G., 1997, “Do Your Own Market Research”, 1st ed., Kogan Page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Big Apple Tuttle Mori Agency.
38. Jenni, R. and S. Byron , 2003, “Measuring Brand Perceptions: Test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 vol.11, no.3, pp.218-22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