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都市計畫工業區違規工業住宅之研究-財產權理論之應用
A Study of Brownfield Housing in Urban Industrial Zones作者 黃慧儀 貢獻者 邊泰明
Ben, Tai Ming
黃慧儀關鍵詞 工業住宅
模糊財產權
公共領域
Brownfield housing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
public domain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4:11 (UTC+8) 摘要 隨著產業外移和金融風暴,工業用地大量閒置,政府為活化土地資源,於民國91年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放寬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使用項目,允許商業和服務業進駐,卻遭建商推出住宅社區,即「工業住宅」。工業住宅是沒有被界定的模糊財產權;行政上,政府的行政不作為助長工業住宅現象;學說上,產權理論和公共領域是形成工業住宅的原因、交易成本和修補制度則為解決工業住宅困境的策略。本研究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財產權、公共領域、尋租理論及法律規定,探討工業住宅的形成及檢視政府的政策與管理制度,也利用法院判決、監察院調查報告及糾正案文、深度訪談來佐證工業住宅形成過程和行政機關的作為。研究結果期對政府都市計畫工業區管理政策及執行提出具體建言。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 毛惠玲(2010),以代理理論與交易成本觀點分析「e-house不動產交易服務網」,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 李稻葵(1995),轉型經濟中的模糊產權理論,北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4期,第42-50頁。3. 李堯(2013),目前大陸土地市場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NO.46。4. 林森田(2001),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臺北:三民書局。5. 林森田、洪維廷(2004)代理結構與制度執行:以臺灣土地使用分區制度執行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 77-107頁。6. 林毅夫(1989),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收錄於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7. 金衡山譯,Jane, Jacobs(2006),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譯林出版社。8. 吳庚(2004),台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第245頁。9. 吳惠林(1989),經濟學的天空—一位經濟學徒的管窺面,臺北:卓越出版社。10. 張剛維(2008),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之執行與制度變遷—財產權觀點之分析,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11. 張劭勳(2002),電子商店之關係品質模式—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2. 郭蔡文(2008),「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作商業性服務設施管制機制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3. 湯國榮、莊翰華、曾宇良(2011),失序的發展空間—都市計畫中工業區住宅化的解構分析,華岡地理學報。14. 徐源豐譯,David D. Friedman,(2007)著,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社。15. 陳立夫(1995),土地利用限制是否應予損失補償—日本法理論之介紹,人與地,第140期,第39-51頁。16. 陳立夫(2006),從日本法觀點檢討我國不動產說明書與解說之問題--以不動產仲介業務為中心,200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第1-17頁。17. 陳建元(2006),土地使用制度的選擇與產權結構關係之研究—制度經濟學的觀點與應用,200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第358-375頁。18. 陳建元、廖家顯(2013),私有財產權、環境資源管理及計畫管制的衝突與關係的再釐清—以清境地區為例,台灣土地與環境,第4期,第107-119頁。19. 陳清秀(2006),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臺北:元照。20. 陳坤銘,李華夏譯,R.H.Coase著(1997),廠商、市場與法律,臺北:遠流出版社。21. 陳志賢(2004),「都市計畫工業區變更案公共設施用地劃設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2. 梅夏英(2002),財產權構造的基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3. 許秉翔、劉瑞華、陶逸駿(2008),上海市住房改革雙軌制以及併軌政策:經濟改革下的產權變動,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4期,第29-50頁。24. 許戎聰(2000),住宅區土地混合使用業種相容性分析之研究-以台北大安區與萬華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5. 華昌宜、李君如(2001),從尋租觀點探討經濟改革開放後地方空間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上海及北京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6. 麻匡復、邊泰明(2006),無須政府的產業群聚?內湖科技園區發展的公共領域與制度變遷,公共行政學報,第20期,第1-32頁。27. 麻匡復(2007),產業群聚、政府與企業 臺北新竹四個產業園區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8.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2013),「新北市工業區做住宅使用之變更策略規劃案」,新北市政府委託。29. 葉百修(1988),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臺北:著者。30. 黃達元(2012),失落的都市計畫法—以工業住宅問題為例,全國律師,2012年11月號,第72-73頁。31. 黃祖輝、蔣文華、郭紅東、寶貢敏譯,愛倫、斯密德(A. Allen Schmid) (1978)著,社會體系中的財產,財產、權力和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7頁。32. 溫豐文,土地法,第238頁,作者自版。33. 常青(2011),做決定前,應該讀點經濟學-從經濟學觀點看日常生活和企業管理,臺北:遠流。34. 劉玉山、李炳南、洪德旋(2011),監察院糾正案文,查詢網址:http://www.cy.gov.tw/ 35. 劉瑞華譯,Douglass C.North 著(1995),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36. 劉守英譯,Demsetz,H.著(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7. 邊泰明、麻匡復(2012),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雜異化與交易成本,2012.1.11.地政學訊。38.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書局。39. 曾明遜、陳明燦(2006),「預售屋不實廣告責任之法律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3期,第1-25頁。40. 臺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96641. 盧超(2011),地方政府都市化還是市民地域化?--評刑幼田:《都市大轉型:中國土地與財產權的政治學》42. 蔣琳琦譯,Svetozar Pejovich著(1999),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43. 潘福田(2011),購屋者決策因素-以新北市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44. 顏愛靜、黃名義、陳伯廷、王本壯、陳錫鎮、楊國柱、廖仲仁譯,Eirik G.Furubotn‧Rudolf Richter(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英文部分1. Barzel,Y(1997).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Coase,R.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monics,3,:1-44.3. Demsetz,H.(1967),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57(2).4. Eggertsson, T.(1990).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 Fisher,Irving;Fisk,Eugene Lyman(1923).How to live:Rules for Healthful Living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New York,Funk,17th ed:27.6. Hayek,F.A.(1945). The use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519-530.7.Jieming Zhu(2004).From Land Use Right to Land Development Right: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 Jun 1,2004.8. Krueger,A.O.(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4:291-303.9. Koopmans,(1957).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New York:Mc Graw-Hill.10. Miller,R.L.、Benjamin,D.K. and North,D.C.(2001).The Economics of Public Issues,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11. North,D.C.(1990).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 North,D.C.(1993)Institu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in: S.E. Sjostrand(Ed.)Institutional Change: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pp.35-46. Armonk.NY:M.E.Sharpe.13. Pejovich,S.(1990).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 Towards of Comparative System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4. Simon,H.A.(1957). Administrative Behaviour, New York:Free Press.15.Tullock,G.1993,Rent-Seeking,Aldershot, Hants,England: Bookfield, Vt.Edward Elgar Press.16.Tollison,R.D (1982).Rent Seeking : A Survey.Kyklos,(35):575-601.17.Williamson,O.E.(2000).“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 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8(September): 596-613.18.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a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 :Free Press.19.Webster,C. and Lai,W.C.(2003).Property Rights, Planning and Markets:Managing Spontaneous Cities. Cheltenham:Edward Elga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9923003
102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3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邊泰明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en, Tai Ming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慧儀 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慧儀 zh_TW dc.date (日期) 201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Dec-2014 14:24:11 (UTC+8) - dc.date.available 1-Dec-2014 14:24:11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4:11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2300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74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23003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產業外移和金融風暴,工業用地大量閒置,政府為活化土地資源,於民國91年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放寬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使用項目,允許商業和服務業進駐,卻遭建商推出住宅社區,即「工業住宅」。工業住宅是沒有被界定的模糊財產權;行政上,政府的行政不作為助長工業住宅現象;學說上,產權理論和公共領域是形成工業住宅的原因、交易成本和修補制度則為解決工業住宅困境的策略。本研究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財產權、公共領域、尋租理論及法律規定,探討工業住宅的形成及檢視政府的政策與管理制度,也利用法院判決、監察院調查報告及糾正案文、深度訪談來佐證工業住宅形成過程和行政機關的作為。研究結果期對政府都市計畫工業區管理政策及執行提出具體建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P.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 1第二節 研究範圍. P. 5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P. 6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P. 9第一節 理論論述架構. P. 10第二節 財產權的基礎概念. P. 11第三節 交易成本理論. P. 19第四節 尋租理論. P. 23第五節 公共領域理論. P. 27第三章 工業區轉用相關法令及法律分析 P. 31第一節 法令沿革. P. 31第二節 行政治理與監察監督. P. 43第三節 法律課題分析. P. 51第四章 新北市工業住宅現況及課題. P. 57第一節 新北市工業區發展歷程. . P. 58第二節 新北市工業住宅現況. P. 61第三節 工業住宅衍生課題分析. P. 65第四節 個案分析--元氣大鎮. P. 71第五章 從產權理論分析工業住宅的困境與管理政策. P. 79第一節 工業住宅形成原因分析. P. 79第二節 新北市工業住宅的困境與管理政策. P. 85第三節 困境突破與交易成本. P. 95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P. 99第一節 結論. P. 99第二節 建議. P.101參考文獻 . P.105附錄. P.109 zh_TW dc.format.extent 1615364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300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工業住宅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模糊財產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領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rownfield housing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domain en_US dc.title (題名) 都市計畫工業區違規工業住宅之研究-財產權理論之應用 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Brownfield Housing in Urban Industrial Zone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 毛惠玲(2010),以代理理論與交易成本觀點分析「e-house不動產交易服務網」,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 李稻葵(1995),轉型經濟中的模糊產權理論,北京:經濟研究1995年第4期,第42-50頁。3. 李堯(2013),目前大陸土地市場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NO.46。4. 林森田(2001),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臺北:三民書局。5. 林森田、洪維廷(2004)代理結構與制度執行:以臺灣土地使用分區制度執行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 77-107頁。6. 林毅夫(1989),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收錄於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7. 金衡山譯,Jane, Jacobs(2006),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譯林出版社。8. 吳庚(2004),台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第245頁。9. 吳惠林(1989),經濟學的天空—一位經濟學徒的管窺面,臺北:卓越出版社。10. 張剛維(2008),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之執行與制度變遷—財產權觀點之分析,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11. 張劭勳(2002),電子商店之關係品質模式—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2. 郭蔡文(2008),「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作商業性服務設施管制機制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3. 湯國榮、莊翰華、曾宇良(2011),失序的發展空間—都市計畫中工業區住宅化的解構分析,華岡地理學報。14. 徐源豐譯,David D. Friedman,(2007)著,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社。15. 陳立夫(1995),土地利用限制是否應予損失補償—日本法理論之介紹,人與地,第140期,第39-51頁。16. 陳立夫(2006),從日本法觀點檢討我國不動產說明書與解說之問題--以不動產仲介業務為中心,200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第1-17頁。17. 陳建元(2006),土地使用制度的選擇與產權結構關係之研究—制度經濟學的觀點與應用,2006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地政研究所,第358-375頁。18. 陳建元、廖家顯(2013),私有財產權、環境資源管理及計畫管制的衝突與關係的再釐清—以清境地區為例,台灣土地與環境,第4期,第107-119頁。19. 陳清秀(2006),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臺北:元照。20. 陳坤銘,李華夏譯,R.H.Coase著(1997),廠商、市場與法律,臺北:遠流出版社。21. 陳志賢(2004),「都市計畫工業區變更案公共設施用地劃設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2. 梅夏英(2002),財產權構造的基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3. 許秉翔、劉瑞華、陶逸駿(2008),上海市住房改革雙軌制以及併軌政策:經濟改革下的產權變動,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4期,第29-50頁。24. 許戎聰(2000),住宅區土地混合使用業種相容性分析之研究-以台北大安區與萬華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5. 華昌宜、李君如(2001),從尋租觀點探討經濟改革開放後地方空間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上海及北京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6. 麻匡復、邊泰明(2006),無須政府的產業群聚?內湖科技園區發展的公共領域與制度變遷,公共行政學報,第20期,第1-32頁。27. 麻匡復(2007),產業群聚、政府與企業 臺北新竹四個產業園區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8.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2013),「新北市工業區做住宅使用之變更策略規劃案」,新北市政府委託。29. 葉百修(1988),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臺北:著者。30. 黃達元(2012),失落的都市計畫法—以工業住宅問題為例,全國律師,2012年11月號,第72-73頁。31. 黃祖輝、蔣文華、郭紅東、寶貢敏譯,愛倫、斯密德(A. Allen Schmid) (1978)著,社會體系中的財產,財產、權力和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7頁。32. 溫豐文,土地法,第238頁,作者自版。33. 常青(2011),做決定前,應該讀點經濟學-從經濟學觀點看日常生活和企業管理,臺北:遠流。34. 劉玉山、李炳南、洪德旋(2011),監察院糾正案文,查詢網址:http://www.cy.gov.tw/ 35. 劉瑞華譯,Douglass C.North 著(1995),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36. 劉守英譯,Demsetz,H.著(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7. 邊泰明、麻匡復(2012),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雜異化與交易成本,2012.1.11.地政學訊。38.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書局。39. 曾明遜、陳明燦(2006),「預售屋不實廣告責任之法律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3期,第1-25頁。40. 臺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96641. 盧超(2011),地方政府都市化還是市民地域化?--評刑幼田:《都市大轉型:中國土地與財產權的政治學》42. 蔣琳琦譯,Svetozar Pejovich著(1999),產權經濟學—一種關於比較體制的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43. 潘福田(2011),購屋者決策因素-以新北市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44. 顏愛靜、黃名義、陳伯廷、王本壯、陳錫鎮、楊國柱、廖仲仁譯,Eirik G.Furubotn‧Rudolf Richter(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二、英文部分1. Barzel,Y(1997).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Coase,R.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monics,3,:1-44.3. Demsetz,H.(1967),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57(2).4. Eggertsson, T.(1990).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 Fisher,Irving;Fisk,Eugene Lyman(1923).How to live:Rules for Healthful Living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New York,Funk,17th ed:27.6. Hayek,F.A.(1945). The use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519-530.7.Jieming Zhu(2004).From Land Use Right to Land Development Right: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 Jun 1,2004.8. Krueger,A.O.(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4:291-303.9. Koopmans,(1957).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New York:Mc Graw-Hill.10. Miller,R.L.、Benjamin,D.K. and North,D.C.(2001).The Economics of Public Issues,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11. North,D.C.(1990).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 North,D.C.(1993)Institu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in: S.E. Sjostrand(Ed.)Institutional Change: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pp.35-46. Armonk.NY:M.E.Sharpe.13. Pejovich,S.(1990).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 Towards of Comparative System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4. Simon,H.A.(1957). Administrative Behaviour, New York:Free Press.15.Tullock,G.1993,Rent-Seeking,Aldershot, Hants,England: Bookfield, Vt.Edward Elgar Press.16.Tollison,R.D (1982).Rent Seeking : A Survey.Kyklos,(35):575-601.17.Williamson,O.E.(2000).“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 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8(September): 596-613.18.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a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 :Free Press.19.Webster,C. and Lai,W.C.(2003).Property Rights, Planning and Markets:Managing Spontaneous Cities. Cheltenham:Edward Elgar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