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刑事沒收的憲法界線─論不動產的沒收
THE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OF FORFEITURE – ON THE FORFEITURE OF THE REAL PROPERTY
作者 涂自強
Tu, Tzu Chiang
貢獻者 許玉秀
Hsu, Yu Hsiu
涂自強
Tu, Tzu Chiang
關鍵詞 沒收
不動產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比例原則
工具性檢測
forfeiture
real property
Excessive Fine Claus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strumentality test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6:17 (UTC+8)
摘要 隨著日趨嚴厲的刑事政策,沒收制度獲得刑事司法系統更多的關注。美國政府運用沒收制度打擊毒品犯罪,並認為不動產沒收是強而有力的嚇阻。我國則於2005年修正刑法時隱含了相同的政策傾向。如此的政策轉變讓人思考是否可採用不動產沒收作為預防犯罪手段。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各級法院已作成許多關於不動產沒收的判決可茲參考。此外,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8條規定:「不得需索過多之保證金,亦不得科以過度之罰金,或處以殘酷、不尋常之刑罰。」為設定不動產沒收的憲法界線,聯邦法院發展3種檢試方法:相當性檢試(比例原則)、工具性檢試及混合檢試。這些案例可作為我國研議採用不動產沒收的指引。然而,美國「反毒戰爭」及沒收制度遭受的批評也必須一併納入立法考量。當我們思索修訂及重建沒收制度時,我們必須正確定義「沒收」且納入比例原則作為該制度的憲法界線。
With application of severe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asures of forfeiture. The U.S. government took the forfeiture to combat drug offences, and considered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as a powerful deterrent. In 2005, the revision of Taiwan’s Penal Code also implied a similar rationale. This revision leads us to rethink if we should adopt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as a means of deterring crimes. The U.S. Supreme Court and federal courts have ruled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That would be a good reference. Further, as the 8th Amendment of the U.S. Constitution requires, “excessive bail shall not be required, nor excessive fines imposed, nor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s inflicted.” The federal courts developed three tests, proportionality, instrumentality and hybrid test, to draw the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Those experiences might offer us a good reference. However, we must also consider the criticism on the “War on Drugs” and the forfeiture system. Then we have to carefully define the forfeiture and adopt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o draw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when we reset our forfeiture system.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
     論文目錄 II
     引註格式說明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架構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及相關素材的限定 6
     第一款 選擇「不動產沒收」的理由 6
     第二款 主題的再限縮:毒品犯罪的犯罪場所 7
     第三款 研究方法 10
     第二項 研究架構的提出 11
     第二章 簡介我國目前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執行現況 14
     第一節 當前刑事政策的轉變 14
     第一項 從傳統的刑事政策出發 14
     第二項 新刑事政策的轉變軌跡 14
     第二節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至2012年度)簡介 18
     第三節 推動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現況 19
     第四節 政策後續發展的探討 21
     第三章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在美、英法制的現況 23
     第一節 政策創始國:美國法的作法 23
     第一項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及反毒戰爭 23
     第二項 美國沒收制度的源起及革新 24
     第一款 整體制度概說 24
     第二款 從廢止到重新啟用的刑事沒收制度 26
     第三款 民事沒收制度的發展沿革 27
     第三項 反洗錢法制度的肇建及發展 30
     第四項 透過立法將不動產納入沒收標的 32
     第二節 制度(或概念)源流:英國法的具體作法 34
     第三節 從反毒開始的國際條約 36
     第四節 從政策面及比較法層面探討沒收的範圍 39
     第四章 美國法制上的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3
     第一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沿革 43
     第二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適用 47
     第一項 沒收制度應適用「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8
     第一款 聯邦第2巡迴上訴法院「捕鯨人灣路38號案」 48
     第二款 聯邦最高法院「Austin案」 50
     第三款 聯邦最高法院「Alexander案」 53
     第四款 聯邦最高法院「Bajakajian案」 56
     第二項 犯罪所得的沒收不構成「懲罰性」及「過度罰金」 60
     第三節 相關判斷標準的提出:案例分析 61
     第一項 相當性檢試(proportionality test) 62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2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4
     第三款 相當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5
     第二項 工具性檢試(instrumentality test) 66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6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6
     第三款 工具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7
     第三項 混合檢試(hybrid test) 68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8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9
     第三款 混合檢試之變因彙整 70
     第五章 我國沒收法制及不動產沒收的理論及實務 72
     第一節 立法概況 72
     第一項 刑法總則規定 72
     第二項 刑法分則規定 73
     第二節 實務見解分析 74
     第三節 沒收及合憲性控制標準 78
     第四節 開源(放寬)及節流(劃界)的新思考 84
     第六章 從憲法觀點展望不動產沒收法制的可能方向 87
     第一節 重新定位「沒收」及刑事政策 87
     第二節 強化沒收法制及導正罰金刑制度 89
     第三節 建立具體上限劃定沒收的憲法界線 90
     第四節 透過量刑的透明化以維繫憲法界線 94
     第五節 建構我國不動產沒收的嘗試 96
     附錄1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主刑及科刑被告人數關聯表 99
     附錄2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單一罰金刑及罪名關聯表 100
     附錄3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沒收及罪名關聯表 100
     參考文獻 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含翻譯作品,依機關序次或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政府公報:
     1. 《總統府公報》,第253號,1950.06.25,第1版。
     2. 《總統府公報》,第6801號,2008.05.20。
     3. 《行政院公報》,第011卷第035期,2005.02.24。
     4. 《行政院公報》,第014卷第166期,2008.08.29。
     5. 《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54期, 2007.07.03。
     6. 《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7期,2009.04.15。
     (二)司法解釋:
     1. 大理院統字第25號解釋(1913.05.16)。
     2. 大理院統字第1148號解釋(1919.12.02)。
     3. 司法院院字第574號解釋(1931.08.24)。
     4. 司法院院解字第3855號解釋(1948.02.19)。
     5. 司法院院解字第4045號解釋(1948.06.22)。
     6. 釋字第471號解釋(1998.12.18)
     7. 釋字第678號解釋(2010.07.02)。
     (三)司法判決(例):
     1. 最高法院,71年台上第754號判例(1982.02.18)。
     2.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763號判決。
     3. 最高法院,93年度台非字第43號判決。
     4.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64號判決。
     5.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3603號判決(2009.06.25)
     6.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訴字第3549號判決(2009.10.28)。
     7.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訴字第2798判決(2011.01.05)。
     8.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6年上訴字第846號判決(2007.04.20)。
     9.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6年上訴字第2975號判決(2008.01.09)。
     10.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上訴字第570號判決(2010.04.29)。
     1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上訴字第1311號判決(2010.08.25)。
     1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度上訴字第1689號判決(2010.10.28)。
     13.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上易字第619號判決(2008.01.31)。
     14.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5年度囑上重訴字第1128號判決(2009.08.25)。
     15.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2年度豐簡上字第313號判決(2003.11.21)。
     (四)政府出版品:
     1. 法務部(保護司),《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8年)》,2010.12。
     2. 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94年)》,2006.05。 
     (五)教科書:
     1.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10版,2008.01。
     2.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五版,1996.02。
     3.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下),3版,2006。
     4. 韓忠謨,《刑法原理》,增訂版,1982.04。
     5. 蘇俊雄,刑法總論(III),2000。
     (六)個別專論及參考書:
     1. 李傑清,《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初版,2010.10。
     2. 李傑清,《洗錢防制的課題與展望》,初版,2006.02。
     3.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版,1992.02。
     4.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初版,2010.01。
     5. 許澤天、薛智仁譯,Hans-Jürgen Kerner著,《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成年刑法與少年刑法之現狀分析與改革構想(Strafverfolgung und Sanktionierung in Deutschland)》,初版,2008.11。
     6. 郭衛編,《大理院解釋例全文》,臺一版,1972.06。
     7. 黃源盛編,《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下)》,初版,2010.07。
     (七)期刊論文:
     1. Darren Wu,〈刑法第卅八條所稱「物」及「屬於犯罪行為人」的意義─兼論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九十六年度上易字第六一九號判決〉,《全國律師》,第13卷第8期,,2009.08,頁87-102。
     2. 古承宗,〈財產刑罰作為「剝奪不法利益」之手段─兩岸(財產)刑罰制度之比較〉,《軍法專刊》,第55卷第第4期,2009.08,頁119-136。
     3. 吳天雲,〈我國與日本毒品犯罪所得沒收、追徵制度〉,《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15-41。
     4. 吳天雲,〈洗錢防制法沒收屬於第三人犯罪所得的實體與程序問題〉,《律師雜誌》,第320期,2006.05,頁55-67。
     5. 吳協展,〈美國犯罪所得民事沒收法制之介紹〉,《檢察新論》,第6期,2009.07,頁183-204。
     6. 吳俊毅,〈我國刑事上追繳、追徵及抵償制度的未來─給這個問題一個當主角的機會〉,《法學叢刊》,第51卷第3期,2006.07,頁83-104。
     7. 李茂生,〈臺灣法律發展回顧─刑事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9卷第第2期,2010.06,頁101-121。
     8. 林彥良,〈量刑刑事政策及量刑歷程之研究─以竊盜罪為例〉,《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1期,2010.02,頁1-56。
     9. 林彥良,〈以具體求刑改革量刑─荷蘭北極星準則經驗與我國試行中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求刑參考標準〉,《檢察新論》,第8期,2010.07,頁163-182。
     10. 柯耀程,〈沒收、追徵、追繳與抵償制度之運用與檢討〉,《法令月刊》,第59卷第6期,2008.06,頁4-26。
     11. 莊佳瑋,〈論圖利罪之不法利益範圍─評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799號判決〉,《檢察新論》,第8期,2010.07,頁183-193。
     12. 陳雅譽,〈由美國量刑程序談刑事沒收制度,《檢察新論》,第6期,2009.07,頁205-223。
     13.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03,頁47-103。
     14. 傅美惠,〈論沒收─刑法修正草案「沒收」規範評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7期,2004.10,頁177-236。
     15. 廖先志,〈英國沒收制度與沒收範圍簡介─兼與我國法比較〉,《檢察新論》,第5期,2009.01,頁268-283。
     16. 慶啟人,〈從洗錢之查緝成效評我國查扣犯罪所得之法制〉,《檢察新論》,第7期,2010.01,頁234-258。
     17. 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上)─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2007.09,頁21-37。
     18. 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下)─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期,2007.10,頁31-45。
     (八)碩士學位論文:
     1. 林傳哲,《論從刑中財產利益之剝奪》,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6。
     2. 陳雅譽,《論我國犯罪所得沒收法制與實證研究─與美國法制之比較》,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0.12。
     3. 蔡達智,《公權力利用衛星科技對隱私權的影響─以美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03。
     4. 羅煜翔,《以平衡計分卡推動公部門組織策略性績效衡量制度之探討─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九)新聞資料(依日期排序):
     1. 〈美籍華裔租屋種大麻〉,蘋果日報,2005.04.01。
     2. 〈豪宅種大麻 水耕式栽培〉,自由時報,2006.11.29。
     3. 〈欠賭債千萬 上網學種大麻籌錢〉,自由時報,2007.11.20。
     4. 〈大學生 租屋種大麻〉,自由時報,2008.10.14日。
     5. 〈法務部為澈底掃除貪腐歪風,成立「查扣犯罪所得法令研修工作小組」,維護社會公義〉,法務部新聞稿,2009.02.17,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48625&ctNode=27518&mp=001(最後檢索日:2011.02.21)
     6. 〈花蓮衝浪名教練 租屋種大麻〉,自由時報,2009.09.30。
     7. 〈美語老師 日教課夜種大麻〉,自由時報,2010.12.24。
     8. 〈租豪宅種大麻 66株值上千萬〉,中時電子報,2010.12.25。
     9. 「出租屋變大麻屋 輸官司再輸房產 大麻屋整形好昂貴」(加拿大城市報,2011.01.07,http://www.ccue.com/ccp_east/2010-05-20/1274411195d2502077.html)。
     (十)其他資料(含網路部分):
     1.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再版,1985.09。
     2. 薛化元撰,臺灣歷史辭典「懲治貪污條例」條,收錄於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2003.05.28;辭典網路版: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1326.pdf
     3. 司法院司法統計年報(中華民國94年度至98年度)。
     4. 司法統計月報(中華民國99年12月)。
     5. 法務部(保護司),《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4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5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6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7年)》,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criminalresearch.moj.gov.tw/ct.asp?xItem=172215&ctNode=27098&mp=301。
     6. 《國家廉政建設行動方案》,詳見法務部網頁,http://www.ethics.moj.gov.tw/ct.asp?xItem=163561&ctNode=12069&mp=189。
     7.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至2012年度)》,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27339&CtUnit=12&BaseDSD=7&mp=001。
     8. 《法務部2009年度施政績效報告》http://www.rdec.gov.tw/DO/DownloadControllerNDO.asp?CuAttachID=21959。
     9.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10年至2013年度)》http://www.moj.gov.tw/public/Data/99214634834.doc。
     10. 中文和合本聖經查詢系統,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
     11.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gazette.nat.gov.tw/egFront/index.jsp。
     1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13. 維基百科【洗錢】條,http://zh.wikipedia.org/zh-tw/洗錢(最後檢索日:2011.02.13)
      
     二、英文部分
     (一)國際條約:
     1.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of 1961, art.22 par.3 (1971).
     2.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 art. 37 (1961).
     3.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1988)
     (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1. Alexander v. U.S., 509 U.S. 544 (1993)
     2. Austin v. U.S., 509 U.S. 602 (1993)
     3. Bennis v. Michigan, 516 U.S. 442 (1996)
     4. Browning-Ferris Industries of Vermont, Inc. v. Kelco Disposal, Inc., 492 U.S. 257 (1989).
     5. Kyllo v. United States, 533 U.S. 27 (2001).
     6. Miller v. United States, 78 U.S. 268 (1870).
     7. Solem v. Helm, 463 U.S. 277 (1983)
     8. The Palmyra, 25 U.S. 1(1827).
     9. Tyler v. Defrees, 78 U.S. 331 (1871)
     10. U.S. v. Bajakajian, 524 U.S. 321 (1998)
     11. U.S. v. Halper, 490 U.S. 435 (1989).
     12. U.S. v. Ward, 448 U.S. 242 (1980).
     (三)美國聯邦下級法院判決:
     1. U.S. v. $100,348.00 in U.S. Currency, 354 F.3d 1110, 1122 (9th Cir. 2004).
     2. U.S. v. 100 Chadwick Drive, Kings Mountain, N.C., 913 F. Supp. 430 (W.D.N.C. 1995).
     3. U.S. v. 152 Char-Nor Manor Blvd. Chestertown, Md., 922 F. Supp. 1064 (D. Md. 1996).
     4. U.S. v. A Parcel of Land with A Bldg. Located Thereon at 40 Moon Hill Road, Northbridge, Mass., 884 F.2d. 41 (1st Cir. 1989).
     5. U.S. v. Bernitt, 392 F.3d 873 (7th Cir. 2004).
     6. U.S. v. Bieri, 68 F.3d 232 (8th Cir. 1995).
     7. U.S. v. Certain Real Property and Premises Know as 38 Whalers Cove Drive, Babylon, N.Y., 954 F.2d 29 (2d Cir. 1992).
     8. U.S. v. Chandler, 36 F.3d 358 (4th Cir 1994).
     9. U.S. v. Lot Numbered One (1) of Lavaland Annex, 256 F.3d 949 (10th Cir. 2001).
     10. U.S. v. Milbrand, 58 F.3d 841 (2d Cir. 1995).
      
     11. U.S. v. One Parcel of Real Property with Buildings, Appurtenances, and Improvements, Known as 154 Manley Road, Located in Town of Burriville, R.I., 4 F. Supp. 2d 65 (D.R.I. 1998).
     12. U.S. v. Real Property Known and Numbered 415 East Mitchell Ave., Cincinnati, Ohio, 149 F.3d 472 (6th Cir. 1998).
     13. U.S. v. Real Property Located at 6625 Zumirez Drive, Malibu, Cal., 845 F. Supp. 725 (C.D. Cal. 1994).
     14. U.S. v. Real Property Located in El Dorado County at 6380 Little Canyon Road, El Dorado, Cal., 59 F.3d 974 (9th Cir. 1995).
     15. U.S. v. Real Property, Buildings, Appurtenances and Improvements Located at 221 Dana Ave., Hyde Park, Massachusetts, 81 F. Supp. 2d 182 (D. Mass. 2000).
     16. U.S. v. Wagoner County Real Estate, 278 F.3d 1091 (10th Cir. 2002).
     17. U.S. v.Premises Known as 6040 Wentworth Ave. South, Minneapolis, Hennepin County, Minn., 123 F.3d 685 (8th Cir. 1997).
     (四)政府出版品
     1. SENATOR REPORT, NO. 98-225 (1983), as reprinted in 1984 U.S.C.C.A.N. 3182.
     2. UNODC, World Drug Report 2005 (2005).
     3. USDOJ, ASSET FORFEITURE FUND & SEIZED ASSET DEPOSIT FUND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 FISCAL YEAR 2006 (2007).
     4. USDOJ, ASSET FORFEITURE FUND & SEIZED ASSET DEPOSIT FUND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 FISCAL YEAR 2010 (2011).
     (五)專著(依作者姓氏排序):
     1. STEFAN D. CASELLA, ASSET FORFEITUR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2. M. MICHLLE GALLANT,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PROCEEDS OF CRIME: ECONOMIC CRIME AND CIVIL REMEDIES (2005).
     3. W. C. GILMOR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COMBAT MONEY LAUNDERING (1992).
     4. OLIVER W.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1881).
     5. LEONARD W. LEVY, A LICENSE TO STEAL: THE FORFEITURE OF PROPERTY (1996).
     6. LEONARD W. LEVY, ORIGINS OF THE BILL OF RIGHTS (1999).
     (六)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排序):
     1. Eric Blumenson & Eva Nilsen, Policing for Profit: the Drug War`s Hidden Economic Agenda, 65 U. CHI. L. REV. 35 (1998).
     2. Jimmy Gurulé, The 1988 U.N.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A Ten Year Perspective: I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rely Illusory?, 22 FORDHAM INT`L L.J. 74, 77 (1998).
     3. Judith Dennison Wolferts, In re One Hundred Two Thousand Dollars: Cash-Friendly Civil Forfeiture, 1993 UTAH L. REV. 971 (1993)
     (七)其他資料:
     1. Deborah F. Buckman, When Does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Violate Excessive Fines Clause of Eighth Amendment-Post-Austin Cases, 168 A.L.R. FED. 375.
     2. ,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3. 英文維基百科【Draco】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Draco_(lawgiver)
     4. 英文維基百科【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Declaration_of_Rights
     5. 美國司法部(USDOJ)網站(有關資產沒收的財務報告),http://www.justice.gov/jmd/afp/01programaudit/
     6. 聯邦法院入口網站,http://www.uscourts.gov/Court_Locator.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034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3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玉秀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Yu Hs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涂自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u, Tzu Ch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涂自強zh_TW
dc.creator (作者) Tu, Tzu Ch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Dec-2014 14:26:17 (UTC+8)-
dc.date.available 1-Dec-2014 14:26: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Dec-2014 14:26:1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65103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7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65103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日趨嚴厲的刑事政策,沒收制度獲得刑事司法系統更多的關注。美國政府運用沒收制度打擊毒品犯罪,並認為不動產沒收是強而有力的嚇阻。我國則於2005年修正刑法時隱含了相同的政策傾向。如此的政策轉變讓人思考是否可採用不動產沒收作為預防犯罪手段。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各級法院已作成許多關於不動產沒收的判決可茲參考。此外,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8條規定:「不得需索過多之保證金,亦不得科以過度之罰金,或處以殘酷、不尋常之刑罰。」為設定不動產沒收的憲法界線,聯邦法院發展3種檢試方法:相當性檢試(比例原則)、工具性檢試及混合檢試。這些案例可作為我國研議採用不動產沒收的指引。然而,美國「反毒戰爭」及沒收制度遭受的批評也必須一併納入立法考量。當我們思索修訂及重建沒收制度時,我們必須正確定義「沒收」且納入比例原則作為該制度的憲法界線。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With application of severe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asures of forfeiture. The U.S. government took the forfeiture to combat drug offences, and considered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as a powerful deterrent. In 2005, the revision of Taiwan’s Penal Code also implied a similar rationale. This revision leads us to rethink if we should adopt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as a means of deterring crimes. The U.S. Supreme Court and federal courts have ruled the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That would be a good reference. Further, as the 8th Amendment of the U.S. Constitution requires, “excessive bail shall not be required, nor excessive fines imposed, nor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s inflicted.” The federal courts developed three tests, proportionality, instrumentality and hybrid test, to draw the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Those experiences might offer us a good reference. However, we must also consider the criticism on the “War on Drugs” and the forfeiture system. Then we have to carefully define the forfeiture and adopt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o draw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when we reset our forfeiture system.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
     論文目錄 II
     引註格式說明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架構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及相關素材的限定 6
     第一款 選擇「不動產沒收」的理由 6
     第二款 主題的再限縮:毒品犯罪的犯罪場所 7
     第三款 研究方法 10
     第二項 研究架構的提出 11
     第二章 簡介我國目前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執行現況 14
     第一節 當前刑事政策的轉變 14
     第一項 從傳統的刑事政策出發 14
     第二項 新刑事政策的轉變軌跡 14
     第二節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至2012年度)簡介 18
     第三節 推動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現況 19
     第四節 政策後續發展的探討 21
     第三章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在美、英法制的現況 23
     第一節 政策創始國:美國法的作法 23
     第一項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及反毒戰爭 23
     第二項 美國沒收制度的源起及革新 24
     第一款 整體制度概說 24
     第二款 從廢止到重新啟用的刑事沒收制度 26
     第三款 民事沒收制度的發展沿革 27
     第三項 反洗錢法制度的肇建及發展 30
     第四項 透過立法將不動產納入沒收標的 32
     第二節 制度(或概念)源流:英國法的具體作法 34
     第三節 從反毒開始的國際條約 36
     第四節 從政策面及比較法層面探討沒收的範圍 39
     第四章 美國法制上的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3
     第一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沿革 43
     第二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適用 47
     第一項 沒收制度應適用「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8
     第一款 聯邦第2巡迴上訴法院「捕鯨人灣路38號案」 48
     第二款 聯邦最高法院「Austin案」 50
     第三款 聯邦最高法院「Alexander案」 53
     第四款 聯邦最高法院「Bajakajian案」 56
     第二項 犯罪所得的沒收不構成「懲罰性」及「過度罰金」 60
     第三節 相關判斷標準的提出:案例分析 61
     第一項 相當性檢試(proportionality test) 62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2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4
     第三款 相當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5
     第二項 工具性檢試(instrumentality test) 66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6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6
     第三款 工具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7
     第三項 混合檢試(hybrid test) 68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8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9
     第三款 混合檢試之變因彙整 70
     第五章 我國沒收法制及不動產沒收的理論及實務 72
     第一節 立法概況 72
     第一項 刑法總則規定 72
     第二項 刑法分則規定 73
     第二節 實務見解分析 74
     第三節 沒收及合憲性控制標準 78
     第四節 開源(放寬)及節流(劃界)的新思考 84
     第六章 從憲法觀點展望不動產沒收法制的可能方向 87
     第一節 重新定位「沒收」及刑事政策 87
     第二節 強化沒收法制及導正罰金刑制度 89
     第三節 建立具體上限劃定沒收的憲法界線 90
     第四節 透過量刑的透明化以維繫憲法界線 94
     第五節 建構我國不動產沒收的嘗試 96
     附錄1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主刑及科刑被告人數關聯表 99
     附錄2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單一罰金刑及罪名關聯表 100
     附錄3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沒收及罪名關聯表 100
     參考文獻 102"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
     論文目錄 II
     引註格式說明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架構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及相關素材的限定 6
     第一款 選擇「不動產沒收」的理由 6
     第二款 主題的再限縮:毒品犯罪的犯罪場所 7
     第三款 研究方法 10
     第二項 研究架構的提出 11
     第二章 簡介我國目前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執行現況 14
     第一節 當前刑事政策的轉變 14
     第一項 從傳統的刑事政策出發 14
     第二項 新刑事政策的轉變軌跡 14
     第二節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至2012年度)簡介 18
     第三節 推動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的現況 19
     第四節 政策後續發展的探討 21
     第三章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在美、英法制的現況 23
     第一節 政策創始國:美國法的作法 23
     第一項 剝奪有利及促進犯罪的財產及反毒戰爭 23
     第二項 美國沒收制度的源起及革新 24
     第一款 整體制度概說 24
     第二款 從廢止到重新啟用的刑事沒收制度 26
     第三款 民事沒收制度的發展沿革 27
     第三項 反洗錢法制度的肇建及發展 30
     第四項 透過立法將不動產納入沒收標的 32
     第二節 制度(或概念)源流:英國法的具體作法 34
     第三節 從反毒開始的國際條約 36
     第四節 從政策面及比較法層面探討沒收的範圍 39
     第四章 美國法制上的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3
     第一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沿革 43
     第二節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的適用 47
     第一項 沒收制度應適用「禁止過度罰金條款」 48
     第一款 聯邦第2巡迴上訴法院「捕鯨人灣路38號案」 48
     第二款 聯邦最高法院「Austin案」 50
     第三款 聯邦最高法院「Alexander案」 53
     第四款 聯邦最高法院「Bajakajian案」 56
     第二項 犯罪所得的沒收不構成「懲罰性」及「過度罰金」 60
     第三節 相關判斷標準的提出:案例分析 61
     第一項 相當性檢試(proportionality test) 62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2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4
     第三款 相當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5
     第二項 工具性檢試(instrumentality test) 66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6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6
     第三款 工具性檢試的變因彙整 67
     第三項 混合檢試(hybrid test) 68
     第一款 沿革及其理論基礎 68
     第二款 具體案例 69
     第三款 混合檢試之變因彙整 70
     第五章 我國沒收法制及不動產沒收的理論及實務 72
     第一節 立法概況 72
     第一項 刑法總則規定 72
     第二項 刑法分則規定 73
     第二節 實務見解分析 74
     第三節 沒收及合憲性控制標準 78
     第四節 開源(放寬)及節流(劃界)的新思考 84
     第六章 從憲法觀點展望不動產沒收法制的可能方向 87
     第一節 重新定位「沒收」及刑事政策 87
     第二節 強化沒收法制及導正罰金刑制度 89
     第三節 建立具體上限劃定沒收的憲法界線 90
     第四節 透過量刑的透明化以維繫憲法界線 94
     第五節 建構我國不動產沒收的嘗試 96
     附錄1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主刑及科刑被告人數關聯表 99
     附錄2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單一罰金刑及罪名關聯表 100
     附錄3 地方法院年度裁判宣告沒收及罪名關聯表 100
     參考文獻 10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3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沒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動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禁止過度罰金條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比例原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具性檢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orfei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l proper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xcessive Fine Clau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strumentality testen_US
dc.title (題名) 刑事沒收的憲法界線─論不動產的沒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OF FORFEITURE – ON THE FORFEITURE OF THE REAL PROPER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含翻譯作品,依機關序次或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政府公報:
     1. 《總統府公報》,第253號,1950.06.25,第1版。
     2. 《總統府公報》,第6801號,2008.05.20。
     3. 《行政院公報》,第011卷第035期,2005.02.24。
     4. 《行政院公報》,第014卷第166期,2008.08.29。
     5. 《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54期, 2007.07.03。
     6. 《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7期,2009.04.15。
     (二)司法解釋:
     1. 大理院統字第25號解釋(1913.05.16)。
     2. 大理院統字第1148號解釋(1919.12.02)。
     3. 司法院院字第574號解釋(1931.08.24)。
     4. 司法院院解字第3855號解釋(1948.02.19)。
     5. 司法院院解字第4045號解釋(1948.06.22)。
     6. 釋字第471號解釋(1998.12.18)
     7. 釋字第678號解釋(2010.07.02)。
     (三)司法判決(例):
     1. 最高法院,71年台上第754號判例(1982.02.18)。
     2.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763號判決。
     3. 最高法院,93年度台非字第43號判決。
     4.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864號判決。
     5.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3603號判決(2009.06.25)
     6.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訴字第3549號判決(2009.10.28)。
     7.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訴字第2798判決(2011.01.05)。
     8.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6年上訴字第846號判決(2007.04.20)。
     9.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6年上訴字第2975號判決(2008.01.09)。
     10.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上訴字第570號判決(2010.04.29)。
     1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上訴字第1311號判決(2010.08.25)。
     1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度上訴字第1689號判決(2010.10.28)。
     13.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上易字第619號判決(2008.01.31)。
     14.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5年度囑上重訴字第1128號判決(2009.08.25)。
     15.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2年度豐簡上字第313號判決(2003.11.21)。
     (四)政府出版品:
     1. 法務部(保護司),《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8年)》,2010.12。
     2. 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94年)》,2006.05。 
     (五)教科書:
     1.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10版,2008.01。
     2.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五版,1996.02。
     3.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下),3版,2006。
     4. 韓忠謨,《刑法原理》,增訂版,1982.04。
     5. 蘇俊雄,刑法總論(III),2000。
     (六)個別專論及參考書:
     1. 李傑清,《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初版,2010.10。
     2. 李傑清,《洗錢防制的課題與展望》,初版,2006.02。
     3. 林山田,《刑罰學》,修訂版,1992.02。
     4.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初版,2010.01。
     5. 許澤天、薛智仁譯,Hans-Jürgen Kerner著,《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成年刑法與少年刑法之現狀分析與改革構想(Strafverfolgung und Sanktionierung in Deutschland)》,初版,2008.11。
     6. 郭衛編,《大理院解釋例全文》,臺一版,1972.06。
     7. 黃源盛編,《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下)》,初版,2010.07。
     (七)期刊論文:
     1. Darren Wu,〈刑法第卅八條所稱「物」及「屬於犯罪行為人」的意義─兼論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九十六年度上易字第六一九號判決〉,《全國律師》,第13卷第8期,,2009.08,頁87-102。
     2. 古承宗,〈財產刑罰作為「剝奪不法利益」之手段─兩岸(財產)刑罰制度之比較〉,《軍法專刊》,第55卷第第4期,2009.08,頁119-136。
     3. 吳天雲,〈我國與日本毒品犯罪所得沒收、追徵制度〉,《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15-41。
     4. 吳天雲,〈洗錢防制法沒收屬於第三人犯罪所得的實體與程序問題〉,《律師雜誌》,第320期,2006.05,頁55-67。
     5. 吳協展,〈美國犯罪所得民事沒收法制之介紹〉,《檢察新論》,第6期,2009.07,頁183-204。
     6. 吳俊毅,〈我國刑事上追繳、追徵及抵償制度的未來─給這個問題一個當主角的機會〉,《法學叢刊》,第51卷第3期,2006.07,頁83-104。
     7. 李茂生,〈臺灣法律發展回顧─刑事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9卷第第2期,2010.06,頁101-121。
     8. 林彥良,〈量刑刑事政策及量刑歷程之研究─以竊盜罪為例〉,《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1期,2010.02,頁1-56。
     9. 林彥良,〈以具體求刑改革量刑─荷蘭北極星準則經驗與我國試行中之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求刑參考標準〉,《檢察新論》,第8期,2010.07,頁163-182。
     10. 柯耀程,〈沒收、追徵、追繳與抵償制度之運用與檢討〉,《法令月刊》,第59卷第6期,2008.06,頁4-26。
     11. 莊佳瑋,〈論圖利罪之不法利益範圍─評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799號判決〉,《檢察新論》,第8期,2010.07,頁183-193。
     12. 陳雅譽,〈由美國量刑程序談刑事沒收制度,《檢察新論》,第6期,2009.07,頁205-223。
     13.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03,頁47-103。
     14. 傅美惠,〈論沒收─刑法修正草案「沒收」規範評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7期,2004.10,頁177-236。
     15. 廖先志,〈英國沒收制度與沒收範圍簡介─兼與我國法比較〉,《檢察新論》,第5期,2009.01,頁268-283。
     16. 慶啟人,〈從洗錢之查緝成效評我國查扣犯罪所得之法制〉,《檢察新論》,第7期,2010.01,頁234-258。
     17. 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上)─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2007.09,頁21-37。
     18. 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下)─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9期,2007.10,頁31-45。
     (八)碩士學位論文:
     1. 林傳哲,《論從刑中財產利益之剝奪》,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6。
     2. 陳雅譽,《論我國犯罪所得沒收法制與實證研究─與美國法制之比較》,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0.12。
     3. 蔡達智,《公權力利用衛星科技對隱私權的影響─以美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03。
     4. 羅煜翔,《以平衡計分卡推動公部門組織策略性績效衡量制度之探討─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九)新聞資料(依日期排序):
     1. 〈美籍華裔租屋種大麻〉,蘋果日報,2005.04.01。
     2. 〈豪宅種大麻 水耕式栽培〉,自由時報,2006.11.29。
     3. 〈欠賭債千萬 上網學種大麻籌錢〉,自由時報,2007.11.20。
     4. 〈大學生 租屋種大麻〉,自由時報,2008.10.14日。
     5. 〈法務部為澈底掃除貪腐歪風,成立「查扣犯罪所得法令研修工作小組」,維護社會公義〉,法務部新聞稿,2009.02.17,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48625&ctNode=27518&mp=001(最後檢索日:2011.02.21)
     6. 〈花蓮衝浪名教練 租屋種大麻〉,自由時報,2009.09.30。
     7. 〈美語老師 日教課夜種大麻〉,自由時報,2010.12.24。
     8. 〈租豪宅種大麻 66株值上千萬〉,中時電子報,2010.12.25。
     9. 「出租屋變大麻屋 輸官司再輸房產 大麻屋整形好昂貴」(加拿大城市報,2011.01.07,http://www.ccue.com/ccp_east/2010-05-20/1274411195d2502077.html)。
     (十)其他資料(含網路部分):
     1.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再版,1985.09。
     2. 薛化元撰,臺灣歷史辭典「懲治貪污條例」條,收錄於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2003.05.28;辭典網路版: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1326.pdf
     3. 司法院司法統計年報(中華民國94年度至98年度)。
     4. 司法統計月報(中華民國99年12月)。
     5. 法務部(保護司),《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4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5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6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中華民國97年)》,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criminalresearch.moj.gov.tw/ct.asp?xItem=172215&ctNode=27098&mp=301。
     6. 《國家廉政建設行動方案》,詳見法務部網頁,http://www.ethics.moj.gov.tw/ct.asp?xItem=163561&ctNode=12069&mp=189。
     7.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至2012年度)》,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27339&CtUnit=12&BaseDSD=7&mp=001。
     8. 《法務部2009年度施政績效報告》http://www.rdec.gov.tw/DO/DownloadControllerNDO.asp?CuAttachID=21959。
     9. 《法務部中程施政計畫(2010年至2013年度)》http://www.moj.gov.tw/public/Data/99214634834.doc。
     10. 中文和合本聖經查詢系統,http://springbible.fhl.net/welcome.html。
     11.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gazette.nat.gov.tw/egFront/index.jsp。
     1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13. 維基百科【洗錢】條,http://zh.wikipedia.org/zh-tw/洗錢(最後檢索日:2011.02.13)
      
     二、英文部分
     (一)國際條約:
     1.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of 1961, art.22 par.3 (1971).
     2.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 art. 37 (1961).
     3.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1988)
     (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1. Alexander v. U.S., 509 U.S. 544 (1993)
     2. Austin v. U.S., 509 U.S. 602 (1993)
     3. Bennis v. Michigan, 516 U.S. 442 (1996)
     4. Browning-Ferris Industries of Vermont, Inc. v. Kelco Disposal, Inc., 492 U.S. 257 (1989).
     5. Kyllo v. United States, 533 U.S. 27 (2001).
     6. Miller v. United States, 78 U.S. 268 (1870).
     7. Solem v. Helm, 463 U.S. 277 (1983)
     8. The Palmyra, 25 U.S. 1(1827).
     9. Tyler v. Defrees, 78 U.S. 331 (1871)
     10. U.S. v. Bajakajian, 524 U.S. 321 (1998)
     11. U.S. v. Halper, 490 U.S. 435 (1989).
     12. U.S. v. Ward, 448 U.S. 242 (1980).
     (三)美國聯邦下級法院判決:
     1. U.S. v. $100,348.00 in U.S. Currency, 354 F.3d 1110, 1122 (9th Cir. 2004).
     2. U.S. v. 100 Chadwick Drive, Kings Mountain, N.C., 913 F. Supp. 430 (W.D.N.C. 1995).
     3. U.S. v. 152 Char-Nor Manor Blvd. Chestertown, Md., 922 F. Supp. 1064 (D. Md. 1996).
     4. U.S. v. A Parcel of Land with A Bldg. Located Thereon at 40 Moon Hill Road, Northbridge, Mass., 884 F.2d. 41 (1st Cir. 1989).
     5. U.S. v. Bernitt, 392 F.3d 873 (7th Cir. 2004).
     6. U.S. v. Bieri, 68 F.3d 232 (8th Cir. 1995).
     7. U.S. v. Certain Real Property and Premises Know as 38 Whalers Cove Drive, Babylon, N.Y., 954 F.2d 29 (2d Cir. 1992).
     8. U.S. v. Chandler, 36 F.3d 358 (4th Cir 1994).
     9. U.S. v. Lot Numbered One (1) of Lavaland Annex, 256 F.3d 949 (10th Cir. 2001).
     10. U.S. v. Milbrand, 58 F.3d 841 (2d Cir. 1995).
      
     11. U.S. v. One Parcel of Real Property with Buildings, Appurtenances, and Improvements, Known as 154 Manley Road, Located in Town of Burriville, R.I., 4 F. Supp. 2d 65 (D.R.I. 1998).
     12. U.S. v. Real Property Known and Numbered 415 East Mitchell Ave., Cincinnati, Ohio, 149 F.3d 472 (6th Cir. 1998).
     13. U.S. v. Real Property Located at 6625 Zumirez Drive, Malibu, Cal., 845 F. Supp. 725 (C.D. Cal. 1994).
     14. U.S. v. Real Property Located in El Dorado County at 6380 Little Canyon Road, El Dorado, Cal., 59 F.3d 974 (9th Cir. 1995).
     15. U.S. v. Real Property, Buildings, Appurtenances and Improvements Located at 221 Dana Ave., Hyde Park, Massachusetts, 81 F. Supp. 2d 182 (D. Mass. 2000).
     16. U.S. v. Wagoner County Real Estate, 278 F.3d 1091 (10th Cir. 2002).
     17. U.S. v.Premises Known as 6040 Wentworth Ave. South, Minneapolis, Hennepin County, Minn., 123 F.3d 685 (8th Cir. 1997).
     (四)政府出版品
     1. SENATOR REPORT, NO. 98-225 (1983), as reprinted in 1984 U.S.C.C.A.N. 3182.
     2. UNODC, World Drug Report 2005 (2005).
     3. USDOJ, ASSET FORFEITURE FUND & SEIZED ASSET DEPOSIT FUND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 FISCAL YEAR 2006 (2007).
     4. USDOJ, ASSET FORFEITURE FUND & SEIZED ASSET DEPOSIT FUND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 FISCAL YEAR 2010 (2011).
     (五)專著(依作者姓氏排序):
     1. STEFAN D. CASELLA, ASSET FORFEITUR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2. M. MICHLLE GALLANT,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PROCEEDS OF CRIME: ECONOMIC CRIME AND CIVIL REMEDIES (2005).
     3. W. C. GILMOR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COMBAT MONEY LAUNDERING (1992).
     4. OLIVER W.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1881).
     5. LEONARD W. LEVY, A LICENSE TO STEAL: THE FORFEITURE OF PROPERTY (1996).
     6. LEONARD W. LEVY, ORIGINS OF THE BILL OF RIGHTS (1999).
     (六)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排序):
     1. Eric Blumenson & Eva Nilsen, Policing for Profit: the Drug War`s Hidden Economic Agenda, 65 U. CHI. L. REV. 35 (1998).
     2. Jimmy Gurulé, The 1988 U.N.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A Ten Year Perspective: I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rely Illusory?, 22 FORDHAM INT`L L.J. 74, 77 (1998).
     3. Judith Dennison Wolferts, In re One Hundred Two Thousand Dollars: Cash-Friendly Civil Forfeiture, 1993 UTAH L. REV. 971 (1993)
     (七)其他資料:
     1. Deborah F. Buckman, When Does Forfeiture of Real Property Violate Excessive Fines Clause of Eighth Amendment-Post-Austin Cases, 168 A.L.R. FED. 375.
     2. ,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3. 英文維基百科【Draco】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Draco_(lawgiver)
     4. 英文維基百科【Virginia Declaration of Rights】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Declaration_of_Rights
     5. 美國司法部(USDOJ)網站(有關資產沒收的財務報告),http://www.justice.gov/jmd/afp/01programaudit/
     6. 聯邦法院入口網站,http://www.uscourts.gov/Court_Locator.aspx
zh_TW