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王安石經學思想的內涵暨其演變 |
Creator | 黃鈺翔 |
Contributor | 張永儁 黃鈺翔 |
Key Words | 王安石 《三經新義》 禮 性情同一論 |
Date | 2014 |
Date Issued | 3-Nov-2014 10:11:28 (UTC+8) |
Summary | 本文擬從一個哲學史或是思想史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王安石,藉由從宋初的以來的改革與精神,到王安石時代的文化背景,先給予王安石一個時代的定位。接著隨著他的生命歷程,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探討其哲學思想。王安石談性命之學與孟子思想,並利用政治的力量的傳播影響,使得全國上下的知識份子都對此進行研究,理學學者們創造了新詞新意,並遵從孟子,開創了另一個學術輝煌的時代。王安石在此創造了一個時代的顛峰也間接造成了另一時代的興起。在其學術功勞上,必有一份王安石的努力。 |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 王弼、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何晏注、刑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孫星衍編,《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2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趙岐注、舊題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郭璞注、刑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劉知幾撰,《史通,》,台北:台灣古籍書社,2002年。 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李攸撰,《宋朝事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楊家駱主編,《宋會要輯本》,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馬瑞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點本,《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連添,《韓愈古文校注彙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覯,《李泰伯先生全集》,台北:文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安石,《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文集‧拾遺》,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4年。 王安石,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沈松勤注譯,《王安石文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司馬光,《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社,2000年。 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時,《楊龜山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社,2012年。 二、 現代研究著作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 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台北:中華書局,2011年。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區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9年。 程元敏編,《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曾振宇注說,《春秋繁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持盈註譯著,《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 孫希旦編,《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梁啟超著,《儒家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 梁啟超著,《王安石傳》,台北:東方出版社,2009年。 李宏祺著,《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李弘祺著,《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 侯外盧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史》(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漆俠著,《宋代經濟史》二冊,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穆撰,《國史大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方笑一著,《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衍申著,《司馬光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祥俊著,《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祥俊著,《道通於一) 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 肖海燕著,《宋代莊學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萬居著,《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三文印書館,1999年。 夏長樸著,《李覯與王安石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楊倩描著,《王安石「易」學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天保著,《金陵王學研究——王安石早期學術思想的歷史考察(1021-106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著,《王荊公》,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鄧小南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鄧廣銘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宏傑著,《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祥浩著,《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蔡方鹿著,《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兩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漆俠著,《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成國著,《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曉江著,《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盧國龍,《宋儒微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馮曉庭著,《宋初經學發展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羅振玉,羅繼祖,王同策 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李燕新著,《王荊公詩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周錫馥編,《王安石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方元珍著,《王荊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明蓀著,《王安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蔡根祥著,《宋代尚書新學案》,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吳國武著,《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屈翼鵬著,〈宋人疑經風氣〉,《書傭論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三、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大陸地區 胡今旺著,《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與三經新義》,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0年。 鄭建鐘著,《北宋仁學思想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10年。 劉文波著,《王安石倫理思想及其實踐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4年。 (2)台灣地區 廖育菁,《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年。 陳錚,《王安石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1991年。 (二)碩士論文 大陸地區: 林成偉,《王安石與禪》,廣州:暨南大學,2003年。 台灣地區 石櫻櫻,《王安石經心與經世思想述論》,台北:逢甲大學,2010年。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台北:屏東教育大學,2006年。 吳依凡,《三經新義與王安石新學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 鄧筱君,《王安石的周公之夢──論《周官新義》的政治制度與政治倫理觀》,台北:國立清華大學,2011年。 樊鳳玉,《王安石、司馬光之注《老》與其政治實踐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2010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台北:高雄師範大學,1995年。 四、期刊 1.朱俊燕,〈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新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2.楊世利,〈試論王安石的內聖外王之道〉,中州學刊,2000年第四期。 3.孟天運,〈王安石變法中的失誤原因探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 4.李超民,〈王安石變法與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新政〉,西安交通大學學 報,2001年第二期。 5.任樹民,〈從宋人筆記看王安石的人格〉,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一期。 6.楊世利,〈試析王安石富國富民思想中的悖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十期。 7.程梅花,〈兼綜儒道貫通天人一論王安石天生人成的哲學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六期。 8.李華瑞、水潞,〈南宋理學家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河北大學學報,2002年第一期。 9.劉固盛,〈論王安石學派的老學思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一期。 10.楊柱才,〈儒學的主題轉換與學理更新一一從王安石說起〉,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11.肖永明,〈王安石的本體論建構及其特點〉,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 12.楊柱才,〈王安石的性命學說〉,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3.劉成國,〈王安石與蘇軾關係新論一一兼論宋學流變中新學與蜀學之爭〉,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二期。 14.羅國基,〈論王安石的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5.耿亮之,〈王安石易學與其新學及洛學〉,周易研究,1997年第四期。 16.李華瑞,〈論李壽對《王安石日錄》的取捨〉,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7李之鑒,〈論王安石「任理而無情」的辯證法〉,黃淮學刊,1998年第四期。 18.廖寅、楊果,〈王安石性格解讀〉,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9.肖永明著,〈荊公新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及其理論特點〉,湖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一期。 20. 蔣重躍,〈五德終始說與歷史正統觀〉,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二期。 21.陳玫玲,〈啖助辨偽學說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12年,第四十三卷第一期。 22.胡新生〈政治意識壟罩下的原始五行觀─對《洪範》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在認識〉,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二期。 23. 孫希國,〈思孟「五行」說與《洪範》「五行」〉,蘭臺世界,2012年第二十七期。 24.張高評,〈劉知幾之春秋左傳學〉一兼論詩化之史學觀,文與哲,2008年第十二期。 25.劉京菊,〈楊時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三期。 26.郝明,〈淺論陸九淵對王安石的評價〉,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一期。 27. 樂文華,〈鄉賢桑梓情深君子和而不同─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讀後〉,譫桑,2007年第四期。 28.馮志弘,〈北宋江西文風與古文運動關係研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五期。 29.黃寶華,〈北宋古文運動發微〉,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30.宋娟,〈古人運動、科舉與唐宋八大家〉,2005年第二期。 31.葉平,〈宋代古文運動的學術影響與政治後果〉,2010年第七期。 32.童岳敏,〈唐代古文運動的家學淵源及師承關係〉,2011年第一期。 33.李華瑞、郭志安,〈評鄧廣銘、漆俠五十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河北學刊,2003年第三期。 34.熊凱著,〈近十年來的荊公新學研究〉,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 35.方笑一,〈從「《詩》、《禮》相解」與《詩經〉詮釋〉,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三期。 36.韓‧樸永煥,2002年《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37. 王雲海,《宋太宗的右文政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 38.牛衛東,《王安石「熙寧變法」中科舉制度的改革》,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第二期。 39.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 40.楊天保,〈王安石集的古本與新版〉,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三期。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100154014 103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4014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永儁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鈺翔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黃鈺翔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4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Nov-2014 10:11:28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Nov-2014 10:11:28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Nov-2014 10:11:28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015401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99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154014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擬從一個哲學史或是思想史的角度來重新詮釋王安石,藉由從宋初的以來的改革與精神,到王安石時代的文化背景,先給予王安石一個時代的定位。接著隨著他的生命歷程,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探討其哲學思想。王安石談性命之學與孟子思想,並利用政治的力量的傳播影響,使得全國上下的知識份子都對此進行研究,理學學者們創造了新詞新意,並遵從孟子,開創了另一個學術輝煌的時代。王安石在此創造了一個時代的顛峰也間接造成了另一時代的興起。在其學術功勞上,必有一份王安石的努力。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目次 II 研究動機 IV 研究方法 V 緒論 研究現況 VIII 第一章 北宋時代的風雲際會 1 第一節 北宋右文政策 2 第二節 北宋時期科舉的三次重要改革 6 第三節 中唐以來的疑經精神 16 第一章 結論 23 第二章 一些王安石前期的思想 24 第一節 歐陽修與李覯對《周禮》的看法 25 第二節 胡瑗對〈洪範〉與性命之理的看法 30 一、洪範口義 30 二、性命之理 31 第二章 結論 34 第三章 王安石生平與為相前思想 35 第一節 王安石生平 36 第二節 王安石為相前哲學思想 39 第三章 結論 50 第四章 《三經新義》概說 51 第一節 〈周禮義〉 51 第二節 〈詩義〉 56 第三節 〈書義〉 62 第四章 結論 65 第五章 王安石退相後的思想 66 第一節 《禮》《易》思想到大同世界 68 第二節 性命之理的究竟 72 第三節 王安石退相後對性情的看法 75 第五章 結論 79 第六章 餘論:王安石對佛教、孟子的看法及其身後評價 80 第一節 王安石與佛教 80 第二節 王安石對孟子的看法 82 第三節 楊時與陸九淵對王安石的評價 83 終章 結論 87 第一節 對方法論的檢討 87 第二節 王安石一生關懷之變遷 89 第三節 王安石思想價值 90 第四節 論文未來發展 91 參考文獻 95 附錄:編年王安石議論‧札子‧書信 10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33646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4014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王安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三經新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禮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性情同一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王安石經學思想的內涵暨其演變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 王弼、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何晏注、刑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孫星衍編,《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2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趙岐注、舊題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郭璞注、刑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劉知幾撰,《史通,》,台北:台灣古籍書社,2002年。 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李攸撰,《宋朝事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楊家駱主編,《宋會要輯本》,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馬瑞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點本,《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連添,《韓愈古文校注彙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覯,《李泰伯先生全集》,台北:文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安石,《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文集‧拾遺》,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4年。 王安石,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沈松勤注譯,《王安石文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司馬光,《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社,2000年。 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時,《楊龜山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社,2012年。 二、 現代研究著作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 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台北:中華書局,2011年。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區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9年。 程元敏編,《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曾振宇注說,《春秋繁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持盈註譯著,《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9年。 孫希旦編,《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梁啟超著,《儒家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 梁啟超著,《王安石傳》,台北:東方出版社,2009年。 李宏祺著,《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李弘祺著,《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 侯外盧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史》(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漆俠著,《宋代經濟史》二冊,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穆撰,《國史大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方笑一著,《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衍申著,《司馬光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祥俊著,《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祥俊著,《道通於一) 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 肖海燕著,《宋代莊學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萬居著,《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三文印書館,1999年。 夏長樸著,《李覯與王安石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楊倩描著,《王安石「易」學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天保著,《金陵王學研究——王安石早期學術思想的歷史考察(1021-106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著,《王荊公》,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鄧小南著,《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鄧廣銘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宏傑著,《北宋變法名相─王安石》,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祥浩著,《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蔡方鹿著,《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兩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漆俠著,《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成國著,《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曉江著,《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盧國龍,《宋儒微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馮曉庭著,《宋初經學發展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羅振玉,羅繼祖,王同策 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李燕新著,《王荊公詩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周錫馥編,《王安石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方元珍著,《王荊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明蓀著,《王安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蔡根祥著,《宋代尚書新學案》,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吳國武著,《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屈翼鵬著,〈宋人疑經風氣〉,《書傭論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三、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大陸地區 胡今旺著,《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與三經新義》,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0年。 鄭建鐘著,《北宋仁學思想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10年。 劉文波著,《王安石倫理思想及其實踐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4年。 (2)台灣地區 廖育菁,《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年。 陳錚,《王安石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1991年。 (二)碩士論文 大陸地區: 林成偉,《王安石與禪》,廣州:暨南大學,2003年。 台灣地區 石櫻櫻,《王安石經心與經世思想述論》,台北:逢甲大學,2010年。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台北:屏東教育大學,2006年。 吳依凡,《三經新義與王安石新學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 鄧筱君,《王安石的周公之夢──論《周官新義》的政治制度與政治倫理觀》,台北:國立清華大學,2011年。 樊鳳玉,《王安石、司馬光之注《老》與其政治實踐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2010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台北:高雄師範大學,1995年。 四、期刊 1.朱俊燕,〈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新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2.楊世利,〈試論王安石的內聖外王之道〉,中州學刊,2000年第四期。 3.孟天運,〈王安石變法中的失誤原因探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 4.李超民,〈王安石變法與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新政〉,西安交通大學學 報,2001年第二期。 5.任樹民,〈從宋人筆記看王安石的人格〉,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一期。 6.楊世利,〈試析王安石富國富民思想中的悖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十期。 7.程梅花,〈兼綜儒道貫通天人一論王安石天生人成的哲學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六期。 8.李華瑞、水潞,〈南宋理學家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河北大學學報,2002年第一期。 9.劉固盛,〈論王安石學派的老學思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一期。 10.楊柱才,〈儒學的主題轉換與學理更新一一從王安石說起〉,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11.肖永明,〈王安石的本體論建構及其特點〉,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 12.楊柱才,〈王安石的性命學說〉,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3.劉成國,〈王安石與蘇軾關係新論一一兼論宋學流變中新學與蜀學之爭〉,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二期。 14.羅國基,〈論王安石的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5.耿亮之,〈王安石易學與其新學及洛學〉,周易研究,1997年第四期。 16.李華瑞,〈論李壽對《王安石日錄》的取捨〉,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7李之鑒,〈論王安石「任理而無情」的辯證法〉,黃淮學刊,1998年第四期。 18.廖寅、楊果,〈王安石性格解讀〉,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二期。 19.肖永明著,〈荊公新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及其理論特點〉,湖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一期。 20. 蔣重躍,〈五德終始說與歷史正統觀〉,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二期。 21.陳玫玲,〈啖助辨偽學說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12年,第四十三卷第一期。 22.胡新生〈政治意識壟罩下的原始五行觀─對《洪範》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在認識〉,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二期。 23. 孫希國,〈思孟「五行」說與《洪範》「五行」〉,蘭臺世界,2012年第二十七期。 24.張高評,〈劉知幾之春秋左傳學〉一兼論詩化之史學觀,文與哲,2008年第十二期。 25.劉京菊,〈楊時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三期。 26.郝明,〈淺論陸九淵對王安石的評價〉,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一期。 27. 樂文華,〈鄉賢桑梓情深君子和而不同─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讀後〉,譫桑,2007年第四期。 28.馮志弘,〈北宋江西文風與古文運動關係研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五期。 29.黃寶華,〈北宋古文運動發微〉,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30.宋娟,〈古人運動、科舉與唐宋八大家〉,2005年第二期。 31.葉平,〈宋代古文運動的學術影響與政治後果〉,2010年第七期。 32.童岳敏,〈唐代古文運動的家學淵源及師承關係〉,2011年第一期。 33.李華瑞、郭志安,〈評鄧廣銘、漆俠五十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河北學刊,2003年第三期。 34.熊凱著,〈近十年來的荊公新學研究〉,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 35.方笑一,〈從「《詩》、《禮》相解」與《詩經〉詮釋〉,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三期。 36.韓‧樸永煥,2002年《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37. 王雲海,《宋太宗的右文政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 38.牛衛東,《王安石「熙寧變法」中科舉制度的改革》,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第二期。 39.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 40.楊天保,〈王安石集的古本與新版〉,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三期。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